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2013年一宗轰动全港的“逆子弑亲案”,张显宗(杨伟伦 饰)联同友人唐文奇 (麦沛东 饰) 于寓所内杀害父母,并进行肢解。案件进入法庭审讯程序,二人皆否认谋杀罪名,两位资深大律师吴冠峰(林海峰 饰)和游嘉莉(苏玉华 饰)分别代表二人上庭辩护,检控官朱爱伦(周文健 饰)却质疑二人早已部署杀人计划,为财谋命似是毋庸置疑。然而在攻守互换后,吴和游两位大律师施展各自辩才,揭露出案情中更为扑朔迷离之处,而唐文奇出庭自辩时更把一切指控推得一干二净。在一幕幕激烈的法庭辩论下,两位被告上演出“天才”与“白痴”的戏码,真相似乎越辩越模糊。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审员在休息室展开话语权的角力,同时陷入对与错的正义思辩中。
带子雄狼 冥府魔道少女邂逅悠哉日常大王 第二季新步步惊心猜猜谁来吃晚餐舞动青春最后救援神勇双星讹诈1929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五季乞丐变王子养育者第四季消除老师的方程式珀尔你愿意嫁给我老公吗007的百万美金之路达·芬奇的恶魔第三季骷髅头:面具阴影之下2016玻璃芦苇约束长驱直入步步登天生还是死无眠觉醒北京纽约恋与制作人干涸的夏天星际之门 SG-1 第八季你是谁 - 学校2015决战江湖之烂仔鸭王台风1962爱的秘密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四季杀人者的购物中心船家女马达加斯加美国梦凤凰城遗忘录(原声版)幸福的拼图江湖论剑实录流浪北京智取威虎山阿尔卑斯看台的外缘
一开始,影片就自动剧透,告诉观众谁是凶手。张显宗杀害了他的亲生父母,还主动上媒体寻找“失踪”的双亲,制造假象扰乱警方侦查。他伙同唐文奇将父母的尸体剁碎,分成小块逐步抛弃,还将父母的头颅藏在冰箱里。
张显宗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香港没有死刑,但无期徒刑应该是逃不掉了。加上受害者是他的亲生父母,“逆子杀亲”立刻引来了民众的大量关注。冷血、反社会、不具备正常人的同理心,连张显宗自己都希望能成为下一个希特勒。
张显宗也有杀害父母的动机。从国外留学回来后一直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他,炒股又亏了钱。父母把赠予他和哥哥名下的一套房子,要求去掉他的名字,只写哥哥的名字。加上从小他个子就矮小,成绩也不如哥哥,父母又对他的学习生活严格管控,让他对父母有诸多不满。留学时遭遇了歧视和霸凌,回到香港事业发展又是一团糟,让他对社会充满了愤怒。
张显宗是在一次面试中认识同伙唐文奇的。当时唐文奇匆匆忙忙赶来,满头大汗一身酸臭,被汗水打湿的头发一缕缕黏在他肥胖的脑门上。其他面试者看到他,都皱着眉头掩着鼻子走开了,只有张显宗和他搭话。
当面试终于轮到张显宗,工作人员把他拦下了,让另外一个面试者先进去了。被怠慢的张显宗当场发难,一边向其他面试者大声宣告有内定,一边把资料表扔在工作人员面前。唐文奇也被他鼓舞了,兴高采烈的扔下资料表跟着他跑了出去。
从此唐文奇成了张显宗的小跟班,夸他留过洋英文好,聪明有想法。而唐文奇总是说自己一事无成,被女朋友甩了还烧炭自杀过。他长的胖,家庭条件差,身边连个朋友都没有。
庭审开始了,控方和辩方代表张显宗和唐文奇的两位大律师,三人就案件进行了基本的陈述。似乎看起来并没有意外,反社会又高智商的张显宗符合这起案件主犯的所有特征和动机。因为被父母夺走了房子,他对二老起了杀心。于是蛊惑老实懦弱的唐文奇帮忙,在唐文奇的家里杀了他们。
为了躲避法律的制裁,张显宗早就计划好了如何分尸,如何弃尸,最后如何对外做一场大龙凤让大家都以为他父母是去内地探亲的时候失踪了。在这个过程中,唐文奇是被利用的傻子。过于崇拜张显宗的他,虽然吓得睡不着,但还是一步步帮助张显宗完成了从杀人到分尸以及弃尸的过程,甚至还把对方父母两个暂时还处理不掉的头颅藏在自家冰箱里。
疑点出现在庭审中张显宗和唐文奇不同的供述中。
据张显宗所说,他们计划好把自己父母骗到唐文奇家中后,谁靠近其中一方,就由谁动手。当时唐文奇靠近张显宗的母亲,张显宗靠近自己的父亲,所以按计划他们杀了两个人。但打斗中,唐文奇误伤了张显宗大腿一刀,导致张显宗不得不在杀人后立刻离开凶案现场,打车去了附近的医院就医。
张显宗走后,唐文奇按他们的计划分尸。他屡次打电话给张显宗,说尸块太大了,切不动等等。但不管怎么说,最后他还是完成了这个任务。
可是在唐文奇口中案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说自己并不知道张显宗有弑亲的计划,只是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好友,所以有自己家的钥匙。案发当天他和平常一样回家,打开门突然看到家里躺着两具血淋淋的尸体,而张显宗浑身是血拿着刀恶狠狠看着他。
唐文奇说他进门前张显宗大腿已经受伤,是因为在犯案过程中被其父反抗的时候扎伤的。看到唐文奇回来,张显宗把他准备好的分尸工具和计划交代给唐文奇,并威胁对方,因为凶案发生在他家里,他已经脱不了干系了。与其要坐牢,不如帮他毁尸灭迹。然后,张显宗自己打车去了医院处理伤口。
接下来的说法,他们两人是基本一致的。唐文奇胆战心惊的完成了碎尸过程,但每晚都做噩梦,又不敢告诉别人。一直到张显宗自己把罪行告诉了表姐,警察找上门来。
唐文奇在法庭上的供述和他在警局的时候不同,按唐文奇律师的说法,当时他被非法逼供了。的确,警察审问他的时间长达41个小时,远超正常审讯时间。
然而,控方和第一被告的律师,都看出了唐文奇想要做脱罪辩护。所以,法庭上的形式变成了二打一。控方和第一被告张显宗的律师渐渐发现,从犯唐文奇并不简单,也许他才是本案的主谋,而不是看上去更有动机的张显宗。
因为在唐文奇的供述中疑点重重。
张显宗的确在案发现场只待了十分钟,且不论他是否能一人杀死两个成年人。十分钟后,他离开案发现场赶往医院,出租车司机和医院的摄像头等都证实了他的离开。那么,唐文奇真的那么蠢笨,独自一人在家中心甘情愿的完成了碎尸任务?
