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讨厌“慰安妇”这个词语,因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可怕的粉饰性词语,小的时候上学,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语,便非常的难以理解,因为我会“望文生义”的认为,那些被日军所蹂躏的女子是出于一种自我意愿,于是难以想象怎么会有这样一种人群的存在。
所谓“慰安”,从字面上,是给人以慰问安抚的意思,观感上,这个词语抹去了性服务所带来的敏感,遮盖了强奸、蹂躏、撕扯、侮辱等由性而延伸的可能及直观联想,更为可怕的是,这是一个有一种能感受到女性的主观能动性的词语,给像小时候的我一样的旁人造成更为错误的认识。这个词语书面化公关化,它显得平和安静慰藉,甚至在某些时刻下,显得光荣。事实上,日军就把日本“慰安妇”唤作充满了舍生取义味道的“女子挺身队”。而这个词语之下,粉饰的却是魔鬼一般的日军嘴脸,和一部血淋淋的有关女人的苦难史。
据网络百科上显示,所谓慰安妇,是指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这些女人大部分来自朝鲜半岛、中国、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据历史学家研究,慰安妇的总数在40万人以上。就像日军把那些应征过来的日本女人称为“女子挺身队”,他们在笼络“慰安妇”来源的手段上,充满了诱骗、洗脑、强迫和掠夺。
电影《鬼乡》是2月份上映的一部韩国电影,镜头对准的便是被日军抢去做“慰安妇”的一群朝鲜女人,电影直面血淋淋的悲惨和苦难。在这部电影里,剥去了所有“慰安妇”似的粉饰,只有暴力的胁迫,残忍的性侵,在日军的眼里,那些柔弱的女孩,不过是发泄性欲的性工具,他们把她们从各个地方抢夺而来,日以继夜的使用,高兴了使用,不高兴也使用,一群人排队轮流使用,用坏了就杀害烧死。
对于大部分日军来说,在他们实施这样的兽行时,没有任何人性、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可言说(当然电影里也设定了一个温情文弱的日军男人,但结果是和“慰安妇”一起被烧了),就像日常里,我们对待任何一件物品一样,从来不会去顾及物品的感受。电影里,当日军向这群女孩施暴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去考虑她们的感受,即使她们来月经,即使她们已经达到了身体的承受极限,即使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就是这样的一部揭露历史真相的电影,在春季的韩国引发广泛热议,一段沉寂的悲痛历史再次摊开到人们的眼前,人们纷纷把这部片子称为韩国人不得不看的电影。电影缘起于“慰安妇”幸存者姜日出老人的证词,而导演赵正莱之所以拍摄这部片子,也是因为当年看到了姜日出奶奶的一幅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
许多许多的受害者,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被杀害没来得及,可能是因为羞耻或社会压力而不敢,最后总是没能说出自己的遭遇。就像日本一直沿用“慰安妇”这样的名词,他们的政府对此过于粉饰和隐瞒,他们的民众不太承认这样的历史,甚至对这部电影当中的日韩侨女主角姜荷娜各种威胁与抵制。在这些基础之上,《鬼乡》确实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即使从电影的角度来讲,《鬼乡》真的并非一部多么优秀的片子,电影分做两条线,一条线是14岁少女贞敏与朝鲜女孩被日军强行带到中国牡丹江做“慰安妇”的种种遭遇,一条线则是几十年后这场遭遇中幸存的老奶奶和一个被前科犯强奸的小女孩相互救赎的故事,这两条线相互交织,有些凌乱,而电影在处理两条线的相互交织时,借用的则是一种鬼片中的“通灵”元素,我无法直接评论这样的好坏,一方面这着实让这个故事更加萌上了一层惊恐而绝望的色彩,但也让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有了些超现实的脱离。
但因为是一部聚焦这样的题材讲述这样的故事的电影,我们实在没法去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而是时时刻刻被电影里直面的镜头所感染,会为那些女孩的遭遇所心碎和愤怒。我们会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会从这些历史里学到一些尊重女性的必要。
