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除了甲骨 钟鼎和竹简 中国的古人还曾使用过价格昂贵的帛书 锦书来记录文字
而在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曾经用泥板 黏土记录了两河文明的成果
在古希腊 罗马 则是通过纸莎草 羊皮书来书写历史
而在古代印度 人们常常采用多罗树的树叶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 这种树叶也就是所谓的“贝叶”
——文明根脉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北纬30度上下,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先秦诸子
轴心时代的标志,除了文化宗师的出现和终极关怀的觉醒之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那些规定了几大文明走向的伟大书籍横空出世。
——精神底色
就像那个天空上乌云密布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思想非常混杂混乱,找不到一束闪电把这个黑暗冲破,书籍,往往我觉得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有的时候会点燃人的思想的那种火花,它在传播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有的时候,它是非常之巨大的。
书籍有的时候就是,我们找不到路的时候,一片黑的时候,一本书,它的一个思想,它就会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这种前进的方向。
——韩鹏杰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大量的现代思想和文化,正是以书籍为载体的广为传播,才催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改变古老神州的沧桑巨变。厚重的历史之轮终被这些看似柔软轻薄的书页撬动,推进,继而滚滚向前,摧枯拉朽。
——历史之轮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翁同龢
当知识爆炸的时候,我们怎么解决“博”和“精”的问题,怎么不被外在的知识裹挟着淹没着,怎么还能够有一个主体的“我”在,成为“我”要来读。我想,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大家的一个共同的任务。
——陈洪 南开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其代表作《江村经济》成为国际人类学的经典之作。他的祖母告知他要“敬惜字纸”。
|阴山岩画:中国早期北方游牧民族对生活的记载。类似的还有
法国🔹韦泽尔峡谷洞穴群
挪威🔹阿尔塔岩刻
南非🔹德拉肯斯山公园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阿根廷🔹诺斯马洛斯岩画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哈萨克斯坦🔹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岩刻
|仓颉:黄帝的史官,结绳记事已经不能满足,选择仿造鸟的脚印创造文字。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1899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观察到他治疗疟疾的一味药———“龙骨”上有刻字符。
✈️发现甲骨文的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我要去!!!)
|蔡伦:造纸,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形成了雕版印刷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第一个安葬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蒲松龄:柳泉居士
|钱镠(liu2)的《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都是其后辈)
✈️浙江宁波市区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原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读书的力量》纪录片
第1集《文明根脉》
第2集《精神底色》
第3集《历史之轮》
第4集《书写人生》
第5集《全民阅读》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读书的力量》纪录片
第1集《文明根脉》
第2集《精神底色》
第3集《历史之轮》
第4集《书写人生》
第5集《全民阅读》
第一篇 文化根脉
欲读书,先有字。这部纪录片用了很长的篇幅先去写文字的历史。
关于文字的演化历史记录得很简单,只讲了最为熟知的中国早期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也提及了苏美尔流域的楔形文字。
关于文字载体提及了甲骨,青铜器,竹简或木椟,帛书或锦书。国外的泥板或泥土,纸莎草,羊皮纸,多罗树树叶(贝叶)。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被纪录片形容为“天才的创造”。不敢苟同。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明对书籍出版有了量的飞跃,主要印刷品佛经,历书。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未能普及。纪录片的理由是对印刷工人的要求较高,成本较高。(评:活字印刷对表音文字的效果远好于表意文字)
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触发欧洲阅读革命。
第二篇 精神底色
以林奈为代表的人类分类学曾为黄种人和黑种人打上智力低下的种族标签,然而这些言论被基因学证明纯属虚构。中西方文明差异和精神底色不是由人种基因导致,而是由文化历史导致的。
文化概念:轴心时代
纪录片讲了很久的孔子等儒家学者,纪录片持赞扬态度,我持中立态度(尽信书不如无书),好坏不谈,影响力是不可否认。《论语》《孟子》
至于西方则提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希腊三贤”。《对话录》《理想国》《工具论》。
其中一个学者提及了宗白华对希腊文明的评价。
《道德经》及老子道家思想对西方的深刻影响(存疑?)
第三篇 历史之轮
以《国富论》对历史的影响开篇,讲述了一系列对历史有影响的书籍。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马可波罗游记》引发地理大发现
《利玛窦中国杂记》
《天演论》严复
明末清初大量西方书籍的翻译引进
第四篇 书写人生
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生生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
翁同龢故居 常熟文脉宝地
翁家彩衣堂翁同龢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落榜书生的成就
《聊斋志异》蒲松龄
李渔、洪昇、金圣叹等人
诗书传家,流传千年
《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需读”
第五篇 全民阅读
这篇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内容。
范氏家族天一阁 私人藏书楼
图书馆的观念
杭州图书馆对普罗大众的开放,地铁内的自助借书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电子阅读,相关立法建设
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始,数以百万计的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冲破了门第荫庇的藩篱,去攀登曾经遥不可及的人生梦想。
金榜题名,毕竟是少数人的幸运,更多的读书人在寒窗苦读后未必能够换来梦想中的功名。但正因为书籍的滋润,让他们的人生迎来了另一种再造和收获。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尝试第一次用文字记录心得体会。这是一件好事,总结,思考,凝炼,描述。这也是一件开头难的事,看记录片时会为文案精美动魄而心动,看完后却难以用自己的言语去总结,至于剧情,落笔无言可写就常常放弃。
尝试着从命题作文去思考这个纪录片的标题与展开顺序的逻辑与内容。当是对自己想法的一个记录。
读书的力量,由题可见,一是读书,二是力量。而读书就得先有书,那么书是怎么产生的?力量,通常是具有推动性,革命性,是一股巨大的能量,那么读书会产生怎样一股巨大的能量,又会对个体,家族,社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影响,进而去推动社会发展?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至少我是从没有想到过这么多方面的关键性,如果是我去拍,还真不知道该从哪些当面去讲。当然,我也不是学编导或相关专业的人,但我经常会感概各行各业的人独出心栽,独具匠心的非凡能力。)
1.文明根脉
引:
人物:费孝通
事物习俗: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
正题:
从阴山岩画等世界类似古迹,简单介绍了各文明文字的产生演变。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从文字的载体演变引出了造纸术与印刷术,在这里也描述东西方技术之间的互动与差异。
附着着字符的纸张,不但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
2.精神底色
引:一个辩题,文化差异从何而来,又如何延续至今?
