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两刷上海影城,竟然赶上了这部片子的首映。
虽然张艾嘉没有粗线,不过看到男主角和导演,也已经挺惊喜的了。
演员导演出场和剧终都有掌声,电影节的观众素质都很高。
片子只有短短90分钟,不过看完片后感慨还是不少,因此虽然不太满意导演的作品,但考虑到影片还是可以引发很多值得思考的点,就给个三颗星吧。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 身为母亲以后的我更容易从家庭这个角度看待事情和人物。虽然这部戏主要是站在19岁的男生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说实话这个男生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重担,一边照顾生病的妈妈一边带着学龄前的妹妹很叫人心疼。但是缺乏妈妈教导的大男孩处理问题的方式冲动又极端,徒有贫穷和骄傲,浪费了很多可以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深深地为他感到可惜。如果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目前依然让他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感受到更多的爱和以及面对问题的方法论,男主也不至于这么绝望。男主从小缺乏母亲的指引,又迫于生活的压力,要抵御住诱惑不走上歪路还是挺不容易的。家庭环境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格命运,尤其是母亲的性格和教育。 另外感觉母亲和家境这一块的背景介绍也欠缺了一点,母亲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就像一个青春期少年符号,也没有心路历程母亲会什么会疯?为什么一直藏着男人的衣服?父亲是抛下他们了还是已经去世了?如果给母亲多一点介绍会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电影只有90来分钟,其实细想可以设计更多内容。 【剧情设计不够丰满】 影片里面哪怕说着粤语也是一股浓浓的台湾文艺风,不愧是在湾湾学习过的马来西亚新锐导演。机车下的吉隆坡和台北有几分相似,只是只有破旧灰暗的一面,找不到台北的纸醉金迷。哪怕是议员所谓的豪华派对也透露着一股中国五线城市的村味儿,议员家里供水也需要用水车,我想说其实贫富差距还真的没有很大。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很害怕看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大男生最后被逼上绝路惨死,像《旺角卡门》里最后张学友的样子,流着血抽搐的画面感觉终身难忘,又或者像《乘风破浪》里面的六一(但这些好像都是配角)。可是电影结束男主角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我既松了一口气,又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活着总是好事,还能重头开始,可是背负着保释以后又再犯的案底,以及这样的原生家庭,活着又谈何比死了更容易?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很好地设计人物冲突,剧情也不够跌宕,结尾又很戛然而止。有点为四项提名的大奖担忧,唯一觉得还有希望的,应该是最佳摄影奖。 【评委青睐VS价值观传导】 虽然偏执型人格似乎更容易碰撞出戏剧效果,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剧更容易受电影节之类评委的青睐(不然那么多女演员也不会争先恐后去演村妇)。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我不很认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穷归穷,急归急,但是一再地偷零件偷水偷车,虽然中间做过一些小小的抗争但似乎并不走心;在妹妹是被别人车祸撞死并且逃逸的情况下,自己开车撞了别人竟然还逃逸?也许导演想表达特殊环境下的人性抉择、没有绝对的善恶,但我于情于理都理解不了。况且,生活也并不是没有给他伸出过援手,邻居保释了他并且带他们去了议员的派对,似乎看到了一丝与生活和解的机会,但是年少又骄傲的男主不是很想领这份阶层差异巨大的情面,不辞而别。最后的最后,还开着偷来的车伴着妹妹的歌声在雨中母子情深,导演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价值观,对男主角是什么态度啊?最多有点同情,但是已经麻木不仁了,感觉生在这个阶层只有永远无法翻身的绝望。 PS:吉隆坡一定没有很多外卖和快递小哥吧,不然这么爱开机车,分分钟找个月薪上万的工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挣扎在温饱线上了呢。
剧情片不好拍。
商业片有纯熟无比的叙述套路,
但是,剧情片少有。
讲个故事很容易,但是观众不喜欢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故事。
讲个好故事也很容易,但是,讲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故事很难。
本片的问题就在于,故事异常的单薄,而且表现又相互冲突。
前提了营造生活的艰辛,兄妹情的温馨,虽然节奏有点拖沓,但是令影片生色不少。
高塔仿佛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阶级。
穷人只能报以仰望。而且,就算你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爬了上去,只怕也是一无所获。
影射了大多数穷人的窘境。
拼命努力,付出极多,所得却极少,甚至无所得。
所以,穷人必须活得像草原上的捕食者。为了活下去,什么道德,什么律法,都脆弱得不堪一击。
而社会制度又处处和穷人为难。
为什么穷?因为没有文化?
