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这部只有两小时的电影,就像过了三四个小时。(途中太困昏了过去)
这是部相当残酷的电影。这种残酷绵长,深渊,无法剔除。
-每个人的心都被践踏着,每个人都在逞强着。
结尾处的石鱼本来翻白肚,但尾巴一摆生命回来了。算不算是一种导演的安慰呢?
-在远离学生生活之后,我很久都记不起来,少年人之间的龃龉。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害怕和恐惧。“不能被视作异类”。要做出任何一切举动来维护当前的稳定。
《心之石》是2016年一部冰岛电影。 电影讲述冰岛渔村两个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少年Thor和Christian之间的故事。Thor与妈妈姐姐一起生活,是家里唯一的男性,时常被姐姐捉弄嘲笑,妈妈对他也不上心,还怀疑他偷鱼。Christian是家里独子,母亲性格懦弱,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Christian施暴。那次未经农场主斯文同意骑马出去露营,第二天,父亲怒气匆匆赶来,当着他朋友的面骂Christian小偷,对他又踢又打,不揍死不收手的节奏。这样两个孤独的少年自然成了一对好哥们,形影不离。 Thor暗恋贝丝,Christian和汉娜似乎是“一对”,Christian想牵线搭桥,让贝丝了解Thor的心意。谁曾预料,四个人相处的过程中,Christian发觉自己对Thor产生了超越友谊的情感,这让小直男Thor很反感,两人友谊的小船也濒临翻没。Christian自杀被抢救回来后,Thor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失去Christian这个朋友,并主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诚意和真心。 这部作品里最出彩的就是自然景色。冰岛的夏季更是宜人,有极昼现象,黑夜很短。 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少男少女骑马去艾达湖边露营,早上Christian走出帐篷,山谷空灵,他向青草覆地的水潭走去,水面倒影浮动,那场戏美极了,Christian像希腊神话里走出来的阿多尼斯(Adonis),“水边的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是永远年轻的植物神,长着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每年四月至五月,各地都会庆祝阿多尼斯节,纪念这位花美男。爱神维纳斯曾经对他一见钟情,扮成猎人接近他。出于同情,他勉强接受让她陪伴左右。传说阿多尼斯其实对异性没有兴趣,也有说他是双性恋。一次外出打猎,他不自量力,被野猪攻击抵死身亡。维纳斯伤心至极,向宙斯求情,宙斯允许阿多尼斯每年春天复活,秋天再回到冥界。至于他的性向之谜就再没有机会揭开。 回到电影里,眼下的冰岛生机盎然,神话里未曾被爱神打动的阿多尼斯,这次有机会觉醒吗? 觉醒,是人们对感知的重新认识,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到对自己更为有益的行为目标,是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升华。纵观全片,导演的叙事流于表面,没能深入挖掘人物关系,让人在情感和关系的流动变化中体验,体悟,并获得真正的觉醒。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四个人,只停留在对性的纯粹好奇和探索上,没有产生真正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无论是Thor和贝丝之间,还是Christian对Thor产生的吸引都缺少一种chemical,一种火花,一种梦和神性的幻想,没有这种火花与幻想,最后只能降格为一场机械呆板的“表演”,一个吻、一幅画不足以触发真正的觉醒。竟然还试图通过Thor去悬崖边捡海鸟蛋这场戏来唤醒Christian对Thor的“玻璃”之情?调动或深挖人物关系,让人物之间的情感流动起来,产生碰撞,才是根本。比如汉娜,挖掘她身上的能量,给予她更多的戏份,由她去带动和激发Christian的内心,促使他觉醒。Christian的觉醒是根本,是基础,没有它,这部作品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129分钟的时长里,整个故事枯燥机械,重点不突出,人物关系阐释呆板,节奏拖沓,冗余明显,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缺乏说服力。 当然电影开头的12分钟导演把握得特别好,景色更不用说了。13/4岁的青少年就是“小大人”,身上的荷尔蒙日益旺盛,正给他们的身体、心理带来很大的变化。海里钓上来的鱼是他们的发泄对象:徒手挖腮,重重踩摔。三五成群混混似地晃荡在废车场上,砸车搞破坏,开枪乱扫射。喜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跟父母关系擦枪走火。他们对身体的变化既焦虑又兴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对性,对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望,同时新鲜又害羞。导演特意用了很多仰拍镜头来提醒观众要多留意,多关注和尊重这些“小大人”。 电影里的小演员开拍前接受过8个月的紧急训练。可惜,导演叙事能力的先天缺陷终究还是限制了小演员的发挥,导致他们的表达僵硬,刻意,不真实,看起来更像是个道具摆设。
索尔的最后一吻,克里斯蒂安眼角的湿润,是明媚还是昏暗?我们该接着思索还是就此两断?
