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高跟鞋

HD

主演:狄威、成奎安、林小楼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国语年份:199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2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3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4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5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6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3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4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5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6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7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8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9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皮高跟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某夜养女秀玲与李氏鞋厂老板二人为钱争吵,无意间秀玲被推倒撞墙而昏,此时一名蒙面人进屋打昏李刚并加以分尸剥皮。隔日秀玲醒后就未见李老板踪迹,有一天李刚的儿子李天佐询问秀玲,为何未见其父的人影,心中一直闷闷不乐,直到有一天天佐至警局报案,说明父亲失踪一事,于是警方展开一连串调查失踪人口。某日大厝正忙著做鞋,毒犯阿南至鞋厂剥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麻吉师姐大晒护宝见习黑玫瑰隐形药(国语版)夜爱吸血鬼再次相爱

 长篇影评

 1 ) 母亲与女儿

《夜行动物》里,女主的母亲曾对女主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母亲的样子。

这部电影里,却是阿莫多瓦角度呈现的算是天才妈妈与普通女儿的故事。普通的女儿一生都在想获得妈妈的关注、陪伴、爱,甚至想要赢过母亲,哪怕是跟曾跟母亲有短暂恋爱关系的男人结婚,她觉得她在这个男人的占有上面,她赢了。

而母亲呢?离开十五年,回来主要想赢得女儿,弥补她角色缺失的时光,最后用自己的死替女儿洗刷罪名。

很难讲,母亲与女儿这样的联结,我们在诉求爱的时候,更渴望不同,渴望在关系的角力中找到新的平衡。

我不愿成为我母亲的样子,但这不妨碍我爱她,即使我在讨厌她的时候,我也还爱着她。

 2 ) 荒诞与杂碎的后现代叙事

西班牙当代电影灵魂人物阿莫多瓦早期但是足够经典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复杂程度令人咂舌,电影的直观感受便是荒诞和杂碎,这也秉持了阿莫多瓦一贯的后现代风格,电影采用多个二元对立,恶魔母亲与天使母亲,却集于一身,虽然转折比较生硬,却符合了观赏者的心理,同时,母女二人施暴者与受害者在电影前后的转换,也构成了二元对立……电影的元素十分绚烂,三角恋、乱伦、童年床上、吸毒、性倒错、性爱、枪杀、悬疑、同性恋、监狱、歌舞等等……这几乎囊括了一切眼球经济的拼贴,使得电影非常类似于西班牙的喜闹剧……关于这部电影的后现代性批评,戴锦华有专门的阐释,非常详尽,再次不多赘述……个人体验而言,这部电影在秉承弗洛伊德的同时,也尝试着颠覆精神分析,厄勒克特拉情结却发生在母亲身上,女儿扮演了俄底浦斯情结恋母的男性角色,这在某种意味上成为了颠覆,对女儿而言,男性无关紧要,只是询唤母亲的关注,比如父亲,与母亲抗衡的手段,比如丈夫,或者是代替母亲的工具,比如人妖法官,这是有悖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母女成为了镜像关系,她们似乎都需要从对方身上询唤各自的存在……然而当她向母亲叙述了所有童年创伤,她得到了痊愈,这又是符合精神分析的推演的……阿莫多瓦在色彩上的运用十分具有泼普色彩,而不时出现的夏奈尔也是消费主义的表征,导演不愧是奇才,他在玩弄艺术,各种艺术的杂碎成了表达他个人主张的工具,期间,大众与小众文化,低俗与高雅文化混为一谈,互相解构,而对于导演,他同时做的是将商业片与文艺片的混合,在他的麾下,似乎这个概念也成了后现代的症候……

 3 ) 《情迷高跟鞋》影评

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在本片中用丰富的色彩和场面调度讲述了一个女儿以母亲为偶像并不断追逐的故事。阿莫多瓦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女性的情欲、欲望、女性之间、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涉及异装癖、人妖元素,仍旧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导演风格。


一、主题

在阿莫多瓦作品《黑暗的习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为什么命该如此》等作品中,母亲、女性的形象始终是他关注并探索的话题。本片的题材和阿莫多瓦其他的作品一样,都涉及了女性题材。丽贝卡作为影片的主角,故事从她的视角出发,跨越时间与空间讲述了丽贝卡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在片中是位高权重的代表,她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女儿是低下卑微的代表,只是碌碌无为的新闻播报员。丽贝卡无论是从自己女儿的身份出发还是从下等阶级身份出发,都是一直在追逐母亲的道路上。丽贝卡渴望和母亲一样获得成功获得瞩目,却屡屡受挫。丽贝卡和母亲的见识与思维截然不同,这也是她频频受挫的原因。导演在画面上通过场面调度和美术设计对母女二人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进行了暗示和象征,巧妙的构图与色彩深化了母亲与女性地位的主题。


