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惊是音乐学院附中民乐扬琴专业一位古灵精怪的姑娘,因为喜欢钢琴她决定去给同校的师兄王文当钢琴翻谱员,却因对西洋乐知识的匮乏和民乐背景遭到王文的冷落,还引起校园两大专业间的摩擦。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了证明民乐可以登上更有实力的舞台,陈惊联手502宿舍的女孩们组成民乐团,演奏出自己的心声。陈惊的表姐陈和煦是音乐学院附中的老师,在两大专业学生产生隔阂的时候,她帮助学生化解了偏见与误会,并默默地给予陈惊鼓励和帮助。在学校之外,陈和煦阴错阳差结识了演员冯安宇,陈和煦对待自我的真实态度,让冯安宇有勇气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在陈惊组建乐队的过程中多次伸出援手。学生们在陈和煦等诸多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西洋乐、民乐的学生打破成见和平相处,陈惊最终证明了民乐的魅力,登上了更大的音乐舞台,收获了美好的青春。
抱歉打扰2018毗邻而居猎人们2016飞行巨兽黑色郁金香2010后会有期爱上特种兵杀人电梯2001脱单倒计时蝶蛹末日货物芝加哥警署第六季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惊奇队长(国语版)绝密搜查试管人魔沧海巨浪十八岁哈桑的义务女人三部曲时尚之王国王的权遗憾的都市小黄历险记理智与情感侏罗纪公园(普通话)潘趣杀手神秘博士第一季2005酒醒时分节振国买买提的2008纸钞屋第二季断林镇谜案第九季硫磺泉镇的秘密 第三季黑鹰使者老爸老妈救世界雪之丞变化1963不怕贼惦记海绵宝宝历险记黑执事:豪华客船篇越看越可爱我杀人第三季情歌响彻暗月传说……
…………
………………
啊,本来还想在开头演下萌二,但是发现自己实在做不来这种事情……
开门见山吧,这片子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迪士尼式或者宽泛一点说美式的校园青春片。
主干剧情就是在学校有两大势力的背景下,女主为了吸引另一边势力的校草前辈的注意,联合学校里的一群边缘人士,组了一个band,结果发现前辈是个渣男,又和band成员发生了矛盾然后和解,然后在少女和伙伴的努力下两大势力达成了和解,然后少女也收获了真爱。
没错,这就是一个校园青春片的[划掉]套路[/划掉]经典剧情构造。
阅片无数的贵瓣群众大概能想起无数类似的校园片、青春片吧。
只是这个构造中的“边缘人士”放在美帝,那就是各种geek、nerd,放在国内就是[划掉]“萌二”[/划掉]二次元。
这个替换的出发点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算是一个不错的题材元素本土化策略。
其实除开服装,二次元元素在整个影片的流程中所占的比例还是适度的。
但是还是难免会有些监介。
特别是几个相关角色的登场初期。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影片整体采用了一种动画或者漫画式的演出风格。用这种风格表现一般人物可以说是适度夸张,也符合校园喜剧的这么一个定位,毕竟校园片太写实就会立刻变得平淡。但是这种演出风格或者说表现手法,到了502宿舍的四个宅妹子身上、以及片中登场的其他宅宅身上,立刻夸张到了变形。加上在人物设定上,对502的妹子们生搬硬套了真·二次元的所谓萌元素。两相结合,成为了本片最大的尬点。这在两个lo娘初登场时的台词上表现的异常明显……“呐~~~~~~♥”你妹啊!!还好后期说话相对正常了……
[说起来,502宿舍的布景虽然在选取作品的方向性上有点杂,我觉得倒是做的挺好的,居然连小马都有(有个镜头可以看见背景里有虚化了的大公主www),可以说是非常硬核了www]
还有一点,我感觉编剧似乎是试图通过对几个宅妹子配角和诸多宅宅路人的塑造来体现二次元的美好?然后间接的表现梦想和青春的美好的影片主题?(此处为个人的阅读理解,乃是语文应试教育遗毒)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一知半解基础上的谄媚感……(此处待议)
把二次元元素先放一边,回到影片本身。
在国产青春片的分野之中,这部电影可以算是难得的良作以上接近佳作,没有什么做作的伤痛。虽然在暑假蒙太奇那段中,对各个角色困境的表现来得有些突兀,但是这些细小的、日常的、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困境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以前和现在都在遭遇着。
再说到影片的几段演奏,这应该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了(哦,除了最后音乐厅演奏那段莫名其妙的AR特效)。尤其是中西互怼,真是做的非常漂亮,可以算是全片的小高潮了。这段目前在微博上是宣传重点,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去找来看下。
最后来吐几个槽
1、尻佬真可怕,万物皆可尻,连民乐合奏都能尻的起来。
2、面对废系危机,六个少年少女带头站了出来!
