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不算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红色电影,在我看来,它并未充斥着主观的政治色彩,也并未将单一的固化观念埋伏笔于细枝末节。它只是从几个故事出发,有关汉人、洋人、藏人;有关融合、共处、捍卫与救赎;有关落后与先进,野蛮与精细,盲目与算计。不管是从故事题材,还是拍摄角度,情节安排上,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具备了一部电影应该具备的绝大部分。 这是一部汉藏题材的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在中国影视上并不多见,提及汉藏两字,总不免会在潜意识里扣上宗教、节奏缓慢、毫无生趣等字眼的标签。但有趣的是,自认为在中国影史上,题材并不是决定电影知名度的重要原因,同类题材中奉为圭臬的与口碑扑街的对比比比皆是,似乎中国观众更买单于电影的趣味性猎奇性,所谓的情怀和传统意义上的好电影。这部电影在硬件设施阶段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设定,反战主题过于正面,平铺直叙,铿锵有力难免有些无趣,但通过引入洋人的对中国西北文化,尤其是对神秘未知的青藏地区一无所知又趣味横生的视角,描绘了在荒芜的大漠、凄茫的雪峰下也笑也闹的日常,生生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感动,浩瀚的私语。 这部电影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多处高频出现的鲜明的对比色彩。其中包括人物对比、画面对比及剧情对比。相较于后两者,前者平平无奇,主要体现在选取了性格极端的几组主角,自小活在优先权与自由中举手投足中体现出的率真与莽撞,对比于小心翼翼,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战争主题电影常出现的枪炮与刀矛的对比,火药的巨响伴随着的悄然的磨灭,无所畏惧与兵器无情。画面对比更能将观众拉入剧情,在真幻中漂浮的抽离感更适合描述迫不得已与人间酸辛。白皑皑的雪山下,风沙弥漫的背景下,驼铃声声,蹒跚的脚步,渺小的一步一叩一拜;炮火沉寂后,僵硬的气氛下,飘扬的藏语民歌,放下枪支的声声应和,饱含眼泪的微笑,又在蘑菇云中化为虚无。面对关于灭亡与尊严的未知时挺直腰杆的坦荡,白色的哈达上染了敌意的尘与血。双鬓斑白与小儿了了,语重心长对上倔强无所畏惧的眼神,沟壑的手纹圈住叮当的拨浪鼓。真正让人感到悲壮的不是在杀戮工具先进程度的比较上,而是电影里让人从脚底自下而上渐渐渗透到溢满的无力感与辛酸,竭尽所能拼尽全力为身后的港湾博得寸地的壮烈弹指间被击碎而成飘烟。另外,为本片加分的是巧妙的利用了青藏地区特有的神秘的地貌景观,被称之为圣山的茫茫苍苍的雪峰,被称之为圣湖的清透的冰湖,数不胜数的不知起源的传说。适时的纯音乐也为本片增添了放缓节奏的宗教色彩。 一部电影有足够的时间描绘一个故事,我们需要的是细节,高度梗概是转述者应该做的事,荧幕需要做的事是构思画面的再现。讲好故事不难,难的是对想象的事实的呈现,让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版本和解读。
那么纯净的天,那么澄澈的湖,那么圣洁的雪山,在一个宁静的日子,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这片神圣的领土,藏族儿女,誓死保卫家园……
我哭了三次。 一次为丹珠,头人的女儿,她即将受辱,牦牛似也知晓她的痛苦,向那些衣冠禽兽,道貌岸然的侵略者们冲去,丹珠唱起了歌,空灵的歌声飘荡在群山之间,藏族儿女一起歌唱,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丹珠牺牲自己,毁了敌人的弹药。最后倔强坚定的眼神告诉敌人,只要还有一个藏族人在,也将血战到底。
一次为格桑,淳朴的康巴汉子,以为罗克曼是朋友,准备献上代表友好的哈达,转瞬间,同胞的血溅上了哈达,多么讽刺!多么痛的教训!你以善待人,他却刀戈相向。最后抱着快要死去的雪儿,坐在一堆油桶旁,面对罗克曼,愤怒,痛恨,不解……而罗克曼看着那熟悉的打火机,似乎想起了什么,又或许领悟了什么,但一切都太晚了……举起屠刀者,总有一天,会死于屠刀之下,自食恶果。
一次为牛群,卷起黄沙,来势汹汹的牛群,让我相信藏族儿女不会屈服,而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会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1904年3月,英军入侵西藏日喀则地区,面对武器装备远落后自己的藏族军民,用大炮和机枪进行了残酷血腥的大屠杀。处于劣势的藏军几乎全军覆没,鲜血染红了多庆措湖西岸曲米香果的泉水,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殷红的河谷。邵兵、宁静主演的电影《红河谷》就取材于西藏军民江孜保卫战中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影片中西藏美丽自然风光和惨烈的战争场面让人唏嘘和感叹。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这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从地理位置上看,西藏北接新疆、青海,东靠四川、云南,西面与克什米尔接壤,南边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山水相连,历来是我国面对南亚的战略要地和天然屏障。
