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的孩子

正片

主演:阿布·乌萨马,艾曼·乌萨马,乌萨马·乌萨马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 / 美国 / 叙利亚 / 黎巴嫩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17

 剧照

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2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3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4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5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6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3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4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5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6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7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8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9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文明的盗火者与无法逃避的恐惧

“哪怕在世人眼里题材再黑暗,拍摄对象再不堪,我仍相信每一位导演都是怀揣着去找寻无尽黑暗中最后一星光亮的梦想去拍摄的。他们就是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文明,用手中不大的摄像机盗取太阳神车的圣火。哪怕很可能被火焰灼伤。”

这是徐捷的论文《真实的陌生感——浅析独立纪录片的力量来源与现实困境》结语中的语句。说实话这篇论文真的很烂:一篇学术论文中出现了如同二流营销号使用的煽情修饰话语,显得写作态度可疑。但某种程度上,用这段话来形容《恐怖分子的孩子》的导演Talal Derki再合适不过。这位“盗火者”带给我们的,是每个文明社会的成员不曾经历甚至无法想象的恶毒的火苗。而使我们颤栗的是,我们内心深知这样的不义与邪恶真实存在,和我们存在于同一个世界。

我们恐惧,因为我们知道那是真实

越是逼真的噩梦,越会使我们感受到恐惧。出于我们的人性,我们永远畏惧于“未知”,这也是所有恐怖片一直在表现的主题。但唯一比“未知”更加令人恐惧的,则是“真实”:同未知的不可预期性带来的缺乏安全感不同,真实的恐惧所带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无法躲避的恐惧。

《恐怖分子的孩子》的底色,是一种粗粝的真实。创作者带着摄像机同Al-Nusra(部分媒体译作努斯拉阵线)的创始人 Abu Osama 一家一起生活了两年半。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每天一起祷告、一起生活,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这位恐怖分子的孩子们,记录着这些本该是孩童的生命,如何被极端思想左右,如何成为新的恐怖分子。

纪录片的主角之一,12岁的Osama,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时,便冲着镜头开朗地一笑。但同样是这个开朗的男孩,在不久之后就同兄弟一起虐杀了一只小鸟。杀死鸟儿的Osama自豪地对父亲说:“我们把它的头割了下来,就像爸爸你对那个人做的那样。”

面对镜头开朗的Osama
被虐杀的鸟儿

围坐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模仿着周围的成年人自己制作炸弹。一个矿泉水瓶配上各种化学原料。孩子们开心地看着自制炸弹在沙地中爆炸。

围坐在一起制作炸弹玩耍的孩子们

同样是Osama,面对着失去左腿的父亲,会伤心地哭泣,会一个人在野外出神,认真思考的脸上写着的则是悲怆。可他最终再次走上了同自己的父亲一样的道路。从最开始会在夜里抱怨教官对自己太严厉的孩子,成为了拿上枪熟练的“战士”。

被训练成“战士”的孩子们

以上这些镜头基本上都没有过度血腥残忍的画面,可每个人观看之后,感到的都是令人后背发凉的恐惧感。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可怕的事情真实存在,正在发生。正是纪录片所特有的这份‘“真实”,塑造了最高级的恐惧感。

他是恐怖分子,也是父亲

很难说Talal Derki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对于Abu Osama的定位究竟是恐怖组织的创始人,还是孩子们的父亲,但至少从纪录片最终展现的效果来看:在受众的眼里,他既是一名父亲,更是一名恐怖分子。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作为恐怖分子,更加可怕;作为父亲,更加残忍。

诚然,作为父亲的Osama对自己的孩子时常流露出温情的一面,特别是抱着小儿子玩耍的镜头,会使很多人为之动容。Talal Derki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作为父亲的Abu Osama,深切而真诚的爱着自己的孩子。同样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孩子们送上战场,为了他们的“事业”和“理想”继续去战斗。

同孩子玩耍的Abu Osama

无论站在何种立场,这都是一种违背所有现代文明的共有的价值观的做法,作为父亲,Abu Osama有着一整套自洽的、混合着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合理地解释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站在任何现代文明的角度,这都是一名无比残忍和可怕的父亲。

纪录片的职责是记录,不应带有立场,但成功的纪录片一定会使观众思考,使受众有自己判断和立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片没有任何正面指责恐怖组织的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再成功不过了。

纪录片的结尾说到,Ayman和自己的兄弟Osama由于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渐行渐远。

