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50年代“波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已故导演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算是相当闷骚的一个。他的作品总是在前三分之二不见任何风吹草动,实则早就为影片后三分之一的致命一击做着充分的准备。被人称为波兰电影里程碑之一的《修女乔安娜》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从拍摄时间来看,本片出现在正值风云激荡的1960年代,也恰巧是欧洲国家此起彼伏的新浪潮时期。即便有着如此的大好形势,全片却依旧保持着“阴郁”的基调——虽然讨论的主题是驱魔、色情以及凶杀,但到头来却从未闪现过任何激烈的场面,而是带着信仰与人性的撞击向观众抛出“魔鬼在哪里”这个问题。这种禁欲的电影风格像极了布莱松(Robert Bresson)和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都是不借助任何特技手段,而是单纯依靠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内心描写将诡异的气氛渲染得只容得下战栗。
故事取材于十七世纪发生在法国小镇的一次真实驱魔事件,讲的是在乌尔苏拉会(Ursuline)的一个女修道院中有魔鬼作祟,来此播撒福音的神父不是鬼上身就是被烧死。还好,一个神父倒下去还有千万个神父站起来,所以就出现了本片的主角——神父Suryn。他目光笃定,带着强烈的使命感来到这里,等待着用虔诚信仰来化解一切不安定因素。但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位美丽又纯洁的修女院长乔安娜是中魔最深的一个,而她的放纵总是能带动其他修女集体发疯。人们尝试了多种驱魔方式,但都无济于事,乔安娜体内的魔鬼依然顽固,时常流露出对驱魔人的不屑。面对此情此景,神父想到了自我鞭挞,接下来便有了与乔安娜独处修道院的一幕,但正是因为这次自诘式的裸身鞭挞,却让人嗅到了一丝荷尔蒙的味道。镜头的一笔带过也暗示了当时所能发生的一切。就这样,在“如何摒弃魔鬼”的道路上,神父与修女产生了感情,同时也触犯了教义,但事已至此,神父却执迷不悟,更是在别人的异议声中难以自拔,想出了“舍己救爱人”的好办法——欲要魔鬼上我身,必先杀个马夫来。最终,最虔诚的神父沦为了真正的杀人犯;而半虔诚的修女却永久的活下去,犹豫不决在做婊子还是做圣女之间。
一个简单的驱魔故事,连主要情节都是在有限的几个场景内发生,却在耶尔齐的笔下上升到对于教条主义压制的控诉。所以按照他的说法,本片应该算是一部爱情电影,尽管感情很少流露,却无时不刻的透露出人们对于正常情感的需求。神父和修女努力用肉体的疼痛扼杀疯长的欲望,却难以控制住内心强大的爱,缘由于所有拯救都在爱中才能成立。当乔安娜大呼:“我热爱魔鬼!”时,神父的反思让他明白消灭魔鬼就等于消灭爱,但是“爱和死亡一样强大”,也就是说,想消灭修女内心的魔鬼(即爱),其难度等于对抗死神。换另一种角度说,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死亡,如果死亡,人类依然会向往着爱,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甚至这个问题连上帝也矛盾着。上帝救人,却并没有拯救魔鬼,考虑到上帝的本性他应该是渴望拯救魔鬼的。正是因为天使的堕落并非事实,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必然结构的体现,根植于存在的本质中。因此可以论断,生存的基本结构不是上帝自己决定的结果,而是他自己也卷入了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则之中。显然,连上帝都搞不清楚的问题,神父更没办法搞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神父在这样的纠结中与心魔展开了拉锯战,直到他遇到了智者并得到了“世界本是罪恶源头”的结论,他终于有了正当的理由选择像个凡人一样拥有自私的爱,而义无反顾的成为杀人元凶。进而,影片也在这一刻证明了在压抑的社会体制下,人类都是“性本恶”的,包括神父、修女以及上帝。
