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预言者》是一个带有反讽意义的名字,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能预言什么事情,他们都是被命运摆布的小蝼蚁。雅克·欧迪亚说:“这个标题迫使观众去思考影片中没有出现的因素和情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有预言能力的人,让他去组织影片情节的发展——他是一个全新的人。我是从鲍勃·迪伦的歌里获得的灵感。歌词大概是说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为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这种有宿命感觉的歌词很符合我的想法。但是我又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名字来为影片起名,后来又沿用了剧本的名字:《预言者》。”
大胡子的人在欧美电影里都是恐怖分子——这种习惯上的“认定”在某种程度上让电影处处掣肘,对于雅克·欧迪亚来说,他正是要打破这种习惯上的思维定势。他说:“我们总是喜欢吧一个阿拉伯人描绘成恐怖分子或者是有极强社会性的人物,我觉得这并不正确。所以我们决定要反过来做,要做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类型片,让这些人在一个新的社会体系里表露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我们赋予他们的社会性。我的编剧搭档托马斯·拜德盖恩(Thomas Bidegain)就设置了一个监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就可以创造出脱离人群、脱离社会习俗和认定模式的人物。或者说我们能创作出不在电影体系内被约定俗成的人物。”
对于很多人来说,扮演主角马里克·埃尔·德嘉本纳的塔哈·拉希姆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面孔。为什么有三分阴柔和七分模棱两可感觉的他能进入雅克·欧迪亚的法眼,并参演一部鉴于题材的电影呢?雅克·欧迪亚说:“其实说到底,《预言者》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和完全意义上的监狱片,它更是一部‘道德上’的电影。我也厌倦了监狱题材影片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和结构,夸张的肌肉男,火爆的狱警,疯狂的打斗。这些都太俗套、太无聊了,我也没有什么兴趣。在这部电影里,罪犯大多是一些正常的人,体态也并不那么强壮。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呆在监狱中的,所以他们没有必要看起来就是罪犯。这就是我的逻辑,否则电影就太不真实了。影片里的马里克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特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可以说,他在影片中的成长是他自己提供的,并不是我们赋予的。”
不仅仅是“非主流”的监狱和罪犯,雅克·欧迪亚还想通过这个角色表达一种概念和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以及权利获取的途径。他说:“从马里克身上,你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上进青年的生活。他从一无所有、一窍不通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罪犯,一个大佬。这些足以颠覆所有人对恶贯满盈的罪犯的理解。那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实际都是靠不住的。在他身上,我显示了一种良好的适应能力,他利用这种能力,慢慢成长,慢慢变化。”
也许在当今的电影界,那些有人格缺陷的人是导演眼中的宠儿,用他们做主角,能让影片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可能所有人都更愿意在银幕上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做出非一般的成就。在《预言者》中,马里克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怯懦又非常没有经验的人,可是他在慢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雅克·欧迪亚说:“马里克在影片中的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如果死掉了,一切都是奢谈。也许正是这种严酷的环境,才造就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影片所展示出来的主题就是‘学习’二字。而且要留心观察,要少说多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保留,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要记住,到了极致就是衰落的开始。可能就是在活下去的挣扎中,马里克开始了自我救赎——他从零开始学习写字和读书。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他成为了大毒枭,可是我要说这是环境造成的结果,在监狱里难道他还能变成圣人么?即使是最崇高的救赎,也还是要分环境的。”
在影片里,马里克的血统让他有了大麻烦。一方面,阿拉伯人认为他是科西嘉人;另一方面,科西嘉人又把他排斥在外,认为他是阿拉伯人。雅克·欧迪亚说: “他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阵营中,又可以独立存在。这种游离于社会和体制之外的感觉让他更加孤独。一个人需要被社会认同,他才会有归宿和安全感。可是他的悲哀之处就是他遭受到了无休止的忽视和无穷无尽的漠视。在他的身上,有两种特质互相交汇:一种是小混混的痞性,因为他是体制之外的孤独人;另一种是拥有信仰和宗教的虔诚的信徒,因为他的血统决定了他和一般人不一样。”
也许正是这种身份认定上的不尴不尬和不清不楚让雅克·欧迪亚认定这是一部“道德电影”。他说:“如果一个人处于毫无节制和毫无约束的状态的话,他也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任何约束,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和混蛋。毫无精神和道德层面的要求,毫无精神和道德负担。但是马里克却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身边的黑暗和恶势力都在打击他,这反而净化了他的灵魂和道德。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更愿意把影片称呼为道德电影而不是监狱片的原因。”
最后的结尾我超喜欢,真的能体会到解脱,重生,自由,阳光.
