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美门律师说“一般成功的童星,有两种种式,一种是像玩偶一般被大人操控,被鞭子追着打的可悲的赚钱机器;另一种就是懂得察言观色,颐指气使的早熟毛孩”。
在最开始的最开始,在朱迪还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童星的时候,她两个都不是——她显然只是单纯的热爱表演,梦想演出完美的舞台剧。但后来她选择了这条路作为工作。她开始成为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的行走的悲剧(可能有点言重,但至少和她最初的期待不一样)。我觉得,当一个人把梦想作为谋生手段时,环境的压力会让这个梦想本身逐渐失去原本的样子,变得面目可憎,甚至可怕。儿时被对发胖的恐惧和睡不着的药支配着唱歌,长大后她也不再唱歌,直到中老年,又一次被养孩子的经费不足支配着唱歌。
她毫无疑问是热爱唱歌的,她也毫无疑问唱的很棒。那为什么面对她热爱的音乐之路、她有那么多焦虑?因为除此之外她无路可走。所以她怕,她怕她以后唱不好歌,那种不安使人窒息。当米奇问她会不会演奏什么乐器时加了一句“还是说你只会唱歌?”朱迪笑了笑点点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如果同时伴有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那种不安全感就是悬在头上的剑,抚摸喉咙的冰冷的双手。即使是热爱的事业,在几十年挣扎之后也变得残破不堪。
但影片最后,朱迪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不会站在舞台上唱歌了。她也许找回了最开始对音乐的热爱,不参杂任何对生活妥协的热爱,尽情演绎,挥洒泪水,最后她唱的那首歌是关于梦想与希望,结局观众一起站起来歌唱也是把整个影片从前面一直丧的基调抬了起来,这么说这片电影还是关于梦想。
谁将成为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呢?尽管在奥斯卡正式颁奖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毋庸置疑,目前呼声最高的一个名字绝对是:蕾妮·齐薇格!
凭借在影片《朱迪》中的精彩表演,蕾妮·齐薇格已然赢得了好几座影后奖杯,包括第77届金球奖影后、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影后,以及第26届美国演员工会奖影后,等等。很多影迷更早已将她视为新一届奥斯卡“准影后”。
我们不妨先说一下齐薇格饰演的这位传奇女星本体——朱迪·加兰。相信大家对《Over the rainbow》这首歌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首经典的传世之作,源远流长,被评论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之一,而它的原唱者便是朱迪·加兰。
这首歌最早出自1938年的电影《绿野仙踪》。当年,米高梅公司原本选择的是秀兰·邓波儿出演本片女主角,但阴差阳错,最终敲定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童星朱迪·加兰。而朱迪也不负众望,凭借这部电影一举成名;从此便邀约不断,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双栖女明星。
然而,这却是“噩梦”的开始。成名后的很多年里,朱迪·加兰的健康状况一直红灯频闪,而情感生活也是她人生中注定绕不开的一大死穴。堕胎、酗酒、自杀、病痛、婚姻破裂、负债累累,这一连串的苦难摧残着朱迪的身心与意志。生命后半程始终是她的人生低谷,落魄难堪,星光全无。
面对朱迪·加兰这样的传奇人物,可尝试的拍摄角度其实有很多,也有不少细节鲜活的影史资料可供参考。遗憾的是,鲁伯特·古尔德执导的这部《朱迪》注定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专注于拍好人物本身的传记片,它充其量只是一部主打演员表演的冲奥传记片而已。
换句话说,在《朱迪》这部高度模板化的流水账传记片中,除蕾妮·齐薇格的表演之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在我看来,这种有点“本末倒置”的人物传记片在近年的好莱坞市场上并不少见。
自2010年代起,几乎每年北美颁奖季上都会涌现出瞄准奥斯卡表演奖的热门人物传记片,偏偏奥斯卡又很吃这一套,因此这类电影赢得表演奖的概率往往要比其他电影高得多。用故事突出角色,用角色包装演员,这样的传记片似乎就是专门为未来的影帝影后们量身定做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类传记片中曾经有不少难能可贵的佳作。但长此以往,当同样拍法被不断嵌套到不同的传记人物身上时,最初的那种新鲜感终将被消耗殆尽。比如去年囊获奥斯卡影帝的那部《波西米亚狂想曲》,其实就备受争议。
