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盗梦空间》的结尾,导演巧妙地运用一个持续旋转的陀螺,向观众暗示眼前所见皆为梦境。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导演达到了控制观众的意识,使他们深信影片中的故事的效果,更进一步揭示了影片的深层寓意,人类往往容易被传媒内容影响判断,并以此来崇拜制作传媒的导演。导演以此警示观众,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清醒。这就是我对《盗梦空间》中陀螺情节的理解。
时值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上周日的下午,我有幸在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上,于亮马桥的星典影城欣赏了导演郑大圣的两部连场放映的佳作。因此,今天的电影日记,我想记录下当天观看的这对电影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受。导演在谈及这两部电影时表示,他有意将其打造成一种对仗的形式,如同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一般。于是,我们得以看到这两部别具一格的电影,《天津闲人》与《危城之恋》。我特别想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是因为观影后观众的提问以及主持人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两部电影中的主角,或是带有英雄光环,或是展现了某种女性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在现场聆听大家的讨论时,我感到有些异样。导演明确表示自己并非擅长拍摄爱情片的导演,他对于能否成功塑造爱情题材的内容表示了不确定。他进而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拍好爱情了吗?”这实际上是一个反问,似乎在暗示他的这两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并非浪漫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或是某种女性力量的展现。讨论至后半段时,一位观众的提问似乎意外地触及了导演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并得到了导演颇为有趣的回应。观众表示非常喜欢导演的作品,认为其中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感受,网络流行语是,上价值的水平很高超,不露痕迹。然而,导演在回答时却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批评上价值,这件事。他表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反对大家过分强调作品中的情绪和价值观,认为现在的短视频或其他作品过于追求给观众灌输某种情绪或价值观,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煽动。他强调,表演的本意应该是真实、自然,而非刻意去制造情绪或传递价值。尽管导演没有直接点破这一点,但我深感其言之有理。
实际上,我认为他的两部电影与《盗梦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意图通过这两部电影,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但在结尾时,又希望观众能够从中抽离,意识到人是多么容易被情境所牵引,甚至迷失方向。这样的设计旨在促使观众保持客观和独立的思考。我深感这是导演的真正意图。接下来,我将详细探讨这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我个人的理解。《天津闲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原本以街头小骗为生的男女,意外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在这场阴谋中,这对小情侣为了向对方证明自己的一身正直和勇敢,不惜一切做出自己平时不会做的决定,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们都曾经历过恋爱,深知那种为了向对方展示最好的自己,而愿意付出一切的心态。在这部电影中,两人更是为了保卫天津,这一崇高目标,不惜牺牲自己。原本只是毫无底线的小混混,最终却展现出一种江湖情仇、盗亦有道的英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崇高的情感是如何凭空而来的。这个天津闲人,原本只是一个在街头晃悠的闲散之人,他最后为何会为了保护天津这座城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电影中给出了许多理由来解释他的转变,但在我看来,他更多的是为了向那个女孩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这只是我当时的猜测,并不能代表所有观众应该有的理解。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将这部电影解读为一个小人物的自我觉醒也未尝不可,它确实能够激发观众的情绪,传递出深刻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上价值。
