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庭,开始的时候看上去那么糟糕,两个儿子没有收入靠老母亲养活,女儿也不省心,可是母亲却依旧愿意一家人聚在一起,哪怕自己累点。每次家人一起吃肉母亲总是在烤肉让子女们吃。那个家是因为那个母亲而聚在一起的。
虽然中间打打闹闹,但是每次有外敌的时候兄妹就会凝聚在一起,哪怕她们之间都没有多少血缘关系,但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就是一家人。
我想说的是,虽然刚开始很鄙视那个进监狱很多次的大哥,可是看到后来却是为他流下了泪,为了家人他不怕进监狱;吴导演最后还是向生活妥协了,我觉得这是对的,千万别跟生活较真,没什么好处的。不能让家人一直为你的理想买单,也该对家人付出。
最后一家人分开过了,虽然分开了但是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能好好活下去的路。让人觉得欣慰。比如那个大哥,那样生活了近50年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路,那些年他只是没有找到路而已。每个人都有好好活着的权利和权力,无论怎样的开始,无论中间走过什么样的弯路,及时的修正,盘旋式上升,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说不出来更喜欢国产剧还是美剧还是韩剧,但不得不承认有很多时候韩剧早已不再局限在脑残的爱情故事,帅哥美女,更能带你看穿灰蒙蒙的世界里的那点事儿。
这部电影的剧情,如果让中国导演拍,一准得拍成苦逼似海的文艺片。大哥监狱出来,到处瞎混,老二是全家牺牲自己供出来的唯一大学生,结果不幸入了电影圈,还是个艺术片导演,连老婆也跟健身教练上了床,可想而知又丧又苦。老三已经离婚三次,带着15岁的女儿奔回娘家。只有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妈,在超市打工养活他们,每天含辛茹苦的买肉给孩子……这样的家庭,简直就是大陆第六代导演的文艺标配,看这种故事你要不悟出点惊天动地的另类人生哲理,都对不住他们家的贫穷。
但是韩国宋海成导演竟然把它拍成了喜剧,从监狱出来的老大,没事时候就跟着韩国大妈团在公园门口跳广场舞。看上去一本正经的艺术家老二装文艺追姑娘也只会弹一下《爱的罗曼史》。老三终日仇视家里所有人,她闺女则连她一起也仇视。三兄妹性格迥异,矛盾重重,终日沉迷于互相讥讽,最后甚至拳脚相向。吵吵闹闹的生活中,每个人开始遇到各自人生的最低谷,老三的女儿因为讨厌家人离家出走误入黑帮,妈妈也在三人面前揭露了三人并非亲生兄妹的事实,随后是大哥被黑道控制,老二替老大受死…各种大风大浪扑面而来,嘴上不依不饶的家人们,却都默默的牺牲着自己去拯救亲人。
影片不煽情也没有故作姿态的展现家对人的意义,而是通过家人们各自对生活的妥协告诉人们这个道理。老大被黑社会打瘸,与街角美发庭的老板娘结成夫妻,老二终于愿意放手离婚,也心安理得的放弃了艺术家的清高开始接拍黄片,老三又结婚了,不良少年的女儿也放弃了在学校门口抽烟而是去学了街舞。当每个人都放弃了自己一直耿耿于怀限制着自己的东西,人生就变的尤为顺利,就像结尾说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不管怎么样,只要他用自己的方法活着,就没有龌龊与高尚之分。(文/宋小卡)
感谢豆瓣网友熊麻子老师指正文中错误!!