如今的好莱坞制片模式已然趋于僵硬,一旦某个故事形态或某种类型片制造了收益,无论是票房上的还是口碑上的,制片公司便会以该成功范例作为模版,再复制粘贴出第二个版本、第三个版本,源源不断,直到这个模式彻底不再吸引观众。
漫威超英电影如此,类型电影同样如此。而之所以传记片也被推上这条僵化之路,正是因为其剧本与制作模式太有规律可循;对创作者而言,以个人作为核心展开故事,总要比挖空心思描述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更容易得多。
影片《朱迪》正是这种传记片套路里的产物。叙事时间一定要选在角色的人生转捩点,任何危机过后自然都会绽放光芒,而故事的结局则往往都有一种雨过天晴、岁月静好的意味。
纵观《朱迪》这部电影,我们固然能够从中感受到朱迪·加兰的巨星魅力,但这种魅力其实并非来自电影本身。在我看来,影片最大的优势便在于蕾妮·齐薇格的表演,她以其“变色龙”一般的演技,再现了朱迪·加兰的命运沉浮,赋予了这部电影以及作为演员的自己,尚能撑住场面的光芒与掌声。
然而,在我们对这种套路传记片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之后,难免会觉得《朱迪》比那些“尚有求变心态”的传记片要显得尴尬得多。影片集传记式人物瑕疵之大成,嗑药酗酒、爱情失败、官司缠身、颠沛流离,再加上近几年流行的原生家庭伤害。
可以说,影片《朱迪》中所呈现的朱迪·加兰,便是一个被生活拼命摧残的典型。固然,这些问题都曾毫无疑问地出现在真实的朱迪身上,但放进电影里,却仅仅是走马观花,而丝毫不曾认真探求过为何一代巨星的身后会如此满目疮痍。
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因身体状况糟糕而无法完成表演,这些曾经给朱迪带来了什么样的心理创伤,以及朱迪是如何与痛苦共存的,影片都没有任何讨论。所有一切都只是堆砌式呈现:朱迪是明星,是失去抚养权的可怜的母亲,她有痛苦,后来难以克服上台的渴望,于是奋力唱好了一次歌,赢得掌声。但直到故事戛然而止,都不曾真正深入人物内心。
换而言之,影片最大的失败就在于试图面面俱到地讲述朱迪·加兰的人生。她身上备受瞩目的标签太多,年少成名、绿野仙踪、同志偶像、石墙运动,单独拿出任何一个来讲,都足以拍出一部精彩的人物传记片。
然而,影片《朱迪》却将故事时间线放在了朱迪·加兰告别人世前一年,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创作者却颇有野心,试图在这样的设定下吞吐朱迪整个人生的起伏,就反而过犹不及了,以至于朱迪身上的每一个标签都只能浅尝辄止。
除了剧本层面的问题,剪辑上的问题也很难被忽略。乍一看整个故事似乎有两条线,一条是朱迪表面光辉、实则悲惨的年少成名时代;另一条是朱迪穷困潦倒、人走茶凉的中年时期。但遗憾的是,这两条线并没有产生逻辑上的紧密关联。
观众们其实很难从插叙的内容与时间点上看出,朱迪的少年时代是如何影响到中年时期的。比如童星必须挨饿保持身材、睡不够也要上节目等等,这些少年时代的情节都是碎片化的,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以映射中年朱迪的困境。
而与米高梅老板谈论母亲的只言片语更是画蛇添足。正片中明明从未出现过朱迪母亲,只在台词中不断提及她利欲熏心、不负责任;仅以单薄的言语构成一个原生家庭的伤害背景,并试图与朱迪作为母亲的身份进行对比,着实有点偏颇。
而且朱迪在影片中作为母亲的形象,也没有得到完整建构。首先,朱迪与子女的互动非常有限。其次,她不仅与第三任丈夫育有一对子女,还跟第二任丈夫育有大女儿丽萨·明尼利,后者长大后也成了好莱坞歌舞巨星。影片明明也拍了大女儿,却仅仅一笔带过,若稍有走神就可能错过这一层母亲身份,以为朱迪仅仅只有两个孩子。
事到如今,好莱坞式的人物传记片已经看不到太多吸引观众的新意了。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还有市场,都是靠演员们的表演在一直强撑着。
过气谐星、疯狂减肥,整容失败……从昔日大红大紫,到后来默默无闻,蕾妮·齐薇格的人生经历确实与朱迪·加兰有着相似之处。尽管有人说,她在《朱迪》中的表演痕迹过重;但那些光彩照人的时刻,她的表演的确十分传神,还有着迥然于其他女演员的浑然天成的可爱与天真。
而影片中的歌舞部分,齐薇格也都完成得非常出色。那些灯光闪耀、歌声不绝的舞台桥段,我们依稀能看到齐薇格当年在歌舞片《芝加哥》中光彩照人的影子。这一刻,我们分不清谁是角色、谁是演员,齐薇格与朱迪合二为一。
回望今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当蕾妮·齐薇格成功拿到影后奖杯时,她跟台下的观众们打招呼说:“十七年过去了,你们看上去很不错。”虽然《朱迪》并不是最配得上她演技的作品,但齐薇格终究还是迎来了她演艺事业的第二春。
