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大概是30年前了,完全是一种沉浸式的观赏,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感觉,真的是随着安建军的心情起伏,或开心,或失落,或愤慨,或怯懦,或紧张,或坚定,而且一度我觉得我就是安大傻子,或许我的性格跟他有些相像,当时我从农村的奶奶家回到城镇的父母家,对外界有些敏感和胆怯,而且周围人听不懂我的方言,我也有时听不明白周围人的话,没有朋友,长得又胖胖憨憨的,于是被周围的小朋友们集体欺负,爸爸妈妈对我来说也比较陌生,之前每年见过几次而已,而且他们的脾气都不太好,比起带我长大的奶奶要急躁的多,从而导致我更加内向胆小,现在想想真得很可怜当时的自己。
就在刚才,偶然看了头条里推送的我的九月,那种感觉居然还在,我好像和30年前的自己梦幻联动了,又见到了30年前的那个敏感脆弱的自己,又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怯懦紧张和不知所措,又想起了曾经身边的那些跟剧中人物神似的小伙伴儿,有像刘庆来的,有像雷振山的,也渴望有个高二傻子一样的老师做我的朋友。
三十年过去了,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有了两个可爱淘气的儿子,人生虽有诸多不易,但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回首过往,我想对三十年前那个手足无措的小男孩儿说,别怕,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评《我的九月》主题意蕴 也许真如导演所说人人都是安大傻子也或许缺少一个安二傻子这样的老师孩子们穿着裤衩跨栏背心,一开口就是京腔,住所也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四合院。《我的九月》整部作品就像纪录片一样记录者90年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一个个故事让整个作品不在乏味。也正是这样别具一格的方式成为了上世纪的佳作。 真实的回放 90年的北京,才可称之为北京。胡同里的磨剪子和刀的吆喝声,再到四合院里的争吵声,玩卡带游戏机津津乐道的年代,对话中没有掺杂其他地方的方言,一开口就是纯真的京腔。人们是那么热心,在大院里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这几家子人,南屋的安大傻子,要出国的大学生,养鸽子的叔叔,养小鸟的大爷那时候,人还是那么纯朴简单,虽然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却没有勾心斗角的恶毒。这样的回放奠定了影片基础和真实的基调。 人物的刻画 影片中里的每个人物都如安建军的扮演者所说:只是把普普通通的日子记录下来。导演描绘的是一个四合院里生活的几家人,影片开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是京味十足,也让出生在胡同里的人们产生了共鸣,影片里的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就如安建军和刘庆来,“安大傻子”是个不张扬的孩子,比起人小鬼大的刘庆来,他的心地善良纯朴到了极致。刘庆来这个人物身上,影片先是描绘了他的父母,对他们那种自私、喜欢贬低别人和孤傲的心里塑造起来,与安建军纯朴的性格形成对立。而刘庆来占有别人的荣誉,自己卖乖讨好的作为,则带有他父母德性的影响。但刘庆来毕竟是一个孩子,没有完全被改变。影片最后了他因对不起安建军感到内疚,并向安建军表示了歉意。这些人物故事是所有人身边都会经历的不管是旁观者还是当事者。 安大傻子 之所以这部片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安大傻子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鸣,不论是性格还是经历,在小时不会动脑子干了好事却被机灵的人抢了功,或者是两人发生冲突自己不知道怎么辩解,对手倒是说的‘清楚明了’,气的只能忍气吞声。还有很多人是感叹自己没有一个像安二傻子这样的好老师或者是帮助自己一下的贵人,高老师这个人物,是创作者为完成安建军这个人物的性格转变的必要安排,但他却并不是一个概念化老师的形象。他被描绘得质朴可亲,又很幽默,善于启发学生。在于“安大傻子”安建军成为朋友后,被安建军认定为知心的哥们。他和安建军约定,有困难、有话要说的时候就画一个惊叹号,也因此巧妙地成为安建军心灵的洞察者和引导者。他对安建军亲切而又严格,对于安大傻子这种质朴害羞的人来说就是缺一个能引导自己的人,影片最后安二傻子用朴实而巧妙地方法激励起了安建军的自尊和自信,促使他战胜胆怯,勇敢地迈上了一个生活台阶。 这个故事普通但有不平凡,这部作品不光是对老北京的记录,也有这让所有人都心碎的可以引起共鸣的小故事。故事里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不过是有的人心眼儿多点,有的人就过于朴实一些。而这些才构成了这个芸芸众生的小世界。
了不起的国产儿童电影。运动长镜头、摄影调度考究、剧本细腻生动。最惊艳的是主题并没有局限在儿童视角,在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教育中,安大傻子是个例外,是个真实的孩子,而融入集体则是他最大的成功。可集体主义里塑造和表彰的三好学生,却永远都是刘庆来式的表面好学生,当年的张国立也是鲜肉一枚啊
安大傻,大榆树小学,亚运会,熊猫盼盼,红领巾,灯笼裤,小胡同,四合院儿,院子里的蜂窝煤炉子,夏天的西瓜,小霸王学习机,跳皮筋儿从膝盖跳到欠脚儿大举,偷裤子,好多按钮儿的自动铅笔盒儿……第一次看这片子的时候我才六岁……太怀念了……
亲爱的孩子,我怕你忠厚老实受人欺负被人骗;亲爱的孩子,我怕你精明滑头善于专营流于算计。同龄孩子叫你“大傻子”,我愿你大智若愚,虚怀若谷。
全国的三好学生都是一个鸡贼样,但北京的傻子傻出了风格。
几处配电声的镜头很有点法国新浪潮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儿童电影。希曼。童话大王。顺口溜。游戏机。宽街小学就是现在隔我一条胡同的僧格林沁祠。安大傻子住的大杂院应该位于隆福寺一带,他们放学总是经过什刹海可绕了一大圈。校长讲话时距亚运会5天,接着安大傻子想找老师变成了7天,穿帮。
那时候的北京再也没有了
孩子们真有灵气,特别是兄妹俩真招人喜欢,自然真切,朴素清新,这才是好片儿。
真好看!编、导、演、摄都棒极了。可惜那样的时代、那样时代的那样的人们,都一去不复返了。严重推荐。
说起张国立,想起小学的时候是被组织看过这部电影的。
永别了的大杂院儿,永别了的鸽子哨儿,永别了那个九月,永别了最纯的北京,感谢尹力为我们土著留住了永别了的那一切北京细节。
当刘庆来撕心裂肺地喊出:下次,哪里还有下次!的时候,他肯定没想到,还真他妈有下次,并且这个下次搞大了
那时候的北京最美了!
把儿童之间那种交往细节表现了出来,还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是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万万没有想到,大老远跑到资料馆来受了一个半小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想写些什么,但是又不知从何起笔。安大傻子是无数斗不过绿茶婊人精班干部同学们的缩影,天赋也许在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时候 就被所谓的老师 埋葬了。
学校就看过N次,每遇到还是会看....国产儿童片最佳,没有之一
久违的亚洲雄风和团体操,甚至演员沈丹萍,把我们带回90年代最中国的北京,那个现在只能定格在电影里的记忆里。张国立一句“我的朋友怎么可能是个胆小鬼”只能说这是一部魔性的电影。有时候,大人未必看重的,在小孩心里就是唯一在乎的事情了…
那是我的童年,那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相信很多人都因为这部电影对北京充满神往!!!
中国最牛逼的儿童电影,我敢说没有哪部电影可以超跃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