碎尸需要的工具,都是他们事先一起购买的,超市的闭路电视和店主都证明了这点。但唐文奇说,有些是张显宗欺骗他说要叫爸妈来吃饭,切牛排用的。有些虽然是他独自购买的,但只是作为家里正常生活用品而已,包括大量的空气清醒剂。也就是说,他强调并没有参与凶案的谋划。
对于警方调出来的他们之间的对话记录,唐文奇宣称因为张显宗可以自由进出自己的家,而他的电脑是没有密码的,所以他不知道这段对话。控方和张显宗的律师就证据继续询问的话,他就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
唐文奇的律师提供了一年多前因为失恋而烧炭自杀后,他的记忆力受损的证明。所以每当另外两位律师逼问的紧一些,唐文奇就大叫着“我没杀人,你们要冤枉我就冤枉我吧”哭闹起来。可是,提到在警局被警察审问,唐文奇却记得当时对话的细节。并且能手舞足蹈的将警察的神态淋漓尽致的表演给陪审员看,以证明自己是如何被逼供的。
也就是说,所有对唐文奇脱罪有利的信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对他不利的信息就抱着脑袋装傻充愣。在一旁全程围观唐文奇表演的张显宗,此时才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
被父母夺去了房子后张显宗和唐文奇说,觉得活着没意思,想自杀。唐文奇却说,既然要自杀,不如去杀人。把对不起他的父母杀了当练习,然后北上去找几个妓女。一边干她们,一边头脑中计划如何把她们杀了,岂不比自杀痛快。
所以谁才是真正的反社会呢?
张显宗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此人格的重要特征是过度的自我重要感,并常常伴随着自卑的阵发性内在感受。他们会不断检查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如何,对批评和质疑不问对错的表现出愤怒。因为他们内在的自我质疑导致的自卑,甚至在别人并没有批评他们的情况下,或者并没有针对他们表达什么的情况下,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自恋受损而强烈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刻。
这类情况在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我相信读者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微信群聊,一位群友如果分享了自己旅游的照片,有可能就会招致其他群友的源自自恋破损的嘲讽。“旅游纯粹浪费时间”、或“这个地方不值得去,我去过哪里哪里”,这类话一般都可能源自于发言人内在自卑作祟。
所以,自恋型人格的人也会通过贬损他人寻找自尊。张显宗去面试三级片主演的工作时,他一开始就将市场上其他三级片演员做了一番踩踏,认为他们都不懂如何表演。当导演被他的言论吸引,并正式让他参演自己的作品时,张显宗却原形毕露。面对赤身裸体的女演员,他甚至不敢正视对方,完全不象之前他表述的性经验丰富。最后,只能提起裤子落荒而逃。
自恋型的人情况越严重,他们的人际关系建立就越困难。因为他们总是审查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是否更偏爱自己,但又很难给予别人同等的关爱。在恋爱中也是如此,他们更多需要从爱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优秀,甚至这种需求超过对得到关心的渴望。
可想而知,把张显宗看成了不起的大人物的唐文奇,才能走进他,也才能蛊惑他杀了自己父母。
自恋型人格的张显宗会夸大自己的天分,强调自己是独特的。在三级片面试现场大言不惭的标榜性能力,整天做着自己是希特勒的白日梦,都是源于此。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和希特勒一样反社会,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独特的。
张显宗的病态自恋会让他表现的和反社会一样冷酷无情,似乎从来都只关注自己。但,这只是自恋型人格的防御。因为从小被父母贬低,且自己也认为比不过哥哥和同龄人,认为的确自己低人一等,这种对自身的失望让他们产生了过度的自我张扬。
可是,自恋型的人依旧有丰沛的情感,并不是心理变态者。只是他们伪装的太深,以至于让他人很难辨识。只有亲近的人,张显宗的表姐,才会为他在法庭上辩白。
张显宗当然是有罪的,他的父母的确给予他太少的肯定和接纳,但罪不至死。而他对自己的罪行并不是坦然自若的,所以才会约表姐出来坦白。内心,他一直受着强烈的道德谴责。
按唐文奇的意思,张显宗应该把他哥哥也约到家里来杀害。但张显宗看到哥哥关心自己的脸,不忍下手了,和哥哥说改天再来。最后得知父母的遗嘱里写了自己的名字,支持他认为自己没做错的对父母的恨也瓦解了,只剩懊恼的嘶吼。
张显宗是有情感的,而唐文奇有吗?
唐文奇的辩护律师强调他蠢笨的外在,智商只有八十几,以及烧炭自杀被抢救回来后记忆力下降这些点作为辩护的关键。利用的,恰恰是人们的刻板印象。这样复杂的谋杀案怎么可能是一个智商才八十几的人能计划出来的呢?人们往往会那么想。警方也忽略了他家中的财会二级证书,一直到法庭宣判后,才发现了这份唐文奇自己完成的考卷。这是一个宣称一年多前已经记忆力受损的人能做到的事吗?