可是,我们看到,穷人家的小孩子上不起学。
为什么穷?因为懒惰?
他们可比脑满肠肥的议员们更加努力。
甚至,他们的出生都是个错误。
谁能想要,阻碍主角见妹妹最后一面的,竟然是一张“出生证”呢?
没有出生证,就不能见死者。
出生证,是否能证明此人来过时间?
没有出生证,那么,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导演把困境给了主角,也转变了片子的基调。
营造的温情面纱被血淋淋的撕下
现实的残忍暴露出狰狞面孔
主角已经身在牢笼了,所以他还怕什么?
所以,我们见到他为了钱,去偷去抢去求人,最后进了真正的监牢。
可以说,他的困境,是因为身上还有“人性”。他还在乎自己的妹妹,家庭。
然而,到了结尾,他一晌贪欢之时,撞了人表现得麻木不仁之时,这一抹人性的色彩,已经要开始改变了。
看到有评论,还在谈,他们偷盗,有没有顾忌被偷人的感受?
开好车的人,在乎过路边混混的感受吗?
双方本来就隔着一层可悲的厚坚壁,不要再学议员们,说出那种假惺惺的关怀话语。
他们偷窃没有任何愧疚,而被偷者对他们又何尝有一丝同情?
社会的其他人何尝对他有一丝关心?
造假证的只在乎钱,医院在乎制度,生活富足的人在乎秩序,警察在乎安定,邻居们在乎生活用水。
整部电影里,除了同伙和底层的“兄弟”,谁在乎过主角的死活?
谁又在乎妹妹的去向?谁又为一个女孩逝去付出过一点点悲伤?
没有。
人们的眼睛不会往下看。
就好比有钱人,希望穷人们知道廉耻,守法讲秩序,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好好当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穷人,安安静静的死去。
他们根本不在乎穷人们怎么活,为什么穷。只希望穷人们,不要像夏日的蚊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已。
分,贝。
贝,是钱。
被钱所分类的人生。
分贝。
上分贝,下人生。
上面的人,说话才能有分贝。
下面的人,只能过着没有分贝的人生。
就电影的故事来说,节奏缓慢,时间略长。而且表达的方式过于直白,解决的方式也过于粗暴。
几乎是想停就停,毫不顾忌观众体验。
本片的结尾在,作为小说来说,尚可。
作为电影来说,不太高明。
甚至让人感觉故事才到中段,怎么就戛然而止了呢?
1800块钱的事情,导演还非要玩一个开放式结局。
是才华有限,还是格局不足?
不过,我是赞同导演就此结尾的。
因为冗长压抑的叙事,看不到任何出路的生活,缺乏起伏的情节设置……
早已经消耗了我的观影耐心。
我心中直说,嗨嗨嗨,我已经知道他们很惨了,接下来呢?哦,就是卖卖惨就走啦?
就是这种“你看我多惨”,然后就结尾啦?
那种就算生活是坨屎,也得过下去的觉悟呢?
那种我和妹妹情谊深厚,无论如何也要破解僵局的努力呢?
