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鳄鱼胚胎、星云、犹他州的峡谷和木卫三;第一缕生命的信号、细菌、细胞起源、初恋感觉、意识诞生、人类进化、生与死——本片将带你走过漫长时间之旅,从宇宙的诞生到最终灭亡。
情枭的黎明凤凰街风雨风骚律师第三季太极宗师之太极门恭喜发财之谈钱说爱穿梭阴阳间白蛇2:青蛇劫起夜幕下的黄色幽灵初音岛III女人如花少狼 第六季年轻一代第四季自由之路盲少爷的小女仆爱情盲选:日本篇灵能百分百 II女士复仇国语飞女正传1992探案拍档第四季他还年轻银线号大血案火海营救秘密图纸1965大事件(粤语版)岸边露伴 卢浮宫之行同根生(粤语版)罗斯玛丽的杀手侠骨丹心盲女剑无秩序青春土耳其人一定很疯狂2:蓝色家园绝密使命A级优等生下海记毕业旅行笑翻天我心所愿007之声亡者归来第一季奥菲斯恋歌鼠疫屠城逐梦自行车W的悲剧1984淮南子-宇宙
跟随着酷炫的满屏的特效开始于一阵洪荒。然后就是海洋的世界,生命的爆发。主要是动物的进展。好像没怎么涉及到植物的进展。要是能在右上角贴上时间流逝的标签可能会更好一点。中间是恐龙的灭绝,一切重新开始。最后是生命的重新的蓬勃,和智人的崛起。最后是宇宙的洪荒又重新吞噬这一切。尤其是人的崛起的时候的音乐慷慨激昂。加上雷神姐姐的掷地有声的配音感觉非常的爽。每一幕都可以做壁纸,真的不虚。不是新海诚那种萌萌的,而是那种荒茫茁壮的感觉。中间还穿插了几段比较潦草的纪实一般的镜头主要是人类庆祝节日,遭遇战争和信仰等角度。一遍遍深化整个的写实的角度。整个口吻都是在叩问这个世界的母亲,为什么把我创造出来。直到问题变成为什么我如此深爱着这个母亲。最后到跟随着母亲一起看尽无穷无尽的沧海桑田终于不再有任何问题了。是对这荒茫的大千世界对永恒的不止不休对光芒的无边无际的非常厉害的赞歌。
泰伦斯·马力克是近年来比较受争议的一位导演,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少数偏爱的能不吝赞美的捧上天,利用各种高深专业的分析和解构来努力提升观众的感知美学和欣赏水平,多数不买账的也能提出一百种理由来加以批评,吐槽主要集中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从《生命之树》到《圣杯骑士》,主题看似十分的宏大、晦涩和艰深,欲通过一种架空的形式化叙事手法来加以高级表现,给人一种雾里看花般的迷惑和空乏感,难以摸清其中的门路和意指,看过后有种道行修的不够高、难以望其项背的感觉。
马力克近年来越来越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干脆撒开了手来拍,这位哲学大拿貌似不是要让观众醍醐灌顶而是要将曲高和寡进行到底,成了一个远离主流和颠覆传统的透着顶尖范儿的导演,形成了一种马力克式的独特体系和镜头语言,就像一个完全搞不懂是什么玩意的莫名深刻的东西,用无比华丽高端且极具艺术形式感的外包装将其美化,可以说在电影院看马力克近年来侧重意识和虚化的作品,感官体验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毕竟美轮美奂的摄影和悦耳绝妙的配乐一直还保持在一个高水准的位置,至少能少打瞌睡。
新作《时间之旅》力证了马力克的那套风格相较电影更适合于纪录片,是个明智的选择,这片可以说是近年来马力克作品特色的集大成之作,依旧是碎片化的衔接和展现,恢弘大气的精致摄影,肃穆空灵的动人配乐,像唱诗班在浅吟低唱,具有一定的神圣感,能听到管风琴的伴奏,还有一些歌剧的成分,有点想到了普瑞斯纳,而在电影中一般难以撼动主要地位的剧情,到纪录片里则可以合理的放低姿态,甚至完全摒弃,而马力克在电影领域似乎找到了如何在观众和执行自我理念间的平衡点,那就是靠演员的豪华阵容来吸引眼球(有点治标不治本,显然还是不怎么讨喜),到了这片马力克终于没了任何顾虑可以尽兴的来一次十分“自我”的表现。
光看片名,表明了又是个相当宏大和宽广的主题,像这类关于宇宙、时空之类的题材,一般都会细分出集数来更加丰富深刻的为观众提供广博的干货,达到扩张知识面和答疑解惑的作用,当然,到了马力克这不可能会像霍金一样专业而具体的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依旧还得靠摄影和配乐两大拿手绝活,以及蕴藏着深邃的哲思,从爆发到流逝、从海底到陆地、从冰川到熔岩、从星云到星球、从生存到矛盾…,俯拍仰拍,手持摄影(反差有点大,像是借此显现并划分出不同的社会面貌),逼真的特效与CG技术的模拟还原(有点失真),视觉享受毋庸置疑,在随机的切换和转变中,马力克再次以碎片化的意识流形式欲展现出时间的博大精深。
时间,字典里的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在我看来时间也可浅显的视为创造、诞生、改变直到毁灭(客观事物),不少人觉得马力克依旧在老调重弹的利用很表面和含糊的理念来表达这一宏博的主题,就像是将无数张优质摄影作品汇聚成的动态影像,一如既往的空虚和飘渺,但实际上在短短90分钟内马力克巧妙的拉长了时间的维度,也可以说浓缩了更多精华(视听效果)的成分和层面,在不同的空间、环境、经历、现象…间切换,在天地万物的瞬息万变、生存表现和斗转星移中,将时间的含义做了比较到位的诠释。
