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长大未成人的年纪。世界正在十七岁的心里展开。
漫山的雪,铺满了整个屏幕。十七岁的两个少年,在雪地里扭打,眼里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无论多厚的雪,春天总会来临,那时,小溪开始流淌,鲜花开满了草地。两个少年的心早已融化,像山间的溪水,像原野的鲜花,热烈地奔腾、撞击、开放了。
试探、拒绝、欲拒还迎,欲说还羞,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成长的烦恼一个也不少。除了确定“我到底是爱男人还是只爱你”这样的困扰,还有各自身份与家庭的变化与变故,这些都是成长所必须要面对的,无法躲避。
阳光总在风雨后,青春是一道亮丽的彩虹。
终于,两个小子从雪地里扭打的“啪啪啪”到了床上的“啪啪啪”,还双方各互攻了一次。防线最终被身体的吸引所突破,荷尔蒙的味道喷薄而出,热烈奔腾,像两头情窦初开的小种马。
青春的味道是如此甜蜜,如此迷人。影片最后,他奔跑在蓝天下、在山林间、在鲜花从中,与相爱的另一个他拥吻,只愿时光停止在此刻,只因这一刻的美好无法取代,千金不换。
什么是17岁?17岁是白先勇笔下的寂寞,是流行歌曲中的雨季,是欧容镜头里花容月貌、挥洒肉体的
她,也是好莱坞开着外挂、重返校园的
他。歌声、文学、电影里的17岁,是容纳了成长与欲望各种洋流的海水。
但这些都不是泰西内的17岁。泰西内的17岁,是两个喜欢大打出手的男孩被父母强迫着一起生活、结果爱上了彼此的故事。一个男孩叫达米安,金发白皙、家境优渥还是学霸;另一个男孩叫汤姆,黑发健壮、从小被领养,因为要兼顾农活学习很渣。外形、个性和阶级完全迥异的他们只用了三个学期就从对头变成了恋人,而发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麓的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激起半点仇恨的涟漪。
等等,这确定不是腐女在写耽美小说?它的作者真是法国手册派导演安德烈·泰西内、那个曾拍出
《野芦苇》的泰西内?拿过戛纳导演奖、七十三岁的泰西内?——这也是《当我们17岁》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很难想象一位古稀老人会以健步如飞的身姿,带来一个如此青春洋气的故事,讲述一段只存在于耽美中的男孩情谊。
耽美,是最直观的印象,作为同志观众很容易识别出电影中的耽美成分。比如导演只用两个镜头就讲述了感情的变化:两人打完架在山洞避雨,烟在嘴唇和手指间来回传递;达米安看着汤姆脱得一丝不挂、纵身跃入高山冰湖——从厌恶到暗恋的转折由此确立。又比如争议很大的床戏,完全就是一篇脑补出来的互攻文:先是黑发XO金发,然后金发等到黑发睡着了又XO回来,这种只存在于漫画小说中的情节变成电影画面后固然让人忍俊不禁,也容易引发对真实性的质疑。
洋葱如果剥到这里就结束,对泰西内或电影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只有继续深究才会发现,《当我们17岁》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有意义的——一场同志电影实验。事实上它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耽美化,能否成为同志电影的创作方向之一?长期以来属于腐女特供的耽美文学是否具备变现为同志电影的潜力,从而让耽美和同志两种类型不再那么泾渭分明?泰西内给出了他的思路,即:用写实的手法来拍耽美,也许可以。
写实,在电影中俯拾皆是。比如群山间放牛打草的南方牧场生活,达米安母亲作为山村医生上门问诊的日常等(她给汤姆母亲看病也是促成两个男孩在一起的契机)。男孩们的心路更是浓墨重彩的环节,电影一点点推进他们从排斥到相吸的过程,同时又暗示其实一直有迹可循:达米安喜欢戴蓝色耳钉、喜欢烧菜,墙上挂着大卫·鲍伊和