正如同《朱迪》的片尾,当全场同声合唱《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既是属于朱迪的熠熠生辉,也是属于齐薇格的万丈光芒。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和乔伊,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
电影开始的时候,MCM老板说你难道想成为千千万万那些普通城镇里的普通妇女吗?她们有人比你长的更好,身材更好。但是你有她们没有的,你可以有百万钞票,Judy说她不知道,我接话说Voice。哈哈哈。不知喜悲。
Judy 晚年没有公开的录音说,where is my money?她应该是非常富有。但实际上她常常无家可归(她的经理人被告上法庭)。她是老板赚钱的工具。没有童年,没有自己的时间。不能吃汉堡和蛋糕🍰。睡不着她们就给她安眠药,需要清醒给她另一种药。第一次结婚怀孕了,公司说不行,就被她妈妈陪着去打胎。她女儿接受采访时说她12岁就知道她妈妈病的很重。说不像现在,经过研究和宣传,大家对这些药的副作用非常了解。
我觉得这部BBC的电影非常不错。那是JUDY 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积习难返,她继续依耐药物和想利用她的男人在一起。好像除了唱歌什么都不会。助理穿着薄衣的时候,她穿貂皮觉得冷。在那个冰冷的世界唱着自己的歌,舍不得那个舞台。我觉得RENEE把握的很好。她的走台,表演都非常传神。唱的那部分不好评论。一个传奇的谢幕,还算很棒。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开场:年轻的朱迪·加兰青涩的面部特写加上制片方的旁白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接着出现了制片方的人影,站在朱迪身后,一股压迫感袭来,接着镜头往上摇出现制片方的面部特写,嘴里喋喋不休的劝说和洗脑。
被他说服后,朱迪开始了试镜。她站在画面的中央,周围人的目光非常灼热,镜头缓缓拉近,她的表情紧张迷茫。
片名一出,画风突然转变,中年的朱迪和孩子们在一间破旧的后厨房候场,演出费仅150美元。这个厨房阴暗潮湿,她们笼罩在草绿色的色调中(翠绿色到草绿色的转变)。
但在排练厅的朱迪,却像孩子般抱怨空气太潮湿不适合排练,她站在空旷的冷色调房间内,久久不肯开始排练。两个远景镜头一正一背,显得她有些渺小落寞。最后,她提着包离开了。
酒店房间的整体色调同样是冷色,走廊豆绿色的墙面和走廊尽头穿着睡衣有些虚弱的她;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中的浴室和坐在右下角的她。
舞台上,掌声欢呼声和乐队的演奏声交错,热闹非凡;而回到化妆间后,她被鲜花簇拥着,背景音乐是轻轻的钢琴声,配合着情绪的起伏
有一段快剪我蛮喜欢,当朱迪开始唱《电车之歌》时,画面快速闪回到年轻的她,经纪人在她床头放下药片,她吃了之后躺下,醒来时又回到了年老的她;闪回到年轻的她在排练厅排练,又回到舞台上年老的她,短短几个镜头交代了她成长之辛苦,有时候真的觉得她像是被制片方操控的摇钱机器。
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太好哭了,把全片再次推向高潮,喜欢这颤抖地声音和丰富的面部表情。黑场后的音乐也不错,建议慢慢听完hh
为了那一点点爱,我们上刀山下火海。
艺术家的人生总是令人感叹,年轻时像商品一样被人消费,年老时孤独到无人可依。一首首经典老歌把情绪逐渐推进,只是距离把一切推向高潮还差一口气。
芮妮齐薇格自身的影子和Judy的人生重叠在了一起,这大概是让影片变得很好哭的一个砝码,看预告片时你几乎不相信这个苍老的皮囊就是当年芝加哥里那个性感小尤物。童年的嗑药梦魇以及聚光灯下的不自由和中年颓唐双线交织,可惜当中总觉得欠缺关联和逻辑,更像是对年轻观众的脸谱化科普。 “评价人这辈子是否幸福不是看她有多love这个世界,而是beloved。”
快乐有时,悲伤无期,用影像刻度时间的残忍与命运的飘零。落入庸常的是好莱坞传记片惯用的展示-观赏视角,拒绝提供触摸本体的窗口。朱迪的笑容与小丑的笑容在某一时刻重叠,是时代的剪影,是在僵化社会的训练过程中因偏差而迸发出的生命力。齐薇格演的很好,她的喜剧天赋,恰成为她的抑郁之源。
她的存在曾经带给世界欢笑,她的离开引发了一场石墙风暴——这就是朱迪·加兰,全世界第一个同志icon。复杂的童星成长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她,也让她在人格缺陷中饱受毁誉滋扰。齐薇格演活了这个不完美却注定属于舞台的巨星,让她在落魄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朵。“心的评判不在于付出多少爱,而在于别人爱你多少。”当全场起立合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她是真正的被爱着...
