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魂女郎 更新: HD中字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主演: 薇诺娜·瑞德,安吉丽娜·朱莉,克里·杜瓦尔,布莱特妮·墨菲,伊丽莎白·莫斯,杰瑞德·莱托,杰弗里·塔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乌比·戈德堡,安吉拉·贝蒂斯,吉利安·阿美娜特,克莉丝汀·梅尔斯,乔安娜·科恩斯
类型: 电影 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年份: 1999
简介: 本片根据苏珊娜凯森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苏珊娜(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饰)本是正值花季的普通少女,却被诊断为“边缘精神错乱症”而送进了精神病院。虽然苏珊娜深陷现实世界的精神压力中饱受折磨,但在精神病院苏珊娜结识到了一群看似乖戾却不同寻常的新朋友。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莉莎(安吉丽娜·朱莉 Angel..详细 >
剧情介绍移魂女郎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苏珊娜凯森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苏珊娜(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饰)本是正值花季的普通少女,却被诊断为“边缘精神错乱症”而送进了精神病院。虽然苏珊娜深陷现实世界的精神压力中饱受折磨,但在精神病院苏珊娜结识到了一群看似乖戾却不同寻常的新朋友。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莉莎(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饰),带领患有说谎癖的乔治娜(克丽·杜瓦尔 Clea DuVall饰),对火深怀恐惧的珀丽(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饰),不能当着他人面进食的戴西(布莱特妮·墨菲 Brittany Murphy饰)等其他女孩,做出了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这令医院管理人员头痛不已。苏珊娜逐渐融入了女孩们的“秘密活动”中。这一次次离经叛道的疯狂冒险,使她踏上了一场寻找自我的精神之旅。 安吉丽娜·朱莉因本片荣获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2000)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
热播电视剧 最新电影 伦文叙老点柳先开 痞子遇到爱 猫咪不跳舞 无姓之人 死亡契约2006 铁达尼号沉没记 下 高度潜力第一季 罪案第六感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我在精神病院的那一年我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工作的前两年,都是一个“怪胎”,每一个阶段,我都经历过被全体同学孤立的日子,初四的时候因为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和我同桌,所以我自己一个人一张桌子,坐边上最前排,那时我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大学时候有位男生送我一本书——《为人 处事 交朋友》,我看着它的封面,转头把它扔进了垃圾箱。 大家会用很多词汇形容我,“特立独行”、“不正常”、“高冷”、“白天鹅”、“大人物”、“不同寻常”、“不懂事”、“乌鸦群里的凤凰”(讽刺口吻),因为缺乏共情能力,所以每一种形容,我都无法理解。我没觉得我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除了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一种约定俗成,比如我上课从来都迟到、喜欢的东西永远和别人不一样、从来不知道长幼尊卑、轻视任何一种他人对我的靠近和追求,同时,也从来不会换位思考。 