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李亚鹏 饰)出生于东北小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因而来到了繁华的首都北京。毕业后,丁宝想要留在北京发展,于是选择前往位于北京郊区的平义县文化馆工作。虽说这里好歹也算是北京的土地,但是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打交道的人,都和丁宝往日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大相径庭。
文化馆的工作十分清闲,正直盛年的丁宝感到百般无聊,闲暇时又不会做饭,于是一日三餐只能依靠不同口味的方便面勉强打发。在朋友的介绍下,丁宝结识了名为小春(龚蓓苾 饰)的女孩,小春的出现给丁宝的生活里增添了许多的快乐和生机,他亦告别了方便面时代,每日品尝着小春的好手艺。某日,丁宝参加了同学聚会,发现昔日同窗,如今已经成为了著名剧作家,联想到自己的情况而深受打击的丁宝对目前的生活产生了疑问和动摇。
李亚鹏扮演的男主和女主演技都可以,细节地方处理的很棒,感觉很真实,特别是女主和男主第一次见面相亲时的害羞紧张,想着以后自己相亲的话可能也是这样子了。后面渐渐相处,李亚鹏带女主去同学那里玩,可能是女主高中毕业,听他们讲大学生活也不好插话,然后自己在旁边小屋子坐着,男主丁宝就去房间里叫她。这小细节也注定后面他们不会结婚了,丁宝在后面也说过这恋爱谈的没感觉。所以说恋爱结婚是要那种对等有精神交流的。
丁宝当初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因为成绩一般被分到离北京15Km的农村文化馆,一开始觉得这里挺清闲适合写作,后面看到有些同学在北京小有成就。觉得在这小地方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然后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文化馆,去北京考研实现自己的梦...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毕业时胸怀抱负,现实大多时候是平淡无聊的,终究还是柴米油盐。
电影90年代拍的,画面什么还是很有年代感,整体还可以。
第二次看了。
片中的丁宝的状态,很写实。我也差不多经历过那样的状态。
刚毕业,走向社会,发现其实和原先自己想的不一样。我毕业的时候到了一个制造厂,工厂区离市区有一定距离,工作生活感觉单调无趣。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开,找工作不顺利。后来听说一个以前的同事去了一个广东的厂,我就跑过去看一下。也在远离市区的工业园,吃住都在厂里。住的还是多人间,上下铺。一想到又是回归以前的生活工作状态,心里彻底不想在制造行业做了。
心里有想法,中间经历了许多,现在做了当初想做的行业。
但其实那些留在原先行业的同学同事们过得都不错。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反而自己,蹉跎几年岁月,什么也没积累下来。
几年前看,肯定会觉得丁宝的选择是对的,年轻要有梦想,要去实现,不能困在一个小地方。
现在反而不会这么看了。在哪里,其实都差不多。或许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够,有能力的人当然鼓励去闯荡。没多大能力的人,心又大的人,比如我,现在的我,可能会倾向于安定吧。片中丁宝去的是北京郊区一个县,当时看不怎么好。但现在呢,如果留下来,估计房地产早就已经开发到那了吧。
曾经雄心勃勃,幻想仗剑走天涯,如今,反而羡慕起平平淡淡地生活。
这也许就是老了吧。
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生育,那会儿大学生的工作还是国家分配的,婚姻也是半包办的。对于丁宝这样的青年才俊,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没有筹划的,之所以甘愿来到北京郊外的农村,在县文化馆谋到一个清闲的职位,完全是因为想留在北京,但是城乡巨大的差异也通过影片像日记片段一样的叙述一一折射出来。
像小春这样温柔贤惠的女孩,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是再合适不过结婚对象,给丁宝做饭织毛衣,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照顾她未来的丈夫,无不令人心生艳羡。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回到小城市回到家乡,通过媒妁之言,娶一个这样的姑娘,过完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后半生?小城市不能乐业,大城市无法安居,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朝着自己的理想挥洒着热血,甚至着手准备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移民,这对于丁宝来说,无疑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然这种踌躇满志不是来自外部的,而是自己心高气傲不甘平庸的秉性带来的,如果他甘于接受这种安贫乐道的普通日子,和小春的的结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女婿家的光景殷实,小春这样的媳妇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可以说是他小子的福气了。