除去神父Suryn与乔安娜,片中还出现了一群世俗的人们,他们活的高兴,不知神圣为何物,也就更谈不上为此纠结。吃肉,喝酒,唱歌,做爱以及看别人笑话,才是生活的乐趣所在。有一场戏,酒店的老板引诱一位凡心未泯的修女破戒,积极创造她与律师通奸的条件,只要能睡到一块,倒贴都行!老板给修女喝酒,修女喝罢就手舞足蹈,唱着黄色小调,异常刺激;而看修女唱歌跳舞对于人们来说就等于看尼姑跳脱衣舞,这绝对是一种花钱都买不来的精神享受。毫无信念的人们,在这个时代却成为了最快乐的人,但同样,他们也成为了最可悲的人。在这一点上,导演却并没有过多的延伸,似乎人们的存在只为了体现时代中不同层面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是为了与信念唱起反调。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破戒的修女,神父最初是痛心疾首,当魔鬼常驻于心后,他也会感同身受的说继续。于是就在那晚,这边性交,那边杀人。都是为了爱,也是为了魔鬼。于是,世俗的人们无所谓善恶,而最虔诚的人则变成了魔鬼本身。
“我盼着上帝,我不认识,也不信仰,却又挚爱着上帝,当我遭受命运的报复时,我的心灵就感受到了你。”这是俄罗斯诗人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诗句。这行诗句或许可以描述在痛苦中挣扎的神父Suryn。他仰望上帝,但却在荒野中看到了魔鬼。那么深的黑夜里,他终于举起了染血的斧子,成为了一个被魔鬼吻过的人,这样的付出远大于凡人一百倍的意志和纯洁来与内心的动荡和黑暗相平衡。影片在最后并没有交代神父的下场,但可以想象在经受过折磨与痛苦的洗礼之后,Suryn一人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乔安娜,更多的是为了重拾那份久违的爱之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黑暗中呆久了,为了追求阳光的上帝也会变成魔鬼。只因为,魔鬼实则有着与上帝一样的面孔和本能。
【刊于『看電影』498期】
电影何以被称为“视听艺术”?这就是标准答案。无一帧不美,构图、用光,绝了。看得浑身舒服。一比呢,《修女艾达》《冷战》确系后生小辈。
形式绝美,内核也硬劲,所有人都迷失在深林,指引迷途的钟声下面,是迷失本心的神眷。完整欣赏了中世纪驱魔仪式,一本满足,四位驱魔神父从衣饰到表情到站位,活脱脱就是从拜占廷圣像上走下来的,一种庄严的滑稽。本剧导演十分正经又有点不正经,有趣。
虔敬迷乱的天主教神父竟然去找犹太拉比解心中的大惑,这一笔忒犀利。
“被魔鬼占有我很开心”,修道院长的宣言相当震撼,8个魔鬼有名有姓,此起彼伏摁下葫芦起来瓢,太逗了,实在是不能不恶趣味地想到“十日谈”里的地狱魔鬼。
最爱的一段是两位主角在晾晒道袍的空间里对话,象征着圣灵的鸽子慌乱地飞起,侍奉上帝的专业人士一颗两颗众颗散乱心⋯⋯被疯癫神甫斧劈的,竟是全片中最虔诚善良的两个人。
看完电影,马上整了一个小魔鬼一一另一个世事洞明老在干活儿的老和尚说,魔鬼有大有小,啤酒是诱人的小魔鬼~嗯嗯,修道院啤酒好喝,在论的
出字幕的时候是极长的完整大段独白,逐渐看出是俯拍的人头,和《夜车》一样,导演惯用俯拍开场。
推窗,开窗,外面是马车“为什么敲钟,为了让人不至于在森林迷路。”
长桌,景深处有人,入画坐景前。
屋中谈论魔鬼,《严肃的男人》。
修道院里的魔鬼,表面的圣洁与内在的邪恶,波兰斯基很好地继承了这些东西。
破墙,眼神上抬,切。
沙丘上的奔跑,漫步《x圣治》
(不如下周就看这个吧)
奔跑持续,镜头微微摇晃,推动很缓慢,所有人都在谈论魔鬼,时间很漫长,《驱魔少年》,慢节奏也好。
“祝福我把,神父。”
他跪在那里,独自祷告,孩子从他身边走过。
等开门用了8s,门开了,但是没有人,镜头跟着进去了,如果里面有走动的人就更好了。
走的镜头都是全景,不知道和近景切着来会不会更好。
先凶再软,不只是爱情逻辑,也是戏剧逻辑。
魔鬼附身的回眸,贴墙而行。
“别以为用那点拉丁废话就能吓到我们。”《青之驱魔师》!