我工作的时候,每位摄像都讨厌我,有一次有位摄像和我出去采访,回来我发现他只拍了7分钟的素材,他扛着机器,故意不开,一心要我难堪。我反映到领导那里,他说,“你觉得是他工作不到位,还是你活该?” 于是我辞掉了我的第一份工作,临走的时候,有位文艺导演突然悄悄找到我,跟我表白,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很怪”。我问他我哪里怪,他说“浑身上下都很怪”。我觉得这回答简直匪夷所思,我当机立断拒绝了他,我觉得他一定是个傻逼,当然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长得丑。 到我第二份工作的时候,经常加班,有一次我的上司喝醉了酒,说要陪我,办公室里就我们两个人,我说你走吧,我自己能行,他突然说,噗噗,你这么正常,却为什么非要去追寻那些离奇的不正常?我想了想,说“可能我哲学书和文艺电影看得太多。”他说那些都是些抓不住的虚无缥缈,切实的身边的幸福最重要,还是抓紧时间,去找一个体贴你的男生。就因为这次对话,我感觉我一下子爱上了他。 我希望我难过的时候,能够向他倾诉,有时候明显感觉出他的不耐烦,却总是忍不住,后来,在我又换工作的时候,为了制止自己,只好把他拉黑。很久之后,我翻看他的微博,心里会暗暗惊讶,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如此迷恋这样一个实际而虚伪的男人。 很感恩我运气还算不错,在我以后的人生中认识了老公和一些真诚的朋友,我终于慢慢回归“正常”,他们带给我安全感,终于消除了我对世界的惧怕。而还有一些人,她们或许不够幸运,于是,她们生活在了精神病院。 《移魂女郎》是那种被片名毁掉的电影,我个人给它改了个名字,叫做《我在精神病院的那一年》,这部电影根据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苏珊娜凯森的个人自传改编,讲述了她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一年,以及接触的形形色色的女精神病患者。 接受自己是个精神病患有多难,我想我和苏珊娜的想法一样,会感觉明明错的是全世界,而我们的灵魂,却要为这个世界的不合理秩序买单,我们想和一切对着干,而一切,都要以自我感受为先。 除了自己,我们看待世界,全凭喜好,我们是那么害怕不被接受,我们那么敏感,我们只好预先拒绝,我们看待他人,从来带着挑剔,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是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从来就不够“坚强”。 而或许,世界看待我们的眼光也错了,我们并不是“怪胎”和“另类”,我们只不过是一些“懒惰、任性的小姑娘”,我们不肯花心思去体察别人,我们希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眼中的样子。而总有一天,我们会成长,有人会说我们被磨平了棱角,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找到了幸福。
2 ) 《飞越疯人院》和《移魂女郎》两天连着先后看了《飞越疯人院》和《移魂女郎》,很巧都是psycho题材,一部男性一部女性,我觉得讲的一部是自由一部是自我。后者的名气虽说没有前者大,看完我个人的评分也是5⭐/4⭐,但是疯人院是已然上升到社会学模型的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发人深省的作品,不自由毋宁死,不用多说什么,看了就懂就会共鸣就会震撼。girls,interrupted却更强调其中每一个个体和自我,前者在激烈鞭笞常人社会中每一双存在误解的有色眼睛,后者却从psycho们的角度表达对自身的理解和对外界的质疑。论主题没有高低,论手法却有优劣。
单独说说看girls这部的一星差在哪,看到后面爆发矛盾的时候就突然变得很别扭,还在想难道是讲精分的片子,两个主角是第二人格在彼此撕裂么?不然这剧情等下什么走向?私以为这部应该是以“非主流人士”打破歧视获得尊重为主旨的深刻片子,不料却见女主最后被磨平了棱角,被“驯化”、得到“康复”,区别于其他的psycho成为了回归主流的榜样。这迷之自以为是的设定实在让人略感不适,看完才知道导演和原作的立场的确就是有偏差,导演作为正常人不管是有意无意,的确还是以所谓主流的优越感扼杀了原作的自我,边缘化了角色的人格,还要以救世主的姿态去给予救赎,我想这并不是原作的初心,原作想表达的实际是we are not psycho,即便冷暖自知苦甜自尝,只要我说我正常外人也是实在没什么好多管的,没有judge才是真正的平等,于是导演这一分寸感就有失妥当。
