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妈妈,你干砸了啊!
人性存在于自私基因中的本我与社会化道德超我之间的斗争。
母亲对小强的爱能让她坚定的离开小强,只为了让小强有个远大的前程,继而迎来幸福的人生,那么作为母亲的她,自然也是了无遗憾。这是为了孩子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为了孩子今后的幸福而让自己感到幸福。
一个孩子,离开朝夕相处的母亲,投身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满脑子都是母亲拒绝自己的态度。按照小强的年龄,他是不会知道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只能猜想自己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母爱。所以那一声声“妈妈你打我吧,只要让我和你在一起,你打我吧”,才是那样催人泪下,那样触目惊心。从一定程度也能证明妈妈给小强的心灵打击有多么巨大。
幸福是“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小强的幸福不是上名校,吃山珍海味,穿高档名牌。他的幸福就是生活在自己那个熟悉的环境,和自己的妈妈朝夕相处,如果有爸爸就更棒了。妈妈的幸福是看到小强能够有个远大的前程,而这个未必是小强的幸福。所以妈妈牺牲了小强的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幸福。
吊诡的是,妈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内心那种良心的直觉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私。
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孩子,要么感到被母亲的抛弃而变得懦弱;要么充满对父亲的恨意而变得愤世嫉俗。母亲的伤心和孩子的煎熬换来的只是未来一个不确定的幸福的可能,这是个多么荒谬的故事啊。
所以这部片子唯一的价值是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关于无私的爱的反面例子,以及这个孩子表演的很出色,他演的孩子样就活生生的存在我的身边,所以我给三分。
2 ) 重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
《妈妈再爱我一次》,上个世纪90年代,这部电影曾让所有的中国人集体挥泪,不管是城市的电影院,还是农村的露天电影放映场,都是戏里戏外哭成一片。饰演妈妈的杨贵媚,在内地打车,司机死活不肯收钱,住酒店,服务生抢着替她买单,足见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影响力。
这部电影是1990年在内地公映的,而在农村免费放映,估计要晚上一两年,大约是在91或者92年吧。那个时候,我还小,村里在两棵大树之间扯上幕布,露天放映。跟以往不同,没有小贩的叫卖,没有吃东西的声音,没有小伙子大姑娘之间的调笑,所有的人都跟着戏里面的母子哭成一团。当然了,我也是一边看,一边低声哭泣。
上周日是母亲节,在网上看到一个叫“母亲节十大推荐电影”的好帖,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部电影,简短有力的推荐辞,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于是重看的想法就冒了出来。
其实,20多年来,重看的想法经常有,但是都没有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个社会越来越复杂,人心也越来越浮躁,早没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淳朴,我也一样,对事物少了包容之心,多了一些挑剔与苛责,所以我很担心,怕重看这部电影之后,只看到它的缺点和不足,而忽视它的感动与真诚,破坏儿时的美好回忆。其次,小时候看片的深刻印象,除了自己被感动得放声大哭之外,还有儿子长大之后,与精神失常的妈妈在疯人院的相遇,却不记得妈妈最后有没有恢复正常并与儿子相认,所以害怕重看之后,看到一个不好的结局。
但是这次不一样,作为母亲节的推荐电影,不能再躲着不看,哪怕只是为了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应该重温一下经典。
事实证明,我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这次重看,依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依然是边看边哭。最后的结局也是好的,儿子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唤醒了精神失常的妈妈,18年后,这对苦命的母子,终于又紧紧的抱在了一起,同时,20多年之后,我这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欣慰的放下了。
这就是感动的力量,这就是母爱的力量,不需要“大片”的噱头,不需要绯闻的炒作,不需要炫目的特技,不需要复杂的剪辑,不需要刻意的表演,不需要高调的说教,只要把母子真情,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自成经典。
电影很简单,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一样,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世代流传,永远不会过时,哪怕你是再挑剔的人,都无法找到对它的指责之辞。
比如,儿子出疹发高烧,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妈妈从家中出发,一步一跪,一直跪到王爷庙,哭求王爷公保佑儿子平安无事,额头都磕破了,满脸的血,也许真的是她的诚心感动了神灵,儿子居然奇迹般的退烧醒来了,连医生都觉得惊奇。这一个情节,当时看哭了所有人,今天再看,依然是感动得泪如雨下,现在提笔写起来,眼泪还止不住得往下掉呢。这个情节就很自然,一点都不做作,因为现实中就是这样,孩子生了大病,有生命危险,哪个父母不是长跪在地,哭求上天的保佑啊!
