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花季少女安妮·弗兰克(艾丽·肯德里克 Ellie Kendrick饰)为躲避纳粹和家人一起藏匿于密室的生活记录。两年充满恐惧和迷惘的密室生活,让写日记成为了安妮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她认真的记录着这段辛酸岁月的种种苦痛和弥足珍贵的欢笑快乐,自由的只有她的思想。可不幸还是在两年后降临在了这个家庭,他们被送往集中营。坚强乐观的安妮和其他家人朋友都不幸遇难,只有她的父亲幸运逃生。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决定完成女儿的遗愿——将这本日记出版问世。安妮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安妮日记》记录下了在纳粹统治下,人民苦难的战时生活,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影片根据安妮·弗兰克同名自传体小说《安妮日子》改编。BBC邀请电影版《傲慢与偏见》编剧黛博拉·莫盖茨执笔,再次将这部作品搬上荧幕。
看完这部影片,最后定格的那一瞬间,心是纠起来的,一种无言的痛,让人有拍案而起的冲动……
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描写战争的场面,但却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和苦难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全部都源于那个时代,那个鲜活的生命、真切的生活体验吧。
看的是电影版的,我不太清楚这部在豆瓣上标为剧集的影片为什么我拿到的是部电影版,只知道它在我硬盘里躺了几年,而我居然没有找到字幕,也是无数机缘之下,长久的努力,才终于找到了一版翻译良好的字幕,在此感谢字幕无名的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二战,关于纳粹,关于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影视作品问世了,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那段人类悲痛的历史,但这部《安妮日记》无疑是一部另类的、很清新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清新,一位懵懂未化的少女,恰巧深刻地对比出那个时代的残酷……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它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光环四溢,也不是因为它像《美丽人生》那样撼人至深,只是因为它太真实与鲜活,当这样的真实和鲜活跃然于上时,你无法不直视摧毁她的、那残酷的一切……
喜欢它,是因为那谆谆的父亲,那坚韧的母亲,那为女儿争取最微不足道的一点权利时父亲形象所带的光晕……那刻骨铭心的、生命之美——消逝的、安娜的背影……
喜欢它,是因为那些在战火里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点燃一线希望,将爱传递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绽放的、善意的灵魂……
愿每一个灵魂都被温柔以待,愿残忍和血腥不再降临!
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关系,觉得没有早期同名的黑白片精彩。
BBC拍得东西质量都很高。 很想看小说了
电视剧剪辑的,显得有点凌乱,最后的一场戏很不错。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更让人悲伤的了。
悲剧的人生 但这就是现实 哭死了
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
不错
整个就是这个妹纸在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最感动的是第五集最后2分钟出字幕的时候。
To Anne!
被破门而入的最后5分钟让人窒息 看哭了。。不过为啥豆瓣上收的版是5集的啊…… 还有的呢还有的呢还有的呢
一切就此成了魔法,完整得展现。90%得还愿了我的所想,有华丽有阴暗,那些争执与矛盾真实得让我忘记一切。这不仅仅关于梦想,这是人生,是奇迹。两年,who will believe it. 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最后看见你走下楼梯,我还是哭得不能自已。
震撼我的是某种内在的激情。与之相比,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对战争片一直不感冒,但是经典名著例外,怎么改编都不会太离谱,何况是BBC乎
小女孩的幼稚和青春期的叛动。战争吃了那女孩。
看过很多版,但是第一次看完,因为压抑。无论如何,这,便是人类真实的灾难,以及灾难中真实的反应
看完《安妮日记》才明白为什么觉得《金陵13钗》只愿有四星,更好导演表达情绪都很克制,镜头台词配乐,绝不是以煽泪为目的,意图表达太明显反而露了骨,还是更喜欢克制冷静缓缓到来不乱激动的导演。《母亲》《天水围的夜与雾》都很不错,中立平淡的述说观者能各有立场各自思考而不是跟着导演的情绪。
“我不想像母亲那样,组建了家庭以后就被遗忘。”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本身更让人悲伤的了。因为他们已经坚持了那么久。有一天,你可能跌入痛苦的日子里,要挣脱那通向深渊的轨道,要活着,在黑暗中,仍然创造!
really touched even not in mood. that's not the sin of war, but a side of human nature.
说啥呢 啥也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