3、我要是资方、编剧或者导演,肯定不会要求傻逼宣发下跪什么的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切腹就可以了。
——Otakuma
2017年7月27日
想装萌二结果失败了的END
《闪光少女》上映,让一首神曲又火了一把。
它就是洛天依演唱的《权御天下》。
《权御天下》就是《闪光少女》电影中千指大人用古筝弹的火爆弹幕网站的那一首,也是油渣跪下来膜拜的那一首,是2015年2月18日由“没有龟壳的乌龟”上传至B站的原创Vocaloid中文曲,由洛天依演唱,立时火爆,截止现在已经在B站点击超过400W,是国内二次元、古风和虚拟偶像爱好者们都知道的一首名作。
说是名作,但相信一定出现了很多你听不懂的词语,比如Vocaloid,比如古风,比如二次元、比如洛天依……别急,顺着《权御天下》来一一为你解答。
VOCALOID和初音未来
在介绍演唱者洛天依之前要先说一下初音未来。
初音未来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而是一个由VOCALOID程序开发出的“虚拟角色”。
那什么是VOCALOID呢?
VOCALOID是由 YAMAHA 集团发行的歌声合成器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声音合成技术,使用VOCALOID就可以不需要录制任何新的声音资料就能模拟合成出歌曲和人声。
而YAMAHA推广这种技术的方法非常的日本特色,技术本是没有形象且枯燥无趣的,所以他们创造了全新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赋予她外形和性格,并给她演唱的机会,同时让她成为VOCALOID的代言人。
如此痴迷技术和音乐,又如此的热爱少女偶像,于是1+1后就诞生了初音未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初音的成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电子音乐人对于音乐业的认知和整个行业的格局。而今年也是初音10周年的纪念日,这个虚拟形象并不仅仅是一个动画形象,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女歌手,她的代表作如《甩葱歌》、《千本樱》等都具有全球影响力。
“中国的初音”洛天依
初音未来的成功在这十年让VOCALOID技术大为传播,也由此诞生了VOCALOID家族众多虚拟偶像,同时在韩国和中国都有各自的地区偶像。
此处由于家族成员太多,小编一时也学习不全,就只说中国洛天依为代表的VO中文家族。
洛天依12年7月12日正式出道,16年2月登上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与杨钰莹合唱《花儿纳吉》,成为首位打破次元壁登上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虚拟歌手。代表作有《普通DISCO》《权御天下》《一半一半》。
而此次在《闪光少女》中洛天依也有特别出演,也算是电影出道了吧。
《权御天下》和古风
初音和洛天依分别有一首VOCALOID名曲,就是《千本樱》和《权御天下》。
《千本樱》是“黒うさP”于2011年9月17日投稿至Niconico动画的单曲作品,是初音的代表曲目之一。歌曲以大正时代为背景,歌颂了大正时代的日本的清新风气与大正天皇的严明。2016年该曲的播放量已经突破1000W,是众多二次元粉丝心中的神曲。
《权御天下》不仅诞生和《千本樱》相似,在词创作上也和《千本樱》一样使用了历史元素,讲述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争霸,霸气的曲风和浓重的古风气氛让《权御天下》为很多人喜爱。
《千本樱》和《权御天下》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VO家虚拟偶像独有的快节奏曲风外,还因为歌曲的霸气古风容易带动人的情绪波动,不自觉的“燃”起来。而为了让这首曲子具感染力,《闪光少女》中的“千指大人”苦学历史的用功可见一斑。
而所谓古风如字面意思,是指古代文化在现代的一种呈现形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如今流行的古风文化比如汉服的流行,也比如古风歌曲,像《权御天下》相同歌词上都是近似诗词的韵味。
最火的版本却是古筝版
在《闪光少女》中,刘泳希饰演的“千指大人”最擅长的曲子就是《权御天下》,因为原曲节奏很快,古筝指法尽管相当炫酷,也是民乐乐器演奏者实力的展现。
而电影来源于生活,B站上《权御天下》相关播放量最好的视频其实并不是已经400W的洛天依的原唱视频,而是墨韵弹奏的古筝和鼓合奏的纯曲版,已经有接近500W的播放。
民乐乐器版的流行更稳固了《权御天下》在国产古风神曲中的地位,而使用民乐乐器演奏现代的流行歌曲也更为常见,一如《权御天下》也有唢呐等不同版本。
