(影视批评竟然结课了,我还感觉什么都没学到。老师布置论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期中论文...其实要不是老师要求我可能半小时就关闭播放器了...不过最终也确实发现了很多闪光点)
《春江水暖》围绕着富阳里一个小家族,老母亲病倒让四兄弟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大家轮流照顾年迈的母亲,兄弟间有人情往来也有利益纠纷,家家还有一本难念的经。平常又不平淡的故事穿插着富阳四季的山水景色,如同一幅画卷缓缓展开。
电影在故事上是很丰富的,2小时30分25秒的电影仿佛是一个当代中国人情社会的缩影:老人赡养、亲子代沟、家庭教育、职场打拼、婚丧嫁娶、柴米油盐……在美学上来说,导演在很多地方展示了对《富春山居图》的致敬:用长镜头去表达画卷展开的视觉体验,山水的取景是对画作的呼应,画面中大片的富春江水就像中国画里常说的留白,窦唯的音乐和画面融为一体。不过,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论的是电影表达的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简单来说,可以概况为是对“无限”的表达。
在哲学范畴,“无限”与“有限”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而有限中则包含着无限。
导演顾晓刚曾经在一篇对话访谈中谈到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或许就是这部电影对于“无限”哲学思辨的起点。他提到,中国的山水绘画这个形式初创之时就已经拥有了电影才具备的媒介特性,就是对时间的描绘。古代的卷轴画,是放在手心徐徐展开观摩的,很像胶片电影的那种卷轴的转动方式。随着胶片的展开,观者才能看到下一帧的画面,不是像现在在博物馆看到的这样的全景,一下子全部都看到了。“那这个玩的是一个时间的游戏”,他说。另一方面,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一个区别就是没有视线的消失点,不遵循透视原理,所以山水远处就是宇宙。
顾晓刚导演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也试图从这部电影里去寻找他想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但我不希望在这篇文章里把对无限的讨论分割为时间和空间。在我看来,时间和空间都是现实存在的维度,是难以分割的:时间的流动必然会产生空间的变化(除非在绝对零度),空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时间的差异(你可能会觉得存在异地同时的场景,但事实上楼上的邻居时间流动会比你更慢)。当然,这只是我的观念。在电影里,导演就是玩弄时间和空间的上帝。这篇文章中,我想用线和圈来比喻电影里表达的两种无限。
直线没有终点和起点,是无限延伸的。在电影中,富春江水是时间的隐喻,时间不断流逝,富春江也从不停息,流入钱塘江再流入东海。影片有很明显的章节感,按四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间都穿插着富春江的镜头。四季变换,人事兴衰,可富春江的水却没有变化。影片中有一段11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了顾喜和小江从游泳到登船的全过程。导演为什么花这么大功夫去拍一个这么长的镜头呢?在我看来,这11分钟沿江拍摄的镜头一方面展示了富春江的长度之长,仿佛无穷无尽。另一方面,两人在河堤上路过了很多人,其中有一个钓鱼的老翁,不禁让我思考,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位置是否也有一个渔翁独坐垂钓?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有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富春江水而言可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人们有限的生命中无法了解富春江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也不知道它何时消失,富春江在这里就像一条无限的直线。
