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
少时读苏东坡的作品,无论是词里的豪迈壮阔,还是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总能深深地吸引我,感叹于他为何如此有才。长大后,才逐渐体会到,艺术的呈现源于喷涌情感的流露,而喷涌的情感源自他对生活极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知力,内心充满温暖,天真烂漫。
苏东坡善于感伤,也善于快乐。
苏东坡用心过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他不因得势而娇纵,也不因失势而气馁。他的用心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处,他会认真记录如何种好农物,记录如何开发一道美食,到每个地方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认真地改造这个地方,让它们变得更好。苏东坡把猪肉变成东坡肉,把西湖变成西子湖,三个石标变成三潭印月,他这个文人实打实是个艺术家,城市规划师。
苏东坡视民如子,拥有朴实的人文情怀,苏东坡肯定内心极其敏感,他对人,对万物都有极强的感知力;但同时他经历过乌台的生死,逐渐变得超然豁达。他没有像陶渊明一样选择“出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继续选择“入世”,尽其所能改造世间的不完美。这种矛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是极其不易的。
最后引用片中的结尾“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定然在后人的品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轼祖籍河北人,也算我半个老乡。
妈妈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平日忙于服装店的生意,几乎是诗歌绝缘体。
我经常鄙夷她的朋友圈,不是劣俗的心灵鸡汤就是各种不明真假的转发。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标题,才明白人都是有诗歌基因的,只不过有的可能已经冬眠了。
看着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终日错错碎梦间“”。想起了前几天我们一起看的纪录片《苏东坡》。
他的际遇、他的失意、他的阔达、他的抉择。这部纪录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我看电视,妈妈在拖地,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妈妈说,苏轼真不容易,那时候交通多么不便,他行走这么多地方,舟车劳顿不敢想象。
越是往下看,我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集,我边看电视边吃西瓜,妈妈边听电视边摘韭菜。窗外,恰好下起了蒙蒙细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道险恶,人言可畏,这是自古以来从未变过的。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天涯海角,银河迢迢,苏轼,不管是面临险恶的人生抉择,还是日常的沙沙鸡毛,总能展现出豁达壮阔的心态。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妈妈凑过来,说道,画面真是极美,极舒服,我喜欢这样的素颜镜头。
第三集,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清净的夜晚观看,令人振奋不已,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苏轼的赤壁赋;后来看了张学友主演的电影《男人四十》,以《赤壁赋》贯穿全剧,我更是爱的如痴如醉。白光在夏日的午后喧哗的涌进房间,张学友饰演的老师念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顿觉胸中酸楚无比。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分别为《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看完了《苏东坡》,顿觉整个世界空荡荡,想要继续从诗歌中寻找一丝慰藉。
我以为妈妈不会对诗歌有太多的感悟,我以为她的心里不会再有诗的火光,但是,那天看到她朋友圈的标题后,我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妈妈也是爱诗的,她的生活不应该只局限于油烟味的厨房和挂满服装的街市小店,她的心里也有诗和远方。
妈妈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她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再次变得新奇而美好。她利用手机百度学习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记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妈妈说完后,低头吃着碗里的饭。她的话语触起我一种特别酸楚的感受,这么多年,妈妈为了这个家奔波操劳,周旋于世故沧桑之间。久而久之,妈妈成为了只知柴米油盐和市井新闻的妈妈,一点诗意有没有,一点情怀也没有。
而我呢,竟然有点嘲笑没有学问的妈妈,甚至鄙视她毫无色彩的灵魂。
但是,我忘了,我记在心里的第一首诗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蝶恋花》怎么可以只解释为甚么单相思的小清新——那涎笑的男人何以面对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所记深情——朝云“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尤不释口。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狭隘在“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小儿女情态,不如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六如亭的来历——口口声声拿“实事求是”套牢苏东坡,矢口不提他和朝云一道修行。
弥留时,维琳长老在他耳边大喊:“端明宜勿忘西方!”他喃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凑近耳畔大喊:“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他答道:“着力即差!”——好个“着力即差”!这是他最后的话。——岂是什么极乐世界在平时的意思?
康震老师怎么整个一个油腻腻的形象,还有那个连枝上柳绵都会说成枝上柳絮的教授,艳俗腮红、口红的女教师们,念稿也没有捏到痛处、点到穴位的叶嘉莹,剪辑后只在低幼地 YY 与哪个大文人同行的余光中,更不要说那些个唾沫横飞的地方学会……
这边一味以东坡肉、羊蝎子、呵呵迎合市井,那边所有演员假模假样地忧国忧民——那个苏东坡居然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表情——苏东坡怎么可能是个面无表情的假人,简直令人发指了!