进屋的时候在墙上留下了血手印。
完整的空间转换!
小屋子前戏——道路上的指引——院内的高潮——回归小屋,院内的人到来,谈论(弱化或强化)来访者。
平拍,从黑暗中一一走出,依然是只有唯一的一张脸。
仍旧《杀手不冷》,景深处走来一个人,然后全部出来,走到景前,列阵。
东正教似乎更适合出魔鬼,东正教的一切更简单,教堂更破,场景没那么华丽。
波兰语的消失:微腻齿。
魔鬼:巴兰,阿斯蒙蒂斯,阿蒙,格雷希尔
这女人的眼神,我简直了,zzf应该什么都不算……
天主教似乎更适合吸血鬼,而不是,魔鬼,或者说,恶魔。
全身趴在地上祈祷是什么东正教习俗?
这种舒适的感觉大抵也得益于,除了咏叹之外,再无配乐。
“爱能驱走邪恶,若不爱又如何能体会到爱,我们在天的神父,我们都以你的人为名。”
各种晾衣架之间的游走(商场也能用)《八部半》,从景深游走到景前。
“那要是恶魔弃我而去,附身于你呢?”
重要意象:鸽子。
神父不断鞭打自己,远离恶魔的蛊惑。
镜头不断摇过景前的柱子远处的人列阵而行(中国或可拍僧侣)《绝美之城》。
一直谈论却从不出现的尼加克神父《听说桐岛》。
“他是个智者,别给麻烦开门,他会从窗户进来。”《严肃的男人》。这次真是了,提到拉比,大胡子,这片子绝对从这儿取材了!
拉比是黑帽,神父是白帽。
“没有上帝的默许,魔鬼不可能占据人的灵魂,如果世界是魔鬼创造的呢?爱是一切的根源……”
古拉格效应,太牛逼了这片子!
“爱和死亡一样强大《午夜巴黎》。”
”你想让我用三句话道出我们祖祖辈辈写在羊皮卷上的东西,你想称之为交易,你还想要收据?”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在黑暗中蹒跚。”
屋内这段戏穿越了古今。
“修女,让院长马上去阁楼,告诉她,不会再举行驱魔仪式了。”
降,说话,升,人出现。【两人中间隔着穿栅】(木头十字格)。
“是我自己让魔鬼来的,它让我变成浑浑噩噩的一员,如果成不了圣人,我甘愿堕落。”
“你知道领会世间万物意味着什么么?”【所以魔鬼是对永生的渴望和虚荣】。
穿栅的对面是魔鬼,另一边则是善良。
“钟声响了在为迷途者指引方向,王快喜欢上这钟声声了,森林里一定很危险。”
另外的欢快配乐,是修女的歌声,也并非大段,完整的配乐,才好看,秘密武器。
一开始,神父是坚定的,而众生是怀疑的,最后,众生是欢愉的,而神父是绝望的。
所有人离开,吹笛者独奏,声音越来越慢《海贼王》。
躺在草堆上的两仆人,出现了两次,开头和结尾,有的人变得很大,有的人变化很小,而他们俩,则是完全没有变化。
神父对着镜子,经过嘴唇的触碰,他已被魔鬼附身。
他在和自己对话,脸上一半黑一半白,光来凸显哪方占优。
委身是种原罪。
卡休克是个马夫,两个马夫(对谈的两人)都被砍死。神父伸出食指,“嘘”。
扔下斧头。
“我现在永远受魔鬼控制了。”
“告诉她,我是为了爱才这样做的。”
恶魔化为了人形。
她眼里含着泪,就像恶魔,真令人害怕《重建》——过往的认知让原本平常的事物/人出现了恐怖的意义。
所有的拯救都在爱中 爱跟死亡一样强大(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死亡,如果死亡了人们幻想着还有爱) 最后的结局: 神父个人自私的爱,杀了两个人. (人性的特点.例如我们把猪弄死,吃它的肉)
话说,一个修女院闹鬼,一个神甫去打鬼。在他之前已经有好几位神甫死在这件事上,都是来打鬼,结果鬼上身。最后一位是被大家抓住烧死的,老百姓津津有味地回忆,“衣服先烧光,后烧肉,吱吱作响!”
