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部: 《窒息》
以下就是电影内容的总述,谨慎下翻。
男主被抓入狱,原因是杀人并且死后奸尸。念及是初犯,从开始的绞刑改成了无期徒刑。
然而入刑七年 ,又被相继发现又🈶女性被死后奸尸事件。
与男主当初的杀人手法如出一辙。真相渐渐开始浮出水面,检察官开始调查后发现男主原来是无辜者。
男主的妹妹也看出了事情的端倪,说服男主上诉,为自己洗清冤屈。
然而可怜的男主正处于法律刚刚开始制订的时期 , 法律所代表的公平 正义 不容得到任何质疑。同时当年审判甚至虐待逼迫男主认罪的相关人员也是人心惶惶,因为男主上诉成功也意味着他们职业生涯的结束。因此拒绝男主的上诉申请。
尽管在一位正直的检察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破获了此案 抓住了真正的凶手。
然而并没有任何人为此感到兴奋。所🈶参与的重要人员都被降级或者免级。男主因为法律要维持人民心中公平公正的形象,所以冤屈被雪藏,不能大白于天下。最惨的是检查官 ,骑自行车走在路上,被一辆黑色的办案车直接从车头撞击,由车尾跌落而下,最后一个镜头是检察官眼睛直视车开走方向,生死未卜……
整片重点描绘了真凶作案的过程,虽然尺度大开,但看完却是满满的心酸感,影片最后真凶绞刑前的话很令人深思,他说:“你们来的太迟了。”
是啊 太迟了 全篇死了五个女性,搭进去了一个无辜者七年的牢狱之灾。才获得真相的公之于众。
我还是想替男主打打抱不平,因为男主在狱被逼供,受了各种逼供,甚至男主都有过崩溃割腕被抢救的经过。可真凶被抓就直接绞刑的过程,就显得审判的太轻微了。
‘窒息’这个电影名真的很点题,男主经历的过程窒息 法律的宣判窒息,检察官付出的代价窒息。观众看后感窒息……
总之,是一部适合你心情落寞,觉得自己是最不幸者的时候看看这部剧。相比起来,自己的挫折是不是就显得轻微多了?推荐一看。
2016年,惊悚犯罪电影《窒息 |A martfüi rém》
电影名字有点意思,起码是好好看过这个作品的。
既然是18禁的,好多图看来也是放不出来了。不过确实感觉挺真实。挺难受的。
匈牙利电影感觉拍出了老苏联的味道。。然而我却有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让人窒息的社会,好人并没有好结果,我为啥要看这么一部致郁的电影呢?本来以为是个恐怖片。。真是的。
两位主角实在是长的太相似,对于我这个脸盲来说 太痛苦了,也许这也是导演的圈套也说不行呢。
电影尺度其实挺大的,不说漏的。。主要是尸体很真实,解刨也过于真实了。
剧本其实挺硬核,问题不大,气氛渲染到位。虽然上来就告诉你了凶手是谁,但是演绎的扑朔迷离,效果还是不错。
也许那些社会主义味道让人熟悉,但是这个电影评分有点难,毕竟不喜欢这个题材。但是确实拍的不错,有点尴尬。
-------我是窒息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致郁的过于真实。
重回社会主义阵形国家的工厂岁月。
模拟案发现场性侵经过时,女孩的表现居然很有笑果。
监狱风云。强奸犯是不是真的在全世界都被其他囚犯鄙视?