二、摄影机调度

从构图方面看,常使用双人镜头构建丽贝卡和母亲的关系。例如在丽贝卡儿时是母女二人的双人镜头,此时母亲在左丽贝卡在右,母亲在画面的所占比例略大,权重也大。在母亲成名回国取行李这场戏中,母亲先在画面中占据主体地位,摄影机以母亲为中心逐渐推进从而带出从后景入场的丽贝卡。母女拥抱后这个中景二人间隔较大,象征着阔别多年而产生了生疏与隔阂。导演随后利用助理的入画把三人关系拉拢,但此时母亲位于三角形构图的中心,暗示了稳定的地位。同样的三角形构图在三人看海报时也曾出现。丽贝卡出狱与母亲相见时,母亲站在高处,丽贝卡站在低处,在视觉上展现了母亲处于强势,丽贝卡处于弱势。随着母女对话的深入,母亲充满歉意的台词流露,母亲的调度也从高处走下来和丽贝卡平齐,最后二人坐在相同高度的长椅上,暗示了关系的趋于平等和缓和。

此外,在打破丽贝卡和母亲的和谐关系时常分别使用单人镜头并放大主体突出矛盾。母女在机场因记者问题产生分歧时以对方为前景进行了单人脸部特写,值得注意的是丽贝卡作为前景时比例较小,母亲作为前景时比例较大,象征着母亲的强势。在母女二人乘车发生争执时也使用了单纯的单人脸部特写,即使如此,母亲的画面比例仍旧大于丽贝卡,再次强调了母亲的权力。

从摄影机运动方面看,以摇和推拉为主的运镜方式灵活展现了人物关系。在运动镜头中,如果母亲在本场景出现,那么镜头常以母亲为中心进行运动。除了之前提到的两个三角形构图之外,在母亲和丽贝卡丈夫共进晚餐这场戏中也是以母亲为中心进行镜头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从丽贝卡和母亲在法庭大吵这场戏开始,镜头就变成了以丽贝卡为中心的运动,这暗示了丽贝卡在母亲面前地位的提升、母女差距逐渐变小。在此之后的救护车对话、临终遗言,母亲始终是躺位,丽贝卡始终是坐位,象征了母亲地位的逐渐陨落和丽贝卡地位的逐渐提升。


三、色彩运用

在置景方面无论是资产阶级之家还是酒吧舞厅都充分展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班牙风情。在人物的服化道方面,不同颜色的运用对人物刻画起到有效作用。黄色代表了希望、光辉、功名,在影片前半段丽贝卡和母亲之间存在隔阂时丽贝卡的主要色彩为黄色,在本片中主要象征着丽贝卡对母亲成就的渴望。而母亲的主色彩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幸福、女性权力。例如在母亲准备离开祖国时身后的靠枕为红色,而少儿丽贝卡头戴黄色装饰。从此时起,丽贝卡对于母亲的追逐逐渐生长。再如母女二人在机场重逢时,母亲身穿红色套装,而丽贝卡身穿白色上衣,显示了丽贝卡的边缘化,突出了母亲的地位。母女二人在海报前对话时,母亲背景为红色海报,丽贝卡背景为黄色花朵,因此也象征了各自的心理。直至母女二人在法庭争吵过后,母亲的衣着颜色逐渐变暗,变为黑色、灰色,而丽贝卡的衣着颜色逐渐变得鲜艳,变为粉红色、红色。在影片结局时身穿白色睡衣的母亲安然去世,身穿粉红色衣服的丽贝卡在她身上依偎,暗示了母女地位的变化。