康奈尔认为人种导致了文化差异,而现代科学对人类基因图谱的测序发现,人类99.99%的基因是相似的,故而否定了这一想法。进一步提出了,种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生物概念。
正题:
东方的孔子、孟子、老子等代表的文明哲学,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两大源头,儒家注重“仁”、“善”,道家注重“道”、“真”。与此同时,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源头。
有著论《历史的起源与。。。》称这一时代为轴心时代标志是,北纬30度,几大文明走向的书籍横空出世:《对话录》《论语》《福音书》《理想国》《工具论》《孟子》《道德经》。
3.历史之论
引:《国富论》对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的推动作用。
正题:先讲述了西方牛顿重大发现以及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对认知体系的改变,对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蒙与技术支撑。而牛顿所谓的巨人的肩膀大抵也是书籍吧。
再到《马可波罗游记》所引起的人文科学复兴,推动地理大发现。
随着西方利玛窦等一批传教士带着西方的新事物来到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思想制度等理念带到西方,引起欧洲汉学兴起。对当时处在文艺复兴萌芽时期的欧洲哲学家们是新鲜的血液。
近代中国,在亡国灭族的危机下,严复翻译的《国富论》寓意唤醒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同时代,还有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一时期,大量西方著作被翻译过来,是带有政治目的性的,指出国民劣根性,进行文化批判,希望产生一起新青年,救国存亡。
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互相影响,推动历史进程。
4.书写人生
引:甘相伟,北大保安考上北大的励志故事
正题:从学院到科举制度,考上与落第各有人生,如科场失意的蒲松龄,却在毕家当老师的日子里写出了著作《聊斋志异》,如此类似的还有李渔等。
再到官学与私学,而私学里最重要的就是家学。以《钱氏家训》、一个延绵千年,人才辈出的家族为例。
读书改变人生。
5.全民读书
引:天一阁,私人藏书阁
正题:公共图书馆的普及,让书籍从束之高阁不见天日到融入普通百姓生活。
总结:从文字到文化,大可以改变文明进程、国家命脉,小可以改变家族、个人命运,从私人享有到全民阅读。
作为纪录片前四集讲的东西太浅,绝大部分东西在课本上都已经学过了。
谈论从古至今书籍对文明的促进,知识对个人的影响。引用“轴心时代”的理论很有意思,大师都是成波的来结队的走。最后看到钱氏家族介绍真是挺震撼的!赶紧下单给老公买个kindle oasis…(我有)
文脉底蕴历史书写阅读,钱氏家训令人眼前一亮。
央视版的劝学,第一次知道钱氏家族……整个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B站已出全集。内容一般,前4集讲文化进程,个人比较推荐最后一集《全民阅读》,看看几个城市的精神建设。(14)
不错 内在的逻辑可借鉴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切题,但是也有收获。以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梳理了一些相关历史与重要人物,翁同龢家族很厉害,而钱氏家族当真是灿若星河了。最后一集讲了下各城市为推进全民阅读作出的努力与现状,给了武汉不少镜头,亲切。
前三集难拍但不好看,毕竟大家都熟悉;四五集倒是不错
读书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可以改变家族命运,可以改变民族命运。
听到这片子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在中国推广开来,就知道这片子确实是在认真做纪录片。
权当扫盲,钱氏家族确实了不起。
被钱氏家族震惊到了
看了第五集,城市乡村图书馆建设,在五年前是这样的。
权当扫盲啦……要是广州也有地铁图书馆就好咯
《但是还有书籍》打开了我看书籍类纪录片的大门,紧接着一部《读书的力量》短短5集的纪录片,又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到甲骨文的出现,再到竹简记字,当时读书人的标配是“学富五车”。《论语》《孟子》《老子》,以及苏格拉底的“助产士”学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着读书人的底色。书籍不仅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它海纳百川,它有容乃大,它不仅诉说着历史,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粗浅看看,大概了解了解就挺好的~
常识性知识比较多,看到杨敬年106岁仍在读书,以及钱氏家族的家训仍然肃然起敬
灵感与爱,知道与理想,有所悟有所得~~
跟之前的《书迷》立足于“个体”不同,这部片立意宏大多了,是从人类文明和社会推动的角度来阐述的,5集,每集一个大立意:文明根脉(文字的发展和印刷术等技术)、精神底色(中国的儒道经典和古希腊三杰传事书籍对整个文明的影响)、历史之轮(阐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几个经典著作)、书写人生(读书对个体和家族的影响,尤以钱氏家训为重点例子)和全民阅读(藏书楼、图书馆及公共图书活动的推进),前3集甚至还把范围扩展到了全球。
主题似乎有点散,从甲骨文的力量到古希腊哲学的力量,第四集才是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的力量。最后一集讲了各地政府为了推进全民阅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却没讲各地老牌独立书店因为种种困难而倒闭,一部皆大欢喜的歌功颂德纪录片罢了。钱氏家族固然牛逼,可是在东莞图书馆留言的农民工,却没办法在东莞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只能回武汉做一名水泥工人。读书到底有什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