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上映的这部法国电影,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路易·德·菲奈斯,法国喜剧大师,也就是《虎口脱险》里那位神气活现的指挥家先生。
在本片中他的表演依旧是生动有趣,充满喜感。他饰演一位知名美食杂志主编。这本杂志类似于《米其林指南》,每年对餐馆评定星级,是一本餐饮业权威性杂志。为了获得最真实的资料,这位主编还兼任监察员,亲自去各个饭店考察。他化妆成妇女、司机、游客,口袋里藏着试管和温度计,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实地调查。
当得知竞争对手用人工合成的蔬菜和肉类制作快餐时,他潜入对方工厂,进行了一场惊险又有趣的冒险。这家工厂里生产的鸡肉和鱼肉都是化工原料注塑加工成型,蔬菜是塑料纸张做的,兔子培育得比羊还大。看到这里,中国观众肯定都会苦笑了,我们吃的喝的恐怕还不如这个安全了吧。
记得北京电视台曾报道过一种假鸡蛋,蛋壳是用碳酸钙材料倒进专门的模具后制成的,灌入用淀粉、树脂、纤维素、凝固剂等合成的“蛋清”以及添加黄色食用色素的“蛋黄”,再给蛋壳“封顶”。长期食用这种人造蛋会造成大脑记忆力衰退、患上老年痴呆症。还有各种人造鸡肉、人造大米⋯⋯据说味道还特别好吃?
哎,身为味觉白痴在中国真的是最可怜的。因为既享受不到健康天然食品,又吃不出来垃圾食品的所谓美味。
我小时候懂事很慢,看电影看电视看书听歌都不能甚解,以至于到了怀旧的年纪,却没有怀旧的素材。很多老物都是温习一篇才能和人侃侃论,这是投机取巧,以成年的视角去比拼他人儿时记忆。
于是观摩老电影成为我周常活动,这次本来是找一部1985年的国产电影《美食家》,误撞到这部1976年的法国电影《美食家》,一石二鸟再加意外之喜。
影片中Duchemin先生是一家类似《米其林餐厅指南》杂志的主编,狡黠聪明,笑点不断,顺带代表法国美食戏谑了一番快餐文化的粗制滥造不用心——我就喜欢看聪明但又不故作高深的电影。
以前我对吃没有特别研究,后来被阿糕的美食氛围熏陶,又因当时工作关系开了眼界,才知道吃中的名堂精妙。现在年纪大了,鸭梨很多,peach也很大,才悟出来吃和睡的内涵。这两者是维护生命品质的核心,必须讲究质量;以任何名义忽视吃和睡的价值观,都是可笑的。
片子到了末尾,Duchemin虽然失去了味觉,但是仅凭眼力去判断一杯葡萄酒的来历,做了一番福尔摩斯附体的推理:
“红中带紫,有光泽,这是一杯波尔图葡萄酒,酒里还悬浮着细小的葡萄渣,杂质沉淀的相当慢,酒龄是23年,是葡萄丰收年53年的酒。酒离不开土地,这土稍稍带有点沙粒,是美多可土,酒同样离不开阳光,酿造这种酒的葡萄,曾经沐浴在西南山坡充足的阳光里。那是圣杜里恩——这是里奥威尔拉斯加斯酒庄1953年的葡萄酒。”
我突然很想喝一口这样的酒,我在这番神棍一样的话中感受到葡萄的生长过程,感受到阳光和泥土如何供给养分。我们享用的食物都是这样荟萃日光雨水和空气,成我我们可消耗的能量。我们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来自尘土,归于尘土。像狮子王里父亲对儿子的教诲,高唱《生生不息》的理念。
我们没有理由不像祭祀一般对待生命的补充过程。
片子用很科幻的形式去戏谑快餐,在工厂里,鸡肉和鱼肉都是化工原料注塑加工成型,兔子比猪还大,蔬菜是塑料纸张。生活在35年后的我,很汗颜,我们现在真的是在吃这样的东西。硕大无朋的水果没有甜味,以前一年一季的菜现在天天都吃的到却总不是过去的口感。
那么有意义的吃饭是为了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是为了有意义的吃饭。
我想做一个降低要求的美食家,不需要日日山珍海味,只要不把吃饭当做一件应付差事,不是为了赚几个钱忽视了饮食,即使是一盘盖浇饭,也要有品评美味的吃法。
《美食家》(1976)
有意思但没太理解这部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
第六部法国电影,从《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到《三星大厨》,再到现在的《美食家》,法语的发音真的很迷人。
《美食家》,关于一个美食年鉴主编的电影。法国电影能把五十岁以上的演员拍得很迷人,
