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某工厂技术员于正高(梁松 饰)和女工陶爱荣(李野萍 饰)各自带着女儿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于正高的女儿于小琴(李涓 饰)偷钱,引起了夫妻二人的争吵,最终小琴栽赃陶爱荣的女儿陶兰(刘琳 饰)。陶兰愤怒之下,失手杀死小琴,自己也锒铛入狱。转眼17年过去,表现良好的陶兰获准回家过年,但是外面这个变化巨大的世界还会接受她吗? 本片荣获1999年吉耶国际青年人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2000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女演员(李冰冰 & 刘琳)和最佳亚洲导演奖;1999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OCIC特别奖、Pasinetti特别奖、Sergio Trasatti奖。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明天你好!非请勿进盗光者留校联盟爱情赏味期荒野玫瑰胜利之光第二季仙琦小姐许愿吧猫2020可是恰巧遇上的预警队长李冰冰不知道这些。让你回家你就得回家,不然政府对你的教育改造不就白费了。于是这个有些憨有些直的女孩把陶兰一步步拖向了回家的路。老房子拆了,咱找;公车上人多,咱挤——过年了就得回家呀。远处的鞭炮声一阵阵模糊,一阵阵清晰,咚咚咚,啪啪啪,映照着陶兰此刻的心情伴随着她们一路回家。可是真到了家门口,陶兰甚至连敲门的勇气也没有。
看的张元第一部片子,老师上课放的,很多同学睡着了。 影片前半部分是故事片的模式,陶兰学习不好天天出去玩,而却每天学习。但在姐妹夜谈的一场戏里,我们看到陶兰没有目的但是心性纯良,她的姊妹却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乖顺之下隐藏着无情与功利。五元钱的误会又展阿现了。。更自私的一面,不免让人对陶兰的处境担忧,担心的事发生了,陶兰入狱。 十七年后。陶兰可以回家探亲了。 影片开始偏向纪实风格,导演抽身以旁观的角度,编剧余华的小说风格也一贯是零度文学,主张感情的零参与。 当年单纯鲁莽的小姑娘在监狱里蹉跎了岁月,镜头拍到了一墙之隔却天壤地别的监狱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旨意表达时间变革。 此处有个细节,陶兰虽然被允许回家探亲,但是在踌躇中掉落了口红。口红,不是一张纸,不是手套,女警捡了起来还给陶兰。在课上我看到口红的时候真的很辛酸,即便只是一个细节,包含了多少陶兰的心绪。 女警察领着陶兰找家,找家这个过程导演和编剧都安排了细碎的情节和细节。 其中有一个颇有深意的细节,女警察带着陶兰找到家的旧址,有一个人站在墙边,女警察问路,那个人一问三不知,女警察又问,他说别人让他站在这儿他就站在这儿。 在上课的同学都笑了,我也笑了,这人真傻真逗。然后我笑不出来了。那人脸上的表情和陶兰很像啊,迷茫的踌躇的,被困在一个地方。 监狱里的口号永远是积极改造,重新做人。可是,有什么意思呢。 另一个情节是天晚了,陶兰和警察吃完饺子坐着三轮继续找,开三轮车的说了一段话,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他自己创业挣得更多了,联系到陶兰年轻的时候夜谈说自己要去工厂上班,不尽感叹时事变迁,担忧陶兰是否能承受。也有人有别的解读暂且不提。 最后一段,有人说是煽情,确实有点,不过我看到的是折中和妥协,尤其是老爷子最后一段话,满满的无奈。 总之,这部片子感觉唯一不好的就是温情和零度介入结合的有些生硬,不如侯孝贤的片子更春风化雨,但是部分都是可圈可点的,不错的作品。
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多好的电影啊 多真实的电影啊 中国社会家庭就是这样
没有多少朱文的影子。其实很主旋律,但是起码是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3634 关于亲情,关于忏悔与宽恕,女刑犯的沉重现实。(原来在家看过一点)