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中部和东南地区获得巨大利益的英国仍不满足,把贪婪的目光瞄向了西藏这块战略高地。自17世纪以来,英国就不断派遣间谍伪装成探险者和传教士,深入藏区腹地收集情报、绘制地图、调查民俗,为入侵西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等待时机成熟后随时出手。
1875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的翻译马嘉理在云南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和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英国政府要求彻查“马嘉理事件”,并于第二年9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附件《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以条约中允许英国人进藏“游历”为依据,英国加大了在藏区的活动,在收集情报的同时用金钱收买藏族高层和贵族、培植奸细。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西藏政府的警觉,开始派兵在隆吐山(今锡金龙头山)设卡戍守。英军以西藏政府不遵守条约为由,发动了对西藏的侵略战争。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8年3月20日,英国出兵数百人对隆吐山发起进攻,藏军以火药枪、弓箭和刀矛进行抵抗。24日,英军攻克隆吐山,占领纳汤(今属锡金)。见边防失守,西藏政府调集藏军和民兵上万人到亚东准备反攻。
收复战马上就要打响的时候,被英国人打怕了的清政府却派员进行阻扰,不许藏军出击。9月24日,2000余名英军攻占了捻纳、则利拉、亚东等地。在清廷不抵抗的要求下,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宣告失败。
不战而败的清廷1890年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原为中国属国的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则利拉山脉走向为西藏与哲孟雄边界。中国在失去大片领土的同时,为印度以后侵占和控制锡金埋下了祸根。
第二阶段,1903年,英国利用日俄侵占我国东北发生利益分割纠纷、矛盾激化的时机,以两名英国人被西藏政府扣押为借口,再一次对西藏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1903年6月,荣郝鹏上校率领200名士兵以谈判为由进入西藏干坝(今西藏岗巴),西藏政府派出700士兵赶赴干坝设防。12月中旬,2000余名英军在麦克唐纳智少将指挥下,越过则利拉山口,占领了亚东东南和东北通往江孜要塞的军事据点,藏军3000余人在亚东至江孜的河谷通道设防。
1904年3月,英军主力1300余人携带重型武器从乃堆拉(中锡边境)分三路向江孜推进,面对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藏军势如破竹。边打边退的藏军在江孜集结,加上后援力量一万多人准备在江孜与英军决一死战。
6月23日,见势不妙的英军从印度派出1万余人的援军,携带火炮12门、机枪数挺、轻武器若干,火速驰援江孜。战斗非常惨烈,正如电影画面一样,英军用火炮和机枪攻城时,防守的藏军则用石头和弹弓进行还击。破城后的英军与西藏军民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斗持续了接近半个月。
7月6日,西藏守军终因弹尽粮绝被迫突围,撤回到拉萨,江孜宣告沦陷。8月3日,英军进入拉萨,随即对全城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劫,布达拉宫无数的珍宝、文物和宗教文献等被劫掠一空。
9月6日,在英国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下,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这种抛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直接签订的条约虽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承认,但是已经为将来的中印边境争端埋下了一颗地雷。
一是使南亚局势变得复杂多变。南亚小国哲孟雄(今锡金)原本是清朝属国,尼泊尔和不丹因宗教信仰一直与西藏交好。尼泊尔与西藏政府在1856年就签订条约,规定如果西藏遭到外敌入侵时,尼泊尔有义务进行援助。为了入侵西藏顺利,英国政府派员到尼泊尔与不丹会谈,通过恩威并举的手段和措施,强制尼泊尔和不丹断绝了与中国的正常关系。
