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懿背《出师表》这一段,我觉得这样设定就是为了突出司马懿的能忍和无耻。我不喜欢司马懿,算是武侯粉吧。为什么会有人看了这一段会以为武侯是被司马懿给气死的呢?司马懿宁穿女装受辱也不出战,这时的武侯,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看到司马懿的决心后为北伐前途感到担忧,难道这里表现出武侯气量狭小了吗?我是没看出来。武侯和《出师表》的地位,在我心中没有半分动摇。我舍友对历史并不感兴趣,但我俩有时还能一起背几句《出师表》。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武侯杀马谡时的心痛和坚定与司马懿佯杀司马昭时的惺惺作态。武侯把军法看得重,把国家看得重,他无私;司马懿把儿子看得重,把家庭看得重,他就是自私啊。人品高下一眼看出。任何贬损武侯人格的,都是垃圾,可这剧并没有啊。
小时候看《隋唐英雄传》,觉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真是又蠢又坏,害死罗成,到最后李世民要杀他这一兄一弟的时候还婆婆妈妈的,罗成的仇他应该立刻报才对。后来知道了罗成只是一个虚构人物(或许有原型),看到了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里写到刘黑闼叛乱后“为唐太子建成所破”,才知道李建成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个样子,并不是只会在阵前落荒而逃的无能之辈,也知道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得位史并不光彩。可我依然喜欢这部剧,并不把它讲的故事当真事,就是看个精彩,看个瓦岗英雄的义薄云天。
《虎啸龙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我看完了之后认同司马懿的价值观,我为武侯的死哭过无数次——看《三国演义》原著和唐国强老师的表演时都泣不成声。道德标杆就应该是武侯这种人,司马家被骂是活该。看何晏夏侯玄嵇康的遭遇时,我曾无数次骂过司马家——其实我对姓曹的人从记事起就有好感,原因不说。
即使是这样,我不否认这电视剧好看,并不是只配一星的烂剧。
看一个访谈节目,刘三解和《虎啸龙吟》里演司马孚的王东聊司马孚这个角色,他们正聊到司马孚最后和家族在精神方面决裂,我不小心碰到了耳机开关,视频自动暂停,突然就响起音乐来,我很喜欢的霍尊的歌——尝尽悲欢离合人间苦,却怎么咫尺天涯陌路。恰好从这个地方开始唱起。我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古稀之年的兄弟俩,相扶同行数十年,却在高平陵事变后“咫尺天涯陌路”。 张爱玲说中国文学向来只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安稳的一面,写斗争不写和谐。我喜欢看这剧里的家庭戏。在我固有的印象中,篡夺曹魏政权时的司马家是非常和谐的,虽然我知道“八王之乱”比知道司马师这个人要早。司马师死后能被追封为皇帝这事,常常被拿来讽刺只把兄长孙策追封为郡王的孙权。后世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虽然也把兄长高澄追封为文襄帝,但这哥俩的关系实在不敢恭维。司马师和司马昭真是兄弟关系和谐的典范,至于他们家后来怎么就你砍我我宰你的就不想提了。这么好的兄弟关系、父子关系,不拍家庭戏真是可惜了,恰好和前面的曹丕曹植曹彰做对比,看得我心塞。可一个家庭,真的能永远这么和谐下去吗?原本我看家庭戏,看到的是安稳,是温情。可往后看,同样是家庭戏,父子会如何?兄弟会如何?他们要走的路是不同的。最激进的司马昭与最保守的司马孚,同司马懿都有矛盾,还有失去老婆、杀了大舅子、瞎了一只眼睛的司马师,他的立场又是什么?剧透说司马师死前最后的话就是喊了一声爹,但剧中杀他老婆明显是他爹的意思,他心里不矛盾吗? 司马孚也是一个传奇,嚷着“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的晋安平献王,历来褒贬不一。司马家每干完一件缺德事,他就一种义愤填膺的样子,每次都对着或死或活的皇帝说臣来晚了,然后蛋糕一块也没少分。