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野田高梧名垂不朽的是,从1949年的《晚春》到1962年的《秋刀鱼之味》,他与小津共同执笔创作了小津安二郎晚年的13部作品......
野田高梧参与共同创作的那些作品,也完全变成了小津独特的调子。但是,此前的小津作品往往对下层社会人们的苦难生活也有着强烈的关心,但《晚春》以后的小津作品看则开始大量描写中产阶级或中产以上阶层人的人们洗练的生活,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加入了野田高梧的作家式喜好之故。野田高梧是一个最尊重中产阶级式的稳健良知的人,在电影方面尤其厌恶那些无意义的故作深刻。小津安二郎之前的主题也一贯是从保守性良知的立场探讨贫困问题和人性的正义等问题,在得到了野田高梧的协助之后,他开始在保守的良知可以毫无抵触地通用的范围内设定题材,加以琢磨,直至心满意足为止。二人的合作总是和和气气地、意气相投地进行,但这一时期地小津作品中唯一一部被认为是陷入了故作深刻的影片《东京暮色》,据说是在二人的意见屡屡出现强烈对立下所产生的作品。
看到说这是中期最绝望的一部小津。其实感觉到新的价值观碰撞到了比较核心的地方,自由VS家庭,而且多次悬念的表现手法也比较偏西式,无论是小女儿出什么事了,母亲的身份什么时候揭开,渣男什么时候回来,全都是悬念,但是拍得又很稳不是悬疑片的风格,悬念带入的是强剧情,也与一般亲情片不同。整体风格悬疑冷峻还有点绝望。
小女儿的遭遇基本可以视为现代自由思潮影响下的新一代,动荡,自由,又带着误入歧途的标签,可能暗示着颓废和被人视为放荡,名声不佳。看到后面其实觉得小女儿真的没做什么过分的,甚至没有一错再错走向堕落,只是游荡在外和去麻将馆等人,感觉到的是东亚社会对于女性误入歧途的严苛标准,那个抓去警察局的父权管控也简直了。怀孕打胎部分想到《四月三周两天》,感觉似乎日本堕胎管控不严,当然每个传统社会都把未婚怀孕当作丑闻。这里有没有日本对孩子生命的讨论,我不太确定,至少小津没考虑孩子生命权,母亲算不算杀孩。不生的理由似乎是不愿意像母亲一样抛弃孩子。小女儿的误入歧途其实只在于婚前恋爱以及怀孕堕胎,带来的名声不好,不利于相亲嫁人,这种被名声支配的感觉就很清朝和传统,当然也有可能默认一旦女性嫁不好这个人就完了,学速记学下去也未必不行,但是介绍里因为学速记所以近墨者黑,也不太懂。小女儿问身世部分似乎想证明自己是坏种所以堕落,结果并不是。打渣男巴掌部分也很爽,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给人感觉这是一个清醒自决的人,而不是浑浑噩噩为爱痴狂的人。小女儿死前的话“我不想死,我想从头再来,我要重新生活”很像《神女》,甚至那种处境都有点像,被黑暗的时代欺凌但是内心仍然没有放弃,却要死了。
拍渣男坐下来的斜仰拍角度就在塑造这人的形象,话语也很好笑,“你看我都瘦了”。但是女友走后一个人喝酒时的落寞又是真的,不知道是在落寞没有当成父亲,还是自己是个承担不起责任的人。
一家三个女性在一起的时候以为想说明不幸的婚恋共同性,进而互相支持,结果不是,母女姊妹的身份关系放在了同病相怜以前将人隔开,每个人继续保密。
到结局回归最传统的价值观,为了孩子健康长大应该婚姻忍下去……看得上火。这里其实是用母亲的缺位和小女儿缺爱悲剧来拆解自由,证明了家庭价值的崇高。
母亲形象其实有点模糊,或者说和一般习惯中抛夫弃女重新出现的母亲形象有点不同,既不是堕落又不是贤妻良母。在家外反反复复地看,没有主动承认,没有回归,只是想近距离能看到孩子不愿意离开东京。结局却又没有很惨,可能是日本跟中国戏剧习惯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太一样。她的三任丈夫似乎要预示这人的动荡和不良,但是实际又看不出什么问题,只觉得惨,就和小女儿的遭遇很像。
其实这里的母亲和《浮草》里的父亲有相似之处,回到了原来的家附近徘徊又不肯主动承认。但是相比对父亲动荡和花心的宽容,母亲的离家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宽容,只有恨意和觉得肮脏的看法。甚至小女儿的死也被直接怪到头上。
说到悲剧性其实看起来就是源于现代自由价值的侵入,让小女儿离家,而非接受安排相亲结婚,安稳无忧。但是又用大女儿的婚姻论证包办婚姻在这个时代出现的问题和离婚的可能性,即传统价值的衰落。母亲不确定算不算一条线,她的动荡是悲剧,但是和第三任丈夫在一起相互依靠又似乎想说家庭仍然可以依靠。小津仍然站在传统这边,但是又很绝望地知道传统的不可靠和痛苦。原节子这里笑容极其稀少,小女儿也是那么美却永远苦着脸。
《东京物语》的悲剧部分可能是子女的疏离,但是这疏离倒未必有价值碰撞,只是必然的父母子女渐行渐远。
小津罕见的深入骨髓的悲情故事。从色调,画面到表演都透出一股深深的绝望气息。与丈夫感情不合的大女儿带着孩子回到了父亲身边。小女儿整日在麻将馆里,她试图寻找自己的男友,因为她未婚先孕了。但当她找到自己的男友后,男友不愿承担责任跑掉了。失望无助的小女儿不敢告诉父亲怀孕的事,于是偷偷将孩子打掉了。