《爱疯狂》的海报;汤姆的性觉醒虽然比较迟,但镜头里他常面无表情的窥看达米安。 最初观众以为那是厌恶,但逐渐就能感觉到目光中的艳羡情绪——因为差异所以吸引。后来达米安问汤姆为什么针对他,汤姆说“我不喜欢你看我的眼神”、“我不喜欢你的耳钉”,各种敷衍的表情。事实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基”调:学校篮球队挑选队员,两个男孩都是最后才被选中;在套上不同队服前他们其实有更多的相同——同样的敏感、同样的好胜、同样的不合群,就像狼行成双般发现了彼此。这样的写实细节和铺垫就像一路撒下的小面包屑,将观众潜移默化的带入耽美的森林。如果说耽美是平步青云的风筝,写实就是那根细细的线绳,它让电影的乌托邦成分一直牢牢的掌握在导演手里。在如今耽美影视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国,泰西内用写实来拍耽美的影视实验尤其具有参考价值。它意味着耽美作者必须清楚意识到意淫和现实的差距,并且愿意用写实的手法去丰满细节、去缩小这个差距。《当我们17岁》是一杯考验观众味蕾的鸡尾酒,它的重要性不在于调兑出什么,而在于调兑过程本身。它见证了一位毕生站在新浪潮光影中的老人问道于腐女、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精神。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仅以泰西内的前作作为参照系,自然就会错判这部电影的意义。
在泰西内所有作品中,《野芦苇》似乎是一道无法绕开的坎。《当我们17岁》从风格上游离了《野芦苇》的恬静诗意,但在很多地方依然看得到传承关系。比如战争的阴云永远笼罩在青春的头顶,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死亡成为了男孩们感情嬗变的催化剂;女性都扮演了重要助攻角色——《野芦苇》中是向日葵般的女孩玛伊特,《当我们17岁》则是达米安的母亲,这位优雅温柔的女性与两个男孩构成了互相扶持的稳定三角形;两部电影都是HE结局,因为泰西内相信同志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但最最让人惊喜的,还是在《野芦苇》已经过去二十年、导演已经变成耄耋老人后,新作依然没有任何惆怅和缅怀的迟暮气息(这就比德斯普里钦的
《青春的三段回忆》好太多了)。泰西内拒绝强加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过来人经验,而是让男孩们从心出发、不留遗憾的去爱。因为喜欢你,所以对你表白,至于你喜不喜欢我那是你的事情;你可以讨厌我,但不能可怜我,更不能因为可怜我而喜欢我:这样爱憎分明的感情无论是否带有耽美色彩,都是最干干净净的致青春。不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不是站在岁月的年轮回望青春的投影,而是真真切切活在当下、活在17岁的理想国里。最后汤姆在崇山峻岭中一路飞奔,穿过蓝天白云,穿过绿树浓荫,扑到达米安身上和他忘情的拥吻,那种甜蜜足以让观众感到炸裂般的欢喜。
而他们才17岁。
我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流利的电影之一了,故事情节非常顺畅,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没给满分的原因是因为可能它没有带给我更大的悸动。
我一直在思考托马斯的“动机”是什么
可能是他羡慕达米安的环境,羡慕他优秀的成绩与爱他的家人。
又或者是,他一开始变对他动了心。
可能电影本来就是第一种说法,但是在我心里,我一直抱有美好的第二种想象。因为他对达米安动了心,但是他所处的环境不允许,所以他欺负达米安,希望让他讨厌自己,然后自己再讨厌他。这样也许就能放下爱了。