第一次入侵西藏后,软弱的清廷被迫承认哲孟雄划为英国殖民地,后被英属殖民地印度继承接管下来,通过移民和逐步蚕食,锡金也从“保护国”变成了印度的“锡金邦”。中国失去了在东南亚间的缓冲地带,进一步膨胀了印度称霸南亚的野心,也使南亚局势变得复杂多变。
二是人为制造了中印边境争议地区。携战争胜利的余威,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属印度西姆拉开会,讨论西藏的地位问题。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炮制了一条新的中印边境线,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界从阿萨姆平原边缘向中国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西起中国-不丹边界,东至独龙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长约1700公里,涉及门隅(西藏错那县)、珞隅(西藏墨脱县)和察隅,将原属于中国西藏地方的9万平方公里国土划入英属印度。双方现有12.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三是破坏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清军入关以后,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政府对民族和边疆问题十分重视。总体坚持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持了少数民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统治和管理。
通过派遣驻藏大臣和驻军,清朝政府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治理。1653年,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制度。
英国图谋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把西藏的“独立”和“自治”公然摆到桌面,通过与西藏政府签订《拉萨条约》,企图长期占领西藏领土,造成西藏事实上的独立。条约规定:
(一)西藏承认由英军单方面提出的锡金、西藏间边界;(二)除亚东外,增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三)赔款50万英镑,分75年交清,交清前英军占领亚东;(四)未经英国允许,“无论何外国”不得在藏买卖、租赁土地,不得在藏修铁路、设电线、开矿产等;(五)西藏一切事宜,“无论何外国”皆不准干涉。
有损中国主权的《拉萨条约》遭到清政府拒绝。1906年4月27日,《中英续(新)订藏印条约》在北京签订清朝对西藏地方享有主权,英国“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赔款不由西藏负责,而由清朝出面付清。
英方原要求75年缴清赔款,以达到长期占领亚东春丕谷再伺机而动的目的。清朝政府总算清醒了一回,仅用3年就缴清了赔款,大部分英军在1908年“提前72年”撤出春丕谷,英印殖民当局吞并西藏的阴谋宣告破产。
虽然英国侵吞西藏的图谋没有实现,但是英国得以在西藏扶植起亲英、亲帝的分裂主义势力,通过他们破坏西藏内部的团结和中国的统一。
大航海时代英荷西迅速崛起离不开掠夺源住民部落甚至是阿兹特克和印加这样的帝国。影片里他们的足迹再次踏上了东亚的西北区域,悲剧还会上演,只是我们可以一窥一些消逝的美丽。小时候现在都是中央6一直循环播放的老片、整部影片给你从心灵上一种震撼和凄美的感觉、让人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对西藏的向往……
还没犯神经(剃光头)之前的宁静凭借这部电影在我儿时很长时间都占据着心目中女神的地位。三星半。
那时候的冯小宁,还挺好看的
苍凉。悲壮。如果说人类学会了用火就进入了文明社会,那么,质朴单纯的民族只好学会火的使用与文明的你们,同归于尽。
雪儿的形象和性格也很不错,但是宁静饰演的角色真的是女神一样。配乐真赞。主要人物的形象都很饱满立体。景与情融为一体。歌颂自然,宣扬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反对侵略与战争。绝好的反战片。
令我感动的一部电影 在20世纪初藏人就为了保卫自己的尊严和中国的领土而和英国人战斗 抵抗 人性的光芒在此体现 民族大团结万岁 抵制其他国家对我们的亵渎
冯小宁战争与和平三部曲,工业文明武力征伐草原文明,侵略与反抗,有教养的屠夫与未开化的善良人。人类文明之所以有价值,是在于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武力永远征服不了文化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向心力。电影战争部分取材于1904年发生于西藏的真实事件。世外桃源般的红河谷,青藏高原神圣浪漫的至美,宁静洒脱的大笑和悠扬的歌咏,邵兵的腱子肉,应真圣湖沐浴的天地人合一,都成为了电影的记忆点。
宁静在里面很漂亮很吸引人
宁静太美了...
