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1991

HD中字

主演:郎雄,王莱,王伯昭,戴布·斯内德,李涵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91

 剧照

推手1991 剧照 NO.1推手1991 剧照 NO.2推手1991 剧照 NO.3推手1991 剧照 NO.4推手1991 剧照 NO.5推手1991 剧照 NO.6推手1991 剧照 NO.13推手1991 剧照 NO.14推手1991 剧照 NO.15推手1991 剧照 NO.16推手1991 剧照 NO.17推手1991 剧照 NO.18推手1991 剧照 NO.19推手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推手199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朱(郎雄)被儿子晓生(王伯昭)从北京接到美国后,不但没享清福,反因与作家儿媳马莎(Deb Snyder)语言不通、在生活习性上有诸多差异,添出许多新愁(老朱对马莎的世界不好奇,马莎虽对老朱的世界好奇,却并不想作深入的理解,而是在好奇过后深深厌恶),倔强的老朱一片灰心(竟然在儿子家里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愤然离家出走。  一次偶然事件令美国媒体对老朱的太极绝技称奇,晓生和马莎也在看过电视新闻后找到了老朱,但此时的老朱已明白,处境凄凉总好过晚节不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道三宝星期五俱乐部15:瞬间与记忆之此情无忘明治开化 新十郎侦探帖里奥追踪猎杀星期一绝密飞行国语翻生奇兵进入深渊:死亡直播默默无闻家的港湾第二季危情任务反诈风暴之陌生号码艾利斯的震荡人生 第二季丁龙镇卖身契猫和庄造和两个女人四十七浪人黑镜 第六季死亡之域后事几度夕阳红1英伦88金钱太保牧场趣事第二季红色档案

 长篇影评

 1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儿子走进看守所,开始流下悔恨的泪。
老爷子开口却说,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不知道李安是研究道教层次还是与练家子有过交集。
父亲三部曲我最喜欢这部,因为有过卖艺经历,对老爷子感悟的最后一层有着赞同的看法。

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含蓄。技艺之高人,却很少出手,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我的理解:
习技之人,初多为卖弄,过此阶段后为入门,此为化气;
多数手艺人一辈子在炼气化神初始阶段,但一辈子无成,因天赋所制;
天赋异禀之人有机会逐名逐排位,能达至高境界,此时心比天高。老爷子看似与世无争,有宗师之相,当问及为什么不教课了,说了句,“老要我表演”,不乐意了。家庭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生活极其憋足时,也不愿卖艺为生,却愿洗碗做苦力,深藏功与名。我认识的练家子多为这样的心理,练到一定程度,技即为信仰,是思想。基本上手艺人都很能吃苦,因为修“炼”的过程,身心的经历,不是凡人能理解和触及。常人看洗碗不卖艺,觉得是固执,其实只是炼气化神境界之人凡人不懂罢了。
过得了自己那关放下身段即开始炼神;能达成炼神还虚的人,通常都是大师,那些真正把技艺发扬出去,哪用管他什么观众与形式。影片最后老爷子在一片混乱环境里授课,现场甚至还有人打麻将,老爷子已经达成炼神还虚之境界。

炼神还虚,不是练出来的,是跨过人生经历最后的绝望。文革的不堪回首经历都不能领悟此中奥妙,最后老爷子终于理解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其实老爷子在患难之时一直做儿子的保护伞。从一开始,“练”的人只有他自己,境界不断提升中,儿子却还是个凡人。表面上儿子出国成功,小有作为,实际上作为最亲的人,心理层次已经远不在一个级别。老爷子经历过人生最后的身心磨难后,跟儿子说,自己已感悟出了,给租间房,保持距离还有几分亲情。

 2 ) 哦,电影你好

90年代,录像机逐渐被淘汰,有种新的介质及影碟机叫做VCD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我记得家里刚买VCD的时候,很厚很重,也不算便宜。当时送了几张盘,那是第一次知道除了电视电影院录像带之外,这么一张薄薄的光盘也可以看无数电影电视剧。

那时候还没有正版盗版的概念,送的几张碟至少盘盒很精致,金属材质磨砂面儿。其中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家庭三部曲等几部台湾电影。

当时的确是小,几岁的样子,自己个在家,用VCD看《推手》。自己看完,还邀请同学来一起看,但是他们说没意思,不好看。事隔多年,其他的几部台湾电影已经忘了名字和情节,记忆最深的就是《推手》和《饮食男女》。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很神奇,很多电影你看不懂,爸爸妈妈都看睡着了,你还在看。这一个是电影的神奇魅力,另一个就是影片本身。十几年之后,李安成了国际大导演,已经越来越习惯美国的生活和文化知感。家庭三部曲,在我看来还是他最好的电影。