演员说剧是按照“褒”来处理的,他代表传统儒生,对忠孝极其看重,最后与司马懿(司马家族)分道扬镳…… 我是个很喜欢悲剧的人,喜欢看一个个英雄从意气风发到灰飞烟灭。有时候被一个人的精神感动,就不大在乎能力如何了。昨晚看到武侯去世,悲从中来,对那个二十多岁从隆中走出,带着一身理想和抱负要兴复汉室,却五十四岁就秋风五丈原的奇男子,我只能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他的才华,更佩服他的高尚人格。诸葛武侯显然是拿来和司马宣王做对比的,同样受托孤之重,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个……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武侯死后,姜维拿着武侯的羽扇,眼睛通红,满含热泪,深深望了一眼“克复中原”的旗帜。此后的姜伯约,带着武侯的理想活下去,六十多岁的年纪还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邓艾从阴平小道直取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而姜维却依旧密谋复汉。姜维没有成功,但他令灭蜀的两个最大的功臣无一生还。刘禅都不在意亡国,他姜维究竟在意什么?他在意另一个人的理想,在意对另一个人的承诺。司马懿说他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是他对承诺没有执念。呵呵,承诺对司马懿来说算个屁啊。我理解自私的人,却崇敬无私的人。 为什么要为了对一个人的承诺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为什么反倒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家族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三国后是一个让阮嗣宗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代?——浪花,早已淘尽英雄。又为什么……我的品德与武侯相去甚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该叡叡颜值受到诟病,人设也被说太变态和历史不符,仍阻挡不住我要看的步伐。叡其实是个可怜的孩子,历史上和剧中都是。每天活得战战兢兢不是说着玩的,明明能力超好却只能在他爹面前装孙子。因母得罪,由王降为侯,之后事父事养母至孝——可我总觉得是装出来的。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里的“任心而行”让我爱恨交织。没有爹的叡真的是任性直率不做作,即位前后变化之大几可与杨广一战。他懒得做样子给世人看,他爹出殡都不去送葬——原因是天太热。世上怎会有这样的理由?每天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爸杀掉,身为长子却直到他爹死的前一天才被立为太子。曹丕临死前倒是记起了他是曹叡的爹,一番对不起他对不起他妈的话就说了出来,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信那一席话能抹去叡数年如履薄冰的恐惧,他依旧是那个“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的可怜孩子。但可怜不是他可以作恶的理由,郭照也可怜。曹丕死时,别人都哭,唯独他贼眼飘飘却流不出泪来。 我要吹一波波叔的演技。他哭曹丕,把我的泪都哭出来了,当然后面的曹休曹真却是一脸mmp——这货怎么哭得这么狠?叡影帝模式开启,一口一个“仲达公”:你要好好辅佐我啊,我爸说这可是托孤给你。波叔哭得更厉害,叡又说忘不了仲达公当年对他的好,惹得波叔哭完老子的苦心托付又哭儿子对恩情的念兹在兹。我弱小的心都快被波叔哭碎了,真的有被感染到。 变态界里的战斗机,战斗机中的VIP。叡真是当得起这句话。按照他叔《洛神赋》那么抽象的描写,让谁也画不出一个像他妈的人来啊。不过有一先生听到“太阳升朝霞”后画了个太阳——我也是醉。目前看来,他对司马懿还不错,给了他一栋让司马家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豪宅,而且考虑极其周到。叡大兴土木爱造宫殿已初见端倪。司马懿看着屋里陈设,说这个那个的寓意,司马伦突然跑了出来。仲达以为自己绿了,当然啦,柏夫人是不会绿他的。郭照真是倒霉。