四、隐喻与象征

在片中出现了许多带有隐喻色彩的物品或者符号。最主要的富有象征性的物品便是高跟鞋。母亲和高跟鞋常常同时出现,由此高跟鞋代表了地位、权利,而丽贝卡也在穿高跟鞋的过程中追随母亲的步伐,但是屡屡失败。比如在丽贝卡和莱塔尔在更衣室时说自己穿着高跟鞋会摔倒,就暗示了丽贝卡从心底的自卑。片中对于性别暗示也很常见。开场丽贝卡的倒影与窗外的树干相叠,而树木的圆形形状象征着女性,暗示了母亲在丽贝卡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与之相对的是手枪的出现。丽贝卡丈夫决定一同前去表演秀时佩戴了手枪,随后也有许多手枪的镜头,暗示了男性与暴力。当丽贝卡枪杀丈夫、出狱回到家后翻出手枪的行为都是为了打破阶级差距、掌握话语权的斗争。其他关于性符号的表现更清楚地诠释了导演对于情欲、性别之间的探讨,比如落地破碎的红色星星盘子充满了性暗示,配合激情戏阐释了丽贝卡作为女人的欲望。


五、结语

导演借助“高跟鞋”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斥着欲望的世界,不完美的女性形象构筑起女性敏锐而坚韧的内心世界。影片中母女二人从对峙到和解,流动的亲情让人感动。极具现代感的画面、随心所欲的色彩与电影中离奇混乱的情节和离经叛道的人物相得益彰,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展示女性深层诉求上的空缺。

 4 ) FIFF11丨DAY5《情迷高跟鞋》:我离得开你,但又离不开你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情迷高跟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奇怪母女们藕断丝连的评价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是卫士,是鬼魂,是替罪羊,是母亲。

我们敏熙:

阿莫多瓦一贯的有情但剧作糙。这里面男人写得挺莫名其妙的。

张瀛:

阿尔多莫瓦巧妙地将我们短暂而虔诚地相信的东西的荒谬与永恒的真理并列在一起。

kc512:

女儿和模彷自己母亲的变装皇后做爱,杀死作为母亲旧情人的丈夫,阿莫多瓦这次真的太大胆了。

Kai: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阿莫多瓦电影,节奏拖沓,那些阿莫多瓦式的荒唐笑点也几乎没有了!

zzy花岗岩:

阿莫多瓦的绚丽色彩,配合着恋母情节,总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爱产生的恨之果足以令人遗憾终生~

球球糖:

异装癖+线人+法官这角色还是让我瞳孔一震。色彩艳丽,但情感没我想象得那么浓烈(或者说真挚。曲折的剧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果树:

阿莫多瓦的悬疑序列,在这部里因为带入了大量的温情元素,中和掉了许多荒诞感。唯一的不满是案发前的交待稍弱,太多内容交给了后边的叙事,有点失衡了。

KIDult226:

形式>>>>>>>>>>内容,过分的戏剧性导致角色甚至有些错位,所谓的爱与包容与女性主义都不够热烈也不够充实,只剩下性感(五彩斑斓)的艺指和牛逼哄哄的情欲戏可以一看。

曲有误:

就像片中提到的秋日奏鸣曲一样,一样是聚焦于母女之间的关系,女儿对母亲有着偏执般的依恋,母亲也苦于无法拯救女儿的困境,高跟鞋是她们之间纠缠不断的符号,即使是恨,也在恨你的同时爱着你。

野凡:

阿莫多瓦一次酣畅的挥洒,不仅尽情洋溢自己的美学,还在剧本上用心注入大量个人的哲思。救赎,爱的缺失,找寻,嫉妒,信仰,欲望让这部电影棱角分明,极具个人特色又包揽了大量普世伦理反思,十分成功。

我略知她一二:

奇男奇女奇情,女人的个性被模糊化,男人的个性被怪癖化,所有的情感仿佛都浮在空气中,因为不重要所以被随意吹散。所有的人物都是生猛的,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但是让你纪念的仍是那些最纯粹而原始的情感,那些歇斯底里而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用死亡来句读,一片荒凉无法消解的真相最后被仓促陈情,不可谓不爱恨纠缠。

chriseternity:

意外地好看!阿莫多瓦真的是比女人更懂得怎么拍女人的男性导演,五彩斑斓的色彩设计无疑于是对女性繁复杂乱内心的真实反映,而大胆的情节设计和颇有悬念的故事发展使得电影的可观性大幅度上涨(其中的情欲戏无疑是最精彩的),而女演员的表现更是锦上添花。一开始还觉得《情迷高跟鞋》这个标题没有什么意义,直到影片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高跟鞋才是影片的灵魂,它象征着这对母女之间早已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子夜无人:

