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之前出去玩认识了一个台湾人。让我对这个曾经走失的孩子充满了关心。爸爸也说过,他小的时候就一直再说收复台湾,很多年了……在所谓的大格局大谋略下,我更多的是绵绵无尽的心疼和无奈。就像当初跟国民党来到台湾的内地军人一样,他们尽管在台湾有了他们的眷村,有了妻子儿女,有了更多的文化交融,就这样,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他们依然觉得不是家,依然隔海相望,心心念念的想念着祖国大陆,想念远在大陆同样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这样痛彻心扉的感情永远没办法用单薄的言语来叙述。任何话语都是浅薄无力的。
台湾往事,以三个“发小”的故事展开,在日本统治的那些年,被迫要学习日语,要服从,渐渐长大的大家,怀着保家卫国,家仇国恨,走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为了心中的大爱和名族的大义努力奋斗。其中有阴错阳差,有协同被迫,有主动加入,不管怎样,几个热血的年轻男女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了今天和更好的明天努力着。其中不乏小姐,少爷们,整部剧鉴证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情节,有瑕疵,但是胜在几个演员演技在线,真的比很多内地所谓的年轻演员强了不知道多少。个人感觉周绍祯是整部剧最出彩的角色,人设盖过了男一。和芸华的感情线也是亮点。当然,其他人也是可圈可点。
从台湾第一次稀里糊涂到了大陆,在大陆经历种种,随着台湾义勇队回到台湾,又再一次的离开台湾……这一次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可能只是隔海相望,倾诉思念。就像林清文说的,遗憾的是没能好好的告别。
我不知道,如果真的有林清文,周绍祯,庄是耕,他们看到今天的台湾和大陆会作何感想?无论怎样,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都在为了两岸早日统一做着努力。
很纠结,追了两天,一口气15集,前面台湾部分,拍的真是没话说,剧情道具风景台词颜值+音乐,妥妥的年代感十足,没有任何bug。可是!进入大陆部分以后,剧情开始拖沓,剧情没有起伏,人物性格和特色没有更加丰富,tell me why??说实话,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几个主人公在经历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以后,思想和性格上,几乎没有变化??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全木有体现出来,就像喝了杯白开水,起先还清凉甘甜,之后索然无味。所以剧荒的推荐看前时集,后面的个人选择吧,可以直接等更新看结局,过程就不推荐看了。
题材具有足够的新鲜度,表现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国人的民族风骨。对特殊年代和地域的还原有着别致气韵。虽然不是暴风骤雨式的强情节,但散发出散文格调的家国史诗意味。场景、台词和人格中浸润的传统文化精魂很有精神归宿感。左小青的大家闺秀气质和东方女性之美愈发纯熟,几位年轻男演员的清健劲朗之气也富于勃勃生机。
快将近一个月,我终于把台湾往事看完了。
这部题材新颖,号称是直面日治历史的年代剧,有蛮多深刻的场景给我留下印象。
让我比较欣慰的一点是,很少会有内地年代剧会选用台湾本土新生代演员。(我今年真的看了不下三部有嫚书和书豪参演的戏剧,予希和彦西也都是第二次看作品了,只有以豪是我从来没有了解过 ,但人也很熟悉)冲着这个强大的阵容,和我完全放心的故事梗概看了下去。(不得不说选角还蛮成功的,这几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剧中从一个家庭出发,到整个大背景下的台湾,最后是大陆。从江口,台北,上海,泾城再到厦门,一行少年的成长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被日寇玩弄的家破人亡对他们痛恨不已,到意识到只有奔赴前线才能救国,才能让中国人站起来。这个思想上以小见大的转变,暗含了中华儿女为了找回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的历史往事,蕴藏着曾经许多人的奋斗与希望。 不论是农民,学生亦或是国军和游击队员,每一个人满腔热血、奋不顾身的心态都是有迹可循而且清楚明了的。
但是这部剧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和空镜,导致让人觉得冗长,而不够专业,总的来说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但也正因为空镜,淡化了战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虽然也有很多情节,像是林清文如何出逃的部分,很杂乱,也没有交代清楚,但总体上还是过得去,(总是让我觉得前面部分拍的很台湾,后半部分拍的很大陆神剧)某些地方还是很触动的(不排除我年纪的因素啊)。
我身边看了这部作品的人都拿它和《一把青》比较,我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啦,两部要表达的东西很不一样。一个重在家国情怀,一个重在英雄民族的壮哉。同样类型戏份可能是《一把青》更胜一筹,但我觉得《台湾往事》的立场也是蛮中肯值得鼓励的。
这部作品,很触动、虐心和揪心的地方也是不少。比如芸华在婚礼上因为炮火去世的场景,看得我真的很难受。和绍祯出生入死,最后却只能阴阳相隔。即使靠思念也无法在乱世中弥补遗憾。(其实还有强暴的那段 ,但和其他相同题材的前辈比 ,少了一丝丝动容 ,不过也很厉害了!)以及清文再回家,一时间惆怅和思念全部消逝,给母亲一个难忘的拥抱。(建议全程1.5倍速,节奏真的很慢很慢)
我的思绪也在最后去往大陆的船上夏然而止,随着风飘荡在海峡上。
最后双美和清文两岸相隔,似乎也暗示了什么......
