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聪少年张诚准备转到启聪学校就读。聋人的世界,却不比听人的世界宁静。当他发现校车最后一排的「游戏」,融入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瞬间成为恐惧⋯⋯。眼见心仪的女孩贝贝在游戏中遍体鳞伤、学长小光气势狂妄不可质疑,一群同学们又天真无害,张诚忖度着是否该揭开游戏的残忍真相,或加入游戏的行列?当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线越趋模糊,盘根错节的苦痛、无可倾诉的怨怼,种种困惑与不安在无声的校园蔓延。 新锐导演柯贞年的首部长片大胆将真实事件搬上银幕,在直面残酷的同时,不失温柔的眼光。犀利刻画人物之间复杂与纠结的情感,呈现声嘶力竭却仍仿若无声的残忍。贝贝一句「他们只是在玩」轻描淡写,却惊悚、沉痛,更是真实无比的哀叹。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头神探3侠僧探案传奇之大兴赌坊缅甸的竖琴1956三个智者和一个男孩人之怒国语绝世千金 第二季爱季庆典之破碎的周年纪念日乐活家庭第二部超级少女 第四季甲壳虫绝世双骄痞客影棚海豚2024哈亚特拉·巴里斯音乐大师再见那一天2021杀手西蒙醉拳(2003)第七日的奇迹闪电侠第二季东京复仇者2血色万圣节篇-命运-以家人之名DVD版恶搞之家第十三季社长豆超市汤摇庄的幽奈同学罗马三贱客 第一季一些未成年少女为什么谈性色变,为什么恐惧性,因为她们接触到的性话题(不管是新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关于强暴,侮辱,黄谣……女性作为这些话题中的受害者,很难对性建立起快乐的认知。
贝贝宁肯回启聪学校受欺负,也不愿在听人的世界中孤单,作为听人,我们能为聋哑群体再多做些什么?
无声里的每一声,都是痛苦的呐喊。 不是没有反抗,但是次次反抗无效后,还会有勇气和信心去反抗吗?
一个老师做的恶,改变了一个小孩的三观,导致一个学校的沦陷,然而只有一个老师做了恶吗?不是,每一个知情而不管不顾的老师和校长,都是帮凶,是助纣为虐者,每一个。
在小孩的世界里,大人是有很大的权力的人,老师更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拥有最大权力的“高者”,当老师变成了坏人,变成了施暴者和帮凶时,他们该何去何从,如何拯救自己呢?
影片最后,之前的受害者,或许又变成了一个施暴者,有些伤害不会在时光中慢慢自愈,而是随着时间逐渐溃烂……
这是一部与《熔炉》《嘉年华》类似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侧重于表达有一边缘群体——聋人——的生存困境,突出“声音”这个感官系统,剧本立意独特,较有原创性,让人耳目一新。
剧情梗概
整体的剧本,是主要跟随男主角张诚(刘子铨 Tzu-Chuan Liu)的视角推动的,他作为一名刚转学而来的新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离婚,由母亲作为监护人,但父亲长期不打电话关注),也经历了社会偏见(被底层欺压,老年人都可以欺负聋人,警察宁愿相信老人也不相信聋人),也经历了学校排挤(学习进度慢和被听人学生排挤等),因为这些,他只能前往这个新学校。
不料,遭遇了车站被抢钱包事件。这时候遇到男主角二号:男老师王大军(刘冠廷饰)。
与社会和家庭做鲜明对比的是,给张诚带来了较好的第一印象,他擅长手语,理解聋人小孩的情感脆弱的一面,懂得安慰人。他也了解社会,对于警察也采用了比较圆滑的做法,但态度是不愿意妥协的。他的性格,在警察局的这场戏看出,他对聋人有强烈的同情,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警察和权力有反抗的态度。他带张诚去了新学校,介绍了晚上的学生舞会,而且能积极和孩子们玩,这个角色可以说立得住。
