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个人感受,非专业影评)
┈┈┈┈┈┈┈┈ 1 ┈┈┈┈┈┈┈┈┈
观看之前,对法官的认识很简单,以为他们只是在庭上决定刑罚多少。观看之后,印象极深的是一句话“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而以前从没考虑过法官的判决会使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转向。
另一点是关于陪审员们及律师的,他们需要熟悉案情,弄清事情的经过,而不仅仅是根据“个人利益”查阅法律条文,为被辩护方争夺“利益”。
从一个案件出发,任何地方出了纰漏和差错,就要考虑其合理性,用证据说话,重新推论。以前总认为警察破案,法庭根据结果下相应的决定就好,不曾考虑法庭也是一个“二次审查”的场所。正因如此,才能让每个人尽量得到公平公正的结果。
┈┈┈┈┈┈┈┈ 2 ┈┈┈┈┈┈┈┈┈
“无罪推定原则”这点很新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也刷新了我对法律的认知。法律是为了不让无辜的人受处罚,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东西,是为了不让犯罪发生而制定的,所以每一条法律都在提示着我们人生的底线。
也许有人会觉得,专业的法官和律师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几个没有法律基础的陪审员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还给了嫌疑人一个清白,这点有点不可思议。但我认为,正因为非专业,所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不会马虎的审判这个案件。
而法官和律师,法医等人为什么只能推断出有罪,从无罪推定原则出发也无法推出嫌疑人并没有杀害其母亲呢,正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性。
从一开始,这个案子就被定为有罪,而让陪审员们去判断量刑的多少。直到后来证据出现了意外,导致需要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而由于这个案子一开始是被定为有罪的,法医及律师等人没有认真看过材料,也没有考虑这个案子的合理性,所以后来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他们一致的选择了刚开始接到这个案子的有罪,第一印象。
┈┈┈┈┈┈┈┈ 3 ┈┈┈┈┈┈┈┈┈
法官说他第一次出判决书时改了两个通宵,决定别人命运,让他不习惯不适应,但当经历了无数案件的历练后,处理案件是会理性,也会因此固化思维。
就比如上面这个案子,儿子想要申请低保,母亲不肯,儿子大闹,并且儿子因母亲疏忽而烧伤,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给你一个这样的情境,再告诉你,保安目击儿子在暴雨夜晚,抱着栏杆护栏外的母亲,问你儿子有罪吗?显而易见,为了低保而杀母的案件,有什么问题吗?
这就是固化思维的可怕,给你一个场景,你会联想到其他以前发生过的类似的案件作出结论。(我联想到西方判例法和参考先例定罪) 因此我认为法官不仅仅需要坚持理性大于感性,更应该保持对每一个案件的敬畏之心,尊重每一个嫌疑人,合法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不要因为“专业”而做出“不专业”的判断。
情节内容很明显是借鉴了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我没看过,但是看过几年前国内拍的《十二公民》。主旨大意并不会相差太多。但是十二公民的确是非常的加入了国内的接地气元素,而这一部陪审员也是借着韩国法律改革的一大背景,总体来说还是可圈可点。
法律的意义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不惩罚人。这句话还是点出了整部影片的主旨。其实故事到最后,到底凶手是谁,被告有没有做出十恶不赦的恶事,观众也好,陪审员也好,法官也好,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我还记得那个词,疑罪从无。除非是有板上钉钉的一切证据表明凶手,那法律就不应该去惩罚。
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我是不是能够说服自己的良知?必须足够坚定,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一个人来说不可挽回的决定。
再多的慎重也不嫌多。再多的考虑犹豫也不会浪费。
挺不错的一部电影,法律就应该本着宁可放过99个有罪的人,也不冤枉一个无罪的人,就应该是无罪推定,而不是一句话~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因为不够字数,继续凑,居然有这种规定,我也是醉了,第一次评论,凑足140,还不够,再写多两个,还是不够,继续写多几个,还是发不了,只能再写
