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低了,哎,百感交集。
从道具、环境、衣着、装扮等细节,能看出真的下功夫了! 自己虽然不是那代人,没经历那些年月,但从父辈那,身边人了解知道了很多那时候的故事。有限度的表达,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自己也在工作,柳青就是一线工作法,深入一线,用心体会,才有如此成就,真不容易! 大家都喜欢漫威、流量明星,对我们民族和国家有益的大师却视而不见… 做好自己吧,把子女教育好,其他人不指望能理解这些
看完点映了。刚刚查了一下,《柳青》的导演是田波,能拍出8集纪录片《路遥》那样让我集集流泪的作品,为什么把《柳青》拍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或许和美术出身有关,看的时候也的确看到了一些精美的空镜和人物背影,电影质感不错,但故事、剧本是硬伤,剪辑也很突兀。在这部电影中,我看不到任何人。
创业史的诞生。改编自柳青女儿刘可风《柳青传》。开头是传主对女儿可风的嘱托。人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块破铜烂铁。毛在延安文艺会谈上的讲座,文艺工作者为工农服务。访问托尔斯泰的墓地,贵族出身农村生活的文豪。传主一直伴随柔光。自愿,不强迫加入互助组。故事关于书记的引导教育。党员互助组组长买优质种子。组长父母的不解,吃亏。发不出作品遭人非议。烧掉作品,理发,跟过去的作品告别。从知识分子长发变成寸头,旧文学,新文学。从干部变成庄稼人造型。搬家到庙里。之前的柔光也没了。深入民间生活。使用方言。冬天展现危机,长镜头展现高级社成立众生相。阻止卖社会主义的马。仰拍教育老郭。作品难产。要写出社会主义革命的镜子。对于作家何为正业。妻子的不解,离开农村。文学工作大跃进,比数量。砸锅还是收庄稼。成为家斌的父亲。背上的脓泡,伤病叙事,家庭主妇变为合作关系。创业史的成功。写作没有秘诀,只有生活。捐稿费建设医院学校,给村里建拉电,家庭生活贫苦,贫穷叙事。64年文哥,家斌(儿子)被批斗,凡事实事求是。冰冷的色调。冬天。人生四季。离开家,被批斗。妻子文哥中去世。病床上见到女儿可风,合作化的道路,之前欠的钱都还上了,这是剩下的五百块钱。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路遥。国家的创业史还在继续。片尾柳青真实影像资料。
柳青,是创作《创业记》时的柳青,柳青和其爱人只有在完成创业记,才实现了人生价值。带有柔光的知识分子形象“脱冕”,变成农民,他的人生才有入传的意义,作为知识分子的人生阶段似乎是不具备入传意义的,两部焦裕禄传记片,都没有涉及青年时期。其妻子形象也都是由不解埋怨转变为理解认可。
扶贫题材,焦裕禄,《山海情》。其实最终把文学家拍得和焦裕禄这样的扶贫干部差不多。
用笔记录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变革。写文章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种是听别人讲述的,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电影中的柳青,他选择了后者,为了写出真实的、带感情的文章,他放弃了在中央的职位,选择到陕西西安的长安县,一住就是十多年,一部小说也写了十多年;甚至为了真正的、彻底的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中,他换下了干部的装束,和当地村民住在一起、过在一起,近距离观察每一个人物;电影中的他大公无私,《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一万多,他把他们全部捐给了村里做基础设施建设,而带着一家一日三餐吃朴素的食物,肉更是奢望。 再说说《创业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是在学中国当代文学课时了解到并下去看到,梁生宝是书中的主人公、是电影中人物的原型,也是柳青极力塑造的人物,但他太过于完美,有点脱离实际,所以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应该是两三老汉,他保守固执,但又老实朴素,自私狭隘但又勤劳善良,他反映了真真实实的那个年代的农民形象,更加贴近真实感。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生活,是作家最大的学校。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
我的《创业史》怕是写不完了,但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将来会有更好的作品来反映我们民族的伟大创世史。
——柳青
认识柳青;从《创业史》开始。
《创业史》本来将是分为四部的长篇史诗作品,柳青先生的宏愿便是以笔来反映我们民族的创业史,为着这一朴素的创作观,他一猛子扎进西安县的皇甫村中。“我和农民一起生活,但他们不知道我在写一门关于他们的书。”柳青在和共产国际记者解释到这儿,咧着嘴笑了,正同一个淳朴的农民兄弟那样。
作家唯有进入生活才能写出作品的真,这一过程可称之为“体验生活”。延安座谈会以后,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影片中的一次文艺界动员会上,大部分作家为响应这一号召都提出了自己的写作目标:“一部某某万字的长篇、一百首诗……”柳青坐在会场里,双手合抱,低着头,那已经是农民青一色的光头了。他说:“我说不好,还需要时间,长篇写作需要进入。”
