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波将金号

HD中字

主演:亚历山大·安东诺夫,弗拉迪米尔·巴斯基,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2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3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4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5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6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3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4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5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6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7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8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9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战舰波将金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发生在1905年,一艘名为波将金号的战舰上,原本这是一艘沙皇海军的骄傲,可是因为连续数月的伙食太差,导致了一场哗变。沙皇海军波将金号战舰上,水兵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受着非人的待遇。一连数月,水兵的伙食很差,供应的牛肉甚至长满了蛆,引起了战舰上水兵们的极度不满。部分水兵策动起义,却受到了军官的镇压。指挥官下令枪杀叛乱者,但是由于起义之火在众人心中燃烧。行刑队拒绝开枪,起义者们拿起武器将军官丢入大海。波将金号被起义者们夺取,并驶入敖德萨石阶进行补给。敖德萨的群众对水兵们的遭遇非常同情,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的水兵。而群众的声援却遭致沙皇军队的镇压,一场血腥的屠杀就此展开……魅力四射3小鹿乱撞爱上你鬼怪出租车揭秘:沙漠遗城佩特拉突如其来的假期爱上野猪妹昨日与明日之间神魔契约之如意厨房圣诞树2由宇子的天平极斗4山田孝之全纪录邓小平愤怒的黄牛厨神小当家 第一季少林小子无名之辈迷失的七里香泰语笑傲人生殺撃赤脚小子(粤语版)木偶惊魂2023今生也是第一次犯罪心理第一季信长的主厨为你抛却阳光萌星社绑架者恐惧前奏守候幸福亲爱的总理义薄云天红萼纷纷西游记红孩儿灵异实录行走距离铁翼惊情国语自卫极南之地黎明时分的年轻人们

 长篇影评

 1 ) 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后座谈会纪要

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1月1日(星期五)下午15:00—15:33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方敏、汪琲林、刘鹏、王淑金、孙凤凤、刘海庆(观影者:范大茵、丁云珍、杨越辉、陈明道、傅佩影、章毓苏、郝玉霞、朱剑云、朱松法、姬伯庆、万邦炎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一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九

<图片10>
<图片11>
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十二

<图片13>
  
《战舰波将金号》是默片期的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的典型标志
范达明: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诞生日,至今有120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一起先看了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几个短片,如《火车到站》《蛇舞》《玩纸牌》《巴克的油田-近距离摄影》《日本的演员-假发的演习》《意大利国王夫妇》《自动香肠店》《驴的比赛》等。这都是120年前的片子,全是纪录片,它们是对于外部世界各种实际活动的真实记录与再现,自然是电影的老古董了。这个时期被称为电影技术的诞生与传播时期,大约延续了20年,其中还包括了梅里爱的“电影魔术”样式的杂耍片等。自1915至1927年,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最初时期,它以美国人格里菲斯1915、1916年先后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故事影片为代表,最早表现出了对电影剪辑与蒙太奇技巧的精湛运用。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后来看的《战舰波将金号》,它是苏联人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片子。到1927年有声影片出现前,这属于电影艺术的默片或无声片时期,是电影基本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艺术表现方法的时期。也就是说,在电影诞生了20年之后的12年里,作为艺术的电影已充分成熟。而《战舰波将金号》,正是默片期的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的典型标志。它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从各类权威的评选榜单——无论是在前百名还是在前十名——来看,它都会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影片反对帝俄沙皇暴政的情节是被制约于苏联十月革命的背景立场,影片开始还有列宁的语录,但它在这个中间所体现的电影艺术表现方法的价值,一直是被电影界所公认,换言之,历来的影评家并不考虑其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内容,而恰恰是以电影技巧、电影蒙太奇手法为着眼点来审视与评定的。不过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至少在下述两点上,仍与现代的故事电影有所不同:一是主人公。《战舰波将金号》虽然也可以见有那个最终被枪杀的水兵华库林楚克的具体形象,但总体上说它是以起义水兵及声援起义的敖德萨群众的集体为主人公。影片以事件为主,而不是以刻画塑造单个人物的性格为主。二是影片的结构,它不是线性的故事,而是分篇章节的,更像歌剧、舞剧的表达方式,曾被称为“诗电影”。影片的艺术结构与蒙太奇手法,最被人称道的是第四章“敖德萨的阶梯”。情节是那位水兵被枪杀,群众悼念活动形成洪流,沙皇军队随之被调来镇压。场景是群众往阶梯下跑,军队从上到下射杀,采用的是平行蒙太奇手法。
  