“裸着身子自杀”。想起钱云会,自己绑着石头跳水自杀。
女主比较好运,凶手因自身原因无法进入她身体,试图将她放铁轨让火车压死造成卧轨自杀,却因为苏醒而逃过一劫。
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这在全世界都存在。
凶手是个变态狂魔,悲催的是即使杀了人要奸尸也硬不起来。不死都没用。
警察们虽然为了破案不择手段,但想破案的人还是有的,而有些人为了政绩,为了缓解上头的压力,有时候就会找替罪羊。国内很多冤案都是如此。而上面的领导却很高大上地维护这种错误的发生,说是不想让老百姓对国家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好讽刺。
这个匈牙利的案子,放在如今的天CHAO一点不违和。简直就是魔幻的现实。
白银案可也是最近才破。
获刑十年,真凶被处决,可是含冤的人依然没有被昭雪。
《窒息》, 匈牙利 电影,冤狱题材,小成本制作,没有特效,场景朴素,对于底层人物罪案还原、司法执法人员调查过程的刻画浓墨重彩。虽难免有节奏上的繁冗之感,整体仍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
相比近年国内热门的《暴裂无声》(近年国产悬疑罪案电影也不少,仅以此作代表性比较而已)而言,《窒息》在人物刻画、冲突塑造、场景还原、整体构思上,都更完整,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极权法治的乱象、审判之潦草应付、个体对抗者被谋杀、罪案过程的高度还原、犯罪伦理的个体呈现等)毫不规避、掩饰,这也创造了更为严谨的事件逻辑,更为饱满的人物个性,更为真实的故事场景,更为深刻的现实价值。在《窒息》中,冤狱者、真凶者、执法者(包括官官相卫的群像和刚直调查的个体)四位一体,三线叙事,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而《暴裂无声》本该是一出悬念迭起、深度更佳(触及官商勾结、司法腐败、律师作伥、虐童惨剧)的好戏,最终却拍成了架空衙门(衙门居上帝视角)的黑帮式民间私斗(底层小民对作恶商人的复仇行为)。只能说在现行审查体制下,影片刻意避开管理机器的刻画和现实描绘,而把民间底层与中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刻画得比较流畅。结尾执法者如天使降临,惩恶扬善,光照天下,也是我朝独有特色,这使影片的现实价值和整体品质大打折扣。这或许不是制作团队或导演之过,但作品却已呈现不足。
现实就像一个苹果,总具有两面性。不论是布满虫子,刚生虫子,或可能生虫,要享受苹果的美味(体会现实的价值),挑出虫子、避免腐烂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于是有人作了挑虫者,指出虫子的危害和腐果的不健康,甚至隐约给出杀虫子或避免生虫子的建议。另有人却当了果子的维护者,坐论虫子高蛋白有营养,或者果园情况特殊,不宜苛求等等。这也恰恰印证了现实的两面性——包括在现实之中的人的两面性。
现实主义艺术,必然要触及现实,但只是触及,甚至还要规避现实中的种种元素、现象、人物、机构,这是远远不够的,也必然不会塑造出足够立体、丰满、多样的艺术人物和扣人心弦、逻辑顺畅、创意大胆的艺术作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足够好,那就先从“不足够好”做起吧,只要努力和用心,艺术作品以及作品诞生的环境总有完善的一天,这或许是当下不少内地电影人的无奈选择和良心之举。
话说回来,暴裂无声,对比近20年难以计数的粗制滥造的国产娱乐电影,已算良心之作(个人归类7.0/10档)。至于为什么会群情涌动、给予过誉好评(8.2/10),一方面大约是万众对触及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热诚渴望,另一方面大约恰恰是因为这些年艺术作品品类和内容的贫乏。
再回归《窒息》这部影片来看,其情节和内核,相信有健全理智的国内观众,都不会觉得新鲜——底层人物意外成了无辜的强奸杀人犯,新任检察官固执调查真相,真凶逍遥法外继续犯案,最后无辜者也没有翻案脱罪,而只是一直关押到刑满释放,固执调查真相的青年检察官被蓄意撞车身亡;冤案制造者只是个别作调离处理,“法律”无声无息地保全了组织要求的“威信和尊严”。故事在冤狱者刑满释放后的压抑的嘶吼中落幕。这些故事情节,在拥有独立司法调查权、审判权和媒体监督自由的地方(如欧美、日韩地区),还是颇为猎奇和不可思议的,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恐怕真不会觉得新鲜,更不会觉得奇特。
