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詹姆斯·梅森曾经写过一首关于德国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的诗:“一个不需要轨道的镜头/令可怜的马克思苦恼……/而一旦他们拿走他的摇臂/我以为他永远不会再微笑。”足以见得奥菲尔斯对“解放摄影机”的亲睐,《伯爵夫人的耳环》开场两分半的长镜头足以说明了一切,女声的伴唱,配之伯爵夫人的心理活动,镜头在各个物件中来回游走,这几乎是整个电影的缩影:那只耳环在多人的手里传递着,爱和痛苦,短暂满足和长期不满足,性压抑和性冲动,来回交替着。
《伯爵夫人的耳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主义精品电影,奥菲尔斯在描绘一个悲剧爱情的同时,反讽了上流社会人们的虚伪和虚荣,做作和伪善。前半部是建构一个可笑的上流社会,通过对细节的展现和精巧故事的搭建,制造了一些高级的笑料。后半部风格的急转直下意味着奥菲尔斯对于爱情主题的“执迷不悟“,如何去展现一个伟大爱情的产生?谈谈情,跳跳舞就够了,奥菲尔斯通过流畅自如的摄影机,不厌其烦地展现外交官和夫人的爱之舞,这里面甚至含着一丝性爱的意味,那些遮挡我们视线的道具更像是和我们开玩笑,不过不要着急,摄影机自然会帮助我们重新找到跳舞的主角们。
无论是对于布景的考究,还是人物走位和表演风格,无不流露着舞台剧的痕迹,这反而有一丝优雅的浪漫和舒缓的自在。这大概源于奥菲尔斯最初就是舞台导演,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换得的新娘》,大概可以被归于德国当时颇受欢迎的类型:轻歌剧。这种轻歌剧的影子一直保留在他的电影里。奥菲尔斯在法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执导的包括《伯爵夫人的耳环》《轮舞》在内的四部影片再现了他的职业生涯辉煌,他那繁华绚丽的场景建构,古典动听的配乐,文学性的铺垫,奢华耀眼的服装造型,以及国际化的演员班底(诸位!那个和伯爵夫人谈婚外恋的外交官扮演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德西卡啊!)为人所熟知,他那精心设计的摄影机运动更是一台展现人性美丑和人生百态的显微镜,看样子是满足了我们的偷窥欲,实际上是照进了我们的身体里面,一切都原型毕露。
参考资料:《世界电影史》
表面上是一个剧情巧妙的故事:伯爵结婚时送的耳环被伯爵夫人拿去卖了,买家又卖给了伯爵,伯爵又送给了情人,情人又卖出去,伯爵夫人的情人(一位男爵)又买回来碰巧送给了伯爵夫人,伯爵发现了逼迫她送给自己的妹妹,妹妹缺钱又卖给了买家,伯爵夫人又把它买回来…
一对耳环,贯穿全篇的麦高芬。伯爵送给她,她把这当做钱财出卖给当铺;男爵送给她,她却把这当做男爵本人常伴身旁;当最后一次机会赎回来,她便把这当做对爱情最后的念想了。
片中有一场戏:伯爵夫人在客厅见男爵,墙上有一幅“滑铁卢战役”的画。拿破仑彻底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个在后方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波旁王朝依然屹立着。本片就很好地呈现了封建贵族的生活。
导演的镜头跟着伯爵从走廊走到屋内,没有过分地贴近,而是尊敬地从窗户外看着,又优雅地切换到室内;伯爵离开了夫人房间,镜头从室外透着他在检查并关好门窗,然后伯爵又走了回去,克制的镜头下就看不出他在踱步,多么不失高贵。布景更能体现,灯光、音乐、舞蹈。伯爵和夫人分房睡,其一是他在彰显自己的地位、荣耀,其二则是出于对天主的愚昧尊敬,因为那样才是圣洁。决斗吧,将生死交予上帝,让上帝来决定他们的生死,然而胜负关键却是谁先开枪或者谁枪法好。伯爵是伯爵,男爵是男爵,发起决斗的往往是地位高的。
伯爵夫人就像拿破仑那样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中,注定是场悲剧。前后两场向圣母的敬礼:第一次是保佑她能把耳环卖出去,第二次却是保佑能平息因那对耳环即将产生的灾难。也不是要否定太多,最后一个镜头起码看出来导演不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伯爵夫人的耳环成了她的陪葬物,这时这幅耳环对她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她心脏病发作死了,而男爵都没能开一枪。
这是1953年的老电影。确实很老了,和我的岁数差不多。
影片所描述的时代是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一位将军(也是伯爵)结婚时送给妻子露易丝一副耳环。之后的几十年中,他们夫妻之间的情感发生了不少变化,两人身边都有不少的爱慕者和追求者。之后,这副耳环被夫人变卖,辗转欧亚,后来又莫名其妙的回到了伯爵夫人手中。这副耳环也就成了伯爵夫妇二人情感生活的见证。