片中妈妈对儿子的爱,一点都不自私、狭隘或者宠溺,而是爱得很勇敢、很严格、很伟大。
勇敢体现在很多方面,最为深刻的一个印象,是妈妈分娩的一幕。她未婚先孕,以为能求得林家的同情和接受,却没想到,依然被他们狠心抛弃。林母要她把孩子打掉,她不舍得,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于是自己租了一间房,一个大姑娘家,背负着道德的拷问,忍受着众人的嘲笑,大着个肚子,艰难的熬着。分娩的时候,她一个未婚的大姑娘,不好去医院,就自己接生,拿一把剪刀,在烛火上烤了几下,简单消毒之后,自己剪断了脐带。而这个时候,孩子的爸爸,曾经的爱人,正在教堂里面,跟别的女人举行婚礼。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这样的女子该有多坚强多勇敢啊!反观现在,人流手术就跟剪指甲一样,说做就做,没有丝毫的负罪感,甚至曾经有新闻报道,未婚妈妈生下孩子之后,将其扔进垃圾桶,或者冲进下水道,何其残忍啊!弥补错误的方法,不是用另一个错误去掩盖它,而是要勇敢的去面对。就像片中妈妈说的那样,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将自己受到的惩罚,让孩子来承受,剥夺他生存的权利。
妈妈对儿子的爱也很严格,虽然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是她生命的全部,但是她并不溺爱。她给儿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一切都给了儿子,对他百般宠爱,但是一旦儿子犯了错,绝不轻饶,让他跪下,用小枝条抽打他的手心,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说怎么改正。做父母的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哪个父母不疼孩子,谁也不想孩子挨打,但是有时候惩罚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农村,家里孩子多,父母照看不过来,如果一味的宠溺,放任不管,孩子轻则学坏,重则丧命。这不是危言耸听,那些不孝顺的、手脚不干净的、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哪一个不是溺爱所致,至于小孩玩火玩水死掉的、打架斗殴丧命的,哪一个不是父母疏于管教的后果。
至于伟大,则是最难的。她克服了这么多困难,受了那么多苦,把孩子生下来并带大,孩子就是他全部的生命。可是,为了能让孩子有富足的生活,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有个好的未来,她毅然狠下心来,把孩子拱手送人。片子之所以这么感人,看哭了一代又一代人,就在于妈妈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真实,似乎可触可碰,就跟自己的妈妈一模一样,代入感非常强。但是,妈妈的形象又不局限于这一层面,而是做了升华,为了凸显母爱的伟大,影片花大力描写了妈妈激烈的思想斗争,让她帮儿子在前途和妈妈之间选择,这样一来,妈妈的形象就更加立体和丰满了。她就是被人嫌弃的孤儿,所以不想让儿子也跟自己一样,而是要有好的前途,但是有舍才有得,她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把儿子送人,这个选择是理智的,更是伟大的。但是儿子作为小孩,显然不这么想,他才不在乎什么前途,他只想跟妈妈在一起。
于是,妈妈跟儿子的不同想法,自然导致不同的行为,也必然形成一对异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在影片中就表现为,妈妈送出去,儿子跑回来,再送出去,再跑回来。但是这对矛盾之间的对立,并不是对抗性或者破坏性的,而是统一在感人肺腑的母子情深中,就在这送送跑跑的过程中,达到了全片的高潮,伴随着妈妈躲起来之后低声的抽泣,和儿子一边追赶一边撕心裂肺的哭喊,戏里戏外哭成一片!
很多年过去了,在这个“大片”泛滥的时代,能够被一部电影深深感动,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是一部可以反复观看、永不过时、值得收藏的影片。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
(2014年5月16日写于南京)
3 ) 每一位妈妈都是一出自我牺牲的悲剧
母亲节,本来想和妈妈说节日快乐的,终究觉得颇有点矫情,憋了一天,到了晚上打电话回家时,竟然是爸爸接的电话,好吧,那就不说了。
妈妈,节日快乐,应该是有生的日子里,天天快乐。
一个人发呆发了许久,竟然就很有点想妈妈。她必定看不惯我这般宅的状态吧?她必定看不惯我一天只吃一顿饭极端颠倒的混乱生活吧?她必定看不惯我这般潦草对待自己吧?
