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后篇”已经很难再用小说思路去理解,二次创作后的剧本相当于另一个衍生版本。因为受时长制约而删减,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角色刻画失衡成最大问题,再是庭审进程过短、质问点缀太浅,更不满井上法官应有的傲气尽失。那么,剩下的唯有紧扣小说主题:用残酷的真相去治愈受创的心灵。 在“前篇”曾思考过:电影版能否再现小说的精髓?看完“后篇”出结论:有保留但所剩无几。提到小说故事的亮点先归纳如下: * 勾勒校园社会里外虚伪群象:各方利己所作致使事态失控; * 角色刻画丰满、实感:看着一群比大人更具勇气与智慧的学生成长,小激动; * 铺垫伏笔,暗藏线索:编织出柏木卓也的鬼魅形象与神原和彦的谎言救赎; * 庭审编排精彩:提问交锋,证言冲突,臆想揣测,表露人心; 有小说光环的比照,电影版“后篇”改编成败得失会在哪里?在此值得展开讨论。 “事件”爆发后的恶意氛围被一下子瓦解有点惋惜。例如:媒体方以急功近利的茂木为缩影,他被自己的轻率与过错简单打发走了。对于法庭旁听席上喧闹的学生与家长们,只用了浅井父亲一句便镇住全场。大环境描写多重心堆在“家庭”篇幅上。 藤野家,家人从反对到同意,再到支持与协助,藤野邦子用巧用把柄要挟校方让步,藤野刚则艰难地请出纵火犯的代理律师今野努出庭作重要证供。 大出家,暴君被捕倒台后,留下佐知子与俊次相依为命,这时的俊次对校内法庭态度产生变化,他明白到只有“清白”的自己才有资格接起支撑家庭的重担。 三宅家,起初对女儿的诉求爱理不理,女儿失声之后态度180度转变,当得知女儿是举报人的秘密,母亲毅然替她掩护和全力庇护。站在三宅树理的立场,母亲的盲目都是为女儿。 浅井家,面对诬蔑松子的恶言,他们选择了宽容与谅解。 神原家,能让心灵受过重创的孩子融入新环境中正常成长,都是温柔的人家。 影片着重表达了:无论何种困境、逆境,家庭始终是未成年人最佳的避风港。 角色形象刻画薄弱,除了对主角藤野凉子安排很重戏份以外,能够深入探讨的人物屈指可数,例如有:神原和彦、森内惠美子、柏木卓也、三宅树理等。 藤野凉子又三落泪。 无论“落泪”是否为情节所需,频次高了会让人感到滥用之嫌。小说版决意后的藤野凉子很坚强、满斗心、不屈不挠,根本用不着眼泪修饰。电影版的改动是重塑了一个迟疑、真诚、洗心革面的她。 要理解电影版里的藤野凉子,首先要问:凉子有没有信任过三宅树理? 在组建法庭时,她向神原说过她“信任”三宅,所以要为三宅代言当检察官。这层“信任”另有含义,请回忆一重要细节:三宅树理在保健室肆意冷笑,让凉子听得毛骨悚然,那时凉子已经断定了三宅树理的恶意,只是没有真凭实据。又因目睹过三宅被欺凌,凉子对三宅还抱有“同情”。所以她知道三宅在说谎,而她信任的是三宅还能改过。 同样地,凉子组建“校内法庭”不但可以还大出俊次清白以及拯救三宅树理,对恢复校园秩序也起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凉子坚持哀求父亲帮忙,甚至跑出在大雨倾盆的马路上差点被车撞死,雨中被父亲拥抱着哭起来了。这段是原创情节,将为说服大出俊次和今野努出庭的难关简单攻克。 法庭提问上,凉子追问三宅:“你说的证词都是真实的吗?”三宅颤抖着嘴唇犹豫很久才回应到:“是真实的”。当三宅树理决定把自己的谎言进行到底,凉子的善意没有能拯救三宅,她再一次落泪了。 藤野凉子最后一次落泪是在神原法庭自白上,这点很好理解,呼应:“知道真相你可能会更受伤”。 神原和彦在法庭最后做了反转设定,为此小说有预留多处线索,电影版只记得一处:藤野凉子问神原如何看待4通公共电话是由谁拨打的?神原说:“是本人打的”。因为整个故事框架被压缩得非常狭小,一般观众也不难推测真相。 关于神原的性格刻画只有两处显眼描绘,一处在大出家阳台,他毫不忌讳地向大出诉说自己童年惨痛经历。