关于曹叡扮母,如果只看照片的话,百分之百的人会笑吧,肯定会有好多人直呼辣眼睛,可我看这段从头到尾就笑不出来。这小太监总算干了件人事,说世上仅有皇帝本人存着甄宓的神韵,让曹叡扮母,由画师看着皇帝的样子画甄宓。说实话,我也觉得这很难,但这世上有些牛人你又不得不服,真有人画出来了——我看这也仅限于电视剧里了。叡真的是爱吃蜜饯,是因为那里面有很多他的母亲的美好回忆,话说甄宓喝下毒酒后还吃了一颗曹叡给她买的蜜饯——母子互为最爱。叡痴望着母亲画像的时候哭了,剧的效果比截图好多了,音乐一起我直接泪奔。小太监辟邪也哭了,宫女哭了,画师哭了。辟邪和宫女哭,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理解曹叡的思母之情,感动哭了。至于画师哭嘛,我觉得是因为能保命了,喜极而泣,其中或许也掺杂着一丝感动吧。
夏侯徽和司马师超甜。我太喜欢这姐姐的长相了,不惊艳,不具有攻击性。张芷溪冷,唐艺昕甜,而她是很温婉,让人一看就很舒服。话说在司马家还没有忙着篡位的时候,司马师还是比较清闲的,在家给老婆画像,甜炸了!我不要相信《晋书》里的司马师杀妻!此时的夏侯姐姐(司马夫人)又怀孕了,前面的是女儿,两人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儿子了,而且都还挺自信这一胎会是儿子,司马师老早就“我这儿子”叫开了,生下来又是女儿。我当然觉得女孩好,可古代人不这么想。夫人直言想生儿子,做丈夫的当然要安慰了,劝夫人以后不愁没儿子什么的。然而司马师真是没有生儿子的命啊。夏侯姐姐生了五个女儿,按生物学观点,当然是司马子元的XY染色体的概率问题。奇怪的是,夏侯徽死了之后,司马师21年间再也没有生过一个孩子,我们可以推测出司马师生育能力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除非他被绿,怎么从26岁起就好像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样呢?就算是续弦有问题,妾总该能生吧。我对这事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夏侯姐姐没给他戴绿帽子,也觉得司马昭不至于在这种事上搞鬼,想到最后发现只有言情小说的套路才能解决这问题:师徽爱得深沉。当然,这纯属我个人yy。真要是深爱,哪有后面一堆烂事?剧中司马师和大舅子夏侯玄的关系很好,一口一个“大哥”——随老婆叫的。一想起司马师最后夷夏侯玄三族,简直不寒而栗。宜脑补虐心小说。
司马昭与钟会来了一波商业互吹,还没有以后你要弄死我我要弄死你的苗头。想起这俩货害死了嵇康,气愤。我一看这钟会就来气,好想做了他。 何晏什么鬼???找了个女的来演。天朝现在要找阴柔气质的男明星太容易了,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好几个,怎么就找了个女的?昨天上午的年级会上,导员刚讽刺了魏晋男人的抹粉嗑药之风,我下午就看到了这个酷爱五石散的何郎。
——————————————————
更新一下。
我对司马师这设定其实是比较感兴趣的。剧中的司马景王与史书上的大不相同,尤其是性格。电视剧显然是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商给换了一下。
冒昧揣测一下剧情。夏侯徽是司马昭杀的,这基本就可以认定了,但从预告看来,这有可能是司马昭得到了司马懿的授意。司马师和其父其弟的关系应该会大有变化。司马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这个时间点很有趣。直到夏侯玄死,子元还是双眼,但他知道真相的时候已经是独眼龙了。他是怎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我看了片尾的一个镜头,觉得是司马伦在搞鬼。这tm真是个搅屎棍啊,不愧是“八王之乱”的首祸,恁小的年纪就开始挑唆事。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是很和谐的,而在剧里居然能看到白刃相见的片段,我不得不期待。另外,司马师对着司马懿流出的血泪实在好评!