看本片的时候,我的心一直保持着紧张的状态. 真的有如亲身经历一般的刺激!
惭愧的是他的计划我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搞明白,可能是跟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挨边.但是他的坚强和自信一直感动着我.生活真的可以把你逼到做什么事都要报着必死的心!
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命悬一线!
不要认为我在胡说,去看看现在的马赛好了---一个几乎100%的阿拉伯/非洲黑人组成的非洲城市,本土法国人都搬到了马赛城外的AXIS。巴黎也是一样,除了那些标志性的,地价非常高的街区仍然保持了老巴黎的影子。城市边缘的普通人生活的街区已经被非洲裔的居住区分割包围得越来越小。
在西方特别是法国,种族一体和我国的坚持XXX的领导一样,是一个绝对需要政治正确的话题。当人人沉默时,我们在巴黎和马赛看到了什么,是愁气熏天的地铁,随处可见的涂鸦,越来越多晚上甚至是白天都不要一个人闯入的街区,越来越多的光天话日之下的抢劫,强奸,袭警(南非有什么,法国也一样),阿尔及利亚足球队输球,整个法国上百辆无辜的汽车被‘不高兴’的阿人流氓烧毁。。。。。。诚然整个欧洲都在头疼着移民问题,而法国绝对手当其冲。法国的左派更愿意引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古训,强力杯葛新移民政策的出台(即根据移民的质量,教育状况的调节有条件的吸收高质量的移民,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已经实施这种政策,nicolas sarkozy 也想效仿,但阻力重重)。巴黎街头经常可以看见非法移民组织的游行,罢工(汗。。),要求法国政府马上给予法国国籍。如果在一个国家,触犯法律的人都可以明目张胆的集结在大街上,这个国家的法律又是什么呢?
每每查看法国移民比例的官方数字,似乎不算很高(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高一些),但事实是什么呢?同样基于政治正确的原则,移民统计只是计算新移民的1或2代人(还不包括大量的非法移民)。至于因民的3。4。5。6代,根本无人统计,不同肤色的父母生出的混血人,自然也无准确的民族归类。
人们对历史的林林种种的种族清晰悲剧记忆尤心,没有人回希望曾经的野蛮的悲剧重演。所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一个人特别是公众任务的言辞里只要带有些须种族的内容就会被舆论大加讨伐,自然被冠以NAZI转世的帽子。然而,这些人权团体的做法和他们口诛笔伐的NAZI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NAZI时代说一局移民的好话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再被惯已国家民族的叛徒的罪名。而今日之西方特别是法国,正好相反罢了
近几年来,好像优秀的法国电影在形式上都是非主流,基本是稳定的手持镜头,长焦,加写实的风格,金棕榈奖电影《孩子》、《高中课堂》,还有《小上尉》都是如此。这样的电影还有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关注超过情节,所以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尝出一些味道,而不会感到沉闷。毕竟人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嘛。
《预言者》镜头用得非常舒服,晃来晃去不觉得头晕,长焦的质感也不错,不过除了车内杀人的戏,以及几处小范围曝光,也没有特别之处,走的是手持拍摄的传统路线。
说说内容。
这个译名不太好,我认为应当译作《先知》,默罕默德就是一个Prophet。”先知“的含义不仅是预知未来,更是通过这种能力引领受众的人,一个政治领袖。