历史,无论如何发生,都需要我们去铭记,居安思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众所周知,在这个抗日雷剧频出的年月,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凌空拦火车等桥段已经让无数国人在迷惑,真实的历史剧还能否拍得出来?七十多年前的那场华夏劫难,是否还能够让当下文艺界的编剧正视民族使命?我原是不抱希望的了。但是看了《台湾往事》前四集,我发现这是一部具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有深度,有逻辑,有正确三观的优秀国产剧。起码我这种历史挖掘机尚无挖到槽点,于是力荐之。 首先剧本好。情节生动有看点,情感朴实不矫造。懂得剧本创作的人都明白,电视剧的好看在于矛盾冲突。越是离奇易反转的情节和激烈又猛烈的冲突越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所以很多制片人为了追求视觉效应,一个劲捣鼓大场面、大动作戏。而本剧第一集,种族矛盾扑面而来,却是平铺直叙不夸张,依然具有象征性。 当时是1919年,台湾一所西医院的妇产科同时迎来两位产妇,一位是本院的主治医师林汉仁的妻子,一位是日本军官松村的家属。由于日本军官不信任中国医生的接生技术,强烈要求喝醉了的日本医生来处理手术。以至于自己的妻子难产而死。同日出生的林家儿子林清文与日本军官的儿子松村武夫,一亮相就注定了他们之间不可化解的敌对性。后来少年林清文与少年松村武夫二次相见,一出手就是打群架。待到青年阶段,不是上课的时候辩论,就是下课了继续争执。虽然双方家庭都教育过他们仁勇义礼,但是中日的结构性矛盾注定了彼此之间的暗暗提防、心生对立——简直是中日两国的象征。 其次吻合史实。大事不虚、细节亦然。林清文的出生是在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一年,正值日本殖民台湾的武官总督时期。日本政府在美丽宝岛上,开始建造各项如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准备将台湾彻底改造成他们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心怀怨恨,暗流涌动,伺机待发。在此之前,台湾人民已经多次举行过抗日行动。比如“台湾民主国”抗拒日军接收的乙未战争;“台湾民主国”之后的前期抗日游击战;1907年的“北埔事件”;1913年,罗福兴领导的“苗栗事件”,到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日本殖民政府为了镇压台湾人民的起义,实行了集体大屠杀。于是,台湾反日运动转为维护汉文化的非武力形式。比如书房(私塾)与不收学费的义塾在民间悄悄兴起,迅速蔓延。许多家长把孩子带到这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政府除了继续以严刑峻罚的高压控制,对台湾人民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民族歧视。同时对台湾民众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向他们灌输天皇制意识形态、推行奴化教育政策等。 在第二集里,林清文所就读的学校讲的是日文,接受的是日本教师传授的内容,无论台湾学生还是日本学生都要听。但是日本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是否真实呢?比如他论及“中日开战,日本士兵与中国士兵对阵该当如何”?日本教师肆意羞辱中国军队缺少战斗力,士兵们均是被雇佣而来,遇到战火就会“朝天开枪”……林清文不服,起身反驳。他反驳得慷慨激昂,似乎有理,实际上,日本教师的言辞虽有夸张,却没说错国民党的军队实力。 因为在日本侵华时期,中国的官方政府国民党军队最严重的缺点之一就是军官团的素质差。美国在华高级军官艾伯特·C.魏德迈,曾把国民党军官们描述为“无能,愚蠢,缺乏训练,偏狭……全然不称职”。即使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高级军官,也非常缺乏军事领导所需要的素质。除了陈诚、李宗仁、白崇禧和孙立人等极少数智慧,廉洁,具有军事才能而出类拔萃的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自负而能力平庸之辈。