再说说演员,以前最早知道薇诺娜女神是德普的前女友,也是太美了,虽然这部是帅气,再搭配二十出头嚣张跋扈的安吉丽娜朱莉,CP感十足养眼了。leto老公戏份不多也算是多补了他一部片了。最后疯人院里的瑞秋护士真是尼玛给我近年来观影留下了最大的演员阴影……
3 ) 当阿司匹林成为阴影的流沙如果可以把电影比作影迷的圣经,那么《飞越疯人院》属父性暴虐的旧约,而《移魂女郎》为母性温煦的新约。不过电影不是所有人的圣经,而《移魂女郎》同阿《飞》一样诠释了神经--神经病人抑或精神病人的故事。你会不会毫无缘故的吞食一瓶阿司匹林,你会不会对现实生活感觉茫然无措,你会不会只要灵不要肉(抑或只要肉不要灵)。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着无意义的事情。在生命里面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或者就是生活本身。电影一旦上升到形而上的范畴之内,就在形上布满了十足的文艺味儿。《飞越疯人院》诠释的是一种彻底的绝望,而《移魂女郎》演绎的是一种变质的绝望。 精神边界的文艺转场影片伊始的几组蒙太奇的转场转出了影片的文艺调调,可惜这种天马行空般的剪辑并没有持续到影片结束。形式只是伪装,影片所包含的内容才是决定散发出的是恶臭还是馨香气味的关键。 亦步亦趋的女性电影或许因为角色性格的原因,安吉丽娜·朱莉在影片中有点粗枝大叶的感觉。而穿着七分裤的薇诺娜·瑞德则是灵气十足。女性电影并非只供女人观看的电影,亦非靠性来博取受众欢欣的电影。尽管影片里面涉及了性,却被隐匿得很干净。女人在胯下和唇间放纵,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寻找出口。这般光景的诞生必然有其原因。 庄生蝴蝶的冷暖世间无论是男人对于征兵的恐慌还是女人对于现实的迷茫,站在青春尾巴的人们显得忧心忡忡,惶惶不安的逃避了现实的渔网。无论是龟裂的脸庞下面是否藏匿着单纯的灵魂,无论叛逆的表情后面是否隐藏着伤痕累累的灵魂,无论正常的言行之后是否有着异常的灵魂,每个人都应给自己的灵魂披上一张狼皮抑或一张羊皮。因为,你总分不清哪是梦境,哪是现实。 现实世界是东风,虚幻梦境是西风,东风一向都是要压倒西风的。
4 ) 不要贴标签 边缘性人格障碍,本片女主被诊断出来的心理问题。 四年前,我第一次陷入情绪极度奔溃。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研究心理学。人格障碍,是属于永不可能改正的一种定了型的人格。我对比分析量表,曾经觉得自己就属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因它的不可治愈性质,我曾感到很无力。如今,2012年1月份,8月份,以及2013年1月至今,我又一次陷入了奔溃的困境。 从小到大,家人都说我是坏孩子 说我无可救药 都说我这种人以后会怎样怎样怎样。我的家人爱我,只是他们根本不会表达爱罢了。在他们的好意但是恶毒的咒骂中,我也养成了自卑的 自我厌恶的心理。在我情绪低落和状态糟糕的时候,负面黑暗的能量就很容易吞噬我。 女主在本片最后说: Crazy isn't being broken... ... or swallowing a dark secret. lt's you or me... ...amplified. lf you ever told a lie... ...and enjoyed it. lf you ever wished you could be a child forever. 这是本片给我启发最大的地方。 我真的无药可救?当然不是。 除了和家人相处 永远有问题外,我和其他人 和朋友们相处都很融洽。虽然我不是很会社交 虽然我不太会讲话 虽然我朋友不多。但是,交到的都是很知心的好朋友。 我黑暗吗? 当然也不是。 虽然我很容易把事情往最坏处想,很容易灰心丧气,很容易考虑到最可怕最阴暗的可能性。 可是,我却总是愿意相信 最善意的可能,最光明的一面。 为了抵御内心从小到大的无助感,我养成了正向思考的习惯。 世事永远有两面,敏感的我容易感知痛苦,另一面就是也很容易感知善意与快乐。 越是容易沉沦,那么走出去后的收获就会更大。 越是了解抑郁黑暗,那么就越容易心怀怜悯。 不要自我贴标签,这是一种偷懒的想法。 抑郁啊 焦虑啊 双向情感障碍啊 边缘性人格障碍啊。。。这些术语,不要随便往自己身上贴。 否则会自我认同,自我暗示,从而一步步真的变成那样子了。 我最大的问题,就是逃避。面临困难,对自己的没有信心,从而选择躲起来 躲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沉沦。可是,时间啊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随着年岁渐长,累计的问题越来越多,多到要把我压死了。 自杀 求死?