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题材,很好的表达,它的表达内核是一个永恒的议题,就是任何一个时代和家庭都会存在这样显得多余的父母和逃避赡养父母责任不孝的子女,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缺失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亲情议题,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任何方案去解决,所有的出口都在于老人们的内心,像电影里的两位老人他们是传统和保守的代表,但是我们当代也会有更现代化的代表,他们不依附于子女生存,活得更通透,归根结底,我们终归需要意识到,能够抚慰个体的永远是个体本身,个体既是问题的成因也是问题的结果。
此外,也不得不用更现代化的眼光更严谨的去看电影的问题,剧本的表达还有表演的表达都会有一些比较过的地方,它们加重了电影表达的某些力度,但也存在某些相对的不合理性,它是一种很戏剧并很个体化表达的融合,二者之间的平衡性我觉得还是不够的,它使得每一场戏之间都会有断续,最终拼连起来多少有些不圆融,当然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每一场戏的表达我认为导演都非常充分的理透了他想要实现的效果,尽管当下来看,电影的思维逻辑以及技术层面都会有些不足,但是看看电影创作的时代,又不得不说,它很不可思议,它的创作非常传统但是议题非常超前!
一部1935年的老电影,想来这部老电影放我电脑里也有一段时间了。我承认自己是有点无聊,所以才看电影的(所以估计也写不出啥好的影评来)。说实话,当我打开这个文件时,我下意识的动作就是点那个X(关闭窗口),因为我看到title上写着1935年,而且还是一部黑白片。可我没有。事实也证明,我没错。
跟时下的很多电影有着同样的题材,爱情,并且同样地还穿插了一部分亲情。可以想见这种题材的生命力。最近热播的就有《山楂树之恋》,因为没有时间所以就没去电影院去看,可是这样的一些电影落了也就落了,因为这样的爱情故事在我们这个年代,且不说在我们身边是否会有同样纯洁的感情,在小说或者电影电视剧中就出现过N次了,虽然,或许曾经确实给我们有过不止一次的感动,但至少少看一部对于我没有什么影响。当然,少看哪部都不会...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有着五个孩子并且有着祖孙辈的七八十岁的两个老人,不想过多的谈论这部电影的情节,因为那个没必要。很安静的一口气把这部电影看完的,以至于隔壁宿舍来拷电影的一个同学看到我如此安静都不敢过来。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粗糙的画面,简单的转场效果,没有任何特效,没有华丽的语言。突然想到了昨天电子实习那位老师不小心说的实话“现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她本来想表达相反的意思的,后来添了句,虽然不小心说了出来但你们也应该明白),脑子是越来越聪明了,可没有以前的人那么的求实,实在。
对呀,过多的修饰,总有一天连自己都会觉得有点假。
虽然那部电影有个乌托邦式的结局,但我还是觉得没有任何不妥,不要嫌我老土,我甚至还想着来一个最后一家子和睦的圆满大结局呢,如果换成我是那个导演,估计那部电影的票房不单单是亏本(当时那部电影亏本了)了,估计压根就没人去看。更不要说现在的人了...看过豆瓣上的介绍之后才知道,是那个导演执意要这样拍的,以至于到最后电影的失败,他都没有后悔过,甚至跟制片方解约了,在之后的他的一部电影获奥斯卡奖时,他就说“你们把这个奖颁错电影了”,他一直以为那是他这辈子拍的最好的电影。
说说我在看这部电影的小小的细节,不是刻意,而是下意识地,在电影快要结束时,我一直在看着还剩多少时间,我想算一下有没有时间把那个更加美好的结局演绎下去。到了最后5分钟时,我还是固执的认为可以,因为我知道那时候的电影应该不会有多长的片尾介绍,所以...可最后没有...我很明白自己的这一小举动,总喜欢把所有事情往最好的那方面去想,并且会想的很具体,所以,可想而知,长到那么大,经历失望的次数总是比彻底满意的次数要多的多...
