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

第08集

主演:Abu,Badr,Umm,Badr,Raouf,Dabbas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 / 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我真的能找到工作么?


看完为什么贫穷的第一集以后整个人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忧虑中,这个问题是:我在毕业以后能够找到工作么?我能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活下去么?

这个问题只是听起来很傻逼而已,但是生活一般来说都和你想象中最荒诞的那个部分重合。贫穷、教育不公、教育产业化……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算尽力无视它,它永远都在那个阴暗的角落玩命的生长,终有一天它会长到你我他的眼前。

一:

我从小在云南生活,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娘受不了昆明的应试教育让我休学了一年自己读书,然后把我带进了广州,后来又到深圳,高中读了很棒的学校,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的时候,高考考砸了,我没有去梦想中的台湾岛读书,来到了汕头大学。而跟我同一年高考的(堂/表?)姐姐,只考到了一个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每一年,我的学费加住宿费只有8000不到,她的学费是我的八倍以上。

其实我得感谢上天的这个决定,也许它离我的梦想很远,但是它让我看见了现实。

大学是个大林子,这里什么人都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在天堂生长太久,和现实里长大的他们,差的好远好远。

从江苏来的男孩子说他在上大学前根本没见过电脑,但是他在读计算机工程;读新闻学的茂名男孩说他根本不喜欢新闻,只是听说这个专业是汕大最好的;工院的肇庆男生说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

当然,当你觉得所有人都很奇葩的时候,说明你也是个奇葩。好像那个茂名男孩听说我毕业以后想GAP一年去山里面呆着读书的时候一脸不可思议的问我,那你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们俩的教育背景不一样,我只是想要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承担起作为儿子和男人的义务。”因此他不理解我为什么花大代价读书只是想要到山里面去。

高考完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我这样纠结过。http://www.douban.com/note/219010867/
他们也纠结过,但是我们最后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也许选择了“社会更需要的、家里更满意的、赚钱更多的、工作更好找的”那个选项,而我选择了离梦想最近的那个。我现在才明白我是有多么奢侈,我居然还能有个不切乎实际的梦想。他们,真的,有不起梦想。

====================================================
二:

今日还在读纽曼,他讲大学要求的不仅是全面,更是综合,因此神学是必不可少的,神学对于人世界观和自我认知上是有启发性的。这个观点把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如果你把这个话跟S1里的王盼和他妈讲,他们又会有什么反应?

你以为你真能靠天吃饭哦?

在知识分子对“功能性、职业性教育”嗤之以鼻的时候,有多少人又反过来对什么“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嗤之以鼻?

他们只有一个问题“你能找到工作么?”

我妈是个特好的妈妈。在我高三的时候她一直跟我说“生存是容易的,但是生活才是难的”。所以在我整天沉浸在电影、书籍和音乐里面的时候她没有逼我去学习,还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读书和写作。而对于片中的他们,糊口都困难,精神的饥渴能算什么呢?亦或者,常年的“教育”已经让他们失去了精神饥渴的能力。

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呢?我们怎样才能既喂饱应届大学生的肚子又喂饱他们的精神呢?

在国外,生存能够被保证,所以大学是来丰富知识,提高人生境界,因此,它提供教育包括了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和精神教育。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大学教育变成“造米”工具,我们还能给予多少希望?

=====================================================

我觉得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正视它开始。而这正视者,不仅是政府,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

看了这部纪录片以后我真的绝望的不行,跟舍友讨论,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看它干嘛,活在当下多好,每天开开心心的就行了,不关你事你就别想。

我们的麻木就像石头一样,推着这些已经快要掉下山崖的人更快的掉下去,成为他人眼中的“low-classes”,成为“精英”嘴中的“愚民”;成为《悲惨世界》中那些把方汀踢下深渊的女工们;成为“国民素质不高”中的一份子。这种力量,比鲁迅先生说的“吃人的礼教”更恐怖。因为没有法律和道德可以束缚它,它已经成为一种冷漠的“道德”,进一步拉开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

Education,Education——出路

教育这条出路,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出路,更是一个社会的出路。甚至它就不该是家庭的出路。

大学不是必须的,他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门槛,对于对它有真正需求的人,我们需要让他们短暂的离开一下地面。我们要教他们正义、善良和美。

但是我们怎么才能保证那些没上大学的人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个良好的出路呢?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接受“工作不是仅仅为了养家糊口,还能够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所以我们要透彻的指导自己合适什么、要什么和喜欢什么再进行选择”这种概念呢?