影片叙述的是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在当时的时代,欧洲的贵族制度已经日渐衰落。这些往日的贵族还在坚持着传统的礼仪、衣着、谈吐,还在保持着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可是人们已经厌倦了这样的传统。影片中,舞会的乐师、门口的老门童、路边的警卫,一边装模作样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一边抽空打瞌睡、逃离或聊天。
在以前,贵族和他们的夫人夫人被各色男女倾慕或追求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从国王到贵夫人,谁没有几个情人?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早年的骑士们挥刀马上冲锋陷阵,并非为国家为人民,而是为某夫人而战。周旋在这些情人之间,对于贵族和他们的夫人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正可以借此展示自己显赫的身份和地位。
到了影片这个时代,事情有了变化。互相都已经不能容忍对方存在第三者。可是表面上仍然在维持着起码的礼仪。如将军所说:“我们不如装糊涂,对这事视而不见吧。”发展到后来,装也装不下去了。可是将军又不能直接为了戴绿帽子挑战对方,只好找个别的理由,貌似是因为多纳蒂侮辱了军队,而将军是为了军人的荣誉和多纳蒂决斗。
影片所暴露的是整个上流社会中充满了虚伪和欺骗。
多纳蒂见了露易丝之后,马上开展攻势。先是说些看似得体其实肉麻的话。接着不断的写情书,为了其中的一个词,还要去查字典。由此可知他的情书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一旦败露,马上和露易丝断绝关系,生怕惹火烧身。
将军自己有个情人,却在指责老婆的寻花问柳。他和露易丝的婚姻中,“从来没有喜欢过你要我扮演的角色,我还是为了取悦你而继续扮演”。在他的心目中,婚姻就是一场游戏。每一方都不过是这场戏中的一个角色,不断的在装假。从来不曾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
露易丝就更是个中老手了。她说:“我不大会说谎。”继而对多纳蒂说:“我有生以来说的第一个谎话。”一想不对,这话说的也太笨拙了。马上找补说:“应该是几个谎话之一。”
其实,她自己知道在说谎,多纳蒂也知道她在说谎。将军也知道她在说谎,还知道她知道自己在说谎。如同当今的美国。说谎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德,已经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在表面上表现的是那么诚实,在他们那里,甚至把说谎定为一项重罪。可实际上,所以的上流人物以及所有希望成为上流人物的人,说谎是他们必修课程之一,他们互相在暗自比赛,看谁把谎话说的更真,更老道。没有谎言就无法维持这个虚伪的家庭,更无法维持这个虚伪的社会。
再想想,露易丝真的爱多纳蒂吗?或许。可是她当初结婚时不是也曾经爱过将军吗?“我们之间有过友情,甚至欢乐。”这些表面上的友情和欢乐毕竟是短暂和虚假的。可见,她所爱的是不过是此时此刻她所看到的多纳蒂可以公开示人的一面罢了。这种情感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填补她空虚生活的调味剂。厌倦时随时可以弃之而去的。而多纳蒂对待露易丝也是这样。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描述的也是社会的这种虚伪状态。可是,安娜最后毕竟以自己的死无情的揭开了这虚伪。而露易丝只是不断的短暂昏厥罢了。不超过十分钟。
这场游戏中,唯一的受益者是珠宝店的老板。因为这副耳环,他赚取了四次利润。照将军的说法,长此以往,“你就可以退休了”。
影片中,使我觉得有趣的是将军在马车里寻找耳环时和车外的一个朋友的对话。也算是在这个伪善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两位老手吧。每句话都包含了另外的含义,彼此心知肚明。
朋友:“亲爱的朋友,您趴在地上干嘛呢?”(堂堂将军,怎么做出这个丑态?)
将军:“找你还我的一万五千法郎。你还了,对吧?”(你丫欠了我那么久的钱,还有脸在这BB?)
朋友:“我还需要一点时间,最近手头比较紧。”(你怎么老戳我的痛处?)
将军:“我也是这么认为。”(那你还不快滚?)
朋友:“晚安,我们会很快见面的。”(我不喜欢这个话题,我闪了。)
将军:“你确定?”(哼,见面?你躲我还躲不赢呢。)
很有趣的对话,不是吗?
