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声声说心愿是让女儿在香港念书,却又给傻逼婆婆疯狂还赌债,最后累到猝死,女儿成了孤儿被送进福利院。两周能挣到四万,凭这么勤劳又出色的赚钱能力,娘儿俩安安稳稳的过个小日子不好吗?
十年前就爱上的男人,落魄时又同甘共苦的陪着,明明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硬是啥也不说,有一个词叫“表白”,一张名片放了十年了,人都得癌了,你倒是说话呀。
你妈耗的人都快没了,你妹哭着求你回个家,就这么难?好好的家等你回你不回,非要在外面给人洗车,睡天桥。就还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啊,怎么尊严也不要了,亲人也不要了,那你想干嘛呢?不懂。
你嫂子怀着孕你就冲上去打人,你哥抽你那是替天行道,没毛病。离家出走脾气挺大本事没有。让你干个活儿也是拈轻怕重的,饭都吃不起了还嫌工作太累,你谁呀?然后体验了一圈生活突然就变五好少年了,回到家大家其乐融融的开始自拍。
我真的搞不懂,明明就可以不这么惨的一群人,非要作死似的去生活。你们很惨吗?我看观众才惨。
五没有团队:妈妈没有身份,深仔没有上劲心,口水祥没有能力,等伯没有未来只有回忆,而阿珍则失去了青春和爱情。阿博作为他们的纽带看似荒诞却又极真实。家族里有位很亲的长辈亲属有着和阿博非常相似的经历:曾经在比较高的位置,因些变故跌了下来。境况倒没阿博那般惨,可他也同样接受不了,整天闷在房里抽烟,不与人言。至亲人都是很久之后才知道他发生的变故。至今每每想到他一个人坐在烟雾燎绕的房间里故思乱想的情状,仍不免伤心落泪。不幸的是他的肺癌类型与阿博不同,没有特效药,万幸他家当时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也有家人陪在身旁。真正见过这样的人生会更容易理解阿博逃避家人的心境,哪怕妹妹说不怪他,可他以什么身份去面对以他为荣的母亲?从头再来说得容易,不处其境,难体其情。
麦当劳对我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印象中就是汉堡薯条加冰的可乐,以及甜品第二件半价。但凌晨之后的麦当劳,又是另一番景象。
《麦路人》讲的就是一波固定在麦当劳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片段。呈现的是香港底层群体的生活群像。他们为生存努力拼搏,但每个人也都有的苦难和救赎。在夜间的快餐厅里,却成为了彼此扶助的家人。
什么样的人会去麦当劳暂住呢?他们不是流浪汉,不是乞丐,而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无处可居的人。他们每天可能辗转好多个地方打零工,然后等到凌晨时分来这里歇歇脚,睡一觉。还要赶在6点之前离开,为了方便店家做生意。其实他们这群固定的群体已经和店员们也有所默契。
他们不会躺在椅子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或者仰头靠在椅子上。这样也是为了维持店内最起码的就餐环境,以防其他凌晨光临的顾客会感到反感。如果有钱,他们也会买一个汉堡,也会帮助店员收拾整理桌子,出一分力,做一点事。
这样生活在店内的人,固定了之后,似乎就成了朋友,成为了相互帮扶的对象。影片的主人公是郭富城演的博哥。作为曾经的金融才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维系着一众人的生计。他的破产让家人背负债务,因此不敢回家面对母亲和妹妹。这是他的心病,也是他的心结。但在麦路人群体里,他则成为了一个照顾大家的保护者。他会尽量为每个人找到零工赚钱,也会在他人困难时尽力救济。
麦路人里,还有落魄的歌女,不被婆婆承认还要拼命为婆婆还赌债和养女儿而工作的妈妈,因为身体瘦弱只能靠卖画挣钱的文仔,离家出走的阿宅,不敢回家的等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人也都并没有放弃而是竭尽所能的生存下去。
让人唏嘘和流泪的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和坚强,似乎苦难外围还有希望。但对我来说,如果生活真的走到了这部田地,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他们彼此的照拂和相互的温暖反而成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勇气。
这些人很有趣一点是,他们在各自的亲人关系中似乎并没有做到很好,反而却在麦路人的群体里获得了一种勇气。这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了想,或许他们在这里群体里会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在家人面前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吧。所以,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反而是平等可靠的,他们会更加体谅彼此,也会在互相扶持之中感受到被需要和被给予。
