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着反派脸的塞拉斯谁能想到,作为军医的他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一方面也可能是医疗物资和患者已无法治疗的原因,选择结束他们的生命,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可能让军方认为他患了精神病,也可能自己崩溃进来,最后看到的照片让他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唤醒,陷了进去。
本影片交代大致情节进度较快,没有刻意隐藏悬疑感,更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原院长的惨无人道治疗方法导致塞拉斯的上位,但是塞拉斯也不是合格的精神病院长。伊丽莎白内心的斗争也成为了点睛之笔。
最精彩的莫过于最后本以为爱德华和伊丽莎白正常的在一起,结果原来爱德华也是精神病人,这也让这段爱情故事有一些现实少一些无脑的罗曼蒂克,但是精神病人竟然懂得用药和病理,连塞拉斯都认可,说他是个合格的精神病医生,这里可能是个漏洞,最后两个人在一起的画面应该是爱德华原来的皇家精神病院。
这是一部讲述精神病人及治疗方法的电影, 虽然故事情节没有《禁闭岛》那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这真的可以说是一部好片。片中许多情节和暗示首尾呼应,需要看第二遍时才能领会其中的精妙,例如,男主拿出怀表看时间时痴醉的眼神,他为什么会去玩弄骷髅头去电青蛙,以及他对女主所说的每一句欲言又止的话。。。
而主题曲通过女主亲自弹奏出来,更是令该片的配乐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完美结合,浑然一体,特别是结尾的画面简直太美想重复看。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片中关于精神治疗的探索,绝对是达到了灵性电影的新高度。虽然我不是医生不懂精神治疗,但是觉得影片中关于精神治疗的方法大概可分为三类:
一、以痛止痛式的疗法。这是老院长使用的方法,这种疗法在今天看起来显得粗暴残忍,甚至丧心病狂。不过在一百多年前的时代,当精神治疗问题还是如此神秘莫测,医生用这种方法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探索尝试,通过让患者面对最痛苦的事情,以此来控制/克服恐惧。这种疗法的效果显然差强人意,往往是让患者旧痛不去,反增新苦。
不过,认识到内心的“恐惧”是一切精神问题的罪魁祸首这一点却是对的。只是这种“恐惧”隐藏涵盖之深,恐怕不只是一百年前的人所知甚少,一百年后的人估计也不会了解的太多。。。
二、自然疗法。Dr. Lamb控制医院后,将正常的医护人员关在地下室,而把病人当做正常人,虽然病人看似可以正常生活,但是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治愈。
三、角色代入疗法。Newgate治疗绝食婆婆时,用这种先肯定和认同病人的幻觉,与之建立信任关系,然后再慢慢启发她面对真相。。。这。。。这不正是圣灵唤醒我们所用的方法吗?简直不能赞的更多。
回想一下那个画面,在一群疯子之间,一个疯子在医治另一个连医生都无法治愈的疯子?这他妈的到底谁是医生谁是疯子啊,学习ACIM的朋友这时想必会心领神会了,这不是在说,爱 (圣灵)才是真正的医生吗。
“圣灵其实是代上主发言之「声」,一直陪着你在幻境中流浪,漂流到如此遥远的异乡。”-告别娑婆
===================================================
台词赏析:
------------------
What's it like? To be in love?
(小女孩问Eliza的这句话或可说是最关键的一句台词了,串联了整部电影的思想内涵,当时Eliza欲言又止,我以为是因为那种感觉难以言表,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恍然明白那不是因为Eliza无法言表,而是因为当时她也不知道!)
-----------------
Eliza: Why did you come here?
Newgate: I came here for you.
Eliza: For me? Why?
Newgate: I-I saw you six months ago at a medical lecture.
I saw you.
You looked so lost and so beautiful.
It sickened me to see you exhibited like a sideshow freak.
I would have stopped it if I could, but I couldn't.
I-I couldn't.
So, I vowed there and then that I would find you
and that nothing would stop me.
Eliza: Did you even know my name?
Newgate: It didn't matter.
Eliza: No, it does matter.
Saying otherwise proves you're no better than any of them.
Newgate: Than who?
Eliza: My family, my doctors, my husband.
You act like I'm some precious thing to be bartered
or put on display or possessed.
Newgate: It-It's not like that with me, Eliza.
Eliza: No? How is it different?
Newgate: It's you who possesses me.
(与通常的爱情故事不同,Newgate的这一见钟情包含的不仅仅是爱情。。。)
-------------------------
Dr. Lamb: We're all mad, Dr. Newgate.
Some are simply not mad enough to admit it.
(我们都疯了,只是大部分人都不敢承认,又或者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而已!)
