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2020年写的影评、、、
2019年王全安凭借《恐龙蛋》再次入围柏林电影节,在影片中不难发现他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擅长圆形叙事的一贯特征,但处于异国地域,他在被循环时间模式统治的蒙古国草原大胆地进行一场东方主义实践,不仅为我们讲述异国草原上的生育神话,也指涉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心理,其间更彰显了自己的生命观和爱情观。
2007到2012年间,王全安凭借《图雅的婚事》《团圆》《白鹿原》多次斩获柏林电影节奖项,可谓是柏林电影节的“宠儿”,然而在沉寂七年后,王全安辗转至蒙古,全部使用蒙古国演员制作新影片《恐龙蛋》,并以代表蒙古国的身份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对于这“被时光夺走七年”和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影片,他给出了套路性的回答,解释说这些年对于拍电影没兴趣,之所以拍《恐龙蛋》,是想借此机会向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告别。
事实上,《恐龙蛋》是在《图雅的婚事》后,王全安再次回到他一再凝视的蒙古草原的创作实践。广袤的地域场景、女性生存状态 、圆形叙事不过是信手拈来,然而在蒙古国这个对他来说更加“自由”的地域, 摆脱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限制,过滤掉不良影响的深切考量,导演无论在叙事还是主题表达上都显得更加勇敢。凶杀悬疑元素的融入,给平淡的叙事撩起微微波澜,而在主题上借由草原生育神话的讲述更是传达了自己固守的生命、爱情观。
一、广袤草原上缺失的面孔与情感
影片开始于一个近三分钟的长镜头,从警车里警察固定且单一的视角中我们只能看到昏黄灯光下影影绰绰的枯草,直到一具裸露女尸出现在画面中央后,全景、大全景相互交替,其间广袤的草原开始充斥着视野,而在这一望无际广阔空间中,警察、女尸、牧民、牛羊显得更加渺小。即使有些中近景,暧昧昏暗的光影,臃肿繁复的服饰,演员有意无意地背对镜头,都使得他们的动作、面孔在广袤的空间中,变得难以辨识。德勒兹在《电影1:运动-影像》一书中提出“动情-影像就是特写,而特写就是容貌”,指出面孔和特写镜头作为一种“情感影像”,暗含不动声色的悬念,凸显人物的运动趋向。而在《恐龙蛋》中,特写的缺失,面孔的隐匿一方面使得观众无法感知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指向草原上情感的匮乏,另一方面模糊了人物关系和行为动机,有力叙事动力的缺席使得叙事显得异常平静,草原上的人与事物似乎被抽象成一个个黑色的符号,演绎着草原上的生育神话。
然而在通篇大全景的平静叙事中,两场主要依托中景的情欲戏,尤其是女牧民和小警察之间更彰显了生命的动力。在小警察与女牧民的情欲戏中,夜晚、篝火和草原狼营造暖色调的、野性的暧昧氛围,女牧民的主动挑逗、小警察的青涩回应使得富有原始冲动的情欲伴随着肢体摩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酵,流转。而刚为牛崽接生的女牧民与男牧民的情欲戏始终笼罩在生育的阴影之下,男牧民执着地再造一个恐龙蛋,不然他就无法和女牧民一起生活,得知女牧民怀孕后他的反应是开心地与她“再造几个恐龙蛋”,然而从女牧民的表情中我们看不到太多的欣喜或是抗拒,也无法感知到强烈的的欲望和情感的在场。
二、圆形叙事中时间与宿命
圆形叙事结构也是王全安电影的一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女性命运宿命式的回环与重复。“如果说,《月蚀》和《纺织姑娘》是以女性的死亡来建构主体叙事的话,那么,《惊蛰》和《图雅的婚事》则是以生命的片段,具体而言是女性的“婚事”来构成其“圆形叙事”的基本形态”,然而《恐龙蛋》的环形叙事更为隐秘且深刻,那是时间和宿命双重意义上的循环。
“循环时间已经统治着游牧人口的体验,因为他们发现在他们旅程的每个时刻都是同一状况的再三呈现。”通过片头坐着警车的长镜头,王全安将观众带领至被循环时间模式支配的草原,随着牧民一起游荡。为了匹配游牧民族的时间感,王全安有意地放慢电影的节奏,在交替的全景、大全景草原影像中,三分法的构图几乎很少变动,加上缺少垂直方向的调度,水平方向移动中几乎没有差别的景色赋予草原空间封闭性的质感,其间符号似的生物漫游可以说只是动的形式,空间内部的封闭静态与长久不变才是根本。而草原上的生育神话——男牧民对制造恐龙蛋执着,其实源于整个民族对生育的狂热,只有不断地繁衍生息,种族不会才不会像恐龙一样走向灭绝,生命才能彰显其永生的意义。
