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克(贝茜·洛芙 Bessie Love 饰)和奎妮(安妮塔·佩姬 Anita Page 饰)是情同手足的好姐妹,两人相约来到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都市纽约,在汉克的老相好艾迪(查尔斯·金 Charles King 饰)的帮助之下,两人进入了歌舞团成为了歌舞女郎,很快就声名鹊起。
虽然汉克和艾迪已经相恋多年,但艾迪发现自己竟然情不自禁的被奎妮深深的吸引,与此同时,娇俏可人的奎妮赢得了大富豪贾科(肯尼思·汤姆森 Kenneth Thomson 饰)的青睐,后者对她展开了非常热烈的攻势。汉克看出贾科是一个心术不正的纨绔子弟,屡屡劝说奎妮离他远一点,但奎妮早已经陷入了贾科为她编织的美梦之中。
6.2有点低了
毕竟是一个类型的最早一批,算是先行者
而且又是字幕卡还未完全消失的时期的有声技术的实验,在电影史上应该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后来中国一些概念先行扯淡的玩意都能上7分,这片子理想中至少得6.7左右吧
剧情确实硬伤,但还没到特别不堪入目的程度,不过有点不符合女拳的政治正确倒是真的
这个片子里的确女性要么是男人唱歌的背景板,要么只是一个身体
(美国人对大腿的痴迷程度真是吓人,有个镜头是汉克和那个凶悍的女演员打起来,一帮围观的凑上去,镜头专门莫名其妙的拍了一下所有人的小腿交错的样子,没看出什么深意或者和剧情有什么关联,似乎只是展示堆叠在一起的肉体)
姐姐很伟大,妹妹很轻浮,男主性福的让人无fuck说,直接把两个姐妹都收了得了,何必纠结来纠结去呢
让我想起《脂粉市场》,胡蝶饰演的角色和妹妹略像,也是从小地方进入城市的摩登社会里,在贫穷/有才/真诚的男1和富有/风流/淫荡的男2之间抉择,不过《脂粉市场》处理的更现实,把所有梦都击碎了,新女性只能靠自己,没有什么等着你回心转意的好男人。
也想起《歌女之歌》里周璇饰演的歌女在顾也鲁扮演的贫穷/有才/真诚的穷画家和富有/风流/淫荡的富二代之间的抉择,不过此处出现个护女侠爹,充当了本片男主所扮演的角色。
男主对待富二代的动作很有意思:贴标签式的仇恨反感,有钱好玩乐=道德沦丧,自己却又根本打不过人家,这是碍于当时电影检查法令所作出的设计吗?
歌舞和剧情完全脱节,歌舞段落摄影机纯粹在记录舞台,歌舞并不体现人物情绪和动机,站上舞台的人物没有后来的“双重性”,唱歌跳舞也是他在扮演角色,做着角色本来就应该在此时此地做的分内的事情。《雨中曲》那一段broadway melody也是这个性质(当然也有男主回忆录的成分),有凑时长之嫌
看到十六分钟才意识到这部不是默片!😭
看到中间出现的一些占据整幅画面的字幕才意识到这种现在很少使用的电影技法是之前的遗留
才意识到画幅也变了!舒服多了!
……这种环境能演好歌剧就奇怪了,明白为什么台前的人要勾心斗角,但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和工作人员斗嘴,难道每个台前的人都那么颐指气使吗,除非他们傻
每个人都那么傻,实在让人爱不起来
歌剧质量太差了
虽然从一开始就能猜到主题:纯真少女来到大城市,最终满腔热情付诸东流,梦想破碎,堕落童话。也能看出要讽刺哪些人,好像太露骨?
男主角长得像钱德勒哈哈!老友记里面的
妹妹的脖子是骨折了吗?直不起来?!
感动了……姐妹俩都傻傻为对方做事,也不商量一下,难道最爱的是彼此这种事这么难看出来吗?