------------------------
Newgate: You know, Eliza said you were always very kind to her
and the other patients.
Marion: I loved them like my own children.
Newgate: Even Lamb?
Marion: There is some good even in poor Silas.
Though I fear it has become deranged by madness.
Newgate: How do I understand him?
Marion: Your first instinct was the right one.
Think of him as your patient.
Shine the light of your sympathy into the darkest corners of his mind,
and maybe then you'll find what he so desperately wants
to keep hidden from you and from himself.
Only then will you have what you need.
Newgate: To defeat him?
Marion: No. To heal him.
(令人尊敬的Marion医生)
---------------------
Eliza: Help me. One of you. Please, I'm not mad.........
(许多人都听到了Eliza的求救之声,可是没有人会相信她帮助她,除非他也是个疯子,被爱/圣灵感召的疯子。。。。)
起先是当恐怖片来看的,后来越看越意味深长,不错的电影。电影中医生和病人的身份被颠倒,而医生反而干着疯人的事。电影中男主角为了仅有一面之缘的女神,来到了医院,经历过种种危险,最后成功和女主角远走高飞,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他们却都是精神病人。闭目自问,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又是谁,为了爱和理想,我们比精神病人更强吗?
《地狱医院》改编自爱伦·坡短篇小说《塔尔博士和费瑟尔教授的疗法》,原著的情节十分简单,主角应邀造访一家疯人院,中途越来越觉察看护人员的行为颇为怪异,最后他终于明白,原来院中病患和医生的身份已做了调换。除掉开头结尾,小说只有两个主要段落,先是院长带着主角四处参观,并讲述一种乍听新奇、细品令人不寒而栗的特殊“疗法”;高潮戏发生在晚餐桌上,主角目睹医生护工们的表现越来越荒唐离谱,大惑不解之际,被羁押的真正医护们冲入房内,把他从难以置信的局面中解救了出来。
这篇小说已多次被搬上银幕,最早是1913年的法国默片版,1932年的德国版是把该故事和另一篇《黑猫》糅在一起,此后西班牙、波兰、墨西哥、捷克的电影人都借用过该素材,而此前所有的版本中,以1973年的美国版最为出色,虽然因成本低廉,被淹没在数目庞大的爱伦·坡影库中。原著采用见闻录的样式,主人公没有参与到叙事中,作为一个旁观者,耳濡目染了一起匪夷所思的奇闻。这样的结构很适合短篇小说,但没有主动性的主角在银幕上是不合适的,必须要改造成挑战暴政、拯救受难者、完成爱情追逐的典型英雄式人物,《地狱医院》成功地将单个点子支撑的短篇小说扩写成引人入胜的悬疑大片。
影片增添了许多现实的厚度,为荒唐的故事前提增加了可信度:疯子管理下的医院暴露出许多问题,锅炉烧不热,缺乏补给,疯子中存在“内奸”,疯子“院长”需要培养一个门徒继承他的统治;另一边,被关押的医护人员疾病缠身,即使逃离也是被追猎殒命,无法像小说结尾那样,狂风暴雨般瞬间扭转局面。小说中重点描写的餐桌乱舞一段,影片中只是点到为止,说了一些有关性的粗俗笑话,那些让我记忆深刻的挑战节操和动物扮演的疯狂游戏,没能再现,这是比较不满意的地方。从看到预告片那刻起,我就期待这几幕的真人演绎,竟然被略过了。
片中有一条支线,是吉姆·斯特吉斯所饰的年轻医生尝试治疗病人。有别于正牌院长残暴施虐的“圈养”和冒牌院长分配职能的“放养”模式,他在两者间取得了折中——通过耐心,尊重,理解和善意的欺骗,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友善配合。相比前两种,这样充满人道的对待和治疗方式,无疑最令时下的观众感到亲切。影片的时代背景被大幅度改变(小说写于19世纪40年代),放于19与20世纪交界,那是告别黑暗时代,迎来医学新曙光的象征。结尾天高云淡,阳光四射,芳草庄园中翩翩起舞的温馨画面,也一改此前阴森,肮脏,潮湿,扭曲的视觉印象。随着时代的交替,旧时代的愚昧残酷也随着被烈火灼烧的疯人院,一去不复返了。比较吊诡的是,很多爱伦坡小说都以火烧大宅作为结尾,《塔尔博士》难得免俗一回,却又被电影拉回了这条轨道,我也不知该弹还是赞了。