影片最后的走向是阳光和希望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博哥的结局和妈妈的结局更加现实。他们作为边缘人,最终的归宿可能真的只有一死。
最后吹一下郭天王的演技。现在他演小人物真的入木三分,非常形象。那种落魄无奈的感觉,从每个动作细节渗透出来。完全的诠释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状态——隐忍、无奈、痛苦,还有一些过去的骄傲,却再也回不去的感伤。认命却还想活着的努力,都在戏里。
杨千嬅演绎的深情歌女,很贴地气,港味十足。她也曾唱过大场,但最终因为年华不在被困在普通的歌厅。在她的岁月里,留下的唯一一次惊艳和任性,可能就是和曾经的博哥的交集。而她也因为这份情,默默的照顾着博哥。
万梓良饰演的等伯,如果不是看最后的演员表,我真的没有发现这个曾经的黑社会反派居然是这样一个老伯伯。基本上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小人物的平凡演绎到最深处。
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十分艰辛的情况,《麦路人》引发更多共鸣。特别是目前我的身份也几乎算是“天涯沦落人”吧,所以在观看电影时,真的心有戚戚焉。他们可能是我们随时会擦肩而过的路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19:28
还记得第一次派饭给街友,基本上是强忍着泪水几小时下完成。在此之前有见过街友,但没那么集中那么近距离地见到。他们恶劣的生活条件,他们战战兢兢的态度,大家都生而为人,为什么就有人能活得这么惨? 那段时间,自己挺不快乐,应该说是抑郁,靠着这一次次的派发活动疗愈自己,不是高高在上,俯视街友获得优越感而疗愈,而是,对比街友的情况,自己的问题显得不算大,通过自省和运动,慢慢解决到。 那些时日,听了许多街友的故事,有离家出走的,有被家人离弃的,有身体残障的…… 做街友,各有原因,但也是无奈的选择。 这几年下来,有街友还是活得好好的,有街友通过努力脱离街友行列,也有街友突然消失,命如纸薄。 看电影时,各角色都基本能归类到各类街友,只是麦路人还有老麦可以坐,街友就只有纸皮去应对风吹雨打。还能坐老麦的还不算太差了。 戏里有一晚老麦要消毒,疫情期间不知道这些麦路人会睡哪呢?我们在疫情期间有私下做派发,只敢私下几个人去,城管看到我们就赶,街友捡不了垃圾,也做不了短工,过得非常不好,基本上拿了饭很快就吃完了,口罩也得靠每次派发才能更换。并且很大部分街友不见了,不知道经历了什么。 活在底层,能吃饱是奢侈,每日冀望能保证有饭吃已经不错。有时会想,假如我是街友,我会如何去活呢?这一天天的心理承受压力是何等的大,这日子怎么过? 《麦路人》是好片,我看到街友们,看到生活,看到命运。带纸巾去看吧。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博哥呢?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哪里有完美的人呢?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博哥呢?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哪里有完美的人呢?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1975年第一家麦当劳开进香港,1990年第一家麦当劳开进大陆,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个独特文化表征。 M记的说法首先来源于广东地区,到现在,麦当劳也是更时兴在香港一点。在90年代的香港影视作品里,麦当劳是速食生活、快餐爱情的象征,是解构主义的见微知著,浮躁、轻薄、肤浅。在M记金字红底的招牌下,《重庆森林》编号223的警察等不来爱人的电话,悲伤地坐在麦当劳店铺旁啃汉堡,《堕落天使》里的两人只见过几次面,就可以一起坐在麦当劳里吃饭,而到了《甜蜜蜜》,在麦当劳初遇后,李翘挣扎着对黎小军说出:“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你呀,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呀”。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父子俩不想吃喜宴上的东西,跑出来食麦当劳,也暗含了一点讽刺。 而我对麦当劳的记忆却是从我初中时在《萌芽》上读八月长安的连载开始的。因为她本人对麦当劳独一份的喜爱,所以夹带私货后,所有少男少女的爱情萌芽都是从在麦当劳约会开始的。在我爱过的这些青春小说里,关于麦当劳的味觉印象只剩下两个人分食的麦旋风。