嗯,还有 Google 了中英法三语都无可落实的什么法国《世界报》千年英雄的虚荣,待考罢。
大才子在不顺利的官场上,不管到哪,不管生活如何贫苦,仍然充满活力,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开创一些独门绝技,让自己的生活开心快乐。
黄州,杭州,惠州,儋州,我打算去这些地方游游,寻访大坡的足迹,要把那些美丽的诗词找来背诵默写,还要去看看那些生动的山水画。
在现有条件下,顺应生活,并创造性地生活着,大概是自己的“英雄之路”吧。
宋朝四川眉州人士苏轼,恐怕想不到一千年后的人们提起他,最常想到的是月亮。苏轼知道此事恐怕会潇洒一笑,拍拍自己的肚皮,说句赏月岂能无酒的戏言。苏轼的人生故事一一写在他的文章里,他乘着小船凌虚于长江之中,天地间皆旷达超然。他在赤壁怀想周瑜的英雄气概,几百年前的周瑜和几百年后的苏轼,听着同样的惊涛拍岸之声,但彼时壮怀激烈的苏轼乌头也变成了华发,只有浪涛山石依旧。这部纪录片很好地把握了苏轼的人生文雅,以水墨风格晕染苏轼人生的人文色彩,他的高尚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年遭遇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生死考验,贬谪黄州,他依然能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诗句。在密州,他写下“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惆怅,又写下“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的达观。苏轼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豁达与豪爽构成了他人格魅力的最重要一面。而他极高的文学艺术造诣更让人赞叹,即使遭遇贬谪,苏轼写就一首诗,皇帝也会顾不得吃饭,要赶快读一读。在那个时代,苏轼拥有众多拥趸,为万人所爱。
苏轼在黄州时期完成了他的成熟和转变,从躬耕东坡开始,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农民,在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后,他发明出“东坡饼”,又发现黄州猪肉价廉,于是自己动手研制出了“东坡肉”,每天早上起来要吃两大碗。苏轼乐观的性格让他能够在经历生死考验后依然开心地生活,他心中的痛苦慢慢化解,早前机敏讽刺的文风慢慢转变成了对生命的宽容和理解。于是,刚刚来到黄州时,他口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悲凉不复存在,“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的孤苦变成了与当地朋友一起在田间炙烤牛肉吃的快活,完成了心理成长的苏轼终于突破了自己,他不再是苏轼,他成为了苏东坡。如此一段躬耕贫苦的农夫生活改变了他,也成就了他。做一个真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离苏东坡远去,他的雄拔奇伟之才洒落纸上,他的生活智慧变成笔下的一件件趣事和流传到现在的菜品。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巅峰正在慢慢显现,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他写出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句子讲述着三国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就像人们仰头望着明月时,总会吟出那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又长远的,他成为了一个闪耀在中古时期、在古代中华文明即将到达巅峰时的一颗硕大明亮又温暖潇洒的星!
这部纪录片详细记述了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成长和转变,诗情画意的情景和国内外学者老师们的讲解生动地介绍了苏东坡的成长过程和思想跃迁。虽然本片对苏东坡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着墨很少,但从片中对苏东坡爱情的简略介绍中,还是能品读出苏东坡豪放旷达、不拘小节的气魄与他对待感情深至恳切的态度。
本片分为六集,每一集的标题都取自苏东坡的经典诗词,“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苏东坡作词喜直抒胸臆,他开创的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才气,他恐怕会用纯粹的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因而苏东坡的诗词中,一定有些旨趣是很独属于他自我风格的体现。在经历了人生诸般痛苦后,苏东坡写下了广为传颂的诗词,其中有他对人生旷达境界的理解、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也有他对他弟弟子由和家人的爱。苏东坡是一个有情的人,他是可敬又可爱的。
我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挺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诗词。背了就背了,也不是太晓得意思,背的最多的是李白,背的最熟的是苏轼。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谁的诗词我都不太懂,纯粹是背了。
后来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总算是勉强脱离文盲的行列,在积累中也品出了点诗词的味道。身边的小姐妹们大多喜欢李清照,她柔婉华美的辞藻。我却独独喜欢苏轼,他豪放豁达的气质和包罗万象的诗词,每一篇都让我深深着迷。
上高中了,我开始了别样的“追星”,只不过我追的星比我周围的同学们大了个千把年。我还是爱苏轼,越来越爱。