时间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更多的是需要观众透过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变化去切身体会和感受,就像我们如何证明过去的存在,凭借前后紧密相连或互为因果的线索和信息,例如身份、记忆、客观转变等,同理,可以从片中提取片段然后再合理的拼接,便会发觉其中的关系和逻辑,精子和受精卵,腹中婴儿的心跳声,儿时的嬉戏和玩耍,长大成人结婚,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文明的形成与阶级的划分,矛盾和斗争的产生,从仰赖自然资源到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壮美隽永的奇妙深空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各种物种的生存本能与活动变化,优胜劣汰,一一映入眼帘。
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个体到群体,远古到现代,社会到宇宙,在一连串的动态转变和进化跨越中体会着时间的伟大和神奇,报以敬畏之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时间的流转和强大的大自然中会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谦卑地对待生活,学会珍惜所有。可惜的是,看到半路我还是睡着了,即便马力克运用各种精益求精的技术和考究来完善他的创作想法与目的,但从整体的形式和表现来看,看似天马行空实际还是有点固步自封,更可况对于只能坐在电脑前观看的朋友来说,视听方面肯定会大打折扣,优势也就被削弱了一半。
这些美妙的画面可以说是最主要推进观影兴趣的原动力,一般的观众不会有闲工夫去挖掘其中的深意或了解马力克高逼格的拍摄方式,而是按照一般的观影习惯“不费脑去思考化”的接受画面所传递出的最直观有效的信息量,因此对于很多人而言这部纪录片和探索发现里的走近科学、揭秘起源发展或解密大自然并没啥太大的差别,只不过左上角少了一个“Discovery”或“NG”的字样而已,并没有带来更耳目一新的亮点,整体的最大感受就是美,美得一如既往,美得虚无缥缈,美得流于表面,美得昏昏欲睡,直到有些审美疲劳。
自由的印象派完全颠覆了古典(学院)派的传统绘画模式,以戈达尔为首的新浪潮一代电影人刷新且改革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和拍摄手法,再回过头来看现在,各种高科技的融入和辅助,无所不用其极的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体验,但一时的快感或日渐疲乏之后,本质上会发现几乎还是在原地踏步,外观再华丽炫酷,内核却早已匮乏和老朽了,一年里能看到部经典之作的机率越来越低,而一直沿袭传统、一个套路出牌的纪录片也日趋边缘化和小众化,跟着屡屡让人失望又每每对其抱以希望的马力克在天地万物间来了趟中规中矩的时间之旅,虽有睡意,但也不乏一些美好和惊艳的瞬间。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古人有句话叫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能够欣赏到好的一个作品,都少不了创作人在背后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比如李时珍完成一本《本草纲目》,历时27年;
比如杨洁拍摄的86版《西游记》,短短几十集,光是拍摄时间就长达了6年;
整部剧从开拍到完结的时间跨度,更是有17年之久。
甚至有一部电影,全片就90分钟,却是导演陆陆续续花了30多年时间制作而成的——
这就是君君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
《时间之旅》I 2016
豆瓣7.2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和生命的纪录片,分为两个版本——
一个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整体风格更偏向诗意感性;
由凯特·布兰切特配音旁白。
(她的声音听了会怀孕哦)
另一个是45分钟的IMAX版,
这一版更注重资料性,减少抒情的调子,增加影象的宏大震摄。
由布拉德·皮特旁白。
君君介绍的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片中再现了宇宙、地球、生命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全片没有几句旁白台词,撑起整部电影的,是导演近乎“意识流”般的剪辑——