以我们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之地,当代几十年,发生在周遭的各种奇闻异事、罪案刑事、离奇世相,要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素材真的可以信手拈来。像《窒息》影片中呈现的故事,我们身边就有鲜活事例: 内蒙古的呼格案。而且呼格案前前后后的离奇怪诞、深度广度、人性冷暖,胜过《窒息》中的呈现。只可惜,这样的故事和事件,不胜枚举却难以在电影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呼格案的各种悬疑夸张、人性冷暖、荒诞滑稽,不一一列举,感兴趣者自行查阅)。
如是这般,大家对邻邦韩国现实题材影片的热评甚至过誉,对暴裂无声等少数国内良心制作的过誉,也便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全由赖于这魔幻的现实,我们必须找一个出口,来体会“感同身受”的共鸣,来享受现实的真实、怪诞、阴暗、血腥的一面,以免在荣耀国威的、绵绵不绝的主旋律艺术作品中,高唱颂歌窒息而亡。
这部影片我感觉还是可以的,打三星别介意哈,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算了你们自己看吧:基于真实改编。本片发生在1960年代的匈牙利,以系列残暴凶杀而出名的小镇马特福。真凶被缉拿归案7年后,凶杀再次降临小镇,手法如出一辙,是误判还是效仿?本片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匈牙利,存在令人窒息的社会、政治和心理博弈,当局者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错综复杂的阴谋和令人不安的戏剧网络中。
就像有人不喜欢香菜,有人不喜欢上班,这个世界上,也有人不喜欢活物。
[窒息]真是叫人窒息。
六十年代匈牙利,司法腐败、警察无能、冤假错案、人心凋敝。
犹如无数块湿纸巾,堵住了社会的口鼻。
尤其是这个反常规的杀人狂。
夜黑风高,路边野地干草垛,其紧扼受害人脖颈,直至窒息。
随后,勃起,对着冷冰的尸体,释放欲望。
与一般奸杀犯不同,十年内,他先后杀害五位女性,全是先杀后奸。
典型的恋尸癖。
道德人伦中,恋尸癖从来是绝对禁止,且光是看到这三个字,就已经一地鸡皮。
但再怎么反人类,也不得不承认。
对于性方面一直领先于其他物种的人类,其仅是海量性癖好中的一种。
而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至少在匈牙利,有那么一个恋尸癖。
就像有人不喜欢香菜,有人不喜欢上班,这个世界上,也有人不喜欢活物。
奇怪是,恋尸癖并非人类专利,生物骨子里似乎都有恋尸基因。
早在1912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默里·莱维克便发现了企鹅的恋尸行为。
2015年,在巴西首都某公园里,更有人拍到雄性特古蜥对着雌性尸体消遣了两天。
而人类就更早了,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有位叫希罗多德的史学家,虽非恋尸癖,但喜欢研究。
在他笔下,记载了几千年前人类最早的恋尸癖——古埃及人为防止恋尸癖,会将漂亮女性的尸体放至一段时间后,再送到殡仪员手里。
这还不算完,他还发现本国历史上还有个恋尸癖皇帝,希罗多德戏称其为“冷炉子里烤面包”。
有趣的是,恋尸癖出现在道德体系尚未健全前,没有伦理束缚,但多数人还是表现出了本能的反感。
譬如赫梯文明,就曾立法规定不能和死者发生性关系。
而进入文明社会后,道德体系完备,其就像第二把枷锁,将恋尸癖关在了历史边缘。
明面上恋尸癖的记载少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却有隐喻。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为和罗密欧私奔,朱丽叶喝下神父的假死药,在墓穴等待罗密欧将其掘出。
悲剧的是,罗密欧消息不灵通,误认为朱丽叶真死了,吻过其尸体后,服毒殉情。
还有更直白的《格林童话》。