同时大女儿发现了回到东京开酒馆的母亲。母亲当年与情人私奔离开了父亲,如今再见到母亲后,大女儿不愿意让小女儿知道,所以她与母亲达成共识隐瞒母亲的身份。但母亲的情人恰好是麻将馆的老板,小女儿曾在麻将馆里见过母亲,也与母亲有过交流。她隐约凭儿时的记忆觉得这人有点像母亲,但她不确定。但因为麻将馆老板告诉小女儿她的姐姐曾经来过让她肯定了自己的判断。最终,母亲向她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随后小女儿在餐馆遇见了男友,她愤怒的她扇了男友两耳光跑了出去,结果因铁路管理员的疏忽小女儿被火车撞死了。小女儿从始至终没有向家人透露过自己的男友和怀孕的事情,所以大女儿将小女儿的死怪罪于母亲,母亲决定再次离开东京。母亲在即将启动的火车上不断向外张望,将寒冬里结雾的玻璃擦干净期待大女儿是否会出现在车站送别她。但直到火车离开大女儿也没有出现。大女儿目睹了当年母亲离开父亲后对家庭命运的影响,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重新回到丈夫身边,孩子需要父爱,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大女儿离开后只剩下了父亲一人面对余下的人生。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东京暮色》,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劳苦大众们能过且过的评价了!
松野空松:
仍然不习惯小津的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
Prometheus:
在小津的维度算是太过狗血了点,一场关于小女儿的成长教育。
欧.尹:
可以感受到影片中的情绪,好像一杯淡茶,散发出幽幽茗香。但欣赏不来。
coco:
战后的阴郁生活,戏剧化的命运一再打击生活的信心,家庭的变故需要直面的勇气。
Her Majesty:
多看小津的电影,对影像的感受力和人世间情感的洞察力都有帮助。口味最重的小津。
我们敏熙:
这部里父亲角色在结局前倒是很无力的感觉。虽说这部有这么多抓马,但是力度却不太够。结局的不够有力果然还是因为父亲角色在影片前面部分铺陈不够吧?
果树:
从第一幕,电影就一直笼罩在阴郁的氛围下,并且一直到最后都没有为这种阴郁找到出口。时间上有点过长,尤其是前段的铺堑。感觉直到中段往后才渐渐有了叙事的节奏感。
Pincent:
小津也是挺锋利的,相对剧情较多的一部,没那么含蓄克制。“我不再喜欢东京了”,原生家庭的母爱缺失永远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命运,悲凉的背影,误会隔阂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变故,只有父亲啊,不得不经历终将到来的孤独。
法罗岛帝国皇后:
很小津安二郎:小女儿的死亡——《东京物语》;老太太的骤然离世、大女儿的离去——《秋刀鱼之味》女儿的风光出嫁、母亲角色的缺失——《父亲在世时》。母亲的英年早逝,渣男很典型的霓虹靓仔,寥寥几笔就把有吸引力没担当的小崽子演的出彩。
子夜无人:
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松散,从《东京物语》里那个永远都觉得很远的、够不着的东京,变成本片当中我就在这里、却不知自己可以安身何处的东京,而小津电影里人物的表演状态和角色的生命历程又永远是拧巴的。演员纷纷像那种按一下肚子就会说话的声控玩具一样麻木、机械、呈现被操纵感,从头到尾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但角色身上发生的悲喜交加却有着最逼真的底色,由此便形成天然的矛盾,在他不同作品中因为两边程度的倾斜,而时灵时不灵。
米米:
战后作品,还发生在严寒的冬季,有人说,小津安二郎很绝望。战后的日本发展的太快太快,大幅冷峻的“新场景”,和极少温暖的“旧场地”;努力融入的中年,备受压力的青年,迷茫痛苦的少年。在这种快节奏中,小津的“故事”也没有给这家人“喘口气”的机会。矛盾,迷茫,痛苦,压力,麻烦,一件接一件的出现。这是“小津的绝望”,东京的严寒冬季,“太冷了”的是心。一个温暖的人,是怎样看待“绝望”呢?从小津爱用的“碎碎念”,到每天早晨,太阳依旧升起,每个人会因为面对“自己”和别人产生“关系”,也会因为这样的“关系”去做出“改变”。小津总能在平凡中找到温暖的各种影子,并抓住她,“敲打”着每一个人。所以小津并不绝望。这片用了很多很多的背影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简单”的一个背影,包含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FIFF14#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019.05.04→2020.02.23:黄昏时分,终于拾看《东京暮色》。—— 母亲外遇离家出走,姐姐夫妻不和回父亲家暂居,妹妹未婚先孕选择堕胎……即使是戏剧感挺足的故事情节在小津安二郎沉着冷静的镜头语言下依然只是有条不紊地内敛叙述,不过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还是感觉有些抓马。在经历这些事后,孝子决定回丈夫家,父亲问她:你回去能和沼田好好相处吗?她回答:我会尽力。即使不行,也要努力。→ 如果父母不和乃至常闹矛盾争吵,孩子虽然父母双全也挺难幸福吧?