——————————————————
司马杀孟达那一段,有一种后来他杀何晏的即视感,好阴险哦。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清理曹爽一党,何晏协助。等何晏把别人都清理出来,宣王还嫌不够。何晏懵逼:“难道是我?”宣王估计在贼笑:“正是。”这里杀孟达也是,不肯带他见曹叡,直接送去见曹丕,爽利地来了一句:“斩了。”
叡真是霸气。这种男人,算是变态帅吧。
司马昭野心毕露。这剧认为宣王并非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当权臣的,所以从宣王的初心讲起,可为什么司马昭有一种天生要篡位的感觉?司马昭劝司马懿等诸葛亮攻下长安后再去救援,这样就可以完虐曹真了。这时候的司马懿还一本正经地训斥儿子。此处能看出以后的司马家的特点:家族利益放在国之上。对于“八王之乱”的那群货来说的话,是个人利益高于家族利益。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自私,宣王开了个好头啊。剧设司马昭像爹,司马师像娘。宣王说这句“随我啊”的时候,用的是疑问语气,当然在我们心里,陈述句更为恰当。
打街亭之前,司马懿还没拿到马谡的驻军图之前,不肯让司马师当先锋轻易涉险——毕竟他这时候不清楚对手实力,把张郃踢了去。等知道了马谡屯兵山上,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这神情……啧啧啧。反应过来说了句“再晚就都是人家的了”就慌忙带着儿子去抢人头。
对空城计这一段的拍摄挺有意思。诸葛与司马打了一场心理仗,颠覆了以往的设定。司马昭猜出了父亲的心思并说出来,被甩了一巴掌。
我觉得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很微妙啊。诸葛亮仿佛有两个不姓诸葛的儿子,一个姓马,一个姓刘。对姓马的,他是一味惯着。诸葛武侯像班主任,马谡像是班里那个学习好又机灵懂事的最受老师疼爱的学生,老师知道他有些小毛病,想让他办大事历练一下又不放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学生对老师的嘱咐不以为意,俏皮地做鬼脸,总以为老师多虑。剧里的图我没截。这种学生呢,往往不受其他同学待见,但别人也不敢得罪他。我小学的时候,和这种人就有点像,不过现在已经改了。对姓刘的“儿子”呢,他是一味要求严格,由于太不放心就干脆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只让他做功课读书。武侯对刘禅是真关心,刘禅对这种关心表现得很开心,可我觉得他实际上并不开心,话里隐含不满。另外,要“灭魏斩叡”的武侯夸小叡聪明,我还是蛮开心的。呃……武侯这样夸小叡的潜台词是不是阿斗不够聪慧啊?
回到家中的司马懿真的好牛。才和张春华做完了羞羞事,又去找柏灵筠。好体力!春华因为司马懿对司马伦太好而吃醋。仲达对子上说“慈母败儿,慈父更败儿”,这真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好大的flag,后来的司马伦……春华好有心机,把司马懿的腰带勒得紧紧的,看仲达见到灵筠后解腰带那个费事啊……
司马昭和夏侯徽的这一段很有意思。《三国演义》说司马代曹的禅让仪式是依样画葫芦——当年的曹丕对刘协的方法呗。编剧誓要发掘(编造)司马家和曹家更多的相同之处。后世好事之人编出来曹植和甄宓这一对叔嫂恋,为了对称,司马家肯定也要有一对。于是乎,就有了司马昭对夏侯徽的暧昧情愫。说实话,我对这个一点都不反感。这样的话,结合后面的司马昭杀嫂,曹元仲的“大魏第一变态”(我封的)之名就要保不住了。这样的话,司马昭和夏侯姐姐就有了个参照物——北齐武成帝高湛和嫂嫂李祖娥。当然,我觉得高湛更变态。司马昭看夏侯徽时,真的是痴汉脸啊……亲自为嫂子挑做衣服的料子,这样真的合适吗?好在夏侯姐姐和司马师伉俪情深,不为所动。司马昭很在乎嫂子是否关心他,问“你担心我和大哥吗”的时候,居然……把他放在了他大哥前面。日军轰炸香港时,张爱玲在难后想到的,是如果刚刚自己死了有谁会知道。而我们的司马子上同学想到的,是一个人万一在战场上被杀,会连家书都来不及写。所以,杀人后受到冲击的他……想逃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嫂子。还真tmd浪漫啊!夏侯姐姐听了很尴尬。司马师和夏侯姐姐还没这么腻歪呢。重申一遍,我对这段不反感。三观崩塌,节操碎了一地的我啊……
夏侯姐姐真是会教孩子,教弹琴,不许小孩穿太奢侈的衣服,真是好妻子好妈妈。好喜欢啊。