“这三个小时里,有三个女人见过他。和一个做了爱,和另一个进行了激烈的对话,还有一个发现了他的尸体。现在我想问,是否是你们中的某个人杀了他?” 异色和奇情的碰撞,无法熄灭的欲望与难以割舍的依恋,在阿莫多瓦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会被冠之以“病态”的,他们用大口大口的方式呼吸着,用热烈的气息搅动了你梦中的狂想曲。母亲有舞台,女儿有主播台,两个人的生命亦步亦趋地发生着追逐,一同把心碎的时刻用来娱宾;而男人的角色意图掠夺女性的地盘,于是变成垫脚石、牺牲品,变成只能住进女人的身体获得垂怜、然后不断变换身份迷失自我的万棱镜。她无法戒断对她的执迷,她也无法救赎对她的余孽,我们习惯在感情上论对错、分输赢,可是对错和输赢本身却不讲感情。爱与恨代代相传,日复一日地相互痴缠,可我只会更爱你、永远爱你、越来越爱你。

#FIFF11#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母女之间

这一部片子平均竟只有四星,还是蛮让人意外的。。

阿莫多瓦近年来肯定是退步了,大概是他在这一类话语的运用上,已经没什么可以超越的了。故事从后往前讲,动机好似零散,最后再圆合一下,都是贴心贴肺。
在他那些纯粹的女性故事里,男性不过是个导火索,早早就死掉,或是最终使女性圆满的角色。真乃女性之友。
仅海报就要大赞,高跟鞋和枪,结合在结尾情绪爆发的那一点上。什么时尚女魔头的海报创意简直是抄袭。
还有音乐,还有七七八八的配饰,各式耳环出现得恰到好处。手语解说员和监狱女狱友,都是绝妙的人物设置。

老女人的魅力永垂不朽。

 6 ) 肮脏的纯洁

【】里为电影情节概述,无兴趣者请跳过。。。。。
        

        浓烈的色彩,夸张的服装,突兀的歌舞和马德里大街的繁荣与败落,还有那连珠炮似的西班牙口音,再加上几个对待感情热烈又极端的神经质角色,构成了阿氏影片的大多数要素,他拍了那么多电影,拍来拍去,却都逃不过他那深埋在骨子里的情结。阿莫多瓦的童年经历就是一部电影,贫穷的生活带来的是神智的早熟,八岁时他被神父性侵的遭遇和信仰的丧失使得他的生活如同坠入了地狱,但是上帝将电影送到了急需逃避现实的他面前,他毫无悬念的沉沦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阿莫多瓦要在他日后的电影里不厌其烦的向我们展示离经叛道的情感——变性人、恋尸癖、同性恋,更别说那些无处不在的背叛和谎言了。
    《情迷高跟鞋》是部标志性很强的阿氏电影,说不上好,但也算是轰轰烈烈,他的电影总给人一种粗粝的感觉,说好听点是豪迈奔放,刻薄一些,即粗制滥造。
     【我先要顺一顺剧情,阿莫多瓦镜头下的人际关系总是让我头晕。瑞贝卡是当红歌手贝姬的女儿,她从小就羡慕着母亲的美貌和名气以至于当父亲想要阻止母亲去墨西哥发展事业时,瑞贝卡竟然对父亲痛下了杀手。她本以为没了父亲她和母亲就能永远在一起,没想到母亲丢下了她独自出国而且一去就是10年,这10年中,瑞贝卡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于母亲的效仿和超越,甚至勾引了母亲的前男友与其结婚,但最终,她也只得是一个小小的郁郁不得志的新闻播报员。10年后,母亲回到家乡举办一场演出,重逢的母女二人却处处显现出尴尬和隔离的迹象,电影里瑞贝卡去机场接贝姬的那一场戏拍的很妙,母亲根本就认不出来站在自己面前的女儿,而当她认出她后,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夸赞她的香奈儿套装很衬她的身材。贝姬作为一名母亲是自私和自我的,一切的行程均是围绕着她来安排,留或是走,从来不会被一个小女儿的依恋所左右。瑞贝卡对于这样的重逢当然失望透顶,但她意在同母亲冰释前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亲密关系,所以她一一忍耐了。然后母亲来到瑞贝卡家,得知了瑞贝卡的丈夫居然是自己的前男友,而这个该死的花心男居然当即表示想要和贝姬再续前缘。这个诡异的组合在吃完一顿杀气腾腾的晚饭后移驾到了一个更诡异的地方——人妖俱乐部,今晚的主演是瑞贝卡的朋友同时也是她的情人勾魂女,她正是以模仿贝姬的台风而出名的。我想瑞贝卡和他(她?)打炮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因为他很像自己的母亲吧。之后,出现了一个大胡子法官和他常年卧床的母亲,大胡子法官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有人发现了一具尸体,而这具尸体不是别人,正是瑞贝卡的丈夫。
    在审讯的过程中,瑞贝卡坚持否认人是她杀的,但而后又在电视上公开承认人是她杀的,当她被逮捕后,又开始否认她的罪行了,到这里为止,大胡子法官和我都有点抓狂了。瑞贝卡被拘留了,贝姬痛苦万分,觉得女儿的堕落完全是源自自己的抛弃,她暗暗决定要补偿这些年她所犯下的过错。瑞贝卡在狱中认识了一名志愿者,志愿者告诉她她的毒贩男友是警方的线人,前阵子失踪了,而她对毒贩男友的描述,都和瑞贝卡所认识的勾魂女惊人的相似,之后,瑞贝卡因为怀孕被大胡子法官保释了,现在她又开始承认人是她杀的了(oh my god)……她告诉大胡子法官她知道警察的那个失踪的线人是谁,但不知道此刻他在哪里,大胡子给了她一个地址,瑞贝卡过去后果然找到了卸了妆的勾魂女,结果,结果,这个勾魂女居然就是大胡子法官!!!!!好吧,我又晕了,毒贩男友,勾魂女和大胡子法官原来是一个人,而且毒贩男友那个身份根本就是打酱油的吧!!!当大胡子向瑞贝卡激烈表白的时候,瑞贝卡通过电视得知母亲在演唱会途中突发心脏病被送往了医院。两人赶到医院,母亲此刻已经生命垂危,她将瑞贝卡叫到床前,两人又展开了异常类似于“you killed him”,“no I don’t ”,”really?” ,”oh yes I did ”的这种超纠结的对话。好吧,至少真相已经浮出了水面,人的确是瑞贝卡杀的,而母亲的救赎就是临死前顶替女儿的罪名让女儿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在一场罪恶的交替后,母亲与世长辞,而女儿悲恸的扑倒在母亲的遗体上。】