1812年,其首次出版,但并不是什么少儿读物。
且不谈《睡美人》里包含了极强的恋尸癖隐喻,最著名的《白雪公主》,初始版本和如今也是大相径庭。
原始的《白雪公主》里,王子是位正宗恋尸癖。
当他看见白雪公主尸体后,一见钟情,欲带回城堡玩赏,结果被仆人无意撞到尸体,苹果吐出,白雪公主复活。
恋尸癖极其边缘,却始终在不同文明中若隐若现。
而其由于变态极端,实例资料甚少,直到近代,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
把恋尸癖推上研究议程的,是其本身。
1847年,法国出了位千年一遇的恋尸癖——弗朗索瓦·伯特兰德。
直到被逮捕,这位法国中士已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盗窃猥亵尸体两年有余。
他也成了学者们研究恋尸癖的一手资料。
1850年,比利时心理学家约瑟·古斯兰在一次讲座上,发明了个新词“Necrophilia”来形容伯特兰德,从此恋尸癖有了专业术语,正式归入精神疾病。
但这也仅只是开了个头,中期因缺乏大量案例,恋尸癖研究进展乏力。
终于,1989年,有两位学者结合那些星星点点的例子,将其分成了“真恋尸癖”和“假恋尸癖”。
对于假恋尸癖,其感兴趣的并不是尸体,而是尸体是谁。
就像[安娜·福里茨的尸体]中的三个年轻人,当国民女星安娜·福里茨粉丝遭遇意外,遗体又恰好送到了他们面前时,气氛就变得微妙了起来。
而素有“最美阿根廷第一夫人”之称的伊娃·贝隆,生前备受尊崇。在电影[不眠的伊娃]中,其死后,尸体更是激发了部分阿根廷人的恋尸欲。
至于真恋尸癖们,但凡尸体,来者不拒。
比如经典恋尸电影[困惑的浪漫]中的小夫妻,两人都是真恋尸癖,凭借丈夫工作之便,两人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尸体,继而拥抱性福。
毕竟还只是偷尸,[困惑的浪漫]只能算轻量级。
真恋尸癖的最高层级,是[窒息]中的连环杀人犯,为满足恋尸欲望,不惜杀人。
不论是何种恋尸癖,都是极致的性欲倒错,是病。
对于心理疾病而言,关键在对症下药。
问题是,在恋尸癖领域,专家们目前仍无法确定恋尸行为到底是欲望宣泄的健康途径,还是病情继续恶化的原因。
因而,恋尸癖如同心理学癌症,尚无有效解决之法。
庆幸是,专家们至少搞清楚了恋尸癖的成因。
其并非基因自带,而是环境使然。
1989年那两位学者,除了将恋尸癖分类,还发现,恋尸癖们多半从事过能直接接触尸体的职业。
正如[困惑的浪漫]里的丈夫,其职业是验尸官。
而[安娜·福里茨的尸体]里,其中一位年轻人更是常年在停尸房打杂。
工作是一方面,还有性格。
恋尸癖通常社会地位低下,自尊心扭曲严重,十分害怕被拒绝。
长久下来,压迫的自尊会嬗变成极端控制欲,表现出来则是一个绝对顺从的伴侣形象在心中成型。
而尸体自是最符合要求。
[冷月亮]里,阿德和西蒙就是这样两个悲惨的男人,不知哪天,他俩偷来一具女尸,填补了这种心理上的沟壑。
此外,孤独也是恋尸癖的诱因。
震惊全美的杰弗里·达莫,集杀人、吃人、恋尸于一身,而其父曾透露,在10岁到15岁阶段,达默孤僻异常。
2016年的[瑞士军刀男],汉克为排解孤独,更是幻想捡来的尸体复活,陪他长期作伴。
可窥见,恋尸癖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多管齐下。
但说到底,恋尸癖是边缘的心理疾病,恋尸者是边缘的可怜人。
当然,可怜的是那些没走极端的。
他们的爱虽变态畸形,但纯粹,在某种条件下,甚至成了柏拉图。
譬如[特别的吻给特别的你],姗卓是个恋尸癖,但她恋尸恋的并不重口,更像是少女怀春选错了对象。
至于[窒息]里那位穷凶极恶的杀人狂,为欲望杀人,可怜则成了可悲,可憎。
毕竟,恋尸癖或许是上帝的无心之举,而人的生老病死,自然法则里早已板上钉钉。
-
作者/夭夭酒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与其说这是《杀人回忆》,我更觉得这是《狩猎》,男主从被定罪的那一刻起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被屈打成招、被狱友欺负、被人们辱骂……即便出狱也没能重获清白。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继续杀人行凶,男主却替他背锅。即便是将罪犯缉拿归案又怎样,男主的清白、青春、时间也不会回来了。当真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匈牙利连环杀手片,故事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刚步入社会主义的匈牙利,整个社会其实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个女孩奸杀后政府为了业绩严刑逼供了嫌疑人使其伏法入狱,但性无能的真凶却在7年后又开始作案,越来越明目张胆,后来甚至对熟人下手。尽管影片加入了政治讽刺来调和纯粹犯罪片的单调,但影片还是略显拖沓。。。