唐文奇本人非常擅长通过示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引发他人同情,或激惹他人以产生利于自己的效果。因为,人们总是轻视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同情也是一种居高临下,当我们面对比自己差的人时,优越感让人沉醉。唐文奇就是深谙这点,才能让身边的人进入他布下的天罗地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做了些什么。
在警局,他看出哪个警察更冲动更容易被挑衅,故意做出蠢笨的将咖啡倒在饭里拌着吃的样子,让对方不耐烦之下终于踢了他一脚。在法庭上,一旦对话走向不利于他的方向。他就冲着陪审团众人哭丧着脸大吼大叫,表现出自己正在被欺凌的无助样,博取了大多数陪审员对弱者的同情。
同样,唐文奇宣称别人都歧视他,所以让前女友给自己提供经济支持。前女友提出分手,他又在对方家门口守着不走,甚至不去上厕所到尿裤子的程度。哪怕对亲姐姐,他也说出如果你嫁人我就死了,让姐姐逐步成为自己控制的奴隶。
唐文奇很擅长捕捉到其他人的心理需求和可利用的弱点,这类人在人群中也不是少数,但也许并没有唐文奇那么极致,所以不容易被辨识。可能大家都遇到过被求助的情况,而有些求助很难拒绝。如果你是开车上班的,也许有同事提出能否搭你的车上下班,可提出的方式却是“家里只有我能送孩子去幼儿园,所以我实在没办法提早出门赶地铁”这类。在这类求助里,搬出了“孩子”等博取同情心的话术。不想让对方搭车的你,拒绝会付出额外的自我谴责和道德焦虑,往往他们就会成功。
面对专业人士,唐文奇的手段并没那么高明。可是香港的审判员制却让他钻了空子,因为随机抽取的审判员们有多少是法律专业人士,甚至有多少能理性判断而不是感情主导呢?当控方律师和第一被告的辩护律师不断戳破唐文奇的漏洞,带给陪审员们的印象却是他在被欺负。虽然唐文奇气喘吁吁的喊冤叫屈并不能反驳警方提供的证据,但陪审团最后还是全部投出了“无罪”票。
那么相应的,既然唐文奇是被一个“反社会”胁迫的无辜者,张显宗当然就成了陪审团心目中罪大恶极的那个。当然张显宗就算被判无期徒刑也不冤枉,但真相却永远成了谜。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因为情感倾向做出的判断,可能放走的是一个冷血杀人犯。 唐文奇会不会实行他和张显宗说的针对妓女们的罪案,会不会有更多的受害者因为唐文奇的无罪释放而产生,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也无法给出答案。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影心理。
拍出了之前《被消失的凶案》想拍但没拍出的东西,在《十二怒汉》的故事框架上加入了当事人、警方、律师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厚重了很多。
semi open ending,半开放式的结局也让更多的人观影之后多了思考和讨论。从我的角度,我更愿意相信肥仔是有罪,毕竟男主在20分钟内完成打包+清理现场是100%不可能完成的,即便他事先有着非常周密的计划。
但肥仔和虾头的演出,在我的心目中已经预定了来年金像奖最佳男女配了!尤其虾头那一幕有些突然的情绪失控,让我的神经一直拉满,直至公布判决结果那一刻。相信,如果我是陪审团,可能也会保持一样的判断。
戏中玩得一些粤语梗,别说是一般母语者了,但凡你对香港过去这些年发生的事儿少点儿关心,都可能会不理解。但这类小讽刺,完全不影响观众对于主线故事的理解。
在700w人口的地区取得超过3000w票房,这么换算下来,怎么也约等于大陆地区30e了吧?
我发现将作品与事件当魔术方块看,每次看就会有不同发现。 比方从人心来看那些回忆的流变,或从事件中钻个小孔来看人性的切面,这对我来讲都是生之乐趣, 它不见得会接近真相,但比较接近我人生想追的真理。 如果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当个「合格的读者」是重要的,那我们何妨一路当个找答案的人,
社会写实片曾是中国香港的骄傲,尤其是奇案片,他们可以拍得很赤裸暴力,但可怕的是他们也能拍得像是整个社会的照妖镜。 在香港票房高达一点五亿票房的《正义回廊》不是最完美的犯罪电影,但电影中的灵光闪现与一拳到肉的批判有如回到港片最骄傲的年代。
后真相时代,是否真有正义容身的可能吗? 编导以唐文奇这看起来很无辜又无助的嫌疑犯,说出了整部电影想编织蜘蛛网的野心,那像是迷宫也像是个人进退无着的意象。 有如卡夫卡的《城堡》,任何人进去只能被同化在体制里。 香港人的骨气,从《僵尸》、《智齿》到《正义回廊》,都充满了肉身降伏但灵魂不屈的声音。
无论你何时想到中国香港,你的感官都是冲撞的,甚至可以闻得到画面中的味道,包括感到拥挤的汗湿,以及天堂与地狱全压缩在一起的时空,人性在其中有如多汁又腐烂的果实,同时汗涔涔的又喷满名贵的香水,处处都蒸馏着人心。
如今想来,每个国家的犯罪片都有它的特殊美学,美国仿佛在无尽的公路循环着、日本是过度发展后的空洞寂寥,而韩国则追随着中国香港,发展出来溢满恶之气味与汁液的城市美学。
近期的《正义回廊》就是让人感到港片力道再回归的电影,继《智齿》的魔幻痛楚后,《正义回廊》则聪明地以不同视角让人感到身处「他人即地狱」的前排摇滚区。
片中每个人都投入在他人的目光之中,成为自己生命中的演员。 其中一场法庭戏,让正义如同秀服,穿得所有人忘乎所以,仿佛正义像虚荣的香水,到哪里都是为了它而亢奋的戏精。
这部片在中国香港本地市场像是一剂活血针,让观众重新回到戏院,上映一周后因为口碑而票房飙升,以资深影迷来看,的确是中国香港不再讨好更大市场,找回过往风采的作品。
导演何爵天虽是第一次执导长片,但相当大胆地打破第四面墙,将观众也拉进他的法庭戏里,同时很高明地让你看到犯罪者的幻想独白,或交错着时序地让你进入不同人的回忆里,这点反映着后现代的《真相》本来就是经过再造、加工的普普罐头。
它表面上在追索真相,但更深入地是想呈现这个无法相信什么的世界,很多人会将此片联想到经典名片《十二怒汉》,因为都有评审团的戏码,但相较于《十二怒汉》的想证人清白,《正义回廊》则是没有人确定看到的是真的,一百个口一百个真相,包括连观众本身看完都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或是下了字幕时,还在追索它最后留下的线索。 它以一个更非典型的开放结局混淆你,来呈现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长相。
导演的野心明显要缩影21世纪的真实,包括人人观望而噤声、表演性人格泛滥、原子化孤立处境,以及专业为了曝光而变质。 其中的律师在面对嫌疑人时充满精英的骄傲,与在法庭上为其辩论的态度成为同情者,审判完则流露赌徒心态,真相就是个赢家的游戏。
这部片是由翁子光(《踏血寻梅》)监制,何爵天之前是他的副导,在奇案的处理上,他们都关注在香港这片土地上近年都发生了什么事。 翁子光也是电影《僵尸》的编剧之一,可以看出他一直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变形记」,当你的经济价值消退时,将要如何定义自己?
