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级平淡到了过了头的舒缓叙事中,包括血迹斑斑的入殓房,我们可以想象影片没有直接呈现的可怕场景。
这部智利影片讲述一位看守入殓房的老人为一位在抗议中死去的年轻女子办一场葬礼的故事,这具遗体被军警在对其他11位遭处决的抗议者毁尸灭迹过程中遗落在停尸房中。
老人在试图完成此事过程中遭到当局诸多限制,当局试图让人们忘记发生的事。
鲸鱼搁浅的新闻及其奇幻画面穿插影片,最后,幸存的在死去的鲸鱼旁边游弋,拒绝遗忘。
影片摄影构图也较出色,尤其是片尾。
作者:方汉君
1
如果一部电影,整体上极为沉默、寂寥,我想,这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导演的创作风格。1980年出生的伊朗导演阿列热扎·卡塔米,就拍了这样一部相当冷硬的《遗忘诗行》(又名《湮没的诗》2017),可谓出手不凡。如此克制又自虐的影像,充满历史的反思,融入了拉美的魔幻风,尤其承续着伊朗电影一贯的简约风格,所以我说他用西班牙语,在智利拍了一部伊朗式的电影。
智利这个狭长的国度,犹如一把高悬的长剑,其历史也多有磨难。影片的背景,出于智利一段皮诺切特独裁统治的黑暗时期。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陆军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进行长达16年的军政府统治,直到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才结束这段臭名昭著的历史。
位于首都圣地亚哥郊野的这座入殓殡仪馆,连着墓地,老看守(西班牙著名演员胡安·马加略饰),一个70多岁的老头,性情沉默寡言。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其它角色的姓名也都隐去了。影片贯穿着一位我们看不见的盲人老头,边挥铲挖着墓地,边跟老看守讲述一个电影的故事。他说,好电影,需要一个好结尾。虽然他只是随便一说,却涉及到影片的核心主旨,这个新墓为谁开挖,将要安葬的是谁。
影片的简约,突出其藏的部分。当一个老男人,向老看守问路,自称迷了路,走不出去,还说看到一个墓碑,跟他母亲同名,让他驻足好久,直到那家祭拜的后人来到,他才如梦方醒。老看守倒静静地说,我认识你。那人吃了一惊。老看守的记忆力惊人,他知道对方关押了多长时间,如何被提前释放。对方简直不敢相信。
原来老看守,以前也是一个政治犯。他说,当时每天枪毙很多政治犯,你得到了监狱官的信任,他们就让你用石灰洒在那些政治犯流血的地方,你从中得到遗留物诸如手表之类,然后就卖给狱友。你还让我替你给表妹写过一封信。老看守甚至仍能背下来给他听。对方说是的,那是我一生唯一的一封信,但你就是个骗子。
被揭了老底的家伙,心生不安,再度撂下了“你是一个肮脏的骗子”这句话,就逃之夭夭。在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无疑,老看守的话,会让对方不寒而栗。但老头眼下操心可不是这些过往的如烟往事。片中,他主要的交流对象,就是运送逝者的司机。每个周日,他们都能看到那位80岁的女老人,孤独的等待她女儿的消息。
2
老看守在星期日的那个夜晚,遭到了不明人的殴打,因为他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他们让他别乱说。第二天,入殓房负责人,问询他昨夜看到了什么。他说没有听到什么,也没看到什么。这是特殊时期以求自保的统一格式化语言。负责人说那就好,这儿安葬了上至总统、各界名流,以及各级官员,如此重要的地方,不能让你再呆下去了,你也老了,该让你退休,回去陪陪孙子。我没有孙子。那你就养条狗。但老头并没有走开。紧揪他的,就是那个让他寝食难安的心事。
实际上,那晚,那帮人运来了12个装尸袋,他们慌乱中,落下了两个,其中一个,正是那位女老人的女儿,仍放在冷冻间。老看守想的是,如何安然运出去,给她一个简单的葬礼,却难比登天。首先,要警局开设“死亡证明”,还要入殓房的“身份证明”。老头是个天才。他对这一套程序了如指掌。关键是他一颗良善的心和内在的驱动力。他不忍心看着孤零零的老太如此难过,也不愿看到这位女死者就一直赤裸裸地躺在那。