严格来说,此片不恐怖。故事很严肃,但气氛并不肃穆,笼罩在疯子嘉年华式的大呼小叫里,叫人哭笑不得外加几许毛骨悚然。确切来说,那是一种被无理智环境包围而万分糟心的折磨感。影片深得爱伦坡小说的精髓,还原了我初读爱伦坡小说时的感受,徘徊在生与死、理智与疯狂交界的哥特漩涡里,华丽中包裹着疯狂因子,摧毁情绪的定时炸弹似乎随时会爆炸,一切都充满着不可理喻又令人深深着迷的变态吸引力。如果有什么恐怖,那就是恐惧自己看完之后也变得三观颠覆,神智失常。
由于原著的谜底在影片第一幕就被揭开,剧本重构了一个新的意料外真相。比较遗憾的是,此片跟《禁闭岛》在卡司和故事前提上都太接近,偏偏结尾也如出一辙,很难不让人往这方面联想。主创在掩盖方面做得倒挺扎实,没有《禁闭岛》那样对主角精神状态一丝一毫的暗示,观众即使有这方面的猜疑,也是转瞬即逝。好的悬疑片编剧就像魔术师,用大动作掩盖小动作,在一堆一望而知的疯子中,一个伪装足够高明的同类完全不扎眼。似乎为了对得起爱伦·坡的名头,这转折像是剧本写完后额外安插的,可有可无,虽然不会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却也没能在情感上做一把助推,无法达到《非常嫌疑犯》那样浑然天成,叫人拍案叫绝的境界。(文/方聿南)
这部剧本身就没什么意义,本身就只是一部反转剧。但是关于精神病的话题我还是有了一些感触。
某种意义上,有智力人本身智力就是一种疾病。
在这种疾病的基础上,我们拥有创造力,创造了人类社会,拥有想象力,去构想整个世界,我们能够与彼此交流,分辨认知事物,这一切都充满了诡异的色彩。这些疾病像魔法一样创造了人这种个体。
精神病和正常人很难去界定,这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艺术家多少都有点精神病,正是因为精神的种种怪癖才有了艺术。
当我们为艺术感动,微笑话发笑,为利益争夺的时候,这些根源都是精神的波动。我们使用语言说我,或者对自己自言自语时,似乎也像一个精神病。
所有精神病的行为,在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可以被观察到。某种程度上我们创造的楼房骑车,艺术作品,喜剧,都像是精神病才会有的行为。
精神病其实是人智力的共同产物。
但是真实的精神病其实是能被观察到的。比如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就像个精神病一样,但是你我能清晰感知到他的创作是多么精妙,闪烁着人智力的光彩。
而精神病的行为却往往脱离了智力的魅力,他是人的天赋的另一种提现,即精神病人在整体上有某一部分是残缺的。比如智障可以被轻易观察到,这是有智力缺陷,当智力缺陷打到一个无法照料自己生活的程度,自然就成了一个问题。比如精神分裂症,至少在现在的认知来说,一个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我,你可以扮演他人,但你应该清晰认识到那是假的。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只能支配自己一部分的时间,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人生,另一部分已经被一个虚假的人所替代,那个人明明是患者自己,患者却无法理解。再比如幻听等 他们会认为假的是真的,而无法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正常人哪怕撒谎也会清楚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精神病患者首先有精神,之后才能是精神病患者。也就是说,我们人的智力天赋被他们走到一个错误的位置,之所以说是错误的,因为很明显,他们已经脱离了事实,分不清真假,无法掌控自己的大脑。
精神病有先天性的,比如天生的智障,大脑病变造成的认知错误。也有后天性的,因为情绪的波动等等,成为了一个失控的精神病人。
真正的精神病人有些是很危险的,因为有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是,精神病的界限有些时候很难去定义。人人都有可能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被送到精神病院。
这就导致了癔症患者,同性恋,等等都被当做精神病,在特定的时代被送进医院进行治疗。这一切都违背了他们的个人意志。他们无法反抗,为这个世界所不容。
事实上除非是危险的精神病人需要被控制,其他一些认知不完全的病人只需要得到照顾就是可以的。真正的精神病人一定已经非常异于常人了。毕竟其实每个人都有精神病,只有肉眼可见的异常才需要治疗而已。
而所谓撒谎等精神病,只是一方对另一方可怕的精神控制罢了。当你被认为是精神病,你的一切言论都站不住脚,这意味着你的社会性死亡。而精神病也成了一种害人的手段。
谁敢想象去控制同性恋,把同性恋关起来电击的人是有什么认知错误呢?
电影最后逃出去的两个人,没有留在那里变为施虐者,而是回到了社会,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这只是一个反转,但也能让人莞尔一笑。这快乐来自于骗过左右势力抱得美人归的那种詹姆斯邦德式的潇洒。
还记得片子最初那句话吗?