如此家庭的剧情,笼络到各位大卡司,还能在剧场有不错的票房,是的说在演员整体素质向上,观众的电影素养也在养成。不只花钱消费在视觉效果上。虽然剧情中总有老套,但电影几段转折中的接成和每个人物不时的爆出的小高潮,都让人尚留回味。
当然能有如此共鸣,真的说影片中投射出种种现实的问题。暴力倾向,对所谓电影艺术的现实打击,不安分的婚嫁,非主流孩子,还有老人情感的认同。还有些固定的叙事方式,平凡家庭总是祸不单行,从善的逆徒总能升华为略有英雄主义的光芒,上一辈人或许有的不堪往事总会一个温馨的理由和牺牲。
一部家庭剧 或许有些絮絮叨叨,很难想象若在影院中,收场后会是怎样一番经历,我觉得在家看足以 且好
这样一个另类的家庭,处处显现着它的另类,处处显现着它的不平衡。首先,如题目所示年龄不平衡,早已到了独立的年纪,可兄妹三人却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以重新和老母一起生活;其次,身份与性格的不平衡,作为长子却没能承担起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反而成为貌似最无能的一个。作为学历最高的二儿子却并没取得成功光宗耀祖,反而一败涂地。作为小女儿本应成为全家人的贴心小棉袄却因婚姻的失败而脾气暴躁;再者,男女地位不平衡,传统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完全颠倒,两个大儿子无所事事,白吃白喝,而全家的经济来源则依靠开店的小女儿和卖化妆品的老母;最后,年龄与行为不平衡,这样一个高龄化的家族,其家庭成员却行为简单幼稚,反而被年纪最小的侄女嘲笑。如此这般不平衡的家庭关系,每天充斥着问题、打闹、争吵和危机,也就不足为奇了,可神奇的是在外人看来这样不幸的家庭,表面的混乱不堪之下却饱含着浓浓的关爱,不仅温暖了高龄化家族的家庭成员,也打动了观影人的心。
整部影片贯穿的几个画面可以用两个字来简练概括:一是打,二是吃。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满意,一见面就难免一番唇枪舌战甚至拳打脚踢,可只要其中任何一人在外面受到欺负,或者整个家庭出现了危机,其他家庭成员便二话不说,挺身而出,这样有点先抑后扬的对比表现反而倒突出了家庭成员间的团结以及整个家庭的凝聚力。与此同时,每天能把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也只有老母精心准备的晚餐了,虽然一起吃饭的过程难免暗流涌动,但反而却凸显了一家人吃一锅饭这样割不断的内在联系。正因如此,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老母在吵吵闹闹的几个孩子中间感受到了背后的温情,成了最开心的一位,而观影人也渐渐体味出了老母幸福心情的原因,感受到了另类家庭成员间彼此另类的关爱。
几个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都处于低谷的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新回归到由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家庭中,这本身的故事大框架就肯定了家庭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而这个另类的家庭准确的说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血缘纽带,是母亲的宽容乐观与坚持支撑着所有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这也侧面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以及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最终,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隐藏的几位家庭成员间含蓄的亲情也渐渐的由隐而显,在笑中带泪的观影效果中故事接近了尾声。故事最后,几位家庭成员在历经动荡后重新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回归到了各自的生活轨道中,虽然貌似家庭解散了,但其实观影的各位心里都明白,家并没散,因为家庭成员中互相的亲情和关爱还在,这个另类的家庭表散实聚。
虽然最后通过二儿子的独白,导演貌似想讲点什么关于生活的大道理,但恐怕这些大道理被大部分的观影人都自动忽略了,毕竟,直觉的感性体验相较于深入的逻辑思考更加简单也更易于接受,而且,人类共通的情感才是最能打动人心、戳中泪点的,观众们早已沉浸在对浓浓亲情的感动中了,故事最后留给观影人的还是希望与温暖。
都说家是最后的港湾,是躲避风雨的最后避难所。如果这个最后的落脚点都失去了,我们该向哪里寻找安慰?我们该如何去保住这最后的慰籍之地?