而纪录片创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的“盗火者”Talal Derki带给我们的影像告诉我们,被极端思想左右的人民和土地,正在同现代文明渐行渐远。

 2 )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难得地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忠于基地组织的普通家庭的生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极端分子对宗教的全身心崇拜和不惜牺牲生命的心理面貌在本片中得到体现,片中的四个儿子从小就被灌输伊斯兰原教旨的思想,三句不离“真主”,十二岁左右就被送去基地组织的军事训练营接受严苛的训练,向观众展示了基地组织的基层运作模式、基层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模式。去极端化确实任重而道远

 3 ) 恐怖的世界

影片最后导演叙述那段话,“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很久,圣战者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一遍又一遍”,这就是他们自认为的生存价值,传给他们的孩子,一代又一代的用这种极端恐怖的思想传承下去,他们追求的一个公正的哈里发国,他们认为战争会让他们走到他们梦想中的世界,这种思想多么的荒谬,很难想想把所有孩子按这种恐怖主义培养出来,他们真的成功了会如何建造出一个公正的国家,这很可笑,这些人不惜付出生命,送出自己的孩子,割舍亲情,是为了那些达不到而且没有结果的目的,这就造成了,这种恐怖而悲哀的世界。

 4 ) 这回我写得温和点。(那也不会讲爱与和平)

早上写了一篇充满政治非常不正确的,被豆瓣删了,本想一笑而过,却总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那我就写得文明点。

这电影讲啥了?

1:战争好可怕。2:孩子无辜。3:极端分子真坏。4:都是政治牺牲品!

很高兴看到大家都这么善良。

可是导演想让你看到的不止这些。

他想让你们看到这一切的根源,导致他的家乡变成这样的根源。

战争谁挑起来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小就去受恐怖训练?极端分子哪儿钻出来的?政治先不说。

那么暂时歪一下楼,跳到国土安全S05E1,昆哥很好地给官僚们开了一堂《如何解决伊斯兰国问题》的小灶,我觉得对于伊斯兰国的成因和如何解决做出了手术刀一样的剖析,针对上面提出的根源问题完全适用。

看图:

重点1-1

重点1-2

重点1-3

重点1-4

重点1-5

重点2-1

重点2-2

重点2-3

重点3-1

重点3-2

重点3-3

重点1:所有问题的起因。重点2:第一种解决方式。重点3:第二种解决方式(完美版)

还有想说的,不说了。

相信爱与和平能感化这帮人的,不妨看看张开双臂拥抱“难民”的德国百姓。

不多说了不然又被删。

哦对,政治,别拿政治当宗教的遮羞布,政治有政治的肮脏,宗教有宗教的罪恶。

民族团结大于天。

 5 )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

年老的恐怖分子跟年幼的男孩子们在家里其乐融融,却以真主和父爱的名义把男孩子们送上战场……因为他相信:一个孩子就算牺牲,会有成千上万个孩子出生!

男孩子们捡了一只鸟,就因为这只小鸟咬了其中一个男孩子的手指,他们就把这只鸟砍头了,还把鸟的尸体拿给父亲看,男孩子说:爸爸,因为这只小鸟伤害了我们的家人,我们把这只小鸟砍头了,就像你当初对那个男人做的一样……

每天接受父亲恐怖思想灌输的男孩子们对着载有学校老师的长途客车破口大骂并扔石头,并且对家里的女性亲属及其不尊重。

年老的恐怖分子这群人抓住了一群政府军人,并质问他们为什么为政府工作,尽管这些政府军人拼命解释,仍然逃脱不了被处决的命运,有些人落下了恐惧的泪水,有些人面无表情,其中一人还是稚气未脱的青少年……

世界上没有天生就是恐怖分子的孩子,孩子就是一张张未写字的白纸,如果没有人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只会重走父辈的老路,成为所谓宗教圣战的炮灰。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只能庆幸,幸好我出生在中国!

 6 ) 本年度最令人发指的纪录片之一:塔拉勒·德基(Talal Derki)的纪录片《父与子》,一部危险而富有成果的长篇新闻报道

塔拉勒·德基在叙利亚时期,自称理解圣战者的信仰,骗取了一位普通战士的信任。拍摄他和家人的普通生活:吃饭、聊天,还有开枪、杀人。

“一个人眼前看到自己的国家被毁了,感觉如何?”这位战士问道。

他是一个充满爱心,溺爱的八个孩子的父亲,一直以谦虚而又黯淡的样子与孩子相处,类似于世界上其他父亲对孩子的爱。当他一边和孩子们用餐,一边用激动的语气的给孩子们诉说着杀戮的知识时,孩子们都像完美的榜样一样崇敬的看着父亲(就像许多孩子一样)。