跟前面几集比起来,43集没有延续前面一集死几千人的杀杀杀路线,也没有紧张的政治军事斗争戏份。相反,作为大结局的前一集,它竟然花了半集的篇幅在扯侯吉、小沅以及司马懿之间搞笑的提亲乌龙,下半集又搞了一个老父亲眼见大儿子为了老婆差点要杀二儿子的家庭伦理惨剧。乍一看起来这集不但信息量不大,而且大有注水撒狗血之嫌疑。仅从这集主要内容来看,的确如此,但是从大量镜头语言来看,这集在台词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又让人不禁反复翻看,因为它似乎隐晦地向我们叙述出了司马懿在自己人生最后阶段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权力交接和平息家族内部矛盾。
这集最有戏剧张力的就是后半集父子三人的对峙,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谈的三父子“罗生门”事件。从表面上来看,这个事件起源于侯吉发现小沅被司马昭杀死并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愤而欲杀子。第二天,司马昭被父亲召唤,在父亲亲情感化和武力威胁之下承认自己利用何晏激化司马懿和曹爽矛盾并杀死夏侯徽、小沅。夏侯徽之死的真相被门外的司马师听见,司马师入内,斥责弟弟忘恩负义却最终为了家族利益没有痛下杀手。看完全程的侯吉怒视司马懿,离开,最后的镜头是司马懿一人在喝粥,本集完。
然而本剧所要传达的信息却不仅仅如演员所演绎的那样简单。在这段台词场景和演员情绪并不丰富(没有出现如一般国产剧那样大哭大叫崩溃的桥段)的戏里,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细节来暗示了这出表面平静的戏下的波折诡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出戏是一出戏中戏,我们,好像侯吉一样,被司马懿安排在一旁看了一出精彩的试探与被试探,演绎与被演绎,似真还幻的杀子戏。我之所以称这段场景是一场戏中戏是因为,从头到尾司马懿的真意并不是要杀司马昭,而是一场对侯吉的交代戏,对两个儿子的试探戏以及稳定家族内部的压轴戏。
首先我们再次回到事情的起源,也就是侯吉告诉司马懿司马昭杀了小沅这段场景。这段场景台词很简单但很有深意。司马懿:“我杀了他。”侯吉:“是你儿子啊。” 司马懿:“我还有儿子。”我认为在这里,司马懿就已经觉察到了某种潜在的危机,这危机来自于小沅之死背后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的死。其实在后面的台词中我们已经知晓司马懿早就知道是司马昭杀死夏侯徽,但他一直隐而不发。他保密的原因首先是他自己本质上是认同儿子杀嫂这种行为的。仔细点的观众可能注意到夏侯徽失踪当晚司马懿突然问司马师的一句话:“徽儿最近有什么反常。”司马师答曰:“前几天她想让我辞官。”此时配乐骤现,暗示两人都知道夏侯徽约莫是知道家里的秘密了。那么这时候司马懿寻找夏侯徽的动机大概已经从希望找到家人而转变为如何防止曹家知道自己秘密了。而当看到夏侯徽身死以及司马昭的反常之时,想必他自己也大致知道了事情的内幕了。其次是为了家族内部和谐,司马懿了解司马师跟妻子感情很好,一旦让司马师得知妻子死亡真相,兄弟阋墙是肯定的。最后,他对司马昭的残忍也许还抱有一种“幻想”——“你杀嫂子是迫不得已,应该不会再对家里人下手了吧”,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也没有私下对司马昭摊牌。然而小沅之死让司马懿再一次感受到司马昭这个不安定分子将来对家族的破坏力。前面许多剧情已经表明了,司马昭是另一个司马懿,一个更加凶残、阴暗和贪婪的“司马懿”。尽管司马懿在前期多次打压和警告司马昭,但显然效果不甚理想。他现在恐惧的是,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两兄弟会不会在自己死后因为夏侯徽之死而爆发内讧,司马师作为他的合法继承人是否能压制得住这个聪明又不安分的弟弟。也许在以前司马家还没有得势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顶多是国产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的等级。然而现在他们家已经登上权力巅峰,内部问题很可能演变成家族乃至国家存亡问题,搞不好又是一个新的“三国演义”。