    故事总算讲完了,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啰嗦,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在不产生误解的情况下陈述剧情了,这就是阿莫多瓦的电影,它百转千回的如此动人,让你不忍心忽略任何一个哪怕是无意义的细节。

    影片的最后一段是很令人动容的,贝姬已经虚弱到连枪都拿不住了,但是依然在上面留下了足以治罪的指纹,这不是罪恶的赎回,却是罪恶的传递,瑞贝卡的弱点是无法走出母亲所制造的阴影,而现在,她将一辈子都活在这阴影下了,因为她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也是母亲用清白替她换取的。影片中的瑞贝卡有着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只不过里面的娶母,是以对母亲的疯狂依恋为表现形式的,但是这种疯狂却是常见的,因为羡慕甚至嫉妒而模仿某个人,为了某个人而活着,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在发出一种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快看我,快来夸奖我”。这种疯狂的东西可怕又可悲,但是细看来又有一点点可怜,那是多么纯洁的情感,才会因为一点点瑕疵和摇晃而摧毁殆尽。但这种肮脏的纯洁,就是它打动人的地方,越是纯粹的东西就越是脆弱,而正是这种不长久,赋予了它格外动人的魅力。

    影片之所以会叫《情迷高跟鞋》,是因为从母亲童年时生活过的那个地下室的窗口望去,总能看到一双双造型各异的高跟鞋,而她每次从瑞贝卡身边离开,都伴随着渐行渐远的鞋跟点地的声音。高跟鞋,代表了女性的强势,正如阿氏作品里的大多数子弹,都是由女性射向男性那样,是一种性别的回归,阿莫多瓦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在追随着这脚步身,用他的镜头,一次次的给予女性她们曾经丧失的自由。阿莫多瓦爱用红色,凡是陷入欲望漩涡的人们,身上无一例外有一部分是红色的,多到红衣红裤,少到嘴唇上的那抹艳色,那是一种标志,一种红到极处化灰的决绝。