从宇宙的诞生,到宇宙的毁灭;
从彗星撞地球,到精子“撞”卵子;
从人类的诞生,到爱与意识的产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拥挤着大型爬行动物的蛮荒地球被陨星摧毁;
看到岩浆在海底被迅速冷却成岩石:
看到现代动物悠闲地生活:
看原始人小心翼翼地偷走鸵鸟的蛋……
影片的每一帧,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美感——
随便截一张图,就能上国家地理杂志:
上天文杂志:
或者做桌面屏保:
你会觉得,呈现在你眼前的已经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个个奇迹——
因为大自然才是这个世界最终极的特效。
影片除了大量的自然奇观之外,还时不时穿插着现代人的生活手拍视频——
视频缩小成4 :3 的手机画面,画质粗糙又颤抖,却不失质感:
这是导演从黑非洲拍到印度,从以色列拍到中东……跨越了五洲四海,才捕捉到的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现状。
其中有亚洲血淋淋的斗牛场面,让人不忍心直视:
甚至还有中国广场上悠闲打太极、跳广场舞的老人:
这些人类社会的镜头,跟壮美的宇宙和大自然相比,显得那么渺小而混乱。
而这也是导演的目的——
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从一开场,宇宙爆炸和精卵结合被剪辑到一起,就已经暴露的导演的“野心”——
他在暗示着“大自然的一切皆为生命”。
而后面原始人诞生,他们裸体,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席,更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穿起了衣服,生儿育女;
他们铸出了陶碗,住进了窑洞
再往后,就是我们现今的世界了——
科技突飞猛进,迪拜拔地而起。
人类社会变得繁荣,高楼大厦矗立,一切看似很美好。
只是,少了一些大自然的感觉……
是的,导演一直在暗戳戳地想要我们思考人与大自然,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尽头。
甚至少量的低沉的从旁白中,还有他对“造物主”的询问:
你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其实,答案就在片中——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壮丽景象、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生命”。
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一下就能感受到,这一场生命的“视觉盛宴”。
回复电影名,在线观看!
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在此之前,他曾经导演过一部《生命之树》,和这部大同小异。
从宇宙的星云开始,一步步的展示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天地混沌,火山爆发,熔岩涌动,大地震动。伴随着布拉德·皮特一声声母亲的呼唤,江河在奔流,大海在咆哮。深海中孕育着生命,岸边恐龙在觅食,无数的动物在森林中嬉戏。在崇山峻岭中,原始的人类在狩猎,夜幕降临,他们栖息在篝火旁。人类在艰难的迎接着文明的到来,也迎来了自相残杀的战争。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状态,演变成公园里悠闲打太极的老人,高楼大厦旁的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还有那那晚间如火的车流。
影片的画面无论是航拍还是摄影棚中的虚拟,无论是实景还是电脑中的制作,都是非常的精心和仔细,美轮美奂的画面,壮丽的星云,造型奇特的生物,无比精致的花朵,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然而,观众看电影,不是去拜访美术画廊,也不是进入自然博物馆,而是想听到导演对我们说些什么,导演自己也是力图通过这些画面,让观众去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错,人们看了电影,感受到了美,了解了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不过我想导演绝不会是仅仅让大家看到这些为止了,旁白中的“母亲”似乎说的是大自然,或者是上帝?通过画面的展示,我当然知道了自然的伟大,知道了“人定胜天”的荒谬。仅仅如此吗?
