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致青春》后国产青春电影迅速成为继国产喜剧电影、爱情电影、恐怖电影之后第四大类型电影,这里说的“大”并不指生产此类电影的成熟度和标准化过程,而是指数量之多。反观影片质量,却鲜有在水准线之上的,青春电影以内容的矫情、狗血、无病呻吟、脱离现实而饱受诟病,这些青春亦实在并非大多数人的青春,在难以引起观众共鸣的情况下,也只能以所谓演员颜值取胜了。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青春片的标签似乎一度更为了烂片的代名词,于是电影版《七月与安生》,从一开始就不太被看好甚至没有多少期待,主角们也不是当前最受热捧的人气挂演员,即使有陈可辛加持,也并不抱什么期望。9月11号在北电看了首映,却发现,影片没有了传统青春电影的矫揉做作和太过狗血的情节,不仅看的让人不尴尬,甚至出乎意料地有点好看,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故事结构及影片节奏 电影以一本正在连载的小说《七月与安生》作为蓝本,借用小说把电影分为几个篇章,利用七月的讲述(旁白)巧妙地构造了一个相对规整又有新意的叙事结构。节奏紧凑不拖沓,成长到长大的过渡也很自然,特别是七月与安生互写明信片的部分,用明信片内容带出情节,节奏加快的同时叙事也很明确,情节推动也很自然。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从小一起成长但是性格迥异的女生同时爱上一个男生,然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从小家庭幸福成绩优异什么都好的七月和家庭破碎缺乏关怀的安生,因为差异而互补,又因为差异而彼此隔阂。 结尾的反转与埋下的细节 陈可辛导演所说,电影的三个反转其实他一开始是反对的,他觉得观众接受不了这么多次的反转,会把观众弄烦,但是在一个200人的试映场中观众都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处理,于是这个处理被保留下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确实成为了电影的一个亮点,而如何在三重反转的情况下还让观众觉得有合理性,很大部分的原因都基于电影前半段埋下的一些细节和线索。 在第一个结局里,追求自由的安生嫁给了一个平凡的男人,过上了平淡的生活,而追求安稳的七月却因为家明的逃婚而不得不过上安生向往的流浪人生,这样的结尾其实充满了无奈又充满了必然,他们的结局或许都不是他们意志选择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救赎自我和救赎对方。 在第二个结局里,七月变成了勇敢的出逃者,她让家明逃婚,只为自己的出逃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她坐在医院的楼梯说出安生曾经说过的:“我只是不想把离别弄得太伤感。”安生变成了责任的承担者,她抚养起了七月与家明的孩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在这个结局里,七月变成了安生,安生成为了七月,跟第一个结局不同的是,这个结局是主人公自由意志的结局,其实七月从小心里就埋了不安分的种子——第一次见面时俩人砸的消防栓,其实是七月砸下去的,七月所谓的乖巧和听话,只是她懂得如何讨大人开心——“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让别人看出来她聪明的”,七月的这句台词点出这段的中心,而安生,只不过表面追求自由和不羁,她始终没有取下过家明送给她的玉坠,即使换了个链子挂它,她的心中其实一直向往着一个安稳的家。 而第三个结局(真正的结局)中,那个在27岁结束生命的人,是七月,所谓的第二个结局只不过是安生编出来骗家明的,这是一个残酷的结局,而七月与安生的关系,正是在这种死亡中得到升华,结尾俩人照镜子的长镜头暗示——安生其实已经变成了七月,她其实是在代替七月活下去。或许是怕这样的结局太过残忍,导演最后还加了一个温暖的结局(其实就是第一个结局)——在安生的小说里,七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着。这样的三重反转在观影过程中必然是一个很好的体验,难得的在于每一个结局都有其合理性而不显得突兀,其实导演最后想表达的还是温暖与美好,不论七月与安生的关系中有多少互相伤害,但最终她们是彼此交融的,谁都离不开谁,身上都带着浓重的对方的影子。甚至可以说,七月与安生,已不再是性格迥异的一对闺蜜,而是一个人性格的两面。 演员表演 在演员表演上,三位主要演员都奉献了完成度很高的表演。