论及基层军人,多由征兵组成。民国所有男子,凡在18—45岁之间——除去学生、独生子和严重疾患者——均得服从征召。按照法令,他们以抽签的方式公平地被挑选。在此背景之下,有钱有势的人逃避征召,无钱无势的国民被强征入伍。征兵的军官们往往连抽签的手续都不顾,把田里劳作的农民抓去充数。他们作战能力差,以至于在对日作战中难创佳绩。 那些在国民党军队里服兵役的士兵比在乡下种田或在工厂里当包身工更加悲惨。如果部队里缺少运输车辆,新兵常常行军数百英里到他们被指定的部队——军队有意远离新兵家乡,以减少士兵开小差的诱惑。新兵们常常被绳索套住他们的脖颈,绑缚在一起。夜里,他们可能被剥光衣服,以防私逃。就食物而言,征兵的军官们为了一己私利,惯常“克扣”给养士兵的米粮。有些新兵饮水甚至需要去路边的泥水坑里喝。生活待遇差,医疗条件差,导致国民党的士兵们的作战士气更是低迷。在八年抗战期间,忍受不了残酷生活而伤病死去的新兵据说超过100万。 此外令人刮目的是“黄金大米”一梗。日本人研发的新型水稻“黄金大米”,因传闻亩产量惊人且成熟期短,被台湾农户大量购入并纷纷种植。后因不耐雨淋而全部死去。一时之间,民心惶惶。日本政府贴出告示,要求收购土地种植甘蔗,经济受损的百姓可以成为政府雇佣农户,以此解决经济危机。这实际是在巧取豪夺台湾人民的土地。此情节吻合历史不需。当时的日本为了将台湾变成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殖民地,一度以专卖形式将稻米、糖等台湾特产转移给日本商人发财。在对日输出的最高年份,台湾的稻米约占日本输入米量的四分之一(余由朝鲜供应),糖则几占日本国内消费量的90%。为了增加台湾的糖米产量并将其牢牢控制,日本殖民当局对农民强行采取三年轮作制度,要求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甘蔗,以保证日本在台独占制糖企业的原料供应。蔗农们因不满于甘蔗的垄断收购价格过低而多次抗争,均遭野蛮弹压。台湾人民所受的苦难因此可见一斑。
難得看到有以台灣為背景的正劇真的還不錯 演員的原音也表現很好
调台的时候看到唐凌才停下来看的。。。看了一会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没有渲染战争,而是讲述三个青年的成长,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没有用配音,台湾演员的湾湾口音让这部剧更真实了
把视角放在台湾史诗很新颖,剧情节奏可以,主角的口音跟剧名很配。好久没有看到左小青主演的剧了,一直觉得她的剧都挺好看的,演技也蛮不错的。
前两集感觉各方面观感还可以,大陆演员配音,台湾演员用的原音所以整体都是相对和谐的台湾腔,不会出戏。作为上星剧来讲,有这么大段大段的日语台词也还是难得了。只要后面稳住了,应该不错看。ps:大陆拍台湾比台湾拍大陆大气多了
嗯,看了两集挺不错,想继续看看,三星观望!
看了3集,从目前剧情来看目测还可以。最起码演员几乎都是原声,包括演日本人的演员在内;画面构图不错,特别是风景和阿文家的老宅;女演员化妆也比较淡,左小青穿旗袍看着很温柔端庄;几个台湾演员演得也不错,台湾腔听着不腻味。就怕后面剧情崩了,目前还是会继续追的。
第一次看到青春热血和家国情怀能结合得这么好的剧。
左小青演技不错。
台湾题材的少见,全剧宣扬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段挺喜欢,演员台湾腔但不作
听那口台湾腔和日语还以为是台湾拍的呢,两个男孩角色长大变丑了
整体来说还不错,节奏也不拖沓。台湾腔跟日语都听着很舒服。演员也还行。
越来越爱看家国情怀的片子了台湾腔一分、日语一分、关于台湾一分其他两分
口音听得我普通话都要说不准了,这点好评啦。剧情挺有意思的。
题材很吸引人,故事的背景我很喜欢,看了几集符合我心中的期待!也许是这样的背景,让他们有着悲伤的命运,诉说的故事即使是温暖的也都透露着哀伤,值得继续期待
题材原本不错,不过编剧,剪辑都有问题。
题材新 摄影也不错 颜值也够 台湾腔挺可爱的?
且不论演技或编剧,单单台湾青年演员来参演这类掺杂政治的大陆剧,已是进步。
口音地道
看了两集就想给好评,构图和风景很美。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故事。
看到了《一把青》和《天黑请闭眼》的演员 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