另一处则是终审日证人席上的自白。小说版神原和彦策动“校园审判”的动机有两点,电影里仅保留了其中一点:自责、自我惩罚。总体而言,其角色个性被大幅削弱,印象好不深刻。 森内惠美子是个中了无名毒的牺牲品,预设好的教师人生彻底被毁。一旦被媒体冠上过“无责任心”、“失职”烙印,纵使事后能讨回清白,但重新振作的自信已拾回不来,懦弱的她只能一记愤怒巴掌打向垣内典史(此人婚姻出轨致使垣内美奈绘触发恶意),还打算给美奈绘一掌,这段也是原创情节,除了愤怒,被害者根本无力挽回那些曾经的幸福。 柏木卓也是个怎样的存在? 简单来说,你认为柏木与神原玩那个“游戏”的合理性,将决定你对柏木的主观印象。 小说里,作者用了许多角色对柏木进行印象回放,尤其用一幅《绞刑架上的喜鹊》(又名《绞刑架下的舞蹈》)将柏木的非凡描绘出神,读者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轮廓清晰的哲学系小恶魔——柏木卓也,他的“游戏”是一种对庸俗、对体制不满的极端表现。柏木一直被用一种带神秘感、飘渺、高深莫测的映像烘托出现,电影版也有,但是并不强烈。 电影版对柏木卓也的描写仅从藤野凉子、森内惠美子、神原和彦这三个人物的记忆中呈现,他们三人都对柏木印象不好,因为柏木看穿藤野的伪善,藐视森内的肤浅,玩弄神原的诚心,还有柏木自带嗜血般的疯狂。他的“恶”被片面地弱化了,纯粹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病态少年。 虽然失望,话说回来,小演员望月步演绎神情吻合这点倒是满意的。 表面上备受关注的法庭戏码,其实只是辅助形式,重点应在证人口述供词过程:将支离破碎的真相一点一点拼合,又在证人之间出现夹杂于证词之中各种矛盾观点表露人心。对于这些,电影版只可以也只能够保留了三宅树理发言一段。 三宅树理是一个几乎被校园遗弃的背景角色,由于脸上长着“恶心”的粉刺而成为大出一伙欺凌践踏的对象,即使浅井松子相助也始终无力反抗。因此,写举报信是复仇大出俊次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与手段。 直到举报事件有了端倪,家庭信箱收到一堆恶意信件,三宅树理也被恶意回馈,她肯定会感受到痛,但只有将谎言继续下去或许才能重生,这是三宅树理唯一能作出的反抗。 在法庭上,相比藤野的真诚,神原揪出“恶意”根源正中三宅的心,这才瓦解了她的怨恨。 电影版结尾改编得很治愈很阳光,三宅树理的恶意被净化了,因为说谎污蔑,向松子父母道歉;神原和彦的罪收到了藤野凉子及法庭宽恕,无从追究;大出俊次第一次表现出友善,主动向神原握手,今后的校园欺凌现象消失了。感觉结局太理想化,与小说版差距在“过于完美”,也算遗憾。 影片结束后又想了一想,如果由中岛哲也改编接拍否能再现经典?当然这是一厢情愿的YY罢了。 前篇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96104/ 读书笔记: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94720/ (2015.06.11 HK 百老匯-旺角)
尼玛原来是充满爱与正义的剖白大会,中二少年全都去死
噢...切換成肥皂劇格局,就是柏木+神原跟三宅+浅井的對照比較有意思
中二少年的孤独。不难产生共鸣绝不是因为年轻得恰到好处的少年少女也不是因为校园故事里不会缺席的热血老师,大概是因为迟迟不愿走的青春期。不过通篇还是有点儿戏了,感情的动摇显得不那么站得住脚。
可能看电影比较注重因果吧,这么过程化的不合胃口。道理我都懂,人性揭露、社会批判、自我救赎,可是!!我特么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中二病害死人呐!