首先在人物设定上,七月与安生的性格就要比小说当中更加丰富一些,七月除了温吞也有爆发的一面,而安生除了不羁也有敏感脆弱的一面。 先说安生,这个人物首先就是性格分明的非常出彩的,周冬雨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很丰富立体,印象深刻的是她与家明初见的一场戏,略带痞气的台词和暗暗的偷笑都演的太生动。但相比起来,其实难度更大的是七月这个角色,因为她不止要演出温吞的一面,还有她隐忍中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最后的爆发。七月对待这段感情可谓一直是小心翼翼,不管是饭桌上爸妈对安生的偏爱,还是男友对安生的好感,她都心知肚明,但她包容与照顾的表面正如安生所说:“你算的比谁都清楚。”庙里发现安生和家明在庙里的所作所为装作浑然不知,发现家明送给安生玉佩也只是默默哭泣,马思纯把这种小心翼翼拿捏得非常到位,在表演的难度和层次上看,其实这种内露的戏比外露的戏难度更大层次也更丰富。而且马思纯也有一场精彩的爆发戏,就是卫生间脱内衣的一段,她的多年以来所有不满、隐忍、退让、伪装在那一刻仿佛火山一样喷薄开来,这一场哭戏看得人太揪心,眼神充满各种复杂的情绪、面部肌肉都在颤动,可以说是身体的每个毛孔都在戏的情绪里。之前马思纯演绎过很“安生”的黎吧啦,选择七月其实是不重复自己的表现,而这个角色的完成度也非常高。最后还要特别表扬一下马思纯的台词功力,电影所有的旁白都是马思纯完成的,声音很有故事感台词也说得很棒。对比到前段时间《盗墓笔记》的阿宁,不得不说马思纯的戏路真的很宽,期待一下之后娄烨的《地狱恋人》。最后说说男主,很成功地演了一个很讨人厌的角色,恩,就酱。 总之,这部电影结构非常好,剧情不算狗血,节奏还算流畅,演员表演很好,值得推荐。
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看到过预告片,两个小女孩在林子里追逐奔跑,感觉很有意境很文艺,知道讲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因为对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有好感,所以上映以后我一听口碑不错,就去看了。
觉得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特别美好,一个是乖乖女一个是小魔王,一起做坏事一起冒险,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你的妈妈对我比你好,服不服?
可惜两人喜欢上了同一个男生,矛盾开始了。安生说她要走了,七月去送她,她们依依惜别,火车开动的时候,七月看到安生的脖子上挂着家明的吊坠。她其实早就知道了。
安生给七月写了很多信,没封信的最后一句都是,“问候家明”。
最好的闺蜜和男朋友,她两个都不想失去。她想和家明结婚,尽管知道他的心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他们没有结婚,她失去了家明,但她没有失去安生。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把她和家明的孩子交给了安生。
你向往我的生活,我最后却活成了你。
安生和七月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两面,安定时向往不安,不安时又向往安定,不管怎么样生活最后都是归于平静的。
不喜欢家明,两个都喜欢,标准的渣男。
这个故事原著我没有看过,就说原著并不出彩,电影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觉得这部电影里剪辑特别好,剧情衔接的很自然有趣,一点都不乱。
看完电影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很久没有一个人看电影,哭得很畅快。两位奉献了自己的最佳状态,特别好,被惊艳到了,预感周会拿奖。有些镜头离演员的眼睛很近,想到阿黛尔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美得像诗。
最后半小时的反转提半星,把矫情单薄的那几页原著,改成人生观/世界观对称并互换的“双生花”概念,真的太不容易了。内地院线难得一见的生动通透的女性电影,细致地捕捉到不同性格女生之间的震动效应,她们生命的差异、交叠与轮转。虽然MV过多,情节也有俗套,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掌控非常满意。周冬雨、马思纯双双贡献生涯最佳表演。
撕逼不见(狗)血,[作]出新境界。有点超出预期了。王菀之和袁咏仪两位演员相当惊艳。影像感和剪辑都好漂亮!