另一个长镜头是在被“有机更新“的破楼里拍摄的,镜头从老三身上离开,在房间里移动,到了一位工人身上,最后到了另一栋楼里的老四身上。老三和老四这么巧出现在一个房间的两端?我更愿意相信,导演在这个相同的空间内改变了时间,实际上窗外的两个人不是同时出现在这个地方,甚至画面里的房间也可能不是同一个房间。这让我不尽想起《星际穿越》里的高维空间:时间在那里可视化了,无穷的书柜排列在那个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时间和空间已经是完全合为一体了,视野里的空间就是时间的可视化,正如前文的哲学定义里,这是在有限中包含着无限。
圆是一个闭合的环,所以沿着圆怎么画,最终都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影片的长度是有限的,如何达到无限的表达呢?在影片里,这样的表达主要是相同事物的重复出现,即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整个电影首先就是一个大闭环,在开头记录了所有人来参加奶奶的生日宴席,在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所有人在水边玩乐的情景,发生的时间可以从几点看出:第一,奶奶还在世并且很健谈,老三也还没入狱;第二,大家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因为整部影片是按四季的顺序拍的,所以可以推断结尾的镜头是在春夏季,至少是奶奶病情还没加重的时候。
电影里还有很多重复出现的事物。例如三兄弟先后两次在医院黑暗的走廊里谈话,第一次是奶奶在生日上病倒被送进医院,老大和老二讨论奶奶的赡养问题。第二次是奶奶离家出走被找到,老大劝说老三从灰色收入里及时收手。走廊尽头的树是同一棵,并且随后的镜头都是篮球场,可以看出两个镜头是在同一个地方。物是人非,前一个镜头里奶奶的病倒让兄弟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后一个镜头里大家都有了着落,老二买了房子不再漂泊,老三还清了债,老四谈了恋爱。类似作用的还有老三儿子康康的口琴,尽管智力有障碍,康康还是有很多爱好,比如打篮球、吹口琴、书法。康康第一次吹口琴是在奶奶的病房,第二次他吹口琴是在警察闯入赌场的时候。其实在警察闯入的时候似乎没有必要把康康这个角色放入其中,也没有必要让他吹口琴,他完全可以在看电视、发呆、或者被吓哭,那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其实康康的口琴让我想到了唢呐,唢呐在民间是伴随丧葬的一个乐器,在这部电影里,口琴总是伴随着坏事儿:第一次是奶奶病倒,家族里的矛盾激化;第二次是赌场被毁,奶奶出走,康康的爸爸随后也锒铛入狱。还有一个说法是“唢呐一响全剧终“,第一声口琴正式开始了全片的故事,第二声口琴则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随着老三这颗”定时炸弹“被引爆,四兄弟的命运终于都安定下来了。小江和顾喜在初识的时候,小江说鹳山矶头有个漩涡,不管有多大多远最终都会回到这个地方,这个漩涡就和小江的命运一样,画了个圆,回到了起点。而顾喜就像船,他和小江第一次登上船之后,她就像离岸的船,逐渐离开了家族,最终出嫁时也是乘着船慢慢离开岸上的老三,暗示着新娘子嫁人就是离开了原生家庭。