无论是那岛、建筑物,还是个人这二十年都经历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早醒来变成了虫子后如何自处,这也是今日世界的现实,小至个人大到国家都会一朝变形。
故事中很少人在意真相与正义,他们都仍处于一种片中提到的97年之后的状态——谁知道明天是如何,只能掌握此刻的充满投机。 对很多事无法当真,嫌犯活在自己的希特勒梦想里,而片中菁英律师则活在「why so serious」的状态,那岛如孤舟的命运,让那片中的人都活得没有盼头,包括里面的陪审员们。 「正义」因无法被任何人呼唤上场,因此它的存在感很强,它沦于表象上的激化功用。
这部电影看似很多对白,但也同时反映了一个失去任何价值的时代。 犯下冷血奇案的、参与奇案的大律师,与因为那奇案搞到心情浮动的民众,都在诉说着白噪音,空泛而多话,却没有人是这舞台的主角,也没有任何事件有重量。 即使再惊世骇俗,像这部电影标注的是三级血片,但它更传达的是各自密闭式的噪音,浮泛的空白,各自的屏幕。
台词则是充满工具型理性的精英用语,另一种则是哭泣呐喊,与无谓的自我表述,与《十二怒汉》中的掷地有声不同,这部则充满着我们在社群与新闻看到的重复性用语,每个人都是学舌鸟,说出的话都不再新鲜,如细雨无法到达谁那边,它的确呈现了后现代的真相。
相较于台词的设定,每个演员的演出很真实,彼此都回应了对方的投射,让观众有了不同的体验,我们看到的他们都如拼图,只存在那时刻与对方的投射中,因此它不是一部有完整人设的电影,反而让我们有如被卷进万花筒一般,看到了每个人因不同对象而产生的碎片真实,包括为弱智嫌犯辩论的律师在庭上为自己的道德亢奋而陶醉、 如嫌犯唐文奇的哭戏在某一刻令人惊悚、如嫌犯张显宗在兄弟最后收线的表情有如末日。
让观众都看到了社会面具上龟裂的缝隙,与每个人的真假难分。
这是一部非常后现代的电影,所有的话语都像是复制过的,所有的情感都近似加工的汹涌又蒸发,一群人跟着做睁眼梦,包含陪审团九人,再也没有人如《12怒汉》发出真理之声,只有一退休老师说出怀疑,留了悬念。 彷佛真相曾来过一般,只是呼呼的一阵风而已。
此片有如嫌犯唐文奇的说法,编织一张蜘蛛网,让大家都跟着起舞。 它特别在这样的布什亚的拟像世界中,呈现了灵魂假不了的哀号,仿佛自己的主人已将它封闭了一般,让人想起《天才雷普利》的最后,主角恶人也将自己断舍离了。 可贵的是演员的高明演技,让你看到灵魂比肉体更先消亡的痛苦或空洞。 这是一群人很美的极致演出,真相被无视,众人只剩一闪而过的真实。
《正义回廊》集结了许多香港硬底子的演员,包括饰演陪审团的不少是资历深的演员(其中还有叶蕴仪),这部电影集结了香港人再回荣耀的决心,我在其中看到了中国香港当年的自信神采,因此那天我与其他过半观众都坐到了片尾字幕结束,那是一种对他们不死意志的致敬。
文|梅雪风
1
近期香港电影有两部最值得关注,一部就是《毒舌律师》,另外一部则是《正义回廊》。
前者是正宗的爽片,后者则有则更为严肃的追求。
要区分这两者其实很容易,前者,一定会简单化现实。这种简单化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片种的要求。因为只有简单化,才会产生真正的爽利感。这个世界比在现实中更为清晰,才会让人觉得更能够把握。这是爽的最根本的心理机制。爽片,当然会涉及到现实,但这现实只是为了让你能够更加投入情感的一种手段。而后者则不避讳现实的复杂性,它就是要让我们从自我的偏见和某些惯性的简单化的。看法中解脱出来,呈现出这个世界更莫衷一是也更善恶难辨的混沌来。
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你就能理解这两种电影的巨大区别。
《毒舌律师》,抓住阶级压迫这一亘古不变的戏剧主题,唤起或者挑逗起观众对于这一在现实中司空见惯现象的巨大仇恨,然后用现实中极为稀少的邪不胜正的逻辑让观众得到巨大的快感。
《正义回廊》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加惨不忍睹的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并非那种不言自明的强权对于弱势群体的欺压,而是底层之间绝望的互相杀戮。现实中,强权对于弱势群体的压迫,可能并非如此戏剧化的赤裸裸,它更多地被内化或者是弱化为一种绝望的气氛。
底层的反抗也并非是面向上层建筑的叛逆,勇气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极为珍惜的东西。将刀捅向更弱者,是人类发泄的最主要的渠道。
而权力对于弱势者的欺压,也往往都是通过代理人实现的,最大的代理人,往往是你的亲人,甚至是父母。
在你被社会虐待之前,你会首先被自己的父母虐待。当然这个虐待也有着着它的理由,父母有着他们自认为的对这个世界的更清醒的认知,于是他们按照他们的理念,强迫自己的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按照他们理想的样子,去打造自己的子女,为了让他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能够平安的生活下去,但这种不顾及自己子女的自由意志的做法,却往往在子女的内心种下了最深的仇恨,留下了最深的伤痕。
这部《正义回廊》的悲剧原点其实就在这儿。
2
这是一部很丰富的电影。
它既写了两个主人公也就是两个在现实中的失败者,怎么样通过杀死父母的方式来泄愤和救赎的心路历程,也写了法官公诉人律师以及陪审团所代表的普通民众他们基于各自的立场迥异而又复杂的价值判断。
这部电影其实有着强烈的社会学上的追求,它似乎想通过一个横切面去探讨正义的艰难与复杂。
它对主人公的心态的剖析是简单而又有力量的。
他找不到工作,这是社会对他的蔑视和抛弃。
他去应聘色情片演员不成,这是对他性魅力和性能力的嘲笑。
而父母让他转让房子,这是亲情在他最危机的时候对他的背叛和追杀。
这样一个在任何层面来说的绝对失败者,却深深地崇拜着希特勒。一个被强者伤害的人在内心的最深处,却崇拜者最强者。因为他要通过把自己幻想为最强者的方式,来平衡他在现实中所受到的挫折。
这是一个存在感极度缺乏的人,所以说他才在他杀掉自己的父母之后大张旗鼓的电视寻亲,这与其说是他指东打西的障眼法,不如说是他能够赢得别人目光的难得的机会之一。