姐姐演得真好,放弃一切时哭得我心碎
这样都能HE!真是服了
最后五分钟几乎每句台词都在前后呼应,包括舞步还是一样的,后面抱着的人换了;包括找帽子;包括姐姐口头禅小事一桩;包括姐姐对百老汇态度的转变
难道主题是相爱是天经地义的?不,主题应当是姐妹俩默默为彼此付出的感情
一星给大腿,一星献歌声。
大驴纸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单纯’的片子。
令人深思也好,故作高深也罢,大荧幕上的故事在镜头之下、剪辑之外,总是带着些许的神秘和所谓的内涵。就算是千夫所指的国产电影中的反面教材《小时代》,也或多或少地在《时间煮雨》的歌声中根据‘同学少年’的相聚与背离大做文章,强捏哀愁。然而这部《百老汇的旋律》,虽然戴上了‘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项的桂冠,但却出乎意料的单纯,单纯到使大驴纸认为,这样单纯的故事、单薄的人物没必要用电影言语来讲述。
但反过来想,这部‘单纯’到底的片子着实摸透了所有该类型片子的骨干,多一丝累赘都没有。大驴纸在这里,姑且将这类型片子称为
‘都市苦逼音乐三角恋爱片’。
在这里,鉴于片子身处上古时期,大驴纸就先来讲一讲大致的剧情:
①姐姐汉克(我没打错,确实是汉克),妹妹奎妮是两个小镇姑娘,从小相依为命。
②艾迪会写歌,是汉克的老乡兼男票,名副其实的‘纽漂’。
③姐妹从家乡歌舞团转战到大都会纽约发展,但求职之路并不顺利。
④艾迪劈腿,吃着碗里的汉克,看着锅里的奎妮。
⑤奎妮颜值高,被名流贾克·华纳看中。华纳送钻送花请吃请喝,对奎妮发动猛烈攻势。
⑥奎妮不爱华纳,但为了让艾迪死心去和姐姐汉克好好过日子,便搭上了华纳。
⑦汉克主动退出,撮合艾迪和奎妮。
⑧三个人没羞没臊地生活在一起。
我去,屌丝逆袭姐妹通吃的人生淫家,真·毁三观。
那么,这部片子作为‘都市苦逼音乐三角恋爱片’的‘骨干点’都在哪里呢?
第一点,一个字‘漂’。
人是存在依赖感的,依赖程度也会因人而异。但《百老汇的旋律》这部片子中,女主对人的依赖感是十分浓厚的,因为她是女人,是女艺人,是漂亮的女艺人,是对姐夫有好感的漂亮女艺人,是飘荡在大都会纽约的对姐夫有好感的漂亮女艺人,这就注定了女人较为脆弱的心理在‘漂’这个状态下形成的‘心里异变’。
从上古时期的陈白露、萧红,到最近热映的《北京女子图鉴》、《后来的我们》等片,伴随着城市化等现象,出现的问题不止是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更多的是每个个体由内及表的异变现象。上文提到的这些例子中的女性形象,或是沉湎于大都会的灯红酒绿,或是在苦逼底层中暗自发誓‘我要脱贫’,并都基于此在‘漂’中蜕变。这种蜕变是好是坏咱们另算,但总之,这些女性形象走向的不是死亡,而是所有人都期待的富有(别说你不喜欢富有哦)。与《百》不同,现在北漂类型片走向富有的过程是满怀伤逝与悲哀的,女主们都像是要打一场没有爱的战争,而战争的结局,一般胜利的是钱包,死掉的是心。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北漂故事一再被卖苦比惨所消费,看一次震撼心灵,看两次扼腕叹息,看三次看四次恐怕就食之无味了。这种现象不值得可怜,相反,剧中角色已经是‘幸运’的了。更有着千万的人,即使向自己的心灵变节了也换不来想要的心安理得。
相比之下,《百》中漂泊的人却单纯的可怕。《百老汇的旋律》中姐妹二人虽然漂在纽约,而且还是以最为特殊的‘歌舞女郎’这个身份,但她们竟然没走‘异变’这条路,在这点上甚至是毫无波折。就连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矛盾’的三角恋这一点,都是单纯的‘传球’式过手,由姐姐过给妹妹,姐姐是毫无痛苦的过继,妹妹是心安理得的吃饼,唯一的一点矛盾就是姐姐的一丝不舍和妹妹的一丝不安。不知道是身为演员的她们放得开,还是我们的思想太保守,影片结尾,三人还你亲他他亲你,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第二点,两个字‘典型’。
