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幻影# 《路过未来》,灰蒙蒙的天埋下生活的尘埃,不停留的故事里,未来正摇摇欲坠。
从未被要求出生的人们,用数十年的时间感受这一生的叙写,是什么样的色彩流转在最后的记忆里,总是在结局那一刻才明晓。我们以为的甜,会从浓烈化成清淡,我们感到的苦,会从冲击变作细腻,我们以为的种种情绪,都会在不可复制的记忆里刻下独有的纹路,而我们自己却成为了纹路的合作品,在宇宙里销声匿迹。留下过的所谓的痕迹,也许可以化作各种意义留存,但是我们自己再也不晓得了,再也不会晓得了。
生活的味道最终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很难用一种方向去叙述,感受得多了,遇见得久了,到了最后也就形容不上来了。抿抿味道,是浑浊的,不可定义的。
《路过未来》被渲染的是一部很有力度的影片,但是真正上映后,平淡的感觉几乎辗转住了各种口碑。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一次,却有点形容不上来那种情绪,像是真正的浑浊,带着焦虑,染过一点悲伤,留恋的是记忆里的一抹甜,还有柔柔的麦子香,可是被淡淡焦灼的气息覆盖住了原本的一切,仿佛知道点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在徘徊着,有目标无目的的流浪着。
没有太多歇斯底里的剧情,大哭与大笑都极少出现,情绪最激动的那一回,大概是在医院里的躁动,在逝去的人面前的爆发,像是一支窗口,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压抑着安静去生活的日子,只得了那么一个借口,终于可以冲着外面并不美好的风景,暴喊出来宣泄一下,继而又是沉默的一切,不是不出声,只是再没有力气,也没有意义,去大声的出声了。
很多人生,只会苦上加苦,不想麻木,但也没有更多的意外和惊喜了。人生到了最后,就是一部等待残旧的书目,晃晃荡荡,但求平安。
看得很压抑的一部电影,但是意外的满意,当人生的十字交叉走到悲哀的时候,一切平静如初。或者平静是最好的感受喜悦,也是最好的消化痛苦,不必选择。
路过未来,之后呢,未来去了哪里。
作者:小佛搞特
《路过未来》很显著的一个问题是动作速率的问题,片中所有人物均以异常慢的速率进行动作。可能唯一例外是整容的女孩,她也是全片最有真实感的一个角色。这一动作速率其实跟李睿珺前几作类似,但移植到城市时既显拖沓,也无抒情效果。究其原因,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沉默或慢速动作其实不仅仅是延宕,是包含着“聆听”和“等待”的综合动作。聆听动物的声音,聆听风声,等待因自然阻隔而不能马上到达的人。所以沉默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而在《路过未来》当中,环境声效被不恰当地减弱,并且也并未调动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音乐或手机音效等元素,此时沉默就仅仅作为停滞状态呈现。这种停滞在洪尚秀那里被处理为尴尬,李睿珺却无意做任何讽刺处理,因而失真。蔡明亮也呈现这种停滞,但是李康生的缓慢而细微的情感运动会对抗停滞。