不要相信任何对话,对你所见也要将信将疑。
骗子里每个人都可能是疯子,也许是那个女护士长,也许那个教授,那个女人的丈夫。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将信将疑。
别被人瞒天过海,永远记得保持怀疑,疯子可能就在你身边。
风靡大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里面的各种精神病案例你就觉得他们当中有佛洛依德,有爱因斯坦,有达尔文!所以看完这部剧我并没有怀疑男主不是疯子,但疯子到底应该怎么定义,疯子是什么,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疯子,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没有疯狂的荷尔蒙,男女间怎么会有性爱的冲动;如果没有疯狂的因子,你怎么敢逃学旷课;如果没有疯狂的因子,你怎会在床上和床下判若两人....
每个人疯的程度不同,所以成就不一样!哪个开国元勋不是疯子一样要颠覆现状;哪次革命不是疯了一样要重新洗牌。原来疯子才是世界进步的源动力,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他们都是某一方面的大疯子,就是因为你不够疯,所以你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疯狂可以,但要适当,所以老祖宗的“中庸”哲学真是牛逼!疯狂如果适当,就像涓涓流水将农田灌溉;但如果不适当,或无法控制,那疯狂就会如洪水猛兽,将人吞噬!梵高正因为疯狂,才有这样的成就,但也是这样的疯狂,自杀送命,张国荣亦如此!但我们正应该珍惜身边疯狂的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将乏味至极!
精神病的定义我认为应该是就是两个字“失控”!正因为失控,才会异常,才会有病态的行为释放!所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恐怕是最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
每一個人都在演著“別人”,院長、助手、護士、馬,而我只是演一個醫生,你說我無藥可救,是因為我演得太好。不要定義我是誰,我只知道我是個愛人。
电影节闭幕式有他啊。太可惜了。我心中年轻一代的第一帅哥啊。
7.0/10 分。在精神病院里,一个精神病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Top精神病人勇夺真爱的逗逼故事,给爷爷们和DavidThewlis点赞,JS帅一脸
20_98。根据爱伦·坡小说改编,竟然是一个相当纯粹的爱情故事,结束时想起其实从电影一开始就暗示了最后的反转了
这片子放错档期了好吗,谁说爱伦坡小说改编的,根本就是穷摇奶奶执笔,男神【井冰】和女神【井冰】一见钟情山无棱天地合的爱情故事啊!那么问题来了,本金斯利和迈克尔凯恩站在你面前,互相指责对方是神经病,你相信哪一国?
顶着正常人的优越感行事的最为可悲
前半截还是挺精彩的,犹如《禁闭岛》的故事代入营造出了很好的悬念气息,但是故事从第二幕结尾就转向了俗套的深渊,而最后那个味同嚼蜡的反转也在观众的意料之中,还不如走一个更极端的路子来得刺激好看,如此温暖的结尾暴露的是导演和编剧创作上的畏首畏尾。
可以改名叫神经病也想谈恋爱…… 剧情多个反转,不过要归功于原著小说。有好几个名演员,可惜片子拍的中规中矩,演员演的也不是很卖力
剧情犹如剥笋壳一般层层解构,反转不少,很不错。观影中以为编剧水平疏漏的些小疑惑随着谜底解开都释然了:如医生初到院见管理层都神叨叨何不奇怪?初见女猪怎就迷上逃跑也要扯上她?可惜我一开始对白衣病女印象深刻以致不知道她在院中是当了管理层还奇怪怎么放个病人在弹琴和晚宴。弊端是拖沓了一点。
惊悚其实谈不上,各种反转倒是挺逗比的,想一次剧透完都很难。大牌云集演一众精神病实在有趣。抛掉部分冗长脱节的剧情和过于阴暗的色调,总的说还挺惊喜。
电击疗法的起源,疯子斗疯子,其乐融融。Kate Beckinsale最后依旧打女做派,Michael Caine老爷子被整得好惨
正常与不正常,就是一线之隔、一步之遥。片子有一个好点子、一个好反转,只是电影拍得太没趣。故事推进之无聊令人大打瞌睡。
为何我感觉挺不错的,可能是结局太平了大家不喜欢
勉强打个4星,,,爱伦·坡风格 和 凯特·贝金赛尔 面容所吸引而观看的,这两点都到位了,就是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转变太快,转换得很硬,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看过禁闭岛导致,结局不算很惊喜,因为前面其实蛮多提示了,不过 ,爱伦·坡的风格场景色调好是很正,很吸引你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
故事整体上还不错,演员们都是熟悉的面孔,好感度加一。7.5分,目前7分。
当揭示院长其实是疯子得势,就猜到了结局要反转男主一定也是个疯子,还是个胆敢冒名白胡子老爹的大疯子。
这片子挺好看的,咋评分这么低
人人都有病
结局出乎意料 看到斯特吉斯本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