电影里出现很多有意思的情节,杜斯曼在拍摄做菜录像时的背景音乐选择非常严格,瓦格纳的音乐是做野味的时候听的;做布莱斯肥母鸡和罗斯托夫螯蟹时要选择轻柔、深邃、敏感、恰如其分的音乐。。。我能说什么吗?法国人在烹饪时连背景音乐都要经过选择,中国人只有锅碗瓢盆交响曲;杜斯曼的儿子杰拉尔被做出人形大蛋糕-胖子馅。
电影还讽刺了特利加德尔的方便食品公司的橡皮鸭、橡胶白菜、廉价难喝的红酒,当时的情节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但是这不仅是说快速食品的质量问题,人们开始不再关注食物的来源,只在乎是否方便,问题就出现了。食物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食物的原料源于自然,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时刻提醒人要爱护自然,方便食品相当于中介,人们很难从这些包装花哨的快速品中感受自然,没有直观的触摸,很难产生情感共鸣。
最后杜斯曼分辨葡萄酒的那段犹为精彩,“漂亮的挂杯,红中带紫,有光泽,这是一杯波尔多葡萄酒,酒里还悬浮着细小的葡萄渣,杂质沉淀得相当慢,酒龄是23年,这是葡萄丰收年53年的酒。酒离不开土地,这土稍稍带有点儿沙粒,是美多可土;酒同样离不开阳光,酿造这种酒的葡萄,曾经沐浴在西南山坡充足的阳光里,那是圣·来里恩”,主编先生的这段台词实在太走心了,没有认真了解过葡萄酒的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台词,以广告人的目光看,这段完全可以作为葡萄酒的广告文案;以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来看,这里包括了葡萄酒的历史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台词:如果没有这本年鉴,那些旅行者,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法国利用他们手中的美元、英镑、马克、日元、卢布和其他外国货币,换取品尝法兰西的美味与佳肴。
杜斯曼:他们肯定不会让我们从大门出去的,怎么办?
杰拉尔:干嘛非从大门出去啊!(然后就开车撞墙出去了)
昨天某个家伙跟我说,这本书好看
http://lz.book.sohu.com/chapter.php?id=10755&volume=1&chapter=12随手点开,是本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我看了2章,立刻就想起了这本不知道是小学,还是在中学看过的电影。立刻推荐之。这部无字幕老一辈配音演员的电影相当出色,至少省去了我在优酷上回顾电影的盯着模糊字幕的痛苦。
最后那段溜入工厂观看合成食品的那段 。在今天给我的触动仍然很大。虽然电影里的道具惨了点,合成出的食品卖相味道也差了点。但,如果,如果塑胶鱼的口感和蟹肉一样鲜美,合成蛋糕和和真是的刚烘焙出的一样松软,相信没人会拒绝。
说话间,我嚼掉了一包干脆面,这也意味我刚吞掉了 调味料(氨基酸等)、磷酸盐、蛋白水解物、增稠多糖类、碳酸钾、乳化剂、红曲色素、酸味剂、栀子色素、抗氧化剂(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碱水、pH调整剂 ......每种调味料的背后又是多少种化工原料合成的。我不怕死,我要用化学合成调料来满足味蕾。但更多的大多数,连知晓也是奢侈,至于选择食物嘛....那个就更不属于大多数了
“漂亮的挂杯,红中带紫,有光泽,这是一杯波尔多葡萄酒;酒里还悬浮着细小的葡萄渣,杂质沉淀得相当慢,酒龄是23年,这是葡萄丰收年53年的酒;酒离不开土地,这土稍稍带有点儿沙粒,是美多可土;酒同样离不开阳光,酿造这种酒的葡萄,曾经沐浴在西南山坡充足的阳光里,那是圣·朱丽恩,这是莱奥威尔·拉斯家斯酒庄1953年的酒!正确!”
没有闻,没有品,光是仔细看手里红酒杯中的红酒就能鉴定是哪一年那个酒庄的酒,不是一般的牛啊!!!
很多好片子老片子都被上海电影译制厂给毁了,衷心建议:此片适合阖家团圆之时共同观看
小时最爱的电影老头~让我知道什么是法式幽默
难得你在我旁边看的津津有味,我也就跟着你的笑而笑了。
绝对经典中的经典!大爱路易德菲耐斯,怎么会有那么可爱的小老头?!