然而伴随着产生于循环时间的不朽,是女性陷入情感失落的循环与宿命。爱上其他人后惨遭情人杀害的裸体女尸、为了报复深爱的男人嫁给老警察的妻子、怀了小警察孩子却选择嫁给男牧民的女牧民,这三组形人物之间情感联系呈现聚合性相似的同时,也呈现成圆形的倾向,似乎女牧民此后的命运走向已然在其他两组事件中显示出来。生育对于种族繁衍来说是伟大的神话,但是于个人而言,以情爱为表征的生育,其实是生命的悲剧。
三、挣扎在生育与爱情中的女性
细数王全安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始终偏爱女性,以平等的视角关照女性的生存状态,可是即使这些女性比男性富有力量与智慧,仍会在各种各样的人生境遇中面临身体 / 精神分裂的选择,最终陷入情感与欲望的失落之中。而在草原上,身体/精神、生养/爱情、现实/自我之间的对立更为明显,似乎在草原上很难存在两情相悦的爱情,更多的是相互生活的便利。《图雅的婚事》中,面对放弃所爱的丈夫和再嫁以便养育家庭的难题,图雅最终屈服于现实,但带夫出嫁是她对于情感的执着。而在《恐龙蛋》中王全安借助恐龙蛋这个意象探讨种族繁衍的文化议题,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繁衍的男牧民,由于和女牧民没有孩子便始终认为他们无法在一起,而对于女木民来说,男牧民相比小警察,她显然更喜欢后者,然而意外的怀孕使得女牧民最终选择委身于男牧民。她坐在摩托车后座,迎着夜晚萧瑟冷风对男牧民说道,“是什么让那些相爱的恐龙消失的,你不会知道的,那才是真爱。”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却控诉了男牧民生育至上的观点,也透露了导演一直坚的生命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是欢愉和爱。
总结
王全安在国内进行电影制作实有限制,似乎去蒙古国拍摄也是曲线救国的不得已为之,但实际上对他而言这个“不得已的选择”反到给予他另一个维度的自由,拍摄《图雅的婚事》时,他在采访中表示当初选择蒙古族背景是因为“如果选择汉族的环境,我觉得我没有力量突破一些东西,会背离我对人性的认同,会显得图雅这个人太特立独行了,而削弱了对于生命力的感觉。”因此《恐龙蛋》虽然发生在蒙古国这片异域中,但指涉的正是中国的深层文化心理。而王全安所谓的人性和生命力,于他而言一直都是爱情与欲望,所有与爱欲对立的那一面都是反人性与反生命力的。所以在《恐龙蛋》中他还是为七年前的行为做出了辩解,其中真实度还是存在的,毕竟现实生活中他的电影创作几乎都是基于爱情的力量,只是对于这样的解释,怕是国内的观众们还是会觉得他“太特立独行”了。
恐龙是千万年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它们有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欲。
它们的肉体消遁了,但那硕大无朋的欲,结晶在它们的蛋中,一有机会,就露出来给人观摩。
正如那个牧羊女所说的,我们是恐龙的后裔,那庞然的欲就在我们体内流淌着。不管你是否检视过它的存在。
王全安是一个欲望的洞窟雕刻家,只是在当代,它不再用刀或凿,而是扛起一台长着精密复眼的摄影机,去复写、再现我们的欲望,那些最爱诲淫的中国人不去直视的原始生命力,却是他最酷爱的主题。作为一个敢于实践这些的诚实的男人,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超标代价。
这是沉潜以后的一次个人风格的上扬,幕后的艰辛或许不足以对外人道,但台面上的升华值得进行一次对版的赞美。
我热爱这次尝试。让我看到了一个比起点处更回归自我深处的王全安,一个被剥夺了创作权的中国导演。他关心的题目和他的个人风格,无论优劣,到目前为止还是独一份的。撕开中国人虚假的面子,凝望欲望的人并不低劣。
这实在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爱欲”的故事,也将一切情感剔除,整体的叙事都汇流向一个预先设定的神话。敢于简约的人,一定将全付的能量用在了表达的形式上。过去的他总是有一点旧式的人文主义的煽情和内容至上,从讲台湾老兵寻亲的《团圆》到患癌女工的《纺织姑娘》再到蒙古族女人携夫再嫁的《图雅的婚事》,人这个存在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太放在了太前面。在《恐龙蛋》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形式主义的王全安。