而那些女孩,她们不是所谓的“慰安妇”,而是他们口中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配给皇军服务的“母狗”;是被掳掠被胁迫的“性奴隶”;是战争背景里极端的男权思维下被物化的“玩具”;而那段历史,则是人类史上最残酷最黑暗的女人受难史。这是日本曾犯下的罪,是战争曾犯下的罪,是男人曾犯下的罪。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喜欢韩国电影,可查收《100部韩国电影推荐》://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A0NjQxMA==&mid=2448520626&idx=1&sn=0a7b0fcfe80e94bd1f80517c87e64149&chksm=8f710797b8068e816831da100298d02c49e7dad32ae764561108fe6e2837ff6b089e936c39a6#rd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鬼乡”;“慰安妇”题材的电影能够在大银幕与观众见面,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影片通过女性视角把那段血淋淋的历史重演给你看,片子本身并不出彩,演员演技比较稚嫩,对战争的反思也是戛然而止,所谓招魂、通灵更多是创意上的卖点;片尾75000众筹者鸣谢名单令人震撼;历史可以原谅,但却不能遗忘,韩国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太多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应该被批判的,为了艺术的进步。看待历史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袒露的,掩盖的过去,为了人类的进步。但知晓了这部片子的拍摄历程,我认为太过苛刻的“审美”反倒显得尖酸刻薄了。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诉说和保持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包括我自己。
1.创作背景
2002年,赵正莱导演在一次慰安妇受害老人的慰问公益活动中看到了一幅出自慰安妇老人姜日出之手的画作,名叫“浴火的少女们”,描绘了老人当年亲眼目睹的一幕,山田大坑里一具具交叠残破的少女尸体正被焚烧。拙劣的画技却生动地还原,赵正莱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由此萌生了创作电影的想法。2008年剧本创作完成后,赵导演开始寻找投资人。但最终都因为“不够商业”,“没有大众性”,“慰安妇题材敏感”接连被投资公司婉拒,也包括中国投资商。最后导演无奈只能借助众筹网站,有幸得到了75000名网友的支持,筹措到了相当于总预算费用一半的12亿韩币(约750万人民币),总算在去年6月开机,在随后两个月的拍摄过程中,经费连连告急,甚至一度停拍。然而在去年8月影片拍摄完成后,问题又来了——找不到发行公司,制作人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找不到发行公司,就将影片在youtube上公开,所幸发行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历时14年终于和观众见面了。从低调上映,到先后击败了《死侍》《危机13小时》《神战:权力之眼》《疯狂动物城》多部好莱坞大片稳拿冠军宝座,一时间将《鬼乡》推向了风口浪尖,有人批判这是在贩卖伤痛,让我想起了《金陵十三钗》上映的时候也是遭到这样的质疑,好的作品是会引起争议的,我觉得两部作品都是好的影片,引起争议无可厚非。。“‘慰安妇’本身从来不是《鬼乡》宣传的重点,我们绝不会做贩卖伤痛的事情,”《鬼乡》的宣传方负责人曾对媒体这样解释道,“比起任何事情,在高度的关注下,对于少女们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无论怎样好的意图也有可能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片中饰演慰安妇少女贞敏一角由姜荷娜只有15岁,饰演英熙一角崔莉也仅有20岁出头,她们都是在日侨胞的后代,因为影片的上映,在日的两个小姑娘受到众多的人身安全威胁,她们克服恐惧不安,坚持完成拍摄,这样的勇气弥足珍贵。《鬼乡》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但现实发生过的故事一定更加悲惨。影片的目的不是激起仇恨,而是铭记历史,为了让"慰安妇"真正成为历史。
以上参考自《"鬼乡""东柱"卖座背后 慰安妇题材14年的上映路》——网易娱乐。
2.电影剖析
2.1题材主题
我倾向于给这部片子贴上历史的标签。大胆选择了“慰安妇”的历史题材,为这群遭受磨难的女性发声。“慰安妇”这样的字眼于我来说难以接受的,粉饰了施暴者对受害者血淋淋的残害事实,还堂而皇之地冠以了正当名义,不清楚为何现在国际还沿用着这个名词,对受害者们是不公平的,她们是被强行掳去的,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和随军妓女是相去甚远的,更像是日军的性奴和性玩具,然而这样的词语更伤害受害者们,提醒着她们那污秽肮脏的过去,也许是出于另一层面的保护,才无可奈何的接受了“慰安妇”的称呼。片中的老奶奶看着电视中的慰安妇哭诉那痛苦的过去“像是机器一样,不停歇的工作,直到坏了,无法修理了,就销毁。”她几经思想挣扎才鼓起勇气去警察局举报,然而面对着陌生的警官,她根本无法启齿,转身离去,却听见职员的对话“那样的过去谁敢说出来呢?除非是疯子吧?”,于是她大喊着“对,我就是那个疯子!”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去回忆那黑暗的历史,又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对陌生人说起那痛苦的经历呢?