其实根本就是不敢活,好好活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在沉沦的状态中,其实是很习惯的。即使知道这是要死的节奏,但是要离开这种温软糜烂舒适的状态,却真的很难。就像是吸毒者很难戒毒一样。 girl,interrupted. 被中断了的女孩。 我认识的女孩子们,大都优质着,她们一帆风顺的走在自己的成长路上。 对比她们,我已经停滞了很一阵子了。特别在二十出头的年纪,这个机会成本很大的时候。 对自己要求很高,我总是会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朋友们都走在了很前面,于是就会自暴自弃。 我讨厌看不起自己,完美主义就是问题所在。我对优秀女孩子们的喜爱,和对自己的厌恶,都是自我投射。大概是从小被辱骂惯了,导致我的价值观就是,优秀的 美好的 才值得被爱,糟糕的就不配被爱。 其实我知道,这是狭隘偏执的。 一切关系 可能都可以用投射和认同来解释。 无论客观真实情况如何,对待同一个我,如果我尊重自己 喜欢自己 满意自己,那么别人也会那么看待我;如果我讨厌自己 觉得自己不配被人爱,那么别人也会认同我。所以,别人冷酷亦或是温柔待我,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自己放低自己,那就怪不得别人看低你了。 不过,我深信一切的发生都是有意义的。每一次的失落沮丧痛苦,都是上天安排你 给你重生的机会。没有死亡又何来重新开始呢? 痛苦让我成了九流哲学家。这样其实也不错啊,毕竟困难越早经历 越刻骨越痛苦, 才能长记性,才能抵抗未来漫漫人生路上不可知的意外。 只要活着,耐心的慢慢的爬出井,不要盯着身下的无边的深邃的黑暗那会让人晕眩,而是要看着井口的温暖光明,那么 一定会走出来,走出黑暗的时刻。
1.精神疾病患者在封禁式病院不可以有化妆品,护工怕他们失手把含化学类元素物质吞咽,自然也不可能出现指甲油这些小玩意。而且他们哪有精力去化妆?波利从头到尾一直大浓妆。这合理吗。此外各种令人窒息的操作,不同疾病的人混住、男医生和女患者上床、卧室里的烤鸡、病院里养猫。作为类型片而非纪录片,导演没有认真考察就算了,可这些明目张胆的错误当观众傻子吗。说白了精神病院只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外壳,被导演借用了而已。
2.拍摄地位于病院,不是静安区小时代,来病院是治病的,上演什么生死不渝姐妹情谊?一哭二闹三上吊,还把一个小姐妹整死了。
3.从头至尾情绪满溢,镜头怼人脸各种正反打,妄图展现心理波动。然而人物弧光就是个屁,压根没建立起来。就说丽萨,横行霸道扇人耳光,大吼大叫恐吓他人就令人对她很反感了,拦住医生不让查房打扰女主、弹吉他安慰朋友等还有善良义气的意思;可后来对出院的姐妹雪上加霜将其逼到自杀还把钱拿走,无论怎么改过自新,都没有办法扭转她的罪恶形象。遑论最后女主出院她又撒泼又偷日记本,这是招恨的吗?一点人性没有。只是卖了个惨。卖惨就能赎回人命?
4.导演想表达什么?原生家庭伤害?姐妹情谊?不抛弃不放弃?热爱生活?自由的真谛?看到最后好像搅屎棍把他们搅和在一起,脑子里只剩下聒噪。
5.不要刻奇化心理疾病。疾病没有什么,不应夸大其词,也不应浪漫化处理,需要做的是祛魅、透明。女主所患应该是边缘性人格,这种疾病的特征是什么、为何发病、如何预防、如何恢复,泛泛而谈,甚至模糊化。又是天赋异禀啊,滥交啊,幻想啊,手没有骨头啊,到底是个啥病都没说明白。这样对于人们看待精神类疾病没有任何益处。
6.想到马思纯之前演过抑郁症的宣传短片,极其夸张,又哭又笑,引起不少抑郁症患者的愤怒,认为给这类群体抹黑。是这样的,抑郁症患者表面跟常人没什么不同,只是私下内里的撕裂和无法调和,没有必要这样去展现吧?就像这部电影。如果走娱乐向或者cult,没关系,怎么拍都行(史云梅耶《梦魇疯人院》更疯)。但走的是传记类,偏严肃,就不应该混淆视听。最恶心的,不只是混淆视听,完全是瞎拍一气。
7.一个科普:影片里胖胖的女患者在买冰淇淋脱口而出的薄荷几把,薄荷阴蒂。她所患应该是Tourtette综合症,特征是总想说Dirty talks而控制不住。具体可见《百年酒馆》,里面有位女客表现更明显。
该影片根据苏珊娜凯森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讲述女主角相似的人生经历,她曾一直被失眠所困扰,几近崩溃,并且也去看过心理医生的故事。1967年,19岁的Susanna Kaysen由于产生幻觉向医生求助,更严重的是她还和父母一位好朋友的丈夫有染。最后Susanna被诊断为患有“边缘人格错乱”,建议其住院修养一段时间。在Claymoore精神病院,Susanna结识了一群新朋友:患有说谎癖的Georgina,对火深怀恐惧的Polly,不能当着他人面进食的Daisy,最特别的是反社会人格的Lisa,她令医院管理人员头痛不已,对这群女孩影响甚大。在这样的环境下,Susanna是会康复呢,还是会象她的朋友一样变得更乖戾……