背景的交响乐一直配合着画面镜头在演奏,烘托出了总体的宏大叙事
方敏:第一次看这种电影,新鲜,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很强,背景的交响乐一直配合着画面镜头在演奏。烘托出了总体的宏大叙事,很恰当。影片不用语言表达,实际上也不需要。

<图片14>
  
无声的默片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只是没有有声的语言
范达明:当时的电影技术也还没达到让声音与画面相结合来表现的程度,只能是无声的默片。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只是没有有声的语言。人物的对白,是通过字幕来表达的。
  
影片场面恢弘,有宏观也有微观,虽然没有有声语言,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汪琲林:影片场面恢弘,有宏观也有微观,比如抱着孩子向上走的母亲,还有婴儿车的下滑等等,虽然没有有声语言,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影片把军队与战争的残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后座谈会:汪琲林发言

<图片19>

影片影射了沙皇俄国由强盛走向衰落,为以后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孙凤凤:舰上伙食质量下降至难以下咽,军官管理粗暴,水兵最终起义,群众热情声援,却遭到血腥镇压。这影射了沙皇俄国由强盛走向衰落,为以后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次也说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再则,也反映出正义的一面总会得到群众的支持。
  
战舰的起义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但这次反沙皇的起义最终是失败了
范达明:影片具体的历史背景是俄国1905年革命,战舰的起义,当时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这次反沙皇的起义,最终是失败了。要到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才胜利地推翻了沙皇帝制的统治。“二月革命”产生了临时政府,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十月革命前一度构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过影片本身,最后沙皇其他海军舰队过来后,并未拦截波将金号,双方士兵也并没开打。历史上,波将金号起义后确实抵达了敖德萨,最后被迫开到了罗马尼亚;翌年被引渡给沙皇政府,许多起义水兵被处以重刑。
  
这部电影从来没有人从意识形态方面来加以评论;关于平行蒙太奇手法
刘鹏:如果从意识形态上讲,起义引发了人民群众集合起来,在集体行为中,只要有领袖性质的人物出现,譬如进行演说、鼓动等等,群众就很容易给煽动起来,这对于当局来说,确实也很容易有危险事件的发生。

<图片16>

范达明:这部电影这么多年被讨论研究,却从来没有人从意识形态方面来加以评论。电影业内都只是解读它的电影技巧——特别是按照两个角度或两个方面的剪辑构成的平行蒙太奇手法。这个蒙太奇手法在此前10年,在美国人格里菲斯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与《党同伐异》等影片里就开始运用了。但是格里菲斯主要是实践这个技巧,而在蒙太奇的理论建构上,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苏联电影学派,是其真正的创建者与完成者。概括来说,电影美学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长镜头和蒙太奇。这里不说长镜头。而蒙太奇,就是法语“剪辑”的意思,凡是蒙太奇的手法,都是采用相对短的镜头来进行组接的。因为从电影放映来说,它都是线性的,在时间上延续的。但是要在银幕上表现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或在同一地点或者不同地点,那就只有通过剪辑,把两方面的连续镜头剪断为一段段的,再互相穿插起来,这样才能展示出“与此同时”的两个事件的同时发生着的感觉。
刘鹏:就像评书里的表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电影剪辑,绝对不可或缺。关于长镜头与“镜头内部蒙太奇”
范达明:另外,一部100分钟左右的影片,可能要叙述1年甚至几十年的事,你绝对无法1比1地来如实加以描绘,必须做出压缩与删节,选择其中最精要的段落与镜头来表现。剪辑,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不可或缺。甚至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或做艺术虚构时,都必须拿起剪辑的武器。提倡长镜头的人,其实也很难就用一个连续不断的镜头来完成一部电影作品。很多长镜头出现的具体做法,实际上是采用了镜头调度的移动拍摄的手法,这样来拍摄的结果,虽然没有了剪辑,仍然可以让镜头画面呈现出变化丰富的内容。也有人把这样的拍摄手法称做“镜头内部蒙太奇”。
  