片子加入了超现实的元素,有两条线索,一是当年的贞敏,而是现今的英熙,并通过绣佩(平安符)这个物件以及遭受强奸后带有灵力的女孩恩京联系起来,回忆和现实交织,将过去的历史一幕幕铺展开来。开篇是捉迷藏不亦乐乎的少女,结尾是少女回归了温暖的家,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吃饭。晨起戏林中,暮至归家去。如果没有中间的灾难,少女本来的生活应当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可是事件确确实实发生了,不能当做噩梦一场,苏醒平安。我想导演的意图是铭记历史,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
2.2人物点评
我想和大家聊聊故事中的贞敏。
有网友说,贞敏就是一朵圣母白莲花,大放人性光辉。我苦笑,猜测网友可能是玛丽苏小说韩剧看太多了。我更想把贞敏比作山中纯洁烂漫的白色山茶花。14的花样年纪,带着单纯懵懂,以及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贞敏和平日一起玩耍的两个小姐妹玩游戏打赌,若是她赢了可以要对方的绣佩(平安符),若她输了就给她们麦芽糖。当然自信满满的贞敏赢了两个绣佩,面对两个哭哭啼啼的小伙伴,贞敏嗔怪她们不愿赌服输,又无可奈何地归还了其中一个女孩的绣佩,而对于另一个女孩的苦苦哀求,贞敏还是选择不加理会,自己保留。按照圣母白莲花的设定,也许贞敏的做法该是,赢了对方两人,不仅不要对方的绣佩,即使内心非常渴望要属于女孩子的这个挂件,还双手奉上珍存依旧的麦芽糖,又或者干脆故意输了游戏,大大方方一起分享麦芽糖。但是贞敏没有这么做,她不是白莲花,她保留着自己的私心,甚至因此被妈妈痛打一顿也不认为自己有错。
为了和同行的英熙成为朋友,她虚报了自己的年龄谎称自己也是15岁,也提出把自己的绣佩借给英熙戴,她是善良的。她坚定地劝说同伴不要对施暴的日军动心,她是理智的。她拿到地图组织4个人一起逃跑,却因为一个同伴被发现,而又毅然放弃逃跑选择回去,她是有原则有义气的。也许更应该大难临头各自飞,她也想念家中的父母,然而却选择留下了,英熙也顾念着家中众多弟妹,但也选择留下了,只有一个女孩坚持逃离,最后不知去向。我认为有时候做决定,并非事事都考虑动机,更多时候来不及思考,下意识就去做了。也许贞敏,英熙就是靠着下意识在行动,也说不定在被遣回时内心也曾后悔不堪。
关于日军,其实我有几个疑问想和大家探讨。
首先的问题是日军的服装是绿色的,而朝鲜君军的服装是黄色的。已经习惯了抗日剧中小鬼子们的黄色军装并联想到他们的自称“皇军”,在这部片子里的服装颜色让我感觉有些出戏,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理解和看法?