影片拍摄的非常流畅,从容不迫,不急不慌,娓娓道来。许多看似随意的镜头,也拍摄的很认真。
本人评分:7.5。
拉康曾在一次研讨班上专门就爱伦·坡的一篇小说《失窃的信》为例,分析过小说中的这封信在人际流转过程中,其内在意义所发生的或剧烈或细微或巧妙的变化。本文就试图仿效他的分析,谈一下耳环在剧情进展中所展现的意义层次。 1.成为爱情象征物。在电影开始之前,耳环已经作为结婚礼物由将军送给了露易丝。此时的耳环是一个感情信物,它是接近无价的,爱情中的人们(富裕的恋人尤其)绝不会想到去卖它。 2.成为商品。露易丝由于负债,决定典当抵债。十字架,翡翠,皮草,耳环四件被提及。十字架可能有宗教意义,另外两件则只是女主人更偏爱的漂亮宝贝。而第四件耳环,尽管露易丝已经告诉我们是将军结婚时所赠,带有纪念意义。但是她最终还是卖掉了耳环而没有卖掉皮草。再结合她与将军分睡的细节,则可以断定露易丝已经不爱将军,只剩下友谊或者亲情。也就是说,当耳环所蕴含的爱情意味减淡,它的交易属性对露易丝才显现出来。 3.成为赃物。露易丝说谎后剧院报警,使得珠宝店老板唯一的选择就是送还它法律意义上的主人,当然同时也完成交易。耳环到达它此时唯一可能的拥有者将军手里。 4.成为情感发泄物。将军虽然愿意包容露易丝的小过错,但是知道太太说谎和变卖爱情信物心里肯定不舒服。他曾经卖力寻找耳环,不惜在交际圈中造成不愉快(妇人及其丈夫觉得被怀疑)。一小方面是由于耳环有一定价值,更多的是珍惜它的纪念意义。因此将它轻佻地送给情人,包括他找情人本身,都可以视为对其冷漠的妻子的报复,使心理获得平衡。 5.再次成为商品。这里就可以看到将军和情人之间物欲关系远浓于情感关系。双方对这一点都非常明确,因此情人对耳环毫不留恋(虽然也觉得耳环漂亮),果断将其典卖。耳环由此进入西卡(姑且这么叫,以示喜爱和尊敬)之手。 6.再次成为爱情信物。西卡将耳环送给露易丝,此时耳环又回到它最初的爱情信物的意义,可惜变换了男主角。也正是因此,现在的耳环对将军来说过分碍眼,将军无法接受如此显白的示爱,因此强横地要求露易丝取下耳环交给自己。 7.信物与商品间的强制转换及其失败。将军让西卡把耳环卖给珠宝商,再由珠宝商卖给自己。将军强迫买卖的背后,是西卡和露易丝的不合法恋爱关系。作为丈夫强硬宣布对耳环的所有权,其实也就是宣布对妻子的合法占有,也是让西卡清楚自己应有的位置。 可惜的是,耳环的内心意义并没有随着强制买卖而转变,虽然耳环被送给了将军的侄女,但对露易丝来说它依然是情人的象征物、恋情的纪念物。将军送掉耳环是试图切断露易丝对她俩爱情的任何一丝希望,但显然无法如愿。 8.成为绝望和永恒的象征物。耳环被放到教堂。教堂是与彼岸世界相连接、象征永恒的特殊空间,此时露易丝将他们两人的爱情信物搁置此地,说明她在去决斗场之前,已经意识到这段恋情在此世的终结,也意识到了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 9.世事流转以后,耳环又落何处去了呢?但落何处又有甚紧要,只叹是:年年春归痴尤再,当年花落又谁知!