影片并无详细交待这位漂亮女死者的身份,只知道她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从老看守查询的剪报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三名女性与六名男性恐怖分子,在与武装力量的交火中被击毙”这样的新闻,以及上面刊有的照片。也就是说,这些持不同政见者,因参加了反对军政府独裁统治的抗议游行,居然被当作“恐怖分子”击毙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老看守有条不紊地着手,给这名女死者,做着完整的身份档案,如何瞒天过海,骗过负责人,并非易事。他首先从入殓房的冷冻间,找到这名流有血迹的女死者,给她进行了简单的清洗和妆饰。她静静躺在那,仍如此的美丽,这是最凄美最悲切的诗篇,她不能被遗忘。然后,老头给负责人呈上他做好的材料,在看过“死亡证明”和“身份证明”后,那家伙说还缺“出生证明”,如何证明她就是她呢,这就是法律。
影片打趣的是,这位臃肿不堪负责人的办公桌,满是他设定的闹钟,隔几分钟就会响一下,显然,这暗讽已浑浑噩噩的独裁政体。老看守实在走投无路,只得找到老太太。他们之间并无对话,只是他在她门外等着,她如期出去又如期回家。甚至招呼都没打。然后,影片直接跳到入殓间,让老太看看那名女死者。老太轻轻掀开死者身上的遮布,瞪大眼神,终于认可了。
老太并无嚎啕痛哭,她必须克制这深藏的悲伤。任何的大呼大叫,都是对于死者的亵渎,也是影片的滥殇。如此,老看守通过老太拿到了死者的“出生证明”。那位僵死的官僚终于开了合法的“入殓准予安葬证明”。
就在此时,老头的行迹,引来了不明者的怀疑,他们跟随老看守来到死者的档案地下间。其阴森恐怖气氛,吓得他们出来,居然强行留下老头,并用砖砌起开窗,这样就把老头永远地密封于这幽闭的黑暗空间。
3
他们之所以要置老头于死地,无非仍是对老头不放心,索性就把他禁锢于黑暗中,让他活活憋死。可老头真是神人,他对这儿了如指掌。他从中找到一条缝隙,艰难地撬开后,硬是爬了出来。逃出生天的老看守,并无后退。他仍要为这位女死者安葬,但她还静静躺在入殓房。他找到司机,司机说我女儿明天就要举行婚礼。老头独自来到入殓房,正在他撬门时,新来的小伙子过来帮了他。
这让他感动,年轻人的帮忙,让他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等司机开车过来,他们就一起抬着女死者上了车。他们即在教堂举行悼念祭祀。
这时,我们才看到了那位一直挖坟叨叨的盲人老头,他假扮神父的说辞,给影片带来了一丝轻松的气氛。然后,他们在挖好的墓地,位于那棵古老又虬劲的大树旁,给这名女死者举行了简单的安葬仪式。
片中,老看守和老太,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真正的对白,顶多只有他的问询。这种克制可谓到了极点。老头终于完成了他的“义举”,犹如保留了一首被遗忘的美丽诗行。在我看来,这位八零后导演深藏的隐含意味,对于他当下的祖国,同样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感。
葬礼之后,便是婚礼,失望总是会伴随着一丝喜乐的熹微光亮。广播曾不停播出巨鲸搁浅的消息。在老头为女死者忙碌之中,他曾听到凄切的嚎叫,原来一头巨鲸从天空掠过。
所有的罪恶都不会轻易地被抹去,所有的死亡都不会被遗忘。但一个时代需要老看守这样行大道的人。如果没有他、盲人老头、司机和年轻人,那位女死者将永远寂寂无名,那位老太也将永远无从知晓她女儿的下落。这是一个社会尚存的良知和正义感。如同博尔赫斯一首诗说过的“黑暗需要眼睛才能看见,声音的寂静需要耳朵分辨,镜子要形象充斥才能反应。”