其次是对片中日军田中一角的质疑。真的存在这样的日军士兵吗?不直接施暴反而让贞敏好好躺着休息十分钟,只因为她长得像自己的妹妹?而许许多多的日军士兵也是口中说着女孩们长得像自己的姐姐,妹妹,甚至妈妈,身体却一次次不停歇地贯穿残害着女孩们。但想到前面一个镜头,田中开枪打死突袭日军的朝鲜兵时,面上带着的痛苦的表情。以及后来田中和贞敏说,大家都笼罩在死亡的恐惧当中。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日军说女孩们像姐姐,像妹妹,像妈妈,实际上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家人和迫切回到家乡,但是为了转移死亡的恐惧,便发泄在女孩们身上呢?顺着这样的思考,简直是给了这种罄竹难书的罪行找了理由。我开始自责自己竟然会萌生这样的念头,并一遍遍的思考,直到田中递给了贞敏部队的地图,这样出格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一旦地图流到敌方的手里,将构成多么巨大的威胁。禁不住联想,是不是最后拿着地图逃亡的姑娘遇到了朝鲜兵,才让他们如此之快地攻入日军阵营呢?然而日军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让女孩们捡树枝,然后用来焚烧她们自己。也许早就有了转移的命令了。一切都不得而知。
让我疑惑的镜头还有,一行日军归来的路上,遇见路边三具灰蒙蒙的少女尸体,一个叫隆介的士兵停了下来,轻拍着少女微敞开的衣服的尘土,同行的一个士兵回头问他在做什么?我原以为会有更可怕的戏码——奸尸,忍不住掩了双眼,却听见他说想帮这个丫头穿好衣服,同行报以一个淫笑,这个士兵也咧开了笑。疑惑不断在我脑海升腾。还有一个士兵强迫一个中国的少女穿上旗袍的情节,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果然还是忍不住凡事都思考动机了。
2.3镜头语言
我认为导演在片子中运用的镜头语言是平实不突兀的,比较自然地叙述故事的发展。而其中最令我震撼愤怒的镜头无疑是,俯拍的小隔间里女孩被残忍的日军压在身下蹂躏,又切换到另一个女孩挣扎在日军身下,再切换到日军士兵在一个失去意识的女孩的身上继续施虐,镜头不断切换着一个个小隔间,又不断地上升扩大镜头范围,让观众目睹众多的少女在一个个小隔间里被蹂躏虐待,女孩们的挣扎声,哭喊声和日军们的打骂声,喘息声交织一起。有人说这样的镜头语言太过直白,但是人们忽略了历史的真相该比电影残酷悲惨更多更多,影片最终定下的级别是15岁以上可以观看,15岁的年华正是片中众多少女受害的年纪。
2.4色彩音乐
对于色彩的运用,导演还原了现实,不做太大的调色。但在军营里无论白天黑夜一直是昏暗压抑的,黑暗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我们看不清走廊的深处,紧闭的房门背后还有多少更肮脏的交易。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看不见女孩们身上还有多少伤痕,看不见她们到底流了多少泪水。
对于音乐的使用稍微有点过了,运用了大量的朝鲜民谣,显得故意渲染和煽情,我认为应该稍作删减只在关键情节保留配乐,比如女孩们围坐在池塘边,在被士兵勒令讲日语的情况下,一个妓女出身的少女为大家偷偷唱朝鲜歌谣。
关于《鬼乡》的评述就到这里为止,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对影片的疑惑之处。