我不知道,活在当下的自己,还是好好想想自己要怎么对待大学这剩下的三年零几个月吧。第一步,面对问题不要麻木。

 2 ) 为什么贫穷观后感

【不可逆转的趋势】(1)工人替代农民(2)机器替代重复性劳动(3)程序替代机械性思维(4)人工智能。【如何应对】(1)创新性思考(2)程序化运作:建立规则+自动执行(3)信息化数据:收集+分析+使用

---------《为什么贫穷1:贫穷历史》

1、贫穷一直存在。

2、资本比人力的流动性更强。

3、未来?也许不会存在绝对贫穷,但相对贫穷给人的主观感受也许更加强烈。

---------《为什么贫穷2:贫穷历史》观后感

没找到片源

---------《为什么贫穷3:公园大道》观后感

1、民主决策下,政策是否会越来越偏向富人吗?大概率,但应该不会太过分

2、富人=坏人?逻辑错误,就好像财富只是工具,没有善恶之分

---------《为什么贫穷4:耕者无其地》观后感

1、如何决定是否投资政局不稳定地区?来源可靠的信心+暴利

2、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一切?逻辑错误,土地并不是必须的,大部分人必然离开土地

3、土地属于农民还是国家?确权很重要,但不用绝对公平,关键是有利于发展的交易规则

4、如何面对只想要土地的农民?通过实在的好处促进他们的思考,或者溢价置换土地

5、制度重要吗?没有好的制度,蛋糕只能被“低效”地抢夺

---------《为什么贫穷5:摇滚拯救贫穷》观后感

1、富国免除穷国的债务是否合理?合理,富国同样受益,但最好不是以侵犯少数人利益为代价

2、是否应该援助行为不检的人(非洲艾滋病患者)?应该,本质是降低全社会风险,此外,何为行为不检很难定义

3、单纯的援助能否解决贫穷?不能,政治结构是根本

4、关注身边还是关注最坏情况?我觉得关注身边更好,因为了解所以高效

知识备注:

1、DATA:免除债务、援助艾滋、平等交易、非洲,目前改名为“ONE”

---------《为什么贫穷6: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观后感

1、瑞典小镇居民反对用税收支援非洲合理吗?合理且合情,支援至少应该基于大多数人的自愿

2、尚比亚的困境是因为跨国公司?根源在于自身不具备利用自然资源的实力,但前景还是乐观的

---------《为什么贫穷7: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观后感

1、印度的甘地国际机场非常现代化

2、没看完,从技术推广的角度看,赤脚学院的做法有待检验,也许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为什么贫穷8:教育》观后感

1、技能、知识和能力应该是层层递进的,文凭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证明形式,关键还是人本身;

2、以上三者均能提升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但都有自己的边界;

3、突破边界(运用资源的能力发生质变)可能需要短期的运气或长期的坚持,不必须但值得努力。

 3 ) 第八集,路在自己脚下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受教育情况,甚至是将来取得的成就,最重要的,起决定因素是“我”,而不是什么“阶级固化”和“教育资源不平衡”。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看,这已经是最好的“时代”了。阶级固化,资源分配不均在所有国家,所有时代都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社会下不严重??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历史,“精致化”的一直都是属于那5%的上流社会,普通百姓识字,读书的机会都很少(1949年前,中国的识字率没超过5%)更别说像现在接受义务教育,参加高考国考,学习喜欢的东西,开眼看这个世界。所以不应该把自己读书的失败,事业的失败,甚至“贫穷”都责怪在“家庭”“社会”“时代”,应该看看自己,在你拥有一些资源的情况下,你真的努力,尽力了吗?不否认,这个社会有很多问题,可以更好,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

 4 ) Hey,poverty~

       看了一半,觉得压抑,就先撇下了。
    
    我念念不忘的来看豆瓣评论,因为我想找一条缓解片子里情况的出路来缓解我的心情。But no way out.
       