杀掉他的父母从这个层面来说,不只是他泄愤的手段,也是证明他自我能力的一种方式。所以说他才在跟别人聊天时自我暴露。这是他一生难得的伟业,他无法锦衣夜行,他必须和别人分享他的荣耀,即使这种荣耀以终身监禁为代价。
杀掉他的父母从更深层次来说,是他与这个社会彻底决裂的一种宣示。他用杀戮的方式断掉了这个世界上最为牢固和尊贵的一种关系,他是在向整个世界宣战,他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他的骄傲。
如果说这位男主角因为处处被认为无能而要显示自己的卓越,以至于把杀人甚至于在法庭上受审都当作他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的话,那么另外一位主角这是将无能作为他的挡箭牌,甚至护身符。
若干年的经历,让他深深懂得自我虐待的妙处。他自动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最为低贱的位置上,目的是激发出对方深深的道德负疚感。
他用自杀的方式,将自己的姐姐牢牢的拴在自己的身边。
他用逆来顺受的方式,反衬出警察粗暴执法野蛮逼供的行事作风。
他用他真假难辨的弱智,将他杀人的共谋甚至是主谋的身份推脱的一干二净。
他本能地将自己的弱智和老实武器化,高妙而隐蔽的发泄他对这个世界的恨意。
如果说前一个主角必须要让这个世界知道他对这个世界的恨意,且有能力去表达这种恨意的话,那么这个人这以实质性的伤害这个世界同时以隐瞒这种伤害以为荣。
林海峰所饰演的律师是这个片中唯一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有着强烈的道德感,也有着令人尊敬的职业精神,他本能地厌恶男主角,却又尽职地为他辩护。
至于公诉人和那位女律师,则是更职业的打工人。他们惯性地义正词严,雄辩地诉说着有关正义的话语,但绝对不在其中投射任何自我的感情。他们是真正的工具人,他们的彬彬有礼,以及这种彬彬有礼背后所透露的冷血,那我们看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这套社会运行规则背后的冷漠,以及这种冷漠的无处不在。
那些陪审团成员,则显示出这个世界价值观的斑驳与参差。
老者非常自觉地自我带入到被杀的父母的角色身上,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寡恩薄情大逆不道。而年轻人这本能地反对这种道德上的倚老卖老,认为这背后无非是一种想要垄断道德审判权的专断,和同理心的匮乏。
相对于男性对于逻辑的争辨,女性的天然的更容易被故事打动,当那位胖子的姐姐现身说法,所有女性都忍不住抽咽起来。
他们总是本能地以为立场就是真理,就是真相,面对真正的却与自己不一致的真相时,他们却更愿意视而不见。
3
这部电影,和这部电影的监制翁子光的《踏血寻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讲述了一个诡异的杀人案件,两个主角之间的关系也远远的偏离了惯常的凶杀电影的主线。
所不同的是《踏血寻梅》,更专注地深入到了两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那种无法命名的被漠视,那种不起眼的被拒绝,让他们对人这个物种有了一种他们都不能想象的恨意。在他们的厌世情结,和杀人事件之间有着不那么理所当然的暧昧的空隙,而翁子光尊重这种空隙,并没有用一种武断的判断去解说和阐释它,于是电影就有了一种凄冷的幽微的气息,那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却又稀薄的又能被瞬间点燃的东西,毁灭与拯救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
与《踏血寻梅》的阴柔与深情相比,《正义回廊》则显得阳刚和愤怒。《踏血寻梅》讲的更多的是人,而《正义回廊》讲得更多的是事儿。《踏血寻梅》讲的是一种诡异的爱,而《正义回廊》讲的是无处不在的隐形的或者显性的恨。
《正义回廊》拍出了这种恨的层次和逻辑,也拍出了一个社会共同体里面这种恨或者说裂缝的更普遍也更温和的状态。从某种程度来说,相较于《踏血寻梅》,《正义回廊》是一部更庞大的电影,也因为这种庞大,让它对每个层面的描述都有着格式化的嫌疑,影片中没有有类似于《踏血寻梅》里面男主角割伤自己的手去手淫这样让人瞠目结舌却又悲哀异常的场景,于是它对人性的描摹始终就缺乏一种临门一脚的穿透力。当然这种横向的丰富在当下的华语电影里面仍然是少见的,影片试图通过这一事件透视香港人精神状态的企图心也值得尊敬。
在片中,我们能处处见到那种与现实钩联的蛛丝马迹,无论是片中抓捕场景中年轻警察的妈妈对于警察的厌恶,还是影片本身的主题之一弑父,都是这些年香港巨变或表或里的一种表达。
艺术终归是有关现实的,即使是最虚幻的最玄幻的电影,它本质上还是要与当下的集体心态有所呼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仍然是华语电影最值得期待的地方,因为它的创作者还是有着这种自由有着这种野心,也有着这种责任感去表达那些萦绕在普通人心目中的悲伤或者愤怒。
悲伤或者愤怒,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正能量的正能量。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对这个世界仍然抱有希望,代表着我们还不是弱肉强食的忠实拥趸,我们仍然相信某种更高贵的精神更理想的社会形态在不远处的某个地方。
本文首发于“后浪电影”。
人人唱衰港片的当下,靠老题材和熟面孔已很难调动观众的热情和刁钻胃口。《风再起时》拍得吃力,吆喝得也吃力,没成想翁子光另一边监制的《正义回廊》却杀出一片天,扶持新导演何爵天首次执导长片,一举入围金像奖16项提名。
何爵天何许人也?主演杨伟伦、麦沛东又是何许人也?内地观众恐怕都从未听过这些名字。然而《正义回廊》拿下的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两个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各个重量级别奖项提名,让人不得不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黑马,能杀出这么一大片天地?