为何导演会将《危城之恋》与先前的《天津闲人》作为上下联一同呈现呢?这两部电影虽然都以恋人为中心,但《危城之恋》中的恋人并非天津街头的小情侣。它讲述了战乱年代,天津一个封闭院墙内的故事,类似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设定,那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世界。那么,这位女主人公又是如何被“保卫天津”这一宏大主题所裹挟的呢?这种感觉源于我2023年观看的一部电影《二手杰作》。片中,于和伟饰演的角色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文人如何一步步撕下自己的遮羞布,最终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将文人的尊严丢得一干二净。这部喜剧片充满了讽刺意味,我在观看过程中不禁拍手叫好。我对于文人所展现的“风骨”,我常常感到困惑。他们如何在台上将国际局势、历史恩怨等纷繁复杂的内容,不加思考的融为一体?这些事情他们真的懂吗?所以,高中时,我和同桌常常在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寻找笑点,以此消遣时光。而《危城之恋》中的某些情节,也让我产生了类似的共鸣。观看《危城之恋》时,我始终难以代入到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中。那种夹杂着文人气息的爱情,对我来说显得尤为陌生。字幕上的竖排文字、画面中间的雅致布局,以及两人交谈时那种非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都让我感到有些不适。尤其是当他们相互不敢表露爱意,因为女方是男方名义上的嫂子时,这种情感压抑和纠葛更让我难以理解。最终,男方为了证明自己的胆识和勇气,选择了保卫天津这一行动,来回避捅破他们之间的那层窗户纸。剧情中有一个重要的设定,即两人站在台阶上,彼此都心知肚明对方的心意。男方知道女方一直是他假扮的笔友,两人之间也多次流露出情不自禁的时刻。我不禁想,这样的掩饰怎么可能到现在还不说破呢?男方多次让女方代替他去见笔友,再转述内容,这样的把戏其实早已露馅。最终,男孩为了向女孩证明自己的勇气,决定带头保卫天津,这个决定让家里人忧心忡忡。他的二哥甚至搜刮了家里所有的钱财,骗走了女孩传世的古书,最终船沉了。最为黑色幽默的是,我怀疑男孩并没有上那艘船,他可能只是躲到了朋友家,等待时机证明自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电影的结局揭示了两封信的存在,一封是向家人报平安的信,另一封则被放在桌子上,没有人把内容读出。下一个镜头,院子空旷无人,突然,一个弹古筝的女孩幽灵般地出现,这一幕令观众感到惊悚,有观众跟导演求证,是否女孩已经离世。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因为我也曾想过,为何那封信会放在那里无人去拿。很可能,这个女孩已经不幸遇难。这正是文人间的脆弱与掩饰所引发的悲剧,他们试图掩饰自己的心虚和弱小,却因此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这两部电影,一部为上联,一部为下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讲述的都是小人物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和胆小,将当下空洞的东西强加于自己,结果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他们卷入了无法掌控的漩涡,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天津闲人》中的小哥和《危城之恋》中的女孩都是如此。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一个是贫穷的底层人物,另一个是富有的上层人物,但他们却愚蠢的惊人地相似。经过我简短的描述后,相信各位已经明了,为何我认为许多人将这两部电影解读为小人物的成长故事,并赋予其浪漫主义文学气质,这一观点并不成立。这两部电影之所以被一同展出,在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中连续放映,必然有其功能性所在。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跟随影片的情节走,而未加思考,这只能说明我们可能被误导了。就如同电影《盗梦空间》所传达的,不应盲目造神、崇拜或迷恋。但现实中,却有人因《星际穿越》而称克里斯托弗诺兰为诺神。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部电影在2012年已经提醒我们要保持客观和理性,但到了202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的结合,信息传播变得极为高效,我们却发现大家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未有显著提高。这也是我为何特别想在这里探讨这两部电影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我过度解读了导演的意图,他们可能只是想讲述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和一个富家女冲破束缚的故事。但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所传达的远不止这些。