八月长安说,“现如今电视广告里那些大晚上听到男友说带自己去吃15元套餐还能激动得两眼放光的都市女性,估计都是想起初恋前男友了吧。”我们县城没有麦当劳,十年前开了一家肯德基,到现在也只有那一家肯德基,但是关于肯德基,我没有这种青春性质的爱情。 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弥补式地进食麦当劳,不爱玩具的我也攒过很多麦当劳的小玩具,和x刚认识时在询问麦当劳肯德基还是汉堡王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麦当劳,被他雀跃着说“原来我们可以一起在麦当劳读书”,最后也在麦当劳说了最后一声拜拜。暑假留在桂林学习,因为疲于每天往来图书馆的生活,逐渐把阵地转移到了住宿附近的一家24h麦当劳。麦当劳的二楼总是设计成透明的落地窗,白天太阳直射进来让人避而远之,但到了晚上,学完习从麦当劳走出来往楼上看,总会想“喔,原来刚才我是以这种姿态扎根在这里的”。在这个暑假才发现麦当劳和肯德基有什么不同:麦当劳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坐着读书、学习、想事情,或者约个朋友闲聊,再吵戴个耳机也能够解决,但是肯德基是完全合家欢性质的,小孩子永远在上蹿下跳,偶尔贪恋一口童年里的蛋挞的味道,也会被肯德基里聒噪的声浪挤压出去。麦当劳对于我这样的人是很有包容性的。 到了今年新上映的香港电影《麦路人》(可以看,但并不好看),M记的形象不再冰冷无情,而是尽心还原了一群在麦当劳过夜的底层人,让我想起mla《麦记最后一夜》里的“白灯、广东歌与露宿者”,一份廉价的快餐、免费提供的空间和尽量舒适的环境,在麦当劳的人们没有阶级层次之分。其实也不一定要是底层啦,谁没有在无处可去时溜达进过麦当劳坐呢,又或者在麦当劳等一班夜间的列车?甚至一座城市拥有麦当劳,对我来说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因为我会知道我到最后也总有个落脚点。 我在寒假到肯德基打工的时候,也曾因为想知道在这个大部分人都阖家团圆的节日里,究竟什么人会选择在肯德基度过这个问题,而主动排了大年三十的班。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观察到,在晚上七点钟的时候我就因为顾客稀少被经理赶回家去吃年夜饭,换了衣服出来只看到零星几个人安静地坐着玩手机,大概在等人,或者等一份手机点餐后的打包,是我太中二了,小县城蛮难有故事的啦。 从小时候收藏宣传单上的优惠券,到现在直接领取各种平台上发的电子优惠券,小时候的那批人长大之后,越来越热衷于在麦当劳薅羊毛和观看花花绿绿的广告语,其实“走啦去麦记食新品”和“走啦去麦记买第二份半价”,就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总爱拿木心的《从前慢》举例,我们怀念写信写情书见字如面的时代,我们批判这个快节奏没营养的时代,但我觉得,我们在一起对坐着舔甜筒的这一秒钟互相爱着,那么多爱几秒钟,就是一生一世。 而麦当劳改名为金拱门,可以说是与西方外来文化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几十年里,这种曾经被认为玷污了我们的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社会的快餐文化逐渐本土化了。并且,在M记坐着吃一份餐,对我们来说也是生活中的一点点喘息的空间啊。
郭富城的演技我必须吹一波儿,表情、神态真的把底层人的落魄形象演绎得非常到位。有点颠覆他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了。
“他们住在高楼,我们淌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才低头。”191029东京国际电影节演后谈,杨千嬅说快餐店是许多小朋友获得快乐的地方,电影是快餐店入夜后的另一面。可能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华语电影,从更大的结构去思考贫困(社会福利的缺失,电信诈骗等问题),从更小的视角去探讨爱。真挚动人。
有点失望,只有苦情没有思考,多线叙事蜻蜓点水,感动之后于艺术和社会并无助益。
金棕榈题材,香港类型片拍法,如果布置同一篇命题作文,肯洛奇、迈克李、达内兄弟、是枝裕和、奉俊昊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老麦过夜是很棒的题材。这种视角下的世界观本身就很有趣。大冷酷社会环境下,有点滴社会温情,如社区食物银行、长者饭、周三义诊、百家利是。主线故事没有传奇逆转反杀。一切皆是徒劳。平凡人终究无法逆环境成为超级英雄——即便他努力地做着这样的事情。毕竟,现实世界,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泥石流中极其渺小。主创们的情感是悲伤与叹息的。PS:值回票价了,你以为看到有人骂杨千嬅“唱歌难听”,又有人怼杨千嬅“不红”是容易的事情吗?
