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自由,权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多么的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进步,为曾经的苦难致以无限的惋惜。1948年12月15日,一整面红色贝鲁特肖像条幅升起,完完全全地挡住了斯特热敏斯基家的窗户,遮天蔽光。斯特热敏斯基用美工刀将窗外红色条幅划开一个口子的举动,是一个普通居民维护私人住所采光权,也寓意着一名画家坚持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
被红色笼罩的房间,压抑而又来势汹汹,大概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预告了他之后的人生。 电影已经足够沉重,可或许,现实要比之更甚。
所有人都被封住了嘴。被强行要求站队,若是你所支持的是他们的对立面,他们会温和地对你说“我建议你改变立场”。
而始终不愿意站队的人,或者说持有不同看法的人,最终的下场,是被排斥被打压被抹杀,甚至失去了画画的资格,因为,他买不了颜料。不是买不起,而是因为不能买。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被排斥被打压被抹杀,而是整个艺术的死亡。
我不懂艺术,不懂画作,不懂什么叫做新造型主义,但是我想,艺术应该是纯粹的。被统一被安排的艺术,不应该被称之为艺术。当艺术被刻意沾染上政治色彩的那一刻,或许,它就已经死了。 但是,艺术之死不会是永远的。人们的嘴,也不会永远被封上,正如斯特热敏斯基的那句话“现在发生的事情,只是历史中的一阵风而已。它总会过去的,回归于平静”。
尽管有无知暴虐的人。
但是也有为了艺术的死亡而怅然若失的人。他们或许无力改变什么,他们或许不够勇敢,但是,至少,他们对艺术不是无动于衷。他们还会为了艺术而难过而悲伤。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些人,他们深爱着艺术。这样的人,或许不多,但是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我想,艺术必然是会重生的。
不知是 Władysław Strzemiński本人不够出名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在华文网站上很少能够搜到其相关信息。在外网上搜到了相关的英文条目
相关链接http://culture.pl/en/artist/wladyslaw-strzeminski
至于条目中说到的Unism这个概念,则不甚了解,考虑到影片中涉及到了蒙德里安,结合画家本身的作品风格,感觉应该是抽象主义画派的一种延伸或改良。而关于Władysław Strzemińsk本人的历史则可从条目中知道。其实整部影片相比于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的大理石人,灰烬与钻石,福地乃至卡廷惨案而说已经“收敛”了很多。但是对于同样经历过一些列运动,且这种植根于骨髓的恐惧,在看到该片是还是会噩梦重现。特别是Władysław Strzemińs在看到所谓苏共“发家史”的时候说到:
鉴于13年后可见的范围内,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管控在雄鸡的空气中成为了pm2.5.有些事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想知道的尽可以继续低头想办法挣钱,抬头去看上窜的房价。我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似乎离反思越来越远,好像几十年前的痛苦未曾发生一样。也有很多人自我安慰:不错了,吃饱了喝足了别没事找事,有本事的那么多,我算哪根葱?
把本来属于你的掠去,再还给你,你感恩戴德。
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个疑问。
正值疫情期间,我在微博热搜上知道了方方这个人,大家都叫她公知。那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否是国外公知的一种呢?
当我有次看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渐渐从教科书中剔除时,我是震惊的。因为鲁迅先生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的文字特别犀利,像一把刀直接撕破了那些遮羞布,直接刺中我的心。但是在现在2020年,在微博上的一句话,跟别人观念不合,马上各种帽子就带上来了。
公知、美分、小粉红等等。
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有人对现状满意,那必然有人会不满意,那么,限制别的声音的发出是正确的吗?
如果是鲁迅先生在现在发出,我从来不已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种言论,恐怕会被大家骂成筛子,说他是最大的公知吧?