三个不同状态石狮子的镜头组接:关于隐喻蒙太奇
范达明:另外就是,在第四章末尾切入的环境描绘的瞬间镜头:三个不同状态石狮子的镜头组接,通常被称为隐喻蒙太奇,也就是运用了电影的隐喻手法。石狮子的卧睡、醒悟、跃起,三个不同状态画面形象的连续切换,隐喻与象征了人民的觉醒,革命运动掀起了。
方敏:影片一开始波浪拍打的镜头也是隐喻,受压迫的就要反抗。
范达明:这是对整部影片的隐喻,海水的浪潮,就是革命的浪潮。

爱森斯坦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观后座谈会:刘海庆记录

<图片18>
  
佩服摄影师。如今技术改进,很多场景可以在摄影棚数字制作了
王淑金:佩服摄影师。起义的失败,我看是因为没有中流砥柱。
方敏:电影刚产生时候,拍摄的目的都是为了还原现实。但后来就需要表现故事性,于是动脑筋,进行技术改进。如今,很多场景可以在摄影棚数字制作了。尤其好莱坞,在这方面制作水平就非常高了。
王淑金:我记得看过一部卓别林的电影,他表演坐火车,就是灯光打的,构成很形象的效果。
  
拍这个影片是为了纪念1905年革命及战舰起义20周年
范达明:这个片子所拍摄的场景,应该是真的。故事是1905年发生的,拍这个影片是为了纪念1905年革命及战舰起义20周年,当然,同时也是为了影射十月革命。
  
夏衍、陈荒煤领导的文化部与电影局的时代,永远令人怀念
汪琲林:苏联的电影早年有很多很好的影片,譬如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包括《两姐妹》《1918》和《阴暗的早晨》三部影片,还有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
范达明:这些影片在1960年代都由我国引进,在译制后公映过。小时候我也都看过。那是夏衍、陈荒煤领导的文化部与电影局的时代,永远令人怀念。目前碟片市场我看到的就只有《静静的顿河》,正版的,但片质并不理想。问题是国内没有很好的音像制作单位把中影公司当年正式发行的外国译制影片都数字化保存与发行推广起来。这里或许还有个版权的问题,或谁来出资金的问题。这方面,美国人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却做到了这点。
  
2016年1月3日、7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09篇纪要。

 

 2 ) 电影笔记010:战舰波将金号

叙事:
战舰上的底层士兵与高层军官就腐肉问题争执升级,舰长决定处死反抗的士兵引起叛乱(起义),底层士兵起义成功占领战舰但领头士兵牺牲。牺牲者的尸体放置在岸边,城市群众前来瞻仰并决定反抗。他们给战舰上的士兵送食物,在台阶处遭到官方镇压,战舰炮轰了官方指挥部。战舰决定给前来的舰队迎头痛击,接近后一边准备战斗一边向舰队的士兵发旗语信号请求加入一起起义,最后一弹未发舰队士兵们也起义成功胜利会师。

镜头语言:
1.运用剪辑对时间的处理,放大延长行为动作或事件,达到强调突出和镜头冲击感染力。如14分处的摔盘子和吹号,摔和吹的动作多机位景别的镜头使用和剪辑,最后战斗准备那段。
2.运用剪辑对运动的处理,分解拆分重组事件运动中的各元素,制造加强节奏冲突(关系)和气氛。如奥德萨阶梯:帆船驶向战舰->战舰上的士兵迎接帆船->双方的会合->远处阶梯上挥手的群众,运动的方向,运动连接的两个空间(帆船的运动连接阶梯和战舰的人们);台阶处的镇压中,(官兵的步伐<—>群众的逃散)->抱孩子的妇女与官兵的同画->(滚下的婴儿车<—>倒地惊恐屠杀受伤的特写),把事件运动中对立双方的要素(官兵的步伐,枪)代表人物(抱孩子的妇女,带眼镜的女人,婴儿车)提取交叉剪辑。
3.寓意(符号)镜头丰富,开场的海浪拍岸,多次特写煮沸的汤,晃动的放汤盆的吊架,吊着的眼镜,牺牲者手中的蜡烛,被炮轰的石狮子,转动的轴承等等,用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来表现气氛或寓意。
4.最后一个镜头,仰拍的驶来的船头,力量的碾压感。

 3 ) 剪接藝術開山之作

看大銀幕、現場配樂的《戰艦波坦金》

電影藝術其中的一個奇妙之處在於剪接,而剪接(蒙太奇/montage)這門藝術由蘇聯電影導演愛森斯坦(S. Eisenstein 1879-1955,不同於科學家愛恩斯坦A. Einstein 1893-1948)發揚光大。他於1925年拍攝的《戰艦波坦金》在電影史上被譽為剪接藝術開山之作。