影片的镜头还不错。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并不高明。
或者说,非常偷懒。
所以给两星。
以及,节奏太慢了,90分钟的内容,换个利索点的导演,可能用不到45分钟就讲完了。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不是来得毫无道理,《分贝人生》就是这次SIFF给我惊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样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台湾影片《强尼·凯克》。要承认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是有所偏爱的,对新人导演也充满好奇。纵使这两部电影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来,场内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而我却惺惺地觉得很欢喜:又是一部没多少人看没多少人喜欢,我却像寻到宝那样喜欢的小片子。很多大片都不如它们打动我。
还有一点,这部片子是带着我妈一起去看的。她不是影迷,平时很少看电影,纯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饭后,我说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其实我觉得她不一定爱看这种类型,也许会睡着,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机。于是她完完整整地盯着银幕看完了这部片,没有喝水,没有打开过手机,看完之后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蛮好看的,很真实。我想起来那一次拖着她去看《路边野餐》也是如此,一个不怎么爱看电影的母亲,她愿意认认真真陪女儿看场她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放在湿热的东南亚,故事聚焦的是底层和边缘人群。偷车、偷零件、从别人的派对上打包食物,对贫穷的表达直言不讳,并且细节刻画得非常真实。也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生日那天死于车祸的妹妹,生活施予什么,就得接受什么,我们怎么活着,从来都无从选择。母亲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两条延伸的线。这个故事是不幸,而不幸里头的大部分都是命运。
车祸在故事里的两次出现非但不是简单地制造灾难制造戏剧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从开始时阿强骑着摩托被车撞,再到阿强坐着的那辆车撞了另一个骑摩托的人,这个循环的故事结构牵扯到人性。我们为什么要逃?为什么不得不逃?问一问生活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慌乱之中听见马达高速运作的嗡嗡声响,需要在门外一片嘈杂中听到面前缝纫机运转的声音。如果无法选择成为高音或是低音,无法鉴别生活施予的礼物是惊喜还是失望,至少可以选择能够阻碍我们面对现实的分贝。
除了故事,结构,摄影也不错之外,个人认为新人演员陈泽耀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点。在医院为了去停尸间找妹妹的情绪,为了能让妹妹出来去求人办假证的状态,在派对上往塑料袋里装食物,以及结尾开车的那场戏,他在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毫不亚于旁边的张艾嘉。当然张艾嘉及饰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员也都不错。从角色和表演的质量来看,《分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电影。
阿强和母亲站在两个位置,扮演的是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
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大脑超出负荷,就会变得精神紊乱,这是迫于无奈,是生活施压,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让人崩溃,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对了,或许什么都不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好过一些。像妹妹死去后,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还帮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车上笑着啃着鸡腿。