看这部电影我的心态是特别纠结的,因为它体现的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迫害了发出声音的人,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也确实经常因为一些言论而被别人抨击。
但是如果能发出任何声音,拥有了真正的言论自由,那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可是如果限制他人发出声音,这个社会会失去灵魂,失去自己的思想。
我不能窥得其中的道理,希望有一天能够解除我心中的疑惑吧。
《残影余像》是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一部关于先锋艺术家瓦迪斯瓦夫·斯特热敏斯基的传记电影,平淡简洁的叙述既讲述事实,又展现了美。 瓦迪斯瓦夫·斯特热敏斯基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先锋艺术家,优秀的理论家和教育家。1893年11月21出生于明斯克,经历一战,俄国十月革命,二战,1916年5月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失去了右腿和左手臂,随后投身艺术事业,1952年12月26入因肺癌在罗兹去世。1922年他偷渡到波兰积极开辟先锋艺术。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完成蜕变,他认为艺术品应该反应作者自己的心境,不应该宣扬意识形态,成为一个集体牟利的工具。他为波兰筹建了第一座,也是欧洲第二座现代艺术博物馆;1945年他组织倡议组建了波兰罗兹美术学院,并被学院聘用。他制定自己的教育计划,教授艺术史,形式原理,版式和功能图形。但随着苏军进驻罗兹,他的艺术立场和观点与斯大林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格格不入,又坚持不妥协,因此遭到新政权的抛弃、羞辱和封杀直至病逝。导演就是从这个时代转折点切入,讲述他艺术人生惨遭扼杀的最后4年。 电影从他带着学生进行户外美术教学开始,这项教学活动是他从1946年开始,每年夏天进行的。他的理论、讲座和综合知识在学生中极受欢迎。比如他用《视觉理论》解释梵高观察自然的方式,听着有没有让你觉得eyes wide open? “看,不是一种单一、不明、抽象的行为,而是一种行动,观察某一瞬间的过程,大自然拥有一个聚焦点能够吸引他人的关注,我们的视线跟随焦点移动,当我们凝视梵高画中的风景,他是否以一种寻常的、自然的、生理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答案便不言自明,沿着地平线共有四个目光投射点,每个都以自己的聚焦点为中心,于是完全相同的透视部分就呈现在画面上了,这并不是因为梵高某些主观原因造就的形式主义美学,而是他准确再现了观察风景的过程,运用他身体的物理机制,用四束平行相继的定向目光去观察,这就是梵高的现实主义,源于鲜活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目光去看,而是运用了他身体中活生生的生理机制,这并非精神层面的经验接受,而是生理层面的。” 女学生Hania感叹说:“他帮我打开了展望世界的眼睛。” 斯特热敏斯基的课不仅吸引校内的学生,还吸引校外人士专程赶来,当时他的课堂里是否也曾坐着一个叫安杰伊·瓦伊达的人呢?瓦伊达1946年开始在克拉科夫学习绘画美术,1950年到1954年他转到罗兹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导演,他形容那段时期和接触到的先锋艺术是大开眼界又影响深远。而斯特热敏斯基是当时罗兹、乃至整个波兰先锋艺术的领军人物。从1947年开始他给罗兹电影学院(当时叫电影、摄影和国家设计系)讲授艺术史,罗兹电影学院正是瓦伊达求学的地方。可惜这样有建设性、启发性的课程被迫中断。求知若渴的学生正听得津津入味,几个人推门而入,通知师生必须停下手头一切事务以接待文化管理部长的来访。 这种不动声色带有隐喻意味的影像表达赋予这部电影简洁、坚定的美感。 新政府入驻,教学楼外高高挂起印有斯大林头像的红旗将一方画布映成了红色,这种压迫式的意象直接指向新政权对艺术家在意识形态上的要求;他站起来,打开窗,毫不犹豫用拐棍将红旗戳裂,“单刀直入”的反抗招致了当局的抛弃、封杀和秘密警察的围猎。首先校长鼓动学生给斯特热敏斯基定罪,扣给他在学校散布动乱思想,暗中破坏其他讲师的权威的罪名;然后名正言顺终止他与学院的聘用合同;文化部长还当面诅咒他“应该被电车撞死”;秘密警察破坏他学生的展览作品和现场;妻子死后,公寓立即被征用,迫使妮卡只能去女孩之家;他的视觉理论被禁止;亲自设计的新造型美学主义展厅被清空;波兰艺术设计协会将他除名,撕毁其会员证;强迫清除他为罗兹异国咖啡馆设计的彩色浅浮雕作品;失去艺术家会员资格后,在普通消费者合作社(PSS)的油漆工工作也被举报而遭解聘;因为没有会员证,无法购买绘画所需颜料;没有工作,没有粮票,买不到食物,也没钱支付家佣;弹尽粮绝的他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当他拄着拐杖体力不支倒在街上时的影像仿佛走到了鬼门关。“眼底一片海,我却不肯蓝”。他转过身拒绝了秘密警察的要挟和诱惑。艺术似乎给他披上了隐形衣、一件防护衣,“任它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他相信这些“风”总会过去,生活会归于平静。 安杰伊·瓦伊达用影像展现了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独具魅力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难看而有缺陷的人的标本”,他的生命肌理丰富有层次。年轻时也曾被时代精神煽动跻身于那些体制的热情追随者中,相信艺术的唯一目的是为社会变革服务;也有日常饮食男女的烦恼:跟妻子卡塔日娜•科布罗无法善终的婚姻;与学生Hania互有心动,但迫于自身的处境只能制止幻想;对女儿妮卡疏于照顾以及后来的力不从心。这些真实的生命能量让艺术家的人生呈现更加丰富、立体。