这位神甫目光深挚,信仰虔诚,使命感浓重。如果我们乐意负面言说,也可以说他一看就是个变态佬,眼睛都憋蓝了。
带头闹鬼的女院长“天使乔”问神甫——8个魔鬼占领我,是我的错吗?你拯救我,假如我身上的魔鬼跑你身上咋办?
“天使乔”,美丽而神经,笃定又煎熬。用东北民间语言一句话就能概括——欠操。或许波兰没这种钻心般精准的语言,所以他们陷入了纠结。神甫的纠结尤其严重。神甫陷入思考。天上鸽子飞舞。
两个人秘室密谈,最后双双脱下衣服,猛烈地用辫子打自己。为什么打自己?为的是用肉体的疼痛扼杀疯长的欲望。
后来“天使乔”向神甫承认,我热爱魔鬼!你们想让我像她们(其他修女)一样谦卑、安静、乏味吗?不行!
神甫开始反思,什么叫爱?“爱魔鬼”和“爱上帝”不都是爱吗?
所以,想消灭魔鬼就得消灭爱,但是,“爱和死亡一样强大”。
也就是说,想消灭那位女士内心的魔鬼(爱),其难度相当于对抗死神。
“天使乔”说完自己爱魔鬼,又央求神甫拯救自己,她说自己还想当圣人。
神甫懵了,他从圣经中找不到答案,就偷着去找一位犹太拉比:“你认识魔鬼吗?”
犹太拉比时而颓然时而激昂,时而沉稳时而丧心病狂。一看也属于熬得没法儿那种人。他说:“我们被欺压,儿子被打死,女儿被奸污。。。”
最后他哄神甫滚蛋时说了一句话:“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那么,魔鬼就是上帝?爱就是恨?
神甫开始新一轮自我折磨。他想驱逐内心的魔鬼,又担心魔鬼跑出去坑害欠操的女人——“天使乔”。
为了让魔鬼长驻内心,他手持利斧潜入马厩,把两位无辜的马夫活活砍死。
阿门。
-----------------------
最虔诚的神甫——沦为真正的杀人犯。
半虔诚的修女——活着,犹豫不决地游走在操和不操之间。
完全世俗的人们——活得很高兴。他们不知道那些词汇,也就不为此纠结。活着,吃肉,喝酒,唱歌,做爱。。。看别人笑话,没事自己制造笑话。
也就是说,到最后,世俗的人无所谓善恶,而最虔诚的人则变成了魔鬼本身。
-------------------------
这几种人相遇,价值观的张力就显现出来了。
老百姓一方面尊重神甫、修女,另一方面又跃跃欲试,总想破他们的戒,以看笑话。
这就像中国老百姓一见尼姑、和尚,就想拿肉谗他们,还想问问:“鲁迅摸得,我就摸不得?”
酒店的老板就这样引诱一位修女破戒。那位修女是底层修女,凡心未泯。总是抽空跑到酒店唱歌跳舞,寻欢作乐。
这位老板不是自己想奸淫这位修女,而是积极地为她和律师通奸创造条件,好像非促成这事不可,倒贴也成!如果你们不睡到一起,我不姓防!
老板最初是给修女喝酒,修女一喝,他就手舞足蹈,快乐异常!看修女喝酒,就相当于看尼姑跳脱衣舞吧。。。这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然后这位修女喝了点小酒,就开始唱乡下俚俗小曲,那个年代应该算是黄色小调了。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觉得这段很刺激!