今年澳門藝術節選放了這部電影,能在大銀幕上看到,我真的驚覺該片剪接不愧是經典之作,因為我沒想象到該片的畫面會是如此短促。憑感覺和粗略估計,全片可能由1,000多個小片段組成,想象當年人手操作剪接,把這麼多小片段連結起來,製造出緊湊劇情、巨大張力、澎湃氣氛,非電影大宗師不可成就。

該片寫1905年蘇俄戰艦波坦金上的士兵起義事件,士兵受到的待遇太差,比之當日本俘虜也不如,於是起來反抗,強大武裝部隊鎮壓,連帶其他民眾也出來抗議,結果發生大屠殺事件。該電影內容是永恆題材,今天仍會不時發生,所以觀眾很易有共鳴。。
這部電影今天在澳門觀看,自然叫觀眾想起周前的警方鎮壓抗議工人行動。可以想象,在過去幾十年,這部電影對世界各地的工人示威起很大的影響,而對領導者的武力鎮壓有強烈的批評。這部電影能成為不朽經典,絕對有理由。

演員臉孔、表情,可以表現士兵反抗不合理待遇的激烈情緒,但是描寫強大武裝部隊鎮壓手無寸鐵老百姓的兇殘,則要靠剪接技巧表現出來。殺傷力大的槍砲、接上群眾驚慌的面孔,凄慘的呼號,建構出好一幅人間地獄圖。在1925年本片已達到如此高成就的剪接效果,真是奇績,怪不得愛森斯坦在電影史上受到如此推崇。
今回我在澳門永樂電影院好好的看完整部作品,難得的是有現場樂隊配樂。更難得的是今回配樂可能是歷來最佳版本,創作於2000年,由兩位作曲者之一Mark Chaet親自拿他的小提琴,與他的德國樂隊Trio Bravo+(小提琴、鋼琴、低音提琴、敲擊樂共4人)站在台上,配合畫面演奏音樂。
今個配樂版本,樂聲由頭響到尾,樂手沒有片刻休息,說起來有點跨張過份,但當晚在現場,並無感覺不妥之處。畫面緊湊,劇力萬鈞,而看到樂手投入演奏,根本覺得當晚的配樂既合劇情,又悅耳動聽,完全是視聽娛樂十足的享受。

《戰艦波坦金》被譽為電影史上經典不是亂說的,雖拍於1925年,但成績歷久常新。影片內裡有戰艦、全船官兵、和群眾,由於場面大,想象當年製作環境,更覺得該片完成不易。現在要重拍該部電影卻未必有可能,在藝術上也未必一定可以超越它,回想電影科技近幾十年進步這麼多,卻存在這部電影不能複製的情況,真是神奇。(完)

 4 ) 可以明确的表态(旧文)

偶然翻到以前写的文,觉得好玩,就贴上来。

《波将金战舰》是经典,这已经尽人皆知。我也不能免俗,学习了一遍。
  
其实对于我这种看电影只是囫囵吞枣的人来说,并不能完全体味《波将金战舰》的妙处,即使在看了不下十本的书中对该电影进行详尽分析之后。如果没有记错,电视上曾经放过。对于那段阶梯上的屠杀,我是印象颇深刻的。因此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终于等来了这段著名的屠杀。
  
最近看电影的状况很混乱。连续看了两部拉.斯.冯提尔作品,影碟竟然都在中途坏掉了。看了两部法国电影,我的脑袋中途坏掉了。结果是一致的:我不得不提前结束这项漫长的脑力活动。而使我脑袋坏掉或者自己坏掉的这些电影无疑都丝毫无损于“经典”的称号。
  
语文老师教会了我们一套解剖作品的技术,划分段落,从纷繁的文字中分离出中心思想,而这一切技术的背后,更有拔高一层的理论要求:批判。而且必须是立场明确坚定,方可做出明确坚定的批判。我向来优柔寡断,对于事物往往无立场,以表态为难事。因为恰恰是这些需要我们做出表态的事情,在我内心深处,通常总以为与我无关,所以对大部分的争论也便不以为然。很多事情当时非要争出个结论,但是经历了一段时期,却总被推翻重来。这种事情看的太多了,令人疑神疑鬼,从此不肯轻易相信别人。
  