一个作家的初心,它不为名利所驱驾,哪怕是“脱离群众命意志衰退”这样的批评都不能使他回头。“志越万仞山”已经表明,他所进行的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他不允许自己回头。“目极千年事”,他所见即真实,过去、现在的真实,未来的真实,以及农村的真实。先生怎么会是脱离群众呢?影片落幕前,他站在山坡上,望着山脚下赶着黑马走过的老农,眼泪就落下了,坦言“我看着他们都亲”。先生又怎么是革命意志衰退呢?跃进时期,他对王家斌直言道:“干得好的事咱就干,干不好咱就不干。”他反复问及办社的初哀,一心守护创业的真实,他所怀揣的一颗心正是一颗坚定的前进的心。
《创世史》的创作从不平坦,上司的批评、妻子的不理解、出版社的催稿,但这些从来使他退缩。“难难难,创此它不就是个难事嘛,任何难都有功法解决。”先生难的时候,点上一枝烟,看看书桌前的自己在托尔斯泰墓前的相片,当他吐出一口缭绕之气时,好像困难都烟消云散了。农民创业的艰辛、他自己创作的艰苦他都咽下了,妻子马藏的去世却让他失去了镇定。他从那张放着妻子遗物的桌子旁一声不吭地走出房间,小文书紧跟上为雨中的他撑伞,他扬起拄着的拐杖把伞挡了回去。多少年一贯的乐观劲儿都被这一无言的沉痛深深湮没了。饶是如此,先生还是回过身去,拖着病弱之躯完成《创业史》的二三部。这几部书里边蕴藏的不是天才的文思泉涌,而是一颗赤诚的坚守真实的心。
《创业史》读的人大概越来越少了。《平凡的世界》尚受着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却很少有人知道路遥正是以老师柳青的夙愿为创作目标的。《平凡的世界》记录了一个农工时代的变迁,《创业史》则是农民亲手开创未来的史诗。是的,我们依然记得大屠杀,记得大跃进,记得改革开放,然而我常觉得历史缥缈了,只剩下了个轮廓。至少对于年轻一辈的我们而言,它缺失了它应有的活力,就好像一轮月挂在空中,它一直在那儿,可我们从未真正靠近它。艺术源于生活,打动人心的经典之作往往如此;艺术反映生活,不是要复刻与临募生活现象,而是反映本质,本质要通过细节去挖掘。一个好作品,首先要守住真实的底线,任何的歪曲都可谓之粉饰太平。心里太平安,也就趋于木然了,正需要反映真的作品涌现,在更好的未来设想上深闯出一条道来。
一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柳青辞去了高薪工作来到了皇甫村;一句“你是官家人,穿的是四个兜兜的干部服,整天跟泥腿子粗布衣在一块粘着图啥呢?”,柳青脱下了干部装,将自己真正的融入到了农民的生活中。看电影时感慨良多,一个人能做到这么的纯粹,一个共产党人,为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能做到这个地步。他将两次稿费都捐出去了,尽管自己的孩子也需要那笔钱,尽管村里的电线不是归于他一个人所管。 秦岭脚下,关中平原,他怀着对那方厚土和人民的热爱,深入农村建设第一线,在大建设和浮夸风盛行的时候,他守住了自己的心,农业合作化,生产大建设,他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秋风习习,漫山遍野,一部《创业史》徐徐展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他的那句话“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原创 杜崇斌 唯美文学园 2022-03-05 19:53
陕西的每一位作家都知道柳青。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文学的一面旗帜,也是陕西上个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作家。2019年9月23日,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看了人物传记励志电影《柳青》,深受感动,感触颇深,现在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该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作家柳青深入农村,体验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想为新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写一部长篇小说,为广大农民代言,于是,他辞掉了《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的工作,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条件,以挂职长安县县委副书记的身份,来到了陕西长安皇甫村驻村蹲点,和广大农民打成一片,扎根最基层的农村生活,历经14年艰辛,创作出史诗性长篇小说《创业史》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的故事。该片通过有血有肉的细节刻画,真实地再现了一位有政治信仰、有文学理想、有家国情怀的伟大人民作家形象,让观众领略到作家柳青先生“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文人风骨。
一是生命写作。柳青坚持生命写作,为了写出史诗性巨著《创业史》,他辞掉了报社副主编的工作,从大城市来到穷乡僻壤,驻村蹲点体验农村生活,说明他有使命意识,要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在写作上,他以大文豪托尔斯泰为楷模,追求精益求精。影片多次描写和刻画他伏案创作的细节,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对于自己不满意的手稿,他多次撕碎或者焚稿。另外,在创作中,他不求数量,不赶进度,追求质量和精品。影片中他有一句话,要说一部作品好不好,需要50年的时间沉淀和检验,如果50年后,还有人阅读和欣赏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于是,他总怕自己的书50年后没有人阅读。