       我也是先看的第8集。之后我想,就算王盼深切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以她的家境心智心态又能怎么办呢?她父母的心智和工作决定了他们的见识和经济状况,然后王盼成为影片中的样子也是合理的。如果我有那样的家庭,估计我可能会长残 T T。

    穷人家的孩子早长大,至少我上初中的时候没有王盼懂事,天天沉浸在少女风读物和各种网游里,我上高一时还扭扭捏捏不肯学习。王盼性格腼腆,废话,要是我有一个有些智障的爸爸和先天残疾的妈妈,在我十四五岁最敏感矫情的时候估计会自卑的想自杀。看了王盼我意识到自己的幸福——我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加珍惜。

    跑题了,我想表达,如果我是王盼,我觉得无处脱身。太贫困了,所以看不到远方,放不下输不起,根本谈不上长远发展,眼前先把肚子填饱。我爸妈从毕业起都在国有企业,赶上最后几届分工作分房子,上的是职工小学和一般初中高中,大学是985里不好的,家中经济状况随着发展大潮节节高,就是小康。所以在我印象里,家里经济最不好的时候也就是我爸妈想买第二套房子的时候,我以后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只是可能不理想而已。所以我一直觉得再怎样穷也不会真的没有饭吃,顶多吃穿不好。当然我所谓赤贫,但周围能正面解除的人里不存在,所以我也一直以为不存在。看到王盼的家,那种视觉上的冲击我很难描述,我觉得恐慌,我害怕那样的贫困尤甚于死亡。我觉得在如此大的贫富差距面前,人会被毁掉。我特别想直到王盼以后的状况,想让她来证明我是错的。
       
       看着万超,我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我也曾被人评论过:没有一种独当一面的机灵劲。我觉得他比我大方,但看到EXCEL表格出问题他打电话时用了十几秒鼠标鼠标上留下的汗渍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放佛看到自己的将来。看着万超,我依然恐慌。Life is Ridiculous.

      培训老师喜感,要不是他,我看完了这一季会觉得十分无望。



天晚欲睡,总之,看完这集我心中燃起了好好学习专业课的熊熊烈火。

 5 ) 为什么贫穷的是我们

看了纪录片,我对影片要表达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是教育让我们贫困,所谓的教育开始拿走我们的血汗钱,然后再拿走我们的青春,最后给了我们一纸空文,却没给当初许诺的能力和薪资。
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下这一切,捋一下这笔赔的血光的买卖的前因后果。

有人说年龄越小,越接近人的本性,接近真理,他们看不见皇帝的新装,看到的只有原初的世界。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在压榨他们自由,他们思考真善美的时间,将他们锁入题海,锁入各种补习班。
我不能说书本没有宣传真善美,但那些都是缺乏生气的教导,都只是敷衍式的过场,散落着虚伪假冒,甚至还夹杂着许多洗脑成分。我们的教育者们知道那些只是装饰品。

中考,高考,这两道屏障拦截下来的人因为生存的压力就要另寻它途,或跟亲戚朋友谋生,或继续上一些技校专科之类。这样有些领域他们就很难进入,很多机会就和他们无缘。
有些放弃上学的,看看电子厂里的那些年轻人,每天被绑在流水线上,他们很难有学习的机会,更难再有大的进步,大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这里不去谈论那些后来脱颖而出的少数人,因为现实情况里,走在大街上的还是普通人多,更多的人只能那样下去,只能去复制父辈的生活。

年轻人爱做梦,爱幻想,有太多的理想要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精力要去散发,所以教育者们就为年轻人们建造了一所有吃有住有玩有学的象牙塔,名为大学。那是个自由的天地,是个较为远离尘嚣的地方,大学生们在里面进行着有限的活动,有限的学习,有限的思想。某一天,牢头发给你一纸证书,给你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然后都出去吧,去实现梦想吧。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感觉不太对劲,再往下一看,看到那瘦弱发白的双腿,顶着装满电影游戏家庭梦想的大头,再看着各幢大楼入云的阶梯,瞬间梦醒了,腿软了。

有人说中国很多的大学就是维稳集中营,学生要进去,还得通过中考,通过高考这些哨所。然而通过之后的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除了会那些所谓的中高考的命题专家们设计的那些毫无意义的绕来绕去的逻辑迷宫之外,他们还学会了多少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我们正生存着的社会的东西。他们在想象力最丰富,生命力最旺盛,最青春勃发的时候,却在挥汗如雨,挑灯夜战,潜心于那样一些空耗脑力,空耗时间的事情上。当然,我不能说那些东西毫无用处,但是在用处之外,有太多额外的重负,额外别有用心的东西。这样是对孩子们青春的掠夺!是黑心残忍的谋杀!

