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Elizabeth在法庭上不承认丈夫lechery?如果她的证词一致,可能能挽救许多性命。
2.John做了正确的、不愧良心的行为,但错过最佳的时机(事件一开始),犹豫导致败北。
3.Mr Hale和其中一位法官都是守序中立,虽心有不忍,但不愿以身犯险,亦无能为力。
4.Elizabeth最后的自白很感人,是真正意义上的confess,”It needs a cold wife to prompt lechery. You take my sins upon you.”
John的心声:I’ve given you my soul. Leave me my name. He has his goodness now. God forbid I take it from him.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真实的现实为什么这么煽情,这是没有联系到宗教背景。事实上,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让恶人心安理得(认为自己的一切罪孽都是为了上帝,虽然上帝才不愿意背黑锅呢),行善者甘愿赴死(认为以身殉是最佳的自我辩白)。人性有求生欲,不仅是求自己生还,也求他人。神性扭曲了人性,如果善恶两方中任何一方是无神论者,那么这件事的剧烈程度会减轻,但正是这吊诡的真实、艺术的现实,能广为流传、感染人心。
5.
John如果在最后时刻confess保命,按后续发展,会发生什么?如果不死,一年内就能翻案,而且因为他这个最有力度的证人还活着,翻案的可能性和力度都会更大,所以即使要以一死力证清白,也应该等两年再自杀。事实上回顾真实的历史,在重要证人都死绝的情况下,萨勒姆女巫案能翻案,一定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所以最后的“Because it is my name, because I cannot have another in my life.” 说服力不大,真正原因在于第4点。
摘抄:
It’s not on a ship we will meet again, Abigail, but in hell.
He has his goodness now. God forbid I take it from him.
从纯真年代到激情年代,DDL最后对Wino说的竟是:"It is not on a boat we'll meet again Abigail, but in hell." Joan Allen演得超好,而Winona Ryder是90年代美国最不怯场最惊艳的年轻演员并没有之一,每个角色随着剧情展开于不同的时间爆发,最后是DDL的激情和高潮。
当惺惺作态的小丑们装神弄鬼时,愚昧麻木的人们选择了沉默。真正迷了心窍的不是被指控的人,是村民,是法官,是一切的沉默者,是他们的懦弱毁了一切,他们的沉默才是真正的谎言
惨剧。后半段真是十分精彩,“我已经出卖了灵魂,请把名字留给我”,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本来就很有舞台感,在这里就更合适了。倒是瑞德的角色有点有始无终似的。。这个电影的中文译名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语
从纯真年代到激情年代,从心机深沉白富美到毒如蛇蝎伪女巫, DD-L与薇诺娜无论是戏里的角色还是戏外的际遇都相当令人玩味呐。除去这些不谈,仅该片的立意就足以让人联想到种种文化革命,产生历史共鸣。而上个世纪薇诺娜·瑞德的德才情貌,不只风华了,只怕也绝代了。
一直抵触这种无尿点的电影,倾覆了观众的想象力似的;好在立意端正,给阿瑟·米勒点赞,结尾对“人的名字”的呼喊实在是把我从对绝望中抢救了出去。最痛恨的当然是那个最高法院的法官,他说,“这是精准的时代。”精准为何?群氓通过他,释放了自己的权力。表演真好看。想起山之外、白丝带等等。
阿瑟米勒:上帝死了
western 文革?麦卡锡主义?戏精完胜的矇昧年代,私欲放大仇恨后血腥辗碎生命。无人幸免。
我勒个去谁翻译的这个烂名字?还是用80年代翻的《萨勒姆的女巫》好。故事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萨勒姆女巫案改编的故事,阿瑟米勒的名剧,是那种看完后觉得好赞但整个人就不好了的故事。。。
一个人不是赞成,就是反对这个法庭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这是一个新时代 一个精准的时代我们不能再活在朦胧之中——300多年翻篇,时代变了吗?呵呵。这片儿译成《激情年代》。。。好吧,就这样吧。
平庸的改编,即便有阿瑟米勒亲自操刀的电影版剧本,也无法挽救视听语言的惨淡效果。对比原版剧本可见无数细微的调整,如戏份的增删,次要角色背景材料的补充,一些原本留白在对话之外的场面也作了视觉呈现。然而实景拍摄依然不能减轻僵滞的舞台感,在两种表演媒介的语言转译上是失败的。演员口音不统一,布景和打光处处透露着粗制滥造的气息,观影意义变成于调度和台词行间寻找米勒裁剪的双手。一处极为不妥的增笔是将Abigail对John病态的报复与占有往爱的方向突转,而与此同时Elizabeth的复杂性和立体度遭到大幅削弱。最后终于领悟这个古怪的译名,必定是出于某位手握权威的译者大笔一挥,把刘易斯与薇诺娜赖德先前合作的《纯真年代》直接以前现代激情版誊抄了过来。
太沉重了 比原作沉重不知道多少。看Lewis声嘶力竭地那一段leave my name 真是咬紧牙关。 顺便强烈鄙视中文译名。
憋出内伤了,蛇蝎萝莉和悔恨大叔的癫狂表演。“我们重新见到对方不会在那艘船上,而是在地狱。”这样的事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被重复,最后被那伟大的人性光辉震撼了。
so white… 非常白人的電影,Winona二十歲出頭的表演是真的爛!還有這幾巴譯名是什麼玩意
本片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经典舞台剧《萨勒姆的女巫》。本来这幕剧是讽刺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的,但文革后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时候,大部分观众都认为它是讽刺文革的。其实中国的红色恐怖与美国的白色恐怖同样杀人,区别只在于一个用共产主义的旗帜杀人、一个用自由民主的旗帜杀人。
会演戏的萝莉你伤不起啊伤不起
#观影手记# 1288 4.5 类似的事情一直在不断上演,其中大规模的,远的有中世纪女巫事件,近的有文革十年。亚瑟·米勒的剧本果然厉害。DDL还演过老岳父的剧~ 。薇诺娜•瑞德实在是好演员。
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国外也是有文化大革命的。
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永远是最安全的。今天为“惩恶”大快人心,明天为“错杀”掉几滴眼泪。于是自己什么罪责都没有了,又可以日复一日的过日子了。群体的感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廉价。
翻出这个片名的人一定是看了演员表就照着《纯真年代》想了个名字,我很好奇这种没有引进国内的西片译名到底是谁给权威确定下来的呢?
为什么从来没人告诉我这比Death of Salesman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