70 Angelina Jolie 尽显彪悍。影片故事性并不强,松散的叙事在缺少趣味时是很乏味的。Winona Ryder在疯人院中成长并找到了自我,其间的经历似乎还不足以强烈到让人顿悟。她的迷惘也好,边缘性人格也好,在影片中都只是幌子,她本人却以貌似最清醒的态度批判周围的一切。
这部片子给了我终生受益的启示
Mad world, mad time. 薇诺娜好美,朱莉演技真是绝赞。后来导演又找DuVall演了致命ID,真的太适合演突发癫狂女了。深井冰文艺女青年看此片真是自打脸。
薇诺娜令人震惊的美。
有点女性版《飞越疯人院》的感觉。安吉丽娜·朱莉凭借此前拿下奥斯卡、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配角。—— 创作背景:1967年,17岁的苏珊娜·凯森(Susanna Kaysen)因精神失控被送到精神病院达一年半之久,这段痛苦的心理历程后来被她写成了自传体小说《移魂女郎》,并于1993年出版。该小说出版后不久,薇诺娜·瑞德就读过这本小说,并深深地被其吸引。因为,薇诺娜·瑞德在19岁时深受失眠、焦虑的困扰,也到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同年,哥伦比亚公司买下了这部小说的拍摄权,薇诺娜·瑞德主动请缨要求出任女主角,并被获准以监制的身份制作该片,但选导演的工作并不顺利,一直到1999年,选中詹姆斯·曼高德执导该片,影片才顺利开拍。—— 先是<Que Sera Sera>,然后是<The End of the World>,两首让我惊喜的插曲。
我喜欢薇若娜,她纤细清纯美丽。片中朱丽强势,薇若娜纤弱,两人搭配非常协调,竟然有温馨的LES感觉。另:此片LETO同学也在……
薇诺那我爱你。
最爱薇诺娜,无人能及的中性美...!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被当作疯子的社会边缘人抱团取暖,有温馨也有冷酷无情。电影中途莫名放弃了玩得很好的插叙手法,略可惜。影片强烈的风格在中间、结尾等处又较遗憾地弱下来。安吉丽娜·朱莉不羁的神情、放纵的表演不仅吓跑了喵星人,也成功俘虏了观众的心。太难忘!获得小金人实至名归!
疯狂并不是因为曾经失败或咽下了什么黑暗的秘密,那只是自我被放大了。如果你从没有说谎并因此而快乐...如果你从没有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充满恐惧与疯狂的瞬间,没有过去和未来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片意识形态不正确,有点像《阿甘正传》。但其实也未必。60年代的年轻人都是疯子,他们(尤其是她们)需要规训从而重新进入象征界的秩序。与《飞越疯人院》最后男主角被切除脑子不同,女主角成功地接受了驯化,并且,到了70年代,大多数的疯子都出院成了正常人。没准这是种讽刺也未必
这世界本就一片狼藉我曾经疯狂过?或许吧。或许疯狂的是人生?发疯并不意味着崩溃,或是背负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是你我将情绪扩大化了。如你曾经撒谎,并乐在其中。如你曾盼望永远做个孩童。
Lisa没有疯,是太真,是看透了这世界,是自身太脆弱,于是戴一副不在乎的面具,抵抗世间纷扰,她需要人来爱她。哪一个疯狂的人不是脆弱呢?哪一个疯狂的人不是需要爱呢?
不管看多少遍Noni总是这么美...
三大主演,一个过气了,一个成仙了,一个归天了。
治愈系精神病院电影。60年代末的大时代背景被淡化了,从一个中产阶级富贵精神病的文艺女青年角度,还算诚恳地去描绘了一群社会边缘异类。但感觉治愈系总意味着某种妥协,好像按主旋律价值观看来,文艺的张力在于如何接受和生存于这个不正常的世界,反正太孬种了
我以为剧情会朝着《飞越疯人院》的方向发展,最后突然来了一个“心灵成长和励志”式的结尾,但还是很不错的。薇诺娜·瑞德太美。
用剃刀会痛,跳河又太潮湿,用盐酸会弄脏衣服,吃药会痉挛,枪不合法,上吊靠不住,瓦斯太臭,干脆还是偷生吧。
500年後再見薇諾娜瑞德,和朱莉在一部如此有意義探測瘋狂與真實的邊界,曾經看過一本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書,在看似瘋狂的背後,女主角在探尋自我,邊緣型人格也許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在朋友、自殺與治療中,矛盾地撕扯自我再小心翼翼拼湊起來,結合那個時代背景,若有似無地為垮掉的一代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