在电影开头,老三给了老四一幅墨镜,在结尾老四转过身面对镜头,摘下墨镜向空中看了一眼,又戴上了墨镜。这个镜头一度让我很不解,反复看了四五次,搞不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但当我将两个镜头联系起来解读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弄懂了。在老三将墨镜递给老四时说了一句“你是我兄弟“,在老三看来,这样一个举动可能是对老四的一个报答,他拿走了礼金,老四替他保密。但老四心中这幅墨镜可能代表着老三和他的兄弟情,他一个人没有家庭,只有来自家族的亲情能给他一点温暖。在影片最后,四兄弟的家庭有说有笑的从山上走下来,老大夫妻俩带着康康,老二夫妻和顾喜夫妻幸福美满,过了一会儿老四才一个人从后面出现。他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不尽空间上离他们很远,情感上也无法真正融入他们——老大和老二始终把他看成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此时的老四,应该是想到了同样孤单的老三,老三除了康康无牵无挂,情感上和他是一样孤独的。而老三和他的联系,只剩下那副墨镜了。所以他转过身摘下墨镜,希望能看见老三在他身后,随即明白那只是幻想,又戴上了墨镜。
当然,影片在构图上也运用了通过重复的事物表达无限的方法。例如在樟树公园里,老四和相亲对象在下面,顾喜和小江在上面,两对男女在相近的地方,却表现了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婚恋观。一个是通过相亲认识,一个是自由恋爱;一个是把婚姻和物质紧密联系,一个是在用追求真挚的情感。还有一幕是老二向小江讲述自己当年追求妻子的时候如何不被待见,相似的遭遇发生在这两个人身上,背后表达的是两代人的交接,总有人老去,总有人正年轻。
奶奶离家时的构图也很用心。第一次离家时一扇扇门就像镜像一样,无限地向远处延伸,暗示奶奶仍有回来的时候;第二次离家时尽头就是一堵墙,暗示此行凶多吉少。
总而言之,线性的无限表达主要是通过改变电影中的时空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之大,不见首尾;圈状的无限表达是首位呼应,形成类似命运轮回的感觉。一部时间有限的电影想要营造出时间和空间的宏大是有困难的,导演正是通过以上讨论的种种办法,向观众传递一种意蕴厚重、时间轮回的感觉,完成了这部富春江边的“家庭史诗”。
(呼,终于凑够了3000字)
1.演員遴選就是個技術活,很多稍心細的觀衆可以瞧出來的毛病,大多自演員糟糕的表演開始。由外部的脆裂引發全片的崩盤。
2.感覺都是鋪陳些心魂寡淡的人。不是創作者不去寫,感覺是不會寫,沒寫到。將片末,才看出老三父子兩人的刻畫有一點特別的味道出來,澡堂子、放火炮都不錯。通篇講說臺詞,除了游泳的實時長鏡頭,幾乎沒寫動作,人如紙片上的字,沒站立。彷彿沒得餘力去細化這些環節,創作者還在遙遠的美景之外徘徊,像個迷路的富家子弟。
抱着很高期望看的,但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导演意识极强的作品。现在的年轻导演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一味的追求长镜头,但是长镜头的设计,却没有意义……说通俗些,年轻导演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放弃了真正的镜头语言。当然本片的自圆其说很好,想法确实很好。可惜摄影水平……尬。除了后面奶奶一个人倒在江面的小舟上那个长镜头,有些欣赏画卷的感觉,前面几个都很刻意和没有意义……真的不希望年轻导演们再去一味的使用长镜头,除非有必须用长镜头的理由,不然就真的尬……电影还是蒙太奇艺术。
台词尬,本片选择非职业演员,其实还可以,但是江老师那个演员的一口台湾腔实在尴尬,而且他在第一次约会的长镜头里说的话不像是正常人能说的,背课文一样……这不是演员问题,是编剧台词没有写好。
最不能容忍的是摄影,摄影技术其实是不过关的,或者说没有为自己的镜头争取时间,沟通肯定存在问题,评心而论。铺了轨道,中间轨道推的颠了几下,这个素材就不应该是OK条。既然都铺了,那就多来两遍好了……不能只因为演员是非职业,很难捕捉到想要的内容就放弃对画面质量的基本要求。另外摄影的取景很普通,我想如果去富春江游玩,应该会很美,但镜头没拍出来。
大家都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是“史诗级画卷”“画面很美”……捧得有点过了……
最后表白窦唯大师的音乐,真的好!非常有绵绵画卷的感觉,为影片加分不少!