改编自2013年的真实案件,“大角咀逆子弑双亲案”,是本片的故事背景。十年前在香港引起轰动,因其极度血腥暴力有违伦理引发广泛讨论。案情被搬上银幕不稀奇,但已盖棺定论、全港皆知的故事如何重新叙述、吸引观众再看一遍,这是电影要面临的问题。《正义回廊》不仅给出了超人意料的讲述,甚至将大众熟知的故事引致令人深思的一面——“黑马”之“黑”,让人拍案叫好。
不同于一般犯罪片以悬念开始、捉拿凶手归案结束,《正义回廊》开篇就将杀人凶手和作案手法揭晓。何年何月谁谁谁,以何种方式残害自己的父母。先告知答案,亮出底牌,让人充满疑惑:接下来要讲什么故事?
罪犯是如何行凶的?还是罪犯另有他人?查案审案的结果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部分?难道这其中另有隐情?……
在前半个小时的叙事中,两条线一直穿插并行:一条讲述凶手张显宗和唐文奇的结识过程、部分生活场景,一条讲述警察发现凶案现场、侦查的推进。在两个杀人犯被缉拿后,归到法庭,新的角色加入,记者、法官、律师、陪审团等等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才真正开始叙事的各方角力。
当九位公民被选为陪审团成员进入封闭空间后,老影迷可能都会将这部片往《十二怒汉》的方向联想,也许是香港版的《十二怒汉》,在一段又一段庭审讨论后,陪审团会翻转故事的结果,将案件引致截然不同的方向。
在这样的期待中,主创很快将你们的思维定势打破。不,他并不是要讲一个新的《十二怒汉》,这里的九个陪审员就是陪审员,他们的讨论只是审判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在被告、检察官、律师、证人、陪审团乃至记者等不同人讲述下,一个铁板钉钉的杀人故事往不同方向拉扯——
在记者眼中,杀人犯张显宗已经昭告一切十恶不赦,大众对他的憎恶显然将舆论场引至法庭,正在影响陪审团看待故事的视角。
在律师眼中,只要有一丝机会让罪犯脱罪,找到任何病理的证据、被社会戕害的证据引发同情,或有可能让人们感到这是一个失控的错误,案件又会偏向同情凶手的一方。
在凶手自己眼中,本来已经认定的犯罪事实,因为有了律师和家人介入,他们的态度和叙事方式又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智力障碍、失忆、精神错乱、被警察逼供,这些都成了推翻故事的砝码。
最微妙的还是陪审团九个人之间的博弈。代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的九个人眼中,一个本与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事件,以规定程序进入到他们眼中脑中心中,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残忍的事件,梳理案件过程,判断正义是非,因为他们的任何一次共情或愤怒,理性或感性,都可能将两个陌生人的命运改写。因此九个陪审员慎重又慎重,反复讨论反复推演,案情又在质疑和辩论中变得朦胧、迷雾重重……
可以感受到的是,法庭在这部电影中变成了一个舞台般的存在。一个讲故事的角色上场,观众就会被他讲的故事吸引,他说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呈现出一种氛围,引人共情或者批判。而当不同角色分别讲述时,观众看到了一个故事的不同面,如多面棱镜,每一面映照的现实都不一样。光影闪烁、叠影重重中,人们看到了无数个“现实”,他们是讲述人口中的“真相”;但在观众心中,真相是支离破碎的,需要从无数碎片中费力拼出完整合理的拼图。
陪审团的角色,正代表了我们观影的观众。他们在以各种职业、年龄、价值观代入讨论案情时,正相当于代表不同立场的观众重新观察这个案件。而我们会很清楚地感受到,即使是这样一个已经定论的案件,故事依然有重新讲述的可能。我们有各种理由惩罚或赦免凶手的罪恶。影片抛出这个问题,最终引发了对法律制度能否公平公正的深层讨论。
电影中的两位主角,高智商的张显宗(杨伟伦),低智商的唐文奇(麦沛东),他们既对应了真实案件中的周某和谢某,也在这个重新构建的故事中形成了冷静和癫狂的对抗张力。
两人本是共谋,共同杀害了张显宗的父母,并且手法极端残忍。但案件在审判的过程中,事实因不同视角讲述开始往几个方向分崩离析——究竟是张显宗主导了凶杀,还是唐文奇主导了凶杀,抑或是只有其中一个人杀人而另一个人根本没有杀人——到底谁说谎,谁说真话,谁会被判定有罪,谁会得到赦免?法庭辩论把电影开端凶手就是两个人的假定推翻。
两个被告的合作关系变成了夺取赦免权的竞争关系。他们各自争取律师、陪审团、法官和大众舆论的过程,也是争取观众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主角的表演,杨伟伦和麦沛东,功底扎实,又有超出想象的惊喜。杨伟伦饰演主犯张显宗,冷静,少言,克制,玩世不恭。他除了面相与案件真凶有几分相似,表面呈现出的愈冷静,愈让人感到内心的歇斯底里和疯狂。——因此在那副无动于衷的面孔之下,导演、编剧和演员共同运用第三视角,展现张显宗的内心世界。他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自卑又自大的幻想,既像是警察、记者、律师等不同外人看到张显宗社交网络上表现构建的想象,也像凶手本人在自述一个悲惨的自我,他如何压抑自己直至毁灭。
另一位主角麦沛东的表演更加夺目。他饰演一个智商低下人士。这样愚笨的人为何参与了凶残至极的杀人案,令人疑惑不解。在审判过程中,对唐文奇是否有罪的讨论慢慢成为故事重点,在苏玉华饰演律师的塑造下,唐文奇展现低能的过程,逐渐将参与审判的人们拉到自己一边,改变了他命运的走向。
演员麦沛东和杨伟伦一样其貌不扬,俗世社会中是不可能被注意的平庸者。但他的形象放在银幕上,仿佛聚光灯只看到他的存在。那肢体语言一出来,你就能感到穿透银幕的腐臭味,比韩国电影《寄生虫》中富人嫌弃司机宋康昊的气味更加具体,令人厌恶又同情。
在这底层“味道”铺垫之上,人们本应看到一个低能人士被动地接受了高智商人的指使,陷入一场杀人悲剧成为共谋,但在麦沛东的表演和导演的叙事引导下,我们分明感受到还有一个更高视角正在凝视唐文奇。麦沛东演的唐文奇,在法庭上的讲述,正如一场精彩的舞台表演。
其中的悖论不言自明:低能人士表演自己的低能,在表演中就已经表现出了高智商。姐姐的泪水,医生的证明,前女友的讲述,都不及唐文奇本人无辜的眼神。尤其讲到警察刑讯逼供时,唐文奇竟还原出警察的凶狠,而审判现场没有人察觉他精彩的复刻本身(需要智力、记忆和情感的表演)就已经是推翻低能的证明!