在今天看来,这部片子名列奥奖最佳名单之中,真的出乎意料。所以不出意料地,它也几乎是评价最低的奥奖最佳。但即便否定它的一切,这部片子的典型纯粹,是值得认可的。两女让一男的简单三角恋核心模式,直至《七月与安生》仍不能脱其巢窠;闺蜜转撕逼再复合的套路始终是女性向片子遵循的不二法则;序、破、圆三步走的爱情故事叙事方法保守而又绵延流长。当然,现在的片子,人物更多面,手段更黑暗,结局更失落,相比之下,《百》无疑是单纯的。但这作为剥去外衣仅剩骨骼的典型来说,还是足以支撑整组片子血脉的重量的。何况这部片子还有一些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还有很多在当时看来惊世的舞蹈与演唱,还有……广告的植入。
第三点,两个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鸡肋’不仅是我观影时的心路历程,也是在姐妹情面前爱情的尴尬地位。没有七月的欠揍,没有安生的心机,《百》这部片子单纯到只剩下姐姐的祈祷和妹妹的牺牲。人物个性鲜明到脸谱化,矛盾柔钝到平整化,让这部片子看起来在缺少新意之外也缺少波澜——这就是和谐的代价。
片子整体架势说好听的是和谐浑然,说不好听的是呆滞老套。男主角艾迪有创作的才华,但在感情这种事上心灵出轨还拖着姐妹两人,即便道德上不置可否,其性格做派也难免讨人厌,不如当个恶棍或是绝对的高富帅来的让人畅快;姐姐汉克善良而火爆的性格倒是演绎出来了,而且二重性格进行对比,性格越是火爆,就显得姐姐对妹妹的疼爱越是深厚。但姐姐对待爱情的态度,反而让人对她存疑,怀疑她对爱情的忠诚;妹妹不直截了当的处事方式也是三角恋构成的一块核心拼图。但三者相加,结尾竟然是喜剧,对于看惯黑暗故事的大驴纸来说,只能单方面认为这种结尾太理想化了,也太浪漫化了。复杂的想法运用的多了,简单反而成了不适应的过敏原。
但回到历史的角度,我也不想对《百》这部片子大加苛责,毕竟是提讽着Mr.华纳,站在时代前沿为有声片开路的先驱。但米高梅出品的、类似于《百脑汇的旋律》这样剧情单一浅薄的片子在之后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成批上映,既伤了自己,也伤了好莱坞。好莱坞模式在某个范围内成了贬义词,米高梅真是功不可没。这部片子虽然火爆一时,在当年甚至力压刘别谦的失落之作《The Patriot》夺得当年度的最佳影片。但米高梅——好莱坞模式带给后来影人与观众的反面挫伤,实在是太深重了。
各种狗血伦理肥皂剧的滥觞。造型师和服装设计师娘娘腔的历史居然还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批有声电影里。
Talking, Singing, Dancing. 故事过于抓马,四角恋爱情也莫名其妙:华纳有什么坏让俩姐妹如此不同程度的嫌弃?而艾迪又有什么好让俩姐妹又双双爱上?而强行理想化的结尾也怪怪的。故事之外,电影本身倒是没我预期的差劲。P.S.:《百老汇旋律》幸运地在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超过了第六届的《乱世春秋》。
被评论为历届最佳电影打分最低的电影,但是这是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有声电影。一对姐妹花来到纽约百老汇闯天下却与歌舞团经理产生了三角恋,为了友情还是爱情,俩姐妹都想为对方着想,最终姐姐成就了妹妹的爱情自己组了新的组合继续事业