跟《一念无名》和《沦落人》算是香港底层社会三部曲吧,但是感觉导演用力过猛了,什么苦难都往人物身上加。而且跟那两部不一样这是个群像戏,就更难拿捏了。另外这片虽然像麦记的人文宣传片(英文片名就是麦当劳slogan的谐音),但最后赞助商名单里居然都没有麦记…
导演没有想好处理表演风格和电影风格的问题,同时对剧本的把控也不算太好。电影给郭富城的一些表演空间实际是不太有必要的,郭富城没有处理得精彩和动人,只是表达出了意思,同时这样的特写表演对于底层群像这种题材是会削弱更大的情感的,我是因为杨千嬅去看,她演得太差,需要演的地方都十分拙劣,反而有些反应演得很真实。电影用麦记的概念和视角挺不错,但人设就十分老土,各个背后曲折的故事,已经够常见了,刘雅瑟的角色大可不必,拍这种一百年前的女性角色放在麦当劳里真的是电影制作的可悲,杨千嬅的角色更差,基本是一个被动的等待状态,大概也是一个三千年前的女性角色变换而来,剩下的就是恶婆婆恶妈妈和失智妈妈了,林林总总也是令人大开眼界。电影后三分之一,有种牙膏用到最后的尴尬,拼命挤,一会多一会少,喜喜悲悲的滥用已完全不动人了
翻山越岭看的粤语场,为了当年在广东养成的坏习惯买了单。我曾试图寻找当年沦落天涯的那种感觉,但片子给我所呈现的感觉就剩一个惨,且只停留在情绪方面。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主演们的人设都立不住,没有深入挖掘导致根基太浅,在情感上描写的有多用力,所呈现出的效果就有多笨拙。
【澳门国际影展】前半部极佳,有条不紊地描绘了24小时快餐店过夜人群体的悲欢故事,展现一幅鲜活生动、细腻真实的底层香港百姓挣扎求生众生相。能看出调研功课相当用心,难得可贵。后半部开始频繁而猛烈地煽情催泪后,观感节奏瞬间降级。剧情中的死亡悲情元素在感慨唏嘘之余,也有堆积苦难的刻意感。郭富城、杨千嬅炉火纯青、收放自如的表演非常稳。万梓良、张达明贡献瞬时爆发的精彩演技。最感慨的是《十三棵泡桐》的假小子刘欣,已经蜕变成能演单身妈妈的刘雅瑟…三星半。P.S.观影前晚偶然地在麦当劳蹭了2小时座位
阿博最渴望的就是回家看看妈妈吧 而最后他在回家的公车上死去了,那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直在回家了。
演的最好的居然是郭富城……應該多做一些生活細節的,救濟冰箱啦,派食物只給老人啦,去公園沖涼啦,還有開始那些街頭小智慧,其實是有意思和值得發展的。現在的一堆人物都沒有刻畫好,群戲調度特別硬,麥當勞裡的戲都沒有實感。到最後二三十分鐘已經沒戲可演了。挺浪費題材的。// 對了,山寨麥當勞裡的山寨包裝都是在我們家生產的,Amen辛苦了!