这老爷爷太有爱了~~~啊哈哈哈哈~~那个默剧式地表演啊 那个女人装的 衣服里的瓶瓶罐罐 太有趣了
略微夸张的表演,不令人厌烦
很喜欢这个法国小老头的喜剧,反对食物的流水线式生产,很有当年卓别林摩登时代的意味
童年记忆真是不堪一击。小时候在cctv6看的时候,主角被强塞垃圾食物的场景很可怕,而且记得他是被丢到垃圾箱里的,重看才发现他根本没离开过饭店嘛。整体表演也是蛮夸张,另有志向的儿子寻求自我及父子和解也被粗鄙的「食色性也」所嘲讽,影片没什么亮眼的地方。《explained》s02e08提到人工制造的肉类替代品用了其中工厂一段的镜头,这次发现其实已经是故事后五分之一的部分了,而且远没有记忆里那么搞笑和精彩。最后一镜很出彩,主角千辛万苦挣得的荣誉,最后吃到的还是他嗤之以鼻的工厂产品,让这故事增加了戏谑和解构权威的意味。回到当下看来,人工合成和机械化批量生产食物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从果腹上升到品味是人类智慧之美,但在世界仍有数以亿计的饥饿人口面前,嘲讽果腹的确显得何不食肉糜。
次奥看饿了!!奶奶的!!算是不错的老电影了吧~~但是呢~我不太喜欢偏向舞台喜剧戏的夸张丰富表演的电影哦~~不过电影里的反面工厂倒是预言了今天的中国哦~(第一千部电影!哈利路亚!!)
美食家退休记,传统料理与快餐打架。表演和拍法也分明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菲耐斯精湛的表演有默片风采,去掉声音和对白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新女秘书调情、快餐老板密谋的部分需要注意对白)。工厂那一段很神奇,各种罐头、速成食品很有想象力。看得开心就好。
1940-1980。那个电影时代真的太怀念了。不装比不做作没有文艺的长镜头。其实没想到会提及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可见七十年代法国人在对待美食文化上的执念。黑色幽默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Louis de Funès 太可爱。唯一的缺憾在于这部片子看的居然是国语配音真心好尼玛尴尬。
尽管德菲奈斯还是一贯的插科打诨,但是剧中①现代工业的流水线快餐文化替代斤斤计较的个性手工②无产阶级人民用劣质食物教训美食评论家的桥段都很有寓言化的作用,最后自动化工厂是全剧的精华,而热爱马戏表演的父子之争倒有点不温不火。
比起全片的喧闹,美食家最后的目鉴红酒,简直让人感动,让我想起尾崎老爷子
我想知道这个老头到底拍了多少部在1976年!?Sorry这个语法有点English了……但确实精彩,从我妈那里得知的唯一不那么沉重的电影,他儿子很可爱……而且算是那些译制片里面听得比较顺耳的……
那时候的老电影是每分钱都花值了
就记得那个流水线上造塑料一样造出来的菜叶子了,七十年代可真够科幻的!
“漂亮的挂杯,红中带紫,有光泽,这是波尔多葡萄酒;杂质沉淀得相当慢,酒龄是23年,葡萄丰收年53年的酒;酒离不开土地,这土稍稍带有点儿沙粒,是美多可土;酒同样离不开阳光,酿造这种酒的葡萄,曾经沐浴在西南山坡充足的阳光里,那是圣·朱丽恩,这是莱奥威尔·拉斯家斯酒庄1953年的酒!
在这部影片拍摄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或许这部影片是可以归类到科幻片里的。在工业化水平爆炸式发展的时候,当年的人想必对未来很多东西要被人工制品所取代而存有深深的忧虑,美食看似是这其中又有些夸张但又最能唤起人危机感的东西了。没想到到了现在,预制菜、料理包的兴起让我们似乎很快就要进入影片中往鸡骨头上面挂人造肉的世界了。老美食家和罐头大王各自的口号都很有煽动力,一个说美食这个东西是咱法兰西国粹不容玷污,另一个说美食已经成了你们特权阶级的独享,我的罐头是要造福全社会的。但是老百姓们的疑惑也非常简单:为什么现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了,想吃点好的却越来越难了呢?
猜想:《美食总动员 / 料理鼠王》里的美食评论家柯博/Anton Ego的角色设定可能多少有受这部电影里的美食杂志主编Charles Duchemin的影响吧?
Louis de Funès老爷子真是分分钟都要戳中我的笑点。最后那块怀表哈哈哈哈,向我们逝去的美食安全say 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