再来谈谈镜头的运动,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失败的横移或弧形运动。以某个在工厂的镜头为例,镜头横移过一排排的机器,最后聚焦于工作中的杨子姗。首先,这个镜头的光线和景别并没有塑造出禁锢和无聊之感,其次,镜头运动本身也并未加强复叠或漫长的感觉。原因是什么?我们再来看另两个李睿珺的镜头。其一是《路过未来》最后一镜,杨子姗闭上眼时,镜头穿过车窗看见沙漠上杨子姗追着那个已死的整容女孩。且不论幻境的设计是否高妙,但这个镜头运动是有效的。镜头突破物理障碍以表现主观意识。其二是《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当中,孙子埋爷爷的镜头,镜头环绕土坑中的爷爷,一圈接一圈地转,这个镜头是非常有效的。首先,镜头运动的反复充分表明了动作的漫长,也比拟了念咒的感觉(由配乐强化),其次,这个机械的匀速的运动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它因此获得了强大的渲染能力。回到工厂的镜头,这一横移运动的问题是它与环境中机器的运动太相似了,因而没有半点主观性,镜头成了工厂的合谋。这也是为什么大量企业宣传片喜欢使用这一类镜头。
最后,另一个细节也体现了李睿珺对城市理解的偏颇。片中包含大量男女主角互发微信段落。微信没有音效,也没有对话框,仅仅以普通字幕显示。显然,导演仍将微信处理为“对话”,人物的表情成为唯一实在,与文本信息没有分隔。这显然与现实不符,现实中,我们发绝大多数消息时是面无表情的。表情与信息应当被分离,这是现代通讯的实质。这方面,商业片中以弹出微信对话框的动画处理,都是一种更好的形式。Miguel Gomes在《一千零一夜》中使用放在屏幕正中的大号字幕,并配合字符表情和缩写,不失为一种合理形式。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非常希望大家走进影院,去看看这一部影片。
片中的元素--“社会新闻”,不多不杂,但是的确略显刻意。
大城市中人与人的疏离感(短信的形式),阶层的固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无知,命运的公平与不公平(生来穷苦,难以翻身;新民骗人试药赚来的钱最终都给女主治病了,而女主也是因为试药而生病的),整容傍大款,发传单,热闹的东门,抢房,关外工厂因泥石流倒塌,医院挂不上号...这些社会新闻被导演拿捏得过了一点,倒在了女主一个人生活中时,现实忽然飞到了天上,现实,被架空了。
深圳
坐标深圳,电影几乎像是没有调过色一样,和“第一现场”里的采访视频色调相似,很有亲切感。五彩斑斓的深圳,深圳的高速发展的辉煌和被压榨生命的底层之间的对比和无奈。东门喧嚣慌忙的街景、白石洲暗窄脏的街道,然后,其他的印象就不深刻了。深圳的繁华(高楼、比如平安大厦,也就是中产阶级眼中的深圳)仅仅是在高楼施工现场的背景里出现过一次。这些繁华都是底层所无法触碰的,也许他们的一生都在建楼,但看到却是水泥、木板和没有希望的未来,而建成的美丽高楼根本就和他们没关系。
路过“未来”
影片聚焦在深圳一个庞大的边缘群体上,那些在关外工厂,租不起房的底层人民。其中不乏像主角这样为了买房子、付首付,而想尽各种办法赚钱,努力逃脱命运和现状的人。攒钱、买房,房子还要带“顶尖”幼儿园...看房子的时候,主角和售楼小哥站在正在施工的高楼里,看着窗外,灰蒙蒙,什么都看不清。售楼小哥朝雾霾中比划着说“你看,那里,未来会建地铁,那里,是小学,那里是.....” 这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世上人们都在为未来做着打算,当下从来都是为了未来,等真的到了未来了,未来的当下还是为了未来的未来,永无止境,甚至是贪得无厌。一直在“路过”生活,只是路过,没有心思和耐心去欣赏当下。
一些别扭的地方
杨子珊就算瘦身三十斤看起来也是一个精致的中产阶级,出演一个底层劳苦群众的一员太出戏了。而且一直都是一个表情、一个语调怕,不是学法国文艺片走火入魔了,和嘉年华中的文淇一个感觉,诶,端着端着,就是不接地气也不自然。其次,人说话和走路的声音太大了。比如,远远的一个镜头,一个人在走路,但是在电影院里却能听到“啪嗒啪嗒”的巨大脚步声;还有夜晚主角一个人忧愁地坐在医院外面的长椅上时,声音只有明显的虫子叫和远远的汽车声(这感觉就像在法国宁静的农村,悠闲等待好友登门聚餐...)