接着就是舞会上,被小女孩姚贝贝(陈妍菲)天真可爱的外在所吸引,由于青春期基于荷尔蒙的吸引,以及贝贝在课堂上憋气训练的举动,结合贝贝有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两人之间萌生暧昧或友谊的情愫。
但是和明媚的白天相比,夜晚的学校确实惊悚异常。张诚发现了这所“充满爱心”的校园背后的阴暗面的一角,开始陷入恐惧之中......大概的剧情就这么展开了,最后揭开了最大的迷局,原来坏小孩的始作俑者——小光(金玄彬)——是虐童癖翁老师的伤害者,这也是剧情片、惊悚片和悬疑片结合的范式。
青年演员大有可为
这部电影的导演柯贞年 Zhen-Nian Ko,是新一代的台湾地区导演,擅长探讨人性的剧本,同时也是原创剧本作家,在这部电影里,还带了不少实习生。
同样是青年人的一代,刘冠廷带领下的青少年一代演员,也是大有可为。
刘子铨 Tzu-Chuan Liu饰演张诚。这个角色作为离异又失聪的孩子,但为人上进,为人正义,但比较单纯幼稚,他的表演。如遭遇老人抢劫被人冤枉后的愤愤不平,去新学校的向往和单纯,偶遇校园暴力的恐惧,贝贝再次被强j时的愤怒等,表演达到剧本要求。
陈姸霏 Buffy Chen饰演贝贝。作为从小失去父母,曾被家人关在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的小女孩,因为害怕爷爷奶奶失望而独自承受被长期性侵的压力和屈辱,在人前也要表现出一种天真可爱笑容的假象,体现出斯德哥尔摩症的状态,她在被强j、和老师想说又不敢说体现出的内在冲突,外在矛盾的台词中表现出来,表演层次感也很强。
金玄彬(韩国人)饰演的小光,经过韩国电影工业的专业训练,作为大反派和最大受害人角色,不仅要表现阴暗、沉默和深不见底的气质,还要表现出受害人的惊恐和崩溃。在天台上崩溃的表演也有相当难度,实力很强。
还有老一辈演员的加持,如金马男主太保、金马女主杨贵媚。杨贵媚在表演校长时,既不刻意丑化角色,但又把校长的虚伪和伪装,用自然流露的方式表演出来,即便是没有台词的部分,她的停顿、表情都无形中透露了线索和角色内心的挣扎。
剧本的多重对照 呼应剧本前提
整个剧本有遵循写作规范性,有许多对照。强化了剧本的前提——成人世界的秩序混乱导致孩子的悲剧。
电影结尾的片段和中断的强j戏出现情节对照,同样有男性的压倒性力量,同样有推搡,同样有“一起玩”,同样有“衣服盖脸”,暗示了张诚的人性中也有成为加害者和从众者的可能,加剧危机感,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后怕的恐惧感。
片中的盖脸,盖脸本质来讲就是抹杀人的尊严,同时,也是不想看到受害者的脸,以安抚自己的负疚感,肆无忌惮释放内心恶魔。而片末的盖脸,表达恶的无止境。
片头和片尾被打的老人对照,暗示着底层互相伤害,也暗示了外界对于弱者的极端排斥。有时候,弱者之间会互相伤害,也会有弱者之间的同情。
这样的对照,让整个电影不单单是顺序的流水线表达,更是一部电影的专业体现。
除了情节对照,也有大量的重复台词。小光的“一起玩”,和张诚的“一起玩”对照。贝贝的“告诉老师也没用”多次出现,突出监管者的玩忽职守。校长的“改变需要时间”多次出现,突出当权者的虚伪。
场面调度上,走廊上的游泳池绘画留下了一丝关于黑暗的线索,喜欢穿着泳衣和去游泳池的贝贝暗示了青春期小女孩的性吸引与天真。打闹扮演小鬼的一群小孩和化妆舞会里“群魔乱舞”的慢镜头对应,有一层《大开眼界》(库布里克导演)里如真如幻的感觉。如张诚多次被小车撞倒,让观众理解,也强调了聋人在“听人世界”的不容易。
以上是对本片的赞赏,不过它有野心,试图去剖析解读人性,这对于一名新晋导演兼编剧来说,难度偏大,这不仅需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敏锐的捕捉人性。
剖析人性但又把握不准 圣M心过于泛滥
对人性的领会不深,必然导致创作有深度不足,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本片想深入探讨人性,但对人性的把握不够成熟精准,一切的问题都推到有权力的成年人虐童上去了,似乎想拔高立意又让立意变得通俗。