整部电影以“先知”的角色为核心,所有情节都是他这个人的延展。他的经历是一个政治家的成功范本。从最早杀死同胞,苟全于科西嘉帮的保护之下,到逐渐利用各派关系,狱里狱外施展拳脚,壮大自己的威望,到最后一举消灭科西嘉帮,让狱中的阿拉伯人获得尊重,他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阿拉伯人领袖的角色,而他身上,也明显地具有政治领袖的特质:能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巧妙调动各方关系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做事冷静而无情。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对政治领袖、黑帮首领,还是江湖大哥,那就是:自己牛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己牛逼是为了让自己人受益。这就是领袖与暴君的区别。
以往的黑帮片、监狱片着力于塑造大哥如何牛逼,而这部电影更深一层,讲的是监狱中的政治,以及一个作为领袖的先知。
片头少不经事的文盲少年,片尾纵横捭阖的黑帮头目,这就是监狱这个极端社会实现的蜕变。随着“四十天四十夜”的夺权成功,海耶布的灵魂也消失了,或者说马利克不再需要这个灵魂化的自我。
人性决定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人性,或许更多的是互为因果吧。
这类纪录片式的电影,总让人看着就纠结。欧洲电影一贯的风格,比好莱坞少些浮华,多些脑子,或许是传统,亦或者是自尊心使然。
一、法国式黑帮
侯麦说:“我们本能地偏爱那些带着邪恶标志的脸和酒吧的霓虹灯。”法国人不见得喝得惯波本酒的辛辣刺激,但他们喜欢看钱德勒经过波本酒浸泡的剧本,热爱端详亨利•鲍嘉那张酗酒过度的脸和永不熄灭的烟蒂。人们喜欢黑色电影的理由总是相似的:那些新鲜的、黑色的、毫不矫揉造作的犯罪,残酷的动机,失去理性的暴力,成为了平凡虚华生活的缓释剂、不会宿醉的豪饮。不过,在法国作品中,黑帮电影或是彻头彻尾的邪恶犯罪分子却没有像在好莱坞片场那样肆虐,它们以一种更加隐匿的“黑色感悟力”和类似宿命的牢笼存在于许多电影中。因为法国导演通常讨厌类型片,而黑色电影秉着反类型的口号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特吕弗就曾明确表示自己讨厌黑帮片,他讨厌类型片的陈词滥调, “有黑帮就难以逃避资产阶级的腐朽”。所以,在法国影坛就鲜少出现像《疤面人》、《马耳他之鹰》或是《教父》这样的作品。
《预言者》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立刻燃起了法国观众对于黑帮片的热情。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黑帮片,这是用法国风格拍摄的帮派题材。对于美国的影评人或是对于法国的观众,都正合口味。就像当年美国影评人着魔了一般,一遍又一遍地看《射杀钢琴师》,他们看到了颇具异国风情的反类型片,似像非像的犯罪风格,还带着法国腔调的文艺独白。而法国观众则像发现了自家楼下埋藏的罪恶世界,不用再隔着银幕观看大洋彼岸的暴力谋杀。《预言者》的出现,再次填补了法国黑帮片条目下的空白。
与《教父》中的西西里黑帮不同,《预言者》并不专注于描写任何帮派,就像片中的男主角马利克不属于科西嘉人也不能算阿拉伯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都很难称之为一部黑帮片,不以一个英雄式的或是恶棍式的代表人物作为主角。男主人公是导演雅克•欧迪亚热爱描绘的那类边缘人物,这一设置与特吕弗多年前的想法有相似之处。特吕弗在接受采访时,曾这么解释自己为《射杀钢琴师》设置的男主角:“我喜欢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但却不孤独的人”。只不过,欧迪亚偏爱的人物比特吕弗更加边缘,他喜欢聚焦于那些孤独的人,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在他看来,这些边缘人物面对社会磨砺所要经历的心理成长,比那些已然成为大人物的生活更加富有生活的激情。
二、反恶棍、反英雄
从欧迪亚的作品中,总能体会到一种生命的脉动。