两个主角的对比,一个高智商,一个低智商;一个面无表情内心极端狂妄,一个表面涕泪俱下内心极端冷酷。他们用完全相对的方式共同谋划了凶残至极的杀人案,释放他们癫狂的内心。但在庭审中,两种癫狂从合作变成较量,又让他们分道扬镳。杨伟伦和麦沛东层次丰富的表演不断塑造动态的癫狂,惺惺相惜与殊死博弈的过程在其中呈现,令人唏嘘人性之诡谲。
如果只是将曾经发生的真实案件搬到银幕,犯罪片不会比新闻纪实报道更震撼。电影之所以再次虚构真实发生的故事,是因为在“虚构”中人们可以清楚看见“真实”背后还有各种可能和漏洞,人性是那样变幻莫测、瞬息流动,新闻中遥远的名字才能变成更具体、更真实的人,引发大众凝视深渊的思考。
《正义回廊》用不同以往香港犯罪片的叙事方法,将一桩惨案的审判现场如实呈现。你可能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审判的过程是这样的无趣,没有TVB和一些古早法庭片中高亢激昂的雄辩,也没有煽情的演讲,只有不同人一遍遍执行程序的每一步。呈现证据,观察证据,讨论证据,得出结论。
不同职业工种表现他们的熟练和冷漠。警察可能是正义执法,也可能刑讯逼供;律师可能挽救冤案,也可能纵放凶手;陪审团可能没有什么正义感和法理基础,只是从一群普通人中随机挑选出来——但这样随机的选择也可以改变凶手的命运,不禁令人发问:法律到底能否实现真正的公平?
导演在叙事中已经显然表明了对现实质问的态度。再有能力的律师,也会傲慢地将陪审团称为一群猪仔,即使帮助罪犯辩论,也不过是他们工作的一环,比工作更重要的是每天吃什么,去哪里吃。记者事先采访凶手为获得曝光的举动,是他们吃这碗饭的必备技能,但越娴熟越老练的记者,越表现出对真相的漠不关心,实际上暗中推动了审判方向的改变。至于真正的凶手如唐文奇,天真愚蠢还是有意表演,只是他不同动机下的人格选择,陌生人到底能从中辨别几分真假,也随机决定了审判结果。
种种不同方向的质问,在冷静凌厉的镜头语言中呈现。不同人参与到案件过程中,假设到达案发现场,一遍遍还原真相。但真相又是不同视角的想象,真和假,没有人能真正判决。
恰如用心设计的片头字幕,“正义回廊”四个字,支离破碎。“回廊”是一个隐喻,更是一个问题:抽象的正义在几番叙述和表演下竟可以峰回路转,这背后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
在观察参与了无数次真实庭审后,新人导演何爵天用扎实的电影表达向社会抛出一个问题。这问题不仅是对十年前凶案的追问,也超越了时限,将问题引入当下,对我们所处现实中法律是否还能匡扶正义,提出了深深的忧思。
当人们不再对黑白分明的犯罪片故事模板心动,香港新一代导演和演员正在打破叙事传统,将这一类型持续发扬成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如果你能感受到《警察故事》最早的黑白分明,到《无间道》中黑白界限已不断模糊——那么现时当下,年轻一代已不仅问到谁黑谁白谁灰,而且重新发问:这界限划定的规则与程序本身是否自带颜色,用来衡量正义的那把尺,是否本就发霉生蛀,不再适用新的社会问题?
就在我看《正义回廊》的这天,香港再次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凶案——28岁的蔡天凤被前夫一家残杀肢解,这不是电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让我们惊悚恐惧,但过了这段日子,人们又会忘得一干二净,把陌生的名字和悲哀的真实抛向历史尘埃。
真正的创作者,不会把一个事件当成偶然事件。他会去思考,是否还会不断发生类似的事件,悲剧是不是有固定的根源。《正义回廊》提取了一个十年前的凶案深深凝视,它不仅把悲惨的真相重新抛到现实中,将问题和思考留下,并且邀请更多的人一起思考、一起凝视,共同忧虑我们所处的当下和未来。我想这就是《正义回廊》鼓舞人心的地方,它的创新和勇敢,正是港片的新未来。
形式大于内容是新人导演的通病,不过这次故事也讲得很好,我理解新人导演想要用点新东西给自己的电影事业打开一条路,同样,电影届也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电影有后劲的,肥仔能生动地演警察,念过书,会骗人而且也会上厕所,那个坐在一片蛛网中的镜头,哪里是他被蜘蛛追杀,分明他才是端坐在中军帐中的那只恐怖的毒蜘蛛,一步步把那些自以为高他一等的虫豸拉进这张他精心编制的大网里。。。他这种懂得内收的狡黠显然比表面狂妄内里懦弱的张显宗更聪明,也更变态,更癫狂,更漠视人性。
本來想給5星,可惜結尾弱了點,懸疑有餘,邏輯不足。真相近在眼前卻不捅破,感覺導演也有些不知所措難以收尾,差了點意思。同意某些評論:有些地方太滿了,太故弄玄虛了。但演員們真的很棒。
增加了看三级片、需要出示身份证的体验;紧凑有张力,埋了疑点没有完全说明;观众也和陪审团相似,凭感觉决定真相。我们不会知道案发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要尽可能提出更多猜测,确保决定是在充分思考下作出。
唐文奇有没有杀人已经不重要了,陪审团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笑话而已
和《毒舌大状》前后两天看挺奇妙的,一个是英雄主义的阳光照进裂缝,一个是上帝已死的深渊凝视黑暗。加上今天HK的名模碎尸案,戏剧照进现实,多么混沌。
记性那么好的人,也不会蠢到哪里去吧(和今日名媛蔡天凤案不谋而合)
演员很好,但故事凑在一起没有想象中的好。这个真实故事本身已经有足够看点,但中间叙述有些混乱,还穿插着让杨伟伦模仿希特勒的桥段,刻意得有些不知所谓,反而削弱了故事的力量。集中在案件本身,反复推敲出不同版本,加上演员们的精彩演出,难道还不够吗?律师和陪审团的言语中夹带着很多抽水的话,其实也没太大必要。新导演想要的太多,反而让案件到结尾有些失色。麦沛东明年会拿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吗?