空荡零乱的廉价出租屋内,仁慕正要把头伸进绳套里,打算结束自己穷困失败的人生。手机响了,妈妈的声音仍然温柔甜美:“我煮了鸡肉粥,你回来吃啊”。仁慕决定不死了,他一无所有地回到家,理直气壮地大吃大喝,直到哥哥汉慕打着呵欠,穿着运动套装出现,他竟然不自觉地低下头。第二天,离过三次婚的妹妹美妍再次因为婚姻不顺带着15岁的女儿回到家。经过多年漂泊分离,妈妈仍然用尽心力给孩子们买肉吃照顾一日三餐,三兄妹将自己内心积累对各自生活的不满与抱怨,发泄到其他人身上,时而同病相怜,时而恶言相向,这家人嗑嗑碰碰,粗粗糙糙地相处,直到最后矛盾不可调和。
仁慕是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导演,投资拍电影失败后贫困潦倒,妻子多次出轨,但他却死活不肯离婚,又不肯放下脸面接拍色情片。汉慕数次进出监狱,40多岁的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愿意重回黑社会,连去澡堂洗澡也要向70多岁的老母亲伸手要钱,喜欢街角理发店老板娘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美妍对待婚姻人生大事却很草率,结婚离婚,带着女儿回到妈妈家,从来不问妈妈每天买肉的钱从哪里来。美妍的女儿显然是个问题少女,不读书没礼貌,抽烟花钱,因为不堪忍受而离家出走。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憋了一肚子气,话里句间都带着嘲讽,都觉得是别人拖累了自己,寻找对方的短处以成为高高在上的审判者,好平衡自己在惨败人生中的创伤,然而伤害别人越重,自己的心似乎更加混乱。
导演通过安排因为小侄女出走导致家人争吵中,把这家人之间的血缘链接的真相点出来,原来大哥汉慕是爸爸的前妻带来的孩子,与其他人没有血缘关系,汉慕听了低头不反驳似乎心里已有打算,而美妍竟然是妈妈婚内出轨怀孕生下的孩子,与仁慕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仁慕指责母亲为了给家人买肉吃竟然陪男人睡觉,三兄妹脸色大变,妈妈嗫嚅地说:“嫁给你爸爸的时候汉慕才2岁多,你爸爸总是不和我说话。”
都说维系家庭的关系是血缘,但是导演却偏要给这个快要被撕裂开的家庭再加砝码。妈妈温柔深情地说“汉慕才2岁”,当汉慕不能接受自己暗恋的女人和仁慕出游而上吊自杀,摔倒在浴室地板,妈妈过来抱他哄他抚摸着他的背,他象个小孩子似的倒在妈妈的怀里大哭,谁能否认母爱是长期抚养而积累的彼此依赖?那血缘在40多年的相处里早就被淡化了。
故事推进到这一幕,开始了反转。要找到失踪的少女,显然不是一般人力所能及。汉慕以重回黑社会为代价,让黑道人帮忙找到被囚禁被迫接客的小侄女。仁慕明白汉慕的牺牲,心灵受到振动。原来一直以来都是汉慕在为仁慕撑着保护伞,为了他能接受更高教育而作出牺牲,当仁慕失手把妻子出轨的男友打成重伤是汉慕顶罪坐牢。影片前部分,我们看到的是前科累累的大哥象个寄生虫似的依附在家里,导演有意引导我们认为前科累累的大哥是当导演的二哥的累赘,然而,随着情节推进故事展开,我们发现导演用心良苦,每个孩子都绝不可能孤立地成长、成功,光鲜亮丽的那个孩子,背后也承载了潦倒穷困的孩子的爱与支持。
仁慕看到汉慕为小美的牺牲,醒悟到自己总是跟自己过不去,表面上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其实都和身边人息息相关,为了别人活下去,家人是那么的努力。仁慕的心松动了,放下自以为是的艺术家的清高,主动接拍小电影,同意与妻子离婚,趁空闲时回家陪妈妈现在的丈夫吃饭,并从中体会到作一个普通人简单的快乐。
影片后面,汉慕脱离黑社会这一情节交待得太潦草,结尾显得和开篇那种深遂不张扬又把故事隐约显露中镜头里的气魄,缺少和谐感 。这是韩国电影把故事编得没办法圆满收场的通病,最后只好草草一笔带过(爱情片就直接让漂亮主角死翘翘)。