不过这也只是我美好的想象,我喜欢抱有这样的想法去看电影,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电影对两人的刻画已经很完美
两个人从冤家变成了深情的恋人
致青春
一、同樣的感情,不同的時空舞台和文化裝饰。所以常常把這些本質換湯不換藥的當作風俗片民俗片觀賞。這不是批評,因為可以看到別的人類生活、思考甚至瘋狂的不同的細節,有意思呢
二、前面铺垫的肉体冲突对抗张力很足,以至于最后距離一下子消失並且柔情的交缠一起对比就極强烈。或者說男孩子的一種肉體衝突到極致突然轉變為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肉體衝突。這甚至予人一種深感刺激的具身的體驗
三、話說裡面蟲子還真是多,比如Damien鼓起勇氣(還是在裏比多的驅使下?)找Tom 搭話時穿過的家裡門邊牆上爬的疑似蟑螂🪳,再比如葬禮後陪他媽睡起來扶櫃子的手上的疑似蒼蠅🪰。如果是導演的隱喻那就絕了:前者象徵蠢蠢欲動,後者比喻心亂如麻😂
四、最後的尺度驚人,把小朋友們的麻雀徹底交待(還是電影中成人遊戲後的),但是那個較長的鏡頭(不像別電影那般扭扭捏捏)是如此的坦率直白安寧,以至於觀者必如賢者一般平靜地欣賞這暴風雨過後真實又美麗的風景🧜♂️🧜🏾♂️
今天推荐一部欧美电影,一个少年弱小又阴柔,一个少年孤独却强悍,两个人从刚开始的打架到后来试探性的表达爱,唯美又幸福,结局he。 片名《当我们17岁》2016年的影片,7.6分的高分,上了当年的年度排行榜,两个少年演技很好,从一开始的互相斗殴,到最后的互相爱慕,节奏缓慢,但看起来很有青春的感觉。
达米安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家的原因,他的性格有点阴柔,在学校里经常被嘲笑。另一个少年托马斯,家住在偏僻的山村,每天上学都要饶过雪山独自行走,虽然学校有住宿,但他喜欢大山,喜欢干农活,只是为家人减轻负担。但是他的性格孤独,不喜欢和同学交流,又显得很硬汉。
他们两个第一次见面就开始闹矛盾,各种针对,但又忍不住想多看彼此一眼。有一天,托马斯的母亲生病了,叫了一名医生过来,而医生恰巧是达米安的母亲。有了这层交集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缓和了一点。但见面还是处于干架模式。 青少年表达爱的方式很简单,却很难开口,明明喜欢,却一直在不断的试探。看似是在打架,其实也是一种爱的试探。
后来,托马斯母亲去了医院,他只好借住在达米安家里。刚开始达米安是抗拒的,但说不过父母,只好同意。两个人的友谊开始迅速升温。他们会一起相约打架,一起在山洞躲雨,一起去冰冷的湖中游泳。试探性的亲吻,试探性的表达爱。刚开始像小鹿乱撞一样的躲避,在洗手间拉扯时的吻。在车上时他说,我不知道我是喜欢男孩还是喜欢你?
两个人的试探换来了最后的幸福。很温暖柔情的一部剧,像极了我们暗恋一个人时的忐忑不安,不管是人物,情节还是风景,观看视觉都很佳。尤其是雪季,一片美。
文章出自公众号“彩虹有点腐”一个专门推荐腐片的资源号,目前已有上千部影片,转载请说明出处
就我觉得老爸很帅么……两男主颜值完全没得比啊……
安德列·泰西内他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和最基本的电影,这都是17岁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它的弱点。
对比刚看的《地下吻》,这一部真的好太多了。把同志当成主题来写的电影已经过时老土且没有张力。而这部电影可以把同志放在一边,好好讲述青春的乖张和莽撞,法国农村的景色全都体现出来,再配合从冬季一直到夏季,真的是部合格的好片。
從題材、故事到想法、立意都是十足的金熊相,劇本應該也不會太壞。但是活生生操作壞了,敘事僵硬尷尬,剪得雞零狗碎⋯⋯有點可笑。還有就是,描寫同性性行為的時候能不能請個專家指導一下,笑死掉了,假得讓人出戲啊,再手搖鏡頭也沒用⋯⋯ #柏林电影节#
美少年之间的爱情,啱我心水。让暗恋的人载着自己去跟网友约炮,亏男主想得出来
为了最后那个在大山里奔向恋人的镜头。相信自己,相信人,相信生活。