这一次,李睿珺太想讲现实了,以至于失去了对人物的塑造力,主角和人物关系有些难让人喜欢上,但是也正如导演所愿,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出身就注定了的无力感。
我的感觉是,导演要集中全部气力去突出社会问题,反而弱化了人物感情。其实我很想看到女主对父母、对妹妹、对朋友、对工友、对网友、对潜在恋人、对售楼男子,都表现出多一点点的温度和情绪。是想说,她因为身体原因或生存压力,已经自顾不暇了吗,KTV里的崩溃来的太靠后了一点,仅那一哭很难成为“扎心”的高潮点。
之前的我,可能也会站在创作者的一边,说,为什么说扎心,为什么不能克制、平淡的表达呢?如果这就是导演的风格的话。
可是现在我觉得,如果他不止满足于自我表达,而是要面对市场、面对不再对年轻导演多一分善意和宽容的观众时,就要拿出足够吸引人的作品来。而这个时代,要让人记住,要么刺激感官,要么一剑戳心。你到底是虐肉还是虐心。
可能,李导还是善良的,也有可能,太大牌的演员限制了他。
正好昨晚跟戛纳回来的两位导演聊天,M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俩的剧本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平淡无事的大环境下,你要怎么讲故事才能产生剧情上的波动。永远不要因为太想涉及现实题材,而变成一则新闻,或一本小说。怎么能吸引大家看两个小时,要清晰地勾勒出轮廓来,而不能一味追求淡淡的风格或感觉。
是枝裕和很多电影也来自于社会问题,为什么让人觉得除了展现问题,还有牢牢记住的点呢?大概就在于,他展现的还是生活本身,即使是被遗弃的孩子们,还是一分一秒在生活着,而不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做某些特定的举动,外界和他人的刺激当然必要,但最重要的是看得到人物应对这些刺激的变化。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并不乏死亡,但是死亡会带给在世的人思考以及成长,在《路过未来》里,我不知道耀婷为什么必须要死,死了又能留下什么。
但是我还是愿意推荐朋友去看看《路过未来》,可能就像是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只要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思考、关注到自身之外的他人的存在的片子,都应当被鼓励。
中国让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是枝裕和:我想知道,当城市高速发展,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到和失去,我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在日本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那时候的人们每天都在抬头看着上面的生活,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脚下的东西。我在日本拍的电视纪录片题材,很大一部分都在探讨这种迷失——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我们失去了什么?抛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答案。
一部号称描写现实城市边缘人士的片子居然全程靠不真实的情感驱动剧情,让人不由想在电影院里发笑,说接地气人物不够真挚朴实,说文艺又太过索然无味,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在我所观影的场次,有几个令年轻观众窃窃私语或发笑的点,比如女主刚刚回到家,饰演姑姥姥的这位演员明显忘词的镜头;还有眼神飘忽,嗓音迷醉的楼盘销售员; 女主和男主在KTV相认,男主像高举免罪令牌一样举起手机时那漫长的数秒等等。
在影片中高度出场的建筑工地也是笑点之一,在城市里打拼务工人员,无论年龄老小,无论性别男女,都只能去建筑工地干活,即使是像男主这样口齿伶俐,普通话标准,长相帅气,连牵线试药这种工作都能找到的这个年轻男人,最后赚钱的出路也只是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去建筑工地里搬砖,实在让人觉得好笑,导演真的有了解过外来人员在城市里会做什么工作吗?除了建筑工地就没有别的可以工作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一个悲伤的影片,大家却会吐槽,会发笑呢。
因为它脱离现实,无法让人找到共鸣的地方。
导演想要塑造一个一切为了父母,为了妹妹,充满责任感和孝心的女主,甚至借网友(男主)之口夸奖她,可是从这个女主所做的事情里我却看不到她的孝心,她的责任感,甚至看不到她的思考能力。
月薪一两千块,却拼了命想要立刻买房;明明曾经父母倾家荡产给她做过肝移植手术,现在却能要钱不要命;身体垮了没钱治病只能带着男朋友回老家。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存在于现实中,你能说她是个孝女吗?导演有没有想过,当她下车回到家之后,她年迈的父母会多么的绝望?曾经倾家荡产为女儿治病,如今却又病入膏肓,她的父母能够经受这样的打击吗?她的妹妹难道不会更加想要辍学打工,为了姐姐治病?这难道不是将这个家庭推入更黑暗的深渊?
这样的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居然是有责任感的孝女?为了推动剧情不惜让角色变得扭曲,可角色都变得扭曲了你还想让观众共鸣?还想传达什么有意义的深刻的道理?
同理,这部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都不合理又平面化:为了网友倾家荡产,曾经混得风生水起,现在却只能去建筑工地光膀子搬砖的男孩;一个月工资没几个钱却能全脸大整,整到爸爸都不认识起码要几十万吧,却找不到好医院,去小诊所做肋软骨鼻综合的女孩;轻易给人开刀取肋软骨不说,还戳破肺部,最后还完全不怕因果报应,对着遗体发笑的医生;
如果这是一部荒诞剧,那以上的所有人物我都能理解,可是这是一部打着现实旗号的电影,那就别怪人发笑了。
最后,给那些说人‘何不食肉糜’的水军。
我有资格说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吗?