比如,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小光,他是单亲母亲抚养的孩子,被老师强j了长达两年,这一受承认男性强,侮辱和绝望的经历,让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喜欢上施虐者,形成了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症。
他的内心充斥着强烈的矛盾,如对施虐者的爱和恨相互交织,不成熟少年对于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相互交织,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其内心强烈的冲突必然引致冲突向外发泄,即他怂恿鼓动别人性虐待骚扰别人,让冲突发泄出来,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同时,他采用把别人拉下水的办法,让整个群体的孩子都背负强和被强的罪名,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感。从这一点,我认为小光的心理动机符合逻辑。
但我不能接受的是剧情的安排,当小光再次被翁老师强自残,整个电影开始转向了同情小光,其他角色的小演员也开始变成了同情小光的“卫道士”,这种洗白程度和力度,不得说过于刻意。因过于强调“成人的原罪”,而给与小光过多的同情,而其他因为小光的心理变态而遭受伤害的人,则是非常之不公平。导演似乎在说小光不是心理变态,实际上他已经是心理变态的人格,这里不应该忽略这个基本事实,与其同情他,不如给他找个心理医生。
为了体现人性的复杂和欺骗性,除了对演员要求颇高以外,对导演的拍摄安排和镜头运用要求更大,但这里显然稍显稚嫩,对引导角色层次感上稍显不足,讲这些情节拼接在一起但欠缺自然,造成了角色的人格分裂,也让故事显得破碎化。
比如在小光收到翁老师短信那一天前,技术所有跟随小光的学生都是相当邪恶的形象。而当这一天过后,他们仿佛一时间都变成了善良的孩子。比如,张诚的室友,看到张诚暴怒后一脸迷茫的表情。如偷拍翁老师强j小光的那两个学生,看上去一脸正义,似乎“小光很可怜”,就可以抹杀其他被他戕害孩子的可怜了似的。 如果说只是性骚扰或者校园暴力就算了,但这可是有一百多起的轮、x虐和虐待的恶性案件,不是圣m就可以完事儿的。
这种圣m心我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人即便是又可怜之处,那也应该去未成年人矫正才行,否则被祸害的人怎么办。
甚至连男主角张诚,看到摄像头,他联想到小光长达两年被强的悲惨经历时,他似乎产生了同情,他似乎忘记了小光曾经逼迫自己口j,怂恿众人奸自己的红颜知己的过去,这种“成熟度”让人不能轻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贝贝对小光的态度,这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被长期强的女孩子应该有的态度。
这种圣m心让人根本无法理解,斯德哥尔摩症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仿佛强j案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角色钻研不足的王大军老师
还有一个角色让人无法理解,即王大军老师,他是教什么学科的,电影里没有做足够交代,但办公桌上慢慢的书本和文具提示他是教学老师,但电影中为什么没有他教学的桥段。
电影里,关于王大军的出场是突兀的。为什么学校由他来接张诚,莫非是班主任?但班主任的工作在剧情中没有交代,似乎就是个“摸鱼混日子”的教师。为什么他突然和张诚找去绝育的贝贝,为什么他和张诚在小树林里面偶遇而不是在教师办公室,这都让王大军和学校格格不入,也和现实格格不入。
王大军的角色内驱力是不足以支撑该角色的。虽然正义感很强是推动他帮助孩子的重要推力,但似乎他的角色矛盾是很浅的,和校长的冲突也只是出于说理,他不怕丢掉工作,不怕失业变得贫穷?为什么之前的老师从来不敢出头,偏偏王大军老师这么愿意出头?
