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

HD中字

主演:马特·狄龙,理查德·克里纳,杰西卡·沃尔特,埃克托尔·埃利松多,Carole Davis,珍妮特·琼斯,布莱恩·麦克纳玛拉,费舍·史蒂芬斯,布隆森·皮诺切特,Frank Campanella,理查德·斯塔尔,乔·格里法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冲击 剧照 NO.1冲击 剧照 NO.2冲击 剧照 NO.3冲击 剧照 NO.4冲击 剧照 NO.5冲击 剧照 NO.6冲击 剧照 NO.13冲击 剧照 NO.14冲击 剧照 NO.15冲击 剧照 NO.16冲击 剧照 NO.17冲击 剧照 NO.18冲击 剧照 NO.19冲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性的闪亮

一般来说,安逸的生活会让人迟钝,会让人只知道享受,所以会有“居安思危”这个词闪现出来警示我们。 同样的道理,永远的生活在天真的美好中,陶醉在幻想的完美中,也会不自觉的对现实的丑陋产生抗体。可拒绝接受就能代表它不存在吗? 前些天看到一句让我心惊的话:无知者只是人的半成品。我突然疯狂的想触摸更多的真理了,不管它是善是恶,不管它是否残酷的让人心惊。我可不想当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完整的活过。 前些天看了一部让我心惊的电影:撞车。我突然惶恐的不知所措了,因为我发现当自己真正站在善与恶的中间时,竟一度迷失了。人性的天平,究竟倾向哪一边多一点呢? 看完影片我脑中浮现了另一部结构手法极及其相似的电影――《木兰花》,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既深受好评的《不羁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佳作。汤姆•克鲁斯在本片中也奉献了演绎生涯中最好的一次表演,为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殊荣。如果要论区别,最显著的就是《木兰花》里有着很多超现实主义的表现,而本片却是实实在在的写实路线。 这是一个多线索共同进行的故事,单单看导演有条不紊的把这个纷繁的故事巧妙的串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过看过他的前一部编剧的作品《百万宝贝》的人应该不会有丝毫的惊奇,因为《撞车》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与《百万宝贝》敲击人心的痛楚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 瑞恩,一个中年巡警,我可以看得出他脸上的焦虑和无奈,因为父亲的疾病得不到合理得治疗而在深夜无助得呻吟,因为那个黑人秘书一次次的无礼拒绝。这一切都让我的心底泛上丝丝的同情和怜悯。可这些细微的感觉立即就被接踵而至的情景完全抹杀:瑞恩在晚上巡逻的时候,拦下一辆黑人夫妇驾驶的汽车,并因莫须有的原因对女士进行强行搜身,当他的手在她身上上下抚动的时候,当女士和她怯懦的丈夫眼睛里都噙满泪水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抽离震惊,转向愤怒了。从见证他所作所为的年轻同事汉森当时疑惑和震惊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同样的信息:眼前的这个警察,已经因为他的劣迹,被我们本能的划到了恶人的一边。这是无可避免的,即使他面对父亲时的眼神再无辜也无济于事。 汉森出场时的凌然正气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好感,他因为这件事而主动要求调走的请求则更坚定了我们的看法,这才是我们心中那个正义的警察形象,这才是真正的善意的化身。临走道别前,瑞恩握住汉森的手说了一句话:“等到你多干几年吧!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你根本不知道。” 我不以为然,汉森同样不以为然,一句威胁的话而已。当时我真的以为,那只是威胁而已。 遭到侵犯的黑人夫妇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妻子无法忍受作为一个知名导演的丈夫在那一刻让人绝望的怯懦,而丈夫也因为这件事使尊严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是作为一个男人最严重的尊严,这让他觉得几近崩溃。 一切冲突都是矛盾爆发的契机,体会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影片为什么叫“撞车”了,英文名crash直译应该是冲撞,坠毁的意思。这里有个隐语,当那些存在于人生的矛盾积累到无法掩盖时,它就会借着看似偶然的冲突肆意宣泄出来。 一对黑人小偷,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做的却全是鸡鸣狗盗的活。这次他们瞄准的对象,竟然是他们自己的同胞,一个黑人。不幸的是,这个黑人情绪低落,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正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之中。没错,他正是那个导演。积聚在心口的痛苦无法排遣时,这两个小偷却来抢劫。这让他找到了疯狂的理由,他感到怒火中烧,他想爆发,冲破一切怯懦和羞耻。他的失常的举动吓坏了小偷,也让到场的警察感到威胁,还好,冷静的汉森及时赶到了现场,只有他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黑人导演的冲动的情绪。控制了现场,也就等于挽救了一条生命。黑人导演还没有完全消除内心无能的虚弱,他还含着泪不断的重复:“你们到底要我做什么?”但汉森已经因为成功的处理了这件事而隐隐感到自豪,因为他感觉到了自身背负的重大责任。更重要的是,比起瑞恩来,他是个好警察! 瑞恩巡逻的时候发现一起车祸,车主奄奄一息车子濒临爆炸。他死命的钻进车里要把受伤的车主救出来。可车主看到他的面孔时却惊恐的拼命抵抗:“为什么是你,我不要是你?!”车主正是被他强行搜身的黑人导演的妻子!这时候瑞恩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个已经被我主观的定义为坏人的警察不顾一切的在爆炸的一刹那把她从车里拉了出来,在爆炸的轰鸣声中他把惊魂甫定惊惶失措的她紧紧搂在怀里。