对这部影片一无所知,看完后就被影片打动了。需要一点耐心,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感受到电影黄金时代的精致和从容。后来一查资料,才知道,影片导演奥菲尔斯是著名导演,以前看过他的《轮舞》和《劳拉.蒙特斯》,印象颇深。他的作品对女性的爱情生活有深刻的表现。影片的三位主演也是名气很大,扮演英俊外交官的竟然是《偷自行车的人》的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没想到这位大导演有如此英俊优雅的外表和精湛的演技。另一个男主角查尔斯.博耶把一个装腔作势、冷酷无情的伪君子演得十分到位。影片前半部对上流社会的虚伪、堕落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讽刺,到外交官出现后,真爱登场,让人一时转不过弯来。此后,矛盾冲突推动着剧情发展,抓住了观众,但又有疑问无法消除,伯爵夫人是真的爱外交官吗?结尾的镜头剪辑很精彩,伯爵夫人带着病躯赶往决斗现场,但是影片中她听到了一声枪响,没有决斗中谁中弹的镜头,只有伯爵夫人悲伤的画面。
这就是一场“蝴蝶效应”式的悲剧啊,耳环是蝴蝶,两男一女的复杂感情是逐渐成形的龙卷风。但蝴蝶并没有罪,它只是正常扇动着翅膀,就像耳环只是被人们正常易手,所以说到底,这就是一出旧时代的真情实感和被迫占有所产生的矛盾悲剧罢了,在国产剧里属于是见多的类型。但即使如此,它讲述的非常简洁流畅,与出神入化的长镜头相得益彰
奥菲斯的运动长镜头优雅灵动,契如无尽的舞蹈。开篇即是一个信息量不小的3分钟运动长镜,由物件细节特写渐次转至伯爵夫人,而影片也大量运用了由局部特写到人物/环境整体的反常规呈现次序。在那段由连续6个双人舞长镜组成的蒙太奇中,两人的关系愈加亲密起来,这一铺垫也让此后扔出火车窗外、杂在漫天飞雪中的碎信纸片显得感人至深。达尼埃尔·达里约和德西卡的美貌与表演也让人目不转睛。第一幕颇为喜感——不断站起坐下开门关门的侍者及应父亲断续之吩咐在旋转楼梯反复上下的儿子也透现出奥菲斯对重复、轮回与旋转的钟情,一如各种成双复现的场景,还有那对反复买卖转手的耳环(既串联起所有角色,又映射出多方的情感流变,在商品、信物与心灵寄托间轮转)。偶然性的宿命攫住了至终无名的...夫人,但也让她从物质世界走向精神/超验之国。(9.0/10)
和《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里的白玫瑰一样,耳环最终再次回到了身边,但却不表示重合,而是关系的破裂。男士们的决斗,与其说是为了心爱的人,不如说是出于尊严和地位。女性和耳环一样,都不过物化的产物,或许这才是最悲剧的地方。
她爱那个男人爱到什么程度呢那对之前完全看不上的耳环参与了她的红杏出墙,变得异常珍贵,没有了耳环,如同丢失了爱人女人的出轨太可怕,走肾三分错,走心七分过来,圣母,我们去喂大郎喝药吧
以极其流畅的镜头调度描绘出一副耳环的漂流轨迹,即是命运无从预料的兜转往复。每一次的赠送包含了多少真心诚意剩下的就是多少虚情假意,而每一次的被转卖则是完完全全的毫不在乎;珍珠纯净透彻,其中却满载肮脏谎言,剧作通过它的一次次转手,以反复出现同一场景境况却反映完全相反心理境况的结构完成或讽刺或哀叹的表达——起初最不在乎的耳环和舍不得的皮草,后来以所有皮草换回耳环;将军的两次车站送行;教堂的两次祈祷;屡次出现的晕倒;多次跳舞场景(旋转本身就是一种反复)——结构闭环但命运不是同一条河流。撕碎的信纸化作雪花飘落的转场、决斗的一声枪响同时打在了两个人的心上、最终被献给上帝得到了可能是最合适归宿的耳环、没有姓名的伯爵夫人。
古典又精致的影片,流畅的镜头,细腻的感情就是闷得可以 Part1:t6ea8ff350 Part2:t63a82abcd 中字:f65804677c
法国“优质电影”的经典之作,运镜考究,构图精准,节奏合拍,表演优雅。一对钻石耳环的辗转往复,透视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浮夸,但人之性情也展露无遗,真情爱意,苦恋迷情。三位主演均奉献了精湛演技,著名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饰演痴情外交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煞是迷人。
4.5/5,既讽刺又深情,刻意隐去的名字,暗示女性被遮蔽的主体性,伯爵夫人就和耳环一样,是一种装饰(构词也是如此),看起来光鲜,却只能依附。从道具入手,上流社会的婚姻、礼仪、信仰,都暴露出内在的空洞,体面吃人和礼教也不分伯仲,以至于当逢场作戏变为全情投入,结婚礼物变回爱情信物,反而是所有人的悲剧。电影容量其实是两个小时,靠高超的电影技巧(就像戈达尔后来用跳切)压到99分钟,长镜调度自不必说,四场舞会连续衔接(伊伯特赞叹“他们一直在跳舞”),信纸碎成雪花,这种超出心理预期的镜头,彰显作者性,奥菲尔斯不太用特写,但人物穿梭在环境中,他们的焦虑、期待、失落,弥漫在空间里(比如拿破仑画下告白压力)。门卫一边吐槽只吃豆子,一边看人敬礼,这种闲笔也扩充了阶级维度。