电影,真的是最具有直面力量的一门艺术。现实、历史,没有什么是韩国人不敢拍的。让人震撼的是片尾的这份75000人鸣谢名单,声势浩大。众筹、零片酬……不谈艺术,且看这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就令人动容。时空交错,亦鬼亦人,招魂归乡。同样慰安妇题材,不像金陵过于压抑沉重直接贩卖民族苦难,而是反其道,而是用平缓含蓄的方式重新正视历史,控诉暴行,告慰亡灵。有人指责过于小清新以及鬼魂等超现实手法削弱现实力度。而其实电影中的人物都在15岁左右正值花季,她们在遭遇这一切不幸之后,不应该只有如教科书般的痛苦和绝望,还有在逃脱困难后对生活和命运寄予的全部希望,因此乐观的贞敏在临死前也不忘安慰英熙回家就好,这种与以往人设的反差其实更能触动人愤怒敏感的神经,激发同情与惋惜,更重要的是导演想表现尊重,尊重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鬼乡》是由赵廷来执导,姜荷娜、崔莉主演的历史电影,于2016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该片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
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我每次看到这样的片子心情都会很沉重,但是我们无法忘记,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它曾真实地存在过。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惨痛中吸取教训,期待这样的事情不再上演。
影片中故事发生在1943年,日军的屡屡侵犯打破了朝鲜国民的宁静生活。居昌郡的一个小小村落里,十四岁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正敏,被掠走送上了开往日本的火车。车上一堆和她差不多岁数的懵懂少女包括一个身穿旗袍的中国女孩,她们不知道等待她们的是兽欲大发的日本军官。看着一个个花季少女被蹂躏被虐待被屠杀真的很绝望。坚强的正敏和同伴英熙正要逃离魔鬼的恶爪之时,正敏却为了救英熙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幸存的英熙一直身怀内疚,终于在几十年之后通过一个有阴阳眼的少女,然后把四处飘荡的正敏的灵魂接回了家。
这也就是片名《鬼乡》的由来。
昨晚十二点半下完今年一月在韩国上映的《鬼乡》,两点半看完。起来再想起,实在没有办法不写点什么。
<图片2>
这是通过一个有阴阳眼的少女跟朝鲜慰安妇英熙的幸存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感情交织后引起的一切关于当年的回忆。英熙的好朋友,一个天真烂漫的十四岁少女贞敏被从朝鲜送到吉林,做日本人的奴隶。一间间小屋子,门外排队的士兵,十分钟一个兵,女孩子从无休息。每天都遍体鳞伤,满身血痕,生了病医生检查完就马上送回房间,而医生去检查下一个受伤的女孩。
<图片3>
其中她们逃过一次,而由于一个女孩被抓住了,贞敏毅然回去,英熙也跟着回去了。日本军官让她们脱光衣服在冬天的风里站着,一个个的鞭打羞辱。“肮脏的女人,肮脏的女人。你们不是人,是为皇军泄欲的母狗。”
<图片4>
英熙刚来到这里时问女管事,这是什么地方,她没有回答。在女孩们受过战争的暴行后,她说,“是你当时问我这是什么地方吧,这里是地狱。”
具体情节我也不愿多讲,但整部片子并不是那么绝望,画面清新,色彩柔和,是一个很温柔的叙述者在讲这个难以回首的故事。即使是最黑暗最无助的鞭打受辱,也是点到为止。虽说这样使影片不够催泪,也不够强烈,但我觉得这或许正是慰安妇幸存者的情感吧。她们是真正被千万子弹击中的人,是被日本人的刀子一刀刀捅着的女人,是遍体鳞伤后活下来的人,多说一次便是多受一次伤,而这种彻骨伤痛谁能反复承受?