被人掺扶着渐渐远去的黑人妻子转过头看了瑞恩,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感情:是感激,还是些许迷惑。那一刻,我也是同样的感受,这到底是为什么,前后他的反差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就好像刚刚认定的真理又被一个极有理由的论据给推翻了一般。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下班归家中的汉森,在路边接了一个搭车的黑人―――那两个打劫的黑人小偷之一,当然汉森并不知道这一点。黑人因为他的热心而感激,却没想到因为打趣惹怒的汉森。汉森警告似的掏出手枪。车里发出了“砰”的一声闷响。虽然我既不愿意看到这是事实,但它却就这样发生了。汉森不敢相信自己刚才做的一切,被他失手打死的黑人手里攥着的不是枪,只是一个小雕刻而已。他慌乱之极语无伦次,片刻之后把尸体扔到了车外并烧掉了车子。殊不知我的内心也在这里剧烈的翻腾,这简直是一种颠覆。这是那个正气凌然的汉森吗?是那个面对瑞恩的丑行要求调离的汉森吗?是那个冷静坦然临危不惧的汉森吗?难道人性的弱点都无一例外的会在极度恐惧和困难面前无限放大而显的如此卑污龌龊吗?如果瑞恩的反差仅是让我无所适从的话,汉森的所为就让我彻底迷失了,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能是好的,什么又是人性呢? 这个故事中的人都无一例外的在进行着善与恶的角色转换。 本来耿直的侦探因为想知道失踪弟弟的下落而做了一次伪证,可当他最终找到弟弟时却只是在路边的一具尸体,那个被汉森失手杀死的小偷! 落魄的店铺老板因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铺被洗劫一空。绝望的他拿起手枪去找与此事完全无关仅是因为与他发生了口角的锁匠丹尼尔复仇。 地位显赫的地区检查官的妻子简向来仇视黑人。在她意外跌落楼梯后却发现她20年的好友只顾着玩乐,唯一留在身边悉心照顾她的是她一直漠视的黑人保姆。 角色在不断的变换着,内心在不停的左右摇摆着,疑问在无限的放散扩大。难道没有一些不会变的东西吗?我知道没有人能做到尽善或者尽恶,可在这之间,没有一些信念会让我感到平衡吗? 深夜,锁匠丹尼尔来到小女儿的房间。女儿的床上没有人,丹尼尔拨开床单看了看床下,一双纯净的眼睛看着他。 “你好吗?” “好” “被什么东西吓着了吗?壁橱里面没有怪兽的,我讨厌怪兽” “我听到了枪声……” “好吧,你知道吗?我五岁的时候,仙女飞来我的房间。他给我一件隐身斗篷,子弹穿不透它的。仙女告诉我,当你的女儿5岁的时候就把这件斗篷传给她。现在,我就把它给你穿上!你想要吗?” 女儿点点头。 丹尼尔郑重其事的把那件“隐形斗篷”穿在了女儿身上。 “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怕了!” 女儿亲了亲爸爸,安心的睡了。脸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样。 翌日,落魄的店铺的老板找到了丹尼尔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枪,他的眼睛里冒出的是绝望的疯狂的复仇的火焰。他用枪指着惊惶失措的丹尼尔,丹尼尔却大叫着不让屋里的小女儿出来。站在门口的小女儿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惊恐的说了一句话:天哪,爸爸没穿隐身斗篷。接着,不顾一切的冲出了门外。就在她扑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枪声响了。 让我觉得心脏随着狠狠的震动了一下。 曾经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枪声有很多次,《死亡诗社》里尼尔自杀的那声枪响,《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玛打伤警察的那声枪响,本片里汉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声枪响。因为我知道枪声紧接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极不希望它发生,但那种紧接而来的死亡的冗长却每次都让我窒息。 此刻,我屏着呼吸,等待着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觉。 丹尼尔疯狂了,他痛苦的吼叫。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店铺的老板面对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颤动,却无法说出话来。 “没事了,爸爸。我会保护你的”这时候小女儿喃喃的话语像奇迹一样的出现了,丹尼尔急切的翻开女儿的衣服,竟毫发无伤。我没有等到让我窒息的一刻,却等来了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的一句话。 “这件斗篷真好!”女儿趴在爸爸肩上说道。 我无可抑止的哭了,完全无法抑止。我记得全场看到小女儿安然无恙这一幕时爆发的是一股善意和惊喜的笑声,而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却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哭出来,再渴望流出的泪都要咽回肚子里去。“这件斗篷真好!”孩子无辜的纯真的说出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坚持摧毁的无影无踪。小女孩圣洁的像个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弹不是真的这件事,这已经不重要了。此刻,店铺老板缓缓的向自己的女儿诉说着今天发生的事,脸上充盈的是满足和向往的笑容。 “你知道吗?在她活过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静的没有一丝波澜。好像人人都在这部电影之中挣扎着,为自己内心的潜规则挣扎,为自己的摇摆不定在挣扎,为自己的迷失而挣扎。可这一刻我却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确实是个天使,是我们所有人的天使,她永远站在所有人的心头,让那些幻想着极端人生的人,在经历挫折困苦后,回归到人性的平衡中来。