勉强及格。这片有一点很珍贵:裸女尸和解剖的直接镜头尺度在犯罪题材里也不多见,甭管用没用模型,诚意是有了。这导演的手法并不似一般匈牙利电影,压抑且浓郁的调色加舒缓的节奏更像德国片子。虽然真假罪犯的演员选的太像,好在结构很简单,全片处理的很轻,受冤的假犯人遭刑讯只在他梦里晃过几个镜头,68年时事背景造成破案压力以致于男主难得平反也只是一处电视新闻加几次办案人内部的争执来体现,这一基调倒符合男主脱罪后那声绵长的呐喊。我突然想到,是否有故意装成罪犯,待真凶出现时索要国家赔偿的人存在呢?作为故事,应该挺有意思的吧
男主和凶手长得太像了……
一个高度类型化的故事,却缺乏节奏,人物的奇怪电影。结尾的金属撞击声和三个平行的视角是难得的升华一笔。
很有力量的故事,但是导演的整体叙事还是过于平淡和松散了。
他们需要证明,他们需要一个凶手
两个凶手长得太像了,一度没分出来。另外,真凶貌似对红发比较有兴趣,开始杀的几个人都是红?棕?发,他老婆为了取悦他特地带了红色假发穿了红色高跟鞋,差点被他当成猎物干掉,为何最后一个一次行凶的时候放弃了明显红发的男主妹妹,却杀害了一个明显是金发的女子?
真的是剧如片名,令人窒息。政治正确有时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么一个有正义感、有能力的检察官就那么被谋杀了……男主在河边的声嘶力竭,既是控诉自己的悲惨经历,也是导演为观众安排的情绪宣泄。ps,女生不要当面嘲笑男生的无能啊……
同类题材里,远不如《我是杀人犯》。
Martfü,匈牙利的白银市,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司法体系与民众心态竟然如此类似。无论是含冤者的自我负罪感,审判者的保全体制,还是行凶者的异化动机,全都往一条错误轨迹上走。甚至到了最末尾都不忘“体制错误,不能平反”。
又是一部极其小众的匈牙利电影,故事刚硬,摄影出色,氛围渲染的不错。与杀人回忆不同,凶手很早便大白于众。奈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老警察的腐败无能,与年轻警察的理想主义交锋,反而更加令人扼腕。从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到1968年苏军布拉格撤军,即便一个萧瑟的工业小镇,也很难不被其影响。
3.5!真相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替罪羊。
为了政治意图而制造冤假错案,这让人很窒息;因为自己的前程不敢承认错误,这也让人很窒息;最后小警察的死也让人很窒息(往往揭露黑暗体制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揭发毒奶粉的记者,罢工运动的组织者)
额,我其实想给五星的,这剧本,这表演,尤其演变态的那位,这摄影,还有这写实的风格,看得我汗毛倒立。看来每个国家都有这种类似的连环杀手,不禁让我想起了很多电影。扣一星是因为两位男主长得实在太像了,咱不能选个差别大一点的么。
匈牙利版《杀人回忆》。看得出导演野心不小,试图用连环凶杀案背后错综复杂的人性迷思和社会群像映射整个时代,但无论是对于案件本身的呈现,亦或是人性挖掘和案件背后的社会学思辨都有一种比较模棱两可的态度,电影中太多的细节做得都很直白草率,倒是镜头没有回避暴力和性场面,尺度挺大……
其实三星半的感觉,两个人长得实在太像还以为是兄弟俩,以及兄妹俩如此亲密几度让我以为一半为了掩盖丑闻。有点想吃麦辣鸡腿堡了
喜歡這類變態殺人劇情,有劇情,有看點,不過還是缺少點特色。
全程心疼可爱又可怜的被刑讯逼供的男主角!看完电影整个人都不好了,话说凶手和被冤枉者长得好像,快分不清了......
入狱十年才发现无罪,早噶哈去啦?这些西方果家,真的,损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