人类,二次元没毛病 仅仅关于一首《权御天下》就可以延伸出这么多的二次元亚文化介绍,《闪光少女》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开掘出的一个新的领域。
二次元,词源来源于日本,原本是指二维世界,与三次元指的三维世界对立,但在流行文化的延伸中已经拓展为动漫的虚拟世界和我们存在的现实世界对比。而塑造二次元世界的文化支柱便是ACG,即漫画,动画和游戏。
二次元的文化中有着其独有的语言体系,更有种许多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行为模式,比如《闪光少女》中的一宿舍“怪胎”。但二次元作为一种文化与音乐、文学和电影的交融越来越密切,也加速了其流行程度。人都很难拒绝流行的东西的,流行具有不能仅用价值观阻挡的无形的力量。
年轻人喜欢流行文化这点,只要你是人类,就肯定没毛病。
为啥拒绝胡萝卜?(关注公众号:拒绝胡萝卜)
TA说:因为我更爱吃西红柿
TA也说:因为我更爱吃茄子
最后一个TA说:因为我更爱吃秋葵
在说正题之前,先听一段莫扎特歌剧《魔笛》(Die Zauberflöte, 1791)夜后的经典唱段“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据说夜后被认为是西洋歌剧花腔女高音技巧第二难的角色——第一难的花腔女高音角色是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 1835)里的露琪亚——。夜后这个角色的难度来源有二:快速的琶音,最高音为high F,音高太高了,非常难唱准;除此之外,《魔笛》是一部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德语的发音方法与美声的发声方法相互不太适合(相对来说意大利语更适合美声的发声方法),唱惯了意大利语的歌剧演员在演出德语歌剧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感到嗓子不舒服。
《闪光少女》开场第一个在琴房里练长笛的女孩吹的是长笛“反串版”的“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影片后面还有一段“反串”,西乐和民乐斗琴的时候,有个弹竖琴的弹的是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Première Arabesque, 1888)。
有观众看完本片不太理解故事的核心矛盾:学西乐的有那么看不起学民乐的么?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个从小被父母逼着学西乐的二把刀,我周围一起学琴的孩子没有一个不“鄙视”民乐的。我自己也“鄙视”学民乐的。
先来讲个故事: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在文革期间,会同另外两位作曲家王燕樵、刘德海合写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所谓琵琶协奏曲指的是琵琶独奏,西洋管弦乐队伴奏。曲子写好了,吴祖强找了琵琶演奏家和(可能是)中央交响乐团一起排练,第一次合练之后,初试民乐与西乐搭配的吴祖强心里没底,找乐团的人问感想,得到的答复是:听着挺好听的,就是感觉有一股碎木头音。“碎木头音”——这就是当年搞西乐的专业乐团对琵琶独奏声音的评价。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概念要搞清:什么是“西乐”、什么是“民乐”?《闪光少女》讲的西乐民乐之争,并不是“外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这么概括的概念,而是在欧洲兴起、发展了500年的标准化乐队音乐,与在中国的田间地头兴起、在中国的音乐手艺人群体间流传了上千年、极大程度保留原生态属性的民族乐器音乐之争。
西洋音乐界普遍认为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为“交响乐之父”。在海顿之前,西洋音乐处在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是西洋音乐标准化的萌芽阶段,当时的音乐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欧洲各国不同种类的乐器进行归类、改良,并搭配成适合放在一起演奏的一组乐器,比如当时的小提琴已经从12世纪的两根琴弦(当时的名字叫拜占庭里拉Byzantine lyra,从中亚经拜占庭帝国传到欧洲的)、到16世纪初的三根弦,演变为现在普遍的四根弦。
然而当时的乐队音乐听上去仍然比较原始,特别是乐器搭配比较自由,比如巴洛克时期代表人物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 1721),一共有六首,每首的配器数量和种类五花八门:
第一号:全部弦乐器另加一把高音小提琴,2支圆号,3支双簧管,1支大管,通奏低音。