电影一开场便是黑屏,能听到背景声音里男人愤怒的咆哮声,由弱变强,伴随着监狱铁门沉闷的碰撞声。镜头的切入模仿了人眼睁开的视觉效果:先是在黑暗中辟出眼睛形状大小的光亮,画面模糊,闪动几下,最先出现在视野里的是带着手铐的双手,和其主人马利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写满了对于未来的疑惑。这一不同寻常的开篇,刻意营造出婴儿初临世界的氛围,预示着,从这一刻开始,马利克像新生儿一般诞生于这个完全陌生的不识之城。如同波德莱尔第一次走进巴黎,亨利•鲍嘉隐入第一个夜晚,钱德勒喝下第一口波本酒,一个全新的“黑暗都市”即将展现在他的眼前。马利克没有亲人、朋友,甚至敌人,没人关心他所犯何罪,回忆对他毫无用处。他身无分文,一无所知,入狱前被扒光了衣服接受检查,刚满19岁的年龄令他正好够格挤进这个充满罪恶的腐朽之城。他的人生没有目标,也谈不上有什么信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法国人的自由和阿拉伯人的衷肠,他说自己信教却从不祈祷,还大口吃猪肉。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他不服输,会反击,却还是难免势单力薄。他被科西嘉人胁迫杀人,并受尽羞辱,只能给别人打杂。阿拉伯人说他是科西嘉人的走狗,科西嘉人则嘲笑他愚蠢的阿拉伯血统。在这个世界,他没有捷径,只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而事实上,他不仅生存下来,还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世界。
作为这样一个身份错位、白手起家的小人物,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疤面人》中的安东尼奥•托尼•蒙塔纳。两个人同样都是从一文不名到呼风唤雨的帮派头目。但是,除去这点又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其他相似之处。可以说,经历上他们如此相似,性格中又彼此不同。而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所在,他恰恰是要塑造一个“反《疤面人》”式的人物。他不需要一个类型片中穷凶极恶的恶棍形象,也不想要一个对抗体制的英雄形象。他想要展现的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每日与我们擦身而过的普通人。这种人物正是法国青年电影中常见到的男主角,以另一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卡索维茨的《怒火青春》为代表。在这些愣头青年的身上,映射着整个社会的种族矛盾,情感缩影。与中产阶级淡漠疏离的生活不同,他们的命运更加跌宕多舛,他们常常要面对生死一线的挣扎和道德的选择。不过,这与意大利黑帮片《格莫拉》所展现社会的手法又不同。《格莫拉》是完全写实的,用拼接式的手法揭露社会的种种问题。《预言者》则更关注个人的成长,关注一个普通人面对多重压力和挑战,所要作出的种种抉择,包括道德上的。所以,欧迪亚并不想借助影片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他搜寻的是以往黑帮片中缺失的那种哲学思辨。
为了不被科西嘉人杀掉,马利克百般顽抗逃避后,生平第一次杀了人。死者拉杰卜之后一直以一个鬼魂的形象出现在马利克的身旁,令影片多了些许神秘莫测的气氛。鬼魂的存在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罪犯心中的良知或是负罪感。他反而是揭开影片《预言者》这一玄妙名字的关键所在。预言者所指的显然是马利克,但是他真正被认为是预言者的时候,是冥冥中提前看到了横飞过来的鹿,撞在车窗上,预知了公路上一起即将发生的车祸。在影片中,马利克一直非常倚赖鬼魂拉杰卜的意见,他没有朋友,而拉杰卜总能给他生活的正确答案。实际上,可以认为,这是展现马利克内心成长的一种拍摄手法。学过的知识会以奇妙的方式在人们的大脑被处理重组,每次当遇到疑问的时候,它都会经过复杂的过程,迅速成为一个应激的答案出现。鬼魂拉杰卜告诉马利克的,都是平时大脑在无意中搜集的记忆与知识的重组。他见证了马利克的成长,而鬼魂消失的那天,就是马利克真正成为一个男人走在社会上的时刻。他不再需要询问自己,因为一切答案早就写在他的心中。
