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IS NO.
伤害就是伤害。但是对于女性却不失这样。
女人受到伤害之后,只会加倍被舆论伤害。多少社会新闻,女性受害者要遭受毫无理由的恶意揣测,她肯定犯了错,她肯定勾引了别人。
但是男性犯罪者,却会被备受声援,他肯定被逼急了,女的肯定也有错。甚至还要过去指责女性受害者,是你行为不端,是你太虚荣。
女主的女性上司说得很对,如果她早点学会责怪男人,她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本片作为一个校园霸凌、犯罪和校园枪击案,开篇却在于一个将要步入婚姻的女性,偏执在坚持在她未婚夫面前的一些形象和言行,然后再脑海中产生很多怨气的想象和对话。一切来自她中学被轮奸,遭受枪击案,却又被强奸者散布的流言攻击,同学视其为荡妇和枪击案同伙,母亲也看不起她。
强大的女性形象是她在中学时代晦暗生活中的期盼,因为强奸者的家庭背景,加上在枪击案中残疾,强奸者成为备受众人称赞的感动人物。女主致力于使自己成为事业、生活成功的人士,嫁入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或许能让她的言语增加可信度。她一直致力于成为强大成功的女性。但始终没有办法摆脱心理阴影。
电影很有现实意义。女性在遭受侵害,特别是性侵害时,总是容易产生,是不是那不算侵害,是不是我说的no不够大声。又在怀疑中,丧失对加害者追责的勇气。在这种对勇气的怀疑中,又加强了对自我的厌恶。是不是不该报复,是不是追究就是错的。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爱,也并不是总是无条件,附加了很多人生投射,以及在脱离期待时,也施加对孩子的伤害。亲情并不是总是后盾。
女主的未婚夫会努力爱她,试图帮助她,但却始终无法同情女主受到的伤害,以为巨大的心理创伤会轻易遗忘,也一直试图安排女主的生活和事业,不会真正尊重女主的想法。男性无法同情女性,爱情并不能抹平心理伤痕。
女性的怒气总对着自己,男性的怒气对着他人,所以他们性侵害女性,他们拿起枪支杀害他人。
遭受性侵害、枪击案及校园霸凌女性受害者却被称为最幸运的女孩,是来自周边他人的社会集体霸凌。女性受害者究竟要多完美才能不被苛求。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受害者,女性不必多完美,多迎合别人的期待,只有自己诚实面对自己,才能得到释放心理创伤。而寄托于亲情爱情的期待,都不如指望自己,强势发出自己声音的女性才能真正得到被尊重。
八克拉祖母绿钻戒以旧钱家族three stone的镶嵌方式配以两颗老钻石。与英国王后卡米拉一样选择古董首饰的女主,心机重在细腻处。只玩上流社会的游戏法则,应验了最近复出的志玲姐姐被社交媒体奉为“醍醐灌顶”的新名言:
一辈子都不会和我有交集的人,何必在意他们的言论和看法呢?
老钻石散发略暗淡却更有重量的光芒,真正钻石王老五的家族才担得起。女主未婚夫扮演者Finn Wittrock真真长了一张无可置疑的上流社会脸(及身材),给观影者的代入感比Mila Kunis要高很多。
片子最欣赏他的不是脸和身材,或面对女主的情绪容忍与细水长流的情感支持,而是片尾两人分道扬镳前,他特别真诚地直男质问:
“你以前是那么的有趣(FUN),我们做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你现在是怎么了?那个有趣的你去哪儿了?”
FUN GIRL -- 平民女孩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当然,这块砖最后会不会被搬起来砸了自己的脚,不到最后一刻,玄之又玄难以琢磨。
最基础的,要像女主一样,靠妈妈的离异赡养费作为支撑,拿到遇见男主级别群体的私立学府入场券。入场后,尽管见识少条件差,但要弯道超车(如女主在写作方面少年就展露的才华与阅读量),同时展示一下“我们没什么不同”的极度自信,大胆和其他同学混在一起,有意无意破坏规则。
当然,记得玩完丧尽以后,回家秉烛夜读,毕竟平民女孩的父母没有办法帮你在中学就建立非洲的慈善组织帮助世界,从而拿到奖学金升入藤校;恐怕更不是三代藤校子孙可以获得加分。平民女孩只能靠自己的SAT成绩硬拼,进入藤校,留在纽约,认识男主并靠自己的演绎重新投胎(re-invent)。
上流法则中的FUN GIRL,首先需要美。这美绝不可只是脸蛋而已,而是经得起从内而外四维审视的美:女主月薪7000刀,每月1300健身费;且不提一丝不苟的皮肤管理,毛流感满满的秀发齐肩,卡地亚金表,Goyard、Celine通勤包。
在务实方面,女主远不及她母亲甚至未婚夫来得清醒。母亲在码头质问她透支财务的生活方式,未婚夫在出租车提醒她新工作薪资涨幅不足10%(北美30%为标准起跳槽涨幅)。她都无言以对只以愤怒回馈。
难道同样高智商的她真的看不到这些简单数字堆砌的现实吗?