第二号:直笛,双簧管,小提琴,1支高音小号,弦乐器,通奏低音。
第三号:3把小提琴,3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通奏低音(1把低音提琴和1架羽管键琴)。
第四号:1把小提琴,2支直笛,弦乐队,通奏低音。
第五号:小提琴,长笛,羽管键琴,弦乐器,通奏低音。
第六号:2把中提琴,2把低音维奥尔琴,1把大提琴,通奏低音(1把低音提琴和1架羽管键琴)。
上面说的很多乐器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高音小号在巴赫去世之后就从主流西洋音乐界消失了。
巴洛克时期之后是西洋音乐的维也纳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几个经常在维也纳活动的人物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从海顿开始,交响音乐的演出模式开始被标准化,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乐器在海顿时期基本被改良到了定型的阶段,适应了合奏的音响需要。海顿创作的交响音乐基本上由弦乐(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长、短笛,单、双簧管,大管)、铜管(圆号、小号)、打击乐组成,这是西洋管弦乐队标准化的开始,莫扎特的交响乐也基本沿袭了这个配置。
贝多芬将古典时期交响乐的模式发展到极致,在贝多芬的交响乐里出现了长号。在随后的交响乐作品中,大号加入管弦乐队大家庭,作为铜管的通奏低音成为了标准化乐队的一部分。
古典时期之后,欧洲音乐界进入了浪漫时期,19世纪是浪漫时期最兴盛的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古典音乐作曲家,《闪光少女》中徐璐暗恋的师兄在琴房弹奏钢琴曲的作者肖邦、《阿拉伯风格曲》的作者德彪西、“野蜂飞舞”的作者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野蜂飞舞”选自他的歌剧《撒旦王的故事》)都属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管弦乐队乐器已经完全定型,有所改动的是演奏者数量,和少数为了适应个别曲风需要而临时加进来的非标准化乐器,比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临时加入作为独奏的齐特琴(Zither)。
进入20世纪之后,古典音乐的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电子合成器的运用越来越多,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然而作为古典音乐标准化的产物——西洋管弦乐队的基本配置已经固定下来了。也就是说,古典音乐的500年是音乐、乐器标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被这个标准化系统吸纳的就成为了交响乐队的一部分,不能被吸纳的就成为了历史(比如巴赫时期的高音小号),或者只能进行独奏(比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的齐特琴)。
民乐的乐器在几千年来也经历了不断改良、不断适应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过程,然而囿于各种原因,民族管弦乐队的标准化程度和西洋管弦乐队并不处在同一量级,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概念,所以其实二者没什么好争的。你觉得工业革命大机器流水线和小作坊驴拉石磨耕牛犁地有可能争得起来吗?我这么说倒是没想打压民乐,流水线有流水线的优势,小作坊能做出流水线做不出的特色产品;只是如果民乐真的要争,适合跟它正面争夺的也应该是齐特琴这种奥地利民族乐器,而不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乐队。
尽管《闪光少女》把学西乐的孩子黑到夸张的程度,大多数学西乐的都不会这么过分,然而我觉得鲍鲸鲸把学西乐的鄙视学民乐的精髓抓得很准。片中钢琴帅师兄说的“扬琴小打小闹不是正经乐器”,这些话我和小伙伴练琴的时候都说,而且是变着花样地说。都是学音乐的,为什么学西乐的在学民乐的面前这么装逼?我觉得原因有三:
大部分民乐乐器音量太小,回声效果差。西洋乐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回声效果很好,弦乐器的音箱、管乐器的管道都能起到特别好的回声效果。西洋音乐都很在意回声,唱歌剧的不需要话筒就可以让整个音乐厅的人听清楚。民乐乐器回声最大的就是扬琴,就这点音量根本比不上西洋乐器。可能有人想拿唢呐和笙反驳我。我觉得唢呐那个叫穿透力强,不叫音量大。笙太吵了,听着有点烦。