 2 ) 欢迎来到地狱

中国的二百五翻译很完蛋,他们在撞车的DVD包装上写道,“在未来的三十六小时里,一场意外的车祸把这些生活在洛杉矶却素不相识的一大群陌生人拉到了一起,在短短的36小时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结果我无数次和这部电影相遇,看到这几句话,就总把它当成了一个俗套的灾难片,直到看到它得了奥斯卡,才买来看过,一边看,一边庆幸自己还好没有将它错过。去年看的电影不多,这是难得喜欢的一部。
  
  我一直非常喜欢看群戏,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很难拍得流畅自然,众多人物,千头万絮,搞不好就是乱麻一团,所以拍摄群戏,在我看来,是即考验剧本结构,又特别考验导演功力的一件事情,因此近几年来,更是难得看到一部群戏的佳作,上次还是《高斯华德庄园》,也是很多人集中在短时期内的种种表现,那种属于戏剧所独有的畅快淋漓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但那也是2001年的事情了,况且《高斯华德庄园》是把人都关在大宅子里搞事情,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和一件事情相关的不同人。这和在洛杉矶这样一个繁华的大城市里将各不相关的人物连接起来相比,显然后者要困难得多。我看到媒体上有人惊讶为什么《撞车》会打败《断臂山》,有资深的影评人士找到的原因是,《撞车》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问题,或者说是因为它长了一张“奥斯卡的脸”。而我却觉得,《断臂山》是一部典型的作家电影,它改编自小说,李安的思想深度虽然是没话说,但是他的讲故事的手法,却一直是作家式的。这并不是不好,只是电影之所以成为小说或者绘画,或者音乐所不可代替的一种艺术形式,却正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的方法,是影音光色多种感官体会相结合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撞车获得本界的奥斯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更加的纯粹,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撞车》是做了一件只有电影可以做到的事情。讲了一个只有电影可以讲的好故事,而且这故事讲得还很好,它有作为电影所独有的细节,不可以被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代替。
  