一个穿着圣洁白纱的女人,满眼风情地歪着头,哼唱黄色歌曲!我理解酒店老板。
神甫一进来,修女抱头鼠窜。神甫痛心疾首地说,以后别这样啦。
等神甫下决心把魔鬼留在自己体内后,他一进门看到修女正和律师抱在一起跳舞。修女继续害怕,但神甫淡然地说,继续。
然后神甫就进门准备斧子去了。
那天夜晚,这边性交,那边杀人。都是为了爱,也就是为了魔鬼。
第二天早上,修女发现律师跑了,他被抛弃了。
但她迅速发现,自己的悲惨实在是微不足道,人家两马夫莫名其妙就被砍得身首异处!
最后,修女回到修道院,和“天使乔”抱一起哭。
——电影完——
神父两次鞭打自己身体,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早已无法克制疯长的肉体情欲。全片阴郁冷寂的基调,单纯依靠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内心描写将诡异的气氛渲染得只容得下战栗。观者犹如村民一般即期望又冷视于教条束缚的一切,但凡有爱便产生情欲,爱与欲,真是宗教主义的复杂与矛盾。
做得太少想得太多 自发的欲望与被灌输的知识互相矛盾在思想和食物都贫瘠的土地上 以自省自律自责作为约束的职业之下自己把自己逼疯简直是再自然不过了//主观视角镜头不断将观众拉入恶魔视角 所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比起直面自身的欲望被恶魔吞噬了灵魂更可怕的或许是舍弃灵魂成为真正的圣人//小尼姑年方二八 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
片中黑与白的影像构成了一种二元性的结构与对立,但随着情节的推进,神与魔,神父与修女之间二元性对立结构,又是一个再被不断含混和打破的存在,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恶魔与天使,天使与恶魔,构成了一种统一,就像神父将修女体内的魔鬼移至自身,使自身具有神与魔两性时的那场戏的空间布景一样,栅栏虽区隔了内与外,神父与修女,但这一区隔,这一黑与白的二人同时又是处在同一空间下的存在,又是同一人之两面的显现。
农夫半开玩笑说小魔鬼就是啤酒,可能这是理解整部电影的一把小小的钥匙,别被豆瓣恐怖tag带偏了,本片绝不是一部常规理解的驱魔片,不但不恐怖,反而还很抽象,更像是一部对魔鬼的理解和解释的论述,此处的魔鬼是心魔,是诱惑,是人性之恶,是宗教上的原罪,甚至是爱;与《夜车》一样,再次被导演的镜头语言和主观视角的运用所折服,匍匐在教堂地面的修女们宛如坠落凡间的鸽群,神父被附身一幕脸上的阴影如同月食一般缓缓压过光明,神父在拉比面前坐下镜头也随之下降,惊恐万状的马匹目视着镜头/神父的行凶;嫌弃修女丑的怎么想的哼哼 | 20210427波兰电影大师展大光明重看
爱和天使/恶魔一样难分是内驱还是外力;阁楼上的“滚床单”一绝,真是什么文化语境都有自己独特的床戏,只要心中有s,两个m也可以生情;镜子开合和小黑屋长须长者的内省表现很精彩;修女们和牧师们的集体意识戏都很妙,撒不撒旦的都是飙戏,看谁信得真爱的深;小酒馆最后的欢歌艳舞联想到第七封印,无知是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更残酷冷峻
波兰影展at大光明。真绝啊,深焦镜头让这个偏远小镇的故事呈现出丰富的细节,人物在前后景的比例(如歌女与偷情男女)就构成景别上的压力,在情节上是力量与距离。举重若轻的几场戏:阳台背对自鞭-摇晃的晾杆暗示情欲(事后起身穿衣什么的);与犹太版自己对话-陀思妥耶夫斯基级别的宗教辩论(魔鬼开始与救赎对等);镜中疯魔到推轨取斧到马厩惊马-成为自己。世俗视角的群戏,其实嘲讽了乔安娜非圣则魔的狂热,没有超凡脱俗,甚至连罪行也在弃信徒而去(马夫祷告)。一切就像那场驱魔仪式,既是严肃的仪式,又是某种取悦的表演。而降临、堕落和坠入爱情,是同一个fall...哎,过去的电影气场太强了,看完觉得指环王相比都索然无味。
太好睡了。我每次来资料馆都是来睡觉的吗
让爱情来临,让魔鬼入侵我的身体,于是它便不会去找你,于是你便更接近上帝了。
#波兰大师展这一场竟然让我看的如此聚精会神,欧洲中世纪前后的宗教电影总是让我非常着迷,在1961年能拍出这样一部具有深刻的宗教批判电影也算得上前卫。不过本片的“缺陷”可能就是放在当代给没怎么接触过基督教的观众来说就可能会感到很迷惑,同场甚至还有少许观众因为角色的部分动作反应而笑场...艺术方面,构图和打光是真的绝了;在缺少配乐烘托神圣感和诡异感的情况下,两位主角的表演则将整部影片的氛围拔高到了如此高度。《仲夏夜惊魂》在创作上也应该多多少少借鉴了本片...