现在再来看,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看过很多看不懂但是看的很认真的片子。你并不认识李安也不认识希区柯克,你甚至没有导演、演员这种名词的概念,电影只是种整体的影像,一种观看别人的生活而受到某种启发或者某种个思考的抽象事物。当你开始研习电影,懵懂时期给你带来的感受再不会有。

直到现在,很多国外导演编剧的名字我总是记不住,因为我觉得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偶尔看到某部不错的影片还会发现原来另一部也是这组人合作的。世界上有三千多万部电影,平均每部算100分钟,大概也就是500万小时。你永远也看不完。看电影和拍电影永远是两种事情,就想海绵吸水和挤水,并不是吃饭和拉屎。

电影的魅力,任何人无法否认,他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一种集合。我不确定小时候的事情会改变一生,那也不是个因为互联网就改变世界的时代。

 3 ) 看了落泪的三段台词

---父亲知道媳妇不喜欢自己,而儿子打主意想撮合他与别的老人,希望他们能搬走时,默默离开,留下字条:




“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父亲离家出走后,父子相见于狱中,侧逆光打出父亲的轮廓,孩子哭着说:

““我的家就是您的家!在美国奋斗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让您过上几天好日子。”



--------父子两人抱头痛哭,父亲回答:

算了,我想开了,只要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幸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你有孝心的话,就在中国城附近,租一间公寓,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存神养性。如果有空,带孩子来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4 ) 栖身

从《推手》到《喜宴》,再到《饮食男女》。画面交错中,可以看到李安拍摄功力的日趋成熟,感情的日渐丰富,以及,从未改变的,一颗飘在美国的中国心。与后来被奥斯卡厚爱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和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色戒》比起来,十多年前的家庭三部曲,更能让人看出李安是位怎样的导演——本质上,一位儒雅的中国文人,他深谙传统文化,也切身体会着在外华人遇到的社会问题。
回到《推手》的故事中去。
一个习惯了传统生活的中国老人,为了去看望儿子一家,来到了遥远陌生的美国。老人与用独立别墅把人们隔开的美利坚生活格格不入,美国儿媳也接受不了老人从中国带去的喧嚣习惯。摩擦日复一日地积累,终到一天变得不可调和。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
1991年,还需要靠台湾电影辅导金支持工作的李安,尚不能做到如今的平静谦和,他的电影处女作需要用最尖锐的矛盾来产生最曲折的故事。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
故事的最后,父亲选择离开儿子的花园洋房,自己去唐人街的华人学校教授推手的本事,唯一一点安慰是一位从台湾来的能说说话的陈老太太。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结局,毕竟没有那种父亲在警察局里心脏病发、客死异乡的狗血结尾。只是,这样的妥协其实只是一种逃避,麻木地远离战争,伪装着维持现状。
与家庭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一样,《推手》的故事简单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文化差异、年龄代沟、国家观念、人与人的隔阂……甚至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不能轻松微笑着表示:这些早已不是问题。我们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多的工资、更好的生活,于是,我们也依然要面对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种种矛盾。《推手》中的父亲仍旧想隔些日子就看看儿孙,于是选择留在了那片不属于他,他也并不热爱的土地上。看电影的我们呢?在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该学会退让,掌握几招像“推手”一样四两拨千斤的本事。
——一部电影看下来,才发现,提出了尖锐问题的李安,就是到了最后也没讲清楚到底该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耍了个小聪明,告诉我们——“惹不起,躲得起”,至少,我们还能在冲撞中栖身。

 5 ) 推手

《推手》的开场很精彩。这种精彩并非源自大量空洞的视觉轰炸,而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大音希声的语言艺术的力道。它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仅靠景深的双表演区和镜头的切换就很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矛盾所在。这几张截图取自《推手》的开篇,由此来初探李安笔下的电影语言。

第一张截图中,景深双表演区内,朱老先生在房内打太极(左,清晰区),但我们仍可看到模糊区中的洋媳妇(右)。

第二张图中,镜头画面可一分为二,让我们从整体观朱老(左)打太极和洋媳妇(右)写作。

第三张图中,镜头切换为全景深。突出洋媳妇不满的表情状态(右),与之强烈对比的是气定神闲打太极的朱老(左)。

从这三组镜头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读懂《推手》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这同读文字是完全迥异的感受。读文字,是借由文字在大脑中形成画面,从而接收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而读真正的电影,是可直接由镜头画面弄懂电影作者的叙事。这是电影的技法,很能展现一位导演的功力与用心,甚至由此区分了电影大师与不入流的导演。

 6 ) 王伯昭为什么变成王野同?