在现场映后交流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想将它们作为我的电影日记记录下来。首先,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成本极低,严格控制在400万以内。他们先用了22天拍摄《天津闲人》,紧接着在最后一天剧组休息后,又用20天拍摄了《危城之恋》,总共42天,就完成了这两部质感极佳的电影。看过这两部电影的观众应该都能感受到它们的特别。据导演透露,除了镜头前的演员不同外,镜头后的整个剧组都未有任何变动,可以说这两部电影是真正的姊妹篇。甚至在一些细节上,如美术和道具组的旗袍,我们都可以看到《天津闲人》中小哥追求的姑娘所穿的旗袍与《危城之恋》中大院小姐请来的二嫂所穿的旗袍是一样的,这种巧妙的呼应更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甚至,这两部电影的音乐都是由同一位作曲家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我深深感受到导演的出色能力,尤其是在成本控制方面。他能够在有限的预算内,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作品,这确实令人赞叹。更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将这两部电影视为一种连续的试验,因为当时投资这部电影的文学出版社拥有林希作家系列小说的版权。他选中四本小说改编成电影,而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两部作品。有趣的是,林希的真实姓名是侯红鹅,他就是《危城之恋》中那个常常走神、爱吃零食的小孩的原型。在制作《危城之恋》时,导演试图营造一种全天津城紧张而危险的氛围。由于预算有限,他们无法拍摄大场面,只能布置一些小场景。他们根据史料发现,当年事件发生后,天津的街头到处都是鞋子,因为人们在仓皇逃跑时往往会跑掉鞋子。于是,他们在现场布置了大量鞋子,以增强紧张氛围。此外,一个在《天津闲人》中频繁出现的,打破3.5面墙的说书人角色,也在这部电影中冲过画面,为两部电影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联系。导演试图传达的是,在同样的历史事件下,无论是底层人民还是上层社会,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愚昧状态。
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是同一个剧组制作的,但这两部电影却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观看《危城之恋》时,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与姐姐一起观看《金粉世家》的时光,那种矫情的氛围特别强烈。整个画面的光感柔和,绿色的院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摄影师在拍摄时非常投入,导演形容他为一个“民国人”,一个来自台湾的摄影师。他在拍摄《危城之恋》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完全符合他的个人调性。相比之下,《天津闲人》则给人一种卓别林电影的感觉,让摄影师非常难受。这并不是因为电影中穿插了大量黑白老照片,而是因为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夸张的表现手法。电影中的某些场景,如灰太狼在空中画圈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夸张的表现方式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卡通、网剧甚至短视频的感觉。虽然2012年还没有短视频的概念,但电影中的诙谐和黑色幽默元素却让人印象深刻。摄影师难受之处,我想可能,像某些人身上背负着偶像包袱一样,只有大虚化的场景才算是美的,写实的画面和夸张的变形广角事不美的。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拟声效果,例如在公开的庭审现场,有人上台模拟当时发生的事件,哐哐哐、咚咚咚、嚓嚓嚓等声音的出现,使得电影带有一种默剧般的独特韵味。这种极度的夸张和接地气,甚至极度的趣味性,与《危城之恋》的文艺和浪漫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在同一导演的作品之上,这种差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可见,这位导演不仅才华横溢,更具备强大的把控能力,无论是对视觉还是声音的掌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选角方面,《天津闲人》同样展现出了导演的独到眼光。男主角是一位真正的相声演员,导演在遍访天津各大相声场子后,终于找到了这位他认为最不像相声演员的相声演员。他的长相俊朗,没有传统喜剧演员那种丑角的设定,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非常适合扮演电影中那位具有侠义精神的角色。