中国民族乐器没有低音声部。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是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的,否则声音听上去非常飘,不厚实。因为大提琴、低音提琴回声效果比民乐器更好,他们和民乐队合奏的时候都要故意拉得弱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巴赫作为西洋音乐的“音乐之父”,最拿手的就是多声部的复调音乐,西洋音乐的起源就是多声部音乐,以单一旋律为主的主调音乐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音乐都没有和声,只有单一旋律,所以听上去不如西洋音乐厚实、有层次感。前几年侗族大歌被发现的时候,中国民族音乐界一片叫好,认为自己甩掉了西方人给我们扣的“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的帽子。然而我不以为然,我觉得这种说法只是顺应了“中国民族音乐不比欧洲的差”“侗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的双重政治正确,非常牵强,实质重于形式地说,中国大部分民族音乐没有和声。
可能上面这些看上去还是太像一个学西乐的在鄙视民乐。我个人觉得陈钢、何占豪把民族音乐融入西洋音乐体裁的《梁祝》,殷承宗等人把黄河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吴祖强创作琵琶协奏曲,丁善德等人的二泉映月,良宵,鲍元恺的炎黄风情,《闪光少女》中提到的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结果片子里错误地说成了《节日序曲》,《节日序曲》是施万春创作的,也是西洋管弦音乐体裁的中国音乐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中西搭配的尝试。所谓西乐和民乐本来就没什么可争的,不如像上面几个前辈那样取长补短,既丰富了西洋标准化音乐的曲库,也借此宣传了我们的民族音乐,一举两得。
P.S.片中学校西洋乐队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的时候配了一个指挥。实际上那个年代的协奏曲演出是没有指挥的,独奏家起到了指挥的作用,乐队成员都根据独奏家的动作掌握演奏进度。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即首先:学西洋乐器的同学是不是看不起学民乐的同学从而导致了互相敌对。
对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学钢琴小提琴的同学远远不及片中人物那般飞扬跋扈,对民乐同学的蔑视至少在小范围人群中是存在的。即使作为更大群体的音乐欣赏者,想起西洋乐脑中的图景都是金色大厅整齐有序的合奏,而想起民乐都是凉凉秋风中二胡那如泣如诉的声音,很可能前边还放了个破碗。
而实际上,这两种脑海景象的差异就提示了接下来的为什么:管弦乐组同学看不起民乐组的核心在于民乐直到今天,都是缺乏“工业体系”的。
工业体系是什么?这就是西洋管弦乐的工业体系:
欧洲古典乐之所以到今天长盛不衰,在于通过巴赫、海顿等人其演奏形成了一套固定范式可复制的演出阵容。“模式统一”、“可以复制",这就是工业体系很重要的两点,也是给了西洋乐同学无穷信心的规整统一形象的来源。
海顿之所以成为交响乐之父,是因为西方管弦乐的这套体系自海顿起近于成熟。把基本模式确定下来以后,摇滚祖师爷贝多芬闪亮登场,开启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辉煌时代。
往后古典天才莫扎特,浪漫派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古典浪漫混合的勃拉姆斯,别出心裁的德彪西,直到今天,西方管弦音乐体系的基本配置都是上面那张图,不论时期和乐派。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演奏都是一成不变的,针对有些作曲家的特别乐曲会加入特色乐器或增加某个声部的乐器数量,但基本构架是定型的。
这就构成了西洋乐器同学的信心,以及我们脑海中想起管弦乐组时的辉煌情景。
而民族乐虽自豪有着千年悠远历史,却至今未形成如此统一的演出形式,甚至在合奏乐器配置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这就造成了在西洋玩家心中,民乐小打小闹的也算是乐器?也造成了大街小巷不见小提琴,却怜见瑟瑟秋风中古稀老人一曲惆怅《二泉映月》。
究其原因,就是民族音乐体系里,没有固定的合奏模式。因此民乐艺人走上街头,自开门户;因此钢琴同学觉得民乐就是在小打小闹;而这种情况给民乐作曲也增加了困难,曲谱的匮乏反哺了民乐的日渐式微。
为什么民乐组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奏模式呢?