未必。
敢问如果她不是这样投资自我,未婚夫如何在地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曼哈顿人海中看中了她?高中蒙冤的经历又如何以《纽约时报》撰稿人的身份发表出来?
FUN GIRL用尽前半生敲开各种门:陪打游戏的男友装作迷上电子游戏以便打入他朋友圈,为爱红酒的男友考出红酒证书,学艺术品收藏以陪未来婆婆在苏富比拍卖行同坐,跑步机上也要精看MSNBC的政经新闻方可坐在男友家饭桌上不露怯。
不信?要知道,威廉亲王公开承认正是因为凯特作为大学同学时的naughty jokes(懂的懂),才引起了他的注意。(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凯特妈妈是如何运作女儿成为威廉同学的)。
她们太懂得如何敲门,可以进入一扇扇门。
只有跻身于上流社会中,方能深刻体会了解FUN的权重为何如此之高。女主多次用“发条玩具”来形容自己,体面的未婚夫当然不能表达认同,但最终他口中的“爱”,缘起不正就是女主处于“发条玩具”状态所散发的伪装魅力吗?
她从不是个FUN GIRL。
她热爱严肃文学,饭桌上可以一秒察觉对面富太太引用错误(却不揭穿);她怯懦无助,面对温暖向善的闺蜜鼓励步步退缩,毫无那份社交场上的洒脱;她毒舌冷漠,无性别差异攻击憎恨所有人,不曾面对事主却以自己的方式报复整个社会;她情绪极端,无论是房中又或大街上,分分钟撒泼令你难为难堪。
以上哪个特质,会令上流男士沉迷至婚而不悔?
醒醒吧。
上流法则里,流星花园的杉菜只是因为同时具有贫穷和高傲这极端反差的性格,加以私校中最为珍贵的流通货币--善良,成为富家子眼中的FUN GIRL,从而投以凝视。这种凝视本身,充满了父权社会的残酷性。
陪你去看流星雨,还是陪你去买避孕药,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属性的不同。FUN GIRL都是处于低处,于是社会反复教育每个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哲学。
整部电影中有没有一个如电影名的LUCKY GIRL(幸运女孩)呢?
我难以说YES。
但的确有个LUCKY MOMENT(幸运时刻):冷静清醒的女上司LoLo,在宽阔的、充满她个人女性审美偏好的花哨又杂乱的大办公室里,向女主平淡地邀请,携手踏上事业下一程。
这难道不比求婚更令人激动?谁敢说整部电影里女主有过比这个MOMENT更发自内心纯粹的开心?
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执着于做个FUN GIRL,而尽量让自己拥有更多的LUCKY MOMENTS吧~
《最幸运的女孩》剧情叙述一名事业爱情两得意的女子,不但在时尚杂志担任编辑且备受重用,也即将嫁入豪门。 然而,某天她收到纪录片导演邀请她回忆高中时期的校园枪击事件,顿时使她光鲜亮丽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且被迫坠入噩梦般的过往⋯⋯。
《最幸运的女孩》电影原著小说于 2015 年出版,不只广受好评、登上各畅销小说排行榜,甚至还与另外两部具代表性的悬疑著作《控制》及《列车上的女孩》相提并论,且被赞誉充满剧情张力、又真实到令人能感同身受其中的痛苦。