他的孩子们在家里屠杀了受伤的鸟后,蹒跚学步的最小的孩子跑来高兴地告诉他的父亲他刚刚做了什么。另一个孩子大声且自豪地宣称:“我们把它放下,把它的头砍了下来,就像父亲对那个男人那样!”。

片中一切看起来无辜而随意的谈话比任何爆炸或枪声都令人发指。

孩子们扔石头,在报废的坦克里玩耍,在破烂的废弃建筑物中玩耍时,当导弹落在远处时孩子根本不畏缩,这后世界末日的景象呈现出令人恐惧的常态感,这里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极端的教义,习惯于暴力和死亡:会制造能真正爆炸的地雷以供玩耍。

普遍的死亡根源于整个城市的日常语言和日常活动。他冒着生命和肢体的危险扫雷时告诉朋友:“请一定完全按照我的脚步行走”。当他的腿被地雷炸掉之后,他的孩子们流下了无法控制的眼泪。

这本不是为了证明叙利亚人民的残暴,而是让人们知道他们也在这个世界上以普通人的方式热爱生活。这些人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又宁愿为“先知们”牺牲自己的孩子。他们产生疑心却又能极快的自我催眠坚定信念,这样的人生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没有将邪恶伪装成正常的东西,正义的东西,那么从绝望和无尽的破坏的废墟中还能得到什么呢?或许都是原因,又显然无法彻底解释一切。

最后一幕,孩子们骑着面包车,注视着两个废弃的摩天轮。然而他们的目的地却是圣战者的训练营。孩子们在这里戴着面具和迷彩服,教练随时向孩子们身边开枪射击,让孩子们习惯死亡,以准备自杀式袭击的方式来面对不可避免的战争。

他们渴望青春的喜悦,但在这样一个战争不断、破裂的土地上,童年本身已成为无人负担的奢侈品。。。

 短评

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很久,不同的道路已将我们分离

7分钟前
  • nickshmurda
  • 推荐

尚好的独立纪录电影。不考虑选题特殊性,素材组织与表达呈现处理的很见功力:创作者主观表达极其克制,更多的是通过影像材料的调度达成“无言的互构”实现叙事,镜头对情境的感情投射让人能够观看下去、思考起来。影片的架构始终紧扣标题:作为恐怖分子的父亲的生活、作为恐怖分子的孩子的生活,各自独立、各自交互,甚至各自对抗,合成了一个特殊时空下特殊对象的生活史:孩子们怎样耳濡目染的在日常嬉戏中也被恐怖主义行为方式影响,由此达成建构。宗教极端思想在这里不是以歇斯底里、张牙舞爪的形象出现,而是在不经意的、而且十分寻常的亲子互动间,通过所见所闻所思被灌输给了孩子们——真正可怕的不是极端思想精明的政治宣传,而是这种融贯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但政治是没法究诘的东西:选题单纯揭示现象却不曾深刻展开,置于当下就意义寥寥。

9分钟前
  • Adnois
  • 推荐

单是题材,就绝对值得高分!相比白盔那些假大空的戏子和骗子,这个导演真正深入进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以同情和支持他们的圣战事业为借口,拍摄到了父业子承的可怕现实,也揭示出中东永无安宁的悲观内核。安拉胡阿克巴总是挂在父亲和8个男孩嘴边,而女性可以想象并能理解的,在这个纪录片中完全缺失。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世袭基地组织的努斯拉阵线,与政府军、苏俄、美国乃至ISIS统统为敌,哪怕排雷的父亲被炸没了腿,孩子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到训练营,一个个成为圣战勇士。“他们杀我们一个人,我们涌现100个,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1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生在那个国度确实也生不由己,从小耳濡目染被灌输的思想都是有毒的,就好像是种下一颗有毒的种子长出孽果。孩子们本身没有树立价值观的年纪本来无忧无虑,这个极端主义分子父亲却不依不饶的教育他的孩子们走上极端,这个循环太可怕了