《十二怒汉》的大框架无论翻拍多少次都很吸引人。加入了韩国民情民生,立了韩国本土化的人设,就是男女暧昧的关系多了一些,陪审员年纪幼龄化了。无论是案件的难度还是陪审员从原版的12位缩减到8位都属于简易版,不过矛盾的激化依然有看点。韩式幽默还增添了一丝趣味性。侧重对案件的推理。 最后的真相非常加分,也是韩国片最会处理的情感戏份,演员表情的特写,挣扎感极其动人。 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个人观点)在于会让我觉得连陪审员都能发现的漏洞和调查疏漏,审判长等专业人士怎么会发现不了。而《十二公民》和《十二怒汉》没有让我有这样的疑问,虽然都是一样的框架,但表现得侧重和立意不同,十二更侧重陪审员们内部的争吵。 当然,会有人觉得这体现了韩国当时法律的荒谬,但众目睽睽之下,第一场引入陪审员机制的庭审不该确保万无一失吗。这是唯一脱戏的地方。而《十二怒汉》处理的更像是在假定无罪的情况下驳倒自己而不是推翻执法部门。 就韩国翻拍的这一部立意更向上和励志,还有另一个角度没有深挖,比如审判长的上一级的施压,现实会如最后那么善意吗?更改判决书是否影响法官的公信力,这样的案件是否应该发回重新调查,先于判定无罪。无罪不该是在假定自杀的基础上,如果调查完发现事实杀人,岂不是对法律的最大讽刺,对过度善意和仁慈最大的嘲笑。
这些在看《十二怒汉》的时候都不会觉得逻辑不对,而《十二公民》假定场景也巧妙的规避了这点。
法庭之上,即使证据充分,证据链无懈可击,就一定能得到真相吗?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答案不全是肯定的。
自亨利二世颁布克拉灵顿诏令以来,西方陪审团制度已延续了八个半世纪,这是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最显性也最本质的区别。韩国于2008年尝试引入陪审团制度,却并不彻底,将陪审团的判断仅作为法官判决的参考。但尽管如此,陪审团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国民陪审团”的名称便已决定了这一制度的国民性,陪审团所做出的判断,强调了国民对善恶的普遍认知,因而很大程度上它有利于被告。
惩罚不是法律的终极目的,绝对的真相并不存在,保护“无罪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法律对罪恶示弱,而是在捍卫法律赖以存在的基准,划定司法判定的边际。这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博弈,一种是宁可错杀一千无辜也不放走一个真凶,另一种是宁可放走一千可疑也不冤枉一个无辜。这是对法律正义性的拷问,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拷问。
“ 无罪推定原则 ”讲了那么多年,至今在我们这儿寸步难行。韩国的法制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算很好了,当然我的意思是相对于我们而言已经很好了,我们就只能拍个《十二公民》纸上谈兵,YY一番而已。
该片最具思想价值之处是清晰阐明了“国即民”。不能像养猪似的治国,管理人是需要法理的,法理要讲正义性,正义的背后是向善的人性。
燃鹅,本片中陪审员充当警察、检察官,甚至是福尔摩斯大侦探,亲身去现场调查,这些就纯属胡闹了。把真实事件改编得如此戏剧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是一种失败。反转再反转,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反转,这是韩国罪案乃至司法博弈类型电影引人入胜之处,却也同样是它无法再往前一步的障碍,它被商业娱乐彻底捆住了手脚。
总体给四星吧。
迄今为止,我看过的电影里剧情最好的,我不讨论演技、配乐,甚至都可以撇开故事本身。只说电影的通识教育意义,律法是冰冷的,可人是温情的。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也一直认为陪审团制度是非专业人士指手画脚专业人士,被告辩护人一顿感人至深的辩护,就会引起陪审员的感性认同或者同情共鸣,可我们设立陪审员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在这个法律已经成为通识的国度里,让司法不致于那么专制,律法不致于那么冰冷吗。当审判长已经被案件训练为裁决的机器,这时应该有人站出来,给法律以人性的温情。我很遗憾当年没有坚持初心,学习法律,长大后成为一名法官;但是我不后悔,毕竟真正的法官一定是一个足够理性睿智和善断明晰的人,而我却带有很大的感性情怀,以及不高的智商。清楚的记得陈满案翻案的那一天,我落泪了,当你可能因为一个决定而改变另一个人一生的时候,还请各位,多思量。
聪明的电影。最喜欢清洁工带着男主角去民事部门的一场戏,有一种很好看的狡黠感,也是在此我觉得可以有别于《十二怒汉》的一点就是去大胆的设置了一些行动戏,毕竟这个案件的本身坐在那并不十分好讨论,它恰恰要讲的是,我们从这些重复踏步的讨论中出来,去鉴定,去行动,去存疑,去看看每一个人,而清洁工更是贡献了点睛之笔的名台词:迷宫也是通道。导演的处理是十分厉害的,基于原案件是一个被韩国各种题材都用过的亲情案,在如此老旧的例子上还可以做得情理动人,而摄影方面也非常厉害,围绕着男主角的那个颠倒镜头不说,室内人像的拍法也颇有结合综艺摄影之感,去“抓”你,比很多想当然的手持要更有生命力,最后死亡场景的还原更是太厉害了,摄影表演剪辑的高效统一,催人泪下。文素利的表演也是本片一大优点。
贫富小区歧视,精英观与平民观,正义女神清洁大婶;《十二怒汉》变成加上法官的九怒汉,整体不错,就是韩式闹腾得有点过
挺好的,竟然是个真实案件
虽说人韩国08年才开始实施陪审团制度(08年至今陪审团决定仍是审判员参考项),但还是很羡慕。和西德尼那个「十二怒汉」差很多,还是没摆脱韩式调味,很多地方显得刻意。就算刻意,他们好歹也在用电影表达东西啊。看完电影的这个感觉让我觉得值回票价。