她这般爱我,是以我的所作所为她都看不惯,因为诸事皆不曾顺着她的心意发展,譬如早早结婚生子,亦是她想看到的,可是我居然连个男友都没有,让她很是失望。我终是像个不负责任的孩子般,在每一个不属于我的城市里游荡复游荡。
她担心我,更年期症状常与心急双管齐下,就让某些时候的她显得格外神经质。偶有错过她拨打的电话,她必定如临大敌,想象力丰富到了无人能敌的地步,非得把全家人都弄得鸡飞狗跳才行。她一着急起来,时间在她那里彻底失去意义,不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她只想听到我的声音。之后她才会安心。我嫌她烦,笑她小题大做,挂了电话后,却一阵阵心酸,是我不孝吧?都那么大的人了,还能让她担心成这样。她爱我,爱得如此霸道而坦然。
五一回家时,妈妈在堂哥家帮忙,没空为我们父女做饭,她居然听从堂嫂建议,施施然带上爸爸和我到嫂嫂家吃饭。哈哈,妈妈一点不觉得我这么大的人,居然不会做菜,是一件特丢人的事情,而是理直气壮,我说我和老爸凑合着吃就行,却被她一语否决。在堂嫂家,我和7岁的侄子一起玩沙子,大显身手就堆了万里长城出来,妈妈在边上看得好笑,和爸爸说到“那两个小的在堆长城”,语气满是宠溺,丝毫不察觉我和侄子有着多么可怕的年龄差距。她爱我,爱到颇有些盲目,在我还小时,常有人诟病说她宠坏孩子,她却不以为意。呵呵,谁敢说一个妈妈,爱自己的孩子是错的呢?我的妈妈,和每一个朴素的中国老式母亲一般,可以为了孩子呕心沥血,全身心奉献在所不惜。
曾失心疯地问妈妈,你过得快乐吗?答曰只要你们过得好,我怎样都行。你们就是我们兄弟姐妹,她的孩子。她的答案里甚少有自我。不像我,我自当头是我一向的习惯,只要谁好,我就好,这样的句式大抵很难出现。兴许,每一个妈妈都一样,都是一出自我牺牲到了极点的悲剧吧?
就像那部不知骗取了全国人民多少眼泪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敢打赌,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都哭了。它的煽情程度简直空前绝后,记忆中我不曾再次看过一部让人哭得这般尽兴的电影。彼时还很小吧?居然还有些惊心动魄的镜头依然清晰。
被富家子抛弃的未婚妈妈,自己用蜡烛草草消毒过的剪刀剪断了自己的脐带,她用软软的声音教儿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长环境,她狠心地把孩子送到孩子的生身父亲家,小小的孩子一次次流着泪,唱着那首令人心碎的歌,来找妈妈。明明就在儿子身后的她躲在儿子身后,无助地哽咽。她得知儿子生病,情绪激动,从楼梯滚落,从此成为疯妇。儿子长大后,找到了她,对着已经呆滞无神的她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她居然慢慢回神,母子二人抱头大哭。
这样的一部超级催泪弹电影,让那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成为几乎每个人都会哼唱经久不衰的超流行歌曲,也让偶尔想起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满心不忍。譬如我,写以上情节时,居然眼眶湿润,妈妈二字,就是这么悲剧么?
明明柔弱的,关键时刻埋葬柔弱,变得无比勇敢;明明心软的,关键时刻埋葬柔软,变得无比残忍;明明舍不得的,关键时刻埋葬那一份难忍,变得分外绝情;曾经也有理想的,曾经也爱美丽的,曾经也幻想追逐自己的快乐的,在有了孩子后,这一切通通不算数,埋葬成为妈妈生活中的关键词。
某些地区,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后,将彻底失去自己的名字,人们提起她时,只会说某某他媳妇,某某他娘,某某他奶奶,而这在女权主义的辉映下,多么的可悲。只是必定有一种恬淡的幸福冲淡了原本注定的悲凉,而让我们都觉得习以为常吧?