那会儿的李亚鹏皮肤嫩得可以挤出水来,不笑的时候有几分酷似金城武,而小春这样的女子也满足了我对邻家女孩和未来媳妇所有的幻想,但是小县城的市井生活终究容不下少年的理想,所以作出考研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可当今的研究生已经满大街都是,大城市的竞争日益残酷激烈,创业的那些小鱼小虾们还会时不时被资本巨头侵吞掉。可即便是时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丁宝所面临的选择我们在外打拼的人照样会遇上,现实和理想横亘在每一个心气儿高不甘平凡的外乡人身上,丁宝的校友姜文巩俐早已功成名就,混得次一些的可能已经是坐拥千万粉丝的公众号大V,也有借共享经济的兴起发了大财的,无论是同窗还是老乡,你身边总有很多凭借时代的开放而抛弃你的那些人,不再有共同的话题,只有一点共同的记忆,情怀也显得尤为可怜,就像我搜到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上次打动我的那部《不再等待》里龚蓓苾的表现,也很少有人现在会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电影,可能打开朋友圈大部分都在捧着喜茶丧茶在五星级商场里转悠,在各种网红店里吃着鸳鸯锅吧。
一个时代被另一个时代覆盖掉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是不容易察觉的,一个抖音短视频会无意间剥削掉转瞬即逝的几个小时,而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也不再被人提起,那时候相亲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影片结尾镜头停留在去往北京的一块路牌上,上面赫然印着15KM的距离,这段距离,看似很短,在当时就是城乡之间的一道墙,穿过这15公里就是另外一片天地,这边有贤惠的对象给你送腊肠,那边是NYC的繁华,还有你的梦想,即便是你身在北京,去上海出差复兴号也可以让你四个半小时就能抵达,但是一转眼,我们就轻易被时代抛弃了,你根本反应不过来,尤其是这样一个狼性的社会,文化馆里喝茶看报纸的一上午,下班后拿着秤买菜议价的一下午,可能NYC的一家创业公司已经上市了。
所以,现在看来,这样的电影显得弥足珍贵,哪怕只是一个彷徨少年经过的街景,也是那个年代留给现在唯一的影像了。
我們都懷揣著崇高的理想,但卻過著平庸的生活,志存高遠面對現實處境到底只是一個笑話,再尖利的鋒芒也挨不過時間這把銼刀。北京與平義,構成理想與現實的二元對立,電影則完成了一個圓形的對接,但前往代表著理想的北京,丁寶又會怎樣?或許只是理想的又一次幻滅,乏味無聊的生活虎視眈眈,不期或至。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其实和现在的大学生没啥两样 大都市到小县城 工作和人生 理想与现实 坚持和妥协 龚蓓苾真好看
之前在电影频道看了一段。现在认真重看了一遍,真的是部很好的电影,不仅反映出现在依然典型的问题,关于大学生、毕业、工作、公务员、相亲、理想;也祭奠着那个九十年代。
电影频道难得放的好片 久远的记忆了
看不下去
绝了啊。不懂当时干嘛要禁。比贾樟柯高明太多,相似风格的比洪尚秀聪明。生动死了,控制力太强,分寸感拿捏得太好,很喜剧但不至于太夸张,该收的地方收得住,想表达的东西完全表达出来了。使人哭笑不得的上乘之作啊。李亚鹏憨憨的,演这个特别合适,每个人的表演都超级到位。两个人吃饭的食堂哈哈哈,餐饮出身的新馆长挺好的。告别时刻挺难过,符合很多人的一种状态吧。没有谁对谁错,一起做过菜吃过饭的人,怎么都不会忘记的。坦诚真实就好。那时还没高速,三十公里太远了。学歌剧的还是留在这里了。只要方便妞不要方便面,哈哈哈,其实方便面加配菜好好处理一下很不赖的。
好一个方便妞~~
那时还没出生,李亚鹏还挺帅的;赣州的投资赶紧落地。
很写实的题材,即便放到故事背景20年后的今天仍然很现实,平义距北京不过15公里,但现实与理想的鸿沟却无法度量。身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这部电影触发了很多感慨。
九十年代、毕业、青春、迷茫、爱情、未来,与男主相似身份和境遇的我,看这个无不共情。
真实,粗糙但却不失艺术性。
大城市是坑爹的,小城市是拼爹的。大城市是不能安居的,小城市是不能乐业的。大城市是竞争残酷激烈的,小城市是游戏规则诡异的。大城市的繁华是与我无关的,小城市的市井是融不进去的。大城市是无房无车无男友的,小城市是住娘家骑自行车去相亲的。
淡淡的忧伤,薄薄的苦涩,轻轻的未来,飘渺轻摇,即便是未知的将来,带点危险、带点晃荡,但是因为年轻,所以也要去闯闯。一沉不变的生活是扼杀自己激情的力量,逃逸平静是件困难的事情,人有时候就是耽搁于惰性。
把妞泡在热水里,叫泡妞
很小时看的,那句“方便妞”记忆犹新
王竞的早期作品,和之后的3部作品在制作整体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但已经能看出他之后风格的雏形了。
“每天的生活都一样,你过着第一天的生活,就知道一辈子是什么样了。”片中的丁宝,分明能照见现在的你我,不论你是在魔都、帝都还是其他大都市。李亚鹏最好的电影!王竞导演值得关注!
龚蓓苾依然是亮点,多给她机会啊!
一切都那么自然,就是很好的评价
李亚鹏看起来就一副特2逼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