不禁让人想起很多别的东西
LGBT人群想在一起的阻力怎么那么大 即使法律认可 社会上的文化风气仍然不友好 现行客观生活方式不适宜LGBT人群的生活 所以生活方式没调整之前 这个状态要持续很久
希望大伙能勇敢站起来 为群体发声 为自己发声
怎么说呢!经历过的都会懂吧!那种内心深处的震荡,无人看到的痛哭。影片的里好几处场景黑屏上映照出自己的脸,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来那些自己曾做过的同样的事,也曾有着同样的心情。最后的那条石鱼我原以为它同样死去了,看了评论之后又重新回去看了一遍,的确,到了最后,石鱼翻了个身,鱼肚子上的白色闪了一下,游向了深海。没什么,无论如何,所有的心终有一天石沉大海,跌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再也记不起从前的斑斓……
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寝室,在他额头轻轻地一吻,或许会说索尔被掰弯了,但是我认为有没有被掰弯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任何爱情都会附随着代价,尤其同性的爱之中,这个代价尤为沉重。索尔或许渐渐地明白了,他那样的爱是何种概念。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消失,剩下最后一点尊严,不仅仅是为了逃避,更多是为了保护所爱之人。
索尔和克里斯蒂安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到身边的好事之徒会揶揄他们为情侣。
在两位少年间青春期的情愫正在萌发。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女性家庭成员的性早熟影响着他;一个父权中心,父亲有暴力倾向,鄙视同性恋者。于是,常常有孩子们偷偷离开家,在路上相伴着的黎明与深夜,画面中总是有着低照度的冷峻。
索尔家中有个浪荡的单身母亲(索尔心血来潮钓上的一筐鱼被她搁置在门外腐烂),一个强势吵闹的姐姐(会嘲笑他在被窝里手淫)和一个爱写诗画画不被家人理解的小姐姐。索尔和镜子里的自己尝试亲吻,把梳子上的毛发放到下身来弥补未发育的缺失,克里斯蒂安会温柔地帮他化解别人对他的嘲弄(被脱裤子扔外面,游泳,尿床),他暗恋一个女孩,克里斯蒂安就帮他玩抓人和婚礼游戏促成他们。两个女孩和他们玩真心话大冒险时,欲盖弥彰地回避心中的目标,选择和对方亲吻,这起哄了旁观者的欲望,也起哄让克里斯蒂安和索尔亲吻,索尔不在意地执行,却让克里斯蒂安反倒生了闷气。
四人行偷马野营,却两两各生情愫,五味杂陈。克里斯蒂安清晨将全身埋进浑浊的池里大喊发泄,水外却空荡无声。
他面对着父亲的暴揍,镇里长辈的丑闻前鉴和同龄好事者对亲密画像的嘲讽,就像孩子们钓上石鱼后鄙夷的踩踏, 像被豺狗咬过的羊被无情射杀。他们本无错,却被逼得只能断脚而飞。
克里斯蒂安有靠近悬崖的轻生冲动,最后被其父亲教唆下悬崖的却是索尔。悬崖失手回温的那个紧紧的拥抱,是克里斯蒂安对父亲的厌弃和对爱的唤醒。幸好,克里斯蒂安躲在马厩里自杀未遂,得到了索尔翻窗来的一个额头吻,这或许是这位笨拙朋友最大限度的温柔。
希望克里斯蒂安像结尾的那条石鱼被放逐大海吧,再也不要被打捞被唾弃,被世人惊扰。
看着抑郁,灰色的情绪真的适合冰岛。
严酷的自然环境,威严的父权,爱和痛都像一掠而过的凛冽长风。去年威尼斯断背狮得主,所有真心以对的爱都该得到尊重。(想吐槽这画面为什么会暗得乌漆麻黑?你跟“维多利亚”可是一个摄影呀!)