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实在和十二怒汉太像,不得不说是翻拍。整体看下来一直说大家很负责任,其实我看还是不负责任,前半程为了自己早点回家想判有罪,后半程打着同情罪犯的名义在事实无法完全清楚的情况下,主观善心大发无视罪犯责任通过无罪,看起来就是怕承担催回他人人生的风险。。片尾说陪审团参与的案件比其他类型无罪率高三倍,不得不说这些法律无关人怕士会出于各种原因出具无罪判定,例如怕穷凶极恶的报复,“所谓的善良”等等。陪审团制度其实也很有争议,取决于人们高度的法律常识,不止是有善心就够的。
还不如直接翻拍《十二怒汉》呢,想讲自己的故事,还套上了真实改编,可讲的真不怎么样。剧本缺乏打磨,主要角色缩减为8个,群像戏拍的依然差太多。最近半个月看了三部韩国,比《小委托人》和《证人》都差了不少。本来这个故事可挖掘的角度挺多的,瞥了眼导演处女座,难怪会这样了。
最后也是被感动的猝不及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展现了人性暖与善。人物也写得好,轻松自在又温暖。
韩国国民第一次参与审判,欢脱的配乐,搞笑的节奏,让本来没有新意的故事充满了讽刺。是救人还是杀人?是有罪还是无罪?原本就是一念之间,审判也是,天平向哪边倾倒,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虽说是根据韩国真实的刑事案件改编,但也未必太像《十二怒汉》了吧。同样都是一起看似板上钉钉的刑事案件,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同样都是通过陪审团们的意见改变了审判长最终的判决意见。唯一不同的是,通过一些小细节的喜剧设定,让剧情在严肃的审判过程中有了一丝丝的趣味。「法律是为了不处罚人才存在的。但没有任何基准,怎么能处罚人呢?所以呢,为了不让随便处罚人,才有了处罚基准。那个基准就是法律。」可惜电影的立意却仅仅止步于此,让我诧异向来对政治敢说敢言的韩国,居然如此浅尝即止。不过瑕不掩瑜,我仍旧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很喜欢《十二怒汉》。
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非常严肃的故事(真实事件改编);《十二怒汉》的大框架,精彩的本土化移植;故事层层推进,反转既虐心又温暖,韩国电影人再一次成功的把本国的司法系统、集体主义、精英主义喷了个狗血淋漓,痛快的展现了一场“庶民的胜利”,一种“文明的胜利”。“法律可能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从来没有根本解决过公平正义的问题。 ”“法律是为了不处罚人而存在的”。影片的立意很高。人间律法、司法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难能可贵。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真敢拍,居然这样自黑法律体系,真赞,就喜欢看这种颠覆
唔,我觉得特别像《十二怒汉》,没有特别新意的地方,比较中规中矩吧
有罪无罪一念之间,看时总想起十二怒汉和失控的陪审团
法律部分远不够严谨(比如审判长判决读到一半不跟合议庭其他成员商量就自己改判),但商业化处理成熟。初试陪审员制的失控备足了冲突笑点,韩式夸张表演提升了讨论的喜感和戏剧性。美、俄、中三版的《十二怒汉》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个孔武有力的结局,而韩国人却用最擅长的悲情说出“法律是为了不处罚人而存在的”这句话,温婉细腻地在人内心中激生出朵朵涟漪。
与其讲是模仿十二怒汉,不如说是一部很好的普法教育片,04年开始酝酿,08年开始实行,韩国的陪审员制度,也是让更多的国民参与到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其本意也如电影中所传达的,法律不是用来处罚人的,而是树立一个公平的原则
整体有趣节奏也在线,挺不错的一部法律片。韩国影视题材这几年多了很多法律类型的片子,还挺有意思的。文姐姐演法官实在是太好看啦。
对大家开说,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居然是真人真事。居然到了2008年才有陪审员。无罪推定,利益归于被告,靠的是陪审员的执著和善良,靠的是法官的专业精神,靠的是媒体的监督,靠的是制度的笼子。#20190718
人性的暖意发光发热,真相不会浮于表面,要永远保持理智的怀疑与思考。有真实事件打底,架构《十二怒汉》的叙事模式,怎样拍都不会难看。并且在保证了影片的现实意义下还兼顾了故事的可信度,这不妨也是翻拍/改编类电影的一种全新发展方向。
虽然很多观众看过本片后会拿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作为对比,本片也毫无疑问在一些情节设计上借鉴了后者,但在我看来,真正跟《陪审员》可以对标的,是几年前的韩片《辩护人》,当然后者的艺术水准要高出一大截。《辩护人》里的一场重头戏,就是宋康昊饰演的律师与大财团的海归富二代辩论,在国民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是否能实行民主制;而本片的核心理念则是围绕,由平民构成的陪审团的判断能否推翻来自精英们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