我们的教育者用带有强制性诱惑性的迷宫占据很多年轻人的思想,拉远他们与一些真理真实的距离,因为很多东西藏在人的天性里,只要你花时间去实践思考,你就会看清本质找到答案,所以教育者的这种行为是在让人倒退。他们怕我们的年轻人们站到真理的一端,那样会把他们翘翻。而当年轻人们不去思考真理的时候,那些独裁的统治者们觉得是最安稳的时刻。
当四年结束,有些人考研,因为国家需要第一生产力去巩固政权,其他一些人则从空中阁楼空投到了社会,被分散到社会的洪流中。一进入社会其实很多人都会力不从心,因为被隔离的太久,捆绑的太久。痛定思痛,让梦想再度远航,于是摸爬滚打,开始了。

这一切不是一场诋毁教育的阴谋论,因为我们的教育结果显示了,这就是一场阴谋!

 6 ) 《为什么贫困》小结

1、【动画片贫困史】从古至今,贫穷与富裕都是对立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共同富裕,人人皆富,永远都不会实现,只有贫穷的存在,才会创造富裕。从全球历史来看,富裕一直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拥有权力、资源的极少数人手中,不论古今、不论哪个国家、不论亚欧非。从全球各国现状来看,不论国家和个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级向上的通道变窄、甚至消失,而中产阶级也在下流社会流动。

在新中国的发展中,中国似乎走了正确的道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虽然大跃进运动是造成几年饥荒大的主要原因,但与同期的非洲各国家相比,如果像他们一样采取了接受世界银行、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或许国家的现在也陷入了赤贫吧。这与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尊自强息息相关吧。纵观历史,除却屈辱的近代史,中国与同时期的各国相比,经济、文化、思想都处在一个较为繁荣的水平。而15世纪的欧洲在同时期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如果欧洲各国未采取殖民政策,世界的格局也不是这样的吧。但没有如果,欧洲的地貌、各个分裂却无自然屏障国界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造就了他们善战、掠夺的文化。

孔夫子很久便教导人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会丢失,不知国家领导人是否丢弃人民。

2、【人之初,性本穷】生而贫困。出身似乎成为决定人一生的决定因素,出生在非洲的大多数孩子注定与饥饿做斗争,出生在美国的孩子大多长寿,出生在……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富裕的发达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饥饿、无家可归的妇孺老幼比比皆是,他们有资金实力去启动伊拉克战争,却没有资金精力去拯救社会底层,这个国家有点可笑。

3、【有钱有庇护】富而有道。一条河隔出了两个世界,河的一侧是纽约曼哈顿最繁华的华尔街,河的另一侧却是最贫穷街区、失业率奇高、治安混乱。华尔街不仅撼动美国经济,而且撼动全球经济;华尔街、美国最富有的人通过政治操控美国经济,甚至影响社会走向,是否也引起了世界政局、经济体系的震荡。

社会底层的基本保障也在被“上流社会” 财富拥有者通过操控政府,利用各项政策削减,看似人民受益的政策中获益最多的永远是上流社会的极少数人。

4、【耕者无其田】2008年粮食危机后,新西兰、韩国、中国等各国分别在非洲获取耕种用地,作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各国垂涎。而很多非洲农民失去了自己赖以生活的土地,这与政府政策、不体民等国情相关。

5、【摇滚拯救世界】两个音乐人,用摇滚、名人影响力撼动西方强国对非洲的剥削,实现非洲的债务全免,使得非洲发展得到一点喘息。非洲的发展是非洲各国、非洲人民、债权国、世界组织各方努力的结果,当然,鲍勃和波诺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名人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有着不亚于国家领导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正确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如何传递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生财有“道”】道=盗。瑞士富有而又安逸的小镇,生活着操控综合商品交易的富裕镇民,他的跨国公司掌控者非洲赞比亚丰富的铜矿资源。在“避税天堂”的模式下,赞比亚铜销往世界各地,但赞比亚政府获得的税收少之又少。赞比亚富饶的自然资源在沉重不堪的国际债务、腐败受贿缺少社会道德观的政府、贪婪的跨国公司、受权势影响的世界银行多方面影响下,通过不透明不公平交易,拱手让人,赞比亚铜矿实现私有化,跨国公司受益。

7、【太阳能妈妈】女性如何在家庭、工作、自我中平衡。

8、【出路】中国职业教育与农村孩子的出?读书致贫?在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倾斜,农村教育资源不断被抽离,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孩子、农村与城市的孩子,如何平等竞争?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