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你承担的责任让你必须夹在一个个灾难,一桩桩麻烦之间,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阿强的情绪中是有失望和悲愤的,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缘,但是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崩溃。这不是隐忍,就像最后他无所畏惧地开着那辆刚刚撞了人的偷来的车,眼神里是轻松和平静,这是别无选择。
影片刻画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故事情节牵扯出人性的话题,对比之中清晰所见当时处境下角色身上面临的抉择与内心的错愕和矛盾,而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在强调命运。其所展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及情绪状态逼真、写实、毫不刻意。
情节上必然存在突兀之处,而属于处女作的粗砺与生猛也是电影能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我们看了太多规规矩矩的圆润的故事了,可是《分贝人生》的两起车祸却带来另一层面的构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此片剧本及整体的完成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最后他们开着车,意思就是要去很远的地方吧。我先是摇摇头,可是觉得也没错。
后来想到影片中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庭,都可以拍成一部精彩而深刻的电影。
分贝人生,“分+贝=贫”这是对这部电影名最直接也是深刻的解析。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孤守在家的中年妈妈,一个因经济贫困而偷窃公司东西被开除的失业哥哥,再加上一个年仅6岁却因没有户口还未能上学的乖巧妹妹。三个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组成了一个不完整且不幸福的家庭,相依为命,这是他们最亲近的人。生活在楼宇紧布的城市中,一个狭小的独立空间中,每个家庭都是被相对孤立的个体,破旧的居民楼,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留给我们想象空间的仅仅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个家庭成员并不健全的一家三口,成为了千千万万这样生活层次人的一个缩影。
四处找水作为影片的第一条故事线,开门见山的用镜头语言奠定了影片的压抑风格。垂直高耸的水塔与年幼矮小的妹妹形成强有力的压抑对比。漆黑的水塔内,一只断了水的蛤蟆被死死的捆在里面,与影片底层人被生活压迫到为了最基础生存的水源而用力挣扎,形成呼应。
温暖调味剂——乖巧妹妹
“鞋子闪啊闪,就像萤火虫,回家吧,回家吧”天真无邪的妹妹并不能理解现实生活的艰苦,对妹妹来说,学着马来人唱的歌,是对她上学的渴望与美好憧憬。妹妹在阿强手臂上画的那只猫,被阿强戏称“母老虎”一番争讨,乖巧可爱的妹妹给阿强带来的是一份特殊的温暖。回到家中,乖巧懂事的妹妹是连接妈妈与阿强的一条情感丝带,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她总能像个大孩子般的“哄”妈妈吃药,像个家长一样认真的监督,时不时的给阿强打小报告。又能够以一个小乖乖女一样,和“妈咪”撒娇,带给妈妈欢笑,带给这个不完整的家时刻的温暖欢乐。妹妹和阿强形影不离,无论遇见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妹妹的存在都带给阿强一种温暖的力量。面对喜欢的女生,一起玩耍的哥们,阿强总是一副满不在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姿态,不会主动去过多的给他们说出自己的难处,而幼小的妹妹又像大人般作为最了解阿强的“朋友“,传递他最真实的想法。
今天是妹妹的生日,并没有钱买生日蛋糕,但是阿强却专门为她做了两个红鸡蛋给妹妹,即使是贫穷,也不会忘记妹妹生日,也愿意象征性的为妹妹过个生日。当健忘的妈妈听到今天是妹妹生日的时候,内心一种愧疚感油然而生,埋怨阿强并没有和她讲这件事,但又很意外的早已为妹妹准备好了生日红包,这样一段三人共存的温情画面在整个影片只出现了一次。