父亲默默旁观了一会,发现这电影里父慈女孝、安稳静好的,便问道:这是谁拍的?儿子: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父亲趁机感慨诱劝道:这导演不错啊!你看结了婚成个家多好,又温馨又和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要明白导演拍这个在倡导什么~。儿子:这导演一辈子都没结婚。父亲:…
妹妹太好看了,CC封面的她。最后真是忍不住随着原节子一起泪崩啊。虽然剧情有点韩剧味,但这片子的悲绝对是深入骨髓的。看到最后一秒,都没有等到春天到来。
孑然一身的父亲孤独,夫妻失和的姐姐孤独,有巨痛不与人言的妹妹,从小孤独。是什么让当年的母亲抛弃儿女,离开身份体面性情温雅的父亲,与前后几个情夫浪迹天涯?恐怕是销魂蚀骨的孤独。姐姐把这些孤独归因于母亲的缺席,但明眼观众知道,她自以为是的牺牲,何尝能拯救女儿于她未来的孤独?杯盏前的敷衍,牌桌上的笑谈,三言两语,极尽人间凉薄。所有尝试都是一个徒劳,所有挣扎都是一个绝望。生儿育女,是孤独的延续,悲剧的轮回。姐姐那段“未来多少幸福等着你”云云的劝慰何其苍白。在凛冬暮色中,只能像母亲那样抓住身边那个谁暂且喝酒取暖,或者像父亲一样,淡淡说一句“这样啊”。
杀人于无形的典范。全然的沉静和优雅,观者完全感受不到剧情、构图、剪辑,一切手法都不存在,但却无时无刻不被悲观包裹,只有剧终之后细细体味,才明白三个主要人物的线索纵横交错,编制出人生婚丧嫁娶的绝对和必然。天才让你看完之后马上惊呼神迹,大师让你看完之后五十年泪流不止。小津无疑是后者。18.12.3 重看,不断复现的时钟、玩具,还有悬浮的灯,都是极为重要的意象。两个姐妹对应两组母女关系,一个全然失败,一个试图挽回失败,家庭在彻底解体同时也意图重组。光压得非常低,人物进出光线,就像是一场有一场残酷的曝光,整部电影就是在这样曝光的残酷、旁人玩笑的残酷和小津近乎残酷的镜头中构建起来。
#重看#虽非嫁女,仍以女儿的离开收尾,老无所依的背影昭示着永恒苍凉的人生况味;给予了你那么多的爱,仍是无解的寂寞,母爱的缺席让她裹挟着全世界的恨意,努力挣扎的新生如暮色四合,调子悲凉沉郁,直如沉坠夕阳,很快就要沉入无边的孤独光景中去,至此小津告别黑白光影;车站山田五十铃翘首赛高。
2018.6.17 重看。山田五十铃神样的演技,甚至可以说,论哭戏,她有多好,原节子/有马稻子就有多不足。山田五十铃的背影和笠智衆的背影演技截然不同。今个儿是原节子98岁生日,也是小津大银幕第三部。痛哭不止。
9.3;原来有些悲伤无法与泪水相连
2018SIFF。「多元素」的非典型小津电影,两代人亲情的隔阂与梳理、夫妻关系、两性关系,最后解决方法依旧是传统的「隐忍」,甘为配角的原节子在目睹了父母、妹妹的悲剧后决定回归家暴的丈夫却是更大的悲剧,笠智众最后又露出招牌式的「小津微笑」却让人无法轻松,「我不再那么喜欢东京了」。
见识到了小津的伟大,那些很庸俗的故事被拍得如此沉郁、悲凉。世事皆有缘法,人生几度冬深。
之前看的小津的电影在情感上极为克制隐忍,东京暮色相对情绪波动比较强烈且戏剧化的!主题讲的是破碎家庭造成的人物情感缺失的悲剧。镜头、画面整个基调如同电影名字一样让人觉得昏暗、悲痛甚至绝望。只是也许用现在的心态来看不太能接受结尾姐姐为了孩子而回归已无情感的家庭的选择。
三重丧子之痛:久未谋面的、从未见过的、刚刚相认的。两代人的多起不幸婚姻或恋爱,导致孩子承受亲情缺失之苦,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同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小津又一次提炼出了家庭亲情中的共通样例,略微言情狗血,也是增强了剧情复杂度,有了些许悬念感。最终让原节子饰演的姐姐选择带孩子回到丈夫身边,也是悲剧之后的一种无奈,婚姻家庭有时也只得如此坚忍维系。