我知道我的话匣子又被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废话不多说,是部不错的电影,有时间记得看一下。
第29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明日之歌》,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松野空松
6.0 总觉得这样的故事在东亚场景会吸引人很多,除了主角外的角色太美国化,并不普世。
消亡之人
与东京物语相比,一切的矛盾都那么刻意,感觉剧作不敢直面一个真相:子女不想与父母同佳,这件事不需要任何导火索,不需要任何代沟和观念差异,不需要年迈的父母惹出任何麻烦,这件事其实是天然成立的,是写就在人类天性之中的,无论这种天性指的是渴望自由还是懒惰、冷漠、趋利避害等等。
不肯蓝
美国人将家庭间本更微妙的情绪冲突表现得太直白,又过分强调冲突,失去了「家庭」叙事的复杂性,亲情纽带与现实冲突之间的互动中往往是遮蔽住不堪的微笑与沉默。
http://axinlove.com/2011/04/make-way-for-tomorrow/《Make Way For Tomorrow[明日之歌]》房子
by @xinl.ve 110422
Movie Rating:9。
有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而那个美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把银行的房贷还清了。经历过美国的次贷危机,再看这个杜撰的经济学故事,又是一番别的味道。故事的本意是说美国金融市场发达,所以很早美国人就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自然,定语“自己的”需要加上引号。2008年之后,论调变成给超出支付能力的美国人提供住房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美国老太太要工作一辈子才能买得起房子,那自然不应该过早地拥有房子。中国老太太估计也还是买不起房子,通货膨胀、税收和资产增值的速度远超过个人储蓄。
若不是房子被收回,老Cooper夫妇的故事不会上演——《Make Way For Tomorrow[明日之歌]》的电影也没有了——Cooper的大家庭还至少可以表面上其乐融融地生活下去。房子,童话般的房子,在电影的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未知却是电影的走向的关键。粗略地看电影海报,两个人的背向而去,以为不过是恋人的分别,年老的身形被我忽略。电影看毕,“明日之歌”的欢乐没有看见,只感受到老两口从苦涩里扶持出一点喜悦。房子不是关键,有没有房子也不是重点,与之偕老的情感会存在,会让人相信世界的美好,“为明天让路”也是可以接受。
Leo McCarey[莱奥·麦卡雷]被誉为最善于刻画情感的天才,《Make》是他在寻常生活中挖掘到爱情冠冕上最璀璨的宝石,以至于他因《The Awful Truth[春闺风月]》获得1938年OSCAR最佳导演荣誉时,表示学院评委选错了影片。他在两位老人身上倾投的情感,是温和、细腻、慢慢浸润观众内心的道路。从老人因为失去住所,感觉要给子女们增加麻烦开始,两位老人顺从地接受子女们不得不给他们的安排。张作骥的短片中《铁门》里有位听而不说、知而不言的老父亲,《Make》里有体谅包容的两位老人。
要子女孝道,我的态度一贯是父母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关系。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老Cooper夫妻落得晚景凄凉,是老人自己没有教育好。美国社会父母最多管子女到18岁,所以不要求子女养老送终也是自然。Leo McCarey专门安排了一出戏否定这些判断。Cooper先生的好友Max Rubens问来店的小男孩,长大后要不要对母亲好的时候,小男孩回答不上来。母亲急了,告诉小孩这个时候自然要回答“是”。注意,母亲来店买的杂志名叫《Sincere Confessions》。不仅如此,待Cooper先生与Rubens又聊了会再离开后,Rubens心有所悟地呼叫起他的老母亲,要确认对方依然还在家中,未曾离开。
除了子女之外,还有谁是电影里的反面人物?卖汽车的商人,酒店的经理,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商人们表现出比所谓亲人之间更多的温情,不得不说是件奇怪的事情。而且,老太太在纽约George Cooper家生活时,人物服饰的精致庄重也不让人觉得处于萧条年代。
祖母和孙女之间有关“面对现实的谈话”,老夫妻在火车站面临最后一面时的言语,雕琢的细节、台本,配以符合老人年龄的情感温度,再溶以完美的从纽约开始蜜月到纽约结束婚姻的叙事方式,错过了《Make》可能真会错过点什么。
——————————————————-
Let Me Call You Sweetheart
和
A man and a maid stood hand in hand;
bound by a tiny wedding band.
Before them lay the uncertain years
that promised joy and, maybe tears.
“Is she afraid?” thought the man of the maid.
“Darling,” he said in a tender voice,
“Tell me. Do you regret your choice?
‘We know not where the road may wind,
‘or what strange byways we may find.
‘Are you afraid?” said the man to the maid.
She raised her eyes and spoke at last.
“My dear,” she said, “the die is cast.
‘The vows have been spoken. The rice has been thrown.
‘Into the future we’ll travel alone.
‘With you,” said the maid, “I’m not afraid.”