二是柳青不土。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柳青是一位农民作家,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农村题材,大概他很土吧。但其实并非如此,柳青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共产主义运动,访问过前苏联,拜谒和瞻仰过托尔斯泰墓地。他懂俄语、英语、西班牙语,而且英语水平不错,翻译过西班牙文书籍,英语能直接和外国记者交流。说明具有世界眼光。影片刚一开始,柳青是一个年轻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戴着眼镜,白衬衫,西服领带背带裤,留着很时髦的发型。他说生活是作家的大学校。后来为了融入农村生活,和广大老百姓打成一片,他理了发,戴上老百姓的瓜皮帽,换上了农民的粗布衣裳,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农民的形象。
三是稿酬很大。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出版社给他的稿酬是16065元。创作一部不到30万字的长篇小说,竟然挣到了16000多元稿费。在当年,可以说,这是一笔巨款!因为,那时候的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大约是400—500元,市面上,一斤鸡蛋才8分钱。这个稿酬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元,甚至还要多。可见,当时的稿费水平其实是很高的。柳青后来把这些稿酬全部捐给了农业社,也彰显了他热爱社会主义的为民情怀。
四是幸福很简单。影片中,柳青的妻子马葳坐在柳青的自行车后座上,剥一颗糖含在嘴里,自行车穿行在即将成熟的玉米田中的小路上,在八月乡村的风光中,他们都沉浸在幸福之中。这一场景,像抒情诗一样优美。原来,那时候,幸福是如此的简单。
五是画面很怀旧。大槐树,槐树上系的上工铃。老戏楼,独轮推车,架子车、老房子,古庙,广袤而多彩的田野,收割稻谷的场面,热火朝天的打谷场。这些景物和场景是那样的逼真,可以说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场景。
六很淳朴的乡亲。影片中,除了主人公柳青和妻子马葳外,农业社主任王家斌、董柄汉、王三老汉、郭老汉等人物形象都很生动立体,再现了淳朴的农民兄弟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正如片中柳青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一样, 中国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农民,但缺少他们的声音。所以说《创业史》其实是为中国最基层的老百姓代言。
最后简要交代一下,电影《柳青》是由著名导演田波执导,演员成泰燊领衔主演,丹琳、师清峰、费伟妮主演的人物传记励志电影 。该片荣获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影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上,入围“光影青春”优秀国产影片。
2022年3月5日星期六作于碧云天书斋
——————————
【作者简介】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诗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现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百人计划”签约作家,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长篇儿童小说《追梦少年》等作品多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片子色调越往后越阴沉,也象征了柳青的一生。
他从开始雄姿英发阳光帅气搞农业合作化,到后来面如死灰身体垮掉妻离子散,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一切都太悲剧了。 电影中柳青反复说,经典的作品需要50年才能检验出来,结合现在没人看《创业史》的现实,更显苦涩,这样柳青的努力看来更像笑话。 他在农村住了14年,融入农民生活来感受现实,而且总结出了一套现实主义的创作经验。他看不上闭门造车的同僚作家门,坚持自己的做法,整整把一辈子献给了文学事业,甚至妻子女儿围着转帮他记录文稿都失去了事业,文革中妻子还被逼死,他自己身体完全垮了,钱没赚到一点,出版社天天逼债…… 但他仍然为国家而歌唱,我太难过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独一份的,即便遭受不公正待遇,也特别会逆来顺受。认为只要是为了民族好,就能“霜叶红于二月花”,被过霜打的花比正常季节的还要红,讲究一个病树前头万木春,讲究一个自我欺骗不遗余力。 回头说电影,明显的避险,他妻子的死亡特别突然,暗示是被出版社逼的,一下子就跳井了,他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垮掉,对文革的探讨浅尝辄止,后半段的反思更加有意思。
画面很美,不愧以前搞美术的纪录片导演,每一帧都想拍下来。
柳青的创作经验穿插不生涩,恰到好处
中文系不容错过
ps:我们是前两天线上听了中山大学张均教授的讲座,老师强烈安利我们去看的。
感觉有受益到,但我们专业七个人就包场了,宣发也太少了吧。还有这阴间排片好让人生气,我们找遍了,呼和浩特才找到一个中午一点的,哎~
不过是文学凋零的年代罢了
看完电影,很想去拜读《创业史》,单从这方面来讲,电影也算成功了吧!