关于这部影片,针对豆友短评我觉得很有必要多说一句:片名叫做《当我们十七岁》,而不是《我十七岁的基情》,所以导演的出发点原本就不局限在这段感情上,尽管这的确是很核心的情节。如果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评论,而武断地认为那些战争背景毫无必要,那么我觉得你的分析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
特别是最后音乐一起,找到了【野芦苇】的感觉。
从第一个学期演到第三个学期,从冬天演到夏天,还有“神助攻”的妈,结合Damien还有Thomas两人周遭的环境变化,涉及而不过分深入,配上“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故事显得有青春感也很简单。这么一比最近看的好几部同影,感觉少了一些造作矫情的气息。全片最后的吻很美,有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
言而有物。“我想知道我是喜欢男人,还是只喜欢你。”PS:人们说随着时间,一切会慢慢好起来,我懂这个,也希望如此…但我知道,我永远无法接受他死了,我有时候会想他,有时候不怎么想起,每个不想的时刻我都还好,可接着悲伤又会回来,我又会意识到他死了。
那年总是看着你的我的目光,你是我十七岁的天空中最美的月亮。拍出了少年人的青涩懵懂与不知所措,那种无知无觉的野性张扬真的太撩人了,最后阳光下的相拥热吻真让人忍不住想要拥抱生活。特别喜欢!
更像beautiful thing吧。我们不会“谈”恋爱的时候其实最懂爱也爱得最使劲,人生就是这么矛盾。
70多岁的泰西内还保持着一颗向腐女学习的心,讲述两个男孩从仇敌变恋人的故事(父母助攻),这是多么不容易啊!而纵身的湖水、夏日的浓荫和柏拉图的会饮篇,又依稀传来当年“野芦苇”的气息。最后两个男孩的狂吻让人肝颤:你们特么才17岁啊,未来还有多少甜蜜等着你们!喜欢!!!
男孩成年前的阵痛与甜蜜,即将肩负责任的前夕的小品故事,泰西内的电影竟然能很青春。相爱相杀的张力在就不会难看,况且两位小鲜肉真的很在状态。[B]
跟肯洛奇并入了不爱冒险老年俱乐部 ps:冬装都是直男款,夏天一来就藏不住了
⒈IMDb和豆瓣上标注的片长都是116分钟,所以109分钟的版本也并非完整版?⒉看到「-2x²+x+2=-x-10」「-2x²+2x+12=0」「△=B²-4ac」和化学实验教室,突然挺怀念高中课堂的;⒊虽然如今社会男子戴耳饰已是见怪不怪,可我依然不太喜欢,以至于Damien那显眼的蓝色耳饰让我看到他便生别扭之感;……
参与翻译了几句。加了蜜的同志片,而且全程父母做媒,各种催化剂,让两个仇人居然在一起!你说...阿拉伯裔的小农村壮男,加上白嫩好学生公子哥,伴随如画的南法阿尔卑斯风光,两人在雪地里扭打,在床单上扭打,说不下去了。。。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影片探索了青少年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经历的青春迷惘与情感教育,四季的法国西南部山庄也成为两名男主角的心灵场所,同时教室这一场景集中体现关系变化。尽管逐渐明晰的线性叙事带来富于戏剧冲突的主线,且导演善于让自然环境变得可感,但不局限于同性故事的野心却未能让其在处理支线情节时投入足够精力。
一种由剪辑组织而成的致密叙事,与青春的速度和力量感紧密地交织了起来。对社会结构敏感但不矫饰的层层设置与推进,在自然风物的张弛舒缓下,把泰西内重新带回法国电影的高位。
完美演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恨就是爱而不得。在同志的世界上,恨就是怕。男主终于在最后一刻道明心意。树丛湖水艳阳和白雪,在这样的美景中爱一场,多么美好。纵使求而不得,还是愿意看到这样单纯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