难道只是因为正义吗,这似乎并不是真正的人性,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必然要有足够的挣扎,但剧本和镜头里的表现比较欠缺,内驱力过强,外驱力不足,像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这是角色的一大硬伤。
而相比《熔炉》中的推动人物,孔刘内心矛盾是复杂的,内心的善良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母亲的压力产生了强烈冲突,极大丰富了人物,也升华了戏剧张力。《嘉年华》里的律师,从业数十年,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她的职业倾向,这也和本片中的王大军老师初次遭遇事件不同,王大军老师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光靠本人的正义是缺乏说服力的。
角色不能很好的自圆其说,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不合常理的剧情细节 衔接问题
爷爷智商掉线。在男主的百般要求下,爷爷终于同意张诚,让贝贝回去读书,仅仅是因为对张诚这一单纯优质孩子的信任,却全然不顾女儿仍然可能被一群男人强j的风险,甚至不提出任何方案和要去,仅仅是一句话的承诺?让人出戏。
结果贝贝再次被强了,这里就不说贝贝的智商了,因为小女孩可能真的是没地方可去,只能拥抱黑暗,勉强自圆其说。不知道爷爷奶奶知道当初自己愚蠢的决定后,会不会给自己两巴掌。但是很显然,导演安排不需要。而后,只有王老师和张诚同学的沉痛,爷爷奶奶仿佛再次消失,成为了电影里面的工具人。
张诚智商超常发挥?在得知张诚为自己做的事情以后,贝贝让他不要管自己了。张诚意识到贝贝可能会做傻事。但是下面的一幕让人很突兀,他和王老师是怎么知道贝贝去了妇产科,又如何知道贝贝失踪的,这里中间起码应该要有一个和爷爷奶奶的电话镜头交代,但这里没有。
镜头一转,到了贝贝来黑诊所做手术的情节。因为突兀,不知情还以为是贝贝怀孕了,来做堕胎手术。但这为陪伴他堕胎的女孩是谁,没有交代。根据正常情况,应该是找最信任的闺蜜,但在这里似乎没弄明白。
然后,问题来了,王大军老师是如何知道贝贝来的是妇产科,前面没有任何交代,更进一步的让人以为贝贝怀孕了。
张诚的妈妈看到儿子口别人的视频,先不说是谁泄露出来的没有交代,而儿子这么明显被胁迫的镜头,竟然看不出来,直接否定孩子的为人?不合道理,甚至不为自己的孩子辩驳一句话?刻意。虽然剧本里已经有一个设定——人们不相信聋人——但在这里显得不合事实。
你确定,这两个人之间只相隔两年?我建议直接改剧本,比如张诚被强了五年,更为合理。被强两年,跟其他孩子的遭遇相比,差别不大,又何来更同情此人?