Bottom line: 看得下去,还不用翻白眼。
谢谢编剧 谢谢原作 谢谢导演 谢谢演员 谢谢一切
1:剧本扎实,结构完整,女性向,那种相爱相杀互生互灭的一体感,表达得很细致;2:周冬雨演得不错啊,马思纯跟高圆圆我有点分不清了,浴室对戏很打动人;3:女性向电影,都感觉男人真是个可有可无的物种,这种蠢物不要也罢!
曾经分不清,谁砸了消防铃、谁喝了雪梨汤,年少让我们不分彼此;后来分太清,谁挂了玉观音、谁写了问候信,爱情让我们分崩离析;终于你和我再无分别,谁生的小姑娘古灵精怪,谁写的故事叫人唏嘘,双生花开在二七,我们对镜映照出了彼此。爱情能否谦让能否分享,爱一个人能否胜过自己,我们还是分不清。
插一句,我小时候是安妮宝贝铁杆级读者,我初二开始在周记本里写绝望小说,一页死三个人那种。现在想想,还是那时候文笔好。啊,果然悲伤是文学的春药🙄
拍得真好,各种人生的细微、琐碎、随机和注定积攒成一种力量。导演没有放肆情绪的浓烈,反而中和出一种很日常的动人感。周冬雨交出了人生最惊艳的一次表演,再次证明了张艺谋是全中国最好的选角导演。必然年度华语十佳。
彭浩翔想当王家卫,曾国祥想当彭浩翔。整体偏矫情,细节很暧昧,第二次反转毫无必要。始终没想明白三个人撕逼的动机何在。安妮宝贝阿姨还是比其他网络写手多两把刷子,懂得从青春期/性的角度切入女性关系。周冬雨本色演出,马思纯(苍老师?)有点惊艳。
1、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不尴尬,如果算作青春爱情题材,应该是近些年最好的一部;2、不敢想象周冬雨会有这样惊艳的表演,就像不敢想象曾志伟老师的儿子会把两个妞的墨迹事拍得如此到位;3、恭喜李媛和许伊萌同学,你们一直以来对写故事这件事的态度,得到了回馈;4、推荐去看,希望好片能赚钱。
其实可以将两个女孩的螺旋状人生,看作一个女孩精神世界的两面。安稳生活时艳羡流浪,流浪时想念妈妈做的面和舒服的床,不断挪步试探男孩的爱,敏感又疏离,辗转几万里,发现只能做到爱自己。这么一来,所有的反转都是内心投下的毒药与饵食,杀哪个留哪个,任随其变。
“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就一辈子离不开” 前半部分的青春戏好过后半部分的苦情戏,音乐略满但细节情绪做得足。国产青春片最怕不痛不痒、无病呻吟,这一部算是惊喜。周冬雨的劲儿到位了,可能是最好的一次表演。马思纯高圆圆附体、李程彬低配版任泉+彭于晏化身⋯⋯三角最稳定,除了三个人。
从问候家明开始,变得有趣了。比较有趣意外的是把作者身份也写到电影里,反转再反转还挺好看。性格与身份角色的互换,真是一出人生最好戏。当七月与安生在一起,再怎么亲密腻味你都不好察觉这份情谊的特殊与可贵。只有七月与安生被拆散,被时空阻隔,你才会发现电影要做的是逾越中国内地青春片这一类型
《贤者之爱》前传
道理我都懂,然而就是喜欢不来。
在大陆青春片里看到七月与安生,就如同在屎堆里掏出了一块银子,对,还不是金子,但是终于不再是夏有乔木,不再是微微一笑,不再是原来你还在这里,不再是左耳,不再是……更不再是tnnd同桌的你
小镇青年将在27岁灵魂死去,不甘心后半生行尸走肉地活着。安稳和自由,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必须面对的二选一,在结构和风格气质上它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努力摆脱窠臼,整体把控得当,生动而洋气,预感会掀起票房小高潮。
我是一个渴望安定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追求自由,逼迫自己漂泊流浪。你是一个渴望漂泊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乖巧善良,逼迫自己结婚生子。于是。我看谁谁是归宿,给我一点安定就好,却仍无家可言。你能飞的时候,却已枷锁深固,勒痕太深,再也无力展翅。人生的许多错过,大抵源于装逼装过。
女生间的感情就是很妙,互相嫉妒互相爱护,有些东西可以分享但有的东西连碰都别想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