每一位妈妈都是一出自我牺牲的悲剧,妈妈们已经习惯把悲剧当成喜剧来看。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天天快乐。
4 )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却是水,细水长流。
第一次看是大概是2000年,学校组织看的,当时看的我眼泪哗哗,哭了很久。那年我12岁,记得特别清楚,因为那时特别反感自己的妈妈,说我这不对,那不对,学习没进步,数学还偏科,感觉她是一个不爱我的妈妈。
看了这个电影,让我明白天下的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其中电影中很让人感动的是,志强被迫离开妈妈,回答爸爸身边,其实他并不幸福,他需要妈妈,多次尝试回到妈妈身边,终于失败告终,最后一次生了大病奄奄一息,妈妈为了志强能康复,在寺庙磕头.跪求神明保佑,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真的被母爱感染,为之动容。结果却意外来临,意外疯了,看着心碎。多年以后志强长大一直寻找妈妈,回国开办精神病院,却不成想,妈妈就在自己的医院里,多少次擦肩而过,好在命运的眷顾志强通过爱的呼唤,唤醒了妈妈,母子相认。
后来成年结婚当了妈妈后,更是特别有感触,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在身边成长,都说父爱如山,我却觉得母爱更是细水长流,情真意切。
5 ) 秋霞,你是自作自受
哭得稀里哗啦。
但是,哭完以后还是要说:秋霞,你是自作自受
为了孩子受到所谓好的教育而狠心把孩子送到一个这样的家庭里去,你是希望你的孩子成长为那种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人吗?还是,你要以一万步的隐忍和自虐,要以孩子无穷无尽的眼泪和哭声向这个家庭报复?
“当初你们甩掉我,就像甩掉一个破玩具似的把我甩掉,把我忘了。你母亲还送我一把刀,一把要我亲手杀了我儿子的凶刀。还好我没有照她的意思做。就因为我没有这么做,现在这把刀反而刺在你们心上!”
秋霞是在报复,她让小强卑微地跪在地上向爷爷奶奶道歉,她的彬彬有理,她的识大体,她的隐忍退让都在向这个家庭发出宣言,你们当初看不上的私生女黄秋霞,她的品质,比你们这些衣冠禽兽要高贵千百倍。
这就是秋霞的报复吗?
傻秋霞,
在故事的开头,我以为你是一个新女性,你不会为了外界的眼光和压力放弃自己的孩子,你了解母亲的真正含义,你有尊严地工作,独自抚养自己的孩子,爱但绝不溺爱他,你会把他养成个好人,一个真正的人。可是后来,你竟然以这样一种折磨自己又折磨孩子的方式向他们报复。把孩子送给他们,难道你是相信他们比你更有资格更有能力让小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么?你为什么突然没有了当初生下他的决绝和自信,你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伤害孩子又伤害自己的方式教会他人生的“法则”,教会他去恨?教会他去说“爸爸我恨你!”
或者说,不希望孩子没有父亲?试问这个情景下没有父亲还是没有母亲好一点?怀孕的爱人不辞而别,他的选择是喝个烂醉,不去寻找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而去和其他人结婚?这么多年,他有想过你们母子吗?故事里他明明在忙着制造新的孩子,不是吗?你凭什么认为小强在他身边会比在你身边好?这种父亲,没有也罢!
虽然故事以爱为名,但明显在这样一种情景下,恨的种子是无法避免的了,但完全可以不要是这种撕心裂肺的痛。
如果我是你,我会和他们对簿公堂的,不知道法律哪一条支持他们?就算钱能扭曲法律,就算在法庭上被争来抢去对小强不好,总比你的选择好,至少他知道他的母亲是拼了全部生命不放弃他,而不是让他为了“妈妈不要你了”而哭泣。
小时候,三岁多,有一天,我梦到妈妈在前面走,越走越快,我拼命哭喊着跟着,就是跟不上,她不回头,这个梦我哭醒了,我永远记得。
秋霞,秋霞,你是自作自受啊~
6 ) 我以为长大后我不会再哭
一直记得自己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期总会有2次看电影的机会.
小伙伴们都是手拉着手,一起从学校走到电影院,一群人开开心心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小零食,边看边吃,这也算是集体活动了.