  “他人既地狱”,我在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想着这句话,看到有人在评论它,总是去强调他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的问题的时候,想到的也是这句话,黑人是白人的地狱,白人是黑人的地狱,但有时候,黑人也是黑人的地狱,影评人是导演的地狱。我看着种种的影评貌似客观的分析美国的社会问题,心中就忍不住冷笑,其实这样的一部电影,说的不过是人罢了,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相同,不论他们是白的,黑的,中东的,还是西班牙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阂,并不因为皮肤的颜色差异或相同而决定。我们,包括我们看电影的人,心存偏见,也并不是那样的置身事外,如果不相信的话,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就问问自己,当那个菜鸟小警察和黑人小青年同车的时候,当黑人小青年笑了起来,开始掏自己的口袋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担心那个黑人掏出来的是一把枪?老实说,我想过,在看到结局后,我问过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然后我不得不坦率的承认,因为那是个黑人。
  
  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白人男子在一起会怎么想?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黑人在一起又会怎么想?如果你说中国没有那么多种族问题,那么好,你对新疆人怎么想?你对东北人或者上海人又怎么想?
  你看,人就是这么复杂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复杂的人性,而不是黑人,白人,伊拉克人那么简单。因为它让我知道我自己也是复杂的,而不像一些影评人自以为是的那样纯洁。白人也可以是弱势群体,黑人也可以欺负人,当一个小警察父亲的痛苦命运掌握在一个黑人的手里的时候,白人小警察也会被黑人欺负,专门抢劫白人的黑小子冲上车却发现同样黑皮肤的男人也可以开高档汽车。 委曲求全取得了成功的黑人该愤怒的时候不愤怒,不该愤怒的时候却查点送了命。一心以为自己可以公正对待他人的年轻警察最后理想破灭,发现自己和自己鄙视过的人并没什么两样。一心想伸张正义的黑人探长却被人嘲笑,“你想干什么?你想维护一个白人么?”
  
   世界好象是无休止的轮回,很多问题绕来绕去,总是最后会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我们是怎样出生的,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这似乎需要我们一生去追寻答案。我们永远在试图跳出他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种种定义和概念,但又同时在用这种种的定义在定义着别人和自觉不自觉之间证明着这些我们厌恶的定义,身为一个黑人,白人,阿拉伯人,富人,穷人,男人,女人,人生巨大的转折也许只有那么几次,但是种种的束缚却总是在日常不经意的细节里,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包围,你无法逃脱,这才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即便是你会试图寻找看上去和你一样的人,但那也只是外表而已,他人即地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却为它所表现的那种强大的冲撞的力量而着迷,砸碎玻璃,捣毁世界,冲撞使我们心灵深处那个封闭的自以为是的世界毁坏,冲撞将我们猛的抛入空中,砸入他人的世界。然而我想,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畅快和淋漓吧。我们冲入他人的天堂,我们自己的地狱,即便是痛苦的,伤痕累累的,但也是让你感到自己的灵魂是活着的,因为我们会在那里遇到很多人,但无论遇到谁,你遇到的都是你自己。另外的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鲜活的你自己。而那些从来将自己保护得好好的灵魂,故步自封的头脑,只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衰老,死去,腐烂而已。他们永远不知道,自由之门,就是这样被撞开的.
  

 3 ) 种族歧视

2004年犯罪剧情片,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将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车事故而引发的一些种族歧视问题的故事。

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为莫须有的违章驾驶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该受到谴责的警察却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妇女;老实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却差点谋杀了有着刺青的墨西哥修锁匠。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有的消极待世,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冷漠对待身边之人,有的则欺凌弱小,殊不知自己也成为了制造社会的不公的轮回的一分子,幸而每个人都有良知,今天的坏人明天也可以是好人,所以,还要怀有希望。

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4 ) 《冲撞》白人英雄,入选奥斯卡的速成秘诀

题记:
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这点上想在好莱坞混的导演绝对不可忘记。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moviexclusive.com/review/crash/poster.jpg[/img]