下半部比上半部还要拖沓,1.5倍速都觉得慢,最后2倍速加快进看完。小演员的演技太尴尬了,看着她们使劲做表情的脸都能想象到导演是怎么给她们讲戏的。最后这个结局也是毫无分量,没有惊喜
审判不是为了定罪也无法定罪,但在还原真相的过程中一块一块拼凑出的痛苦绝望挣扎与求救构成了人性底色的至少一半。阳光的年纪却有彻骨的寒冷,有人选择自毁,有人却选择忍耐并且战胜心魔。负罪地活着,是一种历练,而迟到的悔悟,也绝非虚弱。勇敢与诚实的本质,是积极面对,不计余它。
自说自话,自杀的小屁孩自以为是,还偏执地给他人以后的人生下结论真实笑掉大牙。你他妈有什么资格?自己孤独得要死不活,还要拉别人下水,不负责任的幼稚。结尾想要开导一切,但是过程却充满了啰嗦的无趣! 5.1
的确是小屁孩们能够做出来的深度和中二兼具的事。前作做了许多铺垫,还以为是刻画校园欺负事件之类的人性恶,没想到真相是这么单纯(可能也透着几分幼稚),孩子们的纯真与执拗也闪闪发亮。校长说得对,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想去看到的东西,就永远无法建立信任关系。这说的就是我这样无聊肮脏的大人吧。
然后补完了更长的后篇,怎么看都是典型的日本影视作品的三观
真相还是弱了,相比之下上篇好很多
女主一直瞪着个眼,没有别的表情,最后40分钟快进看的,没看过原著,感觉最后的结局有点矫情。
所以就是要推行自省、大爱吧。
高于2星。
1. 豆瓣给分低估了此片。太有意义了,原著了不起,编剧了不起,导演了不起,这些第一次演习的孩子们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2.能够如此多方位的呈现校园生活中的欺凌事件,以及孩子对这个社会的消极看法引发的自杀,编剧非常巧妙。校园审判当然不是法庭审判,所以呈现出的比法庭单纯究真相、实施还呈现
还是没什么亮点。与国产电影不同的是心灵鸡汤的表现形式。国产电影强调因果,此片强调过程。解放自己,回归心灵之类的狗屁话说的比较含蓄,如此而已
电影版“后篇”已经不能再用小说思路去理解,二次创作后的剧本相当于另一个衍生版本。因为受时长制约,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角色刻画失衡是最大诟病,庭审进程过短、质问点缀太浅,更不满井上法官应有的傲气尽失。除此之外,故事本身还是可以的。
其实在座每个人手里都沾着些许往别人伤口补刀后残余的盐粒,但赎罪的永远只有领衔角色们.或许有自私伪善白莲花的本质,但如果不勇敢去尝试着面对心魔,不打破伪善面目反省自己,永远停留在这里,冤冤相报不了了之,是不被提倡的恶循环,往往只有自我救赎,向善存善,才能皆大欢喜.柏木的死并非无用,可以瞑目.
结论和书其实差不多 但是会有一点微妙 删掉的部分都好可惜 演的不错
庭审最后的小反转有点出乎意料,死亡真相却毫不意外,中二的动机甚至有点哭笑不得,原来真是这样?柏木像个殉道者,用死与让他绝望的世界诀别,无意中唤醒一群善良的学生,用行动对抗伪善、畏缩、强权,纵使他们长大后未必还能像当年那样勇敢,至少那个夏天,他们做出了万古流芳的抉择。6/10
因为纯粹究极而放弃世界;因为自己的见死不救的软弱而痛苦;因为受到暴力而对弱者施加暴力;因为复仇之火而牺牲唯一的盟友;因为被看穿虚伪而恐惧;因为想要直面不愿承认的自己和而进行审判。即使认清自己是如此不堪,即使过去是如此惨淡未来也许亦然,还是有人选择了坦诚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