杀人,通常都让主人公陷入一种道德评判,在影片中,这一事件并没有被当作一个道德话题被展开,导演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尽量呈现客观的事实。监狱是一个被重建的社会,它更加简单、粗鄙,人性不以善恶区分,而更像是一个君主集权制的世界。以凯撒•吕西安尼为首的科西嘉帮派不仅要控制监狱之中的社会,还要利用监狱之外的社会,进行经济发展,巩固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监狱之外的权势与经济斗争的成败与否,明显的体现在监狱之内的日常生活中。
三、边缘人生
纵观雅克•欧迪亚以往的作品,不管男女,他的主角都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唇语惊魂》中必须靠助听器和读唇语生活的卡拉•贝姆,还是《我心遗忘的节奏》中迷失于暴力青春里的汤姆•塞尔,亦或是《预言者》中在“监狱学校”艰难成长的马利克。他们都在不同的生命轨迹上面临相同的困境——他们无法将自己归类,无法安全的躲避于社会巨大的群族树荫下浑噩度日。他们不被看好,不被理解,必须忍受孤独,在社会那晃动不安的暧昧边缘企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拍。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他们眼中的世界也区别于他人,他们能看到生命黑暗中的微光,也是这束微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步伐。卡拉可以读唇语,她能知道别人隐藏的秘密;音乐是汤姆生活中最美好的一个存在,给他庇护,让他成长;马利克用他模糊的身份,游走于不同的人群中,他既懂科西嘉语,又了解阿拉伯人。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所谓边缘人生,是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生活。只要鼓足勇气,稍微跨出一步。
《预言者》之所以成为欧迪亚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作品,是因为马利克所经历的蜕变历程最为艰辛漫长,不再是《唇语惊魂》中二人世界的爱情游戏,或者是《我心遗忘的节奏》中的多舛青春,这一次更具有史诗架构,如同是“罪恶地下世界的迷幻冒险记”,涉及众多人物,却又条理清晰。整部电影被文字标题划分为十一个部分。标题中有人名也有时间标签,它们每出现一次,就代表着马利克人生的又一个挑战和进阶。每一个出现在他身边的重要人物,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类群,甚至一个民族,而他们在马利克身上都找到了融合点。虽然导演一再强调影片没有映射任何真人真事,但是从镜头中还是可以看到他对于法国社会的态度。在马利克坐飞机的那次经历中能看到监狱与外面社会的惊人相似性。在机场和监狱,他都要被搜身,检查证件,接受别人派发的食物。唯一的区别,可能只是在机场不用脱光衣服而已。从这点来看,监狱是搭建在正常社会架构下的罪恶世界,在那里映射出人类更加本能的一面。
最后,马利克走出了监狱,迎接他的是已逝好友的妻儿。导演没有给他一个更加明确光明的未来,不过可以确信的是,他其实一直都走在一条先人预知的路上——“生命确是黑暗,除非有盼望,而一切的盼望都是盲目,除非有知识,而一切的知识都是枉然,除非有工作,而一切的工作尽都虚空,除非有爱。”(纪伯伦)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原文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719788/影评怎么可能没剧透!不想被剧透就别看影评啦!另外,我发现楼下luc童鞋的文章标题几乎和我一样,看了下还好内容和角度完全不同,写这篇文章前,我预感过可能会撞车(没想到真撞了,果然是看《预言者》的人),但我发誓,没看过Luc童鞋这篇文章,要是撒谎,我成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斗战剩佛!
---------------------------------------------------------华丽的分割线!!