刺入别人血肉的刀不会令自己幻痛,并未偏心的遗嘱却似刀见血。吞进自己肚中的药没有令自己升天,帮忙肢解的尸骨却比药疗愈。天才也是冷血的元首,白痴亦是高超的演员。事后想来逃过了一劫,却堕入永生人伦炼狱。或许得到了赦免,却终身被梦魇蛛网裹缠。法庭的力量始终有限,回廊里必有业果跫音在回响。
自己选的路,那跪着也要走完。。。张显宗,你那么想当天才?演砸了可就要蹲一辈子了。唐文奇,你那么想当傻子?演得太好可就要一直演下去了。
本片很像《踏血寻梅》和《十二怒汉》的结合,但是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对于作案动机的探究不如《踏血寻梅》有人文关怀和深度。对于陪审团裁定的展现过程很精彩,但是结果不够有《十二怒汉》有说服力。导演用了许多类型片技巧让庭审过程变得有趣,涉及案件的群像刻画也很精彩。但也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导演塞了太多无关紧要的内容进来,让人不知道他最主要想要表达什么。
命案拍成懸案;真相尋掘過渡到社會拷問;弒親事件扭橋成雜誌奇聞;罪與罰的辯論變味成貼標籤的大批鬥。每每擔心香港電影的表達是否收窄,方向何去何從,香港年輕創作者就會捧出一個「駭人聽聞」的作品,告誡諸位,keep rolling.基於一個真實的社會悲劇出發,卻保持由作者出發的重新構思,竟然精細到去做九個陪審團成員不同的、鮮明的個性和認知,再加上兩個嫌犯、三個大狀、警察,數在一起十幾二十個角色,竟然可以不亂。大家的迂迴、對撞、真相和謊言。甚至還拍了個希特勒的小傳記去為整個故事做一種戲味上的延伸。然後,整部電影是蠻成立的。行至結尾,張顯宗拍打探訪室面前的玻璃,那幾聲悶響,是世界如何負我的無力問責,也有著更多言語道不清的千瘡百孔。縱然總有陣甩不掉的話劇味,結局的混剪更是莫名其妙。但,我依然讚美編劇和導演的無畏
「制度不是不可以改,但为了个人改,那叫权术」
2022.10.15. 百老汇电影中心,优先场 + 导演Q&A。《踏血寻梅》导演翁子光(本片做监制)的第二部“香港奇案”电影,亦是导演何爵天的首部长片。双男主的演出太太太出色了,三位律师(其中一位由香港剧场女王苏玉华出演)、九个陪审团成员、还有两男主各自的家人(哥哥、姐姐),单这16个角色在剧本上的平衡和演员们非常精彩的群戏呈现,就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了。摄影上用了很多“奇怪”的角度,很多场庭审戏用了非常“话剧”的方法从不同视角“还原现场”,非常有意思。近130分钟的片长,依然意犹未尽,结尾处似有似无的“反转”,让本就离奇的故事(真实案件改编)更带给观众脊背发凉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是香港依然有着好编剧、好导演、和大量的能演会演又敢演的好演员的最好例证。
“别以为你胖了我就认不出你了莱昂纳多”真的很好笑哈哈哈哈哈哈 电影整体质感很喜欢 好喜欢男主的律师 又贱又牛 场景切换厉害可惜镜头有穿帮 个人觉得nazi部分没必要且很出戏 有种被迫吃咖啡泡饭的感觉×
想對所有新一波的香港電影說,片子好壞,和兩個小時裡面插入的所謂運動中的金句數量無關!本片中那些「生命麵包」「海底撈」真的需要嗎?
作为香港本土电影的一剂猛药,很生猛的处女作。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很大,希特勒、宗教、时事热点事件等等,拿捏处理的很自然不做作。各种场面的掌控调度,展示了强大的蒙太奇使用能力。但也许是野心太大,想要的太多导致后面剧情线太乱,没有重点,让观众感到无聊。作为处女作还是很惊艳的,支持香港青年导演!
男二比男一演技更细腻 私以为他参与了作案 毕竟是一个考过会计二级的人 对他前女友和姐姐做的事也有pua的感觉 感觉很会操控人心 但是参与作案对他又没有好处 假如我是陪审团估计最后也会投无罪 可能就是这样捉摸不透的结局才是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吧
啧,这片最大的问题出在主题不清,前期用视听去做exposition挺有效率,后期用太多抽象的视觉传达已经严重干扰叙事又不知所云,看得人不耐烦,通片对情节的无序展示多过有效组织,记者那条线什么意思啊,就略遗憾的作品。
救命!“搭直升機到金鐘食晚餐”真是讽刺香港律政精英和平民百姓阶级差距的地狱级笑话 :)
生命不息,抽水不止,台詞無時無刻在影射和諷刺,把高院幻化成納粹法庭也是足夠大膽和憤怒。罪人、律師和陪審團三種視角,將法庭變成劇場,將控訴與抗辯變成律師各自講述的故事,每人心中都有一個劇本和人設,可大家都離那個所謂真相「差兩步」。很喜歡導演用的光影和色調變化,充分隱喻角色的心境,有點炫技的感覺但好型。演員表演真的挑不出什麼毛病,估唔到莊韻澄和盤菜都做得咁好,真係勁。
作为新人导演作品,还是很不错了。有传统香港奇案题材的猎奇,又有十二怒汉式的辩论与思考。不过,也是因为是新人作品,表达还是过满,想要传递的议题也有些太多了,反倒每个都没有讲得特别透彻,稍微有些遗憾。另外,形式感的部分,那种舞台式的表达,也挺别扭的。不过,整体还是值得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