其一在于民乐里没有通奏低音,即对应于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bass)的乐器。浑厚的低音声部为合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深刻的意蕴,而民族管弦乐组没有这个条件,民乐合奏时往往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也许低音在音乐演出里很少成为夺人眼球的“弄潮儿”那类,但低音相当于地基,整个和弦都是搭在作为低音的根音之上的,没有低音,乐队会垮,听觉感受就是音乐飘,不厚实,“没底”。
其二也是西方音乐与民乐很重要的分野:民乐没有和声。巴赫作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其一在于整合了欧洲各国种类繁多的乐器,开创了管弦乐团标准化编制的雏形,其意义在上文有讲到;其二就在于娴熟使用了复调写作,极大增强了合奏的音乐表现力。没有和声的民乐,乐器之间没有各声部的“合作”以共同实现某一音响效果,合奏也就失去了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整体架势而言,民乐是没有竞争力的。民乐的优势,在于其单个乐器极强的表现力与细腻的意境。这两点可以就片中高潮情节“斗琴”来分析。
我觉得出于剧情需要,斗琴这一段西洋管弦乐组是放了水的。只论输赢的话,西方的竞争力不在钢琴,在于那个一脸死相的妹子领衔的弦乐组。
也就是我上文说的,西方音乐体系的优势在于能构造丰富和声表现的规整弦乐组,而我们来看看片中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古筝女甩出了广陵散:
西洋组以德彪西相对:(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
这一段算是分庭抗礼。
随后西方弦乐组上台,竟然来了一段野蜂飞舞:
我这个竟然是说:要想赢过民乐组,上野蜂飞舞意义是不大的。
野蜂飞舞无非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虽然是基于西方乐器写的曲,对民乐是一个挑战,但其旋律重于和声,只要民乐玩家有能力,野蜂飞舞不是弄不出来的。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民乐人接住了:
最后西乐组这边派出了钢琴:
这是一个很鸡肋的战术。钢琴虽贵为乐器之王,但演奏一段野蜂飞舞,在民乐面前很难说有竞争力。钢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同时构建和弦和旋律,民乐器里没有一件能做到这点,野蜂飞舞这一段发挥不出钢琴的这种优势。就个体表现而言,多数西方乐器都难以与中国传统乐器匹敌,提琴干不过二胡,打击乐擂不过大唐鼓,更何况钢琴与扬琴是同宗的......
所以民乐团搬出了扬琴:
接住野蜂飞舞的民乐团,最后上了唢呐:
唢呐是没得打的,百鸟朝凤一出,西方弦乐团完全接不上了。
他们想要赢的话,把野蜂飞舞换成随便一段巴赫的复调或贝多芬的交响,民乐是很难受的。但由于本片宣传民乐的价值导向,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在唢呐高亢的鸣啭中不知所措地结束了。
其实可以想见, 西方管弦乐长于和声演奏,胜在气势和共鸣;中国民乐团精于个体表现,能构造出奇丰富的旋律甚至模拟马嘶鸟鸣,其合作而互相成就的空间巨大,也远远好过对抗相争。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管弦乐与民乐合作演绎出非凡的音乐,民乐与西洋乐的矛盾,更像是也应该是马克思所表述的对立统一。
最后我想以类似《一代宗师》一段台词结束这篇文章:
其实音乐之大,又何止中西。无容相争,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这是一段斗争,在我眼中,这是一个世界。真爱音乐的话,中西何不是大同呢。
-------------------------------------27.JULY.2017
点映场看的《闪光少女》,七月末三伏天工作日的下午场,没几个人。
影片开场五分钟左右,一段长镜头以中西音乐学生之间的矛盾作始,不起眼的扬琴少女陈惊和不起眼的伪·跟班、真·大唐鼓学习者李由以及蜡打般闪耀着的钢琴学长王文做中段承接,立少女遥不可及却一见倾心的恋爱心情结尾。
我原以为凭这几分钟就看穿结尾的电影,却有些老套又不是那么狗血的展开新的故事线,像打着RPG游戏,突然发现某个偏线角色也可以攻略。一个失败的暗恋故事是怎么转到愤愤不平的战斗故事的?那些所谓的理由似乎都站不住脚,有着明显的戏剧夸张,但转念,那句“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的禁令还悬在头顶,剧情设定下未满18岁的少女是注定得不到爱情了。那,大好青春放着浪费吗?不来BATTLE吗?