在广袤无际的蒙古草原上,一男、一女、一无名女尸、一挡风的骆驼、一堆燃烧的篝火、一匹在角落处眈眈的觅食母狼,在性欲的撩拨与死亡的阴翳下,共同聚合起一次野合的张力。这是这部电影所关心的事,我们的欲望,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人生。王全安用了极其复杂多变的视听手段去呈现这一个高潮段落,先是从骆驼背后做透明人的“窥视”,在风中噼剥摇摆的篝火,在酒精的催发下渐入佳境的陌生男女,用升格镜头放慢的做爱与呻吟,在年轻的警察射精以后,一个超级的女性抑或说一个蒙古的创世女神诞生了,她站起来举枪射击野狼,解决了草原人民每日的死亡威胁,这种危险即使在他们做爱时都在身边发出野兽的低吼。王全安用一个超级长的慢动作来呈现这次壮举,也将他一贯的女性崇拜表露无遗。女人是拯救者和爱欲的启蒙,男人成为了被保护和启迪的对象。 在这一晚,一个男孩成为了男人。
对于繁殖崇拜的神话建构不只局限在这一点,它散落在整部影片的细节中。奥吉尔反复对牧羊女说:“你要找个男人,再给他生个孩子”、“你再不嫁人,我都数不清你多少岁了”,还有他偷来送给她的那颗恐龙蛋化石,共同指向了一个有关生育的悠远寓言。其实,片中所有人都是这种人类原欲的缠斗者。不只是牧羊女—奥吉尔—年轻的警察—乌兰巴托女郎这一组四角关系,在台词的提示下,我们也得知了无名女尸的秘密,这是一次争风吃醋引发的暴力的结局。快退休的老警察和他的妻子也是一样被这种人类的永恒欲望奴役,“嫁给我是为了报复一个抛弃她的男人”。在活着的有效爱欲中,无人是自由的,除非他不爱这惊人的快乐。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还是它的静默的美学,一种回到原始绘画的冲动,一种在洞穴里举着蜡烛浏览壁画的惊诧。创作者扩展了对大自然的信任——他相信那种生发的力量——以摄影机的官能记载蒙古大草原的壮美。在该片中,宽银幕的静物式构图、延时摄影缔造的斗转星移的神话感、一种后现代的极简主义,共同凝结成一个原欲的奇异世界。
在电影本体的探索上,受挫的王全安进行了全新的出发。从纪录片式的急速变焦,压迫式地将我们的目光推向凶案现场,这样的一种暴君式的推搡。然而到了女性的方面,却走向一种含蓄与尊重,在牧羊女在帐篷里换衣和法医解剖女尸对照镜头时,焦点故意地模糊起来。这是一种“道德的模糊”,或是一个男性的女性主义者的模糊。但是,王全安的世界还是酷烈的,他既相信人性的柔情,但更相信大自然的残酷。在奥吉尔宰羊的那个场景,镜头就这样明明白白地见证了一个无辜生灵的受难。在这里,没有那种模糊,仿佛在提示着人类并不是法外的豁免者。在欲望的道场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羊或女一样的受害者。我们身处无情的裁判之中,艺术的美化只能是一次自欺。但是他不是悲观的,不然不会安排奥吉尔接生牛犊那场戏,生命是一场奇迹。爱与死后,还有复生。然后,循环无休。
这部影片的内核是一桩凶杀案引发的情欲故事,虽然它的外表是艺术片的,但是认真一想内核还是类型片的。比如快退休的老警察与年轻的实习警察一起调查一件悬案这种警侦片常俗的设定,再加上一点多角恋的爱情纠葛。只是它最终还是抽离了一切社会现实意义,既不批判,也不辩驳,只专心致志要讲一个原欲的神话。它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一些很明确的缺陷也到了不能忽视的地步,归根结底还是那些失于直露的表达。比如,奥吉尔骑摩托车载牧羊女从草原上返回时,这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女人竟然在后座上说出“恐龙蛋为什么还在?是因为真爱”这种有哲理的话(而且,真爱这个词儿放在这不知为何有一点莫名的好笑)。还有,奥吉尔与牧羊女做爱的结尾处,那些突兀的祭祀呓语。影如其人,粗犷的西北汉子王全安导演,贵在坦诚,但在某些时刻也着实走过了头。
但是,我依然想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谨代表我个人申请他的回归。在看这部影片前其实还看了那部大名鼎鼎的《列夫·朗道:娜塔莎》,看完前一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不干涉人民的性生活,是政治的最低美德。
这句话,想同样献给王全安先生。
情感是一种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它的特点就是飘忽不定,有的人抓住了之后,就觉得非常幸运,因为很少有十全十美的的感情,有的人现在没有抓住。