学校可能也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不是战争片就是抒情的.每次我们看到伤心的时候,都哭的和个泪人一样.后来想起来真是好笑.
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我慢慢的接受了现实,我们长大了,我们世故了,我们不会再因为一部感人的电影就落泪了.我们是大人了.
很多很多年以后,又是一次组织看电影.
名字叫<妈妈再爱我一次>.我们还在一边调侃着"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嗑着瓜子,喝着饮料开始看电影.
我承认..我哭了..而且是久违的眼泪,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错觉.
那是一种很揪心的痛,很辛酸的难过,让我情不自禁的开始哭了起来.
我试图去想控制,"我不会再哭了的,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是眼泪就是莫名其妙的落了下来.
只记得,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的快乐,那种一生下来就已经存在着的联系..让他们不应该分开.
只记得,当父亲离开母亲并带走母亲的时候.母亲的痛苦,无助,以及揪心的痛,还有孩子声声的"妈妈"的哭喊声.
只记得,当孩子偷跑回来,舍不得离开母亲并想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母亲是那样的束手无策,她离不开孩子,但是为了孩子她不得不离开.
.
.
.
.
.
只记得,当孩子长大后,在精神病院见到自己母亲疯癫样子的时候,一股泪水直接就涌了出来,根本来不及去阻止."这是我的母亲.."
只记得,当孩子在呼唤她的时候,她原本茫然的脸上突然象触电一般,惊醒了过来.."那是我的孩子."
只记得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是眼睛带着泪花出来的.有的女生甚至哭的很大声音.
你可以否认一切.但是你永远否认不了,当你一出生后,你和母亲所签下的契约.你们将永远联系在一起,永远.无论时间,空间变换.
妈妈,我爱你,我会为你而哭泣....
永远爱你的儿子..
电影院里看的时候 都是哭声 真丧啊
当年跟一群同伴儿,炕上,椅子上,挤了一圈儿人,一起看这片子。后来看得我实在受不了,跑出去哭了一会儿,又回去接着看……
老师课上放的,很多女生都哭了,确实很感人,只是中间插入了一段激情戏,看时很尴尬~~
当年没哭的都被认为是禽兽
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集体挥泪,当时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搽着哭湿的手帕。票房2亿,换算到现在应该是50亿打底。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不外乎是由于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演员的表演很真挚,观众的情感也单纯,电影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大概是因为看之前身边每一个都告诉我自己如何边看边大哭。结果自己去看的时候反而没哭。
小学时口耳相传的一部催泪巨片,所以教委组织全市学生在影院观看,老师叮嘱必须带手绢,对,是手绢,那时没有好的纸巾。全影院哇哇大哭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太经典的片子,小时候的回忆。
一家三口被电影感动得涕泪交流,影片刚结束,老妈带着浓浓的鼻音问:“你作业做完了吗?”
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进电影院看,我没哭,看同学哭得哇哇的我还特纳闷,过了一些年后重看,哭得根本把持不住——可能我反射弧有点儿问题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是孩子也是母亲身上掉的一块肉,她这块肉比身上任何一块肉都要爱,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的支撑,没了就人生也失去了意义,这也许就是伟大的母爱。
现在看来,其实不用那么惨的...他妈也是自愿送他去他爸家的,其实大家说好,可以探望,就可以了,又隔得不远,都是善人些
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谁看这部电影没有哭的。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编剧的煽情太过了吗?里面的桥段简直琼瑶附体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基因都可以改造、同性恋都可以合法的今天,门当户对、重男轻女仍然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且将长期存在。7.1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中影集团在引进这部影片时,并没有预料到之后的票房成功。…1990年6月,影片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在武汉和上海热映,直到9月份全国放映。一直到持续到当年年底。总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亿元,这在当时电影票价1元、2元得电影市场来说,无遗这部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时光网
最早看的电影之一,还记得情节,那么我清晰而能意义回想的记忆大致是开始于,2岁半左右。
电影内容早忘了,但人人手上绑条手帕,齐齐坐在露天电影院,动人处满场啜泣声的记忆是无论如何无法忘却了。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 看这片 没有人不哭-.-~ 真是影坛上的奇葩!
感人!小時候看得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啊。
爱嘛!30年前的我看这个电影差点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