18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心情非常沉重,能够深入恐怖分子家中取得其信任并与他们生活两年本身已经不易,无论排雷拆弹还是射击都近距离拍摄记录,导演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可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眼中,恐怖分子只是一个单薄的符号,代表着杀戮仇恨极端,但导演向我们展现了恐怖分子的复杂性,他们可以因为价值理念杀人不眨眼,也可以像普通父亲一样亲吻孩子,也会因为打架教训孩子。有样学样砍小鸟的头,做土制炸弹取乐的孩子,也会因为父亲受伤痛哭。在镜头里,女性是缺失的,没有妻子,没有女儿,在男人眼里妻子是会争风吃醋的生育工具,拿儿子用枪指着不戴头巾的女孩当笑话讲,即使她只有两岁。那个曾经出言冒犯神被父亲痛打的孩子,最终入选圣战训练营,等待着为信仰而战。他们总说the war will go on forever,真的希望有结束的那一天。

20分钟前
  • 🐠
  • 力荐

恐怖分子的孩子也是恐怖分子,从出生就注定的死循环,而且因为孩子们纯真,所以能更快学会残忍。电影没有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但旁观者视角已经足够揪心。这样的故乡确实让人再也不想回头……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如果我把对他们的爱掏出来撒在土地上,那么这个星球就可以叫爱球而不是地球。

24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在孩子运动和学习战斗的生活,不断在他们身边近处开枪。这是一种精神催眠,和强制麻木。对死亡的恐惧麻木后,会更容易被捏造精神。我们影视中危险的剧情,仅是他们的日常,命运何其无常。

28分钟前
  • 枫影
  • 力荐

宗教、爱国、民族,在这些孩子的生活面前能抬起头说自己绝对伟岸光正吗?

33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无法搅动这一池浑水,只能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巨大的悲剧不停地发生。

37分钟前
  • 好朋友陶德
  • 推荐

Sundance'18看的首映,导演历时3年数次深入叙利亚拍摄的一户Al-Nusra Front排雷专家兼TNT制造者家庭里父亲和几个适龄儿子的生活轨迹,信仰的传承和命运的安排让人看完非常震撼。当生活是个单选题,而怎么选择都可能是死路一条的时候,谁还管得上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差的时代是希望之春还是失望之冬

40分钟前
  • GradualPleasan
  • 力荐

很可能是受现实环境的限制,这个题材的纪录片通常都缺乏一个明晰的叙事线索,而流于素材的堆积。但这一部至少采集到了一些非常难得的好素材。

42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除了无奈长叹,不知道还能说什么。生长在这片土地,耳濡目染,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人已经变成了实现宗教理想的工具。或许三战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

45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叙利亚】接近冷血却又残酷的视角,没有批评更没有讨论,只是一股贯穿着的漠然。就像跟着枪声一趟一坐、即将接替父辈任命的孩子那样,恐怖主义所带来的伤害和阵痛远远超过了分歧和战乱。

5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牙牙学语的孩子最先听到的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古兰经》中“神的教诲”;最先学会的不是算数和写字,而是搏斗和射击。在这片埋着无数枚地雷的贫瘠土地上,自制的炸药不过是他们的玩具;在这所名为“圣战训练营”的特殊学校里,真枪实弹的考验不过是日常事件——似乎他们从小就缺失了名为“恐惧”与“死亡”的教育,似乎从出生之日起,他们就开始为那场不知怎么开始、又不知如何结束的圣战做准备了。他们是恐怖分子的孩子,而最令人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告诉孩子:“你被我们培养成了一个恐怖分子。”

5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训练儿童恐怖分子那段最震撼,天真无邪的小孩就这样迅速地泯灭人性。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55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全片唯一出现女性的地方是学校里的小女孩朗诵一篇关于太空船的诗。弟弟读给哥哥的课文也是关于外星人。

56分钟前
  • 贱草
  • 推荐

把评论里张口闭口消灭穆斯林的人都送到叙利亚大概比片子里的人恐怖十倍

57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完全缺位的女性形象,真正的“如父如子”。

6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4.5 在枪林弹雨下捕捉日常的拍法,已经让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而选题的挑战性更是可怕,被全程吓懵:编导不顾自身安危,进入叙利亚前线的一个恐怖分子家庭贴着拍他们几年,父亲通过拆地雷收集材料做炸弹、小孩则朝着下一代圣战者的目标努力着。不过,叫人无力、惊恐之余,其实又能感受到他们极端思想背后的人性所在,让观众感同身受甚至是产生理解,真正地拍出了人物的复杂性。纪录片全程布满了恐怖画面(如通过对孩子进行机枪扫射来训练他们的速度、各色爆炸枪击等)。父亲教育孩子对四岁没戴头巾就外出的侄女“射击”之类的,都已算是片子里程度比较轻的了。诸如以上,很容易引发脑补或生理不适,大写的“慎看”送给大家😑。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