阿强带着妹妹,为两个马仔把风偷东西,这种在传统教育意义中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被传递不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现实底层人无法顾及这些奢侈的教育,那种思想或者只有富人才可以享有。被朋友戏说成“阿强整的跟女人似的”,更多的是出于阿强对妹妹的一种保护,生怕出了意外对妹妹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两个游手好闲的马仔充当的是底层人中的不良少年,而这种靠着洗车和偷窃为生的朋友,却能在一个小女孩的面前放下这种匪气,温柔的叫一声“珊姐”,得了钱为“珊姐”买蛋糕,过生日,给妹妹制造了本不属于他们这种人应有的奢侈惊喜。
妹妹和阿强的形影不离,在这种底层生活中,她为不完美的家庭、友情甚至是渴望的爱情带来一丝丝温暖,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妹妹便成了四分之一不到的影片中温暖的调味剂。直到车祸的发生,美好画面戛然而止。那一刻,妹妹向往的海边,手里拿着烟花,奔跑着满脸欢笑的背影,只不过是遐想的朦胧画面。
温柔的猫 凶狠的虎
出生证明作为影片的第二条故事线,也是最主要的故事线。通过出生证明发生的事情,接触到的人和事展现出“同祖先的猫和虎”的不同之处。同为底层人的人,无论陌生还是熟悉,无论自身善良还是冷漠,面对同类“猫”族群的底层人都能拥有一颗同情心。而对面“老虎”派的另一类人,他们面对弱者,从来都是从自身立场出发,置生死于后。
车祸已将两个人隔离成两个世界,而制度又将两个世界的人再次隔开。没有出生证明就无法和去世的妹妹相见,制度的捍卫者不会因为同情心而打破制度。
无论是医院的护士还是停尸房的医生,以及警卫人员,他们同属于一类人,同属于制度下的捍卫者,对他们而言他们的生存法则属于这样的社会制度范畴。“排队、拿号码、拿药”这样简单的三个顺序制度,本没有错,这就是社会规则。作为医务人员,紧紧遵守这一准则,却对人的生命毫无敬畏之心,面对其他买药顾客,并没有产生同情心。而那位被阿强叫为“八婆”的老太,两次苦口婆心的说教阿强去给妈妈拿中药来治病,甚至是在一次电话中给阿强说“喃唔佬”的电话,为妹妹超度。面对阿强和妈妈的不理会,依然展现出她的热情和同情,看似八婆的行为,实则是底层人相互关心,相互同情的最真实的一种方式。
阿强同两个马仔去向“粉肠哥”求取出生证明途径,同为底层人物的“粉肠哥”打着游戏,一脸不耐烦的说着“什么事这么急,搞大别人肚子啦?”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眼神。而当得知妹妹死去的消息时,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愧疚感瞬间而生,不仅仅给了他们想要的帮助,还出于内心最深处的同情心,给了他们一点钱,表达刚才那番态度的歉意。而真正的找到那位做假证的老板,导演刻意通过细节展现出这样一个拥有着文明和生意的气息的人物,一本正经的谈钱,那句“每个人都说急,每个人都想便宜点”的言外之意是生意中的不讲人情,不能讨价还价。面对熟人介绍,危难紧急,都能对这单生意面不改色说“有钱十分钟帮你搞定”。为了出生证明,两次前来请求老板,都展现出的一种面不改色的坚决如铁。“世态炎凉,人情冷淡”是对于阶级差异的最真实形容。
整个社会充斥着权与钱的气息,将无权无钱的底层人压制在一个荒凉的角落里,有钱有权的人则在大圈里交织碰撞,肆无忌惮。肇事车再次出现,隐约可以听到车里放出的音乐声,马路上充斥着一种潇洒赛车的气息。阿强因报复肇事车,疯狂砸车而被抓入狱,面对他对警察交代的关于车祸的事情,在警察眼里显示出的是一种满不在乎的随意心理,他们的针对点是他砸车所造成的影响,而非最根源的车祸事件。以至于被保释出狱后警察的侧重点依然放在砸车事件上,而对于抓住肇事者这件大事,表现出的只是随缘的查找车主。不愿分清主次的解决这件案子,是这些体制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根本目的,放掉难缠的大鱼,只抓听话的小鱼。谁会去多管闲事费尽周折的去碰一个烫手的山芋呢?
在一开始阿强想办法为妹妹解决出生证明的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小川。而碰巧的是正在负责拆迁工作的小川,正在用体制化的语气和居民解释。这样的场景让阿强无从下手,甚至觉得身为公职人员的小川也很难站在自己的立场帮他。作为制度下的一名执行者,她同样会从体制内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二次阿强找到小川请求帮助时,小川从公职人员的角度否定了阿强用假证的做法,希望通过体制内的关系帮助阿强解决妹妹出生证明的事情。阿强同两个马仔看到小川并没有直接的请示领导帮助他,反而是无关紧要的一堆应酬话题。一边是妹妹去世的悲剧一直压抑心底,另一边则是一堆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花天酒地的场景,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让阿强无法平静的等待小川的帮助,而自己又无能为力。