因此,就会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会不断地引导着他向着自己所向往的情感启程。
后来也许会抓住,也许不会,那又怎样呢?大多数时候,正因为这种捉摸不透,才有意义,一旦你琢磨透了之后,顿觉索然无味。有期待的明天才是最好的明天,要不然为何很多人会觉得今天无聊呢。
王全安沉寂了好久之后,终于出来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挺有意思,讨论的问题也能解决大多数人疑问。可见,好的导演虽然之前犯过错误,但是终究还是有才华的。
功和过要分开看。错误不可原谅,但才华也不会被否认。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就是他才华的展现,不过内容稍显空洞。本片叫做《恐龙蛋》。
蒙古国没有海,更没有海军,但是总有人想要找到自己的海。一个18岁的小警察参与侦破一起谋杀案。他留下来一个人看守尸体,因为太冷的缘故,警察们邀请来了附近独居的牧羊女帮忙。
小警察在与牧羊女相处的一夜之间,两个人发生了关系。后来牧羊女怀孕,小警察说出来了一个恐龙蛋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线非常的简单,但是简单的主线之下,却包含着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牧羊女与小警察的情感,牧羊女与牧羊男的情感,小警察与实习生的情感,谋杀案中的女子与案犯之间的情感以及老警察夫妻之间的情感等等。
本片的故事虽然一般,但是本片的摄影绝对是一道亮点。作为一部文艺片,如果不能用故事取胜,那么摄影绝对是一个可以加分的属性,本片的摄影以及构图都非常的棒。
没有特别突出的色彩,但是却在构图上有着别具一格的清新风格。不觉让观众心旷神怡。随便截取一帧,都可以作为壁纸桌面。这无疑是摄影本身的魅力。但本片的内核探讨的仍然是情感问题,因此,我们对于片中的情感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说牧羊女与小警察。牧羊女对于情感的处理,基本上是本片中最大的一个主线了。她对于情感是有所追求的,因为有追求,所以才能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的时候,选择了远离人群一个人生活。这种宁缺毋滥的精神值得钦佩,然而她并不是一个有着高尚追求的人。
一旦脱离人群就容易对于外界新鲜事物有更大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就集中体现在对于小警察的另眼相看上了。在酒精的催化下,看似两个人发生了关系,其实这是牧羊女自己设计的情节。小警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新鲜的总是最刺激的。
而小警察对于牧羊女也是一种新鲜感。他坦言自己对于喜欢的女人是不敢多看一眼的,然而在牧羊女身上就没有这样。他跟她相处起来很融洽,因此,对于小警察而言,牧羊女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或许不包含情感。
对于牧羊女和牧羊男来说,两个人最后的结合或者仅仅是一种目的的使然。牧羊男虽然说自己喜欢了很久,但是究竟真的是喜欢,还是一种标榜着目的的自我感动。后来的一幕也给出了答案。他和那个犯罪嫌疑人并无二致。
人们总是打着情感的名义去做一些事情,然而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情感,而是仅仅因为一些兽性。就比如说原始欲望的积累下,牧羊女认为小警察是一个全新的“人”,新鲜刺激。
小警察也这样认为,当他将自己的想法施加在牧羊女身上的时候,实习生自然不入他法眼。而将牧羊女标榜为自己毕生追求对象的牧羊男可能已经结婚了,然而结婚后,欲望并没有熄灭,反而是更甚了。
在某种场合之下,这种欲望是容易爆发的。这点就跟犯罪分子对自己女友施暴是一样的。而没有欲望的老警察的生活看似很美满,其实只是一种假象,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的结合只是为了报复一个男的。然而这种建立在没有感情上的婚姻,反而挺稳固的。
直到退休,老警察也愿意多陪自己的妻子,而不是因为没有情感直接与妻子反目。
这就更加引人深思了。情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搞得明白的人会变得糊涂,不明白的人反而会过得更好云云。如果将情感放归到原始社会,我们将面临什么呢?最原始的欲望的催生原因,并不是情感,而仅仅是兽性,就如同小羊出生,孤狼觅食一样。