能在大制片厂时代非人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下存活下来的一定拥有最夺目的星光最扭曲的人格和对舞台最原始的热忱 影片本身格局很小只截取了朱迪加兰传奇一生落幕前最后的段落 却未做到小而精 重果轻因 在其诸多涉猎中也仅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家庭线 无甚波澜 靠演员的表现一力支撑 同性情侣歌迷的支线和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Renée Zellweger 的表現太感人,給電影大大加分。分分鐘把《婚姻故事》的女主拋出幾條街,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从头哭到尾,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直接哭到崩溃。演员选的太好了(就是美化了Mickey Rooney)Renée Zellweger‘s performance is truly astonishing!Judy短暂悲惨的一生都在唱开心鼓舞的歌,让人心碎。
全程都被戳在泪点上,朱迪·加兰呐,成也米高梅败也米高梅,如果不是明星制和LB,我不信她会变成unpredictable和unstable的万人嫌。这部把朱迪生命最后时光里破碎的美抓得太准了,她对舞台的无比执念,和对自己的无能掌控,像两股互相顶撞的力量,一定有一天会积累到令她崩溃,只是这个过程被电影一再延展,就显得非常残忍。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之于朱迪多像一个诅咒,这首歌让她被万千人记住,可她终此一生,到底也没能找到彩虹之上的奥兹国。看这部的时候一直想到My Week with Marilyn,但愿蕾妮·齐薇格能比当年的小米奖运好一点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Renée Zellweger
一部我总觉得还可以更动人,但现在这个程度也能让我意难平的电影。用很古典的视听语言表现这位传奇女演员韶华已逝、风光不再、充满麻烦和遗憾的最后时光,Judy Garland人生中所有的激情与平淡,都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歌曲永存于我们的记忆。我最初一看到卡司就把本片列为本届影展必看电影:也许没有谁比拿过奥斯卡达到事业巅峰,之后又经历“变脸风波”的Renée Zellweger更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她演得很好。
难堪,难堪,难堪到不忍看。去世前的潦倒凄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那种如影随形的“残花败柳”感,让人心酸也辣眼睛,连撒娇都带着摇尾乞怜之气。纵然全世界都爱她,也不曾令她幸福。才华呐,从来都不是生存的加分项,更像是上帝的诅咒。
虽然剧本非常之弱,角色非常之浅,但Renee Zellweger 真实演技爆炸
最后一首Over the rainbow唱得我哭崩,Judy Garland的最后时光是这么的惨淡,年少成名,一生都在被消费被利用,最终却也无依无靠。
片子很平庸,剧本很糟糕,一条伦敦演唱会的主线,中间穿插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最后一次婚姻,同志icon和童年阴影等好几条有料的支线,但都成了主线之外的辅料,被编剧浪费不了了之了,支线的逻辑也很跳脱,节奏也不流畅,不管女主角的表演怎么优秀,这个角色也很难通过电影视听语言或者角色本身打动人,只能靠观众自己去脑补蕾妮·齐薇格和朱迪·嘉兰类似的星途经历来自行共情自我感动了。
被嫌弃的朱迪的一生。
看Judy小时候,反叛地大口啃汉堡 大家都急着记录这个时刻 却没有人问她有没有吃饱 执拗跳下水箱后湿漉漉地出来 经纪人和老板都责备她 却没有人在她冷得发抖时给她披个毛毯;长大后了 在台上失态摔倒 大家都讥笑看她笑话 却没有一个上前扶她一下 晚上睡不着靠吃药喝酒度日 却没有人关心她这些夜晚到底都在想些什么。她的一辈子因为她的歌喉被压榨被消费被错误地爱 却没有人认真问过她 你到底爱不爱这个舞台。电影真的看哭了好几次 特别是最后两首歌 那个魅力四射的她 完完全全出于本能去热爱观众真心想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她 好美。47岁就过世了的确可惜 但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她辉煌过灿烂过 让大家铭记了有过欢笑有过泪水 也是值得了。最后 这奥斯卡最佳女主请给芮妮齐薇格吧 求求们了!
剧本普通,拍的也很一般。虽然蕾妮·齐薇格贡献了十分出色的表演,更是凭借着个人表现将影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就算是这样也依旧掩盖不了片子整体给人的枯燥乏味。
除了女主演的精彩演绎,可得最佳表演奖外,编剧过于单薄,全片乏善可陈。
当过最高片酬女演员,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并无悬念拿奖,名利场的绯闻中心,记录和话题的缔造者,芮妮·齐薇格。起家于新千年之初,近期暗淡了十余年,如果今年拿到那樽影后,也算是纷纷扰扰潮起潮落的10s,一个完满的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