《波将金战舰》的好处,就是将以上的难题通统予以解决。段落,已经给我们分好了。中心思想,非常简洁,活生生在眼前,一丁点思考都不需要。于是就有了将精力分配到其他地方的余地。
  
在此倒是可以做个表态,我看这部作品的态度是:首先,表现手法与中心思想得到成功结合,而且因为手法上的经典,往往使我们忽略他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这不是坏事。其次,正好延续了上一个问题,电影的立场非常鲜明,这免去了大量思考的消耗。对于筋疲力尽的我,看这电影最合适不过,而且也只有115分钟的长度。去掉立场的难处,就可以去掉批判的企图,而去体会那书本上所描述的精妙之处。对此我非常愿意相信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形式的论断。而萧斯塔科维奇的配乐,就如一部完整的交响乐,与电影的戏剧性、节奏丝丝入扣,闭上眼睛光听音乐也是丝毫不感到浪费。
  
2004年3月14日

 5 ) 冲撞的艺术

形式上,俯拍对仰角,明亮对阴影,远景对中景,全景对特写,曲线对直线,构图的重心,反打镜头。以及影史经典的“奥德赛阶梯”,前一镜头与后一镜头或递进或因果或对比,紧张激烈。 沸水与愤怒交叉,蒙在头上的象征死亡的白布与踩在脚下的白布交叉,攥紧的拳头与起义的人民,“睡狮、卧狮、醒狮”,这些“冲撞蒙太奇”对比明显,具有戏剧冲突和视觉冲击。 既然摄影机不运动,就让剪辑代替机器的运动。大师不愧为大师,即使奉行蒙太奇理论,舍弃长镜头,也依然把节奏把握的很好。爱把文学性融入到蒙太奇的隐喻中,让艺术不再只是早期的影像记录,或舞台剧表演,电影和文学交相辉映。

从此,电影变得多元化和更具艺术感

 6 ) 《战舰波将金号》之片段分析

片段从46分钟红旗飘扬开始自52分钟战舰出现为结束。其中大约出现了150个镜头。 片段的开头是红旗的特写,下一个镜头则是孩子和妇女们的招手、欢呼。在这里导演并没有运用一个大全景的镜头将这些画面概括在一个镜头内,而是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个毫无关系的镜头相接,使得人群像是在朝军舰欢呼和招手一般。 随着字幕和音乐中一个强音的出现,故事的节奏出现变化,字幕之后,是一个头发凌乱的女人脸部的特写,随后人群的慌乱移动,后以一个伞越来越大作为跳板,画面变成了一个全景,人群慌乱。这组镜头内有一个是铜像占据黄金分割线并且处于前景的镜头,我认为这个画面处理的非常好,因为除了铜像以外,画面的二分之一中景,分别被追逐的军队和逃跑的人群平分,而剩下的二分之一是处在后景的一栋阴郁的教堂,这个画面将电影的立体感表现得很好,也体现出故事当中人物之间、社会之间的矛盾。 然后是大全景,开始真正的“大屠杀”,这时人群从后景跑入。导演在这里所表现大屠杀并不是用大的场面来渲染其的宏大残忍,而是选取了几个小而独到的角度,尤其是两位母亲保护孩子的视角,使冲突逐渐提升,从而使影片达到全剧高潮。 人群跑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特写一个人的腿部跪下的动作,这个镜头开始后,出现了很多人物摔倒(死亡)的镜头,这些镜头的转换很快,这组镜头内突出了一个小孩,开始他只是坐下,但是再又一个大全景人物奔跑后,小孩捂上了耳朵,这强加给观众的是枪声使得小孩捂上耳朵,而倒地的人都是被枪杀死的。 随后,又出现我最喜欢的,带有铜像的那一个画面,不过,不同的是军队渐渐将中景占据,而人群渐渐被逼出画面。而后的大逃难镜头延续了之前的拍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灯光,是从人群的背后打来,这种灯光将人的影子无线拉长,让人的心里情绪通过影子表现出来,这种感觉,在之后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小孩向军队声讨时,更为具体和鲜明的表现。 对于人群逃跑的场面导演分别用了:在人群后大全景拍摄;人群侧面的全景拍摄;和中景拍摄某个人物或者一到三个人群的状态来表现。其中有一个,从侧面拍人群逃跑的画面,这个镜头,导演让演员从左边入场,右边出场,这个画面在构图上,有一个亮点,就是在后景的黄金比例处放置了一根棍子,而棍子的两边是对峙的两棵大树,这个非常具有表现里。这个段子里有很多镜头都可以看出来,是导演经过认真思索以后拍出来的,构图上是分得妙。 在小孩被枪打前的镜头是一个用移动镜头来跟踪小孩的状态。小孩摔倒后大叫“妈妈”是特写,而后是母亲回头的特写。在这之后是一系列的蒙太奇,我们可以看见人们先是绕过孩子,在是从腿间经过,最后将孩子替翻了面,从肚子上踩过,配上音乐,层层递进,中间穿插着对于母亲面部表情的特写,表现母亲的震惊、伤心、愤怒。而后的剧情则主要是用蒙太奇体现剧中女教士的发现、号召、维权。 之后,军队首先是以影子入场的,而之后,拍到妇女时,是将她的影子拉长,让观众在这种视觉效果下,自然而然的认为妇女是弱小的,军队的强大、霸道。之后的一个移动镜头将妇女与军队的影子重合,这个镜头,并没有出现军队的正面,便直接让军队开枪杀死了妇女。 之后人群的逃亡中,出现马的从幕的两侧出现在前景,这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无序、混乱感。之后,有一组蒙太奇是枪和人群的倒下。而后婴儿车的奔跑和一位妇女的夸张表情,一个青年的表情,冒烟的枪,组成一组蒙太奇。 总体来说,在那个年代这是个伟大的影片。