好片子 岁月的感觉 现在有几个导演能拍出这个感觉? 都他妈的知道赚钱~~~
剧本、镜头、思维都透出老派的气息。剧中氛围是封建主义的封闭。令人不爽,没看出什么出彩的地方。
故事不複雜,矛盾衝突很清晰,雖然色調偏冷,但是故事其實很溫暖。同樣的故事如果放在好萊塢,肯定會加進更多矛盾衝突,公路片的元素會加強,李冰冰的角色會有更多的著色,但是現在這樣的簡化處理將情感推向了極致。
后来我明白,有家可归,有亲人可等待,有一碗亲人做的热腾腾的食物入腹,才是活在人世间的意义。
真的很一般了,估计是监狱那套骗了威尼斯的分。
资料馆2015.1.28.7pm 强制国家机器(狱警)的在场使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家庭)裂缝的修复成为可能。但不喜欢其中的历史观,失手打死小晴固然是错,但偷五块钱的事绝不该认。编剧想在这里上演退一步的戏码,死者的唯一污点消失、生者可以互相谅解,但这种说辞埋下了某种问题。
张元不装逼的时候才华还是有的,余华朱文编剧,赵季平配乐,几位演员都不错,结尾催泪,这是个中国式救赎故事,也是个中国式家庭悲剧。
为了五块钱付出了一条生命和17年的代价的故事,只能说还行吧,不深刻,有点做作的结束了,原来后面又被阉割了,这得算李冰冰演的好的一回了。
这尼玛就一主旋律啊!马克·穆勒制片,裴开瑞字幕翻译……李冰冰还不错(虽然搁这部戏里漂亮得有点过分了),不过编剧能不那么矫情么……音乐可着劲儿学普莱施纳,呵呵呵。
五元钱毁灭的家庭,可以窥见不少当时的社会问题。十七年后,年华老去,李冰冰的好心狱警充当破冰桥梁。但陶兰一句话还是冷到骨子里。于她是赎罪也是苦,于他是释然又是炼狱。除夕爆竹声响,旁观者悄然离去。有家回是幸福的事,快过年吧。
还是有点主旋律的嫌疑,但是对于这些简单扼要的结构和没什么想法的拍摄手法一直推崇。影片主旨其实想说得很多,但是剧本对于剧情的取舍和导演对于节奏的有效控制度多使影片更有效的将情感表达推向全新的高度。
独特的故事,却又非常合理,似乎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切入点也很好,节奏不温不火,在讲述对一个特殊个体的关怀的同时,反映城市的变迁与给集体人群的影响。很喜欢张元在生猛之外的沉稳,编剧余华也是我喜欢的。现在的主流城市题材影片总是拘泥于白领爱情,看不到这样的片子不要总怪审查制度。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坐牢17年的女囚在女警照顾下回家过年,很新闻联播的故事嘛。题材一般,拍得也中规中矩,台词比较书面刻板。结尾也显得做作不自然。PS1.赵丽蓉老师以特殊的方式在片中出现……PS2.有时候看老片才能想起来,李冰冰是1973年出生的……PSP.一个木棍轻敲后脑勺就能把人打死……
表面上是犯罪与宽恕的故事,内核却是中国人对命运和家庭的解读。两个成天斗嘴的人凑合到一起去达成表面上的圆满,可这样的家庭却不能给任何人带来幸福;犯罪、亏欠、内疚等最终平息了战火,男女之间生出来的却是负疚与磨难产生的“苦情感”。最终与其说是宽恕,不如说是对“家”的执着追求。中国式情感
旁边同事哭了个稀里哗啦,我倒被最后结尾的仓促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全程都在意料范围之内,过于接近真实,连说话的腔调都似曾相识,甚至感觉真实得有些索然寡味……那句“是我偷的”实在是太厉害了。
影片开头丈夫骑着自行车,妻子笑盈盈地坐在后座,手中拿着刚买的菜,完全一副恩爱夫妻的模样。哪知一进厨房两人便换了副面孔,吵起嘴来。重组家庭的矛盾真面目显现出来,两个人护在各自女儿的身前,据守着自己的“阵营”。悲剧发生的导火索是五块钱失窃事件。前一晚小琴睡前洗脚为何临时起意拿走桌上的五块钱片中并没有交代,有意思的是她隐约听到了父母房中的呻吟声,不知是不是父母的深情缠绵催生出了她心中的破坏欲望。
一个特别简单的甚至不具有阐释空间的家庭悲剧,却被导演拍出了当事人在那个年月的一种生活常态。出事之前那个重组家庭充满冲突的狭小空间;出事之后监狱对女主角思想和行为的控制(是,队长!);以及时间对所有人的奴役,原谅或者赎罪都不是你所选择的,而是把时间“熬”过去的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