可笑的理由变得凿凿。两方学生们开始煞有介事地准备、战斗,赌注是败者天桥卖艺。别说,不管是哪方,我都很期待那种带着“屈辱”的集体卖艺和之后的反击。可惜。
最终,笑也笑过,燃点也被点燃,少女心思也被小心翼翼地戳到,但整场看完也就这样了,走出影厅隐约记得歌不错,气氛挺有趣也可爱,我国民乐超有韵味一点儿都不土。
后来和朋友说起这部电影。他说,看到少女开始怀疑自己学习乐器初衷的片段时,他联想起自己。作为艺术生,曾经也是一天天在画室里磨,磨铅笔、磨技艺、磨耐心,画作一幅幅如愿地越来越好,在画室的时间枯燥又快乐。回到普通高中,反而少了那种感觉。学考压力下的青少年多少带刺且敏感,缺了一段并肩作战就仿佛不再是战友,各怀心事,无意识伤人,不情愿释怀。如果矛盾真的激化,像影片里那样借某种介质来“决斗”也不是不可能。但依然偏向荷尔蒙作用太强的解释,谁愿意无故和朋友翻脸。他又切回话题说,那种怀疑自己的迷茫心情历历在目,究竟是因为喜欢所以才学,还是因为需要学习而在进步中慢慢喜欢上所学的东西,到现在也说不清,已经没有答案了。
这让我想起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你要学就要好好学,不要三分钟热度地过两天就不学了啊。”真要说哪样才艺不是一时脑子发热决定要学的,到我这儿是不存在的。父母的那些要求全都信誓旦旦地答应,过些时日再心虚地反悔。所谓三分钟热度,也就是低配的热爱,等价的新鲜感。面对那些乏味的重复练习,单薄的新鲜感能支持多久,总之还是“过两天就不学了”。再想想自己断断续续学过的画、练过的琴,好像不转做艺术生的话这些技艺都只能归为“兴趣爱好”,在学考压力下那简直就是几只小蚂蚁,说不学也就不学了。对于普通高考考生来说,有什么能比文化课重要啊。
说实话,在对话的当时,我不能完全理解艺术生朋友当初对自己的那份怀疑,我仅剩的几分技艺点早被我渣渣的文化课成绩压得不成形,我来不及去怀疑自己。虽然至今仍热爱色彩,喜欢音乐,但曾经迫切想学习的心情已经不见了,并情愿相信本人身体里没有那份名为创造的艺术细胞。而在前几晚阖上理论书籍厚重的书页时,我心底冒出了“学这干什么啊”、“为谁啊这么辛苦”、“为学历还是想逃避工作”的小声质疑。或许这就是他当初的困惑。青春的犹疑、不解与自私,形状清晰地在身上长出脓包。
当影片中的母亲对少女放弃学习扬琴的决定表示究竟还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少女条件反射般地感到愤怒。其实她所说的不学,更像是某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赌气战术,何况这敌我双方难分,全是自己。母亲让少女再问一问扬琴同不同意她放弃。少女回到房间,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她和她的琴,一个人的成长仿佛以这架琴为载体编织进了每根琴弦,琴竹就是记忆提取器。若要放弃,则是和过去的自己彻底撕裂。
有的事并不是那么容易放下。待一件事坚持得足够久,与其连带出的另外事件一起不知不觉就填充着生活中的时间空白,化为习惯。这些片段长长短短零零碎碎,拼接而成一整个人。期望习得的初衷反而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习得本身就有很多细节需要体会。若已习得,得耗费多少精力消化营养,这全部过程中又要几次咬牙的决心,也只有当事人才分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极容易被惰性征服,继续本就是难事,坚持别人不看好的事情更是另一个等级的难度。
再细想来,前后不少完成事项着实全亏得一具年轻的身体和一颗青春的心在不断怂恿。青春所给予的最好礼物便是勇敢,初生牛犊的那种勇敢。头脑发热不全是坏事,它让思维活跃、身量轻盈,即使面对险境,提一提裤腰带也就这样过了。就算所习的知识数量庞大,内容复杂,不过多借些时间,到底是可以达成目标。富庶的时间观念让人更愿意相信和期待未来。
有什么难不难的,坐在扬琴前的少女勇敢地继续演奏,继续搞事,继续坚持民乐理想。她眼底的那片青春正闪闪发光。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各种对二次元乱贴标签,各种令人作呕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女主角如果出生的时候恰好听到收音机假药广告,就去做苗医/藏医专家了?