寒冷的冬夜,晚归的人行进在夜色里,只要前行就会有各种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反映在银幕上就成为一个套筒结构,你的故事连着别人的棋局。人生在世,正如西谚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磕碰之间的宽容或许是最好的共存之道。
两个分属亚裔、南美裔的妇女因为交通事故的争执开始了这部电影复杂的叙事过程,这样的方式有点像传统的滑稽戏里的《13家打麻将》,在所有交叉的情绪失控之后找到一个和局的可能。
少数民族族群一直是美国敏感的神经,影片的前半部分是许多矛盾点的揭示:黑人对于被冷落的抱怨、阿拉伯裔人群带来的不安、心理失衡的白人警官瑞恩粗暴对待有色人种夫妻、被洗劫一空的阿拉伯店铺等突发事件,连续不断的事故发生在八个不同的家庭,编导利用蒙太奇将他们串在一起,诸多的事件交织变成导演阐述族群问题的传声筒,数条线索像小溪奔涌在最后汇入宽恕的大海,事件的层层铺垫最后达到电影高潮的手法一直为好莱坞惯用,也特别容易征服折中主义的奥斯卡评委们。
同样,电影大段的关于公正的台词必然受到美国少数民族的首肯,在所有惺惺相惜的表面之后是美国政客选票的秀场,911之后,在一直紧绷的防恐形势下,少数民族的安抚和相互沟通势必成为稳定重要的砝码,而以电影灌输和谐共处的讯息无疑是非常有效地途径,美国主流电影有着强烈的教化作用,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永远和美国政治高度一致,任何和美国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甭想得到奥斯卡的垂青,《慕尼黑》《晚安,好运》在今年奥斯卡上吃的就是题材的亏。
《冲撞》成为最佳影片最大的卖点就在于它有一个种族问题和谐性论的外壳,电影套筒式的繁复结构其实是长篇肥皂剧惯用的吸引观众的手法,电视编剧出身的保罗·哈吉斯依靠打乱线性叙事再组接的方法把一部老生常谈的种族题材电影变成了道义脱口秀,向主流价值观靠拢成为好莱坞导演生存之本,这种媚俗直接导致了电影的情节编造感很深,无数的巧合里观众往往可以猜到结局,而充满幽怨的音乐很容易引起观众对有色人种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的同情和共鸣,好莱坞总是能够编圆一个故事。
《冲撞》的片名不仅指落山矶夜半的交通事故,它同时是指人与人之间恩怨摩擦造成的理性冲击。人或许很难摆脱环境,可是人能在心灵的安慰之后发现和睦共处的途径,灯火阑珊是落山矶的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灵魂的靠港。
对亲人而言我们总会希望他们的平安,《冲撞》里给父亲买枪防身的女儿,为女儿带上护身符的父亲和劝妻子息事宁人的丈夫都构成了善意的支点,这个支点也让他们在突发事件里能够想到更远,这就是电影所表述的宽恕主题。人无完人,不断的巧合引起下一个碰撞点,悲欢离合之后就是弥补心灵创伤的过程,人们在诉求和指责里再次检点自己的过责,直到彼此相互理解,所有的细节安排都向着种族和谐共处的主题,这非常符合主流当下美国的价值观。慷慨陈辞的台词为有色人群抒了一口怨气。
因为是主题先行,诉求意愿的电影,演员发挥余地不大,剧情的设计也因为编织的戏剧性而减少了对于矛盾冲突的震撼力。瑞恩警官在导演煽情的音乐里必然走向和解,所有关于种族的话题都被导演诗意化处理了,在柔意的音乐里族群的歧见荡然无存。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而这样的拯救还出现在黑人编导情绪失控的段落和阿拉伯人杀锁匠的段落,同时,黑人编导对黑人小混混的那番告别表明着黑色人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
而在现实里,积怨太深造成的不信任往往让简单的摩擦演化成族群暴力,有时就是鸿沟不可调和。这是经济落差和教育问题所致。
《冲撞》以它流畅的编剧和一个宽恕和救赎主题赢得了所有渴望和谐和宽容人们的心,而我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锁匠为女儿带上护身符场景,那是美国人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一个和善良与平安有关的念向,这是为人类祈祷着的天使,她出现在良心发现的一刻。

【附录:影片资料】
《冲撞(Crash)》2005美国:
导演: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唐·钱德尔 Don Cheadle、马特·狄隆 Matt Dillon
片长:115分钟
奖项:第78届(2005)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歌曲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2.5,欣赏性6(学剪辑的看看)

2006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中午11时5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5 ) 雷点很多的片

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对电影处于主流认知状态,虽然觉得一些片子诸如avatar, inception不值得如此高的评价,但是我至少还是能理解它们的出彩之处。刚刚看了crash,惊奇的发现我的看法和居然和普罗大众有如此大的差异。以致于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表达我的惊讶。