对于家族和国家未来前途的忧虑促使司马懿要导演出一场戏。通过这场戏司马懿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要敲打司马昭。尽管司马懿声称自己要“杀死”司马昭,但他其实并不想真的杀死自己儿子(其实本剧许多细节表明司马懿更喜欢这个次子)。司马懿杀司马昭的戏码在前面上方谷战役之后也演过一出。那时他在全军面前已经把儿子送上断头台了,却在众人哭劝之下作罢。这里司马懿用了一个伎俩:他自己来扮演一个大义灭亲的父亲,却希望通过别人的“宽恕”来拯救儿子。这种“借刀救子”的桥段在本集再次出现(后面我们会详细解答)尽管司马懿不想杀司马昭,但他深知儿子的野心和私欲需要被压制。在之前几集我们知道司马师对司马昭是绝对的信任和疼爱的,而司马昭却利用这种信任来架空兄长的权力,并借此大肆屠杀士族。司马懿本人虽然在高平陵政变之后也在杀杀杀,但他至少还通过廷议、劝降等手段来正当化自己的杀戮,而司马昭和钟会等人已经猖狂到连这点表面功夫也不做了(历史告诉我们后面司马昭连皇帝也敢当面杀)。在司马懿看来,司马昭的这种危险行为如果不加以克制,势必会令自己家族彻底失去人心,变成第二个被推翻的“曹爽家”。但是司马懿已经年迈,自知已经不能长久压制次子的欲望,所以他找来了司马师,希望借助兄长的权威来震慑这个无法无天的小子。
第二是要防微杜渐两兄弟之间的矛盾。早在猜测出夏侯徽之死时司马懿很清楚,这个女人的死是两兄弟关系的定时炸弹。但我们之前提到过,司马懿还是抱有一种“幻想”的,即这个秘密会被永远保守下去,然后兄友弟恭。而小沅之死却打破了这个幻想,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脓包”是要迟早挑破的。与其在自己死后某一天,司马师得知妻子之死的真相后跟弟弟翻脸然后家族内斗,还不如现在让兄弟二人早早摊牌,在趁自己活着并且对局势还有点掌控力的情形下把“事情给做了”。司马懿自己曾经参与过曹氏兄弟斗争,太了解内耗对于一个家族势力的杀伤力了。这招釜底抽薪最有效果,却也风险最大。因为他此时把“刀”给了司马师,让大儿子来决定是“救”还是“杀”弟弟。
这里引出了司马懿导演这出戏的第三个目的,也就是对自己继承人司马师的试探。虽然我们说司马懿在许多方面更欣赏与自己相似的次子,但无可否认的是司马懿,作为一个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拥护者(这一点从他拥护曹丕中可以看出),是更认同由长子来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的。司马师在本剧中与司马懿的父子冲突并不如司马懿与司马昭之间来得明显。在大多数时候,他是父亲意愿的忠实维护者和父亲命令的坚定执行者,鲜少与父亲发生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师更稳重牢靠,是司马懿最理想不过的继承人,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会将养死士这种要死全家的事情交给他来做。但是司马懿对把权力交接给司马师仍然是有顾虑的。这种顾虑首先是来自于司马师对于诸曹夏侯氏的同情。剧里其实用了很多篇幅来讲司马师与诸曹夏侯氏之间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妻子夏侯徽之间恩爱和睦,他与大舅子夏侯玄之间感情深厚。从他和弟弟监斩曹爽时的不同表现来看,与自己弟弟比起来,司马师在剧中的个性更加类似张春华(这是司马懿在第一部中就已经评价过的)。张春华什么个性?重情。而司马懿明白,一个太过于重情的政治家势必是要被人搞死的(你看曹爽就是个例子),尤其是这种情是对他们的政敌诸曹夏侯氏。因此我认为,与其说让司马师来决定杀不杀弟弟,还不如说是试探他能不能放下对于妻子之死的执念,割断自己对诸曹夏侯氏的情,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第二个顾虑就是,这个重情的司马师能不能压制住聪明不安分的弟弟。我们知道,司马师对于弟弟是相当爱护的,他都可以为了保护弟弟而违抗父亲的意愿私自调死士保护司马昭。他宠爱弟弟,也无条件信任弟弟(这种信任从他受眼伤期间把权力移交给司马昭就可以看出),而这种宠爱信任是基于他对于自己弟弟真实面目不了解的基础上(我并不认为他对弟弟残忍自私的本性一无所知)——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弟弟膨胀的权力欲以及取他而代之的野心。司马昭杀嫂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为了家族利益不得已为之,而实际上在司马懿的解读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弑兄的前奏:你看弟弟都可以绕过哥哥的意愿擅自杀了哥哥的女人,那么接下来更进一步也是有可能的。司马懿可以这么解读,司马师也会这么解读,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把夏侯徽之死的真相透露给司马师的原因。他在提醒司马师这个有弑兄潜能的弟弟,也在试探司马师有没有能力既不杀弟弟又能压制住这个弟弟。