1.要当老大需要搞清楚自己是谁
如果从一个黑帮片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片子就是在讲,一个阿拉伯和科西嘉人混血的小孩,怎样从既招阿拉伯人烦,也招科西嘉人瞧不起,变得在两边都很吃得开的故事。假如上升到种族和宗教的高度,这片子就是在讲,一个搞不清楚自己定位的混血杂种,怎样在历经千辛完成种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了解到人生的真谛、找到人生定位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混血身份很好地帮助了他混在两边的纯种人群中,他由一个傻头傻脑虾米都不懂的愣头青小孩,变成了一个很有范儿但是很低调的黑道老大,年纪轻轻,就完成了好多黑道兄弟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小孩知道自己是谁,他总说他是为自己干活儿的,他既没有真心实意地做科西嘉人的小喽罗,也没有虔诚地呆在穆斯林的世界里,当科西嘉的世界能让他一展宏图时,他就是乖乖干活儿的小弟;当穆斯林的身份能给他认同感时,他就会勇敢滴秀出自己的阿拉伯血统。就是这样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让这个骑墙的小孩,最后终于站在了芸芸黑帮兄弟构筑的金字塔顶端,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小孩知道自己是谁。
2.当老大之前你需要跟对老老大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事情的几率太低,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事。首先,老老大要有灵光一现的瞬间,觉得这小孩能干活儿。监狱里头那么多人,凯撒老头怎么就挑了这个小混血(说小杂种好像是在骂人)呢?可能是因为那个后来喉咙飙血的穆斯林一时精虫上脑随便挑逗了这小孩,看来混黑社会也不能有七情六欲啊!可惜这家伙飙血前居然放弃了被吹箫的机会,翘辫子前他应该很后悔,这或许是后来他的灵魂老跟着小混血的原因之一(注意,是之一!)吧!你看,就因为一人莫名其妙的精虫上脑,未来的老大就被现在的老大选上了,当老大是件多么没保证的事!然后,跟了老老大之后,要有能让老老大使唤并觉得少了自己就不行的机会,小混血这个机会的来临,是因为法国政府突然宣布天下大赦要释放一批犯人,老老大突然间少了很多左膀右臂胳膊大腿来使唤,所以没办法只好来使唤这个菜鸟愣头青了。未来老大之所以有机会施展抱负,也只是因为政客们闲来无事的突发奇想,当老大要依靠政客的思考,多不靠谱啊!小混血干活儿固然是勤勤恳恳只多做不多问,该跑腿就跑腿,该卖命就卖命,关键时刻他也不掉链子,但是,这样的能力,多少兄弟没有啊?可是,你们有他的机遇好有他的运气妙么?有么有么?没有的话,再卖命也只能当小跑腿儿,捶烂胸脯眼红死也没用。这玩意儿,叫命!人小混血,就是chosen to be a big boss!!
3.当老大必须抱着一颗虚心学习的心
别以为当老大是件很没技术含量的事儿,杀人放火贩卖毒品,哪一样不需要精密筹划和谨慎准备?行走江湖必须得有文化,哪个买卖性价比更高、人员调度、车辆安排、重要关头紧急决策,都需要头脑头脑!爱因斯坦也是读了二十六年书才提出相对论的,别以为天才都是直接从子宫里跑出来!我们的小混血童鞋在11岁到19岁的八九年时光里,因为年少无知,错过了沐浴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中的机会。他懵懵懂懂滴过到十九岁,惊慌失措滴放了一个人的血后,忽然记起此人在翘辫子前对他说的几句话:你识字么?赶明儿我给你几本书让你也沐浴下知识雨露!小混血浑沌的小心灵激灵一下,他立即觉悟并投身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如饥似渴滴吸取知识的养分,终于让他的力量更上了一层楼——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没见他考试的时候,都提前交卷抽烟发呆了好久监考老师才喊收卷子的么?他后来成功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他提前交的决不是白卷而是满分卷!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小混血还不忘时刻抱着一个虚心的心态,默默学习老老大的兄弟们是如何当喽罗、老老大如何身在监狱但运筹帷幄决胜于监狱之外的广阔天地等成功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的小混血脱颖于一众靠四肢打拼的兄弟里,最终成为一代低调而英伟的枭雄!