#卡瓦莱罗维奇诞辰100周年# 9分。和范霍文的《圣母》连起来看就太有意思了。卡公到1960年代的几部片子终于不再做现实题材了,这部片子深挖宗教题材(也是波兰电影史第一大主线了……),社会主义时期能拍这个题材,挖到这个深度也实在是只有卡公这样的大牌才能做到。但视觉上实在是太惊艳了,世界电影史上应该也算是数得着的黑白摄影杰作。(杨索的《无望的人们》可能跟本片有一些视觉上的关系)
太压抑
@波兰大师展 恶魔视角!宗教大法官!陀思妥耶夫斯基!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凡欲即快乐,凡欲使人成为人;没有凡欲者成为机器,机器多了即是利维坦
Lucyna Winnicka真是美人
2021069 大光明。主题上与布努埃尔的《沙漠中的西蒙》共振,“殉道成圣”与“自甘堕落”本质上都是过激之爱,钟声再响也指引不了迷途羔羊。妙用镜子的转动制造天使与魔鬼的对话,摄影牛逼。
包紧紧的erotica。很想表现技术的技术表现。看的时候思绪飘飞,想到影院里的人也在黑暗和光亮的分界处围观(窥视),总之有种聚众观成人电影感。
2021-4-27重看。4.5;构图惊艳,工整到强迫症,特写时人物多处于中心位置,双人时必左右对称,多人时利用光线明暗凸显景深;半明半暗中浮现的脸部,从暗处走出的白衣队列,修女邪气的眼神在阴影慢慢闪现,神父在首尾与“恶魔”对话的呼应场景中明显的脸部线条分割线,皆极力呈现光明/黑暗、圣洁祈祷/世俗欲望的对立。几次(主观视角)开门令人印象深刻:神父首次推开修道院大门(踏上迷途),推开拉比的门(确认心魔存在),推开酒馆的门(对尘世的绝望),推开马厩的门(彻底魔化);以及第一次见面时修女推门的掌印,阁楼上互相苦行的对望,从镜像反射的自语转场到斧子特写,视听极为出色。不仅放纵是魔鬼,爱也是魔鬼。
好A啊……虽然在表面尺度上完全没问题,情色感却已饱胀到极点。城郊的修道院,“被恶魔附体”的修女们,意欲拯救却深陷漩涡的another one神父。教义的禁欲使清教徒具有SM的底色。影片对宗教虚伪性加以批判,就像我们有法海。其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在现在这个时代看也毫不过时。女主角的表演充满了细节。不觉得这个片子是一个百分百严肃的电影,某些段落,挺遗憾大家都不笑的。(资料馆)
NY 84. 如果完全不认同宗教的超自然力量,那么这电影也许只是一场闹剧,就是一群病入膏肓的自我鞭挞者的自我实现而已。但反之,这部电影就深刻地让人头脑发热也思考不出结果。爱与恨,神与魔,都需要靠对立面来证实它的存在啊。构图太厉害了,光看摄影都像是一本书,值得反复琢磨
杰作 值得反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