石鱼是鱼中的异类,不是被伤害就是被孤立,其它生物都不敢冒险与之亲密,像极了克里斯蒂安,也像极了我们。
整部片子1/3处在全乌漆嘛黑,1/3处在半乌漆嘛黑,基本只能欣赏手机屏幕里我自己的大脸,主要是对那个金发小帅锅的热爱支撑着我看完了全片。
三分之一的打光简直想哭。两个不同男生的性觉醒,一个焦躁,一个痛苦。父权、闭塞的环境、冰岛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他最终能给他的不过是额头的亲吻和一句粉饰太平的约定。游走的石头鱼,希望你再也不要被钓上来了。
就只看到了爱…看到了我最喜欢的画面,看到了美和痛,看到了光影背后的沉默少年,躲在阴影里的阿多尼斯……逆光的反射,空荡的白色和青紫色,暗红色的深夜,喘息声和黑暗交织,深色的海浪不断拍打,一种别离,被丢回水中的石鱼,游向深处……
用两个男孩的性觉醒意识来表现青春期的一体两面,男孩的成长不是借助于对自身和对异性的认识,而是同性之间的差异给予心灵的成长。拥有北欧电影一贯的清新脱俗和冷峻残酷。
冰岛是不是缺电啊,乌漆嘛黑的。
终于明白。海鸟和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应该是整个电影节最爱的片子了,应该可以说是我这段时间里最爱了。完完全全陷入导演所营造的氛围,萌动的性意识,青春的狂躁,暴力和只属于那个时期的悲伤都有了,很细腻。看得出导演对自己很有信心,节奏把握十拿九稳,一点不慌乱,镜头画面捕捉风景人物完美,演技到位,在座位上完完全全被冲走。
2016年威尼斯酷儿狮奖;原来是戛纳获奖短片《鲸之谷》导演的长片作品。高饱和高对比的摄影绝美,凌波微步的手持镜头很有活力,但最棒的还是导演指导表演和捕捉人物non-verbal关系和状态的能力。动物尸体的隐喻也用得很好,让人想起《捕鼠者》。全片看似叙事性弱,但又高潮迭起,让观众慢慢地走进少年的内心深处。
故事化,去情节化,淡化故事的外部冲突,将冲突矛盾和挣扎转向了人物的内心,一切都是向内的,用大量的空境和行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性成熟让男孩内心各自经受着挣扎,从关系一步步的走入低谷,到心理上更成熟的理解和原谅,孩子性格的顽固和青春成长的残酷最后都跟片中那个阴冷的大环境融为一体。
冰岛青春物语,性萌动都是冷色调。看着那条石鱼翻身游向深处,仿佛得到一点力量。
2016威尼斯日-酷儿狮奖,虽说冰岛新浪潮这个概念这么多年做不实,不过这部片也至少有几个所谓关键元素吧(比如“风景”)。单说作为小镇片/青少年片还是蛮不错的(男主索尔仿佛是从达内片场过来的,故事放到美国小镇几乎也能成立……),不过有点拖沓。
在阴暗冰冷的镜头里,讲述残酷的青春成长物语,虽然对生活细节、人物行动等刻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但由此造成叙事节奏缓慢也易使影片略显沉闷……克里斯蒂安在黑暗的马厩心悸又绝望地哭泣那场戏表演得很棒,想到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因为与众不同的性取向而担心受怕甚至自杀,我的眼眶就湿了!
剧组是不是没给打光的师傅发够盒饭?两个小演员都演得好棒啊 悬崖那场戏真是太好了 以及 冰岛人方向感一定都特好吧 那么大片荒野 下辈子想当冰岛人 不开心的时候面对山川河流和星星
扣一星是因为太暗了看不清,其他没毛病
冰岛的电影那么阴郁残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问题。2个小时刻画两个少年的性觉醒的苦闷时期,饱满有力,只是太过沉重。[B]
克里斯蒂安是那条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打死的石鱼,是被豺狗咬死的温柔无辜的绵羊,但也是那只咬断双脚逃走的海鸟,也是最后那条被丢进海后,翻转过来,尾巴一摆,最后游向幽暗海底深处的与众不同的石鱼。非常喜欢片中与世隔绝暗无天日的北欧小渔村,极寒极夜的高纬度环境,少年们性觉醒的美和痛,阴郁冷峻
冰岛乡村小男孩的性觉醒和性成熟故事,充斥着阴郁、冷峻和沉重等北欧电影特有的气氛元素,表现出了初入青春期的男孩对于性认知的相似性和让人惊讶的迥异矛盾性,从旁观者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二人关系和情绪起承转合式的微妙变化,不禁感叹在压抑的大环境下人物命运的卑微,小演员的表现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