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flex,A Kid Like Jade
我觉得这部剧,如果不是关于这个小朋友真是存在的问题以外,我以为它是个黑童话。因为这个孩子才四岁,家长就要写家长小论文,怎样写能体现这个孩子的特别(当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很特别的时候,当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孩子自身的时候),带他去考试,测试他玩玩具的能力?盘算如何送孩子去一个私立学校。
因为公立学校一个班级30多个人在半个教室里,还有家长问为什么婴儿室只是一个花钱让小朋友玩的地方,我觉得好笑,一个四岁的孩子,你想让婴儿房教他读莎士比亚吗。对几个角色的对手戏都看的很紧张刺激,能很直观的感受成年人在对待这些事物的敏感。
从一开始夫妻二人在说可不可以不去家庭聚餐,到四个朋友一起吃饭,到Meg和母亲的一些交流,和对母亲简短的刻画,其实能发现,大人们身上也是一堆问题,(而小朋友Jade的问题可能是来源于大人们)。特别是台词里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小心翼翼说出自己的观点,又想表达自己,而话又offend到了对方,四个人吃饭的那个场景真是绝了,不知道的以为美国人原来那么小家子气,他们所说的自由言论,不是思想上的自由言论(电影里,我觉得思想是传统,禁锢,固执的,可能大人都是这样的)。
看过一遍了 现在想去看第二第三遍了故事很新颖很棒,教会了很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教会了教孩子的正确的方法,家庭和睦就得如此,也说明了做家长的一定要适量的宽容孩子,是一部后现代的好剧。 想起自己小时候了。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 家人也有助于教育关爱孩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得时候总是跳戏,怎么看都是Sheldon,夫妻之间没有感觉。
在美国孩子上学也是大事,上幼儿园竞争也这么激烈。
和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有些共同点,nature vs nurture?
小男孩穿裙子到底是不是问题?这到底算不算是性别认知障碍?父母应该怎么应对?这些应该是大众生活中的顽疾和隐痛吧。
6分 刚看到朋友圈“男生可以当公主吗”“可以”一文 想到了前两天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 由于短评写不下 只能写在影评了
从电影角度说 感觉电影没有很好地烘托故事的意义 也许换一个剧本 换一种表现 故事中父母的冲突朋友间的冲突会发生得更合理不显拖沓 而且冲突似乎游离在故事主题边缘显得略生硬
电影想要传达的性别教育是十分有意义也具有启示的 随着现代年轻人对不同种族 不同性取向人群越来越拥抱 证明了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在进步 这样的进步是通过几代人的摸索与理解所取得的 当年被迫躲在角落不敢曝光自己的年轻人如今到了中年 尽管如今的年轻人获得的包容远远厚于过去 但那都是他们努力挣扎的战果 没有社会的支持和教育的引导 对抗还将持续 缺少勇气的人还将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教育的力量正如这句话:“毕竟老师的一句话 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教育不是教条更不是墨守陈规 教育是应该是让人让孩子变得善良 能够善意对待每个善良的独立个体 不同也才是我们彼此会被吸引的原因 所以为什么教育不是鼓励差异化而是同质化呢 这是电影想要让无论大众还是教育从业者想要看清的
文 |Issac
电影节之于观众,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在大银幕上回顾自己最喜爱的电影,或经典之作,或大师手笔。但之于电影人的话,这还是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他们得以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力作。
一个导演甚至整支团队,带着作品跑遍全球各大电影节的现象十分常见,这甚至成为了他们的部分工作内容。
而这一次的北影节,精心策划了“惊喜首映”单元,竭诚邀请了以下六部电影,与中国观众相聚在北京的春天里,其中不乏全球首映: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爱情喜剧了,准确地来说,《脱单告急》说的是一段校园三角恋:气筒哥何晓阳单身了整整四年,一次偶然地机会让他和麻辣张杨的关欣成为绯闻情侣。而他真正喜欢的是女神李舒舒,在关欣的帮助下,何晓阳终于离自己的梦中情人越来越近,但他也渐渐发现自己心里未必只有李舒舒一人。
从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开始,国内刮起了一阵校园青春片的热风,但没过几年,“堕胎、出轨、出国”等老套戏码让观众感到厌倦,IP+小鲜肉/流量明星=票房的万能公式也渐渐失灵,在青春爱情片上,国产片似乎黔驴技穷。不过今年的《脱单告急》也许会带来惊喜。
剧作上是最为稳定的三角关系,校园恋情的定位也让电影有足够的空间与观众的幽默细胞互动,演员阵容也是清一色的新生代演员,但这并不代表着零演技。比如,其中的董子健近几年的表现不少观众也是有目共睹的。至于《脱单告急》如何把并不鲜见的“女帮男追女”的套路演绎出新鲜感,不如去影院一探究竟吧!