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这场名为哥哥杀弟弟实为父亲救儿子的戏。这场戏的导演是司马懿,但演员的演绎却未必能如司马懿所料想的那样。即使我们知道司马懿在剧中已经被拔高到一种“智多近妖”的水平,但他却仍然无法完全预料到许多偶然性因素,例如司马昭是否能如实坦白自己的罪行,例如司马师是否能原谅弟弟,又如兄弟二人是否能了解老父的苦心而同舟共济继续司马家的大业。在下半部分中,我们将继续解读父子三人对峙戏的细节,看司马家三影帝是如何按照总导演司马懿的精神成功演绎这部戏中戏的。
在我看来,影视剧市场近来有两件大事: 一是《芳华》回来了,一刀未剪,一景未删。 真的是长舒一口气。
还有一件事章子怡和张震的《无问西东》也“失而复得”了。 《无问西东》从2011年宣布拍摄计划,2012年冬季开机,直到宣传发行,已经延期了5年了。 但随着此次“深情版”预告片的发布,上映时间也终于定了,2018年1月12日。
毋庸置疑,都是好事。 但最让我惊喜的还是,今天晚上《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开播。 可以说今年下半年,好剧扎堆儿上,《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再近点儿的《傻柱》以及现在正在热映的《生逢灿烂的日子》、《海上牧云记》。
所以,《虎啸龙吟》是今年最后一部好剧么?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好大的口气。 看海报和标题不难看出“虎啸”指的是冢虎司马仲达,“龙吟”指的是卧龙诸葛琴魔。 至于幼麒和凤雏,估计片中提到的不会多。 演员阵容就像一万响的大挂鞭。 吴秀波、李晨、王洛勇、刘涛、张钧甯、唐艺昕 这种搞大事的阵容,就已经给你看什么叫做大口气了。 顔值、演技、人气,样样高配。
如果真要说的话,王洛勇老师可能因为小众的原因,仅被喜欢音乐剧的人熟知。 王洛勇老师是百老汇华裔第一人,并且是美国麻省艺术学院教授,上戏音乐剧中心主任。 被《纽约时报》等媒体赞为“百老汇的百年奇迹”,“填补了百老汇历史上没有亚洲人演主角的空白”。
还是吴秀波。 还是那具有标志性的狼顾鹰视。 一眼就能让人想到《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那一跪。
不仅如此,在详细的演员名单中,我也看到几个太熟悉的名字。 刘欢光把脸往那一放,那就是腹黑多谋的魏明帝曹睿。
老戏骨小白龙王伯昭所饰演的蜀主刘备,礼贤下士,为人谦和,更多的则是腹黑。
特别是杜奕衡出演的大将军曹爽,神形具备,将曹爽的专权乱政一意孤行,神还原。
光看演员名单,《虎啸龙吟》绝对凑齐了一把七小对儿。 那七小对儿在手,剩下看怎么听牌,就看打牌人的玩法了。 我将《虎啸龙吟》的预告片反反复复看了好几次。 服化道看的出细致还原。 导演张永新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 我们核心主创团队在服装搭配上,从一开始就追求了一个目标,我们试图去寻找一种相对从影像构成上,让观众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它不再是一种艳俗的或烂俗的无原则无节制的使用颜色。我们的光影效果都是奔着能够传达出具有东方神韵的,东方古典气质的一种表达。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用心。 那他们有多用心?我们拿第一部中的杨修举例。 杨修的服装有点接近于青花瓷的使用,这一使用是关联杨修这一人物性格的张扬,包括杨修戴的冠,都比常人的要更长一些。
杨修是弘农杨氏,也就是华阴杨氏,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父亲杨彪历官“司空、司徒、太尉”,祖上更是能人辈出,像他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名(士)N代。 像他这样的一个地位,他肯定不会穿所谓的等同于一般士子的衣服。 所以他出场的时候,穿的就是一身蓝白相间的衣服,他戴的冠也明显比士子还要更夸张的冠。
等他进入了曹植的幕府以后,他变成了公务员,他整个的环境使服装有所内敛。 随着他的进度条要挺不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进入了“鸡肋事件”。 那个时候的杨修更为成熟,不再有当年那种轻浮,那种草率,所以他的服装色彩渐渐走向了色彩偏重的一种逻辑。