故事全程围绕X侵、校园暴力、成人的不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所展开,在这里面,恶看不到起点,而结局的隐喻也告诉了观众恶也看不到终点。整个故事节奏很快,加上画面表达的直白以及配乐的“阴森森”,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舒适的压抑感,甚至让我有了一种看《素媛》时候的难以呼吸。特别是当看到“老师”和“校长”不作为,还能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辩解的时候道德底线与良知,在他们那里都是不存在的吗?!火大!!恶,是会传染的,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可以为恶辩护。这些旁观的沉默者都是加害者,他们的罪,并不比真正的加害者要轻。当受害者与加害者边界变得模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恶的“遗传”,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不论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还是“鲍毓明养女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都让大陆的民众越来越感受到那些针对于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其实距离大家并没有这么遥远,不管这些事件最后的真相如何,事件如何发展,我们都一次次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都远远不够。
我们总是在赞许韩国电影工作者的良心和勇气,把2011年的韩国电影《熔炉》作为影视剧推动社会进步的典范,但是一部《熔炉》终究只是对于现实的杯水车薪,很遗憾的是,这个世界的黑暗并没有这样电影的出现而消散,那些黑暗依然存在,它们变换着面孔,依然伤害着一个个无辜的孩子们
2017年的《嘉年华》算得上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主流市场中把未成年人性犯罪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虽然影片并没有收获特别优秀的市场反馈,但是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影片的勇气和传达出来的主题都非常震撼人心。就连去年口碑大热的网络剧集《摩天大楼》也把故事的核心落在了儿童性侵之上,越来越多的华语创作者尝试在影视剧的世界里面为弱势群体发生,带着枷锁为那些受害者讨回公道,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在一个不自由的创作环境之内,观众很难真正感受到那种来自于悲惨现实的疼痛和对于社会的反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今天如此急迫地想要写下这篇影评,为大家推荐《无声》这部电影,因为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让更多人了解到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恶劣和严重性的机会,也要让大家知道,华语电影人也可以拍出《熔炉》那样震撼力的现实题材电影。
去年10月份在台湾上映的剧情片《无声》改编自2011年发生在台湾特育学校的真实事件,和《熔炉》中发生在光州聋哑人学校的连环性暴力事件几乎如出一辙,影片通过一个聋哑人转校生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看似阳光的校园中那一个个见不得光的角落,讲述着恶的积聚和无法阻挡的扩散,是这些年难得给我带来心灵震撼的华语电影。
本片起名《无声》,语义双关,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中的主角们是聋哑人,无法说话,另一方面是因为影片讲述的是伤害到来的时候,整个环境的噤声,传递出那种求救无门,明明是受害者却又无法被理解的绝望感。它并不像《熔炉》那样在虐心之后给与了一些现实的希望,相反的,《无声》这部电影最大的震撼力来自于它对于残酷现实的无法解答,导演不光光是在展现一个事件的全貌,他希望的是每一个观看影片的观众的自我反思。
类似于《熔炉》、《聚焦》那样的电影,创作者都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侦探式的探秘和验证之上,讲述的是坚持正义的人在迷雾中前行寻找真相、保护弱者的故事,但是《无声》则不同,影片在前三十分钟就已经把“校园性侵”摆在了台面之上,后面的部分则是在讲述那些伤害的延续、明明知道真相的无可奈何以及受害者的境遇,导演的创作目的不是宣泄,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让每一个观众对受害者的遭遇感同身受。
男主角作为第一次转入特育学校的高中生,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却在校车的最后一排目睹了同班同学对于这名女生的强暴,整个校车上的人就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样默认了这样的恶行,而参与其中的男同学则说这就是他们在玩。而整部电影的残忍才刚刚开始。
男主角对于这样恶性告发引得正义的男老师开始调查这件事,并且通过对于同学的询问发现了学校内发生了上百起以玩耍为名的性侵,不参与其中的人就会被孤立,而如此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性侵事件的曝光仅仅让学校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改变,却没有针对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男主角的告发引来了更多的伤害,而受害女生也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处理得到应有的解脱,而男老师对于问题的探究也让他发现了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
观看本片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压抑的,导演非常彻底地展现着面对校园性侵事件的时候,学校领导的冷漠,加害者的嚣张以及被害者的愧疚,情节的发展一次次刺痛着观众的内心,而这些情节讲述的核心就在于,一个不健康的环境是如何把伤害合理化,并且让受害者放弃反抗甚至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感到愧疚。
“他们就是在玩。”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绝望和愤怒的台词,而这句台词就是出于女主角之口,这名在校车上不止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强暴的女生在一次次受到伤害之后没有一次选择自己站出来,看似是因为女主角性格的软弱,但是实际上,背后的成因才是真的让人心碎。
她的家庭为了让她不受伤害从小到大都只让她在特育学校上学,避免她接触到正常人,以保护她的名义让她丧失了正常社会接触的机会。
她的老师、宿舍的工作人员在她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伤害之后,千方百计给施暴者洗白,说他们就是玩玩,都是好孩子,他们没有恶意。
久而久之,她就和自己说,自己没有收到伤害,就是同学之间玩一玩,自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为了留下来,忍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头来,她选择去非法诊所给自己做绝育手术,是因为,她不想自己到时候被欺负了以后会怀孕。
女主角的经历和她的选择就是整部电影最让人心痛和如鲠在喉的地方,它带给观众的疼痛感和压抑的感觉就是本片最大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不能对受害者遭受到的苦难和她心理形成的原因感同身受,我们又如何真正由衷地反击这个世界的恶意?