更有趣的是,拍摄当天,这位演员的戏份结束后,他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宾馆,而女主角却刚刚被找到。在拍摄《天津闲人》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22天,导演才找到了这位女演员。值得一提的是,她曾在观众中引起过关注,因为她是某次林黛玉角色选拔的候选人之一,但最终未能成功入选。在出演这个角色时,她展现出了儒雅的气质,与角色的设定相得益彰。导演在寻找了许多不合适的人选后,最终通过网络平台发现了这位女演员。虽然她学表演却一直没有戏可拍,久居上海,但她在网络上分享的琴棋书画等内容让导演看到了她的潜力。在得知她的存在后,导演毫不犹豫地邀请她加入了上海的剧组。现场主持人曾询问导演这两位演员之后的发展如何,导演坦言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机会。这或许正是电影想要讽刺的一种现象。演艺圈确实是一个圈子,与大家想象中的或许有所不同。此外,这部影片的拍摄地并非天津,而是选择了上海作为拍摄地点,在观看电影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它并非在天津拍摄,因为其中的场景布置和取景让人误以为身处天津。尽管成本有限,但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光,使得影片呈现出非常真实且自然的感觉,甚至带有些许纪录片的风格。在这种自然光的映照下,老天津的城市面貌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天津闲人》剧组从天津请来了所有的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在这两部电影中,群众演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天津闲人》中,大量群众演员揣着手蹲在旁边观看,或者是围观夫妻吵架、车祸等场景。他们的口音也明显带有天津特色,这是剧组特意从天津请来的演员们所带来的。这种真实的地域特色使得电影能够更准确地还原那段历史。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旁观者的存在让我想起了电影《美国精神病人》。那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人,他无论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都能被上流社会合理化。他所做的一切不好的事情,在群体中突然变得合理并消失,仿佛从未发生过,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失忆。这与《天津闲人》中报社突然消失,街上的人们连他经历了什么都不承认,整个群体性的失忆,给我的感觉是相似的。我认为,电影中对传媒的讽刺、对舆论结果操控的揭示,以及大家自发的被操控,都是它讽刺得非常到位的地方。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旦作品完成并公之于众,它就不再属于创作者。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认同的。之前孙大圣和杨瑾联合执导的《我本是高山》就遭遇了许多误读、解读以及不公平的评论。面对这种节奏和氛围,整个团队因为涉及到真实人物和一些不太适合直接回应的话题,只能任由舆情发酵。然而,这些事情恰恰说明了,尽管在2012年他们就想通过两部作品唤醒大家的独立客观思维,但到了2024年,过去了整整12年,进展仍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有时,我会陷入深深的思考,疑惑是自己陷入了疯狂,还是周围的世界变得不可理解。在职场上,我常常与同事争论,对于某些事情,他们的执着与我的目标或公司的发展似乎毫无关联。这不禁让我质疑,是我失去了理智,还是他们陷入了某种迷思?甚至在与朋友、亲人的交往中,我也会思考类似的问题,究竟是我对事情的看法过于轻松,还是他们过于拘泥?是我过于接地气,还是他们过于追求风雅?这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层面的问题,更像是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所揭示的,人性中固有的劣根性。在做这个频道的过程中,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去过多提及观影量,以免让观众感到厌烦。因为,我深知有些人可能会通过展示自己观影量,来获得优越感,但我确实一直在克制自己想获取优越感的冲动。这种渴望成功、被人敬仰的心态,似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或许真的疯了。因为我似乎是在通过感受到自己与众不同,而别人却陷入某种迷思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无论是制作这个视频频道,还是分享对《蜘蛛侠纵横宇宙》等作品的见解,我初衷是希望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然而,我也曾因提出一些美术和设计上的问题而遭受攻击,被指责品味差。但品味只是我的工作范畴,并非我追求优越感的手段。经过那次事件,我深刻反思了自己,是否真的是为了获取优越感、粉丝和赞美而做这些事情。