你看,导演并没有拘泥于固执的完全克隆或者复原,他其实带有一种现在意识的整合与提炼,却又不无节制的乱尬,一种适当的夸张。 那这种夸张,为什么团队没有放在司马懿身上,因为这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司马懿就是以隐忍著称。 那这些诸种的艺术实践,其实都要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一种统一的辩证关系。 诚然,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转变,不可能简单的用三段体结构来给他切成前中后三段,但是从戏剧结构上,大体还是能够成立的。
精工制造我们见的也不少,更让人好奇的则是本剧的叙事。 看的出预告片中时间的跨度,带有截然不同的“司马懿”的烙印。 都有哪些状态呢? 文帝末期。 有着曹丕的压制,中年的司马懿依旧有着常人所未有的隐忍。 隐忍不发,避其锋芒。 明帝初期。 已无文帝压制,却依然有一大批曹家的老臣,尽管有司马懿有外放的趋势,但也竭力克制。 我曾经压断过我自己的双腿,那天我跟自己说,我要是再站起来,我要跑过所有的人。我跑过了武帝,我也跑过了文帝,但我总是跑不过,跑不过我自己心里的恐惧。
时间到了曹芳。 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灭曹爽,夷三族,杀了七千人。 做了半辈子别人的手中刀,此后终于变成了执刀人。 此时的司马懿好似疯魔一般。 孔明,你告诉我,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什么?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最终疯魔已过,齐王曹芳继位。 经过了张春华、柏灵筠两位夫人之死,兄弟阋墙,连最忠于自己的家仆候吉都对自己破口大骂。 众叛亲离但军政大权尽收己手的司马懿的内心也产生了自我疑问。 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是时间。依依东望,是人心。
你们可能会糊涂,这四种时期单拎任何一样,都会独立成为一部剧,四种融合到一起真的能讲好么? 我不知道,我也很期待。 不同时期,不同故事,导演却肯定会寻求一种共通的联系。 这种联系,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恐惧。
你看吴秀波演的司马懿。 预告片中,他有两个形态:一个是还算年轻的他,努力克制,恐惧中踽踽独行,但也有心中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另一个是须发皆白,看似意气风发,却头发乱飞不整齐,手拿一把沾满鲜血的剑,在惶恐中大肆屠杀。
突然想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感觉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有些匹配。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 司马懿两种形象的转变,已经暗示了,那一场压的他抬不起头的灾难,已经从他身上碾过去了,他曾是恐惧者,现在却依然恐惧。 你能看到前后眼神的变化,从小心翼翼到色厉内荏,尽管做事方式变了,恐惧却依然存在。
全剧给了他两个字:恐惧。 什么是恐惧? 我理解的恐惧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有无事情发生,时刻都感觉有一把利刃悬挂在头顶。 就像被蛇咬过的孩子,哪怕长大之后身强力壮,见到绳子时还是会产生强烈的恐惧。
说到这,我们可以来拆题了。 虎啸龙吟 虎在啸,龙在吟,两位惊世大才相互感应。
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 司马懿一腔心曲,犹如无数根风针同时穿过针孔。
吟,抑扬顿挫的念与叹息,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叹。 诸葛琴魔内心抱负,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只好以宣郁而写哀。
这种恐惧要比惩罚更坏,因为惩罚可谓多少有了定论,总要比可怕的未知的东西强,比这种恐惧得没完没了的紧张强。 说到这,你是不是有点儿隐隐的小触动。 三国,阵容大、故事大、题材大,人物线复杂......这一切让人担心。 但通过《军师联盟》,我却又有些放心,导演在第一部成功,那么第二部或许也可以抓住司马懿“毕其一生恐惧”的小内核,能给我们一个漂亮的故事。
龙虎攻心空城计、运筹帷幄上方谷、生死激将五丈原。 如果说《虎啸龙吟》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更像是: 1800多年前,一个姓司马叫懿的男人,打了一辈子五禽戏的故事。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