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声片,上映当时标榜: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影片首次运用声画对位法,为电影艺术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后来影片还拍摄了几部续集,还被重拍了。现在看来这部影片可能观赏性不那么强了。
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有声电影。尽管故事偏老套、表演显夸张,但是歌曲很不错、艺术处理也颇有意思,从补课的角度还是值得一看。
没想到最早期的歌舞片已经情感纠缠那么复杂了。除了狗血的结尾,其他都接近完美,特别是那悦耳的音乐
影片以交错的音乐音响对白开场,紧接着一段完整的叙境声演奏+歌曲唱段,经由成功主旋律圆满故事。怎么说呢,完成度是相当高的,但我还需要先环比一下27-31年工业概况再来修改,虽然仅仅两年的时间便足以让电影100%有声,但事实上这段时期无声电影依旧占据主流市场。
里面的歌如今听来都觉得悦耳。但是不喜欢这电影情节,不过这毕竟是八十多年前的电影么。
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第2届)的有声片,以现代眼光看,无论情节、音乐、对话、声效都是老掉牙,但假以百年前视角,简直惊艳吧!话说那时演员都是演技派,没两手上不了场;而现代偶像派演员只需要露个脸便粉丝疯狂,真是时也势也运也命也!
汉克可真的是个善良又坚强的女子啊。
穿高跟鞋跳踢踏舞好NB~不管剧情1929年能拍成这样太摆了~
那句话说的真好:想看好电影吗 去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吧
最早的一批奥斯卡最佳影片了,真想看到彩色版的啊,这么欢闹的片子!男女主这么讨厌那个有钱的男人确实少了点剧情的支撑,结尾也有些刻意。不过每次看到这样的老片都能找到对电影最纯粹原始的喜爱。
歌舞的比重其实没那大,编排和演出的水准只能说相当一般,舞台段落的镜头语言也比较单一和呆板,就一部早期大型有声歌舞片的定位来说,无论舞台层面还是视听层面,29版《百老汇旋律》都略显原始,感觉当年奥斯卡是有点着急扶有声片上位的意思。不过电影虽然现在看各方面都比较一般,《Broadway Melody》这曲子倒是成为了经典,近乎一则歌舞片的词牌名了。后来米高梅拍《雨中曲》,定位就是做一部黄金时代歌舞片巡礼,策划阶段就是先定好曲子再编排情节,冒着被诟病生拉硬凑的风险也一定把《Broadway Melody》定为全片高潮,也可见这曲子的地位。
歌舞都很一般,加上技术原因看着别扭。但舞台搭建很精致,姐妹俩非常养颜。看来不是所有的男士都适合a top hat, a white tie and tails...
早期电影里歌舞剧都有股令人作呕的浮华味道。幼稚故事,放到今天充其量给2星
会写几首歌的艾迪同时受到姐妹俩的青睐,然而艾迪的优点很有限,在见到更年轻漂亮的妹妹的第一眼就把矮小老气的姐姐甩到了一边,当然影片的重点不在三心二意的艾迪,而是姐妹互为对方着想,连男朋友都要推来推去,歌舞方面除了一排大长腿,基本没什么吸引力。
取材于百老汇歌舞生活,技术上突破了《爵士歌王》只能部分采用对白和歌舞的局限,全部采用了有声对白和歌舞;开创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歌舞片普遍采用的“后台歌舞剧”叙事范式:即影片在以舞台上表演的歌舞节目为叙事核心的同时,平行穿插后台的爱情故事。
好无聊的剧情,好无聊的歌舞...最烂奥斯卡最佳影片,果然名副其实~
"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歌唱" 呵呵 电影初期形态的稚嫩 号称最差的一届奥斯卡BP 恩 确实是不怎么好 唯一的好处是:没发现特别讨厌的地方 因此侥幸多拿走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