最后,已被退休的老看守坐车来到了海边。大地荒凉,犹如遗世独立的僻静。现在,他就来到了搁浅巨鲸的眼前,他无能为力推他们下海。海滩搁浅的,不只是巨鲸,而是一段已湮灭的历史。但他可以瞩望大海,如同期盼不羁的未来。一会,一头巨鲸突然从海里跃起,这就是无界的天空和自由的海洋,这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飞跃和瞩望。
2017、9、27
这部电影是B站首页推荐给我的,标题只有以中文和西语写下的它的片名,以及它上映的年份:2017。然而视频的封面吸引了我:老人从一处隘口向外看去,一头鲸鱼飘浮在云端。于是我将它下载下来,并决定在没看过一部电影的其他一切——导演,国家,奖项,剧情简介,影评,评分——的情况下“生吃”这部电影。只有这样,才能延续这次相遇的气氛。
整部影片确实有一种如诗的感觉,节奏舒缓,色彩柔和。在很多时候,导演并不像大多数电影那样,让镜头跟随着主人公,而是把镜头固定起来,任由他走出画面,或者干脆用大特写聚焦在某个细小的物件上。这种克制的叙述方式事实上把观众从快速频繁的镜头切换中解放出来,使人得以有时间思考“主线”之外的东西,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影片中能看到死亡和遗忘这两个主题。然而不同于同年上映的《寻梦环游记》,《遗忘诗行》的主人公——独守入殓房的一位老人——并没有迫切地设法逃避遗忘和死亡。因为他似乎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一个被遗忘者。不仅与他共事多年的朋友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连他自己都说不上自己的名字。然而,他却能在访客来扫墓时,清楚地想起对方曾是自己多年前的狱友,并清晰地背诵出自己曾为对方代笔的家书。因此,这种自我遗忘更像是有意为之,而非老弱所致。事实上,这种自我“毁灭”的激情,在全片很早的地方就有闪烁:老人进屋时,背景里的电台播报着鲸鱼自杀的新闻。在那则新闻中,主持人表示,不清楚为何这种地球上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会选择自杀。而这或许也是本片要探讨的问题。 由于我历史知识的欠缺,以及对影片背景信息的不了解,我在观看时并不知道它描述的时代背景,然而从其中频频出现的游行、竞选等字眼,可以窥知其世并不太平,秘密逮捕与处决或许也并不少见。或许这部分解释了生的欲望为什么遭到压抑。不过,即使除开这一点,也可以从神父的致辞、百姓对死者亲友的慰问中看到影片中的社会文化对此世短暂,来世永恒的信仰。 全片的“片眼”就在第三十九分钟。一阵响亮的鸣叫过后,老人缓缓回头,硕大的鲸鱼从窗外游过。 在我看来,鲸鱼象征着一种彼岸的启示。它是死去的大海上的灵魂,已经脱离痛苦的尘世,进入永恒而自由的死的王国。鲸鱼之死象征的并非美的逝去,而恰是美之永恒的达成。在这一情节之前,老人从被打砸过的房里拾起一枚蓝色鲸鱼耳针,而在看到鲸鱼之后,他开始全力为停尸于此的一位无名年轻女子筹备葬礼。于是,老人从对自己生命的无谓投入到成全他人之永恒上来。 影片结尾,这一工作完成,老人乘车来到海边。在几头鲸鱼的遗体旁伫立。眺望海面。一头鲸鱼从水中漂亮地跃出。全片唯一一处配乐激越地响起。全片终——这部电影本身也把自己的美在结束的时刻彻底绽放出来。 马孔多在下雨。 鲸鱼叫了。
守墓老人在是他自己的同时是否也象征着国家、文化或是历史的记忆?历史从不曾忘记任何事,但集权却总想让历史忘记,历史在当下也只好装聋作哑。老人牵着线走进巨大逼仄的档案室的一幕,很难不让人想到米诺陶斯的迷宫,后来唐突闯入又迷失其中的象征着集权本身的官员则更加印证了这个联想。
至于搁浅的鲸鱼,应该是象征着在罢工中被捕死去的年轻人们。尽管志愿者们已经倾其所能,但最后也只有一条鲸鱼重回了大海,回到了历史的记忆里,其它的则都死在了海滩上;而反抗的年轻人里也只有一名女子以他人的名字下了葬,其他人则都秘密地消失了……老人在检查尸体的时候,尸体像熟睡的人一样翻了个身,这是否是在说只要仍被铭记,女子就不算真的死去?
不过守墓老人后来在停尸房门口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乘车离开时后视镜里年轻的自己则变成了黑白的,这一幕是在说什么?