最后强调一下,“电影是蒙太奇艺术”!不要一门心思想搞个人风格,玩大量长镜头,先把基本的镜头语言做好,再玩个人风格化……
一、中国画的游观传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视觉经验上的区别。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传统源自西方中心主义的哲学观,把视觉和认知这两个概念关联在一起进行看待,因此透视法的逼真效果是建立在对移动视觉经验的固定性科学假设上,进而确立一种在二维平面上创制三维错觉的观看规则。[1]西方绘画透视构图所形成的灭点(vanishing points)是引导观者进入画中的“上帝”,但却永远和观者保持距离无法被接近。在深层观念上,观者是在凝视触不可及的上帝,也就是说,透视是文化观念的产物。从绘画到摄影再到电影,西方视觉艺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进化论色彩的观看与认知传统,来实现为观者创造一个世界的欲望。
中国画则是反透视法的(由于散点透视的概念存在争议,本文尽量规避这一说法),遵循“游观”的观看模式。游观是对宇宙万物时空一体的观照方式,如《易传》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由于中国古人的视觉经验强调动态与整体,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游观的视点是游动的,体现在目光的移动,以及身体与意识的运动。游观的时空观念和电影作为运动的影像有着共通性,香港电影学者林年同就从游观出发,以“郑君里手卷式移动镜头、韩尚义的移步换景说、姜今的散点构图原理”构建了“镜游”理论,认为“游是动态连续布局的美学思想”。[2]可以看到,林年同的镜游理论为来自西方的电影引入了中国视觉经验,给中国古典美学和电影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游观在电影空间理念上常体现为移动的长镜头。这一追求诗意的镜头语言在中国电影中时有出现,比如民国时期的《渔光曲》、《马路天使》,十七年电影《小城之春》、《枯木逢春》、《早春二月》,改革开放后的《孩子王》、《那山那人那狗》,近年来的《长江图》、《路边野餐》等等。《春江水暖》的长镜头一方面延续了中国电影对游观的理解,另一方又结合时代与个人生命经验做出了创新。以费穆的《小城之春》为例,影片中介绍男主角戴礼言出场的移动长镜头是体现“游”的经典一笔,镜头随着仆人老黄经过庭院废墟,在老黄发现墙后的少爷戴礼言时停顿片刻,老黄从右侧的石缝中进入,摄影机则不再跟随老黄,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从右侧窗口进到墙后,呈现出戴礼言的中景。通过摄影机连续地移动,角色与废墟空间合为一体,视点变化也具有神游的意味,体现战后人们精神状态的疏离。在《春江水暖》中,老三去拆迁房里讨债的段落也使用了类似的长镜头:以全景拍摄对面阳台上老三和朋友的谈话,镜头缓缓后拉逐渐脱离老三视点,穿过拆迁房屋的内部,在另一个窗口推进呈现出在对面房间里正在拆迁的老四。接着下一个镜头转向对老四的叙事。两部影片都采取了灵活的摄影机运动,来体现角色所处的破败空间,并且都在长镜头内完成视点的游离。但《小城之春》在长镜头结束时又回到老黄的视点,叙述的是单个时空下的一个事件,而《春江水暖》更进一步,从老三的视点转移到老四的视点,体现的是同一时空下的两个事件,并借此进行了叙事线索的转换。这恰恰符合游观所言的万物流动,蕴含着连续布局的思想,呼应着影片对四家人共同生于富春江上的理解。从战后废墟到当下拆迁,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症结,《春江水暖》涉及了老一辈旧屋与新一辈婚房之间的物质矛盾,以及对自然为居和人工建设的选择危机。
二、“游”与卷轴式长镜头
《春江水暖》的卷轴式长镜头最能体现游观传统,它不仅引起目光的移动,也引起了身体与意识的移动。不同于《枯木逢春》和《长江图》专注横向移动的手卷长镜头,《春江水暖》的长镜头体现了中国画中手卷和立轴两种形式的空间理念,因此本文用“卷轴”式来描述这种镜头语言。