借着女主角,我们作为观众也感受到了这个角色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上的三层噤声,影片不仅仅讲述了未成年人遭遇性侵之后的绝望和无助,它还讲述了这个社会对于弱势人群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排挤和异化,我们最应该恐惧的不是那些大奸大恶,而是早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恶与偏见。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在受害者身上找寻伤害的原因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剥夺受害者发声的权利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应该让施暴者可以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面对伤害第一时间去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想方设法冷处理的。
如果,一个社会并没有达到我们内心对于健康的要求,那么至少让我们不要做“沉默”的帮凶。
对于恶行的容忍就是对善良的践踏。
1坏人不分年龄大小,只分天生和后天,或两者兼有。
2不论是个人、校园、社会,还是国家,都是软弱贫穷落后单纯,或者说善良的一方会被欺负的。
3文明社会或者说和谐社会只是相对愚昧野蛮而言的,世界在变,历史从未改变。
4校园霸凌发生地基本在学校,学校和老师也都只是谋生单位和谋生人员,都是社会人,不存在高大上的职业或精神什么的,没有什么光环标签,都是俗人,有好有坏。一如医生和医闹,没有绝对的是非。
5学校霸凌事件是学校和老师,还有家庭和家长两方的责任,一方管不好就不会根除
唉,看得揪心,即便看之前已经有预料会很难受,但是好几场戏还是看到生理不适。影片固然不完美,它留了太多的问题悬而未决,恶之源来自何方,恶之果又导向何处,就算加害者同样也是受害者,但是恶行是否就可以被简单转移?刘冠廷的角色有些流于表面,穿针引线的同时似乎并没有起到更大作用,而老师、校长、家长各方的态度观点又是怎样的?诚然,我们无法奢求在一部电影里解决这样一个社会问题,但至少创作者本身需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整体看来还是比较值得推荐的,就算有点“议题先行”,但制作层面仍是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声音的处理,相比无声的世界,有声的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太多被人捂住嘴巴的时刻呢?另外,并不觉得它需要去比肩《熔炉》,痛苦没有深浅,无法比较。3.5
看类型电影创作思维如何毁了一部题材很加分的电影。
我管你什么政治,能拍这类题材的都是好政治。为此加一星
单论,整体制作水平可见,不及《嘉年华》《韩公主》预见社会影响可想达不到《熔炉》《素媛》可我还是希望这样的作品不断问世。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可能造成轰动,全民公愤,绳之以法。有些可能进入视野,但转瞬即逝,不了了之。但更有些,在阴暗角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这样的悲剧,还在层出不穷,像蛆虫一样吞噬着腐烂的灵魂。这就需要更多人来将黑暗放在阳光下,而不是任其挥发。华语电影,需要更多的态度、角度、声音和表达。
2020年11月21日同Elise观影于电影中心。有些学生坏到一个点,真的很恶心。我想到我遇到的一些学生,来到这间学校只为了一个目的----打篮球,忽略自己的学业也就罢了,还把不好的风气传染给其他同学。我观影的时候一直在反省自己对他们太宽容,已经让他们得寸进尺,自己也丧失了底线。频繁联系家长真的是一个好方法,再坏的学生,家长可能都会认为他是纯真无辜的。既然这样,那就让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面目。老师,真的有义务要保护大多数老实听话的孩子,不要被坏人欺负,不要受坏风气影响。