看了一下别的影评,有的朋友这样去判断:《时间之旅》的主题便是:造物主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这很美妙,但是我们无法知道他伟大的计划。
我赞同这种看法,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揣测。我姑且按照西方的一种美学理论,我们在欣赏一部作品时,不一定遵从原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作品的美就可以了。
或许导演试图让我们去发现的是一种更深奥的美,而我们是那么的愚钝,看了之后,除了感叹一声:“拍的真美”之外,只剩下一头雾水了。可这样又有何妨?这样的一声感叹也是对影片的赞誉了。当做一顿美餐有何不可?吃过了也就结束了。当然也有认真的人几天之后仍然在琢磨这顿美餐的特殊味道,并乐此不疲的去宣扬去讨论,也是很好的,至少可以增加票房。
或许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无法去传达更深刻的主题吧,文字可能会更直接一些。不过现在人们崇尚的就是这种迷离和朦胧。
【高等动物和人的进化,意识在某一特定水平上的觉醒。这幅图画大概是这样的:尽管世界中到处有以太在振动,但世界仍是黑暗的。但有一天人睁开了眼睛看,便有了光。 这段话首先描述的是一幅图画。这幅图画会怎么样,能怎样使用,仍然黯淡不明。但若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显然必须对其用法加以探究。但这幅图画似乎为我们省却了这份工作:它已经指向某种特定的用法。我们因此上了它的当。】 ——L.W.《哲学研究》 【其实大自然在眼睛制造上所花的功夫,不比我一举手一投足更费事。】 ——Bergson《创造进化论》 很可惜,Malick这部片子没有对我起效,不过我大概还是能感觉到导演是瞄向哪里的,所以谈一谈。 它的“国家地理”视觉风格,有些人喜欢,有些人鄙视。我不鄙视,但也觉得这种风格容易把人引偏。这种拼命强过化的视觉,极度的明晰、全面、客观,但却缺乏人的感受性,是一种科学绘图风格。而且经过了几十年的图像时代的教育,它早已磨尽了新鲜感,沦为科学杂志的插图。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能提供新鲜的感受性,只顾着自己的意图,显得有失本分。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在重演进化论,是科学的史诗,这是一种误解,虽然导演自己应该为这种误解负责。陈述真实的自然史并不特别地意味着一种科学视角。可以听到,旁白总是以“母亲,母亲...”开始的问句,这不仅仅是对着科学抒情而已。 现代世界仅能提供出两类世界观供人选择,宗教的(也就是故事的)或者是科学的。有人打起了马虎眼,说宗教与科学在深处是相通的。也许吧,要么你讲的科学和科学家理解的不一样,或者你讲的宗教和大众理解的不一样。对于大众所理解的宗教(而非斯宾诺莎那种),认真的人都会像Daniel Dennett和Richard Dawkins那样,不带保留地批判一通。但这两位的言论也常常让我觉得失望,问题不在于对于宗教的批判不正确,而在于他们似乎很满意自己的那套世界观。Dawkins作为一个科学家暂且不论,Dennett的职业是个哲学家,并自认是维氏的门徒,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个科学家,与维氏的哲学相去甚远(第一段引言完全可以送给他)。 我们只能二选一吗?理智的人会接受自然史而放弃宗教故事,Malick就是这么做的,但他安于科学了吗?他不再感到迷惑了吗?显然没有。他通过时间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细节和真相,这些都是拜科学所赐。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慢镜头(Deleuze),但我们看到的依然只是迷惑而不是答案。
看题目很容易以为这是一部讲时间的电影。其实自然才是母题吧?或者说宇宙?每一声深情的呼唤Mother,我都会在心里脑补一个F*cker,因为太少单独听到这词了。我就是那些人中的一个,配不上这遗失的美好。
不够140个字,让我再写写。好吧,鲸鱼挺好看的,各种鲸鱼都是,哺乳动物长得就是先进,鲸鱼尤其,跟机器一样,精密又亮闪闪,怪不得原来有个动画片叫“大白鲸”。
里面的原始人都没长丁丁,跟柯南里的黑影人一样一样的。所以你们说我是不是柯南?!