    恋母本来是个很让人有共鸣的主题,却在阿莫多瓦的浓墨重彩之下被掩盖了,这是他的弱点,却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我喜欢那个男扮女装的勾魂女,也喜欢总是被瑞贝卡的反复无常急的跳脚的大胡子法官,还有那对在监狱里的同性恋情侣,一人特意犯下罪行只为了进班房陪她的女友。这些人,可以说是离经叛道的,是不洁的,但就如同破旧狼狈但姿色依旧的马德里那样,她们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姿态又是美的,虽然阿莫多瓦的配色夸张又做作,但我想那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颜色,它是一朵娇艳欲滴永不枯萎的鲜花,上面落满了灰尘。

 短评

C / 观感神奇,明明各方面都欠了点,但却愈发有大师气象,一种对各种“杂质”段落的自信整合?

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恋母,《秋日鸣奏曲》的片段解读,最后母女的理解与心灵的沟通,母亲的救赎。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西班牙的监狱条件这么好 唱歌跳舞真欢乐 西班牙歌曲真好听 旋律跟最近在听的爵士专辑很像 是一个源头的吧 三星半

11分钟前
  • 河原宏
  • 推荐

【B-】看过的阿莫多瓦中相对一般的

12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鲜艳到跋扈的色彩,伦理与欲望的针锋相对,总觉得看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板鸭人那股骨子里闷骚的热情就要从镜头里夺框而出了,永远充满不那么沉稳却积极的活力——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美好繁荣的8/90年代,或许那是人类文化盛极而衰的最后转折点吧——如今的阿莫多瓦也开始沉默思索了(我反而更爱了)。

16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惊喜,饱含激情与热泪。

1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剧情比较曲折,人物关系复杂,但和喜剧有什么关系?小蕾贝嘉很可爱。A girl's mother returns after 15 years to find her daughter has married one of her (the mother's) old boyfriends. They try to mend their broke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eal with their common lover.

2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恋母。阿莫多瓦能把任意性别年龄辈分种族的两人或多人扯上关系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第一次看阿的片 从乍眼的平淡 然后随着追思越品越香……女人 母亲 认同 欲望 死亡……非常“精分”的一部片子 想写女性主义主题的可以好生借鉴番~

29分钟前
  • H.弗
  • 力荐

真是临场发挥般的叙事,讲到哪儿算哪儿的风格格外阿莫多瓦。一人分饰三角,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故事永远那么离奇。然而半地下室的窗前走过的高跟鞋将世代不变,那是人们对于自己憧憬之物的仰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3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早年买的看是看过,早就忘了,说忘了也不确切,变态的情节还记得,却不是影片来的,是封套上文字来的。文字比影像的力量更强大,倒也离奇。

32分钟前
  • 还行

高跟鞋的回音,女儿难免要走母亲的老路

35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每次看阿尔莫多瓦总能勾起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4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第三次被阿导打动~也许很多感情关系无来由也无任何理智可言,但总有些人本性的发挥,比如母爱。。。母亲是个很爱自己的女人,种种细节表现她会为自己放弃很多,包括女儿。可她始终也是爱女儿希望她好的:挑剔她小毛病也好,夸赞她有进步都好,最后关头,她所做的是一个很性情化母亲的行为

43分钟前
  • 兜小猪
  • 力荐

唯一一位会让我因为他而选择去看片的导演。我太爱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都足够饱满。坂本龙一的原声也出彩,片中那曲Año de Amor很有演歌的风韵在。

47分钟前
  • Enliven
  • 力荐

二流的Film Noir+二流的希区柯克,异装癖变法官,以及对谋杀案的追寻这块,都是它们的影子,而实际上,沙发上藏手枪哪个段落,恰恰也正是希区柯克悬疑手法的经典运用。(炸弹爆炸,5秒和5分钟,区分惊奇与悬念。关键在扩大观众的视角,给予其更多超过剧中人物限制性视角的信息

50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早期的粗粝荒诞

5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推荐指数:★★★☆ 颜色依旧绚丽,故事依旧缠绕心间,但是这次近乎乱伦的谑恋,不喜。

59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意思神馬的都知道 監獄那一小段歌舞太霸氣了~整個顏色夠狠 但是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母女的牽絆 莫名的3個身份 都是不行的點

1小时前
  • T.V.Zoe ி
  • 推荐

色彩大胆,对比鲜明。女儿以母亲为最终追求的榜样,甚至到了争风吃醋的变态,最终母女竟然能冰释前嫌,拯救女儿。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不了我。

1小时前
  • 菜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