手卷的观看方式是从右向左依次展开画卷,每次只能观看到的作品的一部分画面,随着新画面的展开就画面消失。视像随着时间延展开来,如同电影移动镜头的画面呈现。手卷所体现的目光移动是由本身的物理性移动而产生,关注的是物体在横向(X轴)上的位置。《春江水暖》在拍摄富春山水时的长镜头基本遵循了手卷的观看方式,如何让观众目光移动避免走马观花就需要在演员调度上做文章。江老师游泳这段长镜头完整记录了他下水到游到岸边的全过程,画面以上三分之二是茂密的山林,在树丛间隙可以偶尔看到顾喜或其他人走路的身影,两层运动轨迹同时进行供观众随时转换视线。这里的声音设计也体现了自由移动的观念,江老师游泳的水声渐弱,顾喜视点下的环境声与哼唱声渐起,两重声音叠加在一起,随后又回到江老师视点下的声音。最后画面落在岸边,才发现顾喜早已等候在那里,顾喜的哼唱声渐弱也许意味着她和江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通过声音,观众得意感知到看不见的距离,除了目光移动外,更深层的体验到角色身体的移动。江老师上岸后两人漫步江堤,景别灵活的变化,随着对话节奏由全景到远景再到全景,如同观画时的“进”与“出”,而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另一处横移长镜头则具有虚实相生的境界:老大夫妇在江边放生孝子鱼寻母,镜头上摇遇见一位穿着簑衣形如古人的钓鱼者,跟随着渔人在山中行进。镜头以远景横移,透过点景人物展示了山水空间的无限深远,渔人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回古代山水画中,随后镜头摇向江面,一个现代钓鱼者又把观众拉回到现实时空,后景出现的渔船牵引着目光来到江心,竟在一艘孤船找到了走丢的母亲。这一长镜头大胆地让视点脱离角色,让观众目游自然之物,以流动的气韵连接到母亲的位置,让前文的算卦祈福得以显灵,显示出“物”的生命律动,进而达到游观的天人合一。
立轴则是竖直挂立,经营物体在纵向空间(Y轴)上的位置,“把游走于山间、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并置于画面上”。[3]和西方透视法所制造的纵深感不同,立轴把“远”变为了“高”,把纵深关系转化为上下关系,通过把水平面上的事物,人为抬升九十度,于是把原本处于Z轴上的对象,移至Y轴进行表现。《春江水暖》的长镜头在构图上便体现了立轴的空间布局。老四的相亲约会和顾喜的恋爱约会在公园里同时进行,导演没有采用传统的平行剪辑,而是利用公园里的楼梯层次做出隔景,老四处于画面中部和现实空间的中层,顾喜处于画面右侧和现实空间的高层。镜头俯拍,将远处步道抬高形成竖直构图,两对人物运动轨迹几乎构成了一组平行线自上而下,不仅营造出了颇具趣味的空间关系,也暗示了两组人物关系的平等与同构,这和全片的整体叙事结构不谋而合——以一种均衡平等的方式讲述四家人的生活日常,也透露出导演顾晓刚对生活的认知经验,认为世事流动,时空一体。相似的立轴构图方法也出现在影片94分钟,山林位于画面对角线的右下方,江水位于左上方,秋叶下可以看到顾喜和江一从林中小径走过,而江面上开过去老二家的渔船。影片里诸如此类的大远景空镜都看似不经意间勾勒出人物关系,并自然过渡到另一个角色的叙事段落。
三、结语
纵观《春江水暖》的卷轴式长镜头,可以看到在影像设计上的丰富与多样。长镜头里有节奏的变化景别,结合文本营造出富有特色的意境美。在构图上符合立轴的位置经营,通过场面调度和声画对位传达出游观美学。《春江水暖》所展示的风景和景观不同,它强调借自然的审美属性来营造诗意,进而渗透潜在的文化意图。[4]影片的卷轴长镜头没有沦为景观甚至奇观,首先在于它对自然的体察观照,并把自然万物的生命力注入了到了富春人家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最终呈现为一种物我同在的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其次,镜头中的江水与土地在和文本作用下,影射了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富春人依山傍水的生活态度仍然沿袭着古人经验,顾晓刚则试图通过这部电影来保留传递这份诗意,并进一步引发当代人对生活的思考。
《春江水暖》的出现可以说为中国电影抛开西方透视纳入中国视觉经验提供了一种创作思路。影片体现的游观美学不论多少,都有助于让研究者更深入地思考是否存在一套更加完整的中国电影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吴明.艺术史方法下的电影与中国画[J].文艺研究,2017(08):88-98.
[2]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46.
[3]吴明.艺术史方法下的电影与中国画[J].文艺研究,2017(08):88-98.
[4]张文琪. “风景”与中国电影美学的四重建构(1984—2018)[D].陕西师范大学,2019.