这种叙述的层次感与细节的丰富性让影片产生一种美感。在瓦迪斯瓦夫•斯特热敏斯基周围还聚集着一批各个门类的先锋艺术家。从远处看,他们围着主星组成了当时先锋艺术的矩阵,从细部看,每颗星星都闪耀着各自的光芒。比如卡塔日娜•科布罗。她是斯特热敏斯基的妻子,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波兰最出色的先锋雕塑家之一。女儿妮卡被赶出公寓时跟新房客是怎么说的?“这些雕塑来自著名的雕塑家卡塔日娜•科布罗,我的母亲,我明天来把它们拿走,请不要动它们。” 科布罗认为一件雕塑作品不仅仅是雕塑本身,更包括了它周围的空间环境。她在自己的雕塑作品中故意摒弃了装饰性。 安杰伊·瓦伊达是拍摄人物传记电影最好的导演,多希望他也能把法国人奥古斯特•罗丹的艺术人生搬上荧幕呀。可惜《残影余像》上映不到一个月,他和此片编剧于2016年10月9日同一天与世长辞……
1.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
a.必要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主义国家如不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巩固其根本,必将受到其他艺术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于本国政治的反噬。
b.必然性:二战之后,凡苏联阵营国家,其社会、其历史,都具有产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必然条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必然土壤的。
c.斗争性:凡一国之建政,皆须团结、扶持一帮人,打倒、专政一帮人。文化艺术领域亦然如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不但既备有政治上的优点,又具备产生发展之环境,更重要一点是,它对于艺术家艺术水准的要求比较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倡之文艺理论,主要围绕“现实”展开。现实嘛,太多的艺术想法就脱离现实、脱离群众了嘛。从这点上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往往可以培植一大批体制内艺术家。在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都是被打压的对象,从这点上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其的斗争结果。
2.艺术家和文化官员是什么关系?他们应该是什么关系?
艺术家不喜欢文化官员,文化官员更讨厌艺术家。影片中,波兰的文化官员不遗余力捣毁本国之先进文艺,不遗余力迫害说真话的艺术家。这不仅是该官员个人的愚蠢,更是该国文化政策的大失败。
借用政府、市场、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文化官员、艺术家、观众的关系,我们可以提出“计划艺术”与“作者艺术”“市场艺术”三个概念。和经济问题有所类似,我们总是强调“市场的活力”,那么文化官员对艺术家的创作也不能管得太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个方针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在艺术和爱中,你只能给予你所拥有的。
默念着“对于爱与艺术,最多也只能倾己所有”这句话哭了一整场。
#2017SIFF#苦大仇深现实主义传记片。能在天朝电影节上全靠波兰使馆扛着吧。瓦伊达平均水平作品,最后一部仍然中气十足没有失手就值得加一星。可惜没能深挖艺术观念和人物剧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左翼先锋派之间的关系,说到底这部影片还是……现实主义啊……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很应景的片啊,只是一阵风不可怕,怕的是这阵风随时又刮回来。
在这个节点这部作品能在国内上映真的让人惊讶。朋友们不要惊慌,去以色列。
3.5;秉承一以贯之的主旨,苏联红色翅翼下的阴影波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艺术家们的站队,艺术一旦与政治挂钩,难逃傀儡命运;巨幅红色,巴黎蓝花束,色彩的斑斓对应情绪波动,拍得平静无比,一曲清冷的天鹅之歌,再见大师。
权力扼杀艺术的最高指示:饿死艺术家。安杰伊•瓦伊达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此悲凉,如此有骨气,晚节铮铮,可敬可佩!