无名女子的葬礼上人们说,愿你在长眠中得到永生。最后老人到海边去看鲸鱼,远处唯一获救的鲸鱼从深海跃出,近处死去的鲸鱼搁浅在沙滩上,就仿佛是两种不同的永生之间的对照。
"冷酷與記憶缺失似乎形影不離,但在一段較長的集體歷史的時間範圍內,歷史卻對懷念的價值發出矛盾的信號。太多的懷念(古老的冤屈)令人怨氣難平。和平就是為了忘卻。為了和解,記憶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如果目標是為了有一個空間來安度人生,那就必須讓某些不公正的事體溶入更廣闊更普遍的諒解,也即無論哪裡,人們都對彼此干下了傷天害理的事。⋯這類影像邀請我們去注意、去反省、去了解、去檢視掌權者就巨大災難提供的辯解是否合理。誰造成苦况,誰應對此負責,是情有可原的嗎,是不可避免的嗎?我們到目前為止接受的某些事態是否需要受質疑?與此同時,也須明白道德義憤就像同情一樣,是無法強求以行動來處理的。"
以桑塔格在《關於他人的痛苦》中所析的記憶的矛盾與局限試回望片頭引用的策蘭的詩句,世界的離棄是為了前行的沒有道理意義的對記憶的離棄,而"我來背負你",背負的或不是你為不平的呐喊甚而為期承繼的哀榮,如果那樣,成為亂墳崗上的無名英烈更顯你的光華。背負的或僅僅是確認你曾活過的死亡,另一個名字,另一對父母,另一張出生證明,如同證明墳墓的廣廈下還有人間的街巷,證明冷凍尸箱後還有溫暖的子宮,證明山間長過草木,擱淺的鯨群曾在遠洋里唱和。《遺忘詩行》
“世界已经消逝,我必须背负你。”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伊朗导演以智利独裁时期为背景的处女座。忘记自己名字的守墓老人,天空中飞过的鲸鱼,影片中无不充斥着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因素。
“当某个人死去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也会跟着一起死,不是随随便便的某个世界,而是“他的”世界”。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世界是由可言说的逻辑世界与不可言说的世界组成,而不可言说的部分则以“我”为中心。原文说“死亡是没有被活过的。”一个人的生命和他的世界具备着很高的同一性。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的事物,不是简单可以被权利或者宗教而审判的。迫切的使人们忘掉所有一个人生前的痕迹不可被称作遗忘,这种只不过是让人们集体进入一种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罢了。
“忘记你该忘掉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搁浅的鲸鱼就算通过潮汐回归了海洋也不愿离开同伴死去的浅滩,如同守墓老人退休前也不想将无人认领的少女遗体留置在破旧的殓房里。当老人安葬好少女,鲸鱼也重返了大海。
细腻写实的伊朗导演遭遇拉美魔幻土地,混合的气质是另一番新的气象,成熟的影像风格和沉重的叙述完全不似处女作品。通片是超现实以及符号,殡仪馆的故事串联起家国历史,这部作品真需要导演现身解读,到底什么是超现实下的现实。用通俗故事承载碎片化诉求,鲸鱼搁浅的情感力量又将碎片拧成一股线.[B+]
#BIFF# 伊朗导演的西班牙语片,生与死、葬礼和婚礼交织,好几个段落有阿巴斯的影子(起初不露脸的掘墓人、滚动的橙子和轮胎)。飞翔的海豚作为唯一的超现实元素感人。『记得忘记不是忘记,忘记忘记才是真正的遗忘。』
B+ / 荒漠中的诗无尽头,海边的鲸鱼马戏团,地下室的幻梦墓园,随风而逝的残影余像。玻璃窗分割复制,低机位掘土镜头,房间与冷柜的双重空间遗忘。一开始觉得堆砌感过甚,之后魔幻现实中的一切在不断呼应连缀中获得了诗意的合法性。80后伊朗导演处女作居然如此克制地拍出了南美奇幻历史气息?