我从未参与过任何推广或购买流量的行为,因为我希望这个频道的内容能够被真正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看到,而非那些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那些不允许我说《蜘蛛侠纵横宇宙》存在美术问题的观众,他内心深处更渴望的是那些与他观点相契合的信息,以此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为了用行动给他们解释人要客观一些,我坚持了几个月,我将我看过的所有影视作品录制下来,这些行为的动机并非为了获取所谓的优越感。这其中的投入,几乎占据了我数个夜晚的宝贵时间。慢慢的,我发现实际上,大家在交流时更多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并非真正倾听对方。这种孤独感,就像此刻我看着自己的手机,仿佛手机成了我唯一的听众。很多时候,当我把这些感受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说出来,它们在我的脑海中经过一次加工、打包、归类和存档,便告一段落。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顾这些视频时,我发现,我记录的不仅仅是两部电影,更是当时的自己。因此,这个视频,或许更多的是留给我自己。以前,我喜欢写日记,但近年来,我发现录制视频的方式更为高效,也更能考验自己思维的连贯性。于是,我渐渐放弃了写日记,也不再打电话与朋友们聊天,梳理彼此的问题。我真的不希望这个视频被更多人看到。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的观后感和思考。
围城内情愫暗生,已然人伦难越;危城外山河破碎,又逢乱世硝烟。
摄影考究,机位丰富,似乎是一双很有情感的眼睛在注视着那个庭院和院子里的人。女主角的表演太神了,能找到这样恰当的主演真是造化。很多第一次用于现代影像的老资料得以披露十分珍贵。电影语言细腻而丰富,幕后故事一样精彩。最后的一哭,简直是在哭城。整体故事略显简单,结尾十分动人,收放得恰到好
三星半,电影后半部分的节奏的确太快了些,很多情绪都没完全展开,插入的纪录片片段有点莫名其妙,女主角很有感觉,摄影很棒。
对于镜头的迷恋影响了全片的叙事节奏。不过剧本本身就给处理成了婉约的小品,发挥空间有限。男主的演技跟不上。更为合理的话,故事应以小男孩红鹅的视角呈现,这切合原著的题目,也是林希写侯家宅门的一贯视角
真是喜欢这个片,不要去计较什么电视电影了,在有限的经费里,用自己最大的能量拍出一部动人传神的片子,已难能可贵,值得尊敬!郑导拍的女人真好,优雅、节制、闷骚,又可爱,充满了生趣,那勃勃跳动的少女心,真的让人觉得能爱一个人真好,有那样一个人被你懂得真好,又何必执著结果呢!
从发生、发展都保持着纯净的爱情,与朦胧、古旧的美术设计一起编织了传奇般的美梦,乱世背景下这一切不可思议。女主演技挺厉害,台词有味道,缓慢、宁静的气氛与朴拙的诗行让人最终落泪。喜欢那一段闻死讯时,女主踉跄扑进书房的镜头,还有教堂寻人的情节。剪辑有明显失误,三星半。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说这个片子矫情,在我看来就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朦胧美。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从自身经历来看整体的电影是很真实的。看到这么多给三星四星的,我还是五星。
构图挺讲究的。就是剧情太平淡了。有点儿矫情。
难得,很可以了。
怀春书香女,愚钝津门少,造化、时代皆弄人(4.5)
我觉着还不错啊,虽然故事略显矫情,但是导演的叙事手法是相当成熟的,丝毫不拖泥带水。剪辑和运镜一如既往地自然流畅,不失技巧性。人物的刻画也是能够立起来的,我个人很喜欢。最后宣之大难不死,送信给婉儿,至于婉儿会不会来,留给了观众遐想。这个富有才情的女子是安于被封建道德桎梏,还是冲破藩篱,追求爱情,导演没给出答案,观众看得遗憾,可遗憾也是一种美,最后的那个镜头十分唯美动人。许多电影的拍摄都在北京,这样比较纯粹的天津味儿电影,郑大圣是我第一个看到的导演。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3.5星没问题。
摄影加分,女主加分
没有天津闲人有意思
121006@MOMA3# 摄影太赞了。
非常美的电影,在我心里电影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夏天的光照出的映在侍女扇上说悄悄话的人的人影,夏天接近傍晚开始起的凉爽的风轻轻吹过的旗袍下摆,推开宅院房门的响声透出的雨和水汽,还有姑娘自己坐在教堂里静静和自己的对话,又美却又伤心。看到这个年代还有人这么正经地拍电影,觉得太好了。
那封没打开的信中“知音,婉儿”“速来,翘首以盼”让人欣慰,可是空荡荡的庭院着实意难平
古典版的《电子情缘》
作为一个大宅门里的故事,地域唯一性不够,但摄影有一种诗意的美感,而且很多镜头也看出导演的诚意以及对细节的考究。难得难得。ps:爱情片真的不是我的菜。。。
这种爱情故事真是不能引起我一点共鸣了,剧情简单,人物刻画也单薄,演员演的也不好,每个桥段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放在抗日的大环境之下,其实也就是点到为止。与前面一场天津闲人连着看感觉就像导演都没有精力再那么考究了,所以显得故事单薄。最后的反转真是败笔啊,在我来看完全没有必要。
好干净剔透的爱情故事,镜头跳转,光影婉转。庭院深深深几许,我的心是一座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