苏东坡突围,苏东坡传,苏东坡诗词鉴赏…看了不少,吸纳百家,对于苏东坡无非十二个字:为政实事求是,为人平易忘机。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都逃不掉对功名的求索,在做官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李白再放荡不羁,也忍不住四处漫游寻入仕途,甚至连婚姻都是为了实现功名,当然他最后的确是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不过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他的政治才干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私下认为是不太好的,他是个浪漫的人,为官可不是靠写飘逸之诗就能成的。杜甫个苦哈哈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一辈子想为朝廷消肿,一辈子都造业,因为当的官太小,有没有才干我也不知道,私下认为也是没有的,他这人呃怎么说,反正不像是很牛逼的样子,要不然至于追着皇帝跑了一辈子,啥玩意都做不出来,生活恨不得都混不下去。有诗才罢了。而苏轼,他的的确确是为民做了很多实事,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没有不惠及百姓的。他的政治观念也很明确,对于王安石的新法他不完全否认,但又不很认同。所以司马光王安石两边都不讨好,被打击也没个后台顶一顶。
不过这也是我赞赏的一点,不盲从很清醒。即使他在政治漩涡里几次挣扎,从未变过初心。
这种人总是比较难过的,幸而苏轼是个够运的人,他乌台诗案大难不死,不管被贬到哪里总有人相随相伴,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看纪录片的时候,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话让我不禁莞尔:我要是出去旅游,不愿跟李白一块儿,他这人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一起,他这人太苦哈哈了没意思。苏轼最合适,他幽默不失深沉,旅途中会是最好的伙伴。我看着余先生一本正经的脸,觉得他好可爱,跟苏轼一样可爱,这就是苏轼,他的魅力。
关于苏轼的轶事有很多,纪录片里选取了几个典型的能展现苏轼性格的说了些,简短的几句话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得不说的是bgm配的好,搞事情的bgm很轻快,说事情的bgm很有感染力。
纪录片有六集,每一集的名字都选自苏轼的诗词,基本上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选的诗词。片中根据诗词选景,旁白清雅略低沉的女声非常好听,好几首诗听得我不禁泪湿眼眶。
本片请了很多名家做解说,也寻访了很多关于苏轼的古玩,看得出很下功夫。名家解说中以康教授为主,说得比较浅,但是好懂。其实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多说一些,说深一些。当然,纪录片要有普适应,这样也可以。
总而言之,意境、诗词、解说、旁白,我认为都是趋于完美了。内容上稍有欠缺,还可以更充实一些,不过只要是讲我男神我就开心,最爱苏轼了!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天生爱豆
谈得比较浅,但是画面超级美。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真是妙龄尤物。想去惠州看看朝云墓。
呜嗷嗷 好想把采访素材要过来细品
我坡的演员真是清荣俊逸,不过强行漂瘦了一大圈。余光中老师、田晓菲老师是惊喜。
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工程师、地方官......苏轼的一生不断探索生活之美,以物养人,以人养物。
旁白小姐姐的声音真有味道
东坡 山谷 味增 酱油
这已经是很好的下酒佳品了,今晚吹空调喝白酒吃冬笋一气儿看完了。虽然篇幅太短内容有限且过于突出黄州,但尽可能的国际视角、部分取景的美、冬季、我熟悉的几位师长出镜,特别是老冷的声音和赵老师的酒窝,还是令我感到一丝久违的古意。
效果尚可。访人不少,对谈甚浅显,似是拍给海外观众看的中华文化普及片。
千年一次打开纪录片频道,正播放第一集。手边正在写他的几段戏,所以看到知杂南庑,野火东坡,月白赤壁,乃至各种饮食,倍感亲切。只要东坡,怎样都好,唯一不满,为什么只有六集,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剧情简介写得很精准,“以黄州四年为主线,观照其一生心路历程”。换言之,本片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什么样的苏东坡”,着眼点并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而在于其人其心本身。背景音乐、动画做得很不错。但为了展示世界范围影响,引入专家过多过散,黄州之外稍显单薄,这些都是不足。
挺可爱的纪录片,苏东坡真是个妙人
难得在全球找到研究苏轼的学者共同发声,满是对苏公的涛涛敬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田晓菲称之为苏轼的幽默,我更觉得是释然。到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佛学思想融合,历经沧桑之后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当然也是得益于宋朝士大夫的环境),已有成仙之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释怀了。观照苏公一生历程,每逢坎坷事,心中总是默念想起《定风波》几句,借以自勉。每想起大文豪如此豁达释然,我眼前这点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往后千年再也没有。陈寅恪言“中国文化之盛,造极于赵宋之时”,私以为然。
cctv很久很久终于放了人文记录片……记不清已经放了多久的荒野动物……谢天谢地换题材了……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但遗憾重点说了黄州 别的浮光掠影 一笔带过,作为迷妹 万分不甘心啊……
挺好的片子啊,不知道为啥有些豆瓣文青咋那么挑嘴。看到第四集,东坡与柔奴的对话处,哭了。quote: 东坡问柔奴,你咋那么开心呀?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请叫我杰克 · 苏 · 东坡 · 傲天 · 焦裕 · 禄。我热爱生活,基友众多,上能侍君,下能亲民,写诗绘画,种田锄草,无所不通。不爽了喝酒睡觉,爽了就淋雨感冒。最爱吃饼和肉,还是乖巧厨男一枚哦:)
专家切换的太频繁密集了 倒是看到孙教授了 中间穿插诗词有的不是时间线的有些乱 不过取贬谪这一段来讲真心好 毕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