3.5;消匿于历史罅隙的微末个体,化身冰冷数字徘徊于尘埃档案,鲸鱼掠过的那抹天空颜色,最终停留于也曾温润鲜活的年轻躯体,符号意象纷繁堆砌;一出民族集体失忆症,如百年孤独中仿若从未发生的屠杀,马孔多四年多的雨意外降临,伊朗导演在南美的文学作品和土地滋养中,也获得神奇的魔力。
【8.0】感觉有点太刻意,不过摄影是真的美,随便截一张图都和油画一样,主角都仿佛油画里的人物一样,真是如诗如画。
夐绝的诗意!越是非常的时期,越容易看到应景的电影。通片犹如在溺水后海马体缺氧神思混沌,但迷走神经的回路依然本能地向自己暗示着求生的情感信号。前赴后继牺牲身躯护卫巢穴的蜂群、长歌当哭依旧从容搁浅的鲸群……将记忆湮没在无垠宇宙中、蓄意屈服于磅礴暴力的人类,远不如那些向死而生的动物!
正直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姓名,却不会忘记在这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黑暗者会记得自己的姓名,却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影片很沉闷,语言很少,却是满满溢出的对暴政的控诉,对虚假民主的控诉。没有一滴血,没有一个直接的暴力场景,鲜血却溢出屏幕。
沙漠盛开的手掌,地上矗立的孤坟,鲸鱼在天空哀鸣,尸体于地下腐烂。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政治高压的社会环境里,反叛者的故事注定要被掩埋。
2018电影节@影城,智利乃至拉美残酷历史的悲鸣,淹没在逝去的年代里那些消失的身影,沉默在迷宫般的故纸堆,生如孤独游弋在深海的鲸,沉重悲切的呜咽,带来大洋深处的信息,为逝去的同伴迟迟不愿离去;影片细节讲究,墙上画也是鲸,屋门放的是守护与引导亡灵的阿努比斯之犬,反光镜所见如定格的老照片
伊朗导演Alireza Khatami的处女座。获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费比西奖-最佳处女作奖
#Venice2017# 本届第二个五星!伊朗导演的处女作竟然是智利题材,有着极其精到的对政治话语的把握,遗忘、记忆、历史与现实的主题在少言寡语的守墓人身上完美统一。处理极为节制而且形式感真是到位(超现实的段落多了点)。导演电影语言意识极强,前途绝对不可限量,好好发展成就不会亚于萨金塞夫!
独裁的手掌立在文明荒漠骇惶人间,反抗的尸体滞留历史殓房籍籍无名。掘墓人无眼,葬礼上看得见凶手;守墓人无名,材料里写得出姓氏。鲸鱼翱翔天际,寻找滩涂上搁浅的同类;老头举起明灯,探寻被遗忘苦难的典籍。孤身对抗荒谬系统,迟暮撬动集权大门,滚着轮胎的男孩倏忽长大,男孩唤作信念,浇灌记忆。
1.几处魔幻的场景太精彩,伫立沙漠的巨型沙掌和游弋在天空的哀嚎鲸鱼,惊呆我了;2.对于拉美历史的缺失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3.地下的资料室犹如一个黑洞,想要探知,人就会被吞没消失;4.无论生前如何,死亦永恒;5.结尾搁浅的鲸鱼群,它们寻死。
沙漠盛开的手掌,天空遨游的蓝鲸,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佐杜洛夫斯基,魔幻现实主义后继有人。那些消失在独裁年代的人并没有被遗忘,纵使没有名字,但每个逝者都有一个故事。
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却忘记不了每个存在的故事和精确到细微的数字 影像是伊朗风 可是故事却充满了南美的魔幻主义 存在 死亡 政治 和世间的所有纷扰都在一方墓园中暗淡寂静下来 只有时间不会遗忘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遗忘之尸,遗忘之诗。
可能更多的人会留意到大漠中伫立着的“五指山”劫后余生,呻吟的蓝鲸划过天空,空荡的前挡迎着冷风,此类等等,魔幻现实往往就是将现实的一切罪恶化作触手可及的梦,让观者自己选择沉默抑或觉醒,伊朗导演的殇,穿过智利历史的痛,让世界另一头的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镜像,也可能是似曾相识恶的平庸
遗忘尸行【中字度 /s/1c2fFJQ4 码 sipt 小娟】
7.几乎没有迫害殴打的镜头,却无处在说残暴,有人极力抹去罪行,却抹不去普通人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知道什么该遗忘,什么该永远都记得。几处超现实镜头不经意出现,却惊艳。缓慢的人物动作言语让记忆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