那么这样来说,情感还有什么意义吗?或许没有吧,或许我们所崇尚的一切都是虚假。
……
你好,再见
情欲的本能在光影中摇曳 来回往返的摩托声 一半是情义 一半是欲望 牧羊女的枪猎杀了母狼 也捕获了小民警涉世未深的悸动 天地一线的蒙古草原 生 死不再对立 生 带着血污的舐犊情深 死 温暖斜阳里飘着肉香的身体 生死在这里流转 爱恨在心中发芽 乌兰巴托的火车带走了乡镇小伙的期盼 手指上的婚戒吞进肚里才对得起爱的箴言 愁 是香烟弥漫的车厢 欲 是摇晃矿灯处的呻吟 不敢说爱 不能谈爱 不知是爱 绚烂是深夜的烟火 绽放过但也终究消失于天际 一切都如昨日 一切都将归于尘土 一切都在黎明的草原
1. 开始调大远景,尽量克制和客观
2. 灭绝的恐龙和恐龙蛋 被宰割的羊和床上的两只羊犊 半夜会勾头回来的母狼 生产的母牛
都和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动物身上,性就是爱吗?
3. 骆驼背后的取暖 火光和骆驼的低语。一炮过后的枪响,猛
4. 性对于人来说到底是什么?千古之谜。
5. 不论有了爱还是性,都还是会寂寞。
北京你早里,换了三个男人的艾红; 白鹿原里,睡了三个男人的田小娥。
王全安可能很想大声喊出的一句话:女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哈哈哈哈
@Berlinale 公众首映场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谈一谈我的理解。电影通过将多个和爱有关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示了现实与爱情的冲突,也让我们思考:爱情对一个人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该是怎样的?
五个交织的爱情故事
1.女牧民和男牧民:男牧民追求女牧民多年,女牧民有困难也总是第一个想到男牧民,但当男牧民多次试探性地告诉她,她需要有一个男人时,她却一直拒绝着男牧民。因为男牧民并不是女牧民喜欢的类型,从女牧民和小警察的对话“男人应该像动物一样”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男牧民不是她想象钟的完美对象。
2.女牧民和小警察:其实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女牧民对小警察应该是有一种新鲜感,因为他是多年独居遇到的除了男牧民外的第一个男人。同样的,女牧民也是小警察遇到的第一个能正常相处的女性,因为聊天时小警察说到自己很害羞,不敢看女生。而两人在一起,彼此都会很舒适,很自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警察送别女实习生时却表现木讷。我相信小警察是对女牧民有感情的,从警车经过女牧民时的抽烟、大家逗女实习生时屋内抽烟等细节可以看出,抽烟是女牧民教会的,可以看成是两人的一种联系,两人爱的载体。最后女牧民怀孕后,小警察不再出现,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小警察是否还爱着女牧民,他得知女牧民怀了他的孩子后会怎么想,他是否会去找女实习生?
3.小警察和女实习生:小警察对女实习生没有太多兴趣,然而女实习生离别前夜和小警察放烟花很开心,以及离别时要求男生之后去乌兰巴托找她见她,至少在这段关系里,女实习生爱的更多。
4.年长警官和他的妻子:这是在警官和解剖医生聊天时说到的,说某个晚上他的老婆告诉他,曾经喜欢的人是别人。解剖医生安慰道:“这没什么影响啊,反正你们已经生活了这么多年了。”可是发现陪伴多年的伴侣爱的人不是自己,这该是怎样一种悲哀与心痛。
5.草原上的女尸体和嫌疑人:女尸体是他的女朋友,嫌疑人杀死女子的原因是:女子的戒指刻着别人的名字,并且宁愿吞掉也不给他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男牧民得知女牧民怀孕时毫不在意,说:那就让我们生更多孩子吧,最终推倒女牧民。
除此之外,有个镜头是吃苹果,当时男牧民左手无名指戴了戒指,这个镜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让人不得不注意到手上的戒指,无名指的戒指是订婚或结婚的意思,可男牧民表白时对女牧民说,从未喜欢过其他任何人,只喜欢她。我有2种看法,第一个是男牧民为了提醒自己,怕自己爱上了别人,也是提醒别的女孩子,他有了爱人;第二个是男牧民真的就已结婚,进一步凸显爱情的悲哀。
女牧民为什么脱离群体?