 短评

私影史默片最佳易手,也是我的第一部爱森斯坦&政治电影Top 5。算上没喊出来的,平均三分钟震撼到爆一次粗吧,在几乎所有主义之间自在穿梭,把人类近十年拍的电影合起来也干不过这片的建设性。只学“制度”不学艺术:中影史113年,此片面世93年,而这种电影我们到现在一部也没拍过。无论形态还是形式。

8分钟前
  • Ocap
  • 力荐

苏联蒙太奇电影最佳典型,后来所有的红色电影都可见这里面的手法。这片子号召水手和普罗大众的罢工、反抗和起义,一边是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奥德萨阶梯的无情镇压,一组极其迅速凌厉的杂耍蒙太奇,加上极其震撼的配乐,无疑极具煽动性,镜头一接就是左派视角下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劳工的艰辛、不满和体现的悲悯,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和奔波俞急的战舰象征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如历史潮流一般将不可避免走向灭亡。消灭专制、阶级斗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现在看来何其讽刺!蒙太奇理论在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发扬光大,虽然是出于党国宣传的目的,真正意义上也扩充了在上世纪初电影这种刚出现不久的艺术形式的叙事功能,使得影像在剪辑之间具备了无限的叙事可能。8.8

1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只凭技术就可以载入影史咯,怎么不评一评阶级仇恨比海深

13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教科书片。有专门长评论不多做一句话评论。

16分钟前
  • 木鱼水心
  • 还行

蓝光重刷。延续了《罢工》的章节叙事,五个章节是水手掀桌子,甲板大暴动,革命喜讯传,血染敖德萨,海军大联欢。水手们的暴动行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纲领,获得群众支持、炮打总部为群众复仇、最后消弭海战,都建立在片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朴素团结信念上,这种遭受不公,继而群起反抗的立场,突出了革命的自发性与难以抑制。技巧上最突出的还是剪辑了,二十来岁的爱森斯坦本身是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一份子,他近乎胡乱的实验手里的胶片素材,比如一个群众握紧了拳头的镜头,中间插了好几个路人激愤的面容,他这种非线性的情绪剪辑,放在这个革命题材里,多少渲染出了暴烈、躁动的情绪体验。可有时也完全是瞎弄,比如搬运帆布那里,插入了好几次一个士兵向后看的视线,但这个士兵的位置根本不可能在帆布的斜上方,这种重复兼无厘头的镜头不少

1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电影题材和美学方法的结合,在这个电影里绝非是什么偶然。并不存在什么政治的蒙太奇。因为除却本能,蒙太奇就是,也只可能是政治。