几年前曾当过一夜“麦路人”,只五个小时都是苦熬,更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该如何搬上银幕。《麦路人》算是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题材的视点选择得很好,聚焦于各色“有家归不得”的“麦路人”,叫人联想起90年代的《笼民》。剧作和摄制上都没有采用繁复的技巧,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切入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中,一半冷峻一半温情地拉扯起一幅市井群像。前半部分尤为出彩,从细节塑造到对人物的关怀,都是近年港片中不错的水准。演员群戏加了不少分,“老中青”组合里的每个人都有不止一场突出的戏。
题材很好,开头很惊艳,但越到后面节奏越松散。想要展现群像,想要顾及到方方面面,但没分配好,不过金培达的配乐扳回一成。每个人的故事单独拎出来看都让我有所感触,万梓良部分和张达明部分看哭,小女孩挺惊喜。细节有做的不错的地方(停车铃,演出服...),可惜台词上安排了太多戏剧性的巧合,略显刻意。总体而言还是一部有看头的电影,和预想的差不多。
这是一部看完我认为一定会引起热烈讨论的电影。它反映着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其中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感人的瞬间,比如接近结尾大家筹款给郭富城的角色治病。我看完后自己也会更加地尊重那些流浪汉。然后虽然几条叙事有点散,但是连接他们一起的确是彼此的情感。各个角色都有特点,从“富豪”流浪汉等伯,到带着女儿的单亲妈妈,而且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忧愁等着观众去了解。我特别喜欢刘雅瑟演的单亲妈妈,她有太多的不公施加在自己身上,却勇敢地扛下去,为了女儿,为了生存。看整部电影代入感很强,有种“天涯沦落人”的既视感,而且虽然结局很阳光而又美好,但同时也夹杂着现实的残酷。
纯粹靠题材镀金的片子,叙事和深度都太差了,表演上不功不过,但没有惊喜点。现在那类在脑门上明晃晃写着”“我想拿奖”的片子都有这种毛病,太功利就会影响表达。
特别好!像以前看《沦落人》一样感动!当然有煽情部分,但感觉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简单感人的港片了,为了这点加一颗星。刘雅瑟演的妈妈太可怜了,她也演得很好。其实是部麦记大型公益慈善片吧哈哈哈,底层之间的互相扶持,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像小偷家族),而且并没有把有钱人塑造得很坏来衬托底层阶级(除了那个豪车车主)。7.25@siff第一部
“在麦当劳过夜的那些人”。选题本身真的很棒,之前在内地纪录片里也看到过类似情景,很有话题性。只是,影片处理得还是太初级了,有些过度煽情且缺乏技巧,剧本设计上也太过人为痕迹,有些堆积苦难。好的地方还是人情味吧,即便穷困和底层,仍然守望相助,彼此扶持,看到这样的情节还是挺暖的。
本以为是想通过深仔的视角去接近并认识这一群体,从而改变自己的故事,没想到拍着拍着年轻人就不见了,然而拍群像却也是走马观花。这个电影基本上也跟这个观感差不多,抛出来一大堆问题,到头来仅仅停留在苦难堆砌的层面,营造出一个“全员圣人”的底层乌托邦,假大空,刻意煽情,基本动机全都不清楚,一条线都交代不清。M记在这群人中承担了一个什么角色?人们何至于此又怎么走出来?如果只是背景板,那叫“麦路人”“肯路人”“汉路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就连“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回”这样的硬设定都用不好,比如万梓良那个角色(差点没认出来),甚至给人一种“怎么还赖着不走了”的感觉。说的不客气一点,感觉创作者对于真正的“底层”和“苦难”是视而不见的,除了消费这群人,看不到任何同理心。表演上问题不大,但也就是正常发挥的水平。
#BJIFF2020#【万达CBD】除了几位主演的演技可圈可点之外,没什么特别的亮点,有刻意煽情之嫌,但聚焦快餐店过夜的族群本身带有话题属性,情节散淡,故事老套。郭天王从声名显赫的投资经纪人沦落到这般落魄,很难有说服力,选取的几个人物都不太有代表性。香港的贫富差距真的太大了。
郭富城人到中年演技仿佛开了窍,近几年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他身上既有金融从业者的市侩精明,但又把落魄无奈的酸涩苦闷演绎的淋漓尽致。社会上被剔除的loser在快餐店成了大家的救世主,最后结局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