误打误撞看了cc评论解说音轨版,获益良多,首先这不是一个单纯讽刺上流社会的片子,尤其到后半,体现的是隐藏在台面下的男权社会,以及受其影响变的物件化的女性只能从虚荣得到愉悦和被男权压迫下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情感失控,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受此片影响也颇深,看这片子同时明白了库布里克的某些根源
3.8 从《情变》开始,奥式电影里头的跳舞已经进化偷情者们某种意义上的性交活动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前戏挑逗。有些安排在吃《一封陌生女的的来信》(跳舞和决斗、火车诀别与教堂祈祷共有的重复回环性)和《情变》(爱人的身亡)的老本—不仅这些—还行的是不断变换的象征意义的耳环和古典叙的回归
喜欢看耳环兜兜转转,不喜欢看贵族师出无名的爱情。。。舞舞舞。信纸变雪花很cliche但还是美 看到最后搞得好像伯爵最可怜哦?为了迎合你我扮出并非本真的样子-huh?其实从送侄女开始我已经没耐心,到决斗想走人了。散场时,年轻女子对后排黄昏恋的质问用词惊人…@大光明
哇噢!在奥菲尔斯的巅峰,他可以做到每一景都让人惊叹。这绝不仅仅是那些迷住科克托的镜子幻梦。当伯爵夫人和她的情人男爵隔着一幅拿破仑战败滑铁卢的油画相望,而伯爵本人的画像又高高站在伯爵夫人头顶时,这种镜头语言的强烈意义和完美形式把我彻底击晕。还有舞会戏,电影真的成了穿越时空的乐曲。
物质作为情感的具象表征出现,钻石耳环在几度转手与赠予之间讲述着爱的兴灭。然耳环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接受赠予的女性必然是被物化的、没有自主权的客体,因此她从来无法真正掌控耳环/爱情的去留。而全片最美的一镜,也是女性情欲真正得到解放的一刻,正是不能寄出的情书化作纷纷白雪飘下,缀满树枝和远山、胸埠和股壑。P.S.片名译成《某某夫人》会更有趣。
起起落落的巧合和争夺游戏,给一副钻石耳环增添了格外传奇的色彩。到底情感关系之外,牵涉的更多的是羞耻感、地位荣誉。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每天都是戏,在家表演,在外调情,出口是谎,心照不宣,交叉感染......拿破仑一生犯过两个错误,一是滑铁卢,一是他说“对爱情而言,胜利就是撤退”
马克斯·奥菲尔斯真是个优雅的导演,古典又精致的影片,流畅的镜头,细腻的感情。本以为是个讽刺喜剧,看下去才发现还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他又拍起了自己最爱的舞蹈,还是那么轻灵。
其实将军是爱自己的老婆的啊,这从他送情妇上火车和送妻子上火车的不同表现就能看出来。送情妇上火车时看似柔情蜜意,但他离开时头也不回;同妻子告别则一步三回头——这明明是一个陷入恋爱中的男人。他后来也说,即使不喜欢妻子让他扮演的角色,他也努力去演,而外交官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爱他妻子。
奥菲斯行云流水的各种长镜头摇啊摇的,把上流社会的奢华空虚拍得特别美,搞得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讽刺了。女主简直集各种自觉好之大成,有钱人瞎折腾的能力在此片得到了全面升级。。。
切入点很小,仅仅是一副钻石耳环,围绕耳环所发生的一系列奇妙好笑的事件把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狠狠嘲讽了一把。由于是小说改编的电影,所以打算去看原著。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巧合之所以匪夷所思,正是因为它的偶然性。
#重看#4.5;其实是另一种「轮舞」——一对耳环的流离折射出的上流社会婚姻图景,优雅教养皮相之下的无爱现实,如此残酷入骨,在这一出出发生即结束的大戏中存活下去全靠演技,她也曾片叶不沾穿行其中,独独付出真心的这一回却是致命的。运镜娴熟流畅无比,简洁而高效,在长镜的流连中细节被悉数勾勒,舞会转圈同步着时间流逝,撕碎的信转场为满天雪花,往返四次的交易——时间被压缩的同时又在暗格中被释放,于是画框内外都得以漫游。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片段内部都呈现对称的极致(以及包括构图的对仗工整,完美的古典主义)——两次送别,开门人的坐立,拿破仑油画前的站位;这一切简直是局部的「环」套现出大回环,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