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似乎并不存在真正两情相悦的爱情,更多的是为了彼此生活的便利。然而这和女主的爱情观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嫁给一个不是自己真正爱的人,还不如一个人生活,基于此种想法,女主搬到离邻居们100公里远的地方独自居住,以致男牧民每次见她都要骑很久的摩托。
考虑到种种因素,最后一幕,女主屈服于现实,接受了男牧民的表白。
就这样恐龙灭绝了,女牧民对爱情的探索停止了。然后女牧民肚子里的孩子,也被称作恐龙蛋,将开始新一轮探索。
亮点:
1、作为文艺片,其中穿插有一些笑点,让观众不至于在缓慢的节奏里睡着。
2、场景构图很美,天空、白云、草原。除此之外,杀羊、为牛接生、与狼搏击等更增添一份真实感。见惯了城市高楼大厦的人很难不喜欢这种带有一点野性的自然风光。
3、对爱情的讨论。对自然哲学的讨论。(比如腐烂的尸体滋养了草,养育了牛羊,最后又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比如恐龙灭绝迎来人类,很多年后,人类灭绝,恐龙接替我们,循环往复)
要能大银幕看,或许会更好一些。
谁能想到王全安在这样一片干燥寒冷的草原上,竟埋藏了一段如王家卫内核般炙热潮湿的爱情往事,邂逅-留情-漂泊-守信,相伴有时,往来无期。全片仅有的主观视角出现在年轻警察在车里望向窗外女牧民的瞬间,是告别是留恋也是逃离,这一瞬预示着他终于从被窥探与保护的客体成为被唤醒爱欲的主体。难忘停尸间经诊所走廊通向户外的那一镜,屋内是已死去的,门口是即将死去的(已经老去的),处于二者之间的是正在爱着的,他所爱的女人在屋外,而在遥远的草原上还有另一个已不再相信爱的女人。正如警官被遗留在草原上时手机里响起的音乐,旷野中微弱的声响忽然变大,当歌声在心里响起的刹那,我们才能说服自己,不管爱与不爱,生活都将继续。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勉强能拉到三星吧,只留前35分钟会是个相当不错的短片,第二幕看不太出来有什么意义感觉是为了凑时间,第三幕倒是有些比较有意思的处理,不过恐龙-恐龙蛋这个道理说得实在是太硬了。摄影这次换了年轻摄影师Aymerick Pilarski,除掉一场戏比较莫名其妙之外都挺不错。
#Berlinale 完全集中德意志人民的G点啊:蒙古 大草原 牛羊骆驼牛犊出生 呼麦金属 烈酒 探照灯做爱等等
摄影大赞,部分段落竟然有了王家卫的味道。男女两种视角的叙述和转换,对性别与欲望的解构有点新意。点题过于生硬,结尾部分动物生崽和黑暗中探照灯做爱戏份处理不俗。最佳导演奖有希望。
烟、酒、枪、狼、女尸、青年、牧民、警察、做爱、杀戮、出生与死亡。这些元素有且只有寒冷无比、方圆百里无人的蒙古草原才能真切而毫不做作地集合、发酵成纯粹简单的故事。只有这里才能激发人类骨髓里动物般质朴的生存本能。手持摄影粗糙晃动,全片无一特写镜头,主要是中远景,即使近景也营造出窥视感。非职业原生态牧民演员自然地在镜头前流露出最真实、鲜活、生猛的状态,那就是活得剽悍潇洒而自由的他们自己,无法掩饰更不需粉饰。至于上升到恐龙蛋的意向、人类与恐龙的自然轮回,与之相比反倒逊色。
在蒙古广袤的草原上,几乎就是天然关于「生命」/ 「生殖」与繁衍的故事,化石/残骸只是另一种传承给后人的证据,因此故事中两段交媾桥段显得如同祭祀般庄重,也印证了大部分时间下个体孤独却不悲伤的处境——因为始终有繁衍的渠道。