4.当老大不能没有情同手足的兄弟
一个人是不行的,做老大尤其如此。没有兄弟,大麻怎么卖?没有兄弟,老老大怎么杀?这样的兄弟,必须是有难同当,不一定锦上添花,但绝不落井下石,一定会雪中送炭,并且生怕你不给他奉献全部生命的机会,如果他会有怨言,也是抱怨兄弟你没给个浴血奋战在第一线的机会。很幸运,小混血童鞋就有一位这样的兄弟,而且这兄弟的蛋蛋有病,活不长了,他人生的全部愿望就是好好为小混血卖命,然后给老婆儿子留足够的棺材本。有一位有难同当的兄弟很幸运,但有一位只同当难但放弃齐享福的兄弟简直就是上辈子就来的!在小混血成长为一代枭雄的艰辛道路上,这位勤勉的兄弟居功至伟是不二功臣,试问那些还混在道上的弟兄们,这样的兄弟你们有么?不过说起来,尽管要表现小混血身份认同感的混沌以及缺失,但从他更加亲近的朋友来看(包括一直跟着他的鬼魂童鞋,还有后来蛋蛋有病的兄弟,以及那位一起吃鹿肉的道上兄弟),他似乎还是偏向于把自己归属到阿拉伯人的世界里,虽然作为一名穆斯林,他完完全全零分,但这种微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多可能也是来源于精神而非宗教层面吧。
5.如果可以,当老大最好有个鬼魂朋友、有点第六感、预知事情的超能力啥的
那位在小混血成长路上一路孜孜不倦追随着他的鬼魂童鞋,给予了鬼魂童鞋无限的灵感和帮助,可以说,正是这位后来成为鬼魂的童鞋造就了小混血的枭雄之路。当他从人类变为鬼魂,小混血就迈上了步向枭雄的第一步;当小混血听从他的建议,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开始了通往金字塔顶端的攀登;而小混血在实践中的经验累积,更是有了他无数次的暗示指导。他给小混血的tips一般都很微妙,最明显的应该是被鹿撞上的那次(法国的生态真好,开车在公路上都能撞到鹿),那位一起吃鹿肉的兄弟应该在内心深处也是惊叹不已。这种莫名预知未来的超能力,总是会让大哥在江湖中的传说更加神秘又富有光环的,就好像那些后来成为伟人的古人们,老爱说老妈生下自己之前梦到飞龙在天腾云驾雾之类的奇景一样,真相如何没必要考究,关键是江湖里的人会崇拜这样的神秘传说。当小混血差不多完成了大枭雄的蜕变后,鬼魂童鞋就知情识趣滴消失于大佬的世界里了,所以说,传说,只能是传说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成为一个老大太难了,这决不是放几个人血开几枪抽点大麻就能完成的事。还在道上沉沉浮浮滴混着的兄弟们,自己掂量掂量,离这些充分必要条件还有多远,希望太渺茫的话,不如卷铺盖回家吃饭吧!
低调
一贯写实的黑帮片却带出了超现实的味道
预言者,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在监狱里被改造成黑社会头目,题材灰色,立意低俗,经小组讨论,不予通过。建议改动结尾,少年目睹前任头目被其手下杀死,幡然悔悟,洗心革面,作为污点证人,把狱中所有黑帮份子和不良狱警一网打尽。
以黑帮片切入法国移民问题和身份政治,单凭这一点欧迪亚就赢了(在戛纳几次都碰上哈内克欧迪亚是不是很惨哈哈哈)。从这部片也能窥见他后面几部片的套路,梦境/心理的视听外化,通过动物来搞一些象征性的元素等等。欧迪亚作为一个比较观众向的导演其实还是相当扎实的(所以迪潘那个金棕榈真是槽点无数,时也命也没办法……)
电影4颗星,第5颗给片尾版本的mack the knife,一曲永流传。。 。
不装逼 部耍酷 充满柴米油盐的黑帮老大成长日记 所谓预言者 不过是说其出色的预判能力 总体来说不是很有意思的电影
还行吧,不太喜欢监狱题材的片子
简洁流畅,干净利落,法国人拍出了近年来最好的黑帮片。
屌丝男逆袭,监狱小仔六年成龙记!
无爱
康城影展SCREEN评分第一,男主表现优异,值得多阅几遍
以边缘人的身份被抛弃,以新鲜人的身份被塑造,马利克的教父之旅实际上是社会对其内中的一个青年的雕琢的过程。黑帮的更新换代,凯撒的死亡伴随着新主的诞生,模糊的身份使马利克游走于多个势力之间。从始至终,马利克都是在被创造,被指引,所谓预言者,莫大的讽刺。
note:http://blog.roodo.com/esaurimento/archives/13569441.html
关乎个人,关乎选择,关乎人生,帮派只是背景。欧迪亚依然再讲他的小人物,他的边缘故事
养成类游戏
所以说隐忍沉得住气的娃终能成就大事,《格莫拉》里那俩小孩就太鲁莽
值得一提的只有摄影和剪辑...
时差hangover了 在多伦多市古迹elgin theatre里 哥们睡得死去活来 浪费了好电影 一年后可算看完了 后半段比较扯啊
总觉得写实文艺得来又稍微有点刻意了
缓慢的和时间转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