可以说是非常惊喜!之前看发布会的时候面对一群陌生面孔,对剧情更是不知所云,总感觉这片子药丸。结果看完后发现演员对角色演绎十分到位,有强攻、有卡哇伊,还有帅男二,土女一。一群洋溢青春气息的民乐pk西洋乐的校园故事,爱情线虽老套,难得讲出新意,笑点设置自然,十分二次元,很中二。3.5
鲍鲸鲸的优势是台词(是优点也是缺点),导演和表演上很稚嫩、夸张,拍起来捉襟见肘。好就好在立意新,是正发生着的青春,不是老导演们的怀春。也能用新颖的形式去表达传统文化(鲍鲸鲸原来就是学民乐的),用武侠门派拍中西学科,再结合二次元文化(虽然现实的二次元并不是这样)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1.不是这片优秀,而是太多的青春片太糟糕所形成的错觉;2.民乐+二次元的组合有点意思,但浮于表面,典型的空有一个概念,再套用日式青春片的模式,国产青春片成了。
导演的审美真的太重要了,加起来一个大写的“土”字。最土的还是理念,完全没有青春片的锐气,太老了。
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貌啊。虽然对其中选取的中西音乐和二次元动漫自己都不够了解,有部分台词和情感设置,感觉也是有些粗和尬。但内地大银幕上这几年真的没有出现过这么干净的青春片啊,青春片止于青春,砍掉中老年的意淫青春,就瞬间回血一半。鮑京京还是蛮用心和厉害的。
如果说《失恋33天》是灵气乍现,《闪光少女》就是匠气逼人,稚嫩的灵气和成熟的匠气都令人羡慕。
对二次元文化的拙劣低俗又浅显的解读,弄两个吧啦啦小魔仙一样的女生就是二次元了?cosplay一下就是二次元?剧本没大问题,正常青春故事,但拍的好像学生作业,太粗糙了!少女心不是这样的!掀桌!
风评不错但我不喜欢,直白到红专大上的价值观,奋力的把二次元和青春标签化、立场化的理念,土到了上世纪。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年轻人真的在乎二次元的主流位置吗?喜欢、理想或者热忱的投入都是自己的事,把为喜爱争位置当做一场竞赛,确实是一种老派思路意淫年轻的感觉。
基本就是照搬了《摇摆少女》的套路,去掉所谓“二次元”的部分应该算是部体面的青春片,但是为了迎合他们臆想中的年轻观众,让主人公组了个乐团叫“二点五次元乐团”,说着“为了写好古风歌曲我把中国通史看了四遍”……喂!不要变成那种长大后就把比自己年轻的人当成大傻逼的人啊!
二次元少女看了想入党
三星半,这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片子,对二次元的夸张与一些民族的世界的喊法,总是 有些别扭。不过,这儿片子有些地方太亮了,那些青春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情绪,看几遍都会很开心,这是华语青春片非常少见的,真正的、难得的青春感,也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以及,表白千指大人
以为是部小片,没想到野心颇大,以校园视角和更轻松的方式达到了《百鸟朝凤》想要的目的,同时还塞进多个或大或小的主题;成功将诸如《初恋这首情歌》等同类型片的精华元素本土化,前半段关于民乐的大主题讲通了后,结尾萤火虫的万年老梗都显得没那么俗了;拍了这么多年的校园青春片,终于有部惊喜之作
将民乐和二次元结合的点子挺好的,没有对亚文化猎奇很难得,斗琴那段有些想法。
虽然有些地方还比较稚嫩,也看到很多日本青春片电视剧偶像漫的影子,但是国产同类型里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音乐方面太出色了,斗琴,最后演出都太棒了,梁翘柏功不可没,好几次听哭。不喜欢女主的我都舍不得扣一星。
最后还是决定手松一下加点分凑个四星咯。其实问题真的并不少,但是1)二次元和民乐绝对不是强行拼贴,人物和情节基本确实是动漫逻辑,2)主题虽说飘忽不定但是乐团散伙那场至少打到了二次元与三次元逻辑的冲突,3)没有滥用可能的话语权力。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我被那两场演出燃哭了呢……😂
好看,国产音乐电影、青春片这么拍就对路了,和风、二次元文化用得好,民乐与西洋乐之争就是传统与现代之争,学音乐的同学,让孩子学音乐的家长必看,结奏紧凑,演员自然,剪辑漂亮,小号范晓萱、小号多部未华子可爱,燃点与喜感交织,陈奕迅演的老干部是惊喜。年度华语十佳,四星半推荐。
不明白一些人给差评是什么心理 小时代左耳被骂的狗血淋头 稍微有个可以看的还要跟国外比比比 这部可以说是一部可以及格的青春电影了 演员也都是一群青春活力的新演员 表演也算及格了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比一些强行装逼的强多了
鼓励大过毛病。
梁翘柏请收下我的膝盖,配乐和原声做得太棒了,激动得我差点“哇”一声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