22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不愧是经典,感染力够强!敖德萨阶梯一段是爱森斯坦“冲撞蒙太奇”理论绝佳的诠释,150多个短镜头起到时间扩展作用,震撼人心,在景别、机位、被摄物上作出对比鲜明的快速切换,睡狮-蹲狮-跃狮的隐喻蒙太奇魅力十足。剧作结构是经典五幕剧,纵深感强烈的构图、配乐、节奏、红旗都是亮点。(9.0/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个说明editing和montage区别、说明只有组合镜头才能传达状态的绝佳例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直给的方式,使要表达的内容很精准。情绪的渲染跟剪辑节奏跟配乐紧密地黏在一起,无可挑剔。桥上的马太震撼了。

24分钟前
  • 迟到王
  • 力荐

共产主义的童话,可是不得不承认很有镜头感很有煽动力。情节的择选和镜头的转移都有一种深受绘画影响的古典美。

25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蒙太奇的力量!接近100年后的今天爱森斯坦超前又永不过时的剪辑手法还在无数的电影里沿用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牛逼的不只是蒙太奇,还有极具压迫性的运动镜头和构图;另外,觉得政宣片还是用默片拍好,口号式的呼号减到最少,全靠影像去煽动。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快速凌厉杂耍般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混乱紧张,群众场面的娴熟调度,长镜头俯拍,为了一勺罗宋汤,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30分钟前
  • 戛剑生
  • 力荐

技術毫無挑剔之處,至於劇情……大家都明白……

32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整个片子好像就没有一个镜头是超过一分钟的,他累不累啊,不过敖德萨阶梯那段快慢结合确实比较丰富

36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9/10。开场岸边愤怒的海浪和波将金号威武的黑烟、仰拍支持革命的两位水手和吊床横七竖八中穿梭的军官,愤怒与威武、光与影的对比划分了两大阵营。拒食罗宋汤一幕,阴影中军官看了一眼身处光亮的水手,随后急促的号声和水手飞奔到甲板上集合的运动一组交替镜头,蕴含了理性的愤怒,把违纪士兵蒙着枪毙的白色帆布犹如裹尸布,炮台的全景、手敲十字架、军官脸的特写结合手摸军刀,突显节奏,表现旧势力的黑暗。哀悼水手的抗议集会场景,从灰色帆影转向临时帐篷,把海水化为眼泪,由尸体旁的烛火联系象征愤怒的红旗,将情绪性渗透进风景中。人民送食物的小船驶向舰艇,沙皇军队排列整齐、从上至下地屠杀慌乱的群众,造反的战舰互相招手致意,几个视觉高潮从数量的多与少、直线与弧线的构图布局和挥手的位置变换,造就如诗般各种形象重复、变奏的音乐性结构。

38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爱森斯坦开创了区别于美式剪辑的苏式蒙太奇,速度更快更凌厉,远中近景包括刁钻角度频繁切换,各种局部特写大特写使用得更大胆,效果就是更有压迫性更有冲击力更有煽动性,绝对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文艺作品的洗脑功效。第二幕结尾第三幕开头,节奏突然放缓开始抒情渲染,与敖德萨阶梯一静一动相映生辉

40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音乐代替人物说话。将多机位拍摄到的同一动作剪接在一起表达愤怒(第一章末摔盘子)。第二章混乱场面的处理气势恢宏(联想蒙太奇、平行剪辑)第三章,拳头(握拳的动作分解剪辑)、愤怒的演讲时人物的动作与音乐配合像舞蹈。第四章,奥德萨阶梯(电影时间的拉长)。

41分钟前
  • mOco
  • 力荐

一锅罗宋汤引发的革命,舌尖还是关乎民生啊。反抗的人群被血腥的镇压,婴儿车与侩子手交叠的蒙太奇太棒了!故事性不太强,有些地方冗长,老柴的《一八一二序曲》配合的很好。随着鼓点的逼近把故事推到了高潮,战争一触即发,又是一组特别棒的蒙太奇!1925年拍出这样大场面,历史题材这个着手点很不错!

44分钟前
  • 李哥
  • 力荐

到今天才看这部影史教科书,真是抱歉啊!但真的是不好看啊!

46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有人说他是为了一碗汤而死的,可当人民振臂高呼的时候,我明白了那不只是一碗汤,那是两碗汤三碗汤乃至千千万万碗汤。剪辑相当之凛冽炫酷,基本上每秒都有新镜头,在固定机位大行其道的黑白电影时期,这种多机位+剪辑出来的效果可以说是相当显眼。至于敖德萨阶梯,我还真没想到这居然是完整的一章,而且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即使搁今天也是颇为牛逼的场面,更不要说它本身就是开山鼻祖了。

49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