15年前的,其实有点人类学视角,不过做作的地方真不少。难忘小男孩那抹微笑还有宁静圣洁的歌唱。
主旋律、汉地凝视、刻板印象、东方主义、罗曼司……剥掉这些糖味屎衣(政治要求)和屎味糖衣(媚俗噱头)之后,结果发现这居然是唯一一部未污名化旧西藏人的中国电影
虽然是部BUG百出的作品,但依旧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广袤绝美的西藏风景,凄美梦幻的当地神话,敢爱敢恨的藏族男女,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冲击都给了这部电影丰富的内涵。虽然冯小宁没有把这些东西升华到一个极致,但作品本身给人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PS:终于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悲歌
#冯小宁战争三部曲#cctv6,画质清晰,视角独到。“只要有男人和女人,雪山和草地,藏族人就永远不会死。”挺惊艳的世纪末国片,邵兵的藏族小伙格桑阳刚气十足,宁静演藏族姑娘一点也不违和,她浅浅笑起来的样子真像度母呢。难得的是,冯小宁有着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突破了以往国片总是沉浸在小我的局限,甚至拍出了战争史诗的气质。前半部分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节奏让人有了无限期待,可惜后半部分急转直下转折生硬(英国佬只是为了侵略而侵略?),前后撕裂严重(问题主要出在剧本上),出场人物情感单薄脸谱化(比如英国大兵琼斯怪异的行为逻辑让观众无法代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没有淋漓尽致地展现开来,让本该成为经典的战争史诗沦为有些俗套的“抒情长诗”,遗憾。ps,藏族阿妈讲述的珠穆朗玛传说让人浮想联翩,有些场景唯美的如同明信片。
为宁静战场上的歌咏,多加一星
用活牛残忍杀害只为一个镜头,炸毁当地卡若拉冰川致永不能修复,这个片子的导演和它所犯下的罪孽,比黄海波范冰冰之类更应该被永世封杀!
多年前的电影了,突然在豆列中发现其踪迹,我居然还记得故事的大致剧情,当年的宁静真的好美,她本身便有那种少数民族女子的野性美,在这里扮演的那位藏族姑娘真是形神具备。我还记得最后,邵兵扮演的男主角抱着深爱女子的尸体,木然点燃英国兵送给他的打火机,火势滔天,掩埋了一切爱恨情仇~
90年代的冯小宁剪辑风格有林权泽的影子,虽然意识形态还是太醉人,但剧本上的可取之处还是能拍死现在那帮80后作者的。
本片講述的西藏歷史,實際和六十年代的《農奴》一脈相承,分別在於《農奴》強調階級鬥爭,而《紅河谷》是把民族主義當成無往而不利,不容質疑的價值觀。本片強調漢蒙藏本一家,是被英國殖民者從中挑撥,而導致分裂。片中反復講述以英國人為代表的殖民者如何狼子野心,強調這種西方的人文關懷實際上都屬於假仁假義,不僅是對九十年代,甚至對今天的現實影射可謂昭然若揭。
不比不知道,藏区有多难拍,后来多少部也没超过这个。剧情一般,但宁静这里女神到家
国产战争片补遗。少年记忆追忆。网络资源大多为93分钟删减版,仅在某瓜视频找到113分钟05秒版本。一句“我代表英女王要求你们投降”,道尽了国家间战争的本质。个人观点,这是冯小宁最好的一次驾驭,也是国产战争片最高的境界——写境,而非写人写事。虽然最终呈现效果依然有可见的瑕疵,且拍摄过程中有一些引起争论的操作,但作品过硬的质量是无法抹杀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