戴维斯·欧科依是一名灵长类动物学家,从小抚养了一只银背大猩猩,名为乔治。因为一次实验意外,乔治突变为狂暴的巨兽,肆意破坏,与此同时其他的动物也发生了基因突变。我们的主人公面临着如何从自己的好友乔治手下拯救世界的难题。
从故事上来看,小孩子养“宠物”,宠物突变引起灭世浩劫,这样的模型也许略显老套,却也可以说是百试不爽。就算是火遍全球的《猩球崛起》系列也是脱胎于这样的范式。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换成了道恩·强森。强森最近的作品《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是经典游戏的重启之作,也是他自口碑扑街的《海滩游侠》之后重振威名的动作片,而这次他又要带着只可爱(至少曾经可爱过吧)的大猩猩走上银屏。如果你是岩石粉的话,可千万不要错过了这次他与金刚/凯撒/孙悟空(啊!不好意思,皮一下~)之间擦出的火花!
来自捷克的电影《昆虫物语》可能是这次北影节最有趣却又最冷门的电影之一。执导这部电影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混迹”于欧洲各大电影节的杨·史云梅耶,这位老爷子目前也已经年近九十了。
《昆虫物语》是一部实验性电影,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味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电影融合了故事长片、纪录片、戏剧/舞台剧三大艺术形式或类型,记录主创拍电影的过程的同时,还展示了他们所拍的电影本身,而这电影本身又是一个创作舞台剧的故事,所以是一个别致的套层结构。电影中还穿插了恰到好处的音乐以及可以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动画。同时,它也会让你不时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而揣测导演为什么会用昆虫这个意象。《昆虫物语》亚洲首映,捷克佳片了解一下?
独乐老人熊谷守一是日本最有名的画家之一,《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讲述了这位画家身居住所,三十年不曾出世的故事。导演是风格温暖的冲田修一,男女主角也由日本影坛老戏骨山崎努和树木希林分别挑起大梁,两位前辈在片中的表现也的确流畅自然,细腻动人
《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节奏缓慢,叙事散漫,朴素简单,甚至可以说其意不在于讲述一个故事,相比之下,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清新抒情的画面和氛围,配上欢快可爱的音乐,以及偶尔冷不防的日本动漫式的幽默,正像片中一生相爱相敬的两位老人。不过,看到片尾会发现,电影也许从一开始就把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等议题纳入考虑之中,想要启迪观众,以感受人生哲理。那些你很冒险的梦,总有人陪你去疯
《挚爱枭雄》由西班牙导演费尔南多·莱昂·德·阿拉诺亚执导,阿拉诺亚曾经凭借其无国界医生题材的《看见不看见》荣获西班牙戈雅奖的最佳纪录片奖。这次他的新作《挚爱枭雄》是一部犯罪片,讲的是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巴的一生,剧本改编自弗吉尼亚·瓦利霍的小说。有趣的是瓦利霍是这位大毒枭的情人,而电影中的男女主哈维尔·巴登和佩内洛普·克鲁兹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夫妻。
我想这部电影应该会受到很多极客的欢迎,因为——他的男主是谢耳朵!不过与《生活大爆炸》中的天才角色相差甚远,这次的谢耳朵当爹了~与之搭戏也是出演过多部热门美剧的克莱尔·丹妮丝。
《孩童杰克》中为人父母的格雷格和亚历克斯发现自己的儿子杰克与其他男生不同,相比起汽车玩具,他更爱公主和童话故事,与此同时,两人面对孩子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也束手无策,这个家庭究竟要怎样解决种种问题呢?
《孩童杰克》温暖动人,被观众认为是现代家长的教科书,因为它展示了另一种异于传统的多元的家庭教育观念,而且从小孩入手,着眼于一家三口的关系,辐射到整个社会,更是引人深思。也许,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谁必须是谁,什么必须是什么的规矩。
“北京展映”活动将于4月6日至22日
在北京地区32家电影机构、高等院校举行
独家售票平台: 淘票票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宣传
中国电影资料馆团队 Issac
非常温馨的的一部美片,杰克的父母并没有因杰克4岁时行为怪异以及性取向而抛弃他,而是用亲情包容他,做他的朋友,保护他,接受杰克的与众不同,做为杰克父母的同龄人,对待孩子升学就显很武断,没有将孩子当朋友看待,总认为自己是家长,而不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影片对我触动很深,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个性发展。
看过一遍了 现在想去看第二第三遍了故事很新颖很棒,教会了很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教会了教孩子的正确的方法,家庭和睦就得如此,也说明了做家长的一定要适量的宽容孩子,是一部后现代的好剧。 想起自己小时候了。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 家人也有助于教育关爱孩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北京电影节亚洲首映,就是那种你完全懂如果一个男孩子有点娘或者性别认知障碍的话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意选了女强男弱的父母,但是怎么看两个人都不是一对夫妇...