这部2006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如果只给我一个词形容的话,就是矫情。

这么形容吧,这位导演还是电影学院在校生,到要交毕业作品的时候了呢,这哥们一合计,咱要整部立意深刻,结构新颖的片子出来。啥立意能深刻呢,种族主义。啥结构能新颖呢,若干条看似不想关的故事最后混成一条主线 (对pulp fiction赤果果的抄袭啊,不过对比它别的问题这个抄袭也不算什么了)。好了,有了立意和结构,哥自己就开始凭空拼凑情节了。咱要矛盾,要 impact嘛,好了,让剧中每个人物都把自己的种族角色放大一千倍吧,任何摩擦的起源也都得因为种族,每段对话都要提到你歧视我我歧视你。咱要推动情节发展嘛,那就让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无比敏感的性格,一点点小事就会反应过激整出一档子事来。咱要催泪点触动观众升华主题嘛,就有了拉丁老爸和五岁女儿的那两段好莱坞三流电影中假得不能再假的煽情桥段。更甭提那么多做作的慢镜头。都说艺术高于生活,那起码还得源于生活啊。这哥们应该不明白啥叫过犹不及吧?

想起一个笑话,老师布置小学生写一篇体现社会主义好的作文,一学生写到:现在商场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生活欣欣向荣的喜悦,瞧,那位大爷左手拎个电冰箱,右手抱个大彩电,笑呵呵地一路小跑。。。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6 ) 我们都是一条锁链上的小圆扣:看《撞车》

有一种理论,叫六度分隔理论,大意是说世界上任意的两个人都能最多通过另外的四个人而发生联系,即在这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6个人就行了。可见,存活于世,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联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
 
电影《撞车》,说的便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故事。
这部电影全长近两小时。开演六分钟才出片名,看到前面近30分钟,都有点摸不住头脑,因为你才把所有的人物认识了一遍。但是,它会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的,并且越来越有意思。
电影的剧情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因一起交通事故,牵扯出的一系列人物关系。
而电影的内涵,却可能够你说上一天。如果你对种族主义、多民族文化交融、城市中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复杂性、人格尊严、亲情关系……中任何一个主题感兴趣的话,都可以从中找到谈资,并加以引申蔓延。
 
我喜欢片头那次撞车之后,探长格雷厄姆在车里说的那段话:“这就是触摸的感觉。你知道吗?走在任何城市里,你都会和别人擦身而过,邂逅相遇,别人也会撞到你。但在洛杉矶,没有人会触摸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像隔着层金属和玻璃。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碰触的感觉。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他们的车,是被后面的一个亚裔女人撞上的。格雷厄姆下车查视,发现前面有一起事故。他看到了一只球鞋,和远处死去的一个黑人青年。
 
在探长凝望的眼神中,时间退回到一天前的晚上:
两个黑人青年安东尼和彼得从餐厅出来,持枪抢了检察官夫妻里克、珍妮的新型黑色林肯领航员汽车。随后,他们又不小心撞伤了一个亚洲人。
当班警察约翰与汤米闻讯追赶,但他们追上的是另一部同型号的汽车。车内坐着的是电视导演卡梅隆与妻子克里斯汀。约翰利用职权之便,猥亵了导演之妻。引来年轻警察汤米不满,而要求换岗。他不知道约翰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约翰刚刚打电话请求黑人护士莎尼克•约翰逊帮自己有便秘的父亲换一个医生,却被强硬拒绝了。
 
受惊吓后回到家的珍妮赶紧请人换下家中所有的门锁,但对锁匠不放心,出言不逊。锁匠后来又给一波斯裔店主法赫德修锁,他提醒店主锁修好了但真正坏的是门,却不为法赫德所理解。而法赫德此前为安全起见,与女儿多丽一起去买了把手枪放在店内。
 
黑人探长格雷厄姆•沃尔特与女友玛丽亚正在处理一桩下班缉毒警察考克林打死另一侦探刘易斯的事故。晚上,他妈妈来电话要他去寻找离家的弟弟彼得。
 
第二天,警察约翰去找护士说情,再次被拒。但随后,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因交通事故困于车内的昨晚才猥亵过的导演之妻。
检察官为了自己的形象问题,让探长停止对前日警察枪击事件的调查,以取消对其弟弟的起诉。探长屈服了。
 