观影:
顾晓刚导演的《春江水暖》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2020电影十佳之一。
11月这部电影在单向展映,冒雨前往,有幸得到一张船票。站在船的最后头,和幽暗空间中的旅客们一起完成了这趟旅程。最后,还播放了一则于夏季拍摄的短片,没想过导演会赶过来。瘦高,白净,讲谈缓慢和谦和是我对导演的映像。
对于电影,主题是一个家庭,个体的困境,家族的承担。如一篇散文,又非杂乱云云,每个人物都有着力,有人重,有人又轻如魂。长镜稳定,但还有些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结构画面是真幽美,一年四季的富春美景,一年四季的人生,缓慢又快速的时光。往往春在结束,春又刚刚开始。往往死亡,抓捕在开始,新生和喜庆在结束。
最后附上笔记记录:
1.长镜美学:
长卷的自觉:两个长镜头
文艺前辈的影响:台湾电影前辈
绘画和电影融合:人物们共享空间-前景 几组人物一起 如周庄梦蝶 游观 拍到最后才想到 富春山居图
阅读感 :难的是电影如何呈现绘画感/美学和叙事的平衡 故事追求大众点
故事呈现:一个人一生的版本 不同家族的补足
2.结尾和电影《一一》结尾的相似:
受台湾新浪潮的影响
但基础还是中国文人 文化影响
还有窦唯老师的影响 音乐探索:如何把传统安置在当下
3.第一个长镜头:游泳 跳水 设计:记录风格
第二个长镜头:鱼放生 斗笠的人 打破时空感
设计:典故,严子陵钓鱼台 是文人隐士的图腾 态度 一右一左 完整的山貌展现 预意
4.提问:柴油船 江中小洲 奶奶在上面,要表达什么?(奶奶走失 后又突然出现的“突兀”)
江上送母 现实逻辑 三小时时长 可惜副线人物的故事被删减
新的时代人像风物制:无法谈时代
5.对之后要拍摄的卷二的期许和拔高:反映当下 进程
以后会更有厚重力量的叠加 对美学更有信心
现在还在对城市的调研状态 寻找新的细节中
6有趣: 解构和调侃 电影中的老师的书杜撰 名为《夜钓女尸惊变》
7东方家庭结构的相似 如《东京物语》
8音乐使用的作用:山水 宇宙感 脱离人间
哀而不伤
9最后老小定格镜头的解读:
自己读取:四兄弟 四季节
或成为男性的角色
精微的体验:搜寻记忆 观影潜意识 每个季节老小都出现 由老小回想整个前期电影
因此
春由老小展开
春又刚刚开始
10演员的选择:
顾喜 女演员 演过《跳墙》主题是婚姻 男朋友剑桥双学霸 之前是游泳队教练
老大是真实的夫妻 亲戚
老二给导演送鱼的
老三老四是导演爸爸的弟弟
流氓是舅舅
主题内容来源是自己的表姐
非职的融合 自我训练
11 电影评论者评论:精致之外的生命感 时间的真实 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艺术特质 非导演的设计感 完成天地自然的互动 电影的尊敬 面向观众
12导演后续计划:三部曲会先拍完
这一部反工业的电影 特征为古朴天真
13最后提到:杭州新浪潮的兴起和独有的南方美学
春江水暖和悲情城市一样都以一个家族为描绘对象,试图描绘时间流逝中的一家人。但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悲情城市的情感内核丰富的多,深厚的多。而春江水暖则相当地流于外观,流于展示富阳的空间环境。
我认为春江水暖并没有真正学到侯孝贤的精髓。侯孝贤是会用许多固定长镜头,是很少去强化情绪,深入某一个人的内心心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电影不重视情绪或心理,相反他的电影只是不在形式层面去干涉情感的描绘和传达,而是着重在通过各种方式丰富某种情感。他不常去加强某一刻情绪的强度,而会去从最“基础”的层面将情感丰富后,再让这样的情感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慢慢释放出来,这种情感的悠长余味是他从小津那里学到的。
3.5 阳阳说的那句话戳中我了,“亲人就是我为了你活,你为了我活,真是吃力。”电影拍得蛮不容易的,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家族志叙事,“一板一眼”的现实主义家庭剧,中年群像戏是整整齐齐得好。看得出来,导演是对杭州、对家庭都很有感情的人。而这个家庭的结构和所遭遇的困境也与我家太相似,不免代入,但却又因剪辑和青年一代表演上瑕疵的过分显露,令人无法共情。需要指出的是,刻意强调文人山水,让本片在意境上反而降格——山水影像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散点横移,那些粗暴又难看的长镜头不如剪干净了。