事实上,《最幸运的女孩》主角阿妮(蒂芙妮)在学生时期遭同学性侵的情节,是改写自作者洁西卡诺尔亲身经历的创伤,正因如此,无论是小说还是改编电影,都真实描绘性侵害幸存者遭侵犯的情境,透过文字与影像能深刻体会受害者想挣脱却又被压制住的恐慌、求助无门的绝望,以及时间都无法缝补、治愈的永久性伤害。
《最幸运的女孩》以主角阿妮的第一视角诠释故事,穿插着她现实的应对与内心的想法,最初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呈现方式有点扰人,但越是到剧情中后段越是能理解其用意所在。 尤其当阿妮提到: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发条娃娃,转动我的发条,我就会说出你想听的东西,我很容易觉得难为情。」
更能理解为何要特别让内心独白成为故事旁白,一方面是帮助剧情推进,另一方面也呼应着现代人为融入大环境、迎合他人的需求,选择吞下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不过,这却也暗喻着遭社会迫害着人们无法为自己发声的困境,无论是曾遭到霸凌,还是遭受性暴力凌辱的受害者,他们不仅背负着疮疤,也无法替自己声张正义,只能眼睁睁看着加害者被无罪释放, 并承受世界的冷漠无情。
其实有很多作品都尝试揭露同样的社会问题,譬如《汉娜的遗言》讲述校园性霸凌与其衍生的校园枪击案; 《难,置信》则叙述遭性侵害的女性向人求助,只换得被孤立、排挤,甚至被污名化的处境。
这类题材的故事往往自序幕揭开时,便会有种无形的沉重感,或是让人感到忿忿不平的心情,然而,《最幸运的女孩》并非如此,一开始会以为是关于女性复仇的悬疑电影,直到被掩埋的不幸回忆被触发、结痂的伤疤再度被揭开,才意识到这是属于受害者的故事。
我们不仅是观众,更是聆听他们倾诉伤痛的对象,帮助他们解开紧锁在心底深处的声音,让他们再度拥有心灵自由,不再只是被困在恶梦般的记忆当中。
「没有人可以再伤害我了。」
《最幸运的女孩》虽然没有像《花漾女子》与《控制》以极端又疯狂的方式打破反传统女性善良的刻版印象,但却以另一种形式展现某种程度的复仇,与根深蒂固的男性价值观,以及被误导视听又不愿寻求真相的乱象相互抗衡。
《最幸运的女孩》解放所有女性及受害者被禁锢的心灵,让他们得以宣泄隐忍已久的愤怒,给予发声的勇气与力量,不再只是欺骗或是催眠自我,假装早已忘记伤痛、早已摆脱阴影,实际上却咽下了满腹屈辱与泪水,任凭世界继续残害留有丑陋疤痕的内心,一次次地被摧毁,又一次次地被强迫振作起来⋯⋯
而是全然地拥有自我,说出心里想说的话,不必担心被投以异样眼光,不必恐惧被贴上负面的标签,更是不必再被他人与自己否定,反倒能踏踏实实地活着,并诚实面对、接纳身为受害者的事实。
电影中包含的枪击事件里有如此多更加重要的社会问题,主题却是女性受侵害后该如何处理?好吧,按照电影来说其他问题大概已经在枪击案发生当时已经被广泛讨论或掩盖了,而女主的视角是被大众忽略的部分。但是在中国的我本能的觉得枪击更应该是主题啊喂。
首先从恶霸三人组方面来看,由于出身权贵,他们在校园胡作非为而没有收到任何处罚。女主和被人骑在身上拉屎的那位(字面意思)在遭受霸凌之后都选择了沉默甚至羞于提起。这一切种种让恶霸三人组越来越胡作非为是可以预见的。至于最后栽了是因为女主好友(也可能后面变男朋友了,电影没明说)比较极端,直接拿枪突突了。如果没有他,恶霸三人组会像那个断腿的迪恩一样后悔自己做的事吗,还是变本加厉变成社会毒瘤?