3.非常厉害的十八禁寓言。远景构图拍摄草原的壮美以强化自然环境(尤其是远景拍摄草原、高原和戈壁、沙漠地形,是最能展现神性和天道的元素);稚拙的剪接又突显出类似“等待戈多”那般的荒诞感;在文本上,它巧妙的把女人比喻成恐龙,怀孕比作恐龙蛋,性交便成了文明进化的象征和隐喻,使整个故事显得原始又粗犷,而如此将女性动物化的背后,恰恰又有一点对男权反讽的意思。《恐龙蛋》是王全安对以前作品(《图雅的婚事》和《白鹿原》等)作者性的延续,却又比以往沉淀了更虚无的关于宏大话题的追问和思考。尽管它如此别致,我不认为它和蒙古现实生活的距离是近的,它依旧匠气太重,现实感是极度缺乏的。
对于蒙古和原始,做作、肤浅和奇情景观。最令人失望是完全可能精致的调度和影像,也极度局促和烂俗。
故事情节:发现尸体,一男与一女守护尸体并嘿咻,此女怀孕,另一男与此女为牛接生并嘿咻。
背景除了美还是美 别人追逐太阳追逐风筝 而我追逐草原追逐云朵追逐辽阔
#Berlinale2019# 长焦镜头让草原变成了实验小剧场,等待,跋涉,都没什么意义。如果在牧羊女人看见飞机,两个路灯亮(孕棒两条线)那里结束,还算有点现代性和开放性。后面半小时完全是胡言乱语。
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旁观的视角,只有了了几处的关系镜头,很好的点到了导演的用意,难得的是王全安处处都用的的这么简洁有效。不管是love me tender,烟花,还是演奏给女警察的曲子,包括女人和恐龙蛋等等,导演思路清晰的将这些功能性的元素散落到整体的布局里,有效的构建起一个暗藏的故事结构,表面上却是看似非常松散的牧民日常,大量的生活细节和草原风光,难的背后的情绪流动。在创作上能走这么远的,某种程度上,让人想到田壮壮的当年那部【盗马贼】。
炮打到了大草原,可还行。
不知道是不是蒙古国的关系,摄影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在拍摄。原本以为“恐龙蛋”只是外号为恐龙的女人怀了孩子,可真的出现了恐龙蛋化石这个事物,却有点破功,只用于阐述了“没有蛋,即便他们相爱,他们也会消失”这个概念。说明怀孕对女主来说是重要的。看上去淳朴单纯的蒙古人民,其实也没有那么单纯。是女主主动勾引的小警察,离家前把内衣都脱了。青梅竹马男手上有婚戒,他已婚,他一直在劝女主找男人,而每一次女主打电话叫他帮忙他都会马上过来,酬劳可能就是性。送恐龙蛋时,男主说“要是我们的两个小孩能活下来就太好了。”他们俩是有过孩子的,女主在医院回头看了眼打胎机械,可能之前是做了人流。女主坐在男主的摩托车上说,是真爱才让那些恐龙蛋没有消失的。他们之间不是真爱,所以有两个小孩消失了。
蒙古草原上的奇特风情——狼、骆驼、羊群、孤独、荒凉、野战、旷野落日......
多有爱欲将人降级为动物 鲜有将动物升级为人 我刮目相看
比[图雅]差了三个[白鹿原]吧,想学[小亚细亚往事]结果只学到了中远景和空镜头。中途就开始点题恐龙蛋感觉设计感很重,不敢想象蒙古牧民会如此文艺聊恐龙灭绝,摄影过曝和慢速感觉是没钱和拖时间的体现,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笑场。只有最后一个戴着探照灯做爱镜头勉强拉回三星。
摄影 声音制作 害羞(万万没想到
室外摄影绝美,天色如琉璃一般嵌在草原上,光亮暧昧的层次特别迷人。在这个趋向原始、回归兽性却又简朴纯粹的电影里,有一幕格外奇妙——幕天席地,冷冽气候攻不破篝火与骆驼,覆了旧布的女尸在近旁,少年向女人拱出了自己的第一次。中段有些淡然,人、恐龙与恐龙蛋的谈论反倒跳脱,到后面苍茫的欲望与邋遢的圣洁,才扯回另一种震颤。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