我没有。
如果我富到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我根本不会来给这难看电影写影评,因为我不在乎那电影票钱。
:)
综分7.5,三星~三星半(半星给李倩和新民)
电影从异乡打拼的底层年轻人角度切入,落下乡愁的笔墨、现实的留白。光看简介会觉得这是一部很“丧”很“致郁”的片子,但无论是小姐妹之间还是男女主之间,那种漂泊的相依尽管无奈无望却又透出最温暖的坚守之情。
全片没有太多配乐,歌曲的挑选看得出导演的用意。主色调偏淡,长镜头如同女主长期压抑的心境,有着沙砾感。最喜欢的画面出现在男女主站在安全通道门后的那几幕,无论是色彩、构图还是欲言又止的站位。
影片的优缺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就我个人而言,影片前半节奏慢,叙事上有冗余之处,对故事的发展、戏剧冲突的铺陈不够精炼有效。从耀婷坐在医院长椅上哭泣那一段开始渐入佳境,几幕重头戏不算完美但都很有冲击感。镜头再次放缓后节奏又遭遇了一点损失,直到影片在小段充满暗示的极其文艺的镜头里拉下帷幕。片中最可爱生动的角色当属李倩,前后期心理变化最大的则属男主角新民。
整体而言,是一部基调不算明快、关注点既主流又边缘、演员表演在线、质量有一定保证的真.文艺片。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导演有点想当然,很多东西都过于表面化符号化,故事和人物都缺乏打动人的地方。我不应该看完#每分钟120击#之后去看这部电影,都是写面临生活困境的年轻人,一对比真的感觉伤不起
内容刻意,追求现实性而没有艺术性,无法超越审美上是阶级属性。
整体感觉比较旧,支持下小众导演吧,非常勉强三星。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看这部影片有种特别的疏离感:你觉得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又很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又难以落脚,他们如候鸟,成为故乡和他乡的双重陌生人。当然,也有酸甜苦辣。导演用影像呈现了当下冒着气儿的现实中国:对整容的执念、农村土地流转、试药以及社会物化下的情感凉薄。3.5
2.5 宛如低配版的赵德胤拍了顾长卫的《微爱》。片子假装现实主义,实则空中楼阁。其实李的前两部也生硬刻意,只是城市背景更易暴露问题。不过,如果不拿“戛纳眼界”看,倒勉强算国内华语片环境下的诚意作品。罗列社会问题虽集中且套路(医院、工厂、看房、KTV 大排挡),但比起《暴裂无声》那种还是要对路些,至少传达出了如今普通年轻人“缓慢死亡的未来”。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难得在影院看到有这样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所以加一星。人在困境中,绝望之水慢慢从脚淹到头,无力的挣扎到影片结束都没有解决。拍得很节制,不好融入,像是一个旁观者。KTV唱歌是一个情绪的爆发点。结尾的梦境让沉重的现实飞了起来,这点好。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异乡人在深圳的生活。
别人都说艺术片难拍,票房又低……等等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有信心去现实题材,那确实不容易,加上观众对影片的见解争执不一,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要去保障片子的质量。说实话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类似的片子,像这类似艺术就应推荐推荐,希望大家多去电影院观看。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不下雪的城市竖起了铁塔,没通过的好友想回到故乡。一座城市像这个国家的浮萍,两个人和这座城市一样无根。是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工蚁,是向往美丽慕光而生的飞蝇。平地起高楼,攀到顶端却不是主人;奉献大半生,买到了墓地才算安家。造楼却住不起楼,生病且看不起病,走马过沙漠,那里没有雪只有沉默。
毁在了一点都不生活上。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李睿珺作者化的东西是甘肃,骆驼,马和沙漠,一种对家乡的追根溯源。思想内核和人为关怀有了,很遗憾影像上没有给人好感。这部其实也不错,大城市务工人员且活当下,在大气候稍一改变情况下随即便吞没的渺小感处理的很好。还有他拍出了房子、建筑工地对中国底层人的压榨,素材就很让人敬佩。[B]
深圳打工妹の焦虑日常:父母退休,妹妹上学,急需凑齐首付,身体又亮红灯…打工,发传单,有偿药性测试,温饱线打工族白描图;打工者进退两难的生存境况,医院挂号难看病贵,房价攀升,底层社会现实写照。日子虽然艰苦,人间尚有真情。不贩卖苦难,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结局出路,只提供客观平实视角
起码三次我都以为片子要结束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