去年First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获得者,以前有机会只看了其片段,这次在爱奇艺上才完整地看完了它,确实是个好电影!导演顾晓刚在其剧情处女作中,显示了扎实的内容和风格把控能力,素人及专业演员贴切融合,情节与长镜头画卷诗意衔接,可谓赏心悦目。本片也是疫情后再次选择在网络上首先公映的电影,在促进传统影院与网络融合的发行模式上,增添了新的案例。像这种艺术个性及地域文化突出的文艺电影,在网络上放映可能更为合适,可找到更多合适它的观众。据调查,眼下影院观众百分之70仅是17-40岁的部分城镇人士,网络的加入则可以覆盖全社会人群,实现建立更广泛、多元、丰富的大影视市场。至于大银幕、立体声、群体观赏等影院特点,并不是观影的主要内容,何况众多流媒体观赏的视听质量,正在不断地提高及改进着呢!
高开低走,后半程气息几乎散光了,四兄弟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重复的意象和频繁的点题让本已散落的文本更显封闭与停滞,难以聚拢成形。导演野心很大,执着于高难度系数的镜头设计,但段落间完成度的参差造成影片气质的忽高忽低。大女儿的戏不太行,与其他人物完全不在同一频率内,从游泳到上船的超长镜头尤其莫名其妙,纯属炫技。
#72nd Cannes#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颇为惊艳的作品,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有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视觉上来源于侯孝贤、贾樟柯,“中国民族电影语言”。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堪称年度惊喜之作!
男:你听好了,一会我就跳进江里,游个1500米,你抱着我的衣服鞋子到对面等我。上岸后,我会给你讲一节山水画赏析理论课,你得来段才艺展示做回应,演一出不知道是什么的话剧。然后,你跟我一起跑上大约800米,赶到一艘马上要出发的船上去见我爸。今天的约会就这么安排,记住了没有?女:呃,为什么要这样呢?男:因为,这是一个长镜头。
差不多是一一类的家庭故事(也就是影迷呼唤许多年的中国家庭故事),20年后终于在大陆上演了。城市的无序新生,与家庭的内部崩溃,同步发生着。我们曾在岸上看风景,电影变成了在江上看人间炎凉,是否有大师和经典的影子,是否追寻传统山水卷轴画并不重要。非职业演员几乎没有露怯的,令人信服。小年轻有一些文绉绉的对白,但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释(话剧社之类),而漫长的拍摄周期,拍出了富阳的四季交叠和时间流动,包括长镜头的设计与完成,作为新手实乃不易。以及,在老三去养老院那段看哭了。
7分,顾晓刚这部成长还挺快的。如山水画一样,讲家,其实是讲家族,或是辐射更广,都是更东方文化式的。好的地方很惊喜,但遗憾的部分也挺多。比如游泳那个长镜头确实用得很有心思,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激动。看导演下一部吧,希望看到更多变化和成长,尤其是节制
影评人周的负责人说让人想起《牯岭街杀人事件》,我倒觉得像《一一》。人物同样多但着墨有点过于平均。Guxi的演员是打了针还是垫了下巴?看起来太出戏了,表演也浮夸。数个长镜头呼应了“画卷”的形式,是近几年国内独立电影中给这种镜头类型找到合理理由的少数。
NJ说我们看上去过得人模狗样,可是一点都不快乐耶。电视新闻和房产广告把我们强设定至人模狗样,但大多却只有追赶不上的尴尬。可老祖宗画卷里描绘过我们原本可以体面和诗意的。充分写实零星写意,也不乏魔幻之处。更充分预算下,这甚至可以是一部当代强有力的家庭史诗。
看完感觉自己在富阳活了三辈子
导演的状态越往后越好,拿这个山水画卷轴的方式拍一家人,非常棒的想法,故事的处理和配乐相得益彰,冬天那部分拍的尤为迷人,长镜头的调度执行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赢了!