再说女主好友,他鼓励女主和那位屎哥去反抗,斗争,自己也冲在前面。可是换来的却是屎哥的羞于提起以及女主的一再退让,我甚至觉得女主只是需要他做抵挡恶霸三人组霸凌的挡箭牌?至于最后走极端当然不可取,可他甚至找不到别的方法来帮助女主和屎哥。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不管不问,远离女主。从结果看,那样反而会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是女主,由于电影是以女主为第一视角,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美化和避重就轻是必然的。但是她把自己在事件中描绘成一个单纯受侵害的小白兔根本就不符合逻辑,包括她自己也说了对虚伪,逢场作戏以及怎么讨这些二代们喜欢非常熟练。从一开始她的家庭教育就是扭曲的,对于女主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她来这个学校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学校里都是天龙人,她来这就是来攀附权贵的。所以她从一开始就低人一等,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交际技巧和天龙人们打成一片,结果却被当成玩物。一旦可能影响到她,她就会停止维权,保持沉默。电影也展示了她在与人交际时虚伪的一面,甚至连她自己都偶尔受不了。但是因为这些就把她描绘成是因为害怕或者承受不了流言蜚语就放弃维权就是搞笑了。她绝对是一个早熟且心理素质强大的女人。这不是说她就没有情绪波动,而是说她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波动来保持最佳状态追逐利益。她刚刚进入校园就可以和权贵们打成一片,有人撑腰。在被侵害后维权始终了解做到哪一步会有什么后果并及时停止维权,看似弱小其实整个维权过程完全在她的控制下,最后也是帮助她的老师被献祭了。枪击案女主表现的毫不知情怎么看也不太可能,而动刀子一刀结果好友那一段那么冷静会是小白兔吗?整个事件核心人物只有女主最后全身而退,真的只用幸运就能解释吗?如果去掉女主的自述部分而只看枪击案事件本身,我甚至可以猜到一个更加恐怖的版本。所有帮助女主的人都会在女主利益受到威胁时被毫不犹豫的牺牲掉。这也是为什么在好友要女主开枪时女主一刀封喉好友的逻辑,一刀毙命,如此冷静,堪比杀手,你跟我说这是小白兔?别逗了。
当然女主利益至上才恰好符合女权的主题,毕竟各位也不会觉得女权就是有个高富帅男友莫名其妙迷上你,强行对你进行扶贫吧。电影中女主的男友可是女主刻意培养出来的魅力吸引的。
总之,女主绝对是个女强人而不是电影里描绘的脆弱无助,她需要什么帮助都是自己通过手段得来的,可不是乞讨讨来的。
最后,电影真的是让人最快共情的媒介,从这个方面看,这部电影实在算不上成功。
再也不敢信美国拍的女性片子了
n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简直就是胡编乱造
有那个勇气拿刀杀朋友 怎么可能没勇气搞坏人?
既然很聪明 怎么可能还仍然要结婚 还是和强奸犯差不多的一类人 是在暗示写作的女性都很蠢是吗
真的再也受不了美式愚蠢且纠结的自由主义了
我都怀疑这电影是明摆着是在讽刺女性了
我也遭遇到类似女主一样的创伤。
我很能共情的一点,就是,我那时胆小弱小,不敢,才被欺负。
现在我现在强大了,如果我感受到不舒服,我一定要当场骂回去怼回去,哪怕撕破脸。
女主就是这样,路人一句不经意的蔑视,一笑而过又有什么,她一定要骂回去,才能爽才能有安全感。
我也是这样的。这种小事爱较真,不能就这么算了,如果不是和女主一样的受害者可能很难理解。
我总想着,我那么大的屈辱都受过了都扛过去了,如果在这点小事被人欺负,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小到预定的座位被别人坐了,买的咖啡被人错拿走,或者被人不知是否故意泼身上打翻的饮料。一定要争个输赢,争一口气。
才能证明我强大了,我不是那个胆小会被人欺负的那个我,我是一个谁都不敢欺负的我。
并非是我本人易怒,而是如果我忍着,就会让过往的创伤一遍遍在脑海里回旋。
那种滋味太难受,所以我选择把自己变成一个爱较真爱炸毛易怒的不好惹的人,即使这不是我内心的本意。
无法欣赏美国主旋律电影
当今世界让男人承认自己犯错还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校园暴力,校园枪杀案会不会少很多?女性遇到性暴力通常会保持沉默,男性遇到校园暴力就拿出枪杆子了……
类似the promising young woman,被性侵后的复仇故事,回忆和现实交织转换的很好,节奏把握的很好。女主那个朋友Arthur也是蛮令人唏嘘的
Netflix 里划过预览以为是个类似于《穿 Prada 的恶魔》类的片子,没想到是一个复仇“爽文”版的《Promising Young Women》。每个角色都设置得看似合理刻意,但全程感觉 deliver 得用力过猛却又没有拳拳到肉反而少了一些令人触动之处。但从头开始铺垫的枪击事件本身揭晓倒是着实令我吃了一惊,但并非因为其精妙而是这是两个角色确实铺垫不足欠缺说服力。比起来米拉库妮丝自己类似人设的《黑天鹅》就欠点火候了。一众大咖演技最好的反而是少女时期的女主。主编是 Bette 大人着实让人惊喜了一把。三星半