很喜欢两主演,但克莱尔一激动还是太国土安全了,当她说出带着你的儿子顺便把指甲也给做了时,谢耳朵的眼神就是女人好麻烦呀,这个故事和题材对他很重要,看完话剧回来改编制作成电影,所以台词很多和啰嗦。也许为了保护小朋友,最后男孩穿上女裙时才给了正脸。离我们太远,成年人都不能保证呢。北影节
像是看了一集加长的美剧,没了对白和正反打,感觉导演就不会拍电影了。在视听方面没什么意思的片子,不过关于儿童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问题上,这部电影的切入点还是挺独特的,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懂这个问题,重点在家长该对如何学会应对并接受孩子的不同。
难看哭了,从头到尾不知所云的夫妻拌嘴,没有任何看下去的动力,坚持到四分之三,删除了。
挺惊喜导演刻意避免了温情视角,而是着力于成人间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妥协。Claire Danes应该是最被好莱坞低估的女演员之一了。
艺术学院的学姐是五位制片人之一,有幸看了亚洲首映。教育和性别认同的题材不错,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焦虑。大量手持镜头看得有点晕,结尾收得有点突然。三星半。
女巫尖叫疗法,朋友尴尬八卦,私立幼儿园择校艰辛而引出的儿童性向探讨,感觉是那篇伍迪艾伦写过的讽刺小说被严肃拍了出来。演员表现都不错。最后,不管生儿生女,最佳的育儿作品可能还是Rambo和Terminator
白左中产阶级的焦虑与矫情,一家三口三姐妹,放学回家可以一起做指甲。
坚持做自己好难,坚持给他人做自己的机会好难,和抱着同样信念的持守者一起维护每个人小小的与众不同好难。但这个小家庭做到了。
【北京电影节展映】因儿子喜欢穿裙子扮公主而引发的夫妻矛盾。该片对于探讨儿童性别认知与认同有一定意义。但更多集中在父母视角,他们的生活工作与夫妻关系因此而产生的裂痕。该片选角有问题,男女主角一点也不像老夫老妻,争吵戏女主演得明显好得多。争吵之后一副万事大吉的样子便草草结束,虎头蛇尾
剧本有几个段落写的很不错,特意避开了孩子的正脸,视点明确。不过谢耳朵的角色好像形婚一样,和女主角毫无火花,两人睡姿尤其明显。
标题角色只是块背板,主要还是讲这对夫妇面对和解决的过程,故事零碎松散,不过现实生活不就是这样么…耳朵像根软木,有点接不住气质超攻戏精C姐抛出的戏…关键对这俩人太熟悉了,怎么看怎么出戏:看J敲门先是别扭然后想笑,C只要走起来就觉得她在出外勤执行任务,说话声音稍大点妥妥躁郁症发作了!…
“真正要去保护他们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还是我们所爱的人” 谢耳朵是父亲,有这样的娃不是再正常不过?丹尼斯说你们最好一起修了指甲再回来,戳中笑点,哈哈…
儿童可不可以自由自在地当娘炮,父母如何坦然面对?哪怕是在号称开明的美国,哪怕老爸是个心理医生,这仍是个艰难的问题。性的多样表现真的不是啥大事,婚姻、年龄、亲密关系...专心处理这些长久横亘在大众生命里的顽疾和隐痛吧。
追了这么多年的大国土和大爆炸的人表示看得很出戏【对孩子每个维度的关注度确实是国内比不了的
真是莫名其妙的小问题一直在吵吵吵!小男孩穿裙子怎么了!怎么了!管太多!生活是不是太无聊了!
短小精干,像《朱诺》《阳光小美女》姐妹篇。故事选择的视角很妙,着眼在成人世界对待事件的看法,避免了狗血和温情的段落。男演员选的不合适,跟形婚似的,也有可能有意为之?#2018BJIFF#
和《奇迹男孩》一样,都走温情糖开水片子的路线,这一部爸爸妈妈“律师/在职妈妈+心理医生/社工”的搭配就更甚了。但片子的视角不是从小孩子本人展开的,而是锁定了parenthood的心酸与不易,以及父母想要给予孩子们的保护--所以会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吧。选择的“性别认同”议题也加深了这份贴切感。
18北影。社会也许有他的规则,但爱是能包容一切的。
这个命题真的太值得讲述了 也喜欢这个父母视角 底色始终是温情的 回避了残酷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