“有钱人要什么有什么” 这句话说出了底层人的一种仇富心理,也意味着他们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不满和抱怨。
从因为水源问题,看到富人独享的水车,便要把水车水管打开,因为自己用不到水,也不希望这群权贵之人用的那么舒坦,仇富心理付诸实际行动。看到一辆辆价格高昂的汽车,他们像选老婆一样的欣喜,终于是偷了一辆车,满心欢喜,激动不已。一路上侃侃而谈,还找熟人想要把它卖掉,预估到了五千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可以让他们兴奋的数目。或许这是命运所致,车祸就这样发生了,注定这辆富人的车不属于他们这种底层人,注定人各有命。
机缘巧合的是之前别人用汽车撞了阿强和妹妹,而肇事者却若无其事的离开现场,而这一次是他们用偷来的车撞了别人,这个人或许也是底层人,或许还活着,或许已经死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他们开始恐慌、害怕,不知所措的逃离了现场,他们在慌乱中小心翼翼的用衣服擦拭车上所有他们碰触过的地方,极度恐惧被警察识别自己的指纹。同样,在之前那辆肇事车撞倒阿强和妹妹之后,反而是一种平常心的感觉,仿佛从未发生什么事情,一如既往的开着车在熟悉的道路,听着熟悉的音乐,把声音开到能足以让阿强注意到这辆车的再次出现。
这样的强烈反差,正是权贵之人与底层人民面对灾祸,面对生命,面对法律制度的不同心理,对于权贵之人来说他们就是法律制度的操控者,他们可以轻松解决任何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无视底层人民的生命,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手段摆平一切。对于深处底层的阿强他们而言,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只有生命,他们对生命无比敬畏,对法律制度无比的遵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正常的走过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观,这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为数不多的挣扎只不过是对生命的维持,哪怕只是一瓶水,都能让他们为此而大打出手,就像阿强母亲偷取别人维系生命的水源时,同为底层人的一种仇视。这是他们对生存的强烈需要,生存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全部。
最后,当两个马仔都下车逃离后,阿强又选择了回到肇事车那里,取回车去接母亲回家。带着从富人区打包好的美食,开着富人经常开的车,带着母亲吹着他们从来都享受不到的“冷气”,跟母亲说着明天去接妹妹回家。这样的一个结局安排,道出了多少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对他们而言这是最完美的生活方式。之所以阿强这么做,我想他是领悟到了这个社会的规则,明白了权贵之人不可小觑之处,他相信刚才的那场车祸会因为是富人的这辆车所致而不会轻易被追查,因为他明白,或许那个出车祸的人就是像他一样的底层人。
最终,底层人就应该是那只温柔而没脾气的猫咪,权贵之人便会是那只凶狠无情的老虎!
「first观影」张艾嘉老师表演太加分了!妹妹死后他们在公交车上,妈妈从恍惚到悲痛落泪,像重锤一样击中了我坚硬神经的柔软处。
还有网吧打游戏流氓大哥无偿的帮助,和流氓三人组之间相处,无论他的渠道是是否合法,都让人动容,因为这些人要的只是生存,甚至没有尊严的生存,这些人的情义,仿佛微弱的一点点光,让现实显得柔软了许多,也饱含温情了许多,可能是因此电影从干渴开始在雨中结束吧。
开头那个是水塔吗?畏高的我,看着挺想爬上去看看的。
从妹妹意外身故后,这个片子就变得没意思了,主要是为了一个出生证,1千多块的事情,要做出那么多事情来?男主的那些小混混兄弟又不是乞丐。你要是小妹妹身患重病急需要手术费或者移植器官,才把男主逼上绝路我还相信。
这个故事,总不免让人拿《一念无明》来对比。很显然《一念》更残酷真实,当然跟演员演技精湛有很大关系。张艾嘉基本就不需要出力,出工就好,因为角色和戏份给她发挥的机会不大。
剧本无力拍成流水账 结尾扳回一局 大雨洗刷所有不快 惠姗唱道 回家吧 所有的烦恼都消失吧 好像车子一直走着就有水用有冷气吹有鸡腿吃有议员帮忙有妹妹回家 可走到头还是继续无望的人生
3.5 虽在具体情节上有过多巧合的设计,但人物塑造很出色——除却演员表演外,同情或关怀没有被剧本作为“视角”被滥用,困境绝对成立。男主角随意且混乱的行为动机和疲惫恍惚的状态都写的很妙,所谓生活的曙光、成长的弧线也从头到尾都没闪现过。整个电影陷在停滞的困局之中打转、作无用功,恰好贴近人物兜兜转转的生活。