认为女主有病或者活该被强奸的人,绝对是没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人类的悲喜确实不相通,功过确实无法相抵,就应该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
实打实的女性电影,高端局上游刃有余的伪新贵女不过是低俗撰稿人,飞镖盘中进退两难的话题人物实际是闷声被害者,影片抽丝剥茧的叙事与去伪存真的塑人蛮优异的,在稳健的节奏下始终能让人对故事的进展保持期待,也时常同女主一道处于警惕的状态。性爱强迫、家庭逼迫、自我压迫,多方混合施加的压力极容易使人溺亡,在这种挥之不去的阴霾里,蒂芙尼的隐藏面和阿尼的伪装面既展示了真实的懦弱,也体现了欺人的勇敢,又最终昂首阔步地表达出赤诚坦率,从圈圈包裹到一丝不挂,这样的人物写出来就太具有层次感跟解读性了。然后不免去想,等来他人时隔已久的坦白,践行本身早该自省的觉悟,这是多困难的两件事。 * 本片算是Mila Kunis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正面说明她还是有演技的。唯一有点尴尬的是,看海报时错认为Emily Blunt。
心理旁白有它的效果,但好像一开始就“破题”了。影片着重于人物的挣扎和突破,动机部分比较取巧,对自身状态厌恶一目了然,另外就是靠过去来补。另外,不少人好像对那一刀有疑惑,其实很简单,基本的是阻止其继续杀戮,再来是可以借以提升自己地位。但事与愿违,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转变。
纵然可怜,白女elite的自怨自艾也着实的。。令人难受
#metoo世界上最“幸运”的女孩,遭遇强奸案与枪击案双重伤害。因为出身而自卑,伪装自己,隐藏真实的自己,逃避一个身份,想要获得新的人生。但其实没有move on,旧日的一切如影随形。“我不会结婚,除非我们有一个女总统。”这是属于2015年的电影,可是一切都没有变好。
逼她复仇的人和强奸她的人一样可恶
叙事很垃圾,悬疑的点难道是叙事方式吗,弄不明白
需要更多这样不完美女孩的女权故事
Reese最终“跑路”的项目。点点剖析完美生活之下的创伤记忆,从决意粉饰到“最终决定勇敢一次”;性侵犯、暴力、枪击…它有个无比压抑和让人感到坐立不安的情节设置,却似乎不避讳于所有讨论。倾向于更细腻的文字反而能更加阐释那些“无可言述”,改编之后的感觉就是无比地“重”,什么都想要塞下却有好多无关的情节和闪回在分散着这份精神。无比支持Mila可以和“十多年大家都是同一区”的Amanda一样(巧合的是《如释重负》的男主角也是Finn Wittrock,前·小花之友了),持续对更严肃更戏剧的角色进行探索;她的努力是没问题的,但这个选择也是奇怪的。
请男性不要在这里刷差评!你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尊重!我虽然没有过这样惨痛经历,但也受够了各种口头,眼神的骚扰。问问亲近的女性好友无一幸免!记住!是无!一!幸!免!电影不是只为了低层次的“爽”来服务。挥刀向渣男并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的复仇方案。有时你必须要去凝视深渊!和深渊硬刚!把仇人捶死在深渊!!
没看过原著,婚礼彩排前的内容看得让人头大,那一刀也很令人费解,虽然是受害者但对男票、对卷毛、对纪录片采访都表现的很碧池。感谢女主最后强大了,不然又是一部自怨自怜玛丽苏(男导演真不行,婚约在身的成年女主不是内心挣扎,而是令人讨厌)
太假了.....
“那个在电话里威胁别人的女人,好像她有天大的事情等着去做,在纽约熙攘的街头开出一条路” “我决定以后也要做那样的女人” 真的很愤怒也很感动,白马王子不存在,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5/10分剧情片,看了下导演的作品,按理说也不该拍得这么差啊!果然某评不仅为Arthur鸣不平,还诅咒女主活该被轮!很抱歉看完全片,除了女主的老板Lolo和朋友Nell,其他每个(出场时长不太短的)角色都有值得至少死上一轮两轮的理由,Arthur的行为完全就是愚蠢的,他死才是最活该的。比起Promising Young Woman,本片更注重的还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但在执行与剪辑上十分凌乱糟心,尤其在两个分段的小高潮后即将收尾时,试图塞入过多情节就只会消化不良。最后,现在每每谈到luck,我总会想起辩论赛里的一句话——"你以为我现在和你平等地站在这里辩论,我们就真正的平等了吗?不,那是因为我很幸运...(没有因为是女胎被流掉,也不是文盲)光是站在这里,就花光了我所有的运气。"
四星太多三星太少,处在强烈的不安全和痛苦当中,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承认自己是受害者,要多清醒的认知才能明白自己被伤害了?
【7.5】这样的电影应该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从家庭到社会都应该建立一种性侵受害者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性侵经历的支持体系,她/他不必有耻感,也不应该被这种不幸的阴影笼罩一生,无法释怀。很庆幸这部电影是在网飞上线,并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被更多人看到,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