<图片5>
温柔的叙事里有很多温柔的事。我没有为女孩子们遭受的暴行气愤而泣,而是其中有一段,一个比较大的女孩为其他女孩子们唱了一首歌。蓝天,稻草,伤痕累累的女孩子们围坐在水边,大姐站起来,手上拿着花,看着远山吧,就这样唱起来。“你离开了,抛下我离开了,可能再也不回来了……”没有伴奏,就这样唱着,声音里也没有哭腔,是一种坚毅悠扬的意味。女孩子们都低下头,谁也不说话。对于她们而言,下一刻是要回到黑屋子受日本人的鞭打和强暴,是要对每一个进来的日本人说“欢迎光临”,可这一刻,纯真的,贞洁的,稚嫩的她们还在朝鲜的故土上,林间小道里,追着蝴蝶。
<图片6>
日本的管事女帮过她们逃脱,一个说贞敏长得像他妹妹的士兵也曾不要求性服务,让贞敏休息十分钟。英熙跟着贞敏一起放弃逃跑的机会,回去只为不让被抓住的女孩被弄死。贞敏会回想起第一次来初潮时跟母亲亲昵的情景,她坐在爸爸肩上唱歌的情景。贞敏把母亲临走前给她缝的辟邪饰物给英熙,保佑她免造厄运。大姐的一首歌,是所有女孩的希望。
她们要活下去,就是死也要死在故土上。
日本战败了,急吼吼的把女孩运上车,押到一个地方进行集体枪决。枪声响,倒下的却是日本人。朝鲜的军队和日本人厮打起来,日本人还不杀几个女孩。英熙和贞敏被救了,可一回头,日本人拿着枪,贞敏笑着,为英熙挡住了。我是个巨脸盲,而且韩语日语基本分不清,那个开枪的日本人好像是说贞敏长得像他妹妹的那位温柔的人,也好像不是。
<图片7>
韩国请当年的慰安妇幸存者登记,年老的英熙去了,却迟迟不敢多说。工作人员聊天中说,“再说了,就算有,除了疯了谁会说出自己曾经有过那种经历啊。”英熙转过身,颤抖着,噙着泪说,“我就是那个疯女人。”
看到这里我不免想起当初看女神Amanda演的《lovelace》,讲当年著名法国色情电影明星拉芙蕾丝的故事。她被丈夫欺骗,拍《深喉》赚钱供丈夫花销,受到家暴无数,最终站出来为女权奋斗。可女权组织只把她当宣传工具,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她这昔日的色情电影演员。有一个画面是《深喉》首映后她上台感谢,穿的白裙子很透,灯光一打一览无遗,可她的脸上笑的是那么天真灿烂,开心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能让丈夫开心的事。
战后的中国,多少慰安妇回到故乡的村子,备受歧视冷落。
<图片8>
影片的结尾是贞敏的魂魄附身在阴阳眼少女身上。
“贞敏啊,从那天起到现在,我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心却一直留在那里啊。你再等等,我就来见你了。”
“姐,别着急,再吃些好吃的,享些福,再来吧。”
<图片9>
贞敏从她死去的金黄稻草间站起来,愉快的走向那林荫小道,追着蝴蝶回到家,跟母亲紧紧拥抱,一家三口吃饭。
影片就是如此平静的讲述这样一个残酷的故事,有撕心裂肺的叫喊,有血痕满布的瘦弱的身体,却没有全然绝望,了无生机的镜头。看的两个小时内流泪的次数并不多,可她会长长久久的留在心里。大姐的歌声,贞敏的笑,还有那能辟邪的饰物,麻布三角,挂在腰间,快乐的摇晃着。
<图片10>
其实这篇影评写的并不是我的风格,很散,也很温吞,可能战争的慰安妇问题根本不是这样温和,而是血淋淋赤裸裸的诉说,是一个疯了的女人脱光衣服把她身上每一处伤痕扒开,淌着血给世界看,要施暴者给她赔罪。可我面前的《鬼乡》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蜷着身子,轻轻的掩面哭泣。她确实功力不似《熔炉》那样深厚而直指人心,却是一场轻轻的雨,不知觉得落下,像我们不知觉而落下的泪。
一个小女孩对她的经历的诉说, 无关政治,甚至无关战争,只是千百万慰安妇中的一个,一个女孩子,一个伤心的故事。
这更动人吧。
最后不得不提,《鬼乡》2002年就写好了剧本,通过十二年,七万五千人的众筹才得以开拍。演员全都表示不要演出费,而主演姜河娜是日韩侨,在拍摄期间多次受到日本民众的威胁。
诚心推荐大家能看看这部影片,没有什么血腥骇人的场面,很清新很有韵味,像少女的梦。
<图片11>
2016.4.12
不容忽视的却又敏感的题材,靠着众筹才能拍出来的电影。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让我们愤怒让我们复仇,只是希望不要再有相同的悲剧发生。悲伤却不压抑,整个故事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对生命的渴望。现代过去穿插的拍摄手法感觉把我们都带回去那个残忍的年代。铭记历史。
韩式煽情果然厉害,直直哭到字幕滚玩,归魂是一种美好的念想,否则如何来面对这残酷