安东尼和彼得又开始抢车了,这次他们遇上的是电视导演。心里已经窝了一团火的导演强烈反击。僵持之时,追赶而来的恰恰是刚刚换岗成功的汤米。汤米因前晚的事心存内疚,放了导演,而导演又放了安东尼,只说他丢了自己的脸。
 
门坏了的小店被盗了,保险公司判定这是疏忽损失,不予赔偿。绝望的店主持枪找到锁匠,冲动之下对锁匠开枪,打中的却是扑上来的锁匠五岁的女儿……
 
一年换了六个管家的检察官之妻珍妮心情恶劣,对女佣玛丽亚态度不佳,并致电丈夫要换人。电话才挂断,她就失足摔下楼,四处求助也无人搭理。关键时刻帮助她的是女佣。她感动地抱着女佣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晚上,黑人彼得好不容易搭上便车,开车的恰好是下班回家的汤米。汤米因这两日来的种种事件而对黑人也开始敏感起来。彼得无故而来的笑,让他愤怒。他以为彼得要从裤口袋里掏枪,便抢先枪杀了彼得。其实彼得要取出的只是与汤米放在车前一模一样的旅行者的守护神——圣人克里斯托弗小像而已。惊慌失措的汤米把彼得的尸体弃于路旁,焚烧了汽车。
 
 
镜头回到探长凝望的眼神。他发现死去的正是自己在寻找的弟弟。
在医院,探长向母亲承诺一定会找出杀死弟弟的凶手,伤心的母亲却指出是他的忙碌害死了弟弟。探长重回弟弟的死亡现场,在沙堆里发现了那个圣人小像。
 
而片头撞上探长之车的亚裔女人格姆•李,其实是急急赶往医院去看受伤的丈夫周金贵。这个男人让她赶紧去兑现一张支票。原来他是个蛇头。
而周金贵没上锁的车却又被安东尼偶然碰上了,他开车去销赃时才发现,后车厢里坐满了被卖的亚洲人。他选择把他们放掉,并花钱让餐馆主人给他们弄顿吃的。然后心满意足地骂了句:“该死的中国人!”犹如当初别人骂他“该死的黑人”一样。
 
夜幕之下,故事并未落幕。
归家的电视导演看到马路旁边一群孩子正在给一辆焚烧的汽车添柴,他也去添了一块。此时,天上落下小雪,妻子来电,他犹豫片刻,接通了,说了句:“我爱你”。获救之后惊魂未定的妻子感动而泣。
而救人之后回到家的警察,要面对的仍是便秘的痛哭着的父亲,他只能轻抚父亲的肩头,却无能为力。
有“仙女的斗篷”保护而幸免于难的女儿睡下了,父亲锁匠却趴在窗边无法成眠。也许,他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在街头,又一起撞车事故发生了。这次撞上的那个胖胖的黑人护士与几个不知哪国的男人。她叫嚣着:“你不说英语就不要和我说话”。镜头拉远,只见漫天雪花纷纷撒下。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所有的人,与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能是他人的天使,也可能是他人的地狱,这全视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决定。而因为我们的所为,又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与事,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一个个小圆扣,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但这一条锁链最终是画出一个问号,还是一个叹号呢?
不得而知,不可预测。
 
影片简介:
片名:《撞车/crash》
导演:保罗•哈吉斯
编剧:保罗•哈吉斯 罗伯特•莫雷斯科
主演:马特•狄龙 桑迪•牛顿 莱恩•菲利普 唐•钱德尔 布兰登•弗莱瑟 桑德拉•布洛克
上映时间:2005年,美国

 短评

把一切和种族有关的问题提纯、放大、罗列,然后开始生硬地说教...用力太狠,匠气太重

5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如同一张白纸上的人物群像素描,对于有脸盲症的我来说辨认角色实在是煎熬。几场高空俯瞰的上帝视角审视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形形色色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这里,上演着暴力与博爱、杀戮与救赎的反转。最喜欢两段,烈火中营救曾猥亵过的女人的警察,穿着隐形斗篷冲上去挡住枪口保护爸爸的女孩。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踢猫的故事,人有负面情绪就不自觉的发泄给别人,无辜的人何其多,对黑人群体没有好感,看看广州那些黑人啧啧啧。