出於種種原因,我保證,沒有任何電影的瘋子,可以比這部片的張艾嘉演得更好。她身上沒有一絲一毫被粉飾的可憐、更沒有編劇妄想的可愛病理,只有讓眼前人想狠狠賞她巴掌、外人們卻無可遏抑湧出想默許暴力這種違常希冀的無奈可憎。張艾嘉演的就是這麼好,即便我很清楚,這表演在這部片是何等脫節。
既然活成这样 为什么不干脆死掉 抱怨社会的同时 自己还不是一样干了一样的事 怨不得别人
只有张艾嘉的表演是对的,她的表演中带着启发与线索,引导着故事的走向,同时给观众以答案。而在哥哥跟护士说“妹妹昨天出车祸去世”的那一幕,哥哥的表现像是在谈论一个完全不想干的人,没有悔恨,只会一味发泄他的“怒”。P.S.导演是妥妥的“车祸控”!P.P.S.《论监控的重要性》
去马来两次,了解到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正在兴起。这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值得鼓励。张艾嘉的出演,加分不少。
全世界用尽方法要把马航从海洋里寻回,他耗尽全力要把妹妹从医院接回。富人从水罐车里源源不断获得资源,穷人在偷了邻居水的叫骂声中耗尽尊严,一桶水映照出阶级;撞了人的赛车不加迟疑逃之夭夭,他撞了人也不假思索扬长而去,一场事故反衬出人性。命似草芥,人不如畜。我们活在这样的人生里丧却分贝。
好好地写一个法哈蒂式(?)的故事不好吗,非要在最后15分钟搞出个因果循环的大蛇足,大败笔。张艾嘉这次演精神病竟然反而还可以,找不到黑点。最难得还是男主了,又帅又会演。
携着金马百万首奖和张艾嘉加持的光环,成品却乏善可陈。显示了从一个讨好的概念发展到一个完善的剧本中间的距离有多远。导演在戏中堆砌社会议题,效果却极其浅陋而刻意,处理戏剧和人物逻辑时也不难看出稚嫩和混乱,尤以男主角塑造最差。@平遥
似乎有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墨菲效应带出制度荒谬和贫富差异,令人唏嘘。从找议员和砸车开始,批判意识变本加厉,反而显得刻意。结尾偷来的车与食物换来片刻心安也是讽刺。
男主角很帅,没了。
爆发力好强的一部新人新作!简简单单的格局慢慢呈现出马来西亚社会现实,节奏、情绪和画面感都把控的好好。不过作为新人导演难免还是有点过激和浮躁,以后再沉稳一点就很可能成为马来西亚的Mike Leigh或者Asghar Farhadi了。开玩笑。
8.5/10 張大導演難得最潦倒一次, 睇到心到實了, 情感上這片是恐怖片!! 太可怕了!! 很討厭, 但確是拍的很好, 昨晚趕快在導演來戲院映後談前走了, 擔心我會揍他去坐花廳, 把我偶像催殘到這樣....
导演有一个不错的概念,可惜剧本上人为的痕迹有点重,不过首尾的两场意外也正是导演想要的概念。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类时间紧凑的故事,全程跟着男主角的视角,看这样一群穷人如何不择手段不讲道德的活着,最后男主角从受害者变成肇事者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悲剧了,导演的情绪掌控能力也还不错,收尾很漂亮。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我从张主席的表演里感受到了她隐藏的绝望。一部几乎不存在导演控制感的车祸片。(里面车祸真的多,像韩剧)
这是一个关于苟且求存在大城市底下的贫穷家庭的悲惨故事 并引发穷人所面对的困境与悲歌 导演却采用了一种平视的视角 呈现出对社会真实写照 表现对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 真正主角是张艾嘉的儿子阿哲 青春叛逆 脾气暴躁 岂料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夺走了其年幼妹妹的生命 阿哲才真正陷入到一种无望的实际当中
2.5 如[德布希森林]前传,崩坏的亲子关系只有在高楼大厦的游离独处中才能得到救治,不过省去音乐之后的情感应该如何堆积,导演仿如陷入困顿迷失的漩涡恶性循环。而当最后施害人与被害者的身份互换之后,所谓的因果关系却并未得到深挖阐释,空留"暴雨已至,人生无从归"的惘然。
跟看之前以为的完全不一样。剧中每个人好像都心不在焉,他们能不能专注一点?
#SIFF20#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阿强和母亲扮演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什么都不知道或许能好过一些;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生活施予人的悬崖我们从来无从选择,「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片名竖出,于是所谓的分贝人生便成了“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