因为看到王伯昭的名字在电影里是王野同。所以查查资料
推手的秘密
作者:蓝祖蔚

没有台湾的辅导金,就没有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就没有今天的《断背山》,但是王野同却差点让李安的导演梦就泡汤了。

「王野同」的本名叫做王伯昭,是八0年代从中国到纽约发展的年轻演员,当初李安拿了中影的一千多万预算(徐立功说是1200万,李安则说是1350万,我比较相信李安的说法,毕竟时间久远了,但是李安对处女作的记忆绝对比别人都深)回纽约拍戏,郎雄和王莱是早就确定的,光是找郎雄儿子角色就够烦人的,因为外型要接近郎雄,口条也不能太逊,还要能演戏,找来找去,透过美洲中国时报找到了王伯昭,按照李安的说法就是没有太多的选择,一切要赶进度,只能这样了。

《推手》是1991年拍摄的,李安初试啼声就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提名却落榜的滋味。不过,《推手》差点就因为王伯昭的大陆人身份被取消了新闻局的辅导金。

90年代是个奇妙的年代,台湾刚走出戒严令的阴影,社会上的各种运动热烈冲撞 ,台湾政府也才刚开放大陆探亲与旅游,影视交流的紧箍还未松绑,先是不准大陆人亮相现身,却立刻遇上了《末代皇帝》在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得奖的全垒打时刻,大家都想看,偏偏电影中又有毛主席,还有解放军,民意和法令拔河了半天之后,法令还是可以松动的。接下来,只要大陆演员不过半,不担任主角还是可以的,于是又有电视剧《雪山飞狐》找来了伍宇娟来担纲,新闻局勉强才以电视剧集比较长,折算了半天,勉强认定伍宇娟的戏份不算主角,保住了投资制片人周游的投资心血,接下来,《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只有艾敬和那根绳子是大陆的,还是面临被视做大陆电影的威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影一开始就知道了王伯昭的身份问题,但是制片有制片的现实困难,找不到其它人,戏又得拍了,就只得硬着头皮去解决它,反正《推手》的主戏在郎雄和王莱,娶了洋媳妇的王伯昭戏不重,就先帮他取个「王野同」的艺名好了,只要没有人告密,电影演了,辅导金领了,李安开始拍片了,就可以和历史交代了。

问题就在于中影树大招风,凡有秘密,就一定有人告密,而且往往是自家人出口转内销来检举告密,而且举发的不是只告王伯昭一人,而扯出了音乐家瞿小松。

瞿小松是北京音乐学院知名的「四大才子」之一,和谭盾并称一时俊彦,陈凯歌早期电影《大阅兵》和《孩子王》的音乐都出自他的手笔,是一位能够兼融中国古典与现代技法的作曲家,林怀民《云门舞集》的《行草》舞码,采用的就是瞿小松的同名音乐作品。

李安在拍《推手》时,瞿小松旅居纽约,正和女星白灵在谈恋爱,李安的朋友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特别是客居纽约的艺术家是没有什么政治和地域成见的,白灵一度想要演《推手》,但被拒绝了,因为她一亮相,新闻局一定不同意,她后来只能在《喜宴》中隐身幕后替金素梅配音。不挂名,不亮相,提供声音演出,从中影高层到新闻局官员,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王野同的匿名技俩被拆穿了,中影只好据实以告说王伯昭是从大陆赴美的没错,但是定居美国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华侨,新闻局那时也不想坏了辅导金的美意,就大事化小了。

瞿小松却是李安和徐立功友情考验的主要关键,徐立功到纽约探视《推手》的后制作时,李安才告诉他电影需要音乐,刚好有朋友是音乐专家可以帮得上忙,只是作曲录音费用大约还要花上一百多万元,没有想到徐立功立刻拍胸脯答应,回到台北后立后也说服了长官,顺利完成了音乐制作,「李安大概看我办事还算有力,」徐立功笑着说:「后来就很乐意来和我合作。」

由于配乐属于幕后工作人员,只要字幕不打名字,就可以交代了,但是百万元的音乐投资,不能发行原声带,也不能找瞿小松做宣传,一切只能暗地作业,也算是李安见到电影黎明前最黑暗的考验了吧。

我无法想象如果《推手》的辅导金被取消了,李安还有没有第二部戏?身处特殊的政治时空下,艺术家只能载浮载沈。写完奥斯卡的应景文字后,想起了李安坎坷的处女作,想起那段奇特的时光,也留下一点文字纪录吧。

下面是王伯昭自己的说法:
推手中间,大家看出来打出来的字幕叫王野同,不叫王伯昭,当时有一个规定,大陆演员只能演配角不能演主角,这个时候李安导演就来找我商量,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说我们做演员的为了一部戏的诞生每个人都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如果一个名字就一枪死的吧,真是不值得。我说有什么的办法可以改变。导演说能不能把你的名字改一下,我说可以。他就说你把名字改成什么好呢?我跟我父亲商量了一下。我父亲说叫王野同,你已经是野人了,但是又是同一个人,所以就改成王野同,所以大家看到推手一看改名了。就那一部戏,再也没有改名。

 短评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6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7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1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22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27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31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33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37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40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42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47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51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5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挺牵强的情节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1小时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