小津最后一部黑白片,也是最阴郁的一部。”我不再喜欢东京了“,家庭彻底崩坏,虽然通常被认为是失败之作。全片无运动镜头。剧作上还是弱了些,用前一个小时布局不能不说是太慢了,沉闷。音乐用法属于音画平行,灌得太满了。原节子还是洋溢着圣洁光辉。《寻找小津》里的弹子房+《咖啡时光》之未婚先孕
明子打胎后回到家,瘫软地坐在地上,猛然看见正蹒跚学步的道子咿咿呀呀地向她走来,她惊恐地用手捂住眼睛,念叨着“不要”;然后躺在床上,听着不知情的孝子说起姑姑替她物色的相亲对象、婚姻、生活,心里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泪,却依然死撑着那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这一幕,好绝望。
很闷吗?不觉得,反倒觉得剧情太过戏剧性,倒不如小津之前的电影那么细腻,那么能冲击我的内心。静止的影像、低位的镜头,永远没有什么大起大伏的矛盾冲突,影片中最激烈的冲突也就是有马稻子怒扇渣男友两巴掌那里,依旧是小津的风格。原本一个8点半的黄金档伦理故事被拉长成两个小时,漫长而别有韵味
并称映画“四大女优”:原节子 山田五十铃演绎母女搭配,应该说是最近看的小津导演电影里比较伤感的一部;一直以还原温馨家庭为主题的小津电影,在导演后几年发生了个别影片的变化,原节子出演的姐姐孝子一角已经出嫁生女因和丈夫闹矛盾回“娘家”小住,早年离家出走的妈妈留下了一个妹妹和在银行工作的爸爸,妹妹爱上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负心汉,未婚先孕,整天价找这个小白脸,而那个男子总是各种借口躲着不见妹妹明子。私奔在外的妈妈突然回到东京就在他们附近开了一间麻将馆,她也到处打听两个女儿的事情,纸里包不住火,终于,姐妹二人先后知道了这个女人就是她们的妈妈,妹妹在堕胎后身心俱疲,终于,在和“妈妈”摊牌后失足被撞身亡,而被噩耗打击的妈妈也准备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再次远走他乡,在火车站,她依依不舍的在车窗前到处张望,没有看见人
孤独的父亲玩着拨浪鼓,再也不喜欢东京的母亲火车里凝望窗外,为了孩子正常成长不得不回到丈夫身边的大女儿,浪费生命到最后想重新开始的小女儿,死在意外里的儿子。如此绝望。还好有众富多才的配角们稍稍为缓和。
这么多部看过来,原来这部才是小津最极端最悲伤的一部,父亲与女儿的设置虽不再新鲜,但以往小津电影里并不多见的戏剧化剧情却在这部片里比比皆是,妻子跟着别人跑了的丈夫,虽出嫁却仍过着平淡生活的大女儿,怀有身孕却被负心汉抛弃的二女儿。父亲独自玩钢珠那段以及母亲在车站等大女儿那段同样心酸。
依旧是岿然不动的低机位,却哪里有平和简直是残酷。堕胎回家后与孩子的正反镜,麻将馆八卦闲人的冷嘲热讽,拉面店外的事故和无动于衷的男人。毋忘父女相依,原因母亲和兄弟姐妹的缺席。我不想死,我想重新来过,活得好一点。
相比起其他季节,选择在秋季观看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的确会更有感觉。小津像我们的熟人,每次和他相处,聊的都是不变的日常事。就像工作后,穿过列车车站,走过一系列广告牌和门店,在常去的小酒馆碰上,不经意的对话总是关于家长里短,他要退休了,他要嫁女了,又是浅谈即止的,间或沉默,像家人之间的无法被填补的空隙,再点份烤鳗鱼如何?再续一杯酒,暖气腾腾,这样坐着,在夜晚,悲伤逐点流露,秋意渐浓,倍觉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