成泰燊成功诠释了柳青的文学圣徒形象。但是导演力有不逮,缺乏一以贯之的电影语言统摄全片,因之影像苍白,缺乏表现力。50年代合作化运动有较为充分的表现,也是全片重点戏份,但合作化触及个体的部分没有开掘出来,且人物的转变浮于表面。四清运动一笔带过,难道是为了表现柳青说的: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柳青文革经受批斗及马葳投井自尽,本是人物命运的转捩点,无奈仓促而过,使情感无法绵延开来,也使文革后期柳青的反思精神缺乏支撑。柳青被王家斌背到医院抢救之后的戏,全然一片混乱。影片唯一用得好的道具,便是托尔斯泰像。它仿佛一盏明灯,映照着柳青的生命。
前半段颇有一些新的历史可能性被正面地生产出来(这已经很难得),后半段还是落入相对熟悉、单一的历史想象之中,导演的“人文之眼”还是不无伤痕式的批判,对女性的呈现也是工具性和妥协的。同时读到一些专业内的批评意见,从评价和接受的角度,一部《柳青》甚至可能照射思想界意识形态光谱的两端。
在文艺上表现出一个巨匠的形象,但是在生活中面对农村合作化运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柳青这样一个14岁就敢上街闹学潮、22岁跟随八路军上前线打仗的人怎么会只动嘴皮子不用霹雳手段?
看了点映,人物塑造的非常不错。单个镜头的画面都挺具有艺术气息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开头对青年柳青的塑造部分镜头有些呆板 刻意,缺乏生动性。应该有更好的新颖的方法去道出柳青去农村之前的知名度和所处的优良环境。但是,看进去了之后就会觉得瑕不掩瑜了。整部电影整体观影体验非常不错。导演铭记“塑造英雄,首先要塑造自己”。在此基础上,导演对于柳青的那股崇拜之情,无论电影里或者电影外都能让人感觉到很强的共情性。看完之后确实有被柳青感动到,也有被导演本身所感动到,
尽管有瑕疵,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传记电影,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部《丁玲》。以及饰演柳青妻子的居然是《家有儿女3》的夏雪?!
作为传记片很一般。可能是因为审查原因,感觉各段历史事件之间都剪得稀碎,全片就像用一堆布头拼成的一件衣服,人物扁平。道理说得很清楚,和柳青先生学做“真正”的作家。对不真实的,虚假的,急功近利的,时代变革的一切灰暗苦难永不妥协,坚持自我,宁缺毋滥,追求作品的完美高质,做对得起时代,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人。
很正常的献礼片,服道化不出戏,演员演技也不错,但是整体故事和人物塑造都很单薄和苍白,与不能拍出的剧情无关,与电影局审查制度无关,与导演诟病的年轻人只爱看的美国大片无关,与评论区吐槽很多人爱刷抖音碎片化娱乐无关。这已经是最爱国最热血的一代年轻人了, 他们会为《山海情》流泪,会为《觉醒年代》自发宣传。顾左右而言他是无用的,觉得不给五星好评就是无脑也是无用的,正是因为看的好片子足够多,才感知到本片的不足。说到底,大家批评的还是太委婉了,片子不够好,就是不够好。
献礼片,但能看出诚恳和用心,导演审美不错。柳青的文论穿插得挺合适。可惜主旋律下依然被限制得很死:主角伟光正、说教意味重、淡化伤痕、回避反思、政策导向等。运用了一些类型片的手法,大概在深度有限的情况下有一些市场意识,反而有点古怪。片子的毛病恰恰是与柳青的文学主张悖反的,就是没有丰富、鲜活的人物,也是主旋律拍人物的通病。创业史和此片同为献礼,又是呼应,也说明文艺政策的把手已经由文学转向影视,文学再没有被控制计划仍能产生影响的力量。作家也与官职、高稿酬剥离了,区别在于柳青是主动自愿的。想来也感慨,以托尔斯泰为文学灯塔的柳青,即便深深扎根农村,与伟大间依然隔着政策和政治的距离。痛苦的思考与求索,最后变为一句轻飘飘的“有意义的探索”。听到柳青说:“要看作品五十年后还有没有读者看”,我和同学都笑了。
钟特帝史观产物。前半部分柳青的形象塑造得还行,深入群众、贴近生活的一面表现出来了,但具体的工作及创作的内心刻画比较浮光掠影,同时还时不时含沙射影地黑一下五十年代,不过客观上仍可看出十七年时期知识分子的待遇或者说特权高出普通人一大截,毕竟当年苏联作家都表示过羡慕。高级社往后的戏份则全是黑、没一点正面成分,只差没公开喊集体主义行不通、小农单干就是好啊就是好了,其中把纹格前的寺卿、纹格初五十天的百瑟孔布、六七年的灶凡等放在一块表现漏洞尤其大,这三件事如果要同时反对,最尴尬的可是奏紫牌。