15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我不喜欢里边那股子尽管遮遮掩掩但仍然扑面而来的说教味儿。然后要说到多线程,说到多米诺,相比几年前先看的《Babel》,这点劲儿,跟洗头时碰到个不够力的小妹一样,她以为自己已经很卖力了,可我脑袋上最痒的那块地方一直没挠到啊。

2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B】豆瓣标记的第一千零一部电影,拍的有点做作,有关种族歧视的主题挖的太肤浅,但是交叉剪辑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大。

2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伟大的作品。重看一遍的时候仍旧感动,冲入汽车中的男人,女人烟火中的回头而落泪。为小女孩抱住父亲,父亲绝望的哭喊。这城市的华灯初上,雨中车灯,滚落的黑人男孩手中的木头雕像。向一切的怀疑、争吵、怯弱、爱。致敬。

28分钟前
  • 長閑
  • 力荐

有点太假的感觉。

30分钟前
  • 女魔头
  • 推荐

非常好。小女孩那段我掉泪了都。

35分钟前
  • 力荐

叙事结构很用心。不过这个主题总觉得太刻意和人为化了。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网状结构电影.

40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3.5 出色的多线叙事和群戏表演 但还是为断背山鸣不平 尽管隐形斗篷和车中救人的戏写得太棒 可匠气之笔还是太多 有意思的是群戏表演的表彰点落在了白人警察的饰演者身上 黑人导演的饰演者却没有提名 不过隔年就给了男主提名作补偿 最后想说 最没地位的还是亚裔

44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剧本是殿堂级的,表演是忘本式的,《断线》原来只是一部失败的模仿作。电影客观地把每个人的善恶均匀表现出来,于是当我们不再以非黑即白的心态去看待时,才发现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影子。所有纠缠不清的痛楚真正迸发的时候,便能辉映人性中残余的温暖。

4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CRASH,不仅是撞车,更是种族、人性的冲撞。沉重地我只能一再一再叹息。

53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爆了美国之春的当下,遍地“美丽的风景线”,重新审视这部电影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种族歧视是美国的一道陈年烂疮疤,几百年来从未真正痊愈过,隔三差五就会重新被揭开,流出大量令人作呕的脓水。电影让《断背山》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不少人指责赢在政治正确,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能通过如此绵密的网状叙事相对全面的浓缩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状,且不显得杂乱,实属不易,只是一样会被人指责编剧过于刻意,匠气太重。尤其是结尾不少人都获得了救赎,形成大量的人物弧光,更有粉饰太平之嫌。最为讽刺的是两个一开始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却最终酿成悲剧,在美国依然保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人人持枪的当下,亦会人人自危,只会陷入歧视循环的下降螺旋中不能自拔,至少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被诅咒的死结,而且似乎越来越紧...

56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表面上是在探讨种族间的偏见与冲突(crash),本质上是在讲人性的和解与救赎(touch)。

5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剧情错综复杂,几乎就是当下美国族群问题混乱的注脚,致力于展示人性深处的非理性暴力宣泄和民族仇恨,素昧平生的人物毫无关联却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陷入了一个多米诺式的伤害怪圈。每个人在遭到其他民族人群的伤害后,会变得冲动、偏执甚至恶毒,将痛苦转嫁到另一个毫无关系的弱者,使愤怒就像撞车一样引起连锁反应。部分冲突和巧合情节设计较为生硬,但瑕不掩瑜,影片本身就是一部寓言式电影。

60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小孩子那幕。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

当导演有些用力过度,当编剧非常称职。如果我是评委也选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为最好看,而是因为最反映社会现实。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奇迹、正义和爱皆无处不在..先说缺点:收尾相对较一般,加入中国人稍有做作感,父亲是糖尿病的警察的那条线,主轴上稍微有些交待不清,奥康纳那条线也有些不够力度..除开这些以外,通过各种犯罪来探讨种族与隔膜并非新鲜事,但仅仅那双隐形的天使的翅膀,仅仅那一组镜头和铺垫就已经值得五星的评价

1小时前
  • 文泽尔
  • 力荐

在美国生活后对片中的情节感受更深。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1小时前
  • Fantas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