影评人周闭幕。原谅我是靠着英文字幕看完的,问题看得到但私心要给五星啊!导演调度太稳了,某个长镜头有炫技嫌疑。我特别喜欢这种不特意叙事,靠镜头剪辑来推动情节的。没有剪成都挺好挺好的,但有些过度依仗环境了,可能侧重点就不在叙事上,但我觉得让环境服务故事会更流畅。好几个小心思,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拿捏得不错。普通话对白要讲得太多有点尬,看英字还好,方言对白赞(反正听不懂)。最后几乎就是我家里的故事,对号入座只能给五星了。
昔日孙权故里,达夫家乡,如今针灸赌场,火罐泡汤。富春江从流飘荡,拉开离合悲欢的卷轴。奶奶早已糊涂,却还叮嘱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二叔日夜飘荡,还拙笨地买围巾做礼物。中国文人喜欢画泼墨山水,他喜欢写悬疑小说。最近时常想起刚嫁到富阳的日子,像袋里藏的月饼,像废墟捡的照片,像不悔的誓言。
不愧窦唯配乐,搭配精致摄影,四时更替下的城市“有机更新”,万物流动生长,亘古如此,湍流不息的富春江见证历史的流淌与逝去。整体看起来很美,但也仅止于此了,剧本能否紧凑些?笔墨匀分给大家族群像,难免神散形也散,不是笔触散淡就可称之为“散文电影”。意欲表达太多(新导演的通病吧),强行塞入画作概念并演绎阐述,与本片最大亮点的日常色调并无关联。长镜炫技为主,两人江边漫步+游泳十几分钟是为凸显「画卷」的平移感吗?更不消说做作的念白腔,年轻一辈的戏都是减分项,若改成全部方言更佳(奶奶又是普通话,全程语言系统混乱)。
D+/ 长镜头确实有移形换影的功能,日常的生活在其运动中配合念白抽绎出了庶民神话般的灵动语气;人与自然风物的蒙太奇也试图以目光、姿势去试图定格不断流变的外部空间。这或许是影片最有灵气的两点。但尽管如此,影片整体的剧作架构依然非常僵硬,试图抵达某种外部视角下熨帖的试探性的的群像“景观”,但最终除了代际冲突之外极度缺乏个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这种空洞感就更突出)。最最直观的一点体现大概就是:我自《相爱相亲》之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过家庭题材中如此尴尬的青年一代形象了,简直想帮导演把所有普通话的部分都剪掉。
把顾喜的镜头全都剪掉,大概还能加半星。
《春江水暖》是一部真正的浙地电影,也许是第一部。
和《长江图》一样,用影像书写了一幅山水画卷,有风景全貌也有卷轴画(长镜头平移),尤赞游泳长镜头。但是素人演员在情绪该起的时候,都到不了那个高度。最后江老师写完的那本《夜钓美人奇录》的内容不就是《下水道的美人鱼》吗?
观感比较复杂。剧本是出人意料的好(但也不新鲜,可以说是一一+悲情城市+三峡好人的合体),场面调度也有其高明之处,但如果说山水画美学,甚至拔高到所谓“中国”的层面,那确实是有点不敢恭维。无论侯孝贤贾樟柯,他们的长镜头是有巨大信息量的,是与现实和历史的复杂性紧密结合的,但顾晓刚的长焦却轧平了全部信息,剪辑虽然想要贯通古今,但似乎让裂缝更加凸显出来。如果说剧本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散点透视”,那么镜头里的空间感则因为某种观念被牺牲掉了,摄影机运动里也因为这种理念掺杂了一些矫揉和刻意。如此追求的长卷美学,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负担,这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小心的。但不管怎样,两年打磨出这样的处女作,从创作方法上看,仍旧是有意义的。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楼宇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