找不到恶的源头,也看不见恶的终点。
特教从业者看得心惊肉跳,细节真是到位,严重语序问题的短信,自然流畅的手势,坚持把孩子送普校然后屁也不管的爹,独自带孩子不堪重负却不放弃的妈,以及,启聪学校校长不会手语…每一样都是人间真实呀…
我並沒有這麼欣賞這部電影不管是跟同樣沒有很喜歡的熔爐比 還是跟嘉年華比他跟這兩部在我心中都不在同一個水準最主要原因是無聲在劇情推進中不斷讓我有混亂感呈現出什麼元素都想加點進去的貪(浪費了劉冠廷)不過一眾小演員表現極度出色尤其是小光那場頂樓戲傻眼了怎麼這麼有感染力讓人鼻頭一酸
覺得事件差不多被老師揭穿到校長那邊之後,故事線好像有點亂亂的(?),至少那時候起我一直猶豫著「聾人的世界到底會怎麼看待這種『玩』」。覺得手術部分有點插隊感,小光的揭露影片也很突兀。劉冠廷這次有些些失望吧,感覺太多部分用吼的表達憤怒,看的當下其實是很讓我煩躁的,但幾個高中生演員都滿好的。最喜歡張誠在校車事件後回房間的那段,配樂超級加分。
导演第三部校园霸凌题材,她的作品里始终充斥着一种罪恶感+无力感,没有传统的打倒大魔王桥段,让人胸里焖惊雷憋出内伤……
巴士后座校服为帘,小巷深处老人被殴,无法向割脉者挥下锤头,“一起玩”;欺辱游戏,齐为共犯,当暴凌难以反抗,便以自毁的方式向更弱者施暴;比起残障群体间互相伤害的恐惧,更害怕外面世界对群体的排斥……想讲的问题很多,没有像韩国电影那样制造强烈戏剧冲突,也没有太展开角色受创心路变化,重心好像放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那种对恶的追本溯源,但所有问题都处理得简单粗暴;跟2014年那部《寒蝉效应》的有心无力感觉类似
手语的“一起来玩”,看着好诡异,好害怕。
被强奸,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种罪?陈妍霏好灵啊~可能因为发型吧,就很像幼版春夏~
与普通学校里的性侵不同,这种特殊学校的孩子是畸零人,他们彼此报团获取安全感,所以如果查处性侵的代价是让他们脱离这个集体,恐惧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就像把我们流放到月球生活,如果这样,很多人宁可吞下黑暗。小光和老师在天台上的对话让故事提升很多,一个被侵害的人对于施害者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尤其在这样独特的封闭环境中,对于自己的厌恶与怀疑,对于施害者的憎恨和依赖,旁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这也是他们绝望无法释放的根本原因。刘冠廷和小光演技真是绝赞。
配樂好聽,太快看到校車強暴的鏡頭。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結構,看完有點無力。好像人得背負著過去的罪前行。
好压抑的题材!失聪学校的校园犯罪片,类似过去震动韩国社会的电影《熔炉》一样,由真实事件改编,足以唤醒成年人社会的警示之作。编导的勇气、小演员们的努力都值得夸赞。
若說電影是黑暗裡的一縷光,那此片投映在銀幕上的是黑暗。
女孩看到自己喜欢的何仙姑在瓢泼大雨中荒腔走板的唱诵,即便她听不到,她脸上依然流露出一份干净天真的笑容,仿佛那些在她生命中发生的坏事都与她无关,这简直让人心碎到窒息。华语电影有人愿意碰这样的题材,已经可以得到满分了。
格局不大,完成度也不高,但孩子们的表演很真诚。令人难过的并不是性侵本身,而是特殊群体中扭曲的价值与秩序,这些孩子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去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因为被欺负都好过被抛弃。成人社会的自私冷漠,催生了施害者与被害者之间遍体鳞伤下的抱团取暖与共情。
7分,无声这个片名很厉害,很多想法都在这两个字里面了。结尾那一下也不错,留了个悬念和毛骨悚然的想象空间。若说遗憾,就是有些处理太戏剧和过度情绪了,反而太演,削弱了控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