中韩慰安妇的地狱生活上加了一点超现实元素,技巧乏善可陈,却看得人愤怒逆流成河。这样的电影社会性大于艺术性,它提醒了我们可以善待身边的日本人,但对这个民族一定要妥善保管仇恨——因为它还未认错。
作为一个女儿的母亲看这种片太难受了,但我还比较克制,因为说实在的片子拍的有点拖,就艺术性本身而言有很多缺陷,但我老公在旁边哭的那叫一个惨,还主动给我递纸,我都不好意思不哭,我第一次看他这个“理性”直男看电影哭成这样。
一篇慰安妇招魂曲,没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那就是活下来,重返故乡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这个电影吧,正如评论说的“故事比恐怖片更恐怖” 。慰安妇的题材,用这种手法告诉给我们,已经柔和了很多,但依旧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题材,真的无法触及啊!
太压抑了,快进着看完的
主题性无法评价,毕竟是民族历史的共同伤痛(片中也出现了中国慰安妇),确实应该一看。但作为剧情片来说,怪力乱神的故事、演员们青涩的演技和略显刻意的执导,完成度上还是差很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催泪。不过,准备了14年的导演和幕后团队以及慷慨众筹的7万多人,都令人尊敬。更推荐同题材《雪路》
我们不探讨技巧,不说立意,只想说,结尾七万名众筹网友的名字震撼到我了。
哭了好几次。BGM太受不了。愿世界和平。
也许不甘心讲述一个他认为平淡的故事。也许是众筹来了太多钱,导演在《鬼乡》里炫了太多技,刻在屏幕,印上画面——两条故事主线轮流展开;各种风格的配乐堆积使用;各种角度的镜头变着花样切换。然而,两条主线的切换毫无章法,稍微失神,就会看晕。甚至,导演最想呈现主题的招魂场面有些吓人。
3.8星。慰安妇题材作品,其实叫《归乡》更贴切~催泪手法在韩国电影中已算克制,故事本身就足以赚取观众眼泪,激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双线叙事手法用的并不算流畅但偶有亮点。比电影本身更动人的是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以及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将近8万人的心意和努力,还有导演14年的等待。
1.苍白的悲怆、无力的控诉、刻意的煽情,这不是鬼乡,是鬼扯。受不了贞敏这个人物的人性之善,那不是真的;2.承载着别人之生活下去,是一件特别沉重的事;3.韩国影片的老毛病在那,甚至还套着一个沉重历史的壳,那就剩下看看打没打动你了...
作为一个女孩实在悲痛难忍,有些人实在难以原谅,无法原谅
发现很多人看完此片后都在咒骂日本人,然而日军的变态残忍以及慰安妇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比较可惜该片没有深刻讨论这一点,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直面这段历史,还要防止如此之罪恶以后永远不要再出现。
拍出来就成功了一半,可惜也就成功了一半。
韩国的票房黑马,片子太沉重了,慰安妇题材。由于题材敏感不够商业不够大众性,拉不到投资,只能上网发动众筹,最后7万5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历时十四年才得以拍完。抛开题材,电影并不精彩,但背后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要发奋图强不要让历史重演。
电视上看到了片段,就已经被触动了。一部2002年开始拍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因为没有资金,直到2015年靠大众众筹才得以上映的片子。可惜不知道国内是否上映了,有些耻辱和伤痛,不应该这样忘记,她们代表了历史的一页,在现在混乱的世界上。
对女性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比死可怕,生不如死。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不是针对某一个日本人,而是对这个民族都要永远怀有一种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