当从全市唯一一场放柳青的厅出来,看到了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心里还没从柳青的痛苦中走出来,国士无双,能称得上国士的人寥寥无几,中国托尔斯泰柳青算一个,神农袁老算一个;伟大的人总有偏执的一面,柳青偏执着农村那片土地,那次改革的尝试,也许他内心期望着村的这群人可以再次完成人类精神世界和生产要素组合巨大跃迁,当质朴的老农们走向了长安的巴黎公社的时候,乌云遮住了太白山的峰,暴雨袭击了秦岭的树,巨锤砸向了庙里的像,半部书留给了后人,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只写了一半,书里书外都是遗憾…电影导演很专业,整部影片节奏很舒服,前半部看了让人很愉悦,里面很多镜头都是很唯美的,蔓蔓的稻田好像白鹿原,突然升级高级合作社的时候,用了长镜头,每个场景的切换稍微有点犹豫,但是很不错了。整部作品完成度很好,后半部有难度,大家都懂
一个好演员可以救一部戏
看完点映了。电影《柳青》以影像的方式为“人民作家”立传,作为一部全景展现柳青人生历程的电影作品,《柳青》思想内涵精深,艺术风格很接地气,积极传递了柳青的精神,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叫座又叫好的电影作品。在我看来,艺术上的特色有三:一是文学性的突出呈现,内心独白以画外音的方式时常出现、历史为轴展开叙述的设计,为影片建构了十足的“电影感”;二是讲故事的视点独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柳青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下生活”的耐心,这种精神的确是我们当下所严重缺失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三是对于中国西部电影题材的开拓,体现在西部意象的选择和陕西方言的使用上。
怎么那么碎?成泰燊演技好,柳青就是呲着牙笑得呀
声画不同步的现象比较明显,技术不够扎实。炳汉与廖姓主任的角色塑造较突出,于一众浅尝辄止的叙写之中做了“先锋廖化”。总体来说,遗憾多过惊喜,在这个仍显保守仍有束缚的时代,也就算作一个可有可无的慰藉吧。
很悲剧的传记电影。大概可以称柳青黯淡的一生。一个理想者吐尽了血,所见证的时代未能与理想同行。未看到繁星满天,只走过一路泥泞。柳青是精神上的伟人,但我们都不愿成为柳青。人生苦短,创业艰难,史诗太难写,吞下梦碎的眼泪太苦。
为什么马葳——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能力的女生要和他说对不起?
就不熟悉现当代文学的人,看完依然不知道创业史写的啥,能加上小说里故事的线索可能会更扎实一点。现在就是,用柳青串起合作社的各阶段,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向前看,完。ps:被遮蔽被利用还得让她自己承认“我这样伤害你”的女性。还有柔光打得太狠了。
电视电影。
以编年史形式(1952-1955-1958-1964-1970)结构顺时叙事,讲述作家柳青扎根陕西皇甫村和农民一起搞农业合作化运动,并据此写出著名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影片在处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时,同时展现了合作社内部矛盾,并涉及大跃进、四清、文革等政治运动,但后期或因审查较蜻蜓点水仓促带过。摄影上,构图、俯拍、远景、逆光都很美。布光上前期开始搞合作化运动时极其强烈的光形成“阳光灿烂的日子”,而随着矛盾和政治运动发生,光逐渐消隐,同时摄影机从前期灵动、轻盈、欢快活泼的运动镜头到后期变为越来越沉重的固定镜头。视听有50-70年代英雄人物塑造的政治修辞的延续,比如时常对柳青使用仰拍,有几处镜头使得柳青整个身体被比农民们更强烈的光所照亮,在视觉上就已形成文学评论家李星所说的“宗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