Make.Way.For.Tomorrow.1937.720p.BluRay.x264-CiNEFiLE
居然有人说这片向《东京物语》致敬?谁能告诉我怎么回事?三几年向五几年致敬,穿越得够厉害,还移植故事,怪吓人的。片子挺感人,也值得入选被忽视的佳作。
这部戏的导演精华在于对演员潜能的挖掘。表演真的挺不错的,但剧本太套路,只是即兴的台词还不错。莱奥不是那种特别善于调度的导演,用镜也平了一点。
这部片子也是一些影评人心中关于描绘“老年人爱情”的唯一,和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也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之一吧!在这部电影中不单单讨论了老年的生活情态,也探讨了儿女与老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在国内这部影片的普及度比较低,找不到多少关于影片及其背后的资料,但依然不失为一部佳片!
好,一直以来对美国电影美好大结局的习惯性期待,让人宁愿蒙住双眼,像七十岁老妪一样不去看现实。是啊,就算编剧安排它天降一百万大洋,让子女们突然都良心发现,让一切问题都解决,也只是……让观众心里虚假舒服一点,仅此而已。
“17岁时,世界很美好,面对现实就好像跳舞或参加派对那么有趣。等到了70岁,你不再在乎跳舞,不再想着派对,你唯一的乐趣就是假装根本无需面对现实。” 用一首暮年诗歌喟叹今朝,没有比这更让人心酸的事了。
我一直以为剧情会在最后有所反转,比如老夫妻其实没有失去财产,只是为了考验儿女,或者他们获得什么意外之财扭转了晚年的悲凉,但是没有,月台话别,将人生爱别离的痛苦用隽永的爱化作辛酸的泪,始作俑者,竟然是不孝的儿女,如果听过刘宝瑞大师的“化蜡扦”,再看这部片子,不胜唏嘘
凄凉一片,曲终人散。大萧条的美国,零落的人心。
Honor thy Father,and thy Mother。一看到海报我就想起了《东京物语》
卫视八点档经常能看到的题材,但水平完全处于两个位面,没有追求刻意的戏剧化,但也绝不放过可以借题发挥的段落,编剧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尤其蔫坏,差点就被唬弄过去。
本片所传达的价值观不符合精致者追求的自由,评论会出现农村等字眼也就好理解了。
可視作Before Surise系列終曲。
make way for tommorrow这样的标题看起来真的很像一个保险广告语,这部片子也正好是美国在1935年刚刚通过社会保障法之后拍摄的,带有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不过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老年人的爱情故事,一个越酿越香的爱情故事。电影的细节也流露了to be kind to each
有老两口你侬我侬的温情垫底,但依然包裹不住儿女不孝这个刺眼的现实。这里又不仅是简单的社会批判,每一辈人的成长其实都包涵了对上一辈人的遗弃,这也是老人说他不希望孩子长大的原因。而我们必将长大,变老,回首一切其中或许包含甜蜜,但更多的是一片苍凉。
6。总体平平看剧本,剧本又略显俗套
Make Way for Tomorrow
最好的老年题材电影,启发了[东京物语]。1.平实自然,毫不煽情,节奏紧凑,体量小却意蕴悠远,老年的困难苦衷尽在其中:失业与养老问题,与子女间的代沟和疏离,不能适应快速生活节奏与新兴生活方式,惹麻烦却不自知,相濡以沫数十年,终要作别彼此,养老院与异地寄人篱下是常见而无奈的归宿。2.历经分离后的困窘,后1/3段,两人终于再度执手,相依漫步,恍若半世纪前的蜜月重温,一路上所有人都在成全他们(这种内外对比与最后的温馨笔触,私以为无可指摘),谈天,追忆,斗嘴,起舞,告白,及至画面猝然切至火车站,双方都知道这是永别,遂将一辈子的情意都凝聚在两句话里。3.电影院段落尤为细腻,偷溜出去的孙女匆忙赶回找领座员求问剧情概括,奶奶其实啥都看在眼里。4.奶奶大声接电话时,被柱子与门框围在框中框中框里,凸显众人焦点。(9.5/10)
向小津《东京物语》致敬的片子,相似的故事移植到美国,多少有点格格不入,但关于老人关于亲情的片子总是能不自然地打动人心。
反正就是期望太高反而并没有戳到自己的泪点。。。(?)
30年代的社会剧尝试,剧本恨到位,双线叙事有条不紊,而且整个情节也足够真实可信。导演在调度上花的小心思,也因为叙事点的清晰明朗,能让观众GET的得到,哈哈。当然,本片同时也是悲喜剧和家庭戏的探索,看得出对日后小津的影响,大量矛盾被创作者有意识的模糊化,底色更加温柔,却仍然感人。
片子虽然老,但反映的子女孝敬老人问题却永不过时。最后老两口携手重温过往年华的部分极其让人动容。不由想起叶芝的那首经典的诗,when you are 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