瓦依达的遗作,一如既往地关注波兰的历史。聚焦一位前卫画家在红色波兰前几年的遭遇,展现红色恐怖与有风骨艺术家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存在于所有红色政权早期,让观众有着切身的联想。史特热敏斯基说,现在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他说得很对,只不过这阵风太漫长太凄厉。
4.5 勃库斯洛·林达表演绝了,少条腿穷得叮当仍一股霸气收不住,不似有些传记片演技虽好却易沦为个人秀,林达则是完全服务于导演意图与整体风格的,作为遗作,戏里西外都是瓦伊达的一个十分卓越的句号,无论于历史于电影,凛然正气,胸怀恢廓,免滥情去赘语,方为王道,狭隘扭曲都终将被证明只是一阵风
没办法,看到所有类似文革的受害者,我都心有戚戚。
瓦伊达遗作,再现宁折不弯的先锋画家的最后岁月。沉稳克制的叙事掩不住厚重的历史感与“个体是历史的人质”的悲凉底色。男主和双女主的表演无可挑剔。精妙色彩调配:斯大林海报的红色魔影,红衣女儿vs灰冷环境,被刷白的展厅彩墙,亡妻坟前的蓝花。|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上的一阵风。(8.8/10)
一个富有生气的开端,然后接着就是狂风暴雨,是政治对于艺术的干预(印着斯大林的红布挡住自然光,令一切笼上一层红;教学时黑暗中的投影被通知开会的人打开,光进入,而课被迫停止,一光一暗),画面如诗,叙事沉静,冬日冷色和暗色大衣,只有在宣扬革命时的大块的红、艺术作品、女儿、和最后献上的一束染就的“蓝”花那里才有色彩的波动。其实那些默认他的处境的人是知道他的价值的,就像那个遵照上面指令开除他的女人。一切处理得干净利落。ps,没想到第一部瓦伊达就是他的遗作。
瓦伊达的最后一部电影,看得太揪心了。魔鬼披上人皮,摧毁艺术摧毁美。而艺术家不会在政治迫害面前低头,如果非要站队的话,他们会站在美的那一边。
他画着先锋的作品,却放置在了倒退的时代。这明明是个崭新的国家,却充斥着陈旧的霉斑。当画布被斯大林的旗帜染红,正昭示着政治染指艺术。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归之途。一个显赫的艺术家被辞退工作开除艺籍,没资质买颜料没余钱买粮食,艺术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让人心寒。
又一部讲20世纪艺术家的好电影出现了真好,还如此优雅地正中问题核心;因为相似的社会背景,看的时候我感到特别亲切、更加感慨,再多的就不说了
其實共慘主義的褪色亦是一種畫風,它創作的正是對一切正常生活的殘影余像⋯同行觀看者看罷後說,我姥爺的美術老師當年直接被人扔到硫酸缸裡,大言不慚點說,Strezminski所經歷的其實已經好過很多了⋯
社会主义对与艺术家的迫害是不分肤色、种族、东西的。完全一样,不给你工作,利用粮票进一步让没有社会工作、社会角色的人等着活活被饿死,利用各种证件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你无路可走。没有什么不同,底层掌握政权,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哪里还区分得开是社会主义苏联,还是社会主义波兰,抑或是社会主义朝鲜。
瓦伊达这部遗作笔墨浓重刻画了艺术以及艺术家被极权蹂躏,同时也折射了自己早期的某些经历,似乎冥冥之中为自己拉上生命闭环的锁扣。他的大多作品都紧紧记录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脉络清晰。本片一如既往的对台词和细节都精雕细琢,真羡慕波兰能有一位如此伟大的影人。他的作品,社会意义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
#BIFF# 三天前去世的瓦伊达遗作。波兰先锋派艺术家Strzemiński的传记片,对其艺术理念及撰写《The theory of vision》过程略有提及,但着重于探讨时代的变迁下艺术家所遭受的苦难。拍得四平八稳。『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
房间里被红色巨幅画像吞没的自然光线,人体模特垂下的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