原始人一个族群应该不会很大,怎么能保证基因多样性,防止近似基因带来的遗传缺陷呢?我能想到的只能是努(yin)力(luan)了。要放到现在,朝阳群众不会放过你们的。
天地混沌宇宙洪荒,山崩地裂生命起源,像翻电子版国家地理杂志,画面美得动人心魄,然而也催眠死去活来...电影节的夜晚,不睡泰伦斯马力克睡谁?请若干科学家做顾问,高清呈现出史前文明画面,科教贡献大于电影语言探索。把前人片子素材乱七八糟插进去,看似蒙太奇实则故弄玄虚。90分钟布兰切特旁白版
马力克耗时三十余年的纪录作品,穷尽地球和宇宙的年岁。以固定或缓慢稳定的运动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与生命起源和演化,再分段插入手持DV拍摄的、满是噪点的镜头组合来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片断。布兰切特的旁白实际上寥寥无几,不同于科教纪录片的解说,她只负责与自然对话,彰显影片主旨: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崇敬,对被爱的呼唤。在此,马力克对【光】的痴迷亦通过语言与镜头昭示出来,一如过往作品中海量的逆光镜头和永远有太阳的好天气。[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至爱海底火山喷发后岩浆在海水中迅速冷却的场景,以及地表上岩浆冷却形成火成岩的画面。PS:影片缺点是过于平滑、顺畅、完满、华美,尽管的确深宏博大,但却缺少了生命中必然会有的断裂,缺少了爱与光明背后的苦难与折磨。(8.5/10)
马力克算是找到了能完好接受他飘的风格的载体,只可惜用纯影像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世间一切已经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估计无旁白的40分钟IMAX版观感会更好。 7.6分★★★★
感觉马大师终于拍尽兴了……
希望马力克以后专心留在纪录片界,别再去祸害剧情片了。这种全宇宙画面堆砌在一起、剪辑等于没剪辑的风格,也只有国家地理能容你。听布兰切特女王旁白会怀孕哦~❤️
3.5 《生命之树》一招鲜。
意识流巨制。两星给「三十年」,一星给美到爆表的画面。
虽然只有短短90分钟,我却感觉看了几亿年。。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花鸟鱼虫,有灵且美。土水火风,四大皆空。若把所有4:3比例的画面都剪去,就更好了。留下美得不像话的宇宙,留下空洞。万物磅礴葱茏,终归于无。
再见马利克
名为时间之旅,其实还是生命之旅。全片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显:生命是个奇迹。全程挂钩生命之树开头引用的约伯记: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arth,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真的很“泰伦斯·马力克”,坚持于自己的风格之中,不做任何妥协。绝美震撼的奇景画面,不紧不慢地展现着宇宙的始终,生命的进程,时间的流淌,凯特·布兰切特的旁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解说,而是完全凝聚成了一种拷问和焦虑。像是脱去了剧情的《生命之树》,整体观感还好,但最好也别抱太大期待
赏心悦目地睡了过去,错过了广场舞和太极拳……
IMAX版
时间浪费之旅。
我说我看着看着不小心就湿了眼眶,你们相信吗?时间的旅程,美得摄人心魂。
即使是把布兰切特换成赵忠祥,也比《人与自然》来得大气
【生命之树】续集,除了摄影很美,定格一下就一张电脑桌面,到最后看完了只想说那群原始人的身材真性感!
只有泰伦斯马利克可以捕捉到人类灵魂和浩瀚天地碰撞的一个个瞬间。
扣你半星就是因为不!过!瘾!太短了!布兰切特一开口就知道味儿对了。故事从宇宙讲起,地壳运动、生命进化、人类发展,再回到宇宙,穿插社会学片段吸引思考,整体简洁、清晰、易懂。90min一眨眼就过,在旁白不多且缓慢而深沉的前提中,毫无困意,旁白更是马力克给时间和生命的一封告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