电影拍得有趣有情有义,镜头下的尹汝贞穿着深绿色制服,挎着皮包,身影轻巧,温柔坚定,没有抱怨过儿女,象所有的妈妈那样,永远预备好丰盛食物给儿女们,妈妈是家庭的凝聚力量,不可缺少的爱的源头。电影一开始塑造了两位潦倒兄弟的争吵分分和和,甚至合谋骗小侄女比萨饼,此时两人的行为语言也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征,令人好气又好笑,想想又有些心酸,40多岁的大男人,用尽心思算计15岁小辈的两小块比萨饼,折射出70多岁妈妈的无奈、坚忍与宽厚的爱。导演把一家人对亲情的渴慕、难以抵制的情绪宣泄,体现在一次集体出游。二哥因为离婚而心神不宁,妹妹借此指责二哥太自私,情绪之下三兄妹就与邻座人大打出手,场面混乱不堪,镜头转向一边的妈妈,只有妈妈面无表情地独自坐在饭桌前喝着酒,就象要把全部人生的苦都默不出声地吞下去。而到了回家路上,一车人都情绪低落,又是妈妈首先打破僵局,鼓励大家,将大家的情绪有效地调动起来。
亲情之爱很奇怪,离得远了就感受不到温暖关怀,就会觉得被世界所抛弃,明明孤独的心需要彼此安慰彼此搀扶,靠得近了,不知不觉又生出刺来,算计来算计去。其实,不是别人的刺伤害到自己,而是自己的眼里有横梁。家是最后的港湾是人生的避难所,就象影片三兄妹那样,当他们在外面伤痕累累,都要回到妈妈这里疗伤,然后再重新开始新的阶段,所以,要好好爱护这最后的避难所,尤其是当妈妈还在那里等待着的时候,爱的守护一定是彼此的牺牲与忍耐。
《高龄化家族》改编自韩国作家千明官的同名小说,该作专注描绘人生在不同阶段的质感,以及对亲情的感悟等等。故事中的人物平均年龄超过40岁,遂得名《高龄化家族》,一方面昭示了当代社会不可回避的老龄化问题,更别有深意地从新锐的角度阐述了成长的话题。这是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一种展现,老龄问题不光是老年人的问题,还有大龄青年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在韩国出现,现在中国也初露倪端。影片中三兄妹蜗居在母亲家过着凌乱的生活,在各自觉得怀才不遇的同时又对亲人相互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怀疑到了母亲的头上,让人觉得这几个作儿女的真是差劲,就活该这样悲惨。但是伟大的母亲就像大地一样,包容着一切的好与坏,用温暖的母爱照顾着几个大龄儿女,坚韧地持续着,哪怕孩子怀疑自己谩骂自己也还是那样安稳不动。这部影片被定义为喜剧,但我没有感觉这里面喜在何处,反而觉得有些心酸,这部影片除了表达社会问题外,唯一歌颂的就是母亲的伟大,当然在母亲爱的感染下,导演放弃尊严开始接拍皇片,叔叔也为了侄女的安危宁愿牺牲自己,亲人间的感情渐渐明晰,点明只要亲情在,大龄就不是问题。
也失望了。。。
有点日片的味道
男神你好
想了解真是个韩国人,这部
果然是拍英雄本色拍的要治疗了
最后说教了半小时,嘚啵嘚啵嘚啵
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感动不起来
什么都没有亲情来得重要。
很喜欢
三星半比较标准化的套路,完成得还行
人总是得遇到点事才会成长。
三星半,亲人就是,我们可以吵架彼此欺负,但别人不行。卑贱也好,龌龊也好,只要过着被允许的生活就好了。前半部小温情,转折的太过牵强
韩国编导们确实非常擅长将平淡拍出味道来。是教育体系问题,还是?因为我接触过很多朝鲜艺术界人士和官员,我没觉得有这个能力啊。那就不是民族性的了。
放屁可大声了呢
因为尹汝贞才看的,很不错的生活片。结尾很幸福。
喜欢这种感觉
前面有些地方挺有趣,后面为何画风突变。。生硬反转只为强行煽情
在电影院看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团糟,导演让几个奇怪的人组合成了一个所谓的